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没有庸常的生活,只有庸常的文字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10-5 05:27
标题: 没有庸常的生活,只有庸常的文字

没有庸常的生活,只有庸常的文字

——作家王往文学讲座侧记

                                                                         文/冯伟利

5月23日上午8点半,建业大酒店三楼,《今日沭阳》紫藤副刊举办的“作家王往文学讲座”如期进行。

讲座上,王往慧人慧语,单刀直入:“尽管,我们的报纸副刊一般以散文为主,但是,今天我想在这里告诉大家:无论何种文体,阅读最重要,阅读,关系到一个写作者的基本修养问题。而在阅读时,我们往往又会存在几种误区。”

“误区一:写什么,读什么,过分依赖哪种文体,造成营养不全。其实,譬如就拿写小小说的人来说,那些中短篇小说对生活的节奏描摹更全面、具体,读后对写小小说非常有帮助;而那些散文、诗歌呢?情节、内涵又极具文学性,极具美感,对人生感悟、社会问题等看法,又能充分体现出一个写作者的文学观、价值观,不读散文,不读诗歌,写出的小说往往会语言太差,看后是一杯白开水,好小说,语言占第一位,生活,要用有节奏有韵味的语言来表达,我们完全可以阅读一些诸如萧红、沈从文、汪曾祺等等文学大家的散文作品,没有庸常的生活,只有庸常的文字,生活需要去表达,掌握好的语言,没有写不出的生活……而对于写散文的人来说,因为这个时代是碎片化时代,现代散文往往需要细节描写来支撑,而在很多的优秀小说中,细节描摹恰恰是它们的最大亮色,所以说,经常阅读一些小说,对于写散文,也是大有裨益的。而对于诗歌来说,同样如此……”

“误区二:死读书。浏览是可以的,不提倡硬啃。不喜欢吃的东西,吃到肚子里,营养也吸收不多。阅读是欣赏,是趣味,阅读才有营养,合乎自己胃口了,血脉和气息才能相通相融,像投影投射到你的心灵里,成为动力,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带动到你的写作水平、写作能力。死读书,还表现在光读不分析上。这样,完全有浪工的嫌疑在里头,对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不利,譬如,我们在读四大名著时,完全可以这样分析归纳:《水浒传》,是人物推进故事,属于故事结构;《西游记》,是章回体,属于倒金字塔结构;《三国演义》,是按时间来推进,属于流水型结构;《红楼梦》,是以大观园为中心,一大家族慢慢辐射展开交织在一起,最后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属于网状结构。再比如,《平凡的世界》,结构上成功之处主要在它是分不同时空展示,极具时代感,反应出干部、群众等不同阶层的人物在那个特殊年代背景下的所思所想所为……”

“误区三:过分追求经典、名家,严重脱离自己当下生活。当代作品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深度上,肯定不如经典作品,但是,当代作家表现当代生活,对于生活在同时代的作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及时宜性。越要给报纸副刊投稿,越要关注当代文学,看当代作品,譬如散文,我们可以看《散文选刊》、《散文》、《美文》等;诗歌,我们可以看《诗歌与人》、《星星诗刊》等;小说,我们可以看《十月》、《小说月报》、《小说选刊》等,多琢磨一下这些作品,看别人是怎么表达现代生活的,同样一件事情,为何别人把握住把握好了大的时代发展方向,写得好,写得生动,而自己呢,为何往往笔下空洞乏力、缺乏时代感缺乏精彩点……在这里顺延几句题外话:写当代作品的人,从一个整体上来说,一定要有一个大的情怀,比如,无论何人,老来一样,孤独是人类的宿命,了解宿命,了解人的不可更改的东西,写出的东西才有情怀,才能打动人。性格决定命运,生命是一堵墙,七十离墙近,过九十贴近墙面,最后,倒下是宿命,认识到宿命,就该快乐,活着的人快乐活着。有的写作者非常看不惯社会上种种现象,没有从大方向上把握好自己的情怀,只知一味地愤怒,这样的人,不会成为大作家,作家该有理性、该有大情怀,不能一味地从政治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作家该把自己笔墨的重点放在人性的剖析揣摩上,要客观、公正地来抒写,当你超越常人时,你的作品才有分量,你的作品才有厚度。”

“下面来谈谈具体如何创作。创作的过程,也是提升想象力的过程。想象力是可以提高的,但得讲究方式方法,当你发现一个故事时,不知如何往下走,这就牵扯到一个想象力的问题,文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想象的世界,这就好比你用手里的摄像机摄下一朵花,一棵树,花和树是客观存在的,无知无觉的,恰恰是你的情感、你的想象力融了入这朵花,这棵树,让它们活了起来,让它们开始唱歌,让它们开始跳舞,是你的镜头改变了它们的美,赋予了它们情感,这就和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一样的道理。从想象中来,想象无所不能,通过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把生活变得丰满变得盈实,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想象虚构的过程就是变换条件,时间、地点不停地置换。比如,我们写历史题材,大事件不能虚构,别的方面可以虚构, “古文翻译”千万要不得,不要一味照着历史教材生搬硬套了来、失去了人情味,失去了艺术感染味,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譬如,我们写吴承恩传记,我们可以按这个方向来写,吴承恩并不反对科举制度,但是喜欢游山玩水,荒废了学业,还在外面招惹了女孩子,被女孩子骗得一无所有,才知道学习重要性,最后考上了岁贡生。时空转到第二段,吴承恩官场上如何失意,又可虚构,可以想象他做县丞时又被一女子所害,所以,他在自己的故事中老喜欢拿好色的猪八戒来调侃。可以说,吴承恩开创了神话故事的先河,在此之前,别的一些类似的故事顶多只能算作民间故事。莫言说,提高人物境界,对自己的作品负责,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首先得把艺术做到极致,通过虚构,达到艺术应有的魅力,使阅读观看的人明知是虚构,但还是被深深打动,因为在想象虚构的基础上,故事、细节、人物情感都绝对地饱满到位了。我们写散文诗歌时,同样是需要想象力的,譬如,我们写爬山虎,完全可以用这样的散文语言来虚构描摹:爬山虎组成一个绿色军团,推向城市,占据五月的墙面,此时,它们是这里的主角……这种拟人想象的手法,让读的人倍感舒服、温馨。”

“最后来谈谈如何投稿问题。首先,你的稿件必须要在质量上过得硬,然后,就得对你要投的刊物有所了解,要知道哪些刊物爱发散文,哪些刊物爱发诗歌,哪些刊物爱发小说。另外,刊物风格也很重要,你也得有所了解,网上有《龙源期刊》、《中国知网》这类好的文学网站,我们可以进去看看,看看当代那些知名作家的最新创作动态,譬如毕飞宇,譬如苏童,我们可以他们的作品下载打印出来,放在眼皮子底下,随时看看,学习一下人家的写作风格,向名刊进军。其次,投稿时,也得讲求一点技术技巧,譬如我们要给某家刊物投递诗歌时,最起码得包括到6~10首诗歌,因为刊物需要饱满度,追求一种沉甸甸的感觉,同时,这样不算多也不算少的数量,也便于编辑对你的水平有个全面的了解。散文,千把字的散文,放到刊物的哪里都不太合适,只给一篇,不但展示不了作者的水平,也展示不了刊物的水平,散文投稿时,一般可以选三篇风格比较相近的组成一组投出去,这样,更容易打动说服编辑,说明这人有想法,也能反应出对方刊物的厚重感。再者,我们要学会善于抓住编辑,人家偶然机会发现了你,你就得经常和人家联系,人家会渐渐把你引到文学路上,把你介绍给很多圈子里的人,区别不是特别大的稿子,用谁的都用,关键是自己要有方法,编辑每天的工作量是很大的,时间不允许他有那么多的精力来关注你,你自己得制造、操作和编辑多联系、多增加好印象的机会。投稿时,不要投对方的公共邮箱,那一点用没得。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你的作品得过得硬,譬如你的作品在《小说选刊》上出现了,人家《十月》的编辑往往就会自动向你抛出橄榄枝,向你约稿。还有,我们初投时,最好是吃点苦,把你要投的稿件打印出来邮寄给人家,因为打印稿方便编辑快速阅读浏览,电子稿还得靠鼠标拉半天,在海量的来稿中,编辑做不到快速判断。你要知道,编辑首先看你的语言关,再者是看故事的逻辑性强不强,人家大致浏览了一下,发现你故事线走错了,你作品扔一边的时候就到了,还有,立意浅也不行……编辑只要看你的文章还可以,用你的稿了,往往就会把自己的私人电子邮箱告诉你,这样,彼此间形成省时省事的供需关系,就可以减轻一些他本人繁琐的工作量。到你第二次给此位编辑投稿时,就用不着把你的稿件打印出来了,而是通过对方所给的私人电子邮箱直接投递了过去。”

讲座结束后,王往老师又和大家互动,就相关文学话题进行了交流。谈到他的小说《留给傻子的春天》时,他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缩影:传统文化日渐消失,人性变异,人们没有道德方向感。然后,他背起小说中引用的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他说,这是唐宋文化情怀,是我们传统的文化情怀,但是“烟村”衰落了……他再一次说起了《留给傻子的春天》里的两个被留守老人当作“宝贝”的傻子,说起他们的天真和艰苦,他的眼中闪着泪花。他假装低头喝水……将伤感换成了浅笑一抹……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