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从“老公”的词义说政治和经济对语言的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0:25
标题: 从“老公”的词义说政治和经济对语言的影响
从“老公”的词义说政治和经济对语言的影响
在前几天所写的《说先生——兼说为什么可以称屠呦呦为先生》一文中,说起了受英语的影响,先生一词有时候指丈夫。有朋友由“丈夫”一词说到了“老公”,又提起来老公一词也指太监。这引起了我的话头,我说,这可以写一篇文章,因为老公一词的在公众心目中含义的变化很可以显示政治和经济对语言的影响,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个词是上述这种影响的一个标本。
说起老公,在如今中年以下的朋友心中的含义毫无疑义就是丈夫。但是年龄大一点的北方朋友提起此词或许会摇一摇头,叹一口气:没有办法,老公本来是太监(宦官的俗称)的意思,如今年轻人一口一个老公,没有文化啊。
考察某一个词的起源和详细的历史变化往往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也不想在这里做这个容易引起争议的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想还是只引用一些没有争议的材料为好。
如今老公即丈夫的含义是怎么来的?来自粤语,即来自广东、香港,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我和与我年龄相仿的朋友都应当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那时候香港的电影、电视剧风靡一时,香港艺人的讲话习惯逐渐被“北方人”即广东以北的人们所熟悉,更加上大量的“北方人”到广东创业或就业。妻子称呼丈夫为老公的声音为北方人所听闻,始而惊骇,继而新奇而时髦,最后被完全接受。
那么,过去老公是不是指太监?确实曾经是指太监。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东西,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年龄大一些的都是这样说的。在北京话的发音中,老公的老字略重略长,公字略轻,但是比一般的轻音如桌子、椅子的子字发音又要略重一点。北京西郊香山附近有地名老公坟,据说就是太监的坟地。在北方的戏曲、曲艺中,由于生理上的残疾,老公常常作为调笑的对象。
这样的说法有没有文字上的依据?当然有。《红楼梦》算得上的文学的经典了,第八十三回:“门上的人进来回说:‘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 贾赦道:‘请进来。’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老公道:‘前日这里贵妃娘娘有些欠安…’”。内相是对宦官的尊称,老公则是一般人对宦官的背称,在这里是写书人对宦官的称呼。——《红楼梦》一书中对宦官的背称基本上都是老公。
又如,清代小说《官场现形记》中说道,那位名叫胡鲤图的陕西人做官老是遇到洋人的官司,总是被罢黜,终于又花了大笔银子,找到一个机会,“他就立刻进京,又走了老公的门路”,终于补了一个山东兖沂曹济道台(第九回)。
如果说,《红楼梦》作者可能长期生活中北京,书中有许多北京话,那么《官场现形记》的作者李宝嘉(伯元)是常州人,该书主要说南方的事情,书中有许多南方方言。也就是说,清末的时候老公在当时南方的通行意思也是太监。
能够找到老公的含义的太监的最早记录是明清之际人谈迁的笔记《枣林杂俎》,其中说,李自成进京后驱逐太监,“群呼打逐老公”。也就是说,在明末清初,老公一词就有了太监的含义。
但是,由此却并不能说老公一词原来的意思就是太监,更不能够说“老公就是丈夫”是没有文化。因为老公表示丈夫的用法比上述表示太监的用法早得多。请看: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我老公不在家,我和你永远做夫妻,可不受用”。
《古今杂剧·鸳鸯被》第二折:“我今日成就了你两个,久后你也与我寻一个好老公”。
《水浒传》第五回:“那大王叫一声:‘做甚么便打老公?’鲁智深喝道:‘教你认得老婆!’”
《西游记》第三十五回:“这样个宝贝,也怕老公,雌见了雄,就不敢装了”。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你在京中娶了一个小老婆,我在家中也嫁了个小老公”。
《喻世明言》第一卷:“约莫半酣,婆子又把酒去劝两个丫鬟,说道:“这是牛郎织女的喜酒,劝你多吃几杯,后日嫁个恩爱的老公,寸步不离。”
可见,在元明的杂剧、话本、小说中,老公被大量地用于丈夫这个含义,而且多出于平民之口。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老公一词的含义在可以考察到的七八百年里,发生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变化:元明——丈夫;清、民国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太监;如今——丈夫。
语言,从来就是强势者的语言。所谓强势,主要就是指政治、经济上的强势。千百年来,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国家,在元明清以来,北方话特别是北京话,由于强大的政治优势,成为“官话”即“国语”的基础。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语音,一个是语义。它在从东北到黄河流域到湖北四川直到云南的广大地区里,形成了基本相通的庞大的北方方言区。它在东南各方言里,形成了字音较为接近于官话的“读书音”。很多词的意思,也逐步以北京话中的词义为标准。如老公这个词,由于北京方言中的语义在清代成了“太监”,它也就逐步压倒和代替的原有的“丈夫”的词义。但是,毕竟岭南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粤语与北方话相差很大,所以,丈夫这个语义在粤语中仍然被保留了下来,真所谓是“礼失而求诸野”了。
随着清末开始政府对全国政治上的逐步失控,随着南方资本主义势力的逐步增强,大量的新词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之中,很多词是从外语翻译过来的,有音译,有意译,从清末到五四的这个阶段,我们语言的面貌焕然一新。很多新词和译词带有南方方言的色彩。语言发展的这个过程中,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我们又看到,中华民国迁都南京之后,三十年代文人们以上海为中心,为现代汉语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进一步完善了现代汉语。这是上海作为当时经济中心的作用。
共和国建立以后,政府大力推行普通话,提倡标准化,很多传统上多音字的读音都被北方主要是近似北京的语音所统一。这是政府提倡和主导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香港和最早开放的广东地区和所使用的粤语词汇大量北上,很多人讲话都带有一点广东味,以示自己也属于富庶的一族。如的士、打工仔、跳槽、埋单、炒鱿鱼、乌龙、按揭、T恤、牛仔裤之类的许许多多粤语或港澳词语如今已经被全国老百姓所通用。“老公”一词的 “丈夫”这个被保留下来的古义也“咸鱼翻身”。这里,我们最清楚地看到了经济发展对于语言发展的实实在在的影响。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27979.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冯大诚博客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