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跟作家学写作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10-2 11:40
标题: 跟作家学写作
跟作家学写作流程之1·贮材

书中自有“黄金屋”
宁夏西吉县一中   赵炳庭
【作家范文】

岳   飞
李松涛
二十四个循环往复的节气里,有你恒温的气节。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对手溃不成军。但,你挡得住面前的攻打,却经不起背后的谋杀。
一块中原大地般宽厚的脊背,针针见血地负起母亲的叮咛与沉雄的神州:“精忠报国!”——可报国路,让昏君奸臣弄得曲曲折折、坑坑洼洼、险象环生。你忠于谁,谁就决定你的生死。朝赐你财物,午赐你宅院,暮赐你美女的人,说不定何时便赐你一死。可你忙于出征,忙于布阵,忙于厮杀,便不曾留心,天子的夸奖,是一种带回钩的暗器;你醉心于把战表化作捷报,更不曾注意,金銮殿不露声色的檐角,已勾勒出风波亭的雏形……
阴谋出笼,出皇城,十二道金牌,十二个夜叉——将忠良捉拿。昨天的猎人,今天的猎物——你角色的转换过于险陡,连看惯沉浮的黄河,事先都毫无预感。手上拷子,脚上镣子,颈上枷子,最重的驮在背上——那母亲的至嘱,如今成了要命包袱。不归路上,当竖着的性命同一柄横着的利刃勃然遭遇,你才晓《满江红》的写作,是从小校场熟悉的枪尖上起笔,而在一块陌生的磨石上结束的。
亭间是佞贼一个人的狞笑,亭外是满天下无数人的痛哭。屠刀下落,宏文顿成断章!被喷染的夕阳涂制页页血帆,浪踉跄,船躞蹀,黄河倒抽一口凉气,刹那改道……
滚烫的座右铭,一下子变成了冰凉的墓志铭,幸亏那识字也识大体的岳母先行一步,否则她这白发人该怎个哭祭黑发的儿郎?“精忠报国”的每个字,都该活上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可这区区三十九度春秋,已蓦为构思之外的残简……
你八百五十年前的一腔热血,化作历史的一把冷汗。莫须有的罪名造奇冤!谁让你满怀报负、浑身功夫,却赶上了一个有重病却无良医的时代!宫殿里,龙书案后昏庸的半径,量得出民间黑暗的周长。这绝对是悲剧的情节:善良遇上恶毒依旧善良,恶毒遇上善良益发恶毒。
黄河中反射出万束光线,犹如乱箭穿心……你曾在营中挥毫:“还我河山。”你向侵略者讨要的首先便是“河”,在你心中,是否“河”比“山”重?黄河途经你故乡时咳嗽一声,于是,河南之河让汤阴泡汤。你入世之初乘坐的那个木盆,竟成了命运之船。你生于“黄泛”,死于“风波”,你的一生都同“水”相关。
有幽幽二胡起自夜的遥深处,像怨妇哭诉,一路哽咽;凄凄楚楚,但符合国情,民乐《江河水》遂成名曲……岳王坟前,秦桧跪着,膝盖可曾酸痛?他可曾理会春夏秋冬男女老少的斥骂?而你睡着,西湖梦柳浪闻莺,可有八百里路芳草鲜花?
肯于为良知执言的,只有暴死的良知;能够给邪恶张目的,还是活着的邪恶。莫以为前朝才有怪胎,罪恶也并非偶然的宫外孕。
我总梦见影影绰绰的亭上,有蚊虫剔牙,有苍蝇打嗝。醒来不由惊问:风波亭在哪?它是一颗悬于神州大梁的苦胆,让有志有为的卧薪者品尝,明目明心,以认清忠奸。
看历史要细心,看现实要耐心。同为军人,三十岁的项羽自杀了,三十九岁的岳飞被杀了。岳元帅,请原谅我高攀,我与你都有为诗之好,而且我们的理想也大致相同,概括起来就是你说过的那五个字:“收拾旧山河!”被别人侵占和被自己污染的山河,都须重新整理。
哦!你名字的背面是民族的疮疤,你名字的正面是历史的勋章。
【作者简介】李松涛,当代作家。历史散文和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一样,异军突起。他先后对古今中外许多伟人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内涵都进行过具有独到的深刻解读。
【赏析借鉴】
               饱含真情    撼人心扉
   ——《岳飞》赏读
  赵炳庭
这是一篇撼人心扉的美文,是一曲令人荡气回肠的颂歌。作者以悲怆的基调、酣畅的笔墨抒写了岳飞过于曲折的人生。一代保家卫国的抗金名将,陡然落为阶下囚;本来浴血沙场,却死于心怀叵测的皇帝和奸臣们共同构陷的罪名“莫须有”之下,成为历史上的千古奇冤。
岳飞是宋朝著名的抗金英雄,他身上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反抗外族统治者侵略的爱国精神。“精忠报国”的故事家喻户晓,《满江红》一词千古传唱,岳飞也就成了中国社会众所周知的“英雄的代表与象征”。
宋高宗时外患内忧、民不聊生,社稷危在旦夕。岳飞见国家有难,率岳家军奋起抗金,屡克顽敌。正欲乘胜追击、誓师北上,朝廷却连下十二道金牌要其回朝。宋高宗和奸臣秦桧与金人勾结,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
这篇文章以岳飞的“精忠报国”为素材点,在文中,作者愤怒地鞭笞了宋高宗、秦桧等与金议和、卖国求荣的丑恶行径,用沉重的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岳飞这位悲剧英雄的深深敬意和几分惋惜,并认同和丰富了"收拾旧山河"的理想,字里行间流动着悲怆的情感,闪烁着深刻的哲理 。“壮士之志、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人性悲剧、“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高尚情操都尽摄入作者的笔端。文中警策的语言,整饬的对称句式,比喻、对偶、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表现力。例如,用“有蚊虫剔牙,有苍蝇打嗝”表现奸佞小人逞欲快意、志得意满后的丑恶嘴脸。然后作者把“风波亭”比作“一颗悬于神州大梁的苦胆”,旨在“让有志有为的卧薪者品尝”,以“明目清心,以认清忠奸”,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岳飞遭陷被害的历史警示作用。用“昨天的猎人,今天的猎物”对偶句,揭示岳飞命运悲剧性的转变;用“背面”和“正面”、“疮疤”和“勋章”构成对比,言此意彼,语短而味长,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省;用“项羽自杀”和“岳飞被杀”进行对比,渲染悲剧气氛,突出岳飞的“冤屈”。另外,第二人称的写法,悲怆的基调,使文章呈现出一股荡气回肠之美。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我们得到以下启示:合理地运用名人素材,可以吸引读者兴趣,并领会名人事迹中所蕴含的道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的积累,构思再好也难以写出精彩的作文。相反,若能在作文中“旁征博引”,即便构思略显浅薄,也可靠文采取胜。如果说观点是作文的灵魂,那么素材就是作文的血肉,可见,素材是关系到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
同学们常常抱怨作文“无米下炊”,其实,很多鲜活、丰富的材料就在我们身边。课本就是一座座写作素材的金山,不少同学是身在宝山不识宝,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个宝。因为课本中的素材都来自名家、名著、名人,非常具有典型性,并且这些具有高度典型性的素材都具备多元应用的可能。就是同一个素材,只要细心揣摩、深入挖掘,从不同的角度看,总会有新的发现;同样的素材,以不同的方法入文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同学们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能以课本素材的运用实例来学习素材活用方法,那么老树新发,简单的素材也能用出花样,老套的素材也能用出新意。
【学生佳作】
写给嵇康
高三   马睿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黑暗的日子之一,居然还有太阳!
                                   —— 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那个树下锻铁的午后,你没有读懂向秀眼中的忧虑。钟会的影子远了,你的涅槃却由此而启程。
晴天一道霹雳——无缘无故,黄泉路上,你将是座上宾。
你戚然一笑,这时的你,想的最多的是朋友,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阮籍、山涛、向秀……这一个个亲切的名字,你轻轻念叨着。你想起你们曾结伴在青绿的竹林里吟诗,面对山风明月和清寂的流水,拿出了自己钟爱的琴,愤激地弹出了那纷杂、无章、混乱的散音,控诉这世道的无耻、虚伪。
与阮籍假装醉酒、玩太极不同,你选择的是笑傲江湖和激烈的抗争!个性的张扬使你得罪了许多达官贵人,终因不满司马氏的专权而招致被大辟的厄运。
行刑在一个秋日的黄昏里进行。
你缓缓的走向刑场,脚下的镣铐敲打着贫血的大地。秋风扫过,你那张睿智的脸上竟也写满迷惘。人群骚动中,你看到钟会那得意的目光,它使你想起了那些专以诽谤别人为快意的奸佞小人。
刑路很长,足够你想你该想的了。你想起孙登大师意味深长的啸声,想起了树下打铁时的叮叮咣咣。你在想,你已撕开了天幕看清了时代的悲哀,你已停下脚步来思考明白世俗的无奈,可你为什么还一如既往的“执迷不悟”?
路,延伸着,一如你的思想。
忽然,不远处一阵骚动,直觉告诉你,是他们来了。那些立誓与你同生共死的兄弟,果真带着无畏生死的勇气来了。你忽然有一丝感动,漫漫刑路,洒遍了路人的叹息和他们盈眶的热泪。然而,你只是说:“两棵在夏天喧哗着聊了很久的树,彼此看着对方黄叶飘落于秋风,他们沉静了片刻,互相道别说:‘明年夏天见!’”
走上刑场,你看着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竟有种莫名的感动,人们在抬头仰望那片包容了亿万年风雨的天空,读懂了那份辽远那份旷达那份蔑视一切的恢宏气势后又怎能不对你顶礼膜拜!
沉默着,人群中走出一位少年。“先生,弹一曲《广陵散》吧。”
你轻轻的点点头,接过他手中的古筝,开始弹唱还有一些拘谨。曲子的前端轻轻跳过两个滑音,这犹如云中白鹤,忽然振翅。然后是白鹤入云,倏忽不见了。随即闪电、惊雷骤然袭来,接着是大雨倾盆,情绪愤怒起来,思绪驰骋开来,什么也顾不得了,什么也挡不住了。
接下来,曲子的节奏又舒缓下来,直至净化为一湖碧水。你心里弥漫着典雅和清丽,烦忧远逝,尘思涤尽,有如空山灵雨的清明。
筝音继续,你让生命天地般苍茫,荒漠般沉寂,丛山般深峻,岩石般凝神不语;你让思想暮云般回合,风雨般无踪,日月般寂寞。
你心无旁骛的坐在那张熟悉的古筝前,弹出那支曾伴你走遍天涯的曲子,让纷繁的往事如马群般从遥远处奔驰而来,任郁聚的情感清泉般滚滚流出,恍惚的记忆中,你又看到自己的笑,自己的泪……
蓦然,筝音骤停。你无可奈何的手指滑过那张断弦的古筝,抚慰着朋友们痛切肌肤的喑哑!死亡便被这沉郁、凄婉的琴音击得粉碎,散落于无尽的深渊,变成了人们的惊愕、钦佩和凝视。
“《广陵散》今绝矣!”你长叹一声,带着那遥远的绝响,从容赴死。
静坐于天蓝地大的神韵当中,你默默地驻守着那份美好的情愫,任冥冥意念流于谷底升腾于茫茫宇宙。你已成为一缕风,一滴水,一粒微尘……
特立独行,你固守着一份透彻的纯净,地老天荒也不改变!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10-2 11:40
流程之2·贮材
开窗放入大江来
宁夏西吉县一中   赵炳庭
【作家范文】
生命的节日
季栋梁
那个七月已经远去了。然而,它已经成为我生命的节日。
七月为我们设了一个赌场。
关于七月,我们有多种称呼,有叫鲤鱼跳龙门的,有叫黑色节日的,有叫赌徒之约的……总之对于莘莘学子来说,七月,意义重大,是人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坐标。许多人因为这样一个坐标,将彻底改变自己人生的轨迹。尤其是我们,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七月真正是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日子。
一进入七月,一种赌徒的真正感觉袭击了我。我就如同一个把所有赌资都赌上的赌徒,等待着开牌。那种痛苦的折磨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渴望着太阳和雨水的滋润,尤其像我这样的赌徒已经不止一次在七月输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让我感到痛苦与恐惧的是在我所有的七月中,父亲也经历着同样的甚至更为深刻的痛苦的折磨。  
一年一度输赢揭晓的日子如约而来。和许多父亲一样,我的父亲在一大早将我叫起来。他没有言语,只是用那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父亲从他贴胸的衣袋里摸出十元钱来,在他递给我钱的时候,有些迟钝,手有些颤抖。而我接过那带着父亲体温与汗香的十元钱时,手颤抖得更加厉害,我努力想表现得自信一点,结果越是要表现得自信,手就越发地颤抖,像深秋里的树叶一样,甚至连我的身体也抖起来。我逃避开那双眼睛。虽然我知道那双眼睛是善良的仁慈的宽厚的,但我内心无法排除对这双眼睛的恐惧……我再也输不起了。
我一步一步走向学校,内心的恐惧正在加剧。经过村庙的时候,我不由得走来走去,跪在了那泥像之前,我想没有人比我更加虔诚,没有人比我叩的头更响。
第一年的七月,好容易挨到了“开牌”的日子,父亲递给我十元钱对我说如果中了,就打十元钱的酒回来,没有中,别糟蹋钱。父亲的话总是这样的直接。可因为仅仅差了两分我没有给父亲打上酒,我带着家人渴望花掉的十元钱回来了。父亲没有责备我,然而他越是不责备我,我内心的痛苦就越沉重。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都弄够了,我那时候在生产队哪一年不比别人多挣个三五百工分?我无法对父亲讲学习和劳动的不同。我只有努力学习。第二年七月的“开牌”,我又输了十二分。当我再次把钱放在父亲面前的时候,父亲火了,他对着我吼道:狗日的鼻涕淌到眼窝里——倒过来了,你给我回来干活去,老子没有钱供你享福。是的,在家乡那样贫苦的地方,谁不认为读书就是享受呢?我想对父亲说如果读书真正可以叫做享受的话,那么我宁愿受苦。可是我说不出那样的话来。父亲一辈子好强,他是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来打点种田以外的事啊。要批房地基,他跑了多少趟,没有批下来,可是有人偏偏一批就是两处。这对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打击是沉重的,这让他充分认识到了种田人的可悲与无奈,人家无非就是有一个在县里开车的儿子。然而我们弟兄们硬是一个个不争气,大哥二哥相继种了田,希望便寄托在我的身上,可我偏偏如此的没出息。我期待着新学期的开学,可是又怕这个日子的到来。然而日子并不因为我内心矛盾而推迟。开学了,父亲说再读!父亲依然没有多余的话。可那每个字都像石头一样,把地能砸出个坑来。他亲自送我到四十余里以外的乡里上学。父亲走在我的前面,拉着驴,驮着我的铺盖。他的步履显得有些疲劳,甚至是麻木,那已经驼了的背越发弓得厉害,仿佛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非要这样将背弓起来似的。他已经是年过花甲之人,应该是歇歇享福的年龄了。
看着父亲的背影,我忽然失去了赌的欲望,我为什么要继续赌下去呢?怎样不是活一辈子呢?我的朋友、我的同学不都输了个精光回来了么?我鼓足勇气说,爹,算了,我不念了。父亲回过头来看看我,他的目光里不再有那种凝重,反而凶恶起来,仿佛被激怒的老虎,一甩手,鞭子狠狠地抽在我的脸上。之后便默默无言,继续走自己的路了。我的脸火辣辣的疼痛,可是我心里却踏实了,我想至少父亲对我发怒了。
第三年的七月,不争气的我又输了,我捏着那十元钱在一个山梁上坐了许久,最后我一狠心走进了供销社,打了十元钱的酒。当我看着那晶莹的液体带着醇烈的芳香流进瓶子,我的眼泪却来了。我顺着小路往回走,二十二岁的身体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沉重与疲惫。在与村子相对的山梁上,我远远地就看见父亲像一只老鹰,蹲在大门口,他手里长长的烟锅不停地喷出烟来,像一列钻出隧道的火车。父亲站了起来,他伸了一个非常舒展的懒腰,身体像蜷缩了一个春天的花朵尽情地舒展开来,两只长长的胳膊伸了伸,还上下起伏了几下,那是一种飞翔的姿势呀!父亲真像一只要飞起来的老鹰。我想我手中的酒瓶在夕阳的余晖里一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一定照亮了父亲的眼睛,父亲一定闻到了代表着喜庆与快乐的酒香。
在父亲的注视下走完一段上坡下坡的路,我感到浑身的不自在,两条腿仿佛给什么绊着一般,不足一里路,我却走了十几分钟,走出一身大汗来。刚刚走到大门口,父亲就对着院子喊:“红红,快把凉水给你哥哥端出来。端上两大碗!”
我再也忍不住悲伤,一放声就哭了出来,两腿再也支撑不住,扑通一声坐在了地上。我说我没考上!
父亲一扬手里的长烟锅,打在那两瓶酒上,酒瓶碎得十分彻底,酒像月光一样洒了一地,醇烈的酒香弥漫开来。
妹妹正端着水出来,由于惊吓,碗掉在地上碎了。
父亲一转身走向了山顶。夕阳将父亲的身影扯得很长。我默默地跟在父亲的身后,我想父亲会转过身来给我一烟锅、两烟锅……甚至更多,我渴望这样。然而,父亲没有。到了山顶,父亲又装了一锅烟,吸了一锅又一锅,最后父亲说做官中状元都是出在祖坟里,咱坟里没有。
我对父亲说,爹,你再给我一年时间!
父亲抬起头看看我没说什么,他只是抽着烟凝望着天空。  
开学了,父亲再次拉着毛驴驮着铺盖送我上学,一路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可是我却听到了更多的语言无法表达的话语。父亲走在我的前面,他的背驼得愈发厉害了,让我想起门台上那棵旱了多年的弯脖榆树来。我的泪一直流到了学校。  
后来,我终于用那十元钱打回酒来了,那是一种非常廉价的散酒,用黑缸盛着,有一斤的勺子,有半斤的勺子。因此买那种酒叫打。可是即使再廉价它也是酒啊。它代表着喜庆与欢乐,它就是节日。除非过年婚娶能喝到酒外,是很难喝到酒的。用家乡人的话说酒是有闲钱的人喝的。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
父亲醉了,把我也弄得醉意朦胧。他拉着我的手直叫我兄弟。这让我想起他拉着我家的那头老牛叫兄弟的情景。我想我不是个好儿子,我让他跟着我受了四年的折磨,如果我第一年就考上,我的父亲或许不会醉成这个样子,更不会喊我兄弟的。
父亲要为我举办村子里最丰盛的宴席,我说算了,这几年把家里拖累的。可父亲说这是啥事,这事能轻易过去! 这是咱祖祖辈辈最大的节日,砸锅卖铁也得过大了。  
从考上大学到毕业,我一直奔波往来于凡俗之间,忙着娶妻生子,忙着房子、儿子、票子以及多彩的人情礼仪,几乎挤不出什么闲钱来买名贵的酒。后来我终于挤出点闲钱来买了上好的酒,送回乡下。可是当父亲听说这酒一瓶就四百多元时说酒没有贵贱,只是心情有贵贱。我点点头,父亲没有文化,更不是哲人,可是他说出的话常常让我要思考许久许久……
那瓶酒至今还放在家里的枣木老柜中,因为父亲自己喝觉得没意思,拿出来招待人却又觉得太奢侈。
【作者简介】季栋梁:1963年出生于宁夏同心县,著名作家。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和木头说话》、《人口手》、《从会漏的路上回来》,长篇小说《我的从前在说话》。作品先后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等转载,并入选中国文学年度排行榜、年度最佳诗歌、最佳散文、最佳小说、最佳小小说等各种选本。《觉得有人推了我一把》曾获中国文学奖。《和木头说话》入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生命的节日》和《夏日原野上的追赶》分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赏析借鉴】
紫色记忆里的真情文字
——《生命的节日》赏读
                           
赵炳庭
《生命的节日》是作家季栋梁写的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着一对农村父子,记叙了他们试图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煎熬和奋斗历程。
高考,在农民的眼中无疑是一个盛大的“生命的节日”,它在每个学子的生命历程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是重要的转折点,足以改变人的一生。“那个七月”是“父亲”和“我”一次次失败、受尽煎熬的七月,“那个七月”又是“父亲”和“我”反复抗争、顽强拼搏的七月,“那个七月”还是“父亲”和“我”实现梦想、取得胜利的七月。尽管本文的主人公为父子两代人,而很多的细节读到的都是父亲为儿子承受的苦难,因此,很多时候,“父爱”就成为读者的第一感受,而忽略了在这些苦难中所蕴含的更深层的意义。
“我”的父亲“多么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面,来打点种田以外的事啊”,他在“(要批房地基)跑了多少趟,没有批下来,可是有人偏偏一批就是两处”的情况下“充分认识到了种田人的可悲和无奈”。这里的“可悲和无奈”,昭示着所有农民的现实困境;那父亲的“希望”,也代表着所有农民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希望。于是,“我”的父亲就成了天下所有可怜农民的象征。
作者运用丰富鲜活的材料、传神的细节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完整的“父亲”、立体的“父亲“。他“没有言语,只是用那种目光笼罩着我”,“这目光凝滞而沉重,仿佛将我置于一潭黏稠的汁液中,使我喘不过气来”。然而,沉默寡言的父亲也有火山般的爆发:他在“我”第二年落榜时发出“狗日的鼻涕淌到眼窝里——倒来了”的怒吼,并且在“我”打退堂鼓时竟然“凶恶起来,仿佛被激怒的老虎,一甩手,鞭子狠狠地抽在我脸上”;第三年“我”又落榜了,他用长烟锅“打在那两瓶酒上,酒瓶碎得十分彻底,酒像月光一样洒了一地”。这说明父亲是多么在乎高考呀!尤其在那个“家乡人没有闲钱,家乡人的钱比家乡人还忙”的西北农村,高考,对农民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他们多么渴望儿女能够“鲤鱼跳龙门”,从而摆脱现实的困境!
父亲是严厉的,然而他又是“善良的仁慈的宽厚的”。他总是鼓励“我”:第一年的那个黑色七月,我落榜了,父亲没有责备我,“到了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父亲对我说再去念吧,差两分一年咋都弄够了”;第二年的那个黑色七月,“我”又输了十二分,父亲吼骂之后,“开学了,父亲说再读!”第三年的那个黑色七月,在用长烟锅打碎了酒瓶后,在因万分失落而走向山顶后,在儿子请求继续复习后,他“抬起头”看看儿子,默默地抽着烟“凝望着天空”。
这就是常年早出晚归地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供给我们上学的“父亲”!  
文章构思精巧,“酒”既是父子两代人不甘失败的刚强性格的象征,又是战胜命运后欢乐和喜庆的标志。它的一再出现不仅贯穿起前后情节,而且颇有意味地点出了作品的主题。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没有细腻的感觉;没有真切的体验,就没有真挚的表达;没有真心的留意,就没有真实的素材。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储存着丰富材料的宝藏。“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只要我们留心生活中的点滴,捕捉住生活中的亮点,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才能写就美好的华章。
【学生佳作】
冬季里的父亲
高二   魏小军
夜里下雪了。已经是春天了,可雪还在不停地下,越下越大。
大概夜里十点多,我一个人在看电视,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是父亲放羊回来了。我过去开门,父亲迅速闪进来,随手把门推上。虽然如此,硕大的雪花还是从门缝挤了进来。雪下的时间并不长,可冷得出奇。父亲进来靠着火炉坐下,我给他倒了杯热水。
我起身要过去和父亲一块儿坐,他用手示意我不要过去,说我穿得单薄,而他身上的寒气依然没有散去。在昏黄的灯光下,父亲仿佛一尊未完成的泥塑,头发和眉毛被雪润得湿湿的。曾经湛蓝的中山服,现在已经褪色得不成样子了。雪在鞋的边缘开始消融,连同泥土一块儿渗到地上,留下两个鞋底形状的泥圈儿。父亲有些暖和了,按了按发红的手指,之后试着去端桌上的水杯。他手上红黑的裂口,在我印象中始终没有消失过,指甲硬得像年久的贝壳。他用两个手指捏住水杯,想把它提起来,可水杯倾斜了,热水洒了出来,流到桌上,又流到地上。父亲看了看,又将手缩了回去,伸进棉袄,弯了弯腰,以便暖和些。我重新把水杯加满,擦去桌上的水渍。过了一会儿,父亲把水喝了,又去照料那群羊。
在这个季节,羊不停地产仔,几乎天天都有小羊出生。为了保证小羊成活,父亲经常整夜蹲在羊圈里,怕刚出生的小羊冻死。冬季接近尾声时,羊的产仔期过了,父亲又忙着照料小羊,几十只小羊被父亲喂养得十分健壮。只要父亲一进圈,它们就围着父亲转圈儿。喂上草料,父亲就在圈中坐下看着它们吃,我时常同父亲一块儿说说话,和父亲一起给羊注射疫苗。
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开学了。春天,钱对农民来说实在太紧张了,而我也是正用钱的时候。这天,父亲在羊圈里蹲了一整天,他准备把羊卖掉。我和舅舅把羊装上车的时候,有一只小羊太小了,我提出把它留下,父亲没吱声。以前,这些活儿都是父亲亲自干的,卖羊也是,这次父亲却让我不要插手。
车要走了,我看见父亲在羊圈口蹲着,手中拿着烟卷,怀里抱着那只唯一留下的小羊。小羊在父亲怀中一跳一跳的,并朝着车的方向撕心裂肺地叫着,要挣脱出来。我知道此时的父亲是一种什么心情。
羊终究没能卖出好价钱。下午,我拿着钱要返回学校了,父亲招呼我过去。他在墙角蹲着,我过去也蹲下。父亲看了我好久,然后用他枯槁的手轻轻的抚摸着我,并嘱咐我要节约用钱,但不要从嘴里省。我点了点头。父亲始终没站起来,我回头看到父亲默默地蹲着,还有那只小羊……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10-2 11:41
流程之3·贮材
沙金珠贝勤淘拣
宁夏西吉县一中   赵炳庭
【作家范文】
                  
多少“诺奖”才能让我们平和起来
牛角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
自打莫言获得了“传说中的”诺贝尔文学奖,整个中国都“炸”了。结果就是,莫言很忙,比杜甫都忙。在这场盛宴中,莫言的作品收录到高中课本里也算是另类的褒奖。就像之前把金庸的作品收录一样,这行为并不是一个从教育角度出发的深思熟虑的考量,反而流露出共襄盛举的意味。也亏得他们能够从莫言的作品中选出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内容,编辑们辛苦了。想要共襄盛举的可不仅仅是中学生教材,整个社会似乎都行动起来了。莫言获奖第二天,我收到各地朋友的短信,爆料各地书店莫言作品脱销。而莫言的家乡,早已布满了“长枪短炮”,那阵势,我想航天女英雄刘洋的亲戚们一定深有感触。
莫言的老家,和他的作品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高密显然是最大的受益者,其实对于高密来讲,莫言早就已经成为他们的文化符号了,相比于各地疯抢名人故里,高密是幸运的,莫言文学馆在2009年就开张了,而他的旧居,去年政府还希望能够修缮,莫言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这是劳民伤财,其实对于文学馆,莫言最初也是想拒绝的。然而很多事情是身不由己的,从莫言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那一刻起,他旧居的修缮,文学馆的扩建已不可阻挡。甚至据说文学馆已经考证莫言是管仲的后人。
此情此景不免引发我的设想,面对这样的冲击,莫言hold得住吗?绝对的荣誉是不是会导致绝对的膨胀呢?莫言会不会惨遭“捧杀”呢?当然对于莫言本人,我还是有信心的,他毕竟是一个作家,对于人性的认识,对于世态炎凉的了解,让他有足够的理性去面对周遭的一切。莫言解释了之前为什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持“不想说,没有看法”:“我要跳出来的话不成了滑稽剧了嘛……对于最近一个时期来,网上对我和诺贝尔奖的这种争论,实际上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世态人情,也照出了我自己。”
莫言用了“滑稽剧”这个词,但他本人显然不想成为主角,而每个人却都希望他成为这个主角,而自己能够成为他与有荣焉的伙伴,这其中有政府,有民众,有媒体,说消费也好,说捧杀也罢,大家纷纷在莫言身上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在这种撕扯中,我还是感觉到了滑稽的意味,就像当年黎元洪不想做大总统,躲在床下高呼“莫害我”。
莫言获奖,我们先hold不住了,这再次暴露了我们对奖杯本身的渴望超越一切。我本以为奥运会的成就让我们学会了平和,现在看来,那只是习惯了,我们依然为得不到的荣誉而疯狂,并展现出这疯狂背后的自卑感。真不知道还需要多少诺贝尔奖才能让我们平和起来。突然想起鲁迅拒绝参选诺贝尔奖的那番理由,他常说杂文是速朽的文字,但他的文字却从来不朽:“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作者简介】  牛角,《新文化报》评论员。
【赏析借鉴】
守住心灵的平静
——《多少“诺奖”才能让我们平和起来》赏读
赵炳庭
阅读此文,犹如畅饮一杯“浓香型的烈酒”,给人一种痛快淋漓之感。作者从莫言获得诺奖后其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落笔,由“莫言热”引发的种种心照不宣、急功近利式的“开发”,逐一展开论述,旁征博引,直击当今文坛乱象。
莫言获奖,国人“狂喜”,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中学生教材,整个社会似乎都行动起来了。各地书店莫言作品脱销、莫言的家乡早已布满了“长枪短炮”,获得诺奖的莫言早已成为他们的文化符号了。而这样一个符号,在更多人眼里,是带有契机意义的筹码:譬如出版界,水涨船高的定价、奢华绝伦的包装,趁热打铁的造势宣传,捞一票真金白银再说;譬如某些政绩部门,打造故居圣地、创意展览经济,发掘这棵“摇钱树”的最大商业价值……在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纠葛中,这种“地毯轰炸”引发出了作者深刻的思考。得不到“诺奖”时抨击“诺奖”的偏颇、欠公正、价值取向有问题,得到“诺奖”时喜极而泣、视若神灵——面对这样的冲击,莫言hold得住吗?绝对的荣誉是不是会导致绝对的膨胀呢?莫言会不会惨遭“捧杀”呢?我们当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摆正诺奖在心目中的位置?作者的思考是深刻的,他对莫言是有信心的。他认为,作为作家的莫言,“对于人性的认识,对于世态炎凉的了解,让他有足够的理性去面对周遭的一切。”
莫言自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始终保持着平和的心态,甘于清贫,淡泊名利,表现出他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文学精神领地的坚守。莫言文学馆在2009年就开张了,随之政府还希望能够修缮他的旧居,但都遭到莫言的拒绝。  面对150多名媒体记者,莫言坦言,诺贝尔文学奖让他成为“名人”,但他更盼望回归平淡生活,继续文学创作,依然做一个“农民的儿子”。对于诺奖荣誉、名人效应带来的心态变化,莫言的回答斩钉截铁:“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众所周知,这个时代,成名的方式有很多。与那些标新立异或哗众取宠的人相比,莫言的这份宁静淡泊颇有几分令人钦佩和敬仰。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靠的是他响当当的“干货”来说话,这充分说明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实力;面对诺奖的至高荣誉,他心静如水,体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崇高品格。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的作品走向了世界,这固然值得庆贺,但我们希望“莫言热”既不要成为历史上常有的“五分钟热度“,更不要异化成近年来那每每都要“抓住”的“商机”,更不要因为拿了一个诺奖,于是便忘记了中国文学的处境。其实,国人对待“诺奖”具有“酸葡萄情结“的深层原因正是我们对自己信心的缺失。只要我们理性地对待“莫言热”,守住心灵的平静,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过滤浅薄,沉淀浮躁,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多少“诺奖”才能让我们平和起来》一文,作者紧扣论题,选择与运用时事经典素材,广征博引,纵横开阖,正反互衬,引例结合,相辅相成,更好地阐释了自己的观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网络媒体、信息爆炸、各种书报、异彩纷呈,每天都会有很多的新闻资讯向我们走来。我们也已很难说资料匮乏了,怎么最后反倒成了不论同学们读不读书、关心不关心时事最终都为材料发愁的地步呢?其实,我们之所以仍在为没有材料所苦,关键原因在于缺乏对材料的开发、利用能力。
社会焦点、社会热点应成为我们的关注对象,这些都是鲜活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往往都有着丰富的内容,或引人深思,或令人感动等。这些热点素材大致可分为三类:最新时事素材、名人最新故事、最新国际动向等。作为备考中的高三学生对这些热点素材应加以选择,灵活运用。其方法是:一是找准一个有代表性的热点素材;二是了解对这一热点的相关评论;三是阐明自己对这一热点的看法。能恰当地将这些时事热点素材运用到作文中去。
同学们平时应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凡是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小事尽在思考中,抓住重点,追踪评之,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巧用。这样,你就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富于个性色彩的作文素材宝库。
【学生佳作】
岂能“争夺”
北京市十一学校   李晨曦
初闻赵丽宏提议设立“李太白文学奖”之事,不禁窃喜,以为书友墨客们又得一可饕餮享用精神食粮之文化圣地,幸事也!但一细读,不禁大惊失色,大惊失色后是不寒而栗,不寒而栗之余是一声声失魂落魄的叹惋。
“要把它做成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用我们的眼光和标准去评鉴世界文学,以争夺我们在世界文学界更多的话语权……”
多么触目惊心的文字!“争夺”二字仿佛刀枪剑戟一般直贯我们的胸膛,淋漓的鲜血自我们本不健壮的心脏喷出,溅在七尺绫上,嘲笑着那所谓迷人的“话语权”。
猛然间,我感觉自己好像是山中无日月的草莽村夫,一朝梦醒,惊觉挥斥方遒、洒脱性情的文坛净土已化作明枪暗箭、追名逐利的血腥沙场。何时起,文学界也有了“话语权”这等庸俗的概念?也有了政客一般勾心斗角的争夺?
是什么让文学蒙尘陷落?是什么让文人磨刀霍霍?是什么让阳春白雪蜕化为下里巴人?是什么让文无第一的礼让沦为了新时代人眼中旧时代的“虚伪做作”?
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不希望自小醉心的精神汉堡被抹上苏丹红,不愿意一直仰望的文化高原上降临一群专啃牧草根基的山羊。我们的担忧与心痛并不是多余的,因为这样的人或事很久以前就开始了。或许是2002年初,金庸、王朔在网络上互相慰问各自家中女眷的文字;或许是网络上以销量和收入为依据的各大排行榜单;或许是余光中匿名著作却因不合时尚的原因被婉拒;或许是韩寒面对质疑时扯皮卖萌式的做派;或许是有“中国作家富豪榜网络作家之王”称号的唐家三少在电视上炫耀极品羊脂玉时暴发户般的嘴脸……这些人这些事所背负的沉重,恰是文人文坛所不可承受的。
当一切感性的浪漫与怀想被冷冽默然的理性掩埋,当精神的麦田与果林被巨大的工业车轮碾过——难道那些企图“争夺话语权”的文坛政客们,就没有一丝丝的痛和悔?
我不禁想起一直埋头笔耕即使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依然潜心创作的莫言,不禁怀念起心系地坛的史铁生、致力于文化苦旅的余秋雨、尽心救治国人灵魂的周树人……他们是真的猛士、朴的僧侣、活的灵魂……此时此刻,我真想梦回当年,一觉醒来,文坛又回归为避媚俗之风的心灵港湾。没有喧嚣与聒噪,没有争夺与权威,回归平淡,化朽为奇。
奖项的设立原本是为了更广更久更有效率地传播时代福音,不想如今却被多事者赋予了这样那样的“深意”。中国这片土地上,从来就不缺大奖,唯缺大家;不缺嬉笑怒骂的批评家,只缺妙手回春的心灵医者。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10-2 11:41
流程之4·贮材
我以我手写人生
宁夏西吉县一中   赵炳庭
【作家范文】
发芽的心情
林清玄
有一年,我在武陵农场打工,为果农收获水蜜桃与水梨。
昨天采摘时还青涩的果子,经过夜的洗礼,竟已成熟了。面对它们,可深切地感觉到生命的跃动,知道每一株果树全有使果子成长的力量。我小心将水蜜桃采下,放在已铺满软纸的箩筐里,手里能感觉到水蜜桃的重量,以及那充满甜水的质地。捧在手中的水蜜桃,虽已离开了它的树枝,却像一棵果树的心。
才一月的时间,我们差不多把果园中的果实完全采尽了。采摘过的果园并不因此就放了假,果园主人还是每天到园子里去,做一些整理剪枝除草的工作,尤其是剪枝,需要长期的经验与技术,听说光是这一项,就会影响了明年的收成。我四处游历告一段落,有一天到园子帮忙整理,目见的景象令我大吃一惊。因为就在一个月前曾结满累累果实的园子,这时全像枯去了一般,不但没有了果实,连过去挂在枝尾端的叶子也都凋落净尽,只有一两株果树上,还留着几片焦黄的在风中抖颤的随时要落在地上的黄叶。
我静静地立在园中,环顾四周,看那些我曾为他们的生命、为他们的果实而感动过的果树,如今充满了肃杀之气,不禁在心中轻轻叹息起来。
“真没想到才几天的工夫,叶子全落尽了。”我说。
“当然了,今年不落尽叶子,明年就长不出新叶了,没有新叶,果子不知道要长在哪里呢!”园主人说。
然后他带领我在园中穿梭,手里拿一把利剪,告诉我如何剪除那些已经没有生命力的树枝。他说那是一种割舍,因为一棵果树的力量是一定的,长得太密的枝桠,明年固然能长出许多果子,但会使所有的果都长得不好,经过剪除,就能大致把握明年的果实。虽然这种做法对一棵树的完整有伤害,但一棵果树不就是为了结果吗?为了结出更好的果,母株总要有所牺牲。
我们在果园里忙碌地剪枝除草,全是为明年的春天做准备。看到那些在冬天也顽强抽芽的小草,又似乎感到春天就在深深的土地里,随时等候着涌冒出来。
果然,让我们等到了春天。
其实说是春天还嫌早,因为天气依然冰冷如前。我到园子去的时候,发现果树像约定好的一样,几乎都抽出绒毛一般的绿芽,那些绒绒的绿昨夜刚从母亲的枝干挣脱出来,初面人世,每一片都像透明的绿水晶,抖颤地睁开了眼睛。我看到尤其是初剪枝的地方,芽抽得特别早,也特别鲜明,仿佛是在补偿着母亲的阵痛。
我在果树前受到了深深的感动,好像我也感觉到了那发芽的心情。那是一种春天的心情,只有在最深的土地中才能探知。
我无法抑制心中的兴奋与感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园子里去,看那喧哗的芽一片片长成绿色的叶子,并且有的还长出嫩绿的枝桠,逐渐在野风中转成褐色。
春天原来是无形的,可是借着树上的叶、草上的花,我们竟能真切地触摸到春天——冬天与春天不是天上的两颗星那样遥远,而是同一株树上的两片叶子,那样密结地跨着步。
我离开农场的时候,春日和煦。园子里的果树差不多都长出整树的叶子,但是有两株果树却没有发芽,枝桠枯干,一碰就断落,他们已经在冬天里枯死了。
果园的主人告诉我,每年冬季,总有一些果树就这样死去了,有些当年还结过好果子的树也不例外,他也想不出什么原因,只说:“果树和人一样也是有寿命的,奇怪的是果树的死亡没有一点征兆……”
“真是奇怪,这些果树是同时播种,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受到相同的照顾,种类也一样,为什么有的到了冬天以后就活不过来呢?”我问道。
我们都不能解开这个谜题。夜里,我为这个问题而想得失眠了。“是不是有的果树不是不能复活,而是不肯活下去呢?或者说在春天发芽也要心情,那些强悍的树被剪枝,他们用发芽来补偿;而比较柔弱的树被剪枝,则伤心得失去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心情。树,是不是也有心情呢?”我这样反复地问自己,知道难以找到答案,因为我只看到树的外观,不能了解树的心情。就像我从树身上知道了春的讯息,我却并不完全了解整个春天一样。
多年以来,我心中时常浮现出那两株枯去的水蜜桃树,尤其是受到什么无情的打击时,那两株原本无关紧要的树的枯枝,就像两座生铁的雕塑,从我的心中撑举出来,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冬寒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泪来,但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的时候,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作者简介】  林清玄,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
【赏析借鉴】
清新明丽   意味隽永
——读林清玄《发芽的心情》
赵炳庭
每每读到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通脱彻悟的感觉,他的散文清新明丽,意味隽永,总是在淡淡的语气中,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表达了他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和认识。他善于捕捉生活里那些细微却饱含灵思的事物,领悟生活的真义,表达深刻的哲理。而我们的灵魂却也正是在他那清新隽永的文字的淘洗中得到了提升。《发芽的心情》就是其中一篇颇具代表性的作品,文章的别致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乐观坚强,永远保持追求理想的热情。本文以小见大,借自然现象悟生活道理,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文章从描写“我”在武陵农场打工落笔,写“我”在果园里采摘水蜜桃、给果树剪枝;写“我”看到“那些我曾为他们的生命、为他们的果实而感动过的果树,如今充满了肃杀之气,不禁在心中轻轻叹息起来。”不会忘记林先生笔下那一棵棵果树,在一岁一枯荣的“涅槃”中获得新的生命。“他说那是一种割舍,因为一棵果树的力量是一定的,长得太密的枝桠,明年固然能长出许多果子,但会使所有的果都长得不好,经过剪除,就能大致把握明年的果实。虽然这种做法对一棵树的完整有伤害,但一棵果树不就是为了结果吗?为了结出更好的果,母株总要有所牺牲。”果树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我曾被这样的文字很久感动。我们正在一种叫做“安逸”的驱使中日渐遗落了一种忧患意识,殊不知,没有“舍”,哪有“得”,成功是基于在要紧处智慧的舍弃,成功是基于舍弃后的获得。一个人应该懂得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生活中,我们总有许多艰辛和辛酸,就像死去的桃树,是因为它割舍不了那些枝条,而无法树立起活下去的信心,导致了死亡。其实如果它能够乐观的去面对,就能和其他的树一样存活下去。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经历了磨难和割舍,人们才会有所进步和拥有乐观的心态。在失去中无法自拔,只会离成功愈来愈远,失去的将不再只是物质,是时间,是信念,是始终坚定不移的心情。因此,永远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是战胜困难和磨难的法宝。
作者在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和体验中无不充裕着厚实的禅思。第二年春天,被修剪过的果树“几乎都抽出绒毛一般的绿芽,那些绒绒的绿昨夜刚从母亲的枝干挣脱出来,初面人世,每一片都像透明的绿水晶,抖颤地睁开了眼睛。”因此,“我”在果树前受到深深的感动,“好像我也感觉到了那发芽的心情。那是一种春天的心情,只有在最深的土地中才能探知。”不言而喻,作者所受到的“深深感动”:一是果树在冰冷的天气里发芽,二是初剪枝的地方,芽抽得特别早、特别鲜明。就像最后一句说的,眼泪是下一个春天最好的肥料,不经历磨难怎能换来成功,每个人都会有人生的春天,冬天只是为了下一个春天来储存能量,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不能被磨难击倒,期待下一个春天开出更饱满丰盈的果实。“发芽的心情”实质是一种乐观坚强、满怀信心的心态,表现在能够直面逆境、忍受一系列打击,勇敢地与困难抗衡;永远保持追求理想的热情,在隐忍中积蓄力量,以更加崭新的姿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富有理趣,颇耐品味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文章的表现形式,好的形式如同一袭华美的外衣为读者所青睐。林清玄的散文含蓄内敛,富有理趣,清幽而大气,于平实中透出禅机,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于人生之细微中见其宏大深远。
他的语言常常以清新明丽,意味隽永取胜。文章中对比、比拟、比喻、移就手法的运用,大大增添了文章的意蕴和文采。譬如,文章开头细致描写采摘下来的水蜜桃,目的是为了与后文写水蜜桃树枯死形成对比,让读者领悟:美好的结果其实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出现在我们面前。譬如,在“每天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园子里去,看那喧哗的芽一片片长成绿色的叶子”一句中,“喧哗”在此使用了移就、比拟等修辞手法,赋予嫩芽人的灵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初春时节树木竞相吐绿、蓬勃生长的盎然生机,流露出作者面对万物复苏、充满活力的美好春光萌发出的无比喜悦和振奋之情。譬如,“那些泪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的时候,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句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人生中遭遇到的挫折与打击会让人的内心充满忧伤,又会让人在静心反思后获得许多经验,这些感受能够鼓励我们更加坚强地应对未来生活中的挑战。
类似于这样的警策之句文中还有很多,这正是林清玄所追求的艺术境界,而这种心灵的碰撞,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只需诉诸于简约、清澈的文字,虽看似平淡,然而当你细细玩味咀嚼时,却能感受到满口余香缕缕溢出,这便是林清玄语言艺术的张力与引力所在,而他通过语言所承载的哲思也便是从这字里行间之中流露出来,洗涤、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这篇来自于作者具有思辨色彩的散文,是作者细心观察生活、潜心思考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的结果。大家知道,审美体验是文学经典赋予读者的专利。美学家胡经之认为:“审美主体用自己那颗在体验中跳动不安的心灵去激活那些文字,那些画面,那些音符。使它们成为主体情感、意志、生命感和灵肉的载体,诞生出新的审美意象。”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同学们平凡的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美的东西,只是缺少注意,缺少发现罢了。我们常常缺少的是用心灵去阅读生活,感悟生活。只要你有一颗真诚善感的心,你就会从自己身边发现从前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中的美:从一次打水体会到友情的珍贵;从一声问候体察到交际的重要;从别人的不拘小节里体会宽容的魅力……。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作家卡夫卡中午正需要休息,可从窗外传来一个农家女人吃饭的声音,粗粗的咀嚼声搅乱了作家的心情,但作家并没有恼火,相反,他感动了许久,因为他从这难听的咀嚼声中把握到了一个农妇真实的生命。其实,许多时常烦扰我们的事情很可能就是我们最好的生活体验,日日眼见的东西可能就是我们作文最需要的材料,朱自清不就从“日日走过的荷塘”中,发现了荷塘月色之美,从而写就了感动几代人的经典美文吗?同学们应将感受的触须伸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习焉不察的生命素材中挖掘出烁烁意蕴,从周而复始的自然景观中寻找与人类精神现象的契合,从貌似平凡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振聋发聩的启迪。
【学生佳作】
树的情结
高二    杨静
学校里没有什么优美的景色,在我看来,除了那几株日日相伴的树,再也没有别的可供人观赏的。树不多,却分在几处,又不是同一种树。走一处,就有一处的味儿,却全都会带给我无限的快乐与温馨。
在我们那间最小、最偏僻的教室里,从那仅有的两扇窗向外望去,便可看见一棵挺拔的白杨树和两棵富有生机的果树。因为这个,我便很喜欢坐在教室。看书看得久了,就想换点口味,一转头,便看见了树,不分阴晴,不论春夏。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不由呆呆看上半天。看它们静立不动,看它们随风而舞,看它们承受风霜雨雪;也看它们的青灰树皮、枝枝杈杈;看它们抽出嫩芽、长成绿叶又渐渐变得枯黄,再飘落而下,化为泥土。而这些树却永远保持着一种身姿,默默地生长着。也许它们从不开口,却又分明在掩饰着生命的轮回,诉说着一种神秘的永恒。
教学楼前有两棵槐树。每逢花开时节,香气四溢。那甜甜的感觉沁人心脾,快乐便源源不断地从心底溢出,化为甜甜的微笑荡漾在我苍白的脸上。眼里全是精巧的花瓣,小小的精灵一般踏着优美的舞步,让我领略一种心外无物的境界。       不过,花儿终究会凋谢的,可我不会忧伤难过。因为花香已沉在心底,美丽我已拥有,我还会耐心等待下一个花季的问候。
寂寞的时候,便去分享树的孤独与博大。无语的交流,却澄清了许多困惑我许久的疑问和是非,才知道它们是如此的含蓄而深沉。或许,它们已将所有的人生哲理全都刻进年轮,只要你用心去寻找,就已昭示在你的眼前。在远处观望,只能读到沉默,可近得前去,沉默的便不再是树,而是我。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10-2 11:42
流程之5·贮材

让日记成为聚宝盆
宁夏西吉县一中   赵炳庭
【作家范文】
我日记中的橡树林
张守仁
一九八○年六月五日  星期四  厦门
天气晴朗。早晨乘八点二十分长途车离开泉州,过晋江,南下至厦门。下榻厦门宾馆后,于下午三点乘渡轮前往鼓浪屿。
上岛之后,我穿街过巷,沿着整洁的石板道向西走去。问了路人,才找到一幢英式红砖房子。叩门相问,迎出来一位慈祥老人,问他这里是否是舒婷的家,他点头称是。我说明自己是《十月》杂志的编辑,来向《致橡树》的作者约稿。老人遗憾地说:“我女儿不在啊,外出啦。”我留下了姓名、地址、电话,怅然离去。经过小巷中的别墅区,从爬满常春藤的石墙上,飘出叮叮咚咚的钢琴声,还不时听到从绿阴中传出邓丽君那曼妙的歌喉。攀上日光岩,俯瞰了厦门全景。黄昏时来到菽庄公园。该园临水而筑,长桥入湾。沿着长桥走向大海,海浪拍打着附近礁岩的洞穴,嘭嘭然似有鼓点的声韵。我猜想,鼓浪屿也许因此而得名的吧?
我从栈桥上回到岸边,坐在椅子上歇息。附近金色沙滩上,赤膊、赤足的孩子们,追逐着、欢玩着一个大皮球。对离栈桥四五十米的地方,有几个青年在晚霞照射的海面上击水游泳。我头上遮阴着一株轩昂挺拔的木棉树。一朵大红花,噗的一声落在我脚边。这使我想起了舒婷《致橡树》中木棉和橡树的爱恋:“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纯的歌曲……/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是思想解放以后崭新的爱情观,是树对树的恋,花对花的爱;不是藤对树的依附,也不是叶对花的衬托。双方独立自强,彼此尊重,分担痛苦,共享欢乐。
《致橡树》发表后,迅速在全国传开。这次见不到舒婷,令我懊丧,因为我有一个疑团得不到冰释:她在一九七七年三月写出《致橡树》之前,从未到过生长橡树的北方,从未见过现实中的橡树,那么,诗中伟岸身躯的形象和鲜明的意象,是如何获得、如何萌发出来的呢?这是一个文学创作的谜。
二○○五年八月三十一日   星期三   芝加哥
今天又到离旅美寓所数百米之遥的橡树林里散步。在这距芝加哥市区一小时车程的巴林顿自然保护区里,有条两米宽的林中小路,供附近居民晨练或遛狗。兴之所致,这次沿着铺沙小路走得很远,竟一直深入到狐狸河畔。
一路过去,我看到这儿两侧簇聚着两百多棵具有三四百年树龄的老橡树。这些在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美利坚合众国宣布成立之前早就存在的古树们,全无苍老之态,仍处在健壮的生长期;树干粗壮得三四个人才能合抱得住,分岔的众多枝柯,荫蔽数亩,高耸云端。我仰脸望不到被密叶掩蔽的树顶,只能见到被繁密枝梢切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蓝天。保护区里的工人,在每棵大树靠近根部的地方,钉上一个标有保护编号的圆形白色金属片。我靠近一棵编号为一八八的大橡树,怀着敬畏之心,伸手轻拍它那粗糙、凹凸、灰褐色的树干,细看它那些蛮壮、虬曲的枝桠,墨绿的叶丛以及撒落地下的棕红色橡实,油然感叹它那生命力之强大。
面对这些苍劲遒壮、气势雄伟的庞然大物,不由你不感到人的脆弱和渺小。时间是生命的财富,而世上最大的秘密,莫过于生命的秘密。你难于想像这些度过了几百年漫长岁月的老橡树,遭遇过多少次飓风的侵袭、暴雨的浇淋,承受着多少回雷电的轰击、严寒的冰冻。然而它们沉默着、隐忍着,坚韧地挺立着,顽强地生活着。
橡,木象,木中之象也。形象魁梧、高大如象的树木,以它伟岸的身躯、坚实的品质,而为古今中外的人们所赞美。橡树在欧洲享有殊荣,是希腊主神宙斯的圣树,系德鲁伊特教派崇拜的图腾,更是德国的国树。如果欣赏过荷兰画家鲁伊斯达尔的《森林景色》、俄罗斯画家希斯金的《雨后的橡树林》、列宾的《橡树林中的礼拜行列》,就可知道欧罗巴画家们对气势磅礴的参天橡树怀着怎样一种敬佩、敬爱、敬重的心情。橡树在北美也受到崇敬,它是美国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卡特总统家乡所在的佐治亚州的州树。散文家爱默生说,有思想、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应该学习像树那样,巍然挺立在大地上,在灵魂颓丧、萎靡的人群里,举起正义之笔,做“一个擎旗的人”。
橡树们不仅为大地带来成片绿阴,给人类提供诗意的栖居环境,还给饥馑中的灾民贡献富有淀粉的橡实。我国古籍中对橡实就有许多记载。《晋书·挚虞传》说:“粮绝饥甚,拾橡实而食之。”唐代张籍《野老歌》曰:“岁暮锄犁依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皮日休也有诗云:“深秋橡子熟,散落榛荒岗。”北京郊区顺义和昌平交界处、靠近怀柔一侧的王峪村,至今保存有数千亩原始橡树林。据当地老人说,在闹饥荒的三年困难时期,那片橡树林里的橡实救了村里许多饥民的生命。
橡实不仅可食用,还可酿酒,酒糟更是喂养家畜的好饲料。至于橡木,由于质地坚硬致密,可造房,可做家具,也可制作地板、枕木、坑木,是难得的栋梁之材。
从狐狸河畔回到寓所,上网看到纽约“9·11”事件之后世贸大厦废墟上纪念建筑的设计方案中,就有一片池边的橡树林,引发后人的怀想。
千百年来,遍布欧美、俄罗斯、中国和日本北方的橡树林里,发生过许多宗教的、爱情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因而引发诗人的怀念、画家的激情、作家的想像,旅人的赞叹。
橡树林,我想追随茅盾赞美白杨、陶铸称颂松树那样,给你唱一支深情的歌……
                                             
(本文有删节)
【作者简介】张守仁,上海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北京晚报》文艺编辑,北京出版社编辑,《十月》期刊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编审。北京作家协会理事。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线》、《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爱是一种伤害》,译文集《道路在呼唤》[苏],《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屠格涅夫散文选》[俄]等。《林中速写》、《老船》分别获第一、第二届中华精短散文大赛奖。
  
【赏析借鉴】
笔底蕴真情,妙手写华章
——张守仁《我日记中的橡树林》读后
赵炳庭
张守仁《我日记中的橡树林》是一篇独特的散文作品,虽说从头至尾读了不下三遍,但总觉得意犹未尽。作者有善写日记的习惯,数十年来他不知写了多少日记,也许是作者的一时兴趣所致,竟想到了“橡树林”三个字,这深刻于作者记忆中的橡树林,被一个个翻出连缀成篇,就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
时间跨度大、地域广阔,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时代背景,使这篇散文有了意味。作者的游踪遍及世界各地,从写他到南京市中心新街口外文书店买到《普希金文集》时如获至宝的喜悦到写他坐在雪松下读书的情景;从写他“文革”时期被赶出新闻单位到放逐北京门头沟区北岭公社王平口大队劳动改造时靠借书来读打发着寂寞的时光;从写他去厦门鼓浪屿向《致橡树》的作者舒婷约稿而未见到时的懊丧到写他去莫斯科参观屠格涅夫故居纪念馆;从写他去加拿大魁北克市旅游胜地饱览自然景观到写他去巴黎参观卢浮宫、游览塞纳河欣赏闻名于世的河上众多的桥梁、观看巴黎歌剧院的豪华建筑、去西郊的布洛涅森林赏秋;写芝加哥到离旅美寓所数百米之遥的橡树林里散步……作者一一道来,写他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在文中营造了一种诗性的和谐氛围,凸显出作者对文学、对生活的有心,对往事、对人物的有情。
作者的笔触涉及荒陌古道、远方山水,从天地湖泊中汲取精华。文中作者所写的橡树林既是写人叙事的依托物,又是作者精神和人格的写照。对于这些树干粗壮、荫蔽数亩、高耸云端的橡树林,作者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油然感叹它生命力之强大:“你难于想像这些度过了几百年漫长岁月的老橡树,遭遇过多少次飓风的侵袭、暴雨的浇淋,承受着多少回雷电的轰击、严寒的冰冻。然而它们沉默着、隐忍着,坚韧地挺立着,顽强地生活着。”作者写这些形象魁梧、高大如象的树木,以它伟岸的身躯、坚实的品质、而为古今中外的人们所赞美。至此,文章的主旨呈现,这是点睛之笔,是发人深省的睿语:“橡树林,我想追随矛盾赞美白杨、陶铸称颂松树那样,给你唱一支深情的歌……”  
从他流露的情感独白中,可看出他是一个内心世界情感特别丰富的人,他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去挖掘生活的美、人性的美。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散文是内心的独白,是对读者朋友的倾诉。写散文就是要顽强地表现自己,把自己敞开来,将灵魂掏出来,不设防,不掩饰,我手写我心。”从先生的一系列文章中,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他为人作文时的那种坦诚以及待人处事时至诚谦和的品性和修养。触摸到先生的散文,除了被他的才情所折服之外,同时也为自己找到这么一块能净化灵魂的圣土而喜悦,而陶醉。
日记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记录自己比较有意义的所见、所感、所想、所闻的一种短小灵话的文体。它是心灵的记录,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我鞭策的警钟,是人生道路长跑的轨迹。它的写作对象十分丰富: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科学世界、人生体验,凡是觉得有意义的人、物、事、情、理都可入笔。
近几年高考作文 “文体自选”的要求,给考生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写作环境。日记也成为其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备受考生和阅卷老师的青睐。日记体作文的优势,在于其组合相对自由,可省去一些过渡、衔接语,使结构简捷、别致;同时,表达方式上不拘一格,便于考生灵活地叙事、抒情,或者是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
日记体作文就内容的真实性而言,可分两类:一类是实录作者自我生活的,即以写实为主,叙写真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另一类则是虚构成篇的,即假借他人之名、别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意愿,文中的“我”即可虚化为他人(包括历史人物、小说人物),也可以是拟人化的物体(动植物等)。前一类作文的特点是真切、自然,有利于抒发内心情感,引起读者共鸣。后一类作文,则往往以日记为“形”,其内“质”是小小说、杂文或寓言故事。
平常我们写日记,多是一事一记,单一成篇,不受字数限制。而考场上由于诸多的限制,特别是字数的限制,不得少于800字,因此可用多篇组合,至少也要两则组合。这样既可以形成互补,又能够增加行文色彩。如果只用一则日记,形式上难免单调,内容上也显单薄。一般说来,考场上的日记文体是由几则日记连缀而成。这几则日记之间,应该在内容相互关联,中间无需叙述的语言连接,情节的发展应暗含于日记的内容之中。但有时前几则日记表面上没有关系,直到后面几则或者是最后一则,才使前面几则看似风牛马不相及的日记发生了联系也是可以的。只有如此,才能紧扣主题。
日记的一般写法:第一行中间写年、月、日、星期几及天气情况。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正文对象十分丰富,可社会生活、可自然现象,凡是觉得有意义的人、物、事、情、理都可入笔。写法可以多样,可叙事,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也可以兼而有之。字数不受限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考场上,日记的写法不必拘泥于严格的形式,是可以变通的。
天天坚持写日记,受益并不只限于练笔一个方面,它可提高我们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积累材料的能力。
【学生佳作】
日记三则
——甩掉多余顾虑,使我健康成长
云南一考生
2011年4月28日   阴转晴
今天,我挑着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才走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一肚子怨气,想撂挑子,等待妈妈来挑过去。没想到妈妈看穿了我的心思,要我脱了外衣,脱了鞋子,再试试。这分明是要我坚持,不怕困难,敢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不依靠别人。
仔细想想,我发现妈妈要我甩掉的不单纯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的顾虑,更重要的是“怕困难、怕承担责任”的顾虑,要我做一个敢作敢当的人。妈妈的严格要求,其实是对我真正的爱,它将伴我成长,使我受益终生。
2011年9月28日
今天一大早,妈妈便下地干活去了,临走时嘱咐我记得喂猪。我起床后,先去喂猪然后才做其他事。但没想到我喂完猪忘记关猪圈门了,猪崽儿跑出去吃了邻居张大婶家的菜,还损坏了菜园的篱笆。张大婶骂骂咧咧地找上门来。我家与张大婶家本来就有许多扯不清的矛盾,以前遇到这种事情我早躲起来了,任由妈妈与人家争吵不休。但这时,我想起了妈妈“甩掉怕承担责任的顾虑”的教导,主动向张大婶赔礼道歉,并去张大婶家把菜园篱笆修补好,还用我的零花钱赔偿了张大婶家的损失。
回来的时候,张大婶把我送出门,硬是把我赔她的钱塞进我的口袋,并一再表示“没关系”。我想,这样做也算是我对妈妈的报答吧。甩掉误会,是邻里友好相处的基础。
2012年2月18日
今天,我与王英岚手拉手站上了领奖台。获得此次荣誉,我不得不感谢老师的鼓励和妈妈的教导。
那天,班主任通知我班奥林匹克物理预赛前五名的同学自愿报名参加决赛。老师带着期待的目光问:“哪两位同学愿意承担这次决赛的重任?”我是预赛的第五名,本想报名参加,但是我有许多顾虑:一是因为决赛高手如云,胜算几率太小;二是我班预赛第一名王英岚一直是我的竞争对手,如果我决赛失败,一定成为她的笑柄……
几分钟过去了,一直没有人报名。这时,妈妈昔日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我刚把肯定的目光投向老师,老师便宣布:“张英第一个报名。”当然王英岚随即也报了名,班上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决赛,我俩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甩掉多余顾虑,给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铸造美好人生。
[点评] 文中三则日记均取材于现实生活,形式上各自独立,内容上相互关联。每则日记都能紧扣“甩掉多余顾虑,铸造美好人生”这一主旨,把抽象的话题演绎成有生活化及故事化的片断。作者选取了家庭、邻里、学校等不同方面的生活片断,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成长历程和真实感受。
构思独辟蹊径。由于考场作文受诸多的限制,特别是字数的限制,因此作者采用多篇组合。这样既可以形成互补,又能够增加行文色彩。如果只用一则日记,形式上难免单调,内容上也显单薄。行文上均以叙为主、先叙后议,并巧用天气暗示心情变化,可谓构思新巧,高人一筹。
【思考训练】
1.“围观”在词典上的解释是“很多人围着观看”。“围观”也是个网络新兴用语,如某人做出非常醒目的行为,就有可能招致围观。“围观”,其实不仅是看,还是“说”——表达情绪,发表看法和建议。
请以“围观”为题,构思一篇日记体作文(也可考虑“博客日志”的形式)。
写作提示:可通过多则日记,揭示日常生活中“围观”的基本特点(如“围观是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只围观而不伸出援手是人情冷漠的集中体现”,以及“围观帅哥,虽然有趣却也无聊”);或者着意透视网络“围观”的利与弊(如“围观体现着责任感,有利于促进公正严明”,“围观可以激发人的正义感,可以让人认清事实真相”,“求‘围观’,渴望一夜成名,最终只会遭人耻笑”,篇末点明“网络围观是把双刃剑,需要文明来规范”)。
2. 同学们可利用寒暑假深入社区,留心周围的事物,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日记。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