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初中语文阅读的基础知识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5-10-7 05:41
标题: 初中语文阅读的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阅读的基础知识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对象,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2、依据语言特点,说明文可分为一般说明文(简洁平实)和文艺性说明文(如科学小品文等)。
     三、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有“一、二、三……”或“其一,其二,……首先、其次……”等形式。
    作用: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避免重复交叉现象。
答题格式: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xxx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2.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作用:使说明语言科学准确,让读者具体了解被说明对象,能对被说明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答题格式: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的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3.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候先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有“例如、譬如、如……”形式。举有代表性的例子更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明力。
   作用:使说明语言通俗易懂,更具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具体真切的说明了事物的xxx的特征。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更具体深刻的突出强调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作用: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的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答题格式: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xxx特点(地位、影响等)。
    5.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运用准确的科学数据具体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作用:把事物说得更精确、直观。
答题格式:具体而准确的说明该事物的xxx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作用:能将事物介绍得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xxx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运用图表辅助文字说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具体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作用:比任何单纯文字更一目了然。
答题格式: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xxx特点。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作用:使说明语言更全面,更充分,更具体。
答题格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作用:语言富有形象性,直观性。
答题格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引资料:借用别人已说过的话进行说明
    作用:更容易让人信服。
答题格式:用引资料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Ps:答题格式还可以结合作用来答,那样更完整。
      四、说明顺序:
      1.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等等。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六、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七、常见题型
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2.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3.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议论文基础知识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2.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
论据的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如果运用了事实论据证明论点,同时就是使用了举例论证方法。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譬句等。
注意,有的时候道理论据也指作者的推理。
论据的作用: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和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这个观点未必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论证方法: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二、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 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譬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对比论证是一种综合的论证方法,可以包括事实的对比、道理的对比以及有相反效果的比喻句的对比。有时一段文字中不止一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找全。
4.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采证明论点。
又如《论求知》的第四段用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这一组比喻来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的论点。这样写,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论证方法都有其作用,
举例论证,用典型事例论证中心论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令人信服。
道理论证,引用名人名言,古代典籍,可以提高文章说理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三、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1式,反映作者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它先提出论题或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2式,反映作者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它先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再顺理成章地归纳总结出结论。
     3式,它反映作者综合运用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先总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最后总结全文,形成结论。相对于前两种结构形式来说,这种结构形式的引论、本论、结论都较齐全,比较常见。
四、议论文的语言——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 鲜明性。
议论文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的生活、个性和阅历有关。有的简洁平实,有的含蓄幽默,有的典雅华丽,有的清新自然。
五、议论文常见考点
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第一,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
第二,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
(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
第三、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
第四、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
第五、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 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②议论文的论据考点: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③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
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
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中考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
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具体详细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⑤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①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②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
2.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的含义;②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⑥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
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⑦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散文基础知识
散文在内容上虽然或状物,或记人,或写景,但所写的总是作者自我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这种发现不仅是观察和思索的结果,也是感觉的结果。
  散文在形式上的特点,一是往往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二是往往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三是往往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四是往往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透过抓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一、散文阅读的考点分析:
1.突出散文的文学性,注重对语言的揣摩、品析。
2.突出散文的思想性,注重对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领悟。
3.突出散文的艺术性,注重对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的理解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
通过对近年来的中考散文阅读题型的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中考散文阅读题的考查呈现出细节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2.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
3.理解字词的准确运用。
4.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5.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见的表现手法。
6.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
7.分析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8.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
这些考点多以主观题的形式见诸试题,它们着重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普遍性、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面对这样的阅读题,首要的步骤是对文章进行整体式阅读,即从整体的角度对材料反复扫读、领会,从而达到熟悉材料的目的。第二步再根据出题的要求,对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细节化分析,在进行分析的同时应联系全文,充分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来展开“品析”。
  二、散文阅读的方法:
  1.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文章的中心决定的。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总之,凡能贯串繁多材料,体现材料间内在联系,有利于中心、事件、活动的,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线索,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读起来整体感更强。
  4.品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抒情散文常常抒写作者的感情历程,表达心灵之声,因此,阅读时,首先要把握住作者的感情脉搏。即使是叙事散文,由于文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作者所接触的,有交往的,有的甚至是休戚相关、患难与共的莫逆之交,因而也常常在人物的描写、事件的记叙中融注作者深切而独特的情感。
  5.析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作者对生活的高度认识,即思想的升华。它传达着作者的心声,给人以启迪,仔细品味,都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尤其是借物抒情之作,在阅读时,一定要把握作品的立意,透过关键词句(段)去体味作者所寄寓的道理。抒情散文中的哲理常常隐含在以下诸方面:①文中的警句;②篇末的结束语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