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春梅
2015年09月17日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司马迁”没有你想的那么英雄
“终于完成了十年的愿望。没有苦,不觉得累,最大的感觉就是幸福。”前天,话剧《司马迁》首演结束,大家合影留念过后,“司马迁”冯远征回到化妆间已经快晚上11点钟了,两个多小时演出下来他似乎一点儿也不疲惫,还在热情地招呼着人。剧场后台门口,还有看完戏舍不得走的粉丝等着冯远征出来打声招呼。
司马迁作为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留给人们的印象自然也是高大的。但在这部作品中,司马迁却自言“我没你想的那么英雄”。
“演出司马迁的倔和真”
剧中,当御史任安在狱中对司马迁在朝堂之上为李陵仗义执言表示钦佩时,该剧的编剧熊召政并没有安排角色大义凛然地抒情,而是坦白地说:“我没你想的那么英雄,我也没想到皇帝会赐我腰斩,而我又说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那样的话。”观众从中可以听出司马迁的悔意,也让这个人物更为真实可信。不过,当任安走后,在奸相公孙贺面前,司马迁又没了悔意,显现出士大夫的气概,也非常符合人物设定。“我们就是想演出司马迁的倔和真。”冯远征说。
作为剧中绝对核心,两个半小时的演出中,大部分时间冯远征都在舞台上,让观众看得颇为过瘾。瘦削的冯远征与人们想象中的古代文人司马迁在形象上本就颇为契合,而他精湛的演技更是让司马迁这个人物走出史书活了起来。
在舞台上,他举手投足皆有戏,不会在舞台上随意移动一步,每一种身体变化都是带着戏的。比如,被施以宫刑后的司马迁,没有声音的变化,但身体却一直微微佝偻着。
在熊召政剧本初稿中,并没有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冯远征特意要求加上这一句,“我和许多人一样,都是通过毛主席先知道的这句话,后知道的司马迁,要是不加上这句话就觉得缺点儿什么。”
在演出中这句看似口号的话也的确成为亮点。在选择接受宫刑活下去写《史记》时,冯远征一遍又一遍用不同的语气、节奏、音量来重复这句话,表达角色一点点说服自己,逐渐变得坚定的情感。
话剧演出大片即视感
在演出前冯远征曾表示,《司马迁》有可能成为北京人艺古装戏的一个分水岭。从首演来看,这个像电影大片一样的作品,确实迥异于人艺舞台上的众多作品。
一出讲司马迁的戏,第一幕就是司马迁被汉武帝判了腰斩。《司马迁》一反许多人物传记类作品从头说起,渐入高潮的叙述方式,而是在第一幕就奇峰突起,让观众绷紧了心弦。这个套路是不是常在许多好莱坞大片中可以看到?在人物命运被推到如此极致的境地之后,却并未善罢甘休,在第二幕又让司马迁陷入困境,到底是选择屈辱地活下去,还是像屈原那样英雄地死去?观众原本就很紧张的心,又再度绷紧。
当司马迁决定接受宫刑后,熊召政又加了一把劲儿,让观众理解角色做出这样的决定如何艰难。虽然司马迁可以不死,可是他的妻子、女儿却认定他不会接受宫刑的屈辱,会选择以死明志,从而专门来为他送行。“你绝不会苟且地活着”,妻子似乎在催着丈夫赴死,这样的安排似乎不合常理,现场也有轻微的笑场。可是平静下来想一想,妻子眼里如此宁折不弯的司马迁,却能为了《史记》而选择屈辱地活,岂不是更加动人心魄?
许多好莱坞大片非常讲究主角与配角的调剂,总会有几个小角色负责卖萌或搞笑。《司马迁》中也有不少这样的安排,在司马迁的浩然正气之外,杜周、杜一刀、狱卒等比较夸张的漫画式人物,使观众能够得到短暂的放松。
“以史为镜”舞台也抢戏
要说大片即视感,舞台剧的舞台自然也是重点。
配合全剧的大情怀,《司马迁》的舞美呈现也给人极强的视觉震撼。舞台上没有太多道具,布满舞台后方的汉画像砖成为主要道具,古朴凝重的色调与全剧基调非常和谐。而随着剧情发展,每一块画像砖都可以随之进行转动。全剧最后,全部画像砖翻转成金属质感的镜面,舞台成为了一面硕大的镜子,寓意“以史为镜”。“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从历史到现实的发展,最后我们展示的是历史观照的现实。”导演任鸣介绍说。
从《知己》到《我们的荆轲》,任鸣一直在探讨东方戏剧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叠加,这一点从《司马迁》中也能看出来。除了历史元素的运用,《司马迁》的舞美设计还加入大量现代感十足的元素,如舞台正中的斜面幕布就在传统中透射出现代感。舞美配合变化多样的灯光,在剧中打造出虚实结合的意象,如司马迁与父亲、与屈原的隔空对话,都在舞美灯光的助力下更加凸显了艺术上的真实性。
该剧将演出至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