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实报道)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摘下诺贝尔奖桂冠,在中国遭遇“拔高自己、忽略别人的贡献”的批评声,但中国医药界里“青蒿素之父”美誉的专家却肯定屠呦呦是实至名归,并为中国人得奖感到“由衷的高兴”。
“屠呦呦获奖的那天,很多人打电话给我,让我去看电视。”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李国桥说,当时他正在书写一份材料,向盖茨基金申请经费,以便让他们的青蒿素相关研究项目可以做得更大。
与屠呦呦同样,李国桥长期研究青蒿素,并在该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他在1974年率先证实了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疾的速效低毒作用,先后研制了五个青蒿素类复方,是国际著名的疟疾专家,有“青蒿素之父”之称。
从发明到临床应用,青蒿素的研制凝聚了不少中国科学家的集体智慧。
屠呦呦诺贝尔奖的推荐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曾指出,青蒿素的发明是一个接力棒式的过程:屠呦呦第一个发现了青蒿提取物有效;罗泽渊第一个从菊科黄花蒿里头拿到了抗疟单体;李国桥第一个临床验证青蒿素有效。
李国桥罗泽渊淡忘名利
屠呦呦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的临床研究奖时,米勒也是她的推荐人。李国桥回忆说,米勒当时曾来找他,让他填写拉斯克奖的申请表,当中一个问题是:“如果你获得了这个奖,你认为还有谁应该获奖?”李国桥说,当时他填了两个人,第一个是屠呦呦,第二个是罗泽渊,由于认为“不能让排在第三位的人获奖”,李国桥最终拒绝了该奖提名。
与大奖擦肩而过,李国桥没有遗憾。他说,屠呦呦获奖实至名归,对于中国人获得这一最高奖项,他由衷感到高兴。
青蒿素的另一名重要研究者罗泽渊,同样对媒体表达了自己的平和心态。现居成都的罗泽渊接受《重庆晚报》采访时说,自己别无所求,尤其是名和利,对于中国获得诺奖,她“感到高兴和骄傲”。
对于青蒿素的研究仍在继续。李国桥告诉本报,除了深入青蒿素快速消灭疟疾的研究外,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素抗疟团队也在进行青蒿素的抗肿瘤研究,正尝试配制复方药物,但他也坦言,青蒿素抗肿瘤机制仍处于临床研究探索阶段,具有一定难度。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