教师之友网
标题: 孤寂中的教育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9-27 08:26
标题: 孤寂中的教育
孤寂中的教育
文/李政涛
在我已逝的岁月里,内心曾经多次穿越孤寂荒寒之地。那时,独自一人面对自身的肉体和灵魂,倾听生命发芽的声音,目睹思想的水滴如何一点点渗出,滴下,然后弥散于无形。我把这样的精神孤寂,作为自我教育的一部分,也当作自我解放的一种方式,更视为开掘自身生长源泉的必要路径。谁如果不曾经历漫漫长夜的寂寞煎熬,不曾深深浸润于孤苦无依的境地,谁就难以走向真正的成熟。所谓“成熟”,不是为人处世的圆滑老道和虚与委蛇,而是在一无所凭中仍然拥有自生长的能力,能够始终保持内在精神力量的自给自足。真正的成熟之人,如同波兰诗人辛波斯卡所言:“他们拥有的孤寂多过群众和喧闹。”
这样的成熟并不易获取,人们习惯于依凭各种标签或标记,如身份、职务、荣誉、地位和财富等,来展示自己的强大;习惯于制造各种喧哗和骚动,通过夸张的舞姿与嘶吼,以博取关注,更习惯于朝向外在于己的世界,在追逐式的快跑和趋附中,忘记了自我的世界。
这些现象表面上只是外在于教育的社会现象,与教育本身并无内在关联。但若以教育眼光观之,同样可以发现“教育存在”的“蛛丝马迹”。
它首先与教育目标有关。所有教育都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作为起点和归宿。其中,培养“具有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与合作习惯”的人,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目标的共识之一。这固然重要,但它更多是一种“面对他人的能力”,与此同时,“面向自我的能力”,同样重要。如果一个人习惯了与他人相处,却不习惯于独处,与他人同在时如鱼得水,如同获得了光明的照耀,与自我同在时则手足无措,陷于苦闷与黑暗之中,这种缺失即使不是致命的,也是一种障碍:一个不能时常过一过孤寂生活的人,就难以发挥自己的全部智力和才能。由此显现出的问题是:如何不要让合作变成对自我空间的排斥和挤压?
所谓“培养目标”,不仅面向“学生”,也指向于“教师”。在“专业成长”已然成为教师追逐目标的今天,可能的误区在于:把“专业成长”视为主要由外界力量推动的产物,诸如“讲座”“报告”“培训”“研修”等我们耳熟能详的词汇,无一不在表达这样的诉求,似乎只有借助外来推力,教师才能获得专业意义上的成长。
教育其实是一项寂寞的事业,也是一种孤独的职业,很多问题必须依靠教师独自去面对和解决,尤其是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不同的学生,没有一本著作、教材和所谓手册能够解决这些“具体个人”的具体问题,而且解决的过程常常漫长难耐,需要极大的耐心。耐心与孤寂之心总是相依相伴,一个耐得住孤寂的人,更容易有耐心。更重要的在于,对于教师而言,孤寂具有成长价值。要开掘出自身生长的源泉,教师特别需要摆脱对外界的依赖,转而深深沉浸于寂寞之中,以此使生命的根基获得自生长的能量。
因此,在我看来,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或根底,在于自我精神力量的生长。并不是所有的孤寂,都有促发成熟的功效,一旦失去自生长的能力,孤寂也可能变成对自我生命的消耗和摧残。如何在孤寂中赢得自生长力,让孤寂中的黑暗焊住灵魂的银河,滋生出生长的伟力,把孤寂变成向上生长的正能量,恐怕是每一个从喧闹回到孤寂的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但不管怎样,一个拥有了在孤寂中自生长力量的人,就不会轻易随外界的时尚摇摆起舞,这样的教师,就是一位真正有根有基的人,是能够站在自己根基之上思考和行动的人。他因此不会总是责怪外在环境的浮躁,如果自我拥有安宁雍容自给自足的世界,外在的喧闹与我何干?
来源:《今日教育》2014年6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