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10-5 12:07
标题: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     王文芳
王文芳,女,1967年出生,现任教于江西省万年县六零小学。小学语文特高级教师,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江西省首批学术骨干,江西省教育讲师团成员,省普通话测试员。先后获江西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省市与国家级授课和教学技能比赛并获奖,其中,录像课《小珊迪》在山东教育电视台播放,数十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主持研究多项省级课题,其中《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研究与实践》获得江西省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
选择
1967年,我出生在江西省乐平县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不谙世事之际,父母就双双被迫离开了讲台,被遣送回乡务农。我的童年是在父母“地、富、反、坏、右”帽子的阴影下、在极度的贫困中度过的。也许,正是因为地位的低下,让我在父母严格的教育下养成了严谨自律、洁身自好、勤勉刻苦的良好品德。
1979年,父亲落实政策重返教学岗位,而母亲则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能恢复工作。我们这个一贫如洗的五口之家,靠着父亲三十几元的微薄月薪,艰难地生活。离开了老家那间栖身了十几年的茅屋,我们挤在父亲单位腾出的半间教室里,一住就是五年。
1983年,我初中毕业,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选择:是继续上高中,还是上师范?父亲在经过了无数个难眠之夜的思量之后,跟我作了一次长谈:“乐儿(我出生在父亲人生中最失意的年代,但是坚强的父亲还是给我取名叫‘亦乐’,寓意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保持一颗快乐之心),你的成绩一直这么优秀,上重点高中一定没问题,我有信心将来你一定能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一定会非常有出息的。可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16岁的我,对人生有过很多美好的憧憬,唯独没有想过要当老师。因为,父母多舛的经历让我对教师职业并没有多少亲近感。我无法将我的未来和今天父亲的状况联系起来:低矮狭小的住房、少得可怜的工资、挑灯伏案的辛劳……一点也不浪漫,一点也不光芒。但是,我信任父亲,更体贴父亲。我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点头。那年,我以总分510、语文成绩全县第一的高分,带着淡淡的失落和无奈,在父亲的护送下走进了万年师范学校。
那时候的万年师范学校,还是一所年轻的普通师范类专业学校,有一大批刚走出大学校园的年轻老师,他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不但把课讲得有声有色,还带领我们开展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校园社团活动:声乐班,让我的好嗓子得以发挥;演讲技艺班,让我练就了出口成章的好口才;文学社,让我爱上了阅读和写作……每到周末,我就往图书馆里钻,书架上那一排排好书让我如饥似渴,世界名著、优美散文、古典诗词,让我的文学修养和思想情操得到了很大提升。这三年,我像一块海绵,欢畅地吸纳着一切我热爱的东西,完成了我人生中第一次比较丰厚的知识储备和积淀,为我日后成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我后来没有想到的,正应了一句话:无心插柳柳成阴。
突围
1986年,19岁的我完成了师范三年的学业,被分配到万年县六零小学任教。学校给我安排的是四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身材矮小的我往学生中一站,完全被淹没在那些高个子学生当中,再加上我一张圆圆的娃娃脸,越发显得稚嫩无比。那些调皮的学生几乎不把我放在眼里,常常故意生出许多是非来考验我、为难我。有一天,坐在后排的几个男孩子竟然理了清一色的光头走进教室。面对我的质问,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光头凉快!”我憋着眼泪才上完了那节课。
期末考试结束后,校长沉着一张脸把我叫到会议室,关上门,严厉地训斥了我:“我刚才看了你班上的语文成绩,非常糟糕!糟糕到了极点!我告诉你,我们可是一所有着优良教学风气的学校,有一大批教学业务精良的老师,他们的教学能力是过硬的,教学成绩也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的。你,既然来到了这个学校,就不能坏了学校的名声!该怎么做,你才能在这里继续呆下去,自己好好考虑一下吧。”面对领导的批评,我无言以对,只有哭泣。泪水中,除了恐惧,更多的是委屈。年轻的我,面对困境常常感到心慌和无助,多么渴望得到前辈和领导们的帮助和鼓励。那一刻,身处异乡的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和绝望。
若干年后,当我再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我完全没有了当初的哀怨和痛楚。之所以要记录下这段往事,是因为这次训话在我的人生中刻下了凝重的一笔。我不知道当初校长是出于什么意图对我说那番话,但当我的人格逐渐走向成熟、事业逐渐走向成功后,我宁愿相信那是一次巧妙的重击,是领导对资质颇佳的青年教师进行的独特引导。的的确确,也就是在那次谈话之后,我第一次清醒地面对自己的困境。痛定思痛过后,一个倔强的声音告诉自己:要立足,先突围!
我开始刻苦地进行再学习。工作之余,除了正常的生活和休息,我很少参加社会娱乐活动,读各类教育书籍、钻研教材、写教学日记,几乎成了业余生活的唯一内容。1989年儿子出生,两个月产假一满,我就回到学校继续担任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那个时候,许多女教师哺乳期内都享受了学校的照顾,可以不上语文、数学这样的主要课程,只担任思想品德、美术等科目的教学,也可以不坐班,下了课就回家。我没有向学校提出任何请求,硬是咬牙坚持着,在近一年的哺乳期内从未耽误过一节课,未请过一次假,没有一次迟到早退。就是在这段时间,我也没有停止过业务的研修。在学校各种业务比赛中,我开始频频获奖,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成绩逐渐受到校领导的关注,得到社会的认可。
勾践十年卧薪尝胆是为了完成复仇大业,而我多年的勤奋教学,只不过是为了免受责罚,为了挽回自尊心,为了得到大众的认可。这时的我,还没有真正思考过教育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但是,这段日子里我学会了隐忍和坚韧,学会了克己和达人。这一笔精神财富是我这一生也受用不尽的。
攀登
1992年,我有幸到苏州参加叶圣陶“作文与做人”主题研讨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走出远门,呼吸外面新鲜的教育空气。在活动中,我不仅参观了叶圣陶故居,还比较深刻地认识了叶圣陶“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教育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教育应该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革新自己、成就自己”的伟大教育思想;十几节作文指导课让我耳目一新,高原、刘朏朏老师主编的《作文三级训练手册》让我系统地学习了作文教学的方法。这次远行,是我教育思想变化的一大转折点,为我开启了一道教育反思之门,也为我八年后的“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研究点亮了一盏灯。
1995年夏,我以全市青年教师阅读大赛第一名的成绩赴南昌参加全省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在比赛中,我执教的《小音乐家扬科》反响极大,会场上一次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促学,读中悟情”,引导学生从题眼入手通读全文,然后紧扣几个问题进行有层次的阅读,抓住关键句段一遍遍动情地读,优美语言的魅力深深打动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把孩子们的心读得柔软无比。然而,当时全国小学语文界正提倡“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以省里专家们的理解,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炼出某些关键词句来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这样一来,我的这堂课便因为以读贯穿整个课堂而被批评为背离了语言训练之路,因而最后只获得了二等奖。
比赛的失利又一次从灵魂上触动了我,让我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语文到底应该怎么教”这个问题。但我又一次感到被困住了,找不到一条出路。感性认识上,我认为我的教学并没有违背“语言文字训练”,但我缺乏理论支撑,说不出所以然。
21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幸运再次降临——我入选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于2001年10月来到河北师大参加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期国培班有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88位学员,他们都是各地的教育精英,其中特级教师就有6名,有不少已经出版了自己的专著。我在班上,不仅是个子最小的,也是年龄比较小、成就比较小的一个,对我来说一切就像是从零开始。北方的深秋万物萧瑟,我的心中却如沐春风。我在导师的带领下研读《课程标准》,重新认识了 “语文”以及“语文教学”的定义。我读曾祥芹的《阅读学原理》,读王尚文的《新语文读本》《语感论》,读杜威、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一堂堂课听下来,一本本书读下来,我的教育思想有了一次质的飞跃: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的、愉快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形成听、说、读、写等多项语言能力,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回过头去再看多年以前我执教的《小音乐家扬科》,我发现我的设计不但不违背语言训练之道,相对于若干年后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提倡的“以读为本”“本色语文”来说,还有些超前的味道。看来,要想做一个不人云亦云、有思想、有个性的语文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教育理论、正确的教育理念做基础,其次是要经过反复的教育实践来论证。
这次培训,我第一次学习做课题研究。多年前,受叶圣陶“作文与做人”思想的影响,我开始了“生活与作文”的作文教学改革,如今系统地读了杜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又从网络中搜索出大量与“生活作文”相关的研究成果,借鉴了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作文教学实验、广东潮州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五步序列训练”等成功经验,最终确立了“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研究方案。后来,我的《习作要走生活化道路》《课外阅读指导的新思考》《“班级之最”作文教学设计》等多篇研究论文发表,专项课题也获得江西省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我的这一课题研究也逐渐为同行所了解、借鉴。
2004年,我被评为江西省特级教师。这一荣誉的获得为我的教育生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我能以一个教育研究者的姿态、一个思想传播者的身份继续行走在教研的道路上。
顿悟
释迦牟尼参访6年后,来到菩提伽耶,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钵罗树下静坐,闭目沉思了七天七夜,终于领悟到关于宇宙和世界本原的道理。而我,用了20多年的时间思考一个同样的问题:教育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教?当初是无奈的选择和艰难的突围,“教育”于我而言只是我必须从事的一项安身立命的职业,既然选择了,就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就要把它做好。当我一边坚守,一边攀登,收获了一路好风景之后,我才发现,是这个职业重塑、提升、成就了我。年过八旬的老父亲每每看到我的成绩,总是欣慰地说:“看来,我们都不应该后悔当初的选择。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
2009年,对我来说是又一个不平凡之年。当家长问我“孩子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你”的时候;当已经走向社会的学生写来信,感谢我照亮过他们前进道路的时候;当我双手捧起“全国模范教师”金质奖章的时候;当我想起教育还存在种种问题的时候……我又一次拷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我为什么而教?我如何担当得起“特级教师”和“模范教师”这双重称号?难道仅仅是让学生把语文学好?我站在今天回望走过的路,猛然觉悟:生命,才是教育的真谛!生命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虚度的,同时生命又是不可复制的,是具有个性的,因此,教师要有所作为、有所创造才对得起学生的生命,也才对得起自己的生命;生命是需要尊重的,需要呵护的,同时又是需要教化的,需要塑造的,因此,教育的一切手段都要建立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