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自媒体时代,还需要专业批评吗?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9-28 11:04
标题: 自媒体时代,还需要专业批评吗?


自媒体时代,还需要专业批评吗?

邢春燕



《洞见》

9月26日晚,凤凰文化携频道文化批评结集《洞见》在上海季风书店举行新书分享会。恰逢鲁迅诞辰134周年之际,评论家朱大可、马小盐等集聚一堂,共话“没有鲁迅的时代,批评去往何处”。

自媒体时代,还需要专业批评吗?

自媒体时代,众声喧哗观点爆炸,每个人都可以在公共平台上表达自己的态度,多元化的思路、吐槽式的快感、轻飘飘的写作不仅满足了个体宣泄的欲望,也似乎完成甚至大大超出了传统批评的功能与影响力。知识分子变得游离可疑,专业批评还有存在的空间吗?还需要批评家振臂高呼吗?

专业批评当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马小盐认为,中国文化批判的话语权已经不在知识分子手里,而在媒体人手里,因为中西方文化批评的基础不同。“西方的文化批判建立在哲学体系上,有多伦多派、法兰克福派、法国后现代派和意大利阿甘本派等四大流派,但是中国没有。”

在朱大可看来,2005年是中国大众文化元年,“这一年出了两个‘伟大人物’,李宇春和芙蓉姐姐,一下子把大众文化以一个民间或者半民间的方式推到公共视野,大众文化批评也慢慢出现。”


朱大可

朱大可表示,“媒体时评人是用时评的方法来做文化批评,错得很远,因为时评是一些非常零碎、没有工具的分析。”

他强调必须分清文化批评和时评的区别。文化批评多以后现代理论、符号学结构、象征隐喻的分析方法进行现象式观察和思考,具有沉淀性价值;而时评则是就事论事,分析来龙去脉,在一定的价值观基础上对事件本身做出判断。二者不仅面貌各异,使用的批评方法和知识框架也有所不同。

朱大可说,现今媒体的文化批评多是时评充斥,一方面与对两者的认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文化批评通常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总结和思索,需要“等”,文化批评家基本都要“慢工出细活”,这在求快的即时阅读环境中显然不受重视。

新时代下还会出现“鲁迅”吗?


讲座现场,评论家朱大可、马小盐等集聚一堂。

专业批评到底意味着什么?朱大可表示,他更看重厘清“批评”概念:批评不是谩骂,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那种严酷性、否定性和紧张感是历史中的政治话语对批评本身的改造和异化。

“批评本身是什么,它是研判、分析、解读、阐释,而不是攻击或否定。批评与自我批评会引起狭隘的语词界定。实际上,批评就是阐释。”朱大可说,“所以为什么西方哲学家会直接走向批评道路,因为他觉得没有障碍。而中国学者就不愿意,他们对批评本身有很大的误解,好像一端起笔要写批评了,就要说一点不好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9月25日是鲁迅诞辰134周年。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鲁迅”吗?新的时代背景下,专业批评家们将通过何种方式来掌握时代精神?如何重拾批评家的尊严?没有鲁迅的时代,批评又该去往何处?

批评家们在现场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也试图分析鲁迅与批评的关系,他们的一个共识就是:鲁迅只是批评的一种形式,并非批评的全部。

朱大可认为,要综合地看待鲁迅,既不要一味地褒扬,也不要一味贬斥。“现在互联网分两种态度,分裂得非常厉害,要么就把鲁迅从中学课文里删光,要么就是把鲁迅推到神的宝座上。其实鲁迅有很多个人的弱点,他不是一个神。”

朱大可把鲁迅的写作分成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野草》时期,也就是北平时期,那个时候鲁迅是特别优秀的。第二个时期是上海时期,即殖民地时期,这个时期很多杂文带有很多个人情绪。所以我不认为他应该成为文化批评的一个样本,他算是批评的一种风格,但不是最好的风格。鲁迅杂文里面一些过于情绪化的东西我们要避免,包括人性的东西。写东西就是针对事情,尽量少针对人。”

我们这个时代还会出现另一个“鲁迅”吗? 朱大可认为,“鲁迅时代就是新文化运动时代,没有新文化运动当然就没有鲁迅。如果认清了这个前提的话,那么我们就要追问,有没有可能出现新文化运动呢,如果有,鲁迅就会诞生,而且不仅诞生鲁迅,还会诞生胡适、陈独秀,以及更多的各种流派的知识分子。如果没有产生新文化运动的土壤,鲁迅是断然不会产生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