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默轩:关于【书目】的博文汇辑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08
标题: 默轩:关于【书目】的博文汇辑
国学书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aeda20100odfo.html

今年中国历史与文化课的作业不错。
万虎(1091000263)的《给力的最低限度国学书目》,很欣赏梁任公针对胡適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而写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对列举的书目、读书要领和治学方法都有所讨论,包括胡梁之后顾颉鲁迅汪辟疆等人的书单。结束时有一段话很有意思:“假使我们都是听话的,按照先生们所列的最低限度书目来读,然后等我们成为大家,给下一辈未来的大家开列书单,我们所列的书目是在我们看的书目基础上再精简一番,然后如此下去,越来越低的最低限度最后能够开设的书单我估计就仅有了《中国历史与文化》。”
现在的国学热已经泛滥于国际,已经成立了一堆国学院,还在继续成立,继续策划。只是国学的概念没有因此清晰,国学的讨论不仅没有结论,有关讨论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进步。
在纠缠国学概念的同时,不妨回到推荐书目或导读书目数百年的老话题上去,初学看什么。
从元朝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清朝龙启瑞《经籍举要》以来的导读书目传统,到张之洞手里发扬光大,《輶轩语》《书目答问》《劝学篇》一以贯之,尤其是《书目答问》一印成名,成为清末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国学书目。从光绪二年(1876)到今天,影响了一代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显然《书目答问》还会影响到明天念中国书的人。要说中国人所著书目的社会影响力,古往今来无一部可以出其右者。
当年余嘉锡先生求学之初,读《书目答问》,“骇其浩博,茫然失据,不知学之所从入”。(见《论学杂著序》)直到读了《輶轩语》对《四库全书总目》的推重,“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不禁雀跃”,“购得之,则大喜,穷日夜读之不厌”。
《四库总目》确实有指引学术门径的作用,以前的江浙读书人家常置此一部,供读书人批阅,或供子弟求知问学。但能从这样一部大部头著作的阅读中入门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今天这样文化快餐充斥的时代,连国家项目省部项目都变成文化快餐生产线了。读《四库总目》的推荐逐渐变的几乎没有多少现实的可行性了,哪怕是深造到博士级别的学位,能认真读《总目》的凤毛麟角。
退一步说,就算在《书目答问》这样级别的阅读中找到门径的也越来越少,大家需要的是简约明确的书单,是截断众流的导读说明,不仅告诉他看什么书,最好还能告诉他读了这书他能干嘛。
向学生推荐《书目答问》之后,常常得到“不知道看什么”或“不就是一堆书名么,不知怎么看”之类的回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0
《元培书架----北京大学新生书目初集》,朱青生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全书10万字。共21篇,《荐书及访谈》10篇,《荐书》书目9篇,另有《罗蒂书单Rorty List》《哈佛书单》。

    所谓“元培计划”,系北大本科教育改革举措之一,意在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施行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学分制;即先通识教育,再选择攻读专业。元培计划组建实验班,要求学生大量课外阅读;由元培计划导师委员会教授及同事商议后提供书目,在图书馆参考书阅览室建立元培计划书架(简称“元培书架”)。同时,这些书和书目也供全校同学课外阅读、参考。
这里结合我现在关注的话题,看以看,所谓“国学”的书目在这份书单里的表现方式。
阎步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世说新语》《廿二史札记》。
牛大勇:《史记》《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王守常: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岳麓,1985)。
陈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兵法》《荀子》《周易》《韩非子》《左传》《史记》坛经》《古尊宿语录》《近思录》《四书章句集注》《传习录》《大同书》《天演论》,《诗经选》(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唐诗三百首详析》(喻守真注),《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唐宋词选释》(俞平伯选注),《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个别书目有误,如《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应为《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资治通鉴》之“长编”不传,《资治通鉴》即在此基础上修成,故《资治通鉴纪事本末》当为袁枢之作,一般习称《通鉴纪事本末》的;而杨仲良之书乃系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基础上抄成,故名《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此一字之差,不能不补。
总体观感:
1)此书目缺少中文系高手介入,古典文学部分明显较弱。
2)陈来书目里有关部分与前面涉及经学诸子学的明显不成比例太不对称。《古文观止》如大学书目就已经有些不伦不类,何况北大书目。
3)陈来书目之世界文化名著选读30种,水平也很一般,缺少20世纪学术经典,好像只有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种?
4)陈来书目有中国文化名著选读27种,《论语》《孟子》出现两次,在一份极其简约的书目里,本来可以避免,把学术问题留待将来。而王守常老师推荐的陈戍国标点《四书集注》(岳麓版),应该系一个很普通的版本,未必有给面向大学生的推荐价值,不如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或干脆读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加王文锦等《大学中庸译注》,适合古文程度不够的读者,包括今天大陆的多数大学生。可是在一份面向初学的书目里,前面有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再列出《四书集注》陈戍国标点本,就意义不大了。如果要开也不是这样开法。
总的来说,这个数目仅仅是元培计划的一部分,但就这公布的单独成书的一部分来说,特色不鲜明。读者各取所需就是。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1
三思工作室编:《博导书榜------影响中国社科院博导的五种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这是2003年起进行的,向社科院400多位博导发出的问卷调查结果的集结。这里我仅关注涉及中国经史子集的书籍,也包括民国时期的一些名家的文集。

白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廿二史札记》《日知录》。
陈铁健:《柳河东集》,《鲁迅全集》中的杂文。
陈众:《道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红楼梦》。
戴园晨:《菜根谭》。
杜书瀛:《沧浪诗话》。
方克立:《船山全书》。
傅崇兰:《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
耿云志:《胡适文存》(1-4)或《胡适文集》(2-5)。
顾俊礼:《论语》(徐志刚《论语通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郭方:《廿二史札记》《史记》。
何振一:《群书治要》。
胡孚琛:《道德经圣解》(萧天石,台湾自由出版社)。
江太新:《二十四史》。
姜广辉:《老子》《孟子》《周易大象传》。
黎湘萍:《论语》《庄子》《世说新语》。
李德顺:《史记》《资治通鉴》《鲁迅全集》。
李海舰:《老子》。
李茂生:《论语》。
李申:鲁迅的书。
李晓西:《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唐诗宋词等。
刘瀚:《四书》。
刘楠来:《古文观止》。
刘庆柱:《史记》。
刘跃进:《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茅于轼:《论语》。
冒天启:鲁迅杂文。
蒙培元:《论语》《庄子》。
聂宝璋:《饮冰室合集》。
聂鸿音:《十三经注疏》。
邱仁宗:《论语》《孟子》。
沈利生:《史记》。
史金波:《观堂集林》。
陶文钊:《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981)。
汪海波:《论语》《孟子》《古文观止》。
王希恩:《资治通鉴》。
夏勇:《论语》《红楼梦》。
谢保成:《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史记》《资治通鉴》。
杨匡汉:《经史百家杂钞》。
杨一凡:《红楼梦》《历代刑法考》。
叶坦:《资治通鉴》。
余中先:《水浒传》。
袁良骏:《鲁迅全集》《论语》《庄子》《史记》《杜少陵集》。
张晓山:《鲁迅全集》的杂文和小说。
张宇燕:《孟子》。
张卓元:《红楼梦》。
郑成思:《李贺诗集》。
周发祥:《道德经》《论语》《庄子》。
朱东安:《史记》《资治通鉴》。
朱荫贵:《楚辞》《鲁迅全集》。
大致说来,《论语》《孟子》《史记》《资治通鉴》《老子》《庄子》分别是经史子三部出现频率最高的书,在“对作者影响最大的5种书”的名义下,写出来的应该主要是学养方面的益处。
主要印象是,到底是社科院导师的书单,很有单位特色,温吞屯的书单,几乎没有什么火花,大家也极为相近、趋同,很少涉及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名著,尤其是最近50年的西方经典著作更少,涉及本人专业领域的除外。所以,里面一定缺一些真话。有些接受调查的博导说没有什么书对自己有重要影响,也有人说书单不宜公布,等等。这才是真话。看看这些博导的岁数,有好的念书经历的并不很多。这是很正常的,雪夜闭门读禁书的乐趣,古人津津乐道,今天的博导中偶尔也不免有个别类似情况哈。
任何书单都有阅读的启示,就看你如何看这一份书单。
书名有些错字,第184页《引冰室合集》、第227页《卜辞同纂》,应该是录入时出的问题,有点丢人,再版当改正。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1
《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张弘、杨超编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本书由20份书单及部分书籍的内容介绍拼装而成,作为书目,信息著录并不很规范,有些外行。
书目的作者如胡适、鲁迅、顾颉刚、钱穆、朱光潜、张岱年、季羡林、张世英、周密、陈仲庚、彭克巽、萧超然、刘安武、何九盈、张翼星、严家炎、阎国忠等17人,还有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中外文学书目答问等3种“集体智慧”的结晶。
胡适之先生的书目另文单说。
    鲁迅为许世瑛开的中国文学的书目:《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名人年谱》《少室山房笔丛》《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世说新语》《唐摭言》《抱朴子外篇》《论衡》《今世说》。

毕竟是鲁迅,出手就具有不可复制性。这样的风格,一百年也不会有第二人。
要说特色呢,重前轻后,如同他做的小说史研究,虽说前后贯通,但最下功夫的,还是前半段的文言小说。
顾颉刚为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开书目:《山海经》《世说新语》《大唐西域记》《宋元戏曲史》《马可波罗游记》《徐霞客游记》《西秦旅行记》《梁武石室画像》《洛阳伽蓝记》《唐人说荟》《元秘史》《陶庵梦忆》《桃花扇》《南洋旅行记》。
不知此本是否准确?存疑待查。
钱穆《文史书目举要》:《周易》《诗经》《庄子》《荀子》《小戴礼》《孟子》《文选》《杜工部集》《苏东坡集》《说文解字》《尚书》《左传》《论语》《墨子》《汉书》《通典》《老子》《史记》《资治通鉴》《楚辞》《陶渊明集》《韩昌黎集》《古文辞类纂》《近思录》。
本书此目有误,第6第7均为《孟子》。钱先生有理学家意味。
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论语》《墨子》《孙子兵法》《孟子》《老子》《庄子》《荀子》《易传系辞》《史记选》(王伯祥或来新夏选)《论衡》《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神灭论》《坛经》《张载集》《四书集注》《传习录》《明夷待访录》《读通鉴论》《严复集》;《仁学》《孙中山集》《诗经选》(余冠英)、《楚辞选》(马茂元)、《魏晋南北朝诗卷》(丁夏)、《唐诗三百首》《宋诗选注》《宋诗三百首》《唐宋词选释》《唐宋词选》《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鲁迅选集》《女神》《子夜》《家》《骆驼祥子》;《围城》《曹禺选集》《青春之歌》《红岩》《艾青诗选》《理想国》《形而上学》《忏悔录》《思想录》《新工具》《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伦理学》《西方哲学史》《科学史》《哲学史讲演录导言》《西方的没落》《悲剧的诞生》《精神分析引论》《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第四部分仍为外国名著25种,删去不录)
没有《资治通鉴》却收入《读通鉴论》,轻重失当。《通鉴》毫无疑问是文化经典,《读通鉴论》排名应该很靠后,排在它之前的该有一百部以上。就选书的重要性而言,可讨论可质疑处不少。将所谓专家心目中的经典直接转化为初学之经典,书目的目的性很不明确。诗词书稍多,文选相比之下不仅少,而且一部《古文观止》档次也太低。不如换成《经史百家杂钞》,一部顶好几部。吼吼。
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一)应读:《周易》《诗经》《老子》《论语》《孙子兵法》《孟子》《庄子》《史记》《坛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笺注》《红楼梦》《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鲁迅选集》《中国哲学简史》(冯)《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理想国》《神曲》《哈姆雷特》《思想录》《社会契约论》《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约翰克里斯多夫》《科学史》《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二)选读:《礼记》《荀子》《左传》《韩非子》《论衡》《三国志》《世说新语》《文心雕龙》《李太白集》《资治通鉴》《明夷待访录》《儒林外史》《人间词话》《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国史大纲》《圣经》《国富论》《论法的精神》《复活》《物种起源》《城堡》《飞鸟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精神分析引论》《西方哲学史》《历史研究》(汤因比)《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哲学笔记》。
以上两种书目都保留部分近现代书目与外国书目,以见两校教授心里与中国传统经典相提并论的都是些什么书。后者有《圣经》,无《古兰经》,西方中心论痕迹至为明显,观念很落后,文化心胸狭隘了一些。
个别书名不准确。
另外,个人以为《墨子》虽然很有学术地位,但在经典影响力方面并不很重要,似乎没有必要放在给一般文科学生的推荐书目里。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2
读书圈

    在QQ建了读书的群,和email与blog一起构成读书的圈,大学生活本来读书应该是常态。
    大概以1-3个星期为一个讨论周,以读书会为中心活动。但讨论题可以延续,比如在blog和email等形式上延续,在不同的讨论空间延续,比如北区或良乡校区。以阅读主题来说,就意义、方式、内容等多重关系进行讨论,在一次读书会显然不可能穷尽全部内容,有关思考也不可能因为读书会结束而自然结束,所以,除了系列的读书会讨论以外,还可以在博客等形式上继续,或者即使由管理员将QQ讨论内容整理出来贴在博客上,以便延伸讨论延伸思考延伸阅读。
    为方便交流,星期一三五晚间20-23点为QQ活跃时间。
    每周星期五六两天集中发布读书信息与推荐。强烈推荐的书一定要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代、书名、译者等信息完整准确,最好附有封面照片,如果学校图书馆有,则最好附书号。总之,便于大家访书搜书读书翻书。其他的推荐书当然也要信息完整,大家养成准确掌握书目资讯的习惯和能力。其次是介绍自己正在读的书,主要内容、特色、价值等。正好借此机会寻找同好。只要自己觉得还行的书,都可以推荐给大家,介绍给大家,至少,跟别人念叨念叨,晒一晒。
    《如何阅读一本书》,这学期讨论过,可以和唐诺《阅读的故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郝明义《越读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等可以作为一组,辅之以《古今名人读书法》(商务印书馆,2008)等。大家可以搜索、推荐、列举这一类书信息,对讨论主题当可以有更多体会。这半年的讨论中,部分同学对于《如何阅读一本书》很排斥,总是说这书如何拘泥于英语的关键词形式考试形式,而对于这书在阅读方面的深入讨论没有兴趣没有接触的心胸显得成见很深。这是目前浮躁的阅读模式的直接暴露,我就不信,这书让多少读了半辈子书的人受到许多启发受到震撼,却会让今天没读过多少书的学生感到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收获?
    《改变世界的12本书》,可以与众多同类图书对比,也可以从选目角度看本书独特之处,更可以从写法、评价标准、取材等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来谈,当然更可以由《圣经》、《国富论》和莎士比亚等专题深入探讨,甚至引申为新的讨论专题。读书与讨论,主要是关注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个“个人阅读史”的话题。参考赵勇《书里书外的流年碎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江晓原口述吴燕整理《老猫的书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三联,2009)、王宗仁主编《好读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胡洪侠等主编《私人阅读史1978-2008》(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9)、岛石主编《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中国书籍出版社,2009),借鉴一下别人的读书视野和经验。读书伴随个人的成长,值得记忆。
    余英时《试述陈寅恪的史学三变》,可以看《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版(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初版三刷,2008),三联或广西师大版的余英时文集。可以看汪荣祖《史家陈寅恪传》增订版(台北,联经,1997;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1997)、卞僧慧《陈寅恪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中华书局,2010)、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三联,1995)、李玉梅《陈寅恪之史学》(香港,三联书店,1997)、刘克敌《陈寅恪与中国文化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蔡鸿生《仰望陈寅恪》(中华书局,2004)、宋德熹《陈寅恪中古史学探研》(台北,稻乡出版社,2004)、卢建铭《陈寅恪学术遗产再评价》(台北,时荣出版社,2010)等,读书会重点是从学术角度讨论陈先生的史学遗产文化遗产。
    书目,可以作为一组讨论题,比如三四月间拙作《增订书目答问补正》大约可以面市,可以讨论一次《书目答问》的阅读价值,延伸讨论推荐书目的百年历程与价值等。届时不妨将我们的讨论会改到国图或其他场所。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大家都来列举自己心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10部经典”“国学经典”10种,数字也不妨放大到20种、50种、100种。这样的讨论,可以使大家跳出个别书籍的限制,俯瞰经史子集释道丛书浩如烟海的典籍,总结自己的中国文化观、学术观、历史观。可以扩大我们的阅读选择。
    没有小题目,就看你如何阅读,如何思考,当然也会表现你思考的弱点和局限,这就是交流的目的,大家一起提高。
    读书的圈,就是多一个交流读书信息和心得的空间,不是要灌输教师的或某人的观点,是大家交流的场所而已。就像讨论会,不是要大家接受一个神马结论,只是希望参与交流的人能通过讨论会读书会有更多思考,有深一层的收获,在私人阅读体验以外增加一个阅读和思考的维度。
    读书的圈,传递一点信息而已,生活中或许可以因此多一点书的信息。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3
《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目》,张弘、杨超编著,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

《中外文学书目答问》,由季羡林、杨周翰、李赋宁等14位北大教授开具,选书266种,包括中国古典文学106种、中国现当代文学35种、文学理论25种、西方文学53种、东方文学20种、俄苏文学27种。


(一)游国恩《中国文学史》、文学所《中国文学史》、季镇淮《历代诗歌选》、川师《中国历代文选》、上海文艺《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北大《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袁珂《古神话选译》、北大古典文献专业《中国古代寓言选》、余冠英《诗经选》、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傅庚生《国语选》、刘忆萱《战国策选讲》、杨伯峻《论语译注》、《孟子译注》、曹础基《庄子译注》、梁启雄《韩子浅解》、马茂元《楚辞选》、王伯祥《史记选》、顾廷龙等《汉书选》、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北大《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余冠英《乐府诗选》《三曹诗选》、逯钦立《陶渊明集》、谭正璧等《庾信诗赋选》、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陈中凡《汉魏六朝散文选》、徐震堮《汉魏六朝小说选》、文学所《唐诗选》、马茂元《唐诗选》、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陈贻焮《王维诗选》、复旦中文系《李白诗选》、山东大学中文系《杜甫诗选》、童第德《韩愈文选》、贝远德《柳宗元诗文选》、顾学颉《白居易诗选》、叶葱奇《李贺诗集》、缪钺《杜牧诗选》、安徽师大中文系《李商隐诗选》、文学所《唐宋词选》、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张友鹤《唐宋传奇选》、文学所《唐宋词选》、川大《宋文选》、钱锺书《宋诗选注》、胡云翼《宋词选》。
(二)杜维沫等《欧阳修文选》、施培毅《欧阳修诗选》、陈迩冬《苏轼诗选》、潘伯鹰《黄庭坚诗选》、刘忆萱《李清照诗词选注》、游国恩《陆游诗选》、周汝昌《杨万里诗选》《范成大诗选》、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夏承焘《龙川词校笺》《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黄兰坡《文天祥诗选》、郝树候《元好问诗选》、章荑荪《辽金元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关汉卿戏曲选》、王季思校注《西厢记》《元杂剧选注》、钱南扬校注《琵琶记》、张庚等《中国戏曲通史》、王季思等《元散曲选注》、米治国等《元明清诗文选》、北大中文系《中国小说史》、吴晓玲等《话本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东周列国志》、徐朔方等校注《牡丹亭》、周贻白《明人杂剧选》、赵景深《明清传奇选》、薛洪勣《明清文言小说选》、张友鹤《聊斋志异选》、陈忱《水浒后传》、钱彩《说岳全传》、《隋唐演义》、刘世德《明代散文选注》、王季思注《桃花扇》、徐朔方注《长生殿》、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儒林外史》、《红楼梦》、《镜花缘》、王荣初《清代散文选注》、龙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词选》、《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阿英《晚清小说史》。
(三)《汪笑侬戏曲集》《近代诗选》《人境庐诗草笺注》《康有为诗文选》《严复诗文选》(略)
(五)郭绍虞等《中国历代文论选》、周振甫《文心雕龙选译》、陈延杰注《诗品注》、祖保泉《司空图诗品解说》、周振甫《诗词例话》、徐调孚注《人间词话》、林东海《诗法举隅》、陈多注《李笠翁曲话》。
这个数目倒是很顾及学生的循序渐进,多是选本注本,是教材结合教参的路子。比较照顾面的全,读作品,但书目特色不突出,读本档次不够高。读者对象就是青年文学爱好者及大中学生,目的是辅导阅读中外古今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的“普及读物”。
曹础基《庄子浅注》,有中华书局修订排印本,字义解释多有新意,旧版评说部分极差,很像文革年代的大批判大字报口吻,让人无法忍受。书目推荐的显然是旧版。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李白诗选》,我曾买过一本文革结束前后出的,同样很有新时代气息,评法批儒语境犹存。此书目所荐当系别本。这一本已经丢掉了,如果留着,包括北大出的《论语批注》,都是很有文物价值的书了。
《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编排有点怪,书目里介绍王季思校注《西厢记》。之后在之后详细介绍的部分,则介绍一部张燕瑾校注《西厢记》,人民文学版。但出版物一律不介绍出版年代,所以说很不规范。不知道这样介绍不同校注者的编排到底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看不太明白。当然这样写也没什么坏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3
清华北大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下)

    朱光潜喜爱的中外图书:《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词选》《红楼梦》等28种。见氏著《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读书》。其间莎士比亚独占三项:《哈姆雷特》《李尔王》《奥瑟罗》。


张岱年推荐自己最喜爱的书:《周易大传》《孟子》《庄子》《史记》《资治通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西方哲学史》《邓小平文选》。
季羡林推荐自己最喜爱的书:《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白诗选》《杜甫诗选》、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
张世英推荐的十本书:《理想国》《精神现象学》《哈姆雷特》《少年维特之烦恼》《海德格尔诗学文集》《孟子》《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中国哲学史》。
萧超然推荐的十本书:《左传》《孟子》《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郑板桥家书、道情十首》《红楼梦》等。
何九盈推荐的十种书:《论语》《孟子》《左传》《庄子集释》《史记》《苏轼选集》《说文解字注》等。
张翼星向青年朋友推荐的十本书:《论语》《孟子》《老子》《古文观止》等。
这些教授都是学业有成的名家,书目十分安全。
经史子集经典里《论语》《孟子》《史记》《通鉴》《庄子》《陶渊明集》排名靠前,《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出现频率最高,说部则是《红楼梦》。
《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出现次数很多,真是两校老师的书目啊,政治正确。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4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吴淑娟等编;《青春好读书》,汪涛等编;《读书人家》,吴永贵等编;书名下另有一行“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编”。

《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分根源篇:《尚书》《周易》《诗经》《孙子》《老子》(附《庄子》)《春秋》(附《左传》)《论语》(附《孟子》)《孝经》《韩非子》《礼记》《黄帝内经》;创变篇:《史记》《论衡》《太平经》《坛经》《唐诗三百首》《资治通鉴》《四书集注》《明夷待访录》《红楼梦》;维新篇:《海国图志》《新学伪经考》《盛世危言》《天演论》《建国方略》《尝试集》《阿Q正传》《独秀文存》《社会学大纲》《新民主主义论》。
30种里,《唐诗三百首》显然没有影响中国历史的伟大作用,编著者把唐诗的影响与《唐诗三百首》的影响混为一谈了,只能说是指导读书的编著者将唐诗的影响力浓缩到一册《唐诗三百首》。
用附见方式增加图书数量,以30中名义著录33种书,有多大必要?还是说明编著者缺乏剪裁能力?《左传》附见于《春秋》还有的可说,《孟子》附见于《论语》算什么学术主张呢?《庄子》为什么要附见于《老子》呢?《庄子》自己分量不够吗?
这个书目很粗糙,大有推敲馀地。
《唐诗三百首》作者居然署的是“唐诗人”!
《青春好读书》传统篇中国文学类:《诗经》《楚辞》《唐宋词选释》《水浒传》《文心雕龙》《唐宋文举要》《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古文观止》《诗品》《西厢记》《西游记》《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中国历史类:《左传》《战国策》《史记》《史通》《通典》《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明儒学案》《廿二史札记》《文史通义》;中国哲学类:《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论衡》《六祖坛经》《四书集注》《明夷待访录》。
我认为,面向一般读者的书目,没有必要重复出现《论语》《孟子》和《四书集注》。在推荐数量有严格限制的时候尤其如此,不必要求读者一定要有能力区别《论》《孟》与《四书》朱注的异同。
既然数量有限,在有《资治通鉴》的前提下,《通鉴纪事本末》就不必列出了。
推荐书的次序莫名其妙,《水浒》为什么要列在《文献雕龙》前面?
《文心雕龙》《史通》《文史通义》这样难度的作品赫然在列,为什么还念念不忘《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呢?就没有可以替代的上一点档次的书了?
《读书人家》传统儒家经典类:《十三经》《尚书》《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孝经》《春秋繁露》《二程全书》《朱子大全》《日知录》;中国史部要籍:《二十四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文献通考》《读通鉴论》《古今图书集成》《十七史商榷》《续资治通鉴》;诸子百家集成:《新编诸子集成》《墨子》《列子》《商君书》《新语》《淮南子》《吕氏春秋》;中国文学名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文选》《全唐诗》《全宋词》《唐宋八大家全集》《古文辞类纂》《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丛书》;文化生活书系家训家书类:《颜氏家训》《家范》《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闲情读物类:《菜根谭》《幽梦影》《闲书四种》《名士雅品小集》《生活的艺术》《梁实秋美文精粹》等。
这个书目看不懂的地方很多。《春秋繁露》《二程全书》《朱子大全》《日知录》全都是传统儒家经典了?历史类里有《读通鉴论》《续资治通鉴》而没有《资治通鉴》;有《汉书》《三国志》却没有《史记》;高度重视正史、编年而忽略杂史野史笔记等。《古今图书集成》居然列入历史类,我一直以为是类书。经史子集四部打头的是《十三经》《二十四史》《新编诸子集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显的不伦不类,与《尚书》《汉书》《墨子》等重复。而《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也不应该是这个层次的推荐书。就史部书说,很正统,很拘谨。《十七史商榷》应该也没有这么重要吧?
这书选书编目很有点奇怪。
让人质疑这个“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的阅读经历、评鉴眼光、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
这样的阅读指导,就是读书界的大忽悠。
这样的推荐书目,不看也罢。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5
什么叫好书?就是读了以后想和别人分享的书。
什么叫喜欢的书?就是让人爱读,不仅读过,还要拥有,还会做标记写笔记,还会重读的书,会拿在手里把玩的书。除了重读再读,有时还愿意捡起来翻一翻的书。我很同情今天的一部分学生,受了多年的教育,读了十多年的书,却始终没有培养起个人的阅读兴趣,没有自己喜欢的书!
宝姑娘把她非常欣赏的《读库》2011年分赠我一份,分享她读《读库》的乐趣。唉,这年头做事认真的人少,仔细做事的发行方做事不够仔细,连宝姑娘自己那份也给我一股脑发到北京来了。宝姑娘难过得直抱怨:好人难做啊!经与店小六协商,确认确实是店家发错了。值得庆幸的是六哥大度地表示不用退货了,就这样算了。更值得庆幸的是,宝姑娘也跟着大度跟着表示我也不用退书给她了就这样算了。呵呵。什么叫双喜临门?就是有人要送你书,结果一送还就送来两份。然后还大度地说就这样了吧。
《读库》1100、1101两册,还有《图鉴2010》,一共3册。很好看。六哥自己混迹出版界的故事,随便说说,写的说的行云流水摇曳多姿万种风情,而且是确实不带忸怩作态不带搔首弄姿不带装腔作势,在今天的出版物上并不多见。
瓦们尝试在学校里在网上整点读书活动,决不是要干涉谁的读书活动,就像那谁说的,说到底,读书实在是一件很私人的事。瓦们只是祈盼有更多的人阅读,读那些读了愿意与别人分享的书和值得与他人分享的书,期待有人愿意自己为自己读书,最多只是读了愿意和别人唠上一唠。
有人说书店是夕阳产业。有人说到二一几几年,书就消失了。
我不信。
喜欢过任何一种东西的人都知道,无论是吃饭大餐小吃饮酒品茶,还是集邮攒古钱收藏火花,或是养宠物,其独特的质感,让人留恋,让人流连。喜欢,就是享受那种质感,喜欢那种享受质感的过程,沉迷于那种质感的陶醉中。
书的质感,阅读和把玩的质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书业会被电子媒介部分替代,这个过程已经开始,书却不可能因此而消亡。总会有人要读书的,总会有人留恋书的质感。
如果没有阅读的兴趣,缺少阅读的乐趣,自然难有个人的值得一说一晒的阅读体验,对阅读的话题的兴致,自然不容易很高很强很广泛,连跟着别人念叨念叨的兴趣都弱弱的。那种没有话语权的失落感,让人没有自信。坐在一起也就是东拉西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侃天侃地侃旗杆侃完大海侃大山,说些废话聊以度日,用无聊来拼凑自己的人生。只要一聊到读书,立即自觉闭嘴,如同琉球的雌狮子缄口不言沉默是金就当挣钱了。
教导阅读训练阅读强迫阅读,学校的考试教育让阅读充满实用性,虽然阅读数量并不太少,却毫无美感毫无激情缺乏乐趣缺乏思想,多年教育之下,培养不出阅读的效率培养不出阅读的乐趣思考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这就是教育的失败,是学校失职。教育的舍本逐末使教育抹煞了自身的价值,是自学能力培养的放弃,是人文精神的沦丧。教育沦落到这步田地,还好意思自称“教育”?大概这就是江湖上传说的“毁”人不倦?
书影:How to read  a book?
英文版,购于Junkudo那霸店,2011年1月25日晚。
就个人参与讨论会的体会,我相信,《如何阅读一本书》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对于所有感觉《如何阅读一本书》对自己没有多少参考意义的读者来说,还是有启发讨论和反思的意义的,可惜,不少人还没有看到这一部分章节就已经抵触已经排斥已经放弃了。内心充实,太充实了,满了,所以已经没有再“虚心”的馀地。
已经发了几篇的“推荐书目”,也是一个关于读书的话题。此类书假期还借了几本,最近争取给写完。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5
《重点高校名师推荐:影响大学生的100部经典》,程悦等编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推荐委员会由南大丁帆、北大尹田、曹文轩、温儒敏、人大许海云、武大邓晓芒、复旦陈思和、浙大吴秀明、上海大学孙晋良组成。这些教授怎么就都名师了咱不知道。上海大学也是重点高校吗?咱也不知道。编撰委员会由另外的12人组成,主要是硕士、博士和学士。



    100部经典里涉及中国的部分有40种,占全部书目的2/5,有《曾国藩家书》《中国人》《傅雷家书》《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围城》《白鹿原》《活着》《文化苦旅》《边城》、史铁生《我与地坛》、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张爱玲《传奇》、阿来《尘埃落定》,《史记》《资治通鉴》、席宣《文化大革命简史》、《拉贝日记》《万历十五年》,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老子》《论语》《庄子》《孟子》,朱光潜《谈美书简》、宗白华《美学散步》、李泽厚《美的历程》,《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孙子兵法》、肖特《毛泽东传》、鲁特维克《邓小平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政治正确,政治性挺强,但《毛泽东传》《邓小平传》有没有这么重要还是个疑问。里面没有鲁迅而有余秋雨,让人不能理解。余秋雨的散文虽然有点意思,断然没有鲁迅的影响力和思想价值和人文地位。没有《西游记》,而有《金瓶梅》,也算这书目一大特色,有特色有魄力啊。这本《文化大革命简史》,不配称名著,不配列入经典,应该没有入选资格。虽然大家应该了解应该反思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但这样的书档次显然还不够。事情重要不等于书重要。

入选的西学东学名著都是经典,那么《古文观止》与《史记》《资治通鉴》能匹配并称经典么?能读《史记》《通鉴》的读者,读《古文观止》干什么?我一直认为,《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的流行,是古典没落的表现,断非“国学热”的盛况。将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一个层次的书开列在一起,只能说明开列书单的人学养修为的缺陷。



    《千年之书:80本指引人生之路的必读书》,罗凌主编,哈尔滨出版社,2007。
涉及中国的部分,《老子》《诗经》《论语》《庄子》《孟子》《史记》《世说新语》《资治通鉴》《水浒传》《三国演义》《牡丹亭》《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呐喊》《边城》《围城》。

书名很有炒作意味,看看《牡丹亭》《红楼梦》《古文观止》怎么就指引人生了呢?



    马抗美等主编《百部人文名著导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
涉及中国的部分有33部,占1/3,文学艺术卷有《诗经》《文心雕龙》《西厢记》《红楼梦》《人间词话》《呐喊》《沉沦》《徐志摩诗集》《边城》《围城》《鹿鼎记》《美的历程》、王伯敏《中国绘画史》,史学卷有《史记》《资治通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胡适口述自传》《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国史大纲》《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国官僚政治研究》《柳如是别传》《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治史三书》《东晋门阀政治》《万历十五年》《现代化新论》,哲学卷有《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大同书》。

有书名及推荐版本,是其优点,其实应该是导读或推荐书目的基本要素。

作为政法大学的教改项目,《诗经》《文心雕龙》入选,还是有点阅读难度。

《胡适口述自传》的经典意义是不是够,也值得考虑。



    《流传百世的80篇佳作》,刘晓树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收录有陈独秀《新青年宣言》、鲁迅《呐喊自序》、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朱自清《初到清华记》《背影》、闻一多《五四断想》、梁实秋《下棋》《文学里的幽默》、林语堂《我的戒烟》、梁漱溟《东西人教育不同》、戴望舒《雨巷》、胡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张恨水《五月的北平》。

只能说,编选者眼光确实有点与众不同。至于有多少参考意义,那要看谁来读这本书了。




总而言之,这类书目往往陷入众口难调的窘境,一份书目让大家都满意都有收获,太难了,本身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也可看出,喜欢给大家开书目的还真不少,可有眼光的够档次有品位的确实真不多。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6
大学生阅读推荐书目100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
一 文学作品 (30 部 )
1. 《诗经直解》,陈子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2. 《史记注译》,王利器,三秦出版社,1988。
3. 《唐宋词选》,夏承焘,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
4.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安秋平点校,中华书局,1987。
5. 《儒林外史》,(清)吴敬梓著,张慧剑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 《雷雨》,曹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7. 《边城》,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六集,花城出版社,1984。
8. 《平凡的世界》,路遥,华夏出版社,1998。
9. 《尘埃落定》,阿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0. 《余秋雨简要读本》,余秋雨,文汇出版社,2003。
11. 《奥德赛》,(古希腊)荷马著,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2. 《神曲》,(意) 但丁著,王维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13. 《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丁著,王科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4. 《悲惨世界》,(法) 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15.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许渊冲译,译林出版社,1992。
16. 《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 罗兰著,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17. 《追忆似水年华》,(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著,李恒基,徐继曾译,译林出版社,1995。
18. 《忏悔录》,(法)卢梭著,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63。
19. 《蒙田散文集》,(法)蒙田著,黄建华,黄迅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20. 《德伯家的苔丝》,(英)托马斯•哈代,张谷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1. 《草叶集》,(美)惠特曼著,楚图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2. 《白鲸》,(美)麦尔维尔著,曹庸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23. 《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戴侃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0。
24. 《喧哗与骚动》,(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5. 《第二十二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著,杨恝等译,译林出版社,1997。
26. 《雪国》,(日)川端康成著,叶渭渠、唐月梅译,译林出版社,2001。
27.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著,高惠群、石国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8. 《罪与罚》,(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岳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9. 《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高长荣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
30.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米兰•昆德拉著,许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二 社科作品 (50 部 )
31.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32. 《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1。
33. 《老子新译》(修订本),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4.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1983。
35. 《孟子选译》,杨伯峻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36. 《荀子选》,(战国)荀况著,方孝博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7. 《韩非子选注》,沈玉成、郭咏志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8. 《西方文明史》,(美)罗伯特、E 勒纳著,商务印书馆,1986。
39. 《理想国》,(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5。
40. 《形而上学》,(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97。
41. 《国富论》,(英)亚当斯密著,商务印书馆,?
42. 《实践理性批判》,(德)康德著,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
43. 《存在与时间》,(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99。
44.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德)尼采著,周国平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45. 《存在与虚无》,(法)让•保尔•萨特著,陈宣良译,三联书店,1987。
46. 《精神分析引论》,(奥)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4。
47. 《小逻辑》,(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商务印书馆,2003。
48. 《伦理学》,(荷)斯宾诺莎,商务印书馆,?
49. 《人性论》,(英)休谟,商务印书馆,?
50. 《社会契约论》,(法)卢梭著,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
51. 《战争论》,(德)克劳塞维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小组译,商务印书馆1982。
52. 《情爱论》,(保)瓦西列夫著,赵永穆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53. 《经济学原理》,(美)曼昆著,梁小民译,三联书店,1999。
54. 《科学与人类行为》,(美)斯金纳著,谭力海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55.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美)丹尼尔•贝尔著,高銛、王宏周、魏章玲译,新华出版社,1997。
56. 《在市场里交谈》,汪丁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7. 《文明消失的现代启悟》,盖山林、盖志毅,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
58. 《第二性》,(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9.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著,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0. 《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等译,商务印书馆,1978。
61. 《历史研究》,(英)汤因比著 , 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62. 《人生五大问题》,(法)莫罗阿著,傅雷译,三联书店,1986。
63. 《人性的弱点》,(美)卡耐基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64.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5. 《美的历程》,李泽厚著,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6. 《权力的转移》,(美)阿尔温•托夫勒著,刘红等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67.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6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人民出版社,1999。
69.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著,人民出版社,1991。
70.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著,人民出版社,1993。
71. 《守望的距离》,周国平,北岳文艺出版社,2003。
72. 《完全成长手册》,(美)爱德华•赖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73. 《乡土中国》,费孝通,三联书店,1985。
74. 《中国人》,林语堂,学林出版社,?
75.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岳麓书社,1986。
76. 《与鲁迅相遇》,钱理群,三联书店,2003。
77. 《六大师》,(奥)斯蒂芬•茨威格著,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1998。
78. 《未来之路》,(美)比尔•盖茨,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9. 《大学人文读本》 (3 卷),夏中义主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
80. 《大学生与现代社会》,朱永新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三 科技作品 (20 部 )
81.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英)丹皮尔著,李衍译,商务印书馆,1989。
82.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 ( 美 ) 詹姆斯、E 麦克莱伦第三、哈罗德•多恩著,王鸣阳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83. 《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编写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84. 《技术发展简史》,(美)乔治•巴萨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85. 《科学革命的结构》,(美)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86. 《科学的社会功能》,(英)J D 贝尔纳著,商务印书馆,1982。
87. 《院士思维》,卢嘉锡等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88. 《再创未来 -- 世界杰出科学家访谈录》,(美)托马斯 A 巴斯著,李尧 ,张志峰译,三联书店,1997。
89. 《科学是美丽的》,沈致远,上海科教出版社,2002。
90. 《科学研究的艺术》,(英)贝弗里奇著,陈捷著,科学出版社,1979。
91.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宋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4。
92. 《高科技 高思维》,(美)约翰•奈斯比特等著,尹萍译,科学出版社,1979。
93. 《卡文迪什实验室:现代科学革命的圣地》,阎康年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94. 《生机勃勃的尘埃 : 地球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比)克里斯蒂安•德迪夫著,王玉山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
95. 《生命的线索》,(英)约翰•苏尔斯顿、乔治娜费著,杨焕明等译 , 中信出版社,2003。
96. 《中国创造学概论》,刘仲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97. 《激情澎湃 -- 科学家的内心世界》,(美)刘易斯•沃尔珀特,(英)艾利森•理查兹著, 柯欣瑞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98. 《世界的终极镜像:反物质》,(英)戈登•弗雷著,江向东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99. 《野兽之美》, (美)纳塔莉•安吉尔著,李斯、胡冬霞译,时事出版社,1997。
100. 《宇宙波澜 -- 科学与人类前途的自省》,(美)F J 戴森著, 邱显正译,三联书店,1998。

这个书单平平,精彩之处不多。我是从网上下载的,这版本也不规范,别别扭扭的。缺项也没有去补查,缺出版年代的我都标上“?”,顺手改正几处明显打字错误。
就拿中国部分来说,余秋雨有那么重要么?没有鲁迅,却有《与鲁迅相遇》,这个逻辑也看不太明白。这书单因此很有些阴柔之美的味道。虽然没有必要因为政治原因把鲁迅的文化地位抬高太多,但再怎样鲁迅地位也比余秋雨强一截吧?
这种带官方色彩的书目,意思都不大。虽说是“部荐书目”,也算国家级了吧,平平。推荐书目及版本多有可议之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7
《中国读者理想藏书》,王余光主编,邓咏秋、刘洪权、俞菲撰稿,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这本书编校较为粗糙,比如有个写《中国科技与文明》的“李约翰”,应该是“李约瑟”才是;李剑农,误作“李剑龙”;“杜甫庠”显然是“杜国庠”之误。就推荐书目的读者水平来说,错字太多了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茶经》著录的有《百川学海》本和《茶书全集》本。就算考虑到90年代末的出版状况,这样的版本信息也嫌老旧,对凭借这书的指导完成“理想藏书”的阅读收藏的读者来说,显然不便。信息不完备,不够新,是本书普遍的问题。
有些书得以收入“理想藏书”,是因为本书参照的旧书目有著录或介绍。本书以80种书目作为统计学依据,所以凡这些被前人介绍的80种书目介绍到的图书都“被”“理想”了。
比如《天朝田亩制度》,实在没有推荐意义。此项《制度》在我学历史的年代是农民革命的典范文件,可那时候我们已经开始质疑老师的观点,认为太平天国没有代表中国的新东西新因素,不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更何况在太平天国统治区也没有真正实施过,空谈的文件有什么意义?理论意义么?当时和执教教师有过争论,那个下午我们讨论的话题比较多,老师当时没说啥其实心里很生气了,相当生气,于是他和那天他见到的所有同学说孙某某要是考试这样答就算不及格!个人以为,不仅《天朝田亩制度》没有推荐阅读并列入“理想藏书”的价值,就是《资政新篇》同样没有。或曰《资政新篇》代表了新思想,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力。这完全是胡扯!洪仁玕为什么受到重用?不就是因为他姓洪么?老天王谁也不信任,相比之下,最信任姓洪的。所以,从香港过来的洪仁玕就一下担当重要职位,他的著作就能当成中央文件往下发。这人这书和太平天国有神马关系?这书作为天国文件下发,绝对不能证明太平天国有什么资本主义倾向,只能说明老洪的天朝里血缘关系的决定性意义,说明洪秀全的昏庸无能心胸狭隘格局可怜,说明太平天国毫无生机毫无希望毫无意义。所以,这两种书没有推荐的意义,除非专门研究人员,否则就没有必要去看这样低水平的在当时和现在都没有意义的伪革命文件。
这只是说明,80种书目的写作年代,决定其推荐书目必有其时代局限,倒也不是《理想藏书》编撰者的问题。
有些数据挺有意思,比如曾有红学家说不读《红楼梦》就不配做个中国人。我印象中好讲这类话的好像不止一两个人,强调的也不止一两本书。而根据《理想藏书》按80种书目所作出的统计,中国书里排名第一的《诗经》,推荐次数达32次。洋书里排第一的是《莎士比亚全集》(30次)。中国的《史记》《庄子》在推荐次数上与莎翁并列第二。以下依次是第三位29次的《老子》《论语》,第四位27次的《圣经》,第五位25次的《韩非子》《孟子》,第六位24次的《楚辞》,第七位23次的《左传》,第八位22次的《荀子》《资治通鉴》,第九位21次的《对话录》(含《理想国》等)《红楼梦》,第十位20次的《周易》,第十一位19次的《鲁迅全集》,第十二位18次的《礼记》《水浒传》《孙子兵法》《物种起源》《战争与和平》。
按照这个统计来看书的重要性,虽然并不可靠,也还算是一种有意义的参照。从统计看,《红楼梦》的重要性没有那位红学家说的那么重要。在统计上只能排在第14位,呵呵。
从另一个角度说,今天世界上《古兰经》肯定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这已经没有异议,但当年这些开书单子的人,无论是中国人和欧美人士,都缺乏宗教视野文化胸怀世界眼光,没有给《古兰经》应该有的文化地位。开书单的人里一个有阿拉伯文化背景的正经人都没有。
目前我看到的中国人开列的推荐书目,阿拉伯拉美印度日韩书,都得不到重视,除了中国书就是欧美人的话语世界,想想开书单的先生们也够可怜的,看过的书那么少,视野那么狭隘,还要挺身而出来开书单教导后学启迪人生。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7
《经典常读》,庞朴、刘泽华主编,宁稼雨、葛荃副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本书38万字,推荐书30种,包括《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尚书》《周易》《韩非子》《孙子兵法》《左传》《战国策》《诗经》《楚辞》《山海经》《黄帝内经》《史记》《抱朴子》《齐民要术》《世说新语》《坛经》《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东坡七集》《四书集注》《梦溪笔谈》《五灯会元》《三国演义》《水浒传》《焚书》《阳明全书》《红楼梦》。



书目有限,30种。选目可议处不少。

第一感觉是这个选目有些理学气。《四书集注》《阳明全书》《焚书》都是围绕理学展开的。《焚书》的价值有这么重要么?我是不太看好李贽,国内学界似乎对李贽赞赏有加,但李贽其实就是一王学末流,是广义理学内的愤青型的老顽童而已体制外系统中。《论语》《孟子》和《四书集注》的重复,在这个层级的推荐里,在数量有严格限制的30种书的范围里,似乎没有必要区分?30种里《四书》《论》《孟》占3种,太多了。也许把《四书集注》放进《论语》《孟子》的解说就足够了。或者减少篇幅起见,把《论语》《孟子》归入《四书》?

全集一般不适合推荐,理由是绝大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没有通读的价值。依个人眼光,别集里值得推荐第一位的是陶渊明,陶渊明是中国官本位社会里极其罕见的对官职对主流社会不太在意的人,又不像鲁迅那样生活在主流价值之外又在意名利又愤世嫉俗。出了陶渊明,中国人才学会做一个人,做自己。以后的模仿者,柳宗元、韦应物、苏东坡,都有自己的名利心烟火气,更多的是在官场失意的时候去着意模仿陶渊明的潇洒。李白杜甫苏东坡都有浓厚的体制内期待和良臣情结,多少显得有些做作和矫情。

如果是作为经典作品和经典作家来说,《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等当然也是别集中的佼佼者,不过作为阅读推荐,在《经典常读》的30种里不妨换掉N种,至少换掉《论语》《孟子》《阳明全书》《焚书》《韩非子》《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东坡七集》等),我会选择推荐的书有《说文解字》《资治通鉴》《天工开物》《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词综》和《文心雕龙》,其中的诗赋词章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词综》,管中窥窥豹足矣,比《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胜过多多;最具理论性的著作则有《文心雕龙》。最后有一个名额,我想留给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学术笔记类著作的新高峰,在方法论上超越了《日知录》。其实其他书目选择也会因《经史百家杂钞》等而有变化,就不一一讨论了,否则就变成我的推荐书目30种了。这就已经换掉快1/3了哈。

这里也许没有“唯一”,每个人都会有不同选择。同一个人,在不同思想阶段,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心境之下,所看重的书目可能都会有所不同。



这本《经典常读》关于版本的介绍和推荐在同类书里已经算相当注意了,但还嫌不够详尽具体。作为导读导购的推荐书目,个人以为还是准确具体合乎规范为读者考虑周到的较好。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8
邓咏秋、李天英编《中外推荐书目一百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所收100种推荐书目分七大类:中国现代导读书目、中国当代导读书目、外国导读书目、影响中国的书、影响世界的书、中国个人影响书目、外国个人影响书目等。
中国现代导读书目部分有胡适之《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梁启超《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目》、章太炎、顾颉刚、汪辟疆国学纲领书、鲁迅、王云五、汪辟疆为大学中文系学生开列的书目、钱穆《文士书目举要》、胡秋原、汪辟疆国文源头书、朱自清共计13种。
中国当代导读书目,自北图编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胡道静增补《中国古代重要著作选目》、屈万里《古籍导读》书目、钱穆“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等一下共30种。
外国导读书目7种,有日本学者推荐的世界古典名著、为西方学者推荐的中国古代典籍等。
影响中国的书有书目7种,题目如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四十本书、影响中国历史的三十本书、影响台湾四十年的四十本书、影响中国的一百本书、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十岁本书、塑造中华文明的二百本书等。
影响世界的书一类,有20种书目。
中国个人影响书目有朱光潜喜爱的中外图书、引导舒芜窥见学术门径的十本书等13种。
外国个人影响书目10种。
似乎“个人影响书目”的名目有些别扭吧?谁影响谁啊?
为节省篇幅,仅保留书名(有些是类目非书目)、作者等,部分书目原有的点评一概删除,又大多没有版本信息,或不便参考。
胡适之《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大约有190种,梁任公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大约160种,都有讨论的价值,但本书都没有收入,所收的是只有37条的胡氏《实在的最低限度书目》和梁任公23条的《最低限度的必读书目》。
因为每种书目经过压缩篇幅很有限,所收书目内涵与价值也跟着缩水,真正有讨论价值的书目并不多。王云五《国学基本要籍》400种还有一点看头,当然这个书目本来就不是针对普通读者的。可惜本书错误多,比如《闷藏知津》应该是《阅藏知津》;“一百二十的《水浒》”显然应该是“一百二十回的《水浒》”。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8
《中外推荐书目一百种》收录有王燕钧王一平根据梁启超胡适汪辟疆蔡尚思屈万里五位国学家的8种国学书目编成的《国学名著二百种》(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王余光徐雁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中国古典名著导读”推荐200种、“中国近现代名著导读”171种、魏凯等编《中国文学古籍选介》(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推介170部、张舜徽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题解》(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约200种、王云五开列的国学基本要籍400种(即1929-1934年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
从初学者角度说,可能书目越简约越有针对性越具体越好。从书目的讨论来说,有点规模的才有讨论的价值,大概是规模效益的道理吧。
王云五的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第一辑100种、1934年第2辑300种,共400种,其参考书目有龙启瑞《经籍举要》、张之洞《书目答问》、胡适《最低限度国学书目》、梁启超《国学入门书目》、李笠《国学用书撰要》、陈锺凡《治国学书目》、支伟成《国学用书类述》、章太炎《中学国文书目》、徐敬修《国学常识书目》、傅屯良《中学适用之文学研究法》、沈信卿《国文自修书辑要》、汤济沧《中小学国学书目》、吴虞《中国文学选读书目》等13种。
这个书目虽然因时代原因有些参考书过时了或没有那么重要了,但大体说来这个涵盖400种书的书目还是可以作为常识来了解的。我说的“常识”,是针对学习有关中国学问的文史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的。当然,因为出版规划等原因,这个书目里没有《资治通鉴》等,这不能算缺陷,是不应苛求的。
上一篇我说到这个书目错字太多,比如“荀悦”作“旬悦”,“墨子间诂”作“墨子闲诂”,“唐律疏议”作“唐明疏义”,“说文释例”作“说文释列”,“汪曰桢”作“汪日桢”、“珊瑚网”作“珊瑚纲”、“苕溪渔隐丛话”作“茗溪渔隐丛话”等。对一份仅有十几页的书目(第11-24页)来说,错误肯定是多了一些很耽误事录入编辑校对各环节实在太不认真了。
王燕钧等《国学名著二百种》涉及面也比较广,里面的《清朝文献通考》等现在已经不会有人再将其列入推荐书目了。
《中国史学名著题解》则是以历史专业学生为对象的读物,书目选择今天看有点陈旧,又受“史学”的局限,有《尚书》,有《禹贡》,重复;却没有《仪礼》《周礼》《礼记》;有《春秋》《左传》,却没有《公羊传》;《续通志》《清朝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参考价值不高,也有些重复;集部只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元文类》《明经世文编》《清经世文编》,选择的理由都看不太懂。笔记野史入选较少,太重官书,对民族典籍关注少,都是可以商议的。“《站赤》”一书,是否有误?
近代学者作品收录到罗振玉《殷虚贞卜文字考》《殷虚书契考释》、王国维《观堂集林》《古史新证》、梁任公《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孟森《明元清系通纪》、陈垣《史讳举例》《校勘学释例》《中西回史日历》《二十史朔闰表》、顾颉刚《古史辨》等。感觉选择的视野还是略显窄一点。
《中国文学古籍选介》有书目与篇目并列的,比如李斯《谏逐客书》、赵壹《刺世疾邪赋》,不知选择标准是什么?这个书目倒是比《中国史学名著题解》范围宽泛一些,比如《论语》《孟子》《左传》《庄子》《吕氏春秋》《史记》《汉书》《洛阳伽蓝记》都有入选。
这两种书目我都没有看过原书,仅从《中外推荐书目一百种》转录的书单看,有些看不懂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19
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略有删节)
    序 言  
    这个书目是我答应清华学校胡君敦元等四人拟的。他们都是将要往外国留学的少年,很想在短时期种得着国故学的常识,所以我拟这个书目的时候,并不为国学有根底的人设想,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这是我要声明的第一点。  
    这虽是一个节目,却也是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可以叫做“历史的国学研究法”。这四五年来,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询问“治国学有何门径”的信。我起初也学着老前辈们的派头,劝人从“小学”入手,劝人先通音韵训诂。但我近来忏悔了!那种话是为专家说的,不是为初学人说的;是学者装门面的话,不是教育家引人入胜的法子。音韵训诂之学自身还不曾整理出个头绪系统来,如何可作初学人的入手工夫?十几年的经验使我不能不承认音韵训诂之学只可以作“学者”的工具,而不是“初学”的门径。老实说来,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来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学的门径。对初学人说法,须先引起他的真兴趣,他然后肯下死工夫。在这个没有门径的时候,我曾想出一个下手方法来:就是用历史的线索做我们的天然系统,用这个天然继续演进的顺序做我们治国学的历程。这个书目便是依着这个观念做的。这个书目的顺序便是下手的法门。这是我要声明的第二点。
  这个书目不单是为私人用的,还可以供一切中小学校图书馆及地方公共图书馆之用。所以每部书之下,如有最易得的版本,皆为注出。
  ()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 (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 (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 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 (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 (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 (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 (傅运森) 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 (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本。
  《历代纪元编》 (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 (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 (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等译编) 上海医学书局
  ()思想史之部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適)商务印书馆。
  二十二子:
  《老子》《庄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尸子》《孙子》《孔子集语》《晏子春秋》《吕氏春秋》《贾谊新书》《春秋繁露》《扬子法言》《文子缵义》《黄帝内经》《竹书纪年》《商君书》《韩非子》《淮南子》《文中子》《山海经》
  浙江公立图书馆(即浙江书局)刻本。上海有铅印本亦尚可用。汇刻子书,以此部为最佳。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最好先看白文,或用朱熹集注本。
  《墨子间诂》 (孙诒让)原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庄子集释》 (郭庆藩)原刻本,石印本。
  《荀子集注》 (王先谦)原刻本,石印本。
  《淮南鸿烈集解》 (刘文典)商务印书馆出版。
  《春秋繁露义证》 (苏舆)原刻本。
  《周礼》 通行本。
  《论衡》 (王充)通津草堂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湖北崇文书局本。
  《抱朴子》 (葛洪)《平津馆丛书》本最佳,亦有单行的;湖北崇文书局本。
  《四十二章经》 金陵刻经处本。以下略举佛教书。
  《佛遗教经》 同上。
  《异部宗轮论述记》 (窥基)江西刻经处本。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东晋译本)金陵刻经处。
  《妙法莲华经》 (鸠摩罗什译)同上。
  《船若纲要》 (葛彗)《大般若经》太繁,看此书很够了。扬州藏经院本。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玄奘译)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鸠摩罗什译,菩提流支译,真谛译)以上两书,流通本最多。
  《阿弥陀经》 (鸠摩罗什译)此书译本与版本皆极多,金陵刻经处有《阿弥陀经要解》(智旭)最便。
  《大方广圆觉了义经》 (即《圆觉经》)(佛陀多罗译)金陵刻经处白文本最好。
  《十二门论》 (鸠摩罗什译)金陵刻经处本。
  《中论》 (同上)扬州藏经院本。
  以上两种,为三论宗“三论”之二。
  《三论玄义》 (隋吉藏撰)金陵刻经处本。
  《大乘起信论》 (伪书)此虽是伪书,然影响甚大。版本甚多,金陵刻经处有沙门真界纂注本颇便用。
  《大乘起信论考证》 (梁启超)此书介绍日本学者考订佛书真伪的方法,甚有益。商务印书馆将出版。
  《小止观》 (一名《童蒙止观》,智觊撰)天台宗之书不易读,此书最便初学。
  金陵刻经处本。
  《相宗八要直解》 (智旭直解)金陵刻经处本。
  《因明入正理论疏》 (窥基直疏)金陵刻经处本。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慧立撰)玄奘为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伟大人物,此传为中国传记文学之大名著。常州天宁寺本。
  《华严原人论》 (宗密撰)有正书局有合解本,价最廉。
  《坛经》 (法海录)流通本甚多。
  《古尊宿语录》 此为禅宗极重要之书,坊间现尚无单行刻本。《大藏经》缩刷本腾字四至六。
  《宏明集》 (梁僧祐集)此书可考见佛教在晋宋齐梁士大夫间的情形。金陵刻经处本。
  《韩昌黎集》 (韩愈)坊间流通本甚多。
  《李文公集》 (李翱)《三唐人集》本。
  《柳河东集》 (柳宗元)通行本。
  《宋元学案》 (黄宗羲,全祖望等)冯云濠刻本,何绍基刻本,光绪五年长沙重印本。坊间石印本不佳。
  《明儒学案》 (黄宗羲)莫晋刻本最佳。坊间通行有江西本,不佳。
  以上两书,保存原料不少,为宋明哲学最重要又最方便之书。此下所列,乃是补充这两书之缺陷,或是提出几部不可不备的专家集子。
  《直讲李先生集》 (李觏)商务印书馆印本。
  《王临川集》 (王安石)通行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二程全书》 (程颢、程颐)六安涂氏刻本。
  《朱子全书》 (朱熹)六安涂氏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朱子年谱》 (王懋竑)广东图书馆本,湖北书局本。此书为研究朱子最不可少之书。
  《陆象山全集》
  《陈龙川全集》 (陈亮)通行本。
  《叶水心全集》 (叶適)通行本。
  《王文成公全书》 (王守仁)浙江图书馆本。
  《困知记》 (罗钦顺)嘉庆四年翻明刻本。正谊堂本。
  《王心斋先生全集》 (王艮)近年东台袁氏编订排印本最好,上海国学保存会寄售。
  《罗文恭公全集》 (罗洪先)雍正间刻本,《四库全书》本与此不同。
  《胡子衡齐》 (胡直)此书为明代哲学中一部最有条理又最有精采之书。《豫章丛书》本。
  《高子遗书》 (高攀龙)无锡刻本。
  《学通辨》 (陈建)正谊堂本。
  《正谊堂全书》 (张伯行编)这部丛书搜集程朱一系的书最多,欲研究“正统派”的哲学的,应备一部,全书六百七十余卷,价约三十元。初刻本已不可得,现行者为同治间初刻本。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商务印书馆。
  《日知录》 (顾炎武)用黄汝成《集释》本。通行本。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单行本。扫叶山房《梨洲遗著汇刊》本。
  《张子正蒙注》 (王夫之)《船山遗书》本。
  《思问录内外篇》 (王夫之)同上。
  《俟解》一卷,《噩梦》一卷 (王夫之)同上。
  《颜李遗书》 (颜元,李塨)《畿辅丛书》本可用。北京四存学会增补《全书》本。
  《费氏遗书》 (费密)成都唐氏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寄售)
  《孟子字义疏证》 (戴震)《戴氏遗书》本。国学保存会有铅印本,但已卖缺了。
  《章氏遗书》 (章学诚)浙江图书馆排印本,上海刘翰怡新刻《全书》本。
  《章实斋年谱》 (胡適)商务印书馆出版。
  《崔东壁遗书》 (崔述)道光四年陈履和刻本。《畿辅丛书》本只有《考信录》,亦可够用了。全书现由亚东图书馆重印,不久可出版。
  《汉学商兑》 (方东树)此书无甚价值,但可考见当日汉宋学之争。单行本。朱氏《槐庐丛书》本。
  《汉学师承记》 (江藩)通行本,附《宋学师承记》。
  《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光绪辛卯初印本;新刻本只增一序。
  《史记探原》 (崔適)初刻本;北京大学出版部排印本。
  《章氏丛书》 (章炳麟)康宝忠等排印本;浙江图书馆刻本。
  ()文学史之部
  《诗经集传》 (朱熹)通行本。  
    《诗经通论》 (姚际恒)闻商务印书馆将重印。
  《诗本谊》 (龚橙)浙江图书馆《半广丛书》本。  
    《诗经原始》 (方玉润)闻商务印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诗毛氏传疏》 (陈奂)《清经解续编》卷七百七十八以下。
  《檀弓》   《礼记》第二篇。
  《春秋左氏传》 通行本。
  《战国策》 商务印书馆有铅印补注本。
  《楚辞集注》,附《辨证后语》 (朱熹)通行本;扫叶山房有石印本。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编)广雅书局本。此书搜集最富,远胜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丁福保编)上海医学书局出版。
  《古文苑》 (章樵注)江苏书局本。
  《续古文苑》 (孙星衍编)江苏书局本。
  《文选》 (萧统编)上海会文堂有石印胡刻李善注本最方便。
  《文心雕龙》 (刘勰)原刻本;通行本。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湖北书局刻本。
  《唐文粹》 (姚铉编)江苏书局本。
  《唐文粹补遗》 (郭麟编)同上。
  《全唐诗》 (康熙朝编)扬州原刻本,广州本,石印本,五代词亦在此中。
  《宋文鉴》 (吕祖谦编)江苏书局本。
  《南宋文范》 (庄仲方编)同上。
  《南宋文录》 (董兆熊编)同上。
  《宋诗抄》 (吕留良、吴之振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诗抄补》 (管庭芬等编)商务印书馆本。
  《宋六十家词》 (毛晋编)汲古阁本,广州刊本,上海博古斋石印本。
  《四印斋王氏所刻宋元人词》 (王鹏运编刻)原刻本,板存北京南阳山房。
  《彊村所刻词》 (朱祖谋编刻)原刻本。王朱两位刻的词集都很精,这是近人对于文学史料上的大贡献。
  《太平乐府》 (杨朝英编) 《四部丛刊》本。
  《阳春白雪》 (杨朝英编) 南陵徐氏《随庵丛书》本。
  以上两种为金元人曲子的选本。
  《董解元弦索西厢》 (董解元)刘世珩《暖红室汇刻传奇》本。
  《元曲选一百种》 (臧晋叔编)商务印书馆有影印本。
  《金文最》 (张金吾编)江苏书局本。
  《元文类》 (苏天爵编)同上。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商务印书馆本。
  《京本通俗小说》 这是七种南宋的话本小说,上海蟫隐庐《烟画东堂小品》本。
  《宣和遗事》 《士礼居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话》残本。董康刻本。
  《明文在》 (薛熙编)江苏书局本。
  《列朝诗集》 (钱谦益编)国学保存会排印本。
  《明诗综》 (朱彝尊编)原刻本。
  《六十种曲》 (毛晋编刻)汲古阁本。此书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杂剧》 (沈泰编)董康刻本。
  《暖红室汇刻传奇》 (刘世珩编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种曲》 (李渔)原刻巾箱本。
  《九种曲》 (蒋士铨)原刻本。
  《桃花扇》 (孔尚任)通行本。
  《长生殿》 (洪昇)通行本。
  清代戏曲多不胜举;故举李、蒋两集,孔、洪两种历史戏,作几个例而已。
  《曲苑》 上海古书流通处()编印本。此书汇集关于戏曲的书十四种,中如焦循《剧说》,如梁辰鱼《江东白苎》,皆不易得。石印本价亦廉,故存之。
  《缀白裘》 这是一部传奇选本,虽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戏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戏曲总集中,这也是一部重要书了。通行本。
  《曲录》 (王国维)《晨风阁丛书》本。
  《湖海文传》 (王昶编)所选都是清朝极盛时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学者的文人”的文学。原刻本。
  《湖海诗传》 (王昶编)原刻本。
  《鲒埼亭集》 (全祖望)借树山房本。
  《惜抱轩文集》 (姚鼐)通行本。
  《大云山房文稿》 (恽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义》 (章学诚)贵阳刻本,浙江局本,铅印本。
  《龚定庵全集》 (龚自珍)万本书堂刻本。国学扶轮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专集,不易选择;我经过很久的考虑,选出全、姚、恽、章、龚、曾六家来作例。
  《吴梅村诗》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本,无注,此外有靳荣藩《吴诗集览》本,有吴翌凤《梅村诗集笺注》本。
  《瓯北诗钞》 (赵翼)《瓯北全集》本,单行本。
  《两当轩诗钞》 (黄景仁)光绪二年重刻本。
  《巢经巢诗抄》 (郑珍)贵州刻本。北京有翻刻本,颇有误字。
  《秋蟪吟馆诗钞》 (金和)铅印全本。家刻本略有删减。
  《人境庐诗钞》 (黄遵宪)日本铅印本。
  清代诗也很难选择。我选梅村代表初期,瓯北与仲则代表乾隆一期;郑子尹与金亚匏代表道咸同三期;黄公度代表末年的过渡时期。
  明清两朝小说:
  《水浒传》 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西游记》 (吴承恩)亚东图书馆再版本。
  《三国志》 亚东图书馆本。
  《儒林外史》 (吴敬梓)亚东图书馆四版本。
  《红楼梦》 (曹霑)亚东图书馆三版本。
  《水浒后传》 (陈忱,自署古宋遗民)此书借宋徽钦二帝事来写明末遗民的感慨,是一部极有意义的小说。亚东图书馆《水浒续集》本。
  《镜花缘》 (李汝珍)此书虽有“掉书袋”的毛病,但全篇为女子争平等的待遇,确是一部很难得的书。亚东图书馆本。
  以上各种,均有胡適的考证或序,搜集了文学史的材料不少。
    《今古奇观》,通行本。可代表明代的短篇。
  《三侠五义》 此书后经俞樾修改,改名《七侠五义》。此书可代表北方的义侠小说。旧刻本。《七侠五义》流通本较多。亚东图书馆不久将有重印本。
  《儿女英雄传》 (文康)蜚英馆石印本最佳;流通本甚多。
  《九命奇冤》 (吴沃尧)广智书局铅印本。
  《恨海》 (吴沃尧)通行本甚多。
  《老残游记》 (刘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以上略举十三种,代表四五百年的小说。
  《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 (胡适)本书卷二。
  ()文学史一部,注重总集;无总集的时代,或总集不能包括的文人,始举别集。因为文集太多,不易收买,尤不易遍览,故为初学人及小图书馆计,皆宜先从总集下手。
    附:胡適之答《清华周刊》记者书(节录)
    如果先生们执意要我再拟一个“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我只好在原书目上加上一些圈,哪些有圈的,真是不可少的了。此外还应加上一部《九种纪事本末》(铅印本)。
    以下是加圈的书:
    《书目答问》《法华经》《左传》《中国人名大辞典》《阿弥陀经》《文选》《九种纪事本末》《坛经》《乐府诗集》《中国哲学史大纲》《宋元学案》《全唐诗》《老子》《明儒学案》《宋诗钞》《四书》《王临川集》《宋六十家词》《墨子闲诂》《朱子年谱》《元曲选一百种》《荀子集注》《王文成公全书》《宋元戏曲史》《韩非子》《清代学术概论》《缀白裘》《淮南鸿烈集解》《章实斋年谱》《水浒传》周礼》《崔东壁遗书》《西游记》《论衡》《新学伪经考》《儒林外史》《佛遗教经》《诗集传》《红楼梦》
    (录自《胡適文存二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20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梁启超)
    两月前清华周刊记者以此题相属,蹉跎久未报命。顷独居翠微山中,行箧无一书,而记者督责甚急,乃竭三日之力,专凭忆想所及草斯篇,漏略自所不免,且容有并书名篇名亦忆错误者,他日更当补正也。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翠山房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 《孟子》
    《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易经》
    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
    后世说《易》者言人人殊,为修养有益起见,则程颐之《程氏易传》差可读。
    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学者如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礼记》
    此书为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希望学者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傅》、《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 ,多浏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
    《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书,希望学者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
    注释书未有极当意者,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墨子》
    孔墨在先秦时,两圣并称,故此书非读不可,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注释书以孙诒让《墨子间诂》为最善,读《墨子》宜照读此本。《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但皆有未精惬处,《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梁启超《墨子学案》属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但其书为临时讲义,殊未精审。
    《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注释有郭庆藩之《庄子集释》差可。
    《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馀亦须全部浏览。
    注释书王先谦《荀子注》甚善。
    《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
    今存者皆非完书,但三子皆为先秦大哲,虽断简亦宜一读,篇帙甚少,不费力也。《分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三书皆无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韩非子》
    法家言之精华,须全部浏览(其特别应精读之诸篇,因手边无原书,胪举恐遗漏,他日补列)
    注释书王先谦《韩非子集释》差可。
    《管子》
    战国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质颇杂驳,然古代各家学说存其是者颇多,宜一浏览。注释书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吕氏春秋》
    此为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浏览。
    《淮南子》
    此为秦汉间道家言荟萃之书,宜稍精读。
    注释书闻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颇好。
    《春秋繁露》
    此为西汉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读。
    注释书有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颇好。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为通释体裁,宜参看。
    《盐铁论》
    此书为汉代儒家法家对于政治问题对垒抗辩之书,宜浏览。
    《论衡》
    此书为汉代怀疑派哲学,宜浏览。
    《抱朴子》
    此书为晋以后道家言代表作品,宜浏览。
    《列子》
    晋人伪书,可作魏晋间玄学书读。
    右所列为汉晋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间思想界著光采者为佛学,其书目当别述之。以下举宋以后学术之代表书,但为一般学者节啬精力计,不愿多举也。
    《近思录》 朱熹著,江永注
    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何如。
    《朱子所谱》附《朱子论学要语》 王懋竑著
    此书叙述朱学全面目最精要,有条理。
    若欲研究程朱学派,宜读《二程遗书》及《朱子语类》,非专门斯业者可置之。
    南宋时与朱学对峙者尚有吕东莱之文献学一派,陈龙川、叶水心之功利主义一派,及陆象山之心学一派,欲知其详,宜读各人专集;若观大略,可求诸《宋元学案》中。
    《传习录》 王守仁语,徐爰、钱洪德等记。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
    《宋元学案》
    黄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成此二书为宋元明三朝理学之总记录,实为创作的学术史。《明儒学案》中姚江、江右、王门、泰州、东林、戢山诸案最精善。《宋元学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横渠、二程、东莱、龙川、水心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雄)、涑水(司马光)诸案,失之太繁,反不见其真相;末附荆公(王安石)新学略最坏,因有门户之见,故为排斥。欲知荆公学术,宜看《王临川集》。    此二书卷帙虽繁,吾总望学者择要浏览,因其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于近代甚深,且汇诸家为一编,读之不甚费力也。
    清代学术史,可惜尚无此等佳著。唐鉴之《国朝案小识》,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学派为立脚点,偏狭固陋,万不可读;江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亦学案体裁,较好,但江氏常识亦凡庸,殊不能叙出各家独到之处,万不得已,姑以备参考而已。启超方有事于《清儒学案》,汗青尚无期也。
    《日知录》、《亭林文集》 顾炎武著
    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宜一浏览。读文集中各信札,可见其立身治学大概。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
    黄梨洲为清初大师之一,其最大贡献在两学案,此小册可见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问录》 王夫之著
    王船山为清初大师之一,非通观全书,不能见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别为系统的整理,则学者不能读,聊举此书发凡,实不足以代表其学问之全部也。
    《颜氏学记》 戴望编
    颜习斋为清初大师之一,戴氏所编学记,颇能传其真。徐世昌之《颜李学》亦可供参考,但其所集《习斋语要》、《恕谷(李塨)语要》将攻击宋儒语多不录,稍失其真。
    顾、黄、王、颜四先生之学术,为学者所必须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寻绎,启超行将为系统的整理记述,以饷学者。
    《东原集》 戴震著
    《雕菰楼集》 焦循著
    戴东原、焦里堂为清代经师中有清深之哲学思想者,读其集可知其学,并知其治学方法。
    启超所拟著之《清儒学案》,东原、里堂学两案,正在属稿中。
    《文史通义》 章学诚著
    此书虽以文史标题,实多论学术流别,宜一读。胡適著《章实斋年谱》,可供参考。
    《大同书》 康有为著
    南海先生独创之思想在此书,曾刊于《不忍杂志》中。
    《国故论衡》 章炳麟著
    可见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详当读《章氏丛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溟著
    有偏宕处,亦有独到处。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適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启超著
    将读先秦经部、子部书,宜鸹读此两书,可引起兴味,并启发自己之判断力。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欲略知清代学风,宜读此书。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
    内中惟二十八篇是真,书宜精读,但其文佶屈聱牙,不能成诵亦无妨。馀篇属晋人伪撰,一浏览便足(真伪篇目,看启超所著《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日内当出版)
     此书非看注释不能解,注释书以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好。
    《逸周书》
    此书真伪参半,宜一浏览。
    注释书有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颇好。
    《竹书纪年》
    此书现通行者为元、明人伪撰。其古本,清儒辑出者数家,王国维所辑最善。
    《国语》 《春秋左氏传》
    此两书或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宜合读之。《左传》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于学文甚有益。读《左传》宜参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学方法。
    《战国策》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于学文有益。
    《周礼》
    此书西汉末晚出,何时代人所撰,尚难断定,惟书中制度,当有一部分为周代之旧,其馀亦战国秦汉间学者理想的产物,故总宜一读。注释书有孙诒让《周礼正义》最善。
    《考信录》 崔述著
    此书考证三代史事实最谨严,宜一浏览,以为治古史这标准。
    《资治通鉴》
    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若苦干燥无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门类,标治摘记作将来著述资料(吾少时曾用此法,虽无成书,然增长兴味不少)。王船山《读通鉴论》,批评眼光,颇异俗流,读《通鉴》时取以并读,亦助兴之一法。
    《续资治通鉴》 毕沅著
    此书价值远在司马原著之下,自无待言,无视彼更优者,姑以备数耳。或不读正(续?)《资治通鉴》而读《九种纪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则彼,必须有一书经目者。
    《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三书卷帙浩繁,今为学者摘其要目:《田赋考》、《户口考》、《职役考》、《市籴考》、《征榷考》、《国用考》、《钱币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四裔考》,不必读;《王礼考》、《封建考》、《象纬考》,绝对不必读;其馀或读或不读随人(手边无原书,不能具记其目,有漏略当校补)
    各人宜因其所嗜,择类读之。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者,则读前七考。馀仿此。
    马氏《文献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创作,应举《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资料较丰富耳。吾辈读旧史,所贵者惟在原料,炉锤组织,当求之在我也。《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可与《通考》合读。
    《通志二十略》
    郑渔仲史识、史才皆迈寻常。《通志》全书卷帙繁,不必读,二十略则其精神所聚,必须浏览,其中与《通考》门类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校雠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鉴》、《通考》,已浩无涯涘,更语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学者几何不望而却走?然而《二十四史》终不可不读,其故有二:()现在既无满意之通史,不读《二十四史》,无以知先民活动之遗迹;()假令虽有佳的通史出现,然其书自有别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终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终久仍为国民应读之书。
    书既应读,而又浩瀚难读,则如之何,吾今试为学者拟摘读之法数条。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俗称四史,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连,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常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浏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读,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现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之患其少,不患其多矣。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廿二史札记》 赵翼著
    学者读正史之前,吾劝其一浏览此书。记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此书深进“比事”之决,每一个题目之下,其资料皆从几十篇传中,零零碎碎觅出,如采花成蜜。学者能用其法以读史,便可养成著术能力(内中校勘文学异同之部约占三分一,不读亦可)
    《圣武记》 魏源著
    《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清朝一代史迹,至今尚无一完书可读,最为遗憾,姑举此二书充数。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为纪事本末体裁,叙述绥服蒙古、勘定金川、抚循西藏……诸役,于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若指诸掌,实罕见之名著也。李次青之《先正事略》,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文亦有法度,宜一浏览,以知最近二三百年史迹大概。日本人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读(有译本)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著
    此为最有组织的地理书,其特长在专论形势,以地域为经,以史迹为纬,读之不感干燥。此书卷帙虽多,专读其叙论(至各府止),亦不甚费力,且可引起地理学兴味。
    《史通》 刘知幾著
    此书论作史方法,颇多特识,宜浏览。章氏《文史通义》,性质略同,范围较广,已见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著
    读之可增史学兴味,且知治史方法。
    丙、韵文书类
    《诗经》
    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举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氏传疏》最善。
    《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馀可不读。注释书,朱熹《楚辞集注》较可。
    《文选》
    择读。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
    专读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汉古辞,以见魏六朝乐府风格,其他不必读。
    魏晋六朝人诗宜读以下各家:
    曹子建 阮嗣宗 陶渊明 谢康乐 鲍明远 谢玄晖
    无单行集者,可用张淳《汉魏百三家集本》,或王闓运《五代诗选本》。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襄阳集》 《韦苏州集》 《高常侍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李义山集》 《王临川集》(诗宜用李璧注本) 《苏东坡集》 《元遗山集》 《陆放翁集》
    以上唐宋人诗文集
    《唐百家诗选》 王安石选
    《宋诗钞》 吕留良钞
    以上唐宋诗选本
    《清真词》(周美成) 《醉翁琴趣》(欧阳修) 《东坡乐府》(苏轼) 《屯田集》(柳永) 《淮海词》(秦观) 《樵歌》(朱敦儒) 《稼轩词》(辛弃疾) 《后村词》(刘克庄) 《石道人歌曲》(姜夔) 《碧山词》(王沂孙) 《梦窗词》(吴文英)
    以上宋人词集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长生殿》
    以上元明清人曲本
    本门所列书,专资学者课馀讽诵,陶写情趣之用。既非为文学专家说法,尢非为治文学史者说法,故不曰文学类,而曰韵文类。文学范围,最少应包含古文(骈散文)及小说。吾以为苟非欲作文学专家,则无专读小说之必要;至于古文,本不必别学,吾辈总须读周秦诸子、《左传》、《国策》、四史、《通鉴》及其关于思想、关于记载之著作,苟能多读,自能属文,何必格外标举一种,名曰古文耶?故专以文鸣之文集不复录(其馀学问有关系之文集,散见各门)。《文选》及韩、柳、王集聊附见耳。学者如必欲就文求文,无已,则姚鼐之《古文辞类纂》、李兆洛之《骈体文钞》、曾国藩之《经史百家杂钞》可用也。
    清人不以韵文见长,故除曲本数部外,其馀诗词皆不复列举,无已,则于最初期与最末期各举诗词家一人:吴伟业之《梅村诗集》与黄尊宪之《人境庐诗集》、成德之《饮水词》与文焯之《樵风乐府》也。
    丁、小学书及文法类书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著
    《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著
    《说文释例》 王筠著
    段著为《说文》正注,朱注明音与义之关系,王著为《说文》通释,读此三书,略可通《说文》矣。
    《经传释词》 王引之著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著
    《文通》 马建忠著
    读此三书,可知古人语法文法。
    《经籍纂诂》 阮元著
    此书汇集各字之义训,宜置备检查。文字音韵,为清儒最擅之学,佳书林立,此仅举入门最要之数种,若非有志研究斯学者,并此诸书不读亦无妨也。
    戊、随意涉览书类
    学问固贵专精,又须博览以辅之。况学者读书尚少时,不甚自知其性所近者为何。随意涉览,初时并无目的,不期而引起问题,发生兴趣,从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绝业者,往往而有也。吾固杂举有用或有趣之各书,供学者自由翻阅之娱乐。读此者不必顺叶次,亦不必求终卷者(各书亦随忆想所及杂举,无复诠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乾隆间四库馆,董其事者皆一时大学者,故所作提要,最称精审,读之可略见各书内容(中多偏至语自亦不能免)。宜先读各部类之叙录,其各书条下则随意抽阅。有所谓存目者,其书被屏,不收入四库者也,内中颇有怪书,宜稍注意读之。
    《世说新语》
    将晋人谈玄语分类纂录,语多隽妙,课馀暑假之良伴侣。
    《水经注》 郦道元撰,戴震校
    六朝人地理专书,但多描风景,记古迹,文辞华妙,学作小品文最适用。
    《文心雕龙》 刘勰撰
    六朝人论文书,论多精到,文亦雅丽。
    《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慧立撰
    此为玄奘法师详传。玄藏为第一位留学生,为大思想家,读之可以增第志气。
    《徐霞客游记》
    霞客晚明人,实一大探险家,其书极有趣。
    《梦溪笔谈》 沈括
    宋人笔记中含有科学思想者。
        《困学纪闻》 王应麟撰,阎若璩注
    宋人始为考证学者,顾亭林《日知录》颇仿其体。
    《通艺录》 程瑶田撰
    清代考证家之博物书。
    《癸巳类稿》 俞正燮撰
    多为经学以外之考证,如考棉花来历,考妇人缠足历史,辑李易安事迹等;又多新颖之论,如论妒非妇人恶德等。
    《东塾读书记》 陈沣撰
    此书仅五册,十馀年乃成,盖合数十条笔记之长编,乃成一条笔记之定稿,用力最为精苦,读之可识搜集资料,及驾驭资料之方法。书中《论郑学》、《论朱学》、《论诸子》、《论三国》诸卷最善。
    《庸盦笔记》 薛福成
    多记清咸丰、同治间掌故。
    《张太岳集》 张居正
    江陵为明名相,其信札益人神智,文章亦美。
    《王心斋先生全书》 王艮
    吾常名心斋为平民的理学家,其人有生气。
    《朱舜水遗集》 朱之瑜
    舜水为日本文化之开辟人,惟一之国学输出者,读之可见其人格。
    《李恕谷文集》 李塨
    恕谷为习斋门下健将,其文劲达。
    《鲒琦亭集》 全祖望
    集中记晚明掌故甚多。
    《潜研堂集》 钱大昕
    竹汀在清儒中最博洽者,其对伦理问题,亦颇有新论。
    《述学》 汪中
    容甫为治诸子学之先登者,其文格在汉晋间,极遒美。
    《洪北江集》 洪亮吉
    北江之学,长于地理,其小品骈体文,描写景物,美不可言。
    《定盦文集》 龚自珍
    吾少时心醉此集,今颇厌之。
    《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
    《胡文忠公集》 胡林翼
    右二集信札最可读,读之见其治事条理及朋友风义。曾涤生文章尤美,桐城派之大成。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丛话中资料颇丰富。
    《词苑丛谈》 徐釚
    惟一之词话,颇有趣。
    《语石》 叶昌炽
    以科学方法治金石学,极有价值。
    《书林清话》 叶德辉
    论列书源流及藏书掌故,甚好。
     《广艺舟双辑》 康有为
    论写字,极精博,文章极美。
    《剧说》 焦循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二书论戏剧,极好。
    即谓之涉览,自然无书不可涉,无书不可览,本不能胪举书目,若举之非累数十纸不可。右所列不伦不类之寥寥十馀种,随杂忆所及当坐谭耳,若绳经义例,则笑绝冠缨矣。
    附录一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右所列五项,倘能依法读之,则国学根柢略立,可以为将来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
    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报……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22
光绪元年(1875),身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撰写《书目答问》。二年(1876),在四川刊行。
张之洞不会想到,也没有谁会预见到,这样一本十几万字的小书,竟然是张之洞接近一千万字的著述中最有市场、重印次数最多、流行时间最长、流通范围最广的书。
综合水平高,体例得宜,信息量大,流传范围广,使《书目答问》成为经久不衰的推荐书目。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授编修。十二年(1873)授四川学政,设尊经书院,择郡县之俊秀者肄业其中,聘名儒督课之,著《輶轩语》《书目答问》示士子读书之法。此后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卒谥文襄。有《张文襄公全集》、《张之洞全集》。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张之洞生前身后的影响力都很大。孙中山甚至用“不革命的革命家”来评价他,尽管孙先生在武汉这样说,有些客套。
    在清朝后期的政治家里,张之洞的深远影响力,来自他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的大力倡导,使之成为一个有丰富内涵的政治命题、文化命题和现代化命题。“中体西用”的幽灵,在中国的天空徘徊了一百多年。
    张之洞的广泛影响力,又来自一本薄薄的小书——《书目答问》。150100年前的著作里,今天还有这样的影响力的实属凤毛麟角。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将张之洞列入政治编教育类,虽主要从其办教育兴新学着眼,但就《书目答问》一书的影响力而言,称其为百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国学教育家,亦可谓当之无愧。
    张之洞《抱冰堂弟子记》说:“任四川提学时,撰《輶轩语》二卷、《书目答问》四卷以教士,宗旨纯备,于学术源流、门径,开示详明,令学者读书即可得师。”(《张之洞全集》第12册,第1061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可见张之洞对自己这两部书的水准十分自信,回忆起来,志得意满。
    来自学生辈的评价,如谭献《复堂日记》卷四说:“南皮张香涛先生,予举主也。视学蜀中,撰《书目答问》,可谓学海之津梁,书肆之楬橥,固今日一大师。”(范旭仑等整理《复堂日记》,第82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楬橥”(jiézhū),小木桩,意谓有所表识(zhì)。又,同书96页评《輶轩语》:“不必穷高极深,要为一字千金。”周作人视为“知言”,并云:“六十年来世事变更,乃竟不见有更新的学术指南书,平易诚挚,足与抗衡者,念之增慨。”见周氏《輶轩语》一文,止庵校订《书房一角》,第126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江人度说:“目录者何?即读书之门径也。张南皮师《书目答问》,尤门径之精者也。”(光绪三十年(1904)汉川江氏刊本《书目答问笺补》自序。)
    以工于批评闻名清季的李慈铭在日记里说:“所取既博,条例复明,实为切要之书。惟意在自炫,稍病贪多,非教中人之法。”(《越缦堂读书记》,光绪己卯二月二十四日,第563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清末民初学问广博的柯绍忞说:“张之洞《书目答问》一书,诠次部类,较《四库》为精,取择品类,较《四库》为广。天算西学,皆行采入,是张氏亦知时代之趋势,学术之攸归,非抱残守缺、笃守旧学者可比。其书足以启迪后进,便利学人。”(《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转引自三联书店1998年版《书目答问二种》,第455462页《辑评》。)
    罗福颐晚年追忆儿时从雪堂老人问学时,雪堂教以四子书及《书目答问》,并谓此书虽为书目,然其用实指示后人读书之津梁,尤其末附历来学者的名氏,能有条理地贯串为学的门类,实使后学能省力不少,是不可不知的。(《偻翁昔梦录》,见《学林漫录》第16集第1页,中华书局,2007。可参罗继祖《蜉游寄痕》,第20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为《答问》作《补正》的范希曾说:“(《书目答问》)书成以来,翻印重雕不下数十馀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几于家置一编。”(《书目答问补正跋》。)
    目录学家余嘉锡说:“但欲求读其书而知学问之门径,亦惟《四库提要》及张氏之《答问》差足当之。”
    又说:“书目无序释而能有益于学术者,自(郑)樵之外,惟张之洞所作庶几近之。”(《目录学发微》,第15页,第10页,中华书局,1963。)
    作为著名的目录学家,余先生的评价很有说服力。如此评价,足见《书目答问》达到的学术境界已非一般目录书可比了。
    陈垣说:“《书目答问》为光绪元年张之洞督学四川时所刊布,不数年即翻刻数本,几于人手一编。康有为讲学桂林,至谓《书目答问》常置怀中,学问自然增长,其推重可想。”(《艺风年谱与书目答问》,《陈垣史学论著选》,第38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汪辟疆说:“(《书目答问》)或指示其内容,或详注其版本;其目皆习见之书,其言多甘苦之论。彼其所以津逮后学、启发群朦者,为用至宏。肩斯任者,然非殚见洽闻、疏通致远之儒,不足以膺此大业。”(《目录学研究》,第4页,商务印书馆,1934。)
    著名学者王伯祥说:“此本(指《輶轩语》)原为南皮张孝达(之洞)督学四川时对诸生之发落语。上取子云嘉名,易雅称为《轩》,《答问》乃其附录。末大于本,后多单刻《答问》者。服用蔚为大国,固执有所必至。况科举既废,谁复道及《輶轩语》者?实则张之发落语,闳大精实,洵足以树范士林,垂诸方来。去其科场用语,不皆昭示为学之方耶?” (《王伯祥传》,第288页,中华书局,2008。)
    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张舜徽说:“近代达官巨人之言论,影响于学士书生最大者,厥惟曾国藩、张之洞两家。……至于辨章学术,晓学者以从入之途,则张之洞所为《輶轩语》《书目答问》影响最大。张氏为清季疆吏中最有学问之人,其识通博而不拘隘。《輶轩语》中《语学》一篇,持论正大,几乎条条可循。益之以《书目答问》,则按图索骥,求书自易矣。昔之巨人长德,莫不重视家教,及其子弟尚未成人之时,提撕诲迪,如恐不及。俾自少时习于谨厚,而不染纨绔之习,故能谨言慎行,不致取败。其训诱门弟子也,则又导之读书明理,示以坦途。何书宜先,何书宜缓,何本为佳,何本可校,莫不一一举列,以诰初学。俾及早正其蹊径,不使误入歧途。张氏二书,即督学四川时教士之作也。此种书,周详恳挚,感人至深。故百年内讲求为人、治学者,咸奉曾、张两家书为圭臬。影响所及,信广远矣。”(《曾国藩张之洞学术思想之影响》,《爱晚庐随笔》,第346347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著名学者每不讳言自己求学时代受《书目答问》之益。
    梁启超说:“得张南皮之《輶轩语》《书目答问》,归而读之,始知天地间有所谓学问。”(《饮冰室合集·文集一》,第19页,中华书局,1989。)
    陈垣回忆自己求学求知的历程时说:“十三岁发现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书中列举很多书名,下面注着许多这书有多少卷,是谁所作,什么刻本好。我一看,觉得这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所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陈先生对学生辈说:“在自修的时候,可以翻阅一下过去的目录书,如《书目答问》《四库总目》等。这些书都是前人所作,不尽合于现在使用,但如果要对中国历史作进一步的研究,看一看也还是有好处的。”(《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陈垣史学论著选》,第641页,第64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参刘乃和《书屋而今号励耘》,见《励耘书屋问学记》,三联书店,1982。)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说,他从小喜欢逛苏州观前街的新旧书肆,“《四库总目》《汇刻书目》《书目答问》一类书那时都翻得熟极了。到现在虽已荒废了十馀年,但随手拿起一册书来,何时何地刻的还可以估得一个约略。”他还把《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补加了若干家,依学术的派别分作者,在作者的名下列著述,按著述的版本见存佚,并集录作者的自序及他人的批评,名为《清代著述考》。……粗粗地成了二十册。”(参刘起釪:《顾颉刚先生学述》,第1617页,中华书局,1986。参顾洪学姐《顾颉刚先生藏书聚散考》,《学林漫录》第17集,第121122页,中华书局,2009。)后来萧一山撰写《清代通史》之《清代学者著述表》,就曾借助顾先生的《清籍考》未刊稿。(见《清代通史》第5册,第397页,中华书局影印台北商务印书馆1980年修订第5版,1986。)
    王伯祥回忆从学经历说:“南师(孙伯南)家世传经,示余先读《经典释文叙录》及《书目答问》。”
    “每出嬉游,尊长所给饼饵之资,悉以易书。在草桥学舍时,同志益多,而以顾君颉刚好之尤笃。每散学归,必同过玄妙观旧书摊,各搜访所欲得,则《书目答问》乃唯一之顾问也。”
    “居沪时,在西谛所得见同邑先辈胡绥之(玉缙)《补注书目答问》,即过录于范希曾《补正》本中。居京时,在(陈)乃乾所见有周季贶(星诒)、叶奂彬(德辉)、余季豫(嘉锡)、伦哲如(明)、孙蜀丞(人和)及不知姓氏之俊华诸家用各色笔评补之本,亦假归逐一细书于原有范本之眉端行间,合之前后两钞,遂致书无隙地。” (王湜华《王伯祥传》,第287288页,中华书局,2008。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已将王伯祥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影印出版。)
    从传承学术、普及国学的角度说,张之洞确实可以说是成功的国学教育家,而《书目答问》则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国学书目。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24
在一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书目答问》会一再翻印,其中或有偶然的因素,但也必有其一定的必然性。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部《书目答问》包含着多重价值。
    我们先看一下《书目答问》的结构。

    经部“举学有家法、实事求是者”,分正经正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 小学3类,其下再细分为十三经五经四书合刻本、诸经分刻本(附诸经读本);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乐、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总义、论语、孟子、四书、孝经、尔雅、诸经总义、诸经、目录文字音义、石经;说文、古文篆隶真书各体书、音韵、训诂等26目。
    史部“举义例雅饬、考证详核者”,有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古史、别史、杂史、载记、传记、诏令奏议、地理、政书、谱录、金石、史评14类。其中正史类有3目:二十四史二十一史十七史合刻本、正史分刻本、正史注补表谱考证3目。编年类有司马通鉴、别本纪年、纲目3目。杂史类有事实、掌故、琐记3目。地理类有古地志、今地志、水道、边防、外纪、杂地志等6目。政书类分历代通制、古制、今制3目。谱录类有书目、姓名、年谱、名物4目。金石类下分金石目录、金石图象、金石文字、金石义例4目。史评类则分论史法、论史事2目。其馀纪事本末、古史、别史、载记、传记、诏令奏议等6类没有再分细目。
    子部“举近古及有实用者”,有周秦诸子、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杂家、小说家、释道家、类书等13类。
    集部“举最著者”,有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等4类。
    丛书类下有古今人著述合刻丛书目、国朝一人自著丛书目等2类。
    著录的标准是,“多传本者举善本,未见精本者举通行本,未见近刻者举今日见存明本”见《书目答问·略例》。
    从目录学看此书结构的学术文化价值。
    在《书目答问》之前,最经典的权威书目为《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与之相比,在图书分类上有不少变通,颇为目录家所肯定。
    《书目答问》经部3类的划分,突出了清朝学者对经学的大量细致研究成果和小学上的贡献。在《书目答问》经部里,与原《四库总目》相比,四书类的数量与地位都大幅度降低。《总目》四书类的独立,是尊朱的学术态度,是思想倾向,更是政治立场。把四书作为一类,没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的目录学渊源,又必然带来图书分类的困扰,没有学术的必然,只是政治—文化立场的不得不然。到了《书目答问》的时代,连围绕科举的书目里都已经逐渐减弱对四书类的重视程度,实际也是清代科举制度陷入困境不得不改良变通在学术思想上的反映,是朱子学全面没落的真实写照。经部的今古文并重,而且重视《春秋公羊学》,著录了刘逢禄《公羊何氏释例》《公羊何氏解诂笺》等代表性著作,既反映了清代学术的特色和学术文化思潮的变化,也体现了张之洞个人的学术史修养和学术眼界心胸。
    史部14类,如同经学神圣的旧观念,以正史为史学大宗的观念根深蒂固。对于正史的考辨补正,著录以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梁玉绳《史记志疑》、汪辉祖《元史本证》、洪亮吉《三国疆域志》《东晋疆域志》《十六国疆域志》等代表著作,凸显清代学者一批主流学术成果。正史类后面著录一批供读史参考的《历代纪元编》《历代沿革图》《历代地理沿革表》等工具书,这一思路,构成了正史类乃至史部的一个目录学亮点。但诸如以“古史”统括《逸周书》《国语》《战国策》《山海经》《竹书纪年》《穆天子传》《世本》《家语》《晏子春秋》《越绝书》《吴越春秋》《列女传》《新序》《说苑》等14部古籍的35部校注考订著作,还有两部清人考证古史年代学的作品:《古史纪年》《古史考年同异表》,使本类成为最为凌乱的一类:《逸书》为记言之书;《国语》《国策》一般列入别史类;《山海经》乃中国传说神话之渊薮,近于志书;《竹书》为残存之编年史;《穆天子传》前五卷写周穆王西征故事,后一卷写盛姬之死及丧仪,其中写穆王与西王母宴会酬答及盛姬之死等部分,带有小说的性质;《家语》晚出,系王肃伪造之书,杂取古籍记制度与郑玄说不同的,借孔子名义抨击郑学;《晏子》名著,属早期传记文学;《越绝书》记吴越二国史地及伍子胥、范蠡、文种等人事迹,为最早的地方史;《吴越春秋》记吴自太伯至夫差,越自无馀至勾践,增入民间传说较多,与前书也有出入,有补充史料的价值;《列女传》表彰女性,有眼光,“列女传”不是“烈女传”,一字之差,区别极大;《新序》《说苑》出一人之手,皆纂集禹、舜至汉代史事和传说而成,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时有出入。但重要的是,《书目答问》不从图书体裁分类而从考史价值分类,其中体现的重视古史的学术眼光和强调古史史料的图书分类观念,有清代学术史及徵实学风的明显影响,也有《答问》编纂者个人学术偏好的痕迹。史部书里特别重视清人成果极其丰硕的地理学、目录学、金石学三大领域,注重地理学经世致用的意义,注重目录学和金石学的学术价值。
    子部将周秦诸子类列在前,儒家类列在后,彰显了《书目答问》对带有原创性思想资源和文化资源的重视。儒家类下理学之属54部,考订之属则有90部,明显表现出清代学术的类型及编选者的偏好。理学确实没落了,架子虽还没倒,说着已经没什么大劲,神采全无了。天文算法类构成子部一特色,收书约60种近200部,大半为清人撰述校订之作。编者提倡经世致用之学的用心亦十分明显。
    与经史子三部注重经典作品的思路一致,集部最推崇的也是《楚辞》《文选》及韩愈、杜甫等名著名家。清代学者对唐宋大家诗文集的注释考订校刻成果最令人瞩目。桐城派营垒森严声势浩大,集部有10家入选(《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内则有14人入选)。阳湖派古文家5家,连同前面不立宗派古文家25家,总计古文家有40家之多。国朝骈体文家也有18家,亦可见有清一朝骈文的风行与成就。别集类唐宋较多,本朝则文集最多,诗集较少,所寓倡导文风诗风的用意,十分明显。
    自明朝祁氏《澹生堂藏书目》开始设立丛书类。但《书目答问》更进一步把丛书类置于与经史子集四部并列的重要地位,形成经史子集丛5大部类。其后时有沿用者,最著名的例子,当然就属代表一时古典目录学界主流意见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虽说《答问》的分类是在四部分类法基础上的变种,其创始的意义还是不能抹杀的。丛书“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的考虑,是符合中国典籍的实际情况的。即便“一人自著丛书”一类引来些非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也还是一并沿用了《书目答问》的分类,这只能说明《书目答问》还是在实用的意义上解决或部分解决了古典图书分类上的难题的。
    书目从来就不只是书名的堆砌,它是文字知识的系统整理,是知识背景的整体呈现,它还具有学术批评的价值,既是学术史的体现,也具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正因为《书目答问》做到了,所以著名目录学家余嘉锡才说:“书目无序释而能有益于学术者,自(郑)樵之外,惟张之洞所作庶几近之。”(《目录学发微》,第10页,中华书局,1963。)
    叶德辉说:“(《答问》)其分类与《四库》不同,似略仿孙星衍《孙祠书目》之例,其分正目、附录亦本《孙目》内编、外编之意,而变易其名称。经主东汉;史部省去岁时;多以说部子书入之杂史;子部立古子一类,以括周秦间子书;又以杂家书典实者入儒家;儒家分经济、理学、考订三属;集部于汪洋大海中存历朝名大家有传本者。其北宋之西崑,南宋之江湖,但有精华,无不采择。至于明初之台阁,晚季之公安、竟陵,则概在摒弃之列。又前后七子之声调,去短取长,皆有别白。阅者据此目购书求学,不至误入歧途也。夫恬裕、海源,南北对峙;天禄、天一,朝野同风。寒畯之所望洋,书林之所裹足。宝山空入,人寿几何?惟此雅便巾箱,别裁书帕,远至朱明之嘉万,近则断代于同光。阅肆不惊,探怀可得。固不必如《简明目录》,烦邵位西之手批;述古《敏求》,学朱竹垞之贿得。其有功于士林大矣,讵独川士也哉!”(《郋园读书志》卷四《书目答问》条,第184-18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虽仍四部之旧,与《四库》分类出入,多有异同。大致本之孙星衍《祠堂书目》,参以《隋志》、《崇文总目》,不倍于古,不戾于今,大体最为详慎。”(同前书第187页。)都是十分精到的评论。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24
  从了解古籍的角度看版本信息的价值。
    先来看一下,《书目答问》到底著录多少书籍呢?
    一般说在2200种左右。
    此说得自推算,由来已久,流传甚广,但与实际情况有相当出入。经我大致统计,按条目估算,经部有602部,史部548部,子部416部,集部473部,丛书类106部,以上合计在2145部,与常见的说法基本一致,可知传统说法是如何得出的。
    但如果分别细算一下,可知其实不然。
    经部以十三部儒家经典加《说文解字》等为核心,就著录有600多部书,其中《十三经注疏》和《永怀堂古注十三经》、稽古楼单注巾箱本《十三经》等部即各含13种(次)。明监本宋元人注《五经》一部则含6部(次),下文还提到张洽的《春秋集注》。御纂七经、《高密遗书》14种,分别包含7部(次)、14部(次)。小学类最后有附录《一切经音义》《华严音义》两种。即便不计稽古楼单注巾箱本《十三经》等,《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352种,经部著录书应在602部基础上至少再增加60种(次)为662种(次)。
    史部548部外,加上二十四史、《明季稗史》14种,以及附录国朝省志府州县志善本25种、附录国朝各省金石书精审者22种等,已经有619种(次),《玉函山房辑佚书》史编8种未计。
    子部计416部,其中《五种遗规》5种、《正谊堂全书》63种,尤其是天文算法类里部分丛书如《算经十书》、《杨辉算法六种》,《新法算书》30种,《勿庵历算全书》29种,《江慎修数学》9种,《李氏遗书》11种,《董立方遗书》算术5种,《里堂学算记》5种,《翠微山房数学》15种,《数学五书》、《六九轩算书》6种,《观我生室汇稿》11种,《夏氏算书遗稿》4种,《务民义斋算学》7种,《邹徵君遗书》8种,《吴氏丁氏算书》17种,《则古昔斋算学》13种,合计子部已有645种(次)。《玉函山房辑佚书》子编153种,周汉42种未计入。
    集部有461部。
    丛书类下两类分别有57部、49部,合计106部。
    这样,经史子集与丛书合计在2493种(次)以上。
    虽然其中已经注意到十三经的重复计算等问题,但“2493种(次)以上”实际上还是一个偏低的估算。
    因为,我们对集部466部的统计原则基本以一人一集来计算的。比如孙星衍,有《问字堂集》《岱南阁集》《五松园文集》,仅计为1种。洪亮吉有《卷施阁文甲集》《乙集》《更生斋文甲集》《乙集》4部,仅计为1种;因下文单列《更生斋续集》,才另计1种。国朝骈体文家集单列的《小仓山房外集》《仪郑堂骈体文》《述学外篇》《问字堂外集》《卷施阁乙集》《更生斋乙集》等均不另计。如果把诗集、文集、续集、词集等集名有单独标题的都分别计算,则500种也不止。加之以上所有统计,原则上不包括各条后半之校勘记、补遗、卷首、卷末、附录、考证之类(为此本书初稿对这类篇目一般不加书名号),而其中某些有单行本的情况。
    所以,经过对《书目答问》书目著录情况的研究,我认为《书目答问》四部实际著录数大约估计在2500种左右,是比较切合实际的。
    当然,这是经史子集四类的数字,如果与丛书类所收丛书细目合计,则总数可达到5500种(次)以上。剔除重复,涉及图书总数约有4000种以上的规模。因为丛书类仅著录总名,不录具体书名,所以涉及图书总量的问题可以不讨论。
    民国时范希曾《补正》补充者约1200种。
以《答问》四部2500种加《补正》1200种的规模,比较适合各种需求的读书人自行选择适合的读物,所以它会流行一百多年。同时,它的著录规模,远比一般导读举要类书目为多,这也是一些饱学之士甚至藏书家乐于一再批注《书目答问》的重要原因。可以对比的是,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涌现出众多的针对初学及一般读书人的推荐书目,却都很少有《书目答问》这样的众多批注本以及《补正》这样的增补本,此间的规模效益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发人深省的。(俞筱尧说:“以前藏书家大致都以《书目答问》和《四库简明目录》为收藏标准,先购经史要籍、唐宋大家诗文集,再求旧刊善本。认为《书目答问》所载为必备之书,《四库简明目录》所载为应备之书。”见《版本目录学家陈乃乾》,《学林漫录》第十五集,第5051页,中华书局,2000。说详陈乃乾《海上书林》,见虞坤林整理《陈乃乾文集》第13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姚名达认为《书目答问》“其所以如此盛行者,固由张之洞之名望及提倡,亦由其书能予读者以正确之指导也。”(《中国目录学史》第420页,长沙商务印书馆本,19381957年商务印书馆重印第1版改“名望”为“自炫”,见第398页。)徐雁说:自《书目答问》行世以来,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确实成为读书人自学求知之门径,藏书家之津筏,师生教学治学之教科书,乃至书贾书商之业务读本。《苍茫书城》第19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国朝著述家姓名略》是《书目答问》一个很有特色的附录,更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贡献。《姓名略》按照经学家、史学家、理学家、经学史学兼理学家、小学家、《文选》学家、算学家、校勘之学家、金石学家、古文家、骈体文家、诗家、词家、经济家14类开列名单,初步清理了学术与文学的系统和代表人物,是清代学术文化史的首次有意识的全面且系统的总结,“以类叙的方法网罗清代著名学者,以弥补四部之法凸显典籍文献而淡化人物主体的缺憾”,是“目录学史上别开生面、极富创意的作法”。(张新民《古代书籍世界的目录学窗口——书目答问校补前言》,见吕幼樵《书目答问校补》,第2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超越了《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乃至《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汉宋藩篱和理学框架,用最简略的方式勾勒出清代思想文化的生动轮廓。
最后,在清朝一百多年学术发展的文化平台上形成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在《书目答问》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他提倡研经读史的治学路数与其成材致用的教育理念是相辅相成的。在《书目答问略例》声明:“凡无用者、空疏者、偏僻者、淆杂者,不录;古书为今书所包括者,不录;古人书已无传本、今人书尚未刊行者,不录;旧椠旧钞偶一有之无从购求者,不录。”经部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类标明“空言臆说、学无家法者不录”。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25
从导读举要的意义看国学教育观的价值。
    首先,对学术路径的强调。
    《輶轩语》卷一《论学》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史传孰为有法?孰为失体?孰为详密?孰为疏舛?词章孰为正宗?孰为旁门?尤宜抉择分析,方不致误用聪明。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下文指示各种重要书籍的作用时,又一次强调“《四库提要》为读群书之门径”。
    《书目答问》史部谱录类书目之属末注:“此类各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途径。”
    以目录学作为学问门径,是清代学术界的共识,也是清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表现。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得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十七史商榷》卷一、卷七。)《书目答问》即秉承这一思想,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学之道,岂胜条举,根柢工夫,更非寥寥数行所能宣罄。此为初学有志者约言之,乃阶梯之阶梯,门径之门径也。”《书目答问》2500多部书的规模,充分体现了这种“阶梯之阶梯,门径之门径”的指导思想与收录原则。
    在知道书名、作者信息之后,紧接着就是要知道选择什么样的版本。因为图书与版本实际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部书都有其具体的特定的版本信息。
    张之洞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书目答问·略例》。与《四库全书》相比,《书目答问》的一大改进就是大量增加版本信息。这样,图书信息才是完整的,是具有实用价值的。
    尽管在今天的大学里有很多所谓学者不通版本不讲版本不在意版本,但谁也不能否认,其实没有一本书与版本无关,我们只能阅读某一种具体的版本。
    《輶轩语》指出:“读书宜求善本。”“善本非纸白、板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缺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旧刻,一旧钞)。”
    张氏的善本说法是从一般读者的角度立论的,与藏书家、鉴赏家不同。
    所谓“足本”者,取其完备无缺,不得已则缺卷最少。这当然是从读书用书人的立场出发,以掌握资讯,获取知识,接触思想为目的,首要的一条是图书内容的完整。这是一基本前提。
    所谓“精本”,指校勘精审注释准确,意思是最接近图书原貌、错讹较少、便于阅读理解的校本注本。这一条与后面的“旧本”是并列的,如果没有精校精注本,则以旧刻旧钞为参照标准。所谓“旧”就是钞刻时代较早较少经过传抄、翻刻、错误较少的版本。(作为“善本”的标准,张氏这一说法在版本学界是有争议的,肯定的意见如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第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否定的意见如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第1415页,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总之,张之洞的定义不看重纸白板新的外在美,而主要看重的是内容,看重阅读价值。为把话说透,他用了很直白的表达方式:“初学购书,但看其序,是本朝重校刻,而密行细字、写刻精工者即佳。”
    至于大家拿张氏的说法当“善本”定义就有点麻烦了,把针对读书人普通阅读需求讲的选书购书读书的要点,当成鉴赏家购买古籍或图书馆评定古籍等级的标准,真是完全会错了意。我们看看今天讲“善本”的,基本上都是图书馆和旧书业从业人员谈善本,谈图书馆收藏定级的善本标准,谈偶尔在旧书流通界捡漏捡来的“善本”,而极少有读书人的“善本”意识,少有读者从自己需要出发的自觉的“善本”观念。看看近年的史料学教科书,不管是古代史史料还是文学史史料,这些教材大多欠缺完整的版本信息,对读者考虑的不够细致周到,或者说,我们的学者、教师,在掌握版本信息方面,往往也还不够自觉,不够专业。这一点,在今天处处标榜规范的学术论著和教材中也时时有表现,并非偶然。
比如同是《说文解字》,张之洞指出“孙本(星衍平津馆小字本)最善,陈(昌治)本最便”。又如《文选》,《答问》说明了六臣注本“不如李善单注,已有定论,存在备考”。在《輶轩语》先说明:“李善注最精博,所引多古书,不独多记典故,于考订经史小学皆可取资。五臣注不善。”在《文选》李善注下,介绍“胡克家仿宋本”,“叶氏海录轩评注本亦佳”,“汲古阁本较可”。
    其次,反复强调小学的重要性。
    经部·小学类云:“此小学谓六书之学,依《汉书·艺文志》及《四库目录》。”末云:“此类各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钤键。”
    《国朝著述家姓名略》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
    “经邦济世”、“经世致用”是目标,其学术的根基在经史之学,而遍读群书的根基在通经,通经的根基在小学。不通小学,易流于穿凿附会,不会深入了解经学;不通经学,其史学就没有根基,既不通史学之源史学之意,也不懂史书志表的文化意义;不通经史,视界狭隘,腹笥枯窘,词章之学势必滞碍难通,其经邦济世之胸襟才略也难成大气候大格局。张之洞的治学理念是“读书宜博”,“先博后约”。“无论何种学问,先须多见多闻,再言心得”。在此前提下,才提醒读书人,“天下书,老死读不可遍”。所以,关键在“有要而已”。博而寡要,势必一事无成。今天的大学及大学以上的专业教育,都是走专精一路,博士、教授很多只知死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出了这个圈如同文盲。张之洞的思路,虽然已不合今日之主流,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很有些启发的。
    在《四库总目》里,《尔雅》《说文》《广韵》分别作为训诂、字书、韵书3小类的代表。《书目答问》将《尔雅》置于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类十三经最后的位置上。注云:“讲《尔雅》不通小学者不录。”就是因为讲《尔雅》要通小学,所以,《尔雅》不具备国学基础的和主要路径的意义,把它从小学的领军位置改到经书之一的位置,还是看轻了《尔雅》的学术价值和基础意义;更加推重《说文》的地位,包括《说文》的学术价值、学术经典意义和《说文》作为国学基础的重要性。《答问》著录《尔雅》全注6种,分注9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小学类《说文》下所列相关书约50种。两者孰轻孰重,显而易见。张之洞《四川省城尊经书院记》说得明白:“治《说文》者,知六书义例之区分,篆隶递变之次第,经传文字通假之常例,古今音韵之异同,足以治经矣。治经学者,知训诂之本义,群经之要指,经师授受之源流,儒先传注异同长短之大端,足以折中群籍矣。”经学的重要性,《说文》在经学里的重要意义都表达得非常透彻了。《说文》学的众多成果,使之成为清代学术史上最重要的代表领域之一。《书目答问》比较充分地展示了清代《说文》学的风貌,这也构成《书目答问》比较好的片段。
    其他指引门径的提示还有不少,如子部儒家类考订各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羽翼”;经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类为“读正经正注之资粮”;史部正史注补表谱考证各书“为读正史之资粮”等。
至于张之洞主张的“读经宜读全经”,“解经宜先识字”,“读史宜读正史”,“正史中宜先读前四史”,“地理为史学要领”等,都是张之洞对治学次第、步骤与要点的经验谈。(参雷家宏《〈书目答问〉所见张之洞学术文化思想略论》,陈锋等主编《张之洞与武汉早期现代化》,第40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25
前引《国朝著述家姓名略》说:“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由经学、史学入理学者,其理学可信;以经学、史学兼词章者,其词章有用;以经学、史学兼经济者,其经济成就远大。”《姓名略》最后是“经济家”,这一殿于全书之末的名单寓意甚深。
    “经济家”题下注云:“经济之道,不必尽由学问,然士人致力,舍书无由,兹举其博通切实者。士人博极群书而无用于世,读书何为?故以此一家终焉。”
    在列举黄宗羲、顾炎武、顾祖禹、秦蕙田、方苞、龚自珍、魏源等25人名单后,又在注里列出一个包括于成龙、林则徐、胡林翼、曾国藩等26人的补充名单,并说明“诸家皆经济显著者”:“其奏议公牍即是著述,或在本集,或在《切问斋文钞》及《经世文编》中,或自有专书,寻览考求,尤为切实,不惟读其书,并当师其人耳。”
    培养经邦济世的人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终极目标,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书目答问》等书的精神追求。
    在《輶轩语》里张之洞说:“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国家养士,岂望其能作文字乎?通晓经术,明于大义,博考史传,周悉利病,此为根柢。尤宜讨论本朝掌故,明悉当时事势,方为切实经济。盖不读书者为俗吏,见近不见远不知时务者为陋儒。可言不可行,即有大言正论,皆蹈《唐史》所讥高而不切之病。”
    在具体的书目里,也多处渗透着这种积极用世的精神。例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条,注云:“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 对原著精神的把握十分准确到位。在贺长龄、魏源《皇朝经世文编》下注云“此书最切用”。则突出了张之洞对现实问题的关心,对教育的社会效益的关注。
    正因为本着经世致用的精神,所以在《书目答问》里也尽可能著录了一些介绍西洋科学技术知识的著作。如《新译西洋兵书五种》“皆极有用”。又如明朝徐光启等《天学初函器编》、西洋人伟烈亚力《数学启蒙》、利玛窦《经天该》、清李善兰译《曲线说》《新译几何原本》《代微积拾级》等。
    另一方面,相对来说实用性较强的门类,比如兵家类,《答问》著录12部,只有5部清人著译;法家类著录7部,清人之作4部;农家15部,清人著作8部。这些数字直接反映出,在经世致用应用性强的领域,传统学术留下可供参考借鉴的作品,与经部、史部以及子部儒家类清人大量考订著作相比,实在数量极其有限。可选择的本来就不多,上档次的就更少了。在西学面前,中国传统文化的困窘处境一目了然。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26
   

    1923年,胡適发表《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列出180馀种。同年,胡又精简为50种书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梁启超批评胡適的书目随意性太强,自己开一份160多种书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并在此基础上也开出一份《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收书20馀种,又有《要籍解题及读法》。其后有支伟成《国学用书类述》、李笠《国学用书撰要》、陈伯英《国学书目举要》、杨济沧《治国学门径书》、陈锺凡《治国学书目》、汪辟疆有《读书举要》等。近一二十年出版有一定影响的书目如《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和《中国读书大辞典》。《中国学术名著提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起陆续出版,收录先秦至1949年的名著约3000种,已出《语言文字卷》《哲学卷》(1992)、《历史卷》《经济卷》(1994)、《艺术卷》《教育卷》《宗教卷》《政治法律卷》《科技卷》(1996)、《文学卷》(1999)。《中国读书大辞典》,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徐雁、王余光主编,其中《中国古典名著导读》《中国近现代名著导读》和《汉译世界名著导读》为举要书目。

    在众多的推荐、举要书目中,《书目答问》无疑是印量最大、读者最多的,笑傲江湖一百三十年,经历了时间和时代的考验,后来者尚无一种能出其右。在胡適之、梁任公这些文化名流的国学书目都被人们逐渐淡忘的时代,《书目答问》还能有生命力,还具备再开发的潜力。最根本的一条,是《书目答问》改变了书目的价值取向,此前的书目,都是针对皇家图书馆和私家藏书的,是针对少数人的书目,而《书目答问》是面向广大读书人的,把书目与读者的密切关系放在首位,这是目录学思想的一个带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与转变,从而为推荐书目和近代专业书目树立了学术典范。
    《书目答问》原有的知识空间、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民国范希曾《补正》等为之继续扩展。又有蒋凤藻、叶德辉、伦明、周星诒、余嘉锡、王伯祥等很多藏书家、目录学家、学者的批校本,留下了丰富的版本学资料,亟待汇总整理。大量名家的批校本,为《书目答问》增添了版本学价值,更灌注了新的文人趣味,开拓了《书目答问》的欣赏空间,丰富了书目的文化内涵。《书目答问》之所以是《书目答问》,就在于它提升了书目在传统文化背景与现代文化范式的转换与衔接之间的多层次价值,使得《书目答问》不再是入门级的初级敲门砖,它有了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它衍生出来可供继续扩展的研究空间,增多了一份回味的馀地。
一百多年过去,《书目答问》依然值得我们去阅读。
寒斋所藏《书目答问》的“合影”。

前图则多一本《张之洞全集》的《书目答问》整理本复印件。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27
钱穆先生指出:“《书目答问》算不得是一部指导人做学问的门径书,只好算是一部便于翻检的参考书。”
更详细一些的阐述则是:“他(按,指张之洞----引者)明明要做一部指导初学的简约的门径书,而所开书目却如此浩繁。这只好说是编《答问》的人,自己就不知学问;或是他自己对学问上,便就不知辛苦,不知深浅,并未真实如此般下过功夫。所以罗列了二千馀部书目,却叫初学的人‘当知其约,勿骇其多’。其实《答问》中所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些版本、目录之学,可说是一般校勘家、收藏家初步应有的常识。而版本、目录、校勘、收藏,还只是给做某种学问的人以一种方便,并算不得一个门径。”

钱先生的批评有道理。

首先,我们来看《书目答问》一书的弊端。
《书目答问》本系一部草率成书的名著,成名实在相当侥幸。其各版本间内容互异、文字参差,难以合校为一个全面完整的版本。因为《答问》后刻本多系各地门生人自为战自作主张修订,或出于后学后进之补充完善,故与张之洞没有必然联系。《答问》体例不一,仓促之迹比比皆是。如《姓名略》内算学家一项则是最极端的例子,粗制滥造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书目答问》显然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开具百八十种名著的举要导读书目,那样秩序井然,那样眉目清楚。《答问》二千多种图书,确实给人,主要是初学者,一种目不暇接的阅读感受。初学见此,往往目眩神迷,茫然不知所措。今天众多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读之索然无味,毫无收获,主要原因就在这里。
举例来看。
经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类《易经》部分,著录48条,确实有杂乱无章无所适从的弊病,不仅初学读了不明所以,就是对《周易》和《易》学已有相当了解者,也未必都能一一说出个所以然。作为书目来说,如此编排,其指导作用势必大打折扣。
其后的《尚书》一目,共21条。正录5条,虽说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都比较重要,但只有《尚书今古文注疏》是含今古文在内的读本,阎氏《疏证》则属于研究专著,是《尚书》学廓清古文《尚书》真面目的关键著作,也是考据学历史上的里程碑,但对初学而言,并非易读之书,也可以说,非初学所宜涉猎。简单地将阎著与孙氏《注疏》并列,在以举要导读为宗旨的书目来说,确实有一点问题。
除孙氏《注疏》、阎氏《疏证》以外,陈寿祺《尚书大传定本》、王鸣盛《尚书后案》都有鲜明的尊尚汉学崇许崇郑的学术立场,在为秀才及以上层次的读书人开具的书目中,《尚书》“正录”目5部书彰显如此突出的汉学倾向,这对于求学者的影响力是非常明显的、直接的、有力的。这对于我们认识当时学界的风尚,也是很有启发的。
《尚书》释天释地一目5条、馀录4条、论小学1条、纬书1条、纠伪孔传2条,相对而言,胡渭《禹贡锥指》、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惠栋《古文尚书考》、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等较为重要一些。初学可从孙星衍《注疏》入手,按照《答问》介绍,根据个人志向、偏好与需要,参考胡渭、惠栋、段玉裁、江声、王鸣盛等人作品,可以了解清人《尚书》学之大概,循序渐进,当无疑义。不过,《答问》的按语太少,评骘太少,就初学者的判断抉择说,肯定还是有不便之处。
顺便说一句,若就清人所撰《尚书》入门书来说,黄式三《尚书启幪》依江声、王鸣盛、段玉裁、孙星衍四家而略采他说,注说简明。蒙文通先生按语一句“黄书不善”,当就专家之学言之。
我们还可以从《书目答问》之《尚书》一目著录图书收入《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情况来看看《答问》以及《补正》的价值。
《书目答问》著录《尚书》学清人成果见于《四库全书》的,有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胡渭《禹贡锥指》、蒋廷锡《尚书地理今释》、徐文靖《禹贡会笺》。另有一部《书经传说汇纂》一部,《答问》列入“御纂七经”。虽注内明言:“此当敬遵,与正注同。”但所置之位置,毕竟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
《答问》著录书见于《续修四库全书》的有:惠栋《古文尚书考》、盛百二《尚书释天》、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王鸣盛《尚书后案》、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焦循《尚书补疏》、丁晏《尚书馀论》、焦循《禹贡郑注释》、丁晏《禹贡集释》附《禹贡锥指正误》、宋翔凤《尚书略说》等11条。范氏《补正》见于《续修四库》的则有皮锡瑞《尚书大传疏证》、王闿运《尚书大传补注》、皮锡瑞《尚书中候疏证》、程瑶田《禹贡三江考》、成蓉镜《禹贡班义述》、程廷祚《晚书订疑》、倪文蔚《禹贡说》、何秋涛《禹贡郑氏略例》、杨守敬《禹贡本义》、刘逢禄《书序述闻》《尚书今古文集解》、陈乔枞《今文尚书经说考》、刘毓崧《尚书旧疏考正》、胡秉虔《尚书序录》、戴震《尚书义考》、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黄式三《尚书启幪》、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孙诒让《尚书骈枝》、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等20种。由以上几个数据,可见《续修四库》对《书目答问》和《补正》的参考,可见张氏《答问》、范氏《补正》对于清代《尚书》学的学术把握的能力,可见《答问》与《补正》在今天仍然对于治《尚书》学和清代经学史具有的重要参考价值。所以,尽管对初学来说《答问》的主次不很清晰、路径不很明确、按语太少太简等问题都在,但对学者来说,《答问》还是在对清代《尚书》学的认识的基础上,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多种治学的方向、用功的可能。
集部著录之唐人别集,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各有2部,李商隐3部,骆宾王在《初唐四杰集》之外还有3部,韩愈共列7部(其中《韩文考异》《韩集点勘》已不属于别集),足见编者对韩愈的仰慕之情以及“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的根深蒂固的影响。宋人别集里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叶適各有两部,只有苏轼特殊,有《东坡七集》《苏诗合注》《苏诗编注集成》《苏诗补注》4种。韩潮苏海,毕竟不同。金元作家惟有元好问有2部。清人黄宗羲有2部。大体上,对作家别集著录数量是展示《答问》重视程度的模式,是编目的原则。其中的《韩文考异》《韩集点勘》其实不能与《韩昌黎集》并列,因为性质不同。钱穆先生强调《答问》仅有版本目录之学,不免抑之太甚,有失公允。读者从《答问》集部可知唐宋以来历代主要别集总集的常识,所得当然不止一点版本目录之学方面的教益。
《答问》子部儒家类分议论经济之属、理学之属、考订之属,其中议论经济之属25条,其中《法言》2种;理学之属20条,朱子因为地位实在特殊,分《朱子语类》《朱子全书》2条;考订之属达90条,清人作品占半数以上。儒家类考订属不仅在考订一目独占鳌头,在《书目答问》全书著录总数也占到近2%的比重!对考订之学的高度重视与极力揄扬,其意当然不仅仅在版本目录之学。这些,已经涉及治学理念和学风建设,相信只要是读过《书目答问》的有心人都会看到,相信都会有印象,并有意无意受其影响。   
举要导读一类书目,也有广狭之别,有入门初阶与求学深造的不同类型。《书目答问》开列较为广泛的书目,目的在后者,《答问》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学术平台,提供了不同方向上的学术空间,也就提供给读者更多的选择可能。这实际就是《书目答问》区别于一般导读书目而吸引很多学问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和大量普通读者的重要特征、基本特征。书目在前,抉择在己。不仅对《书目答问》是这样,对任何举要导读类书目来说也是这样。
钱穆先生将《书目答问》编为仅有版本目录学价值的批评过于严苛,有失公正全面的客观立场,不便一般读者对《答问》的理解与利用。笔者以为,只有具体分析《书目答问》的利弊得失,方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应从《书目答问》与《輶轩语》等书的关系去评价《书目答问》。

    评价《书目答问》,不应该忘记《书目答问》与《輶轩语》间姊妹篇的关系,如果忽略这一点,就忽略了从具体的时空环境去评价历史的基本原则,也忽略了基本的书目常识,势必要闹笑话。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理解或判断《书目答问》的参考意义与导读价值,应该从《輶轩语》《书目答问》《创建尊经书院记》到《劝学篇》等作品一贯的精神去看。

张氏读书观念的核心就是“士大夫之学”,以修齐治平为人生各阶段目标而又一以贯之,类似于今天教育中提倡的“通识”,又绝非今日“通识”之层次可比,略观大义,能知儒家义理、词章、考据、经济之学的长处、大处、眼光、襟怀,并不着意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必拘泥于细节,作为修养、涵养、学养的意义重于培养学问家,甚至主要的不是培养学问家,放在第一位的确实不是培养学问家。
在传统教育的格局里,学问家和士大夫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起步都是作为人生修养的论学求道而已,逐渐到高层次的修养,玩儿着玩儿着就走高雅博通的路了。
士大夫之学或许有其值得反思值得探讨的自身弱点,比如整体来说,对经邦济世的技术层面太轻视,对于人格的独立与健康思考与追求都不够,但在培养人才的思路上仍有借鉴的价值,值得玩味。
所谓“大处着眼”,是教育的基本倾向。士大夫之学,就是这个意思。
    从读书角度立论,归结到“士大夫之学”,真是重要的结论。钱宾四先生《近百年诸儒论读书》,实为慧眼独具的书目之论。不仅百年诸儒论学之精要,曾国藩、张之洞等名臣论学之大旨,陈澧等的儒生意趣,康梁的用世之学,都在“士大夫之学”这一点上殊途同归,其间贯穿着绵延千古的中国文化精神。
再者,《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体现着精与博的互补。
《书目答问》的书目繁多与丛杂失序是一对并生的特点,如同大陆读者习惯说的“矛盾”。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必要因为推荐《书目答问》及《补正》,就讳言其丛杂失序的弊端。
书目有一定数量,有规模效益,读者的选择空间也大一些,容纳的读者类型也会更复杂一些。比如《答问》的读者群的自我期许肯定各不相同,对义理、词章、考据、经济当然各有所长,求学意向本应各有侧重。就是当年必读之列的四书五经,《答问》也要提示版本,开具相关参考书目或延伸阅读书目,以开阔诸生视野,何况其他典籍。
而《书目答问》的广博必须与《輶轩语》的简约结合起来,才有完整的印象。
经史子集的重要书目,在《輶轩语》中已经大致开列,读法也有所说明,所以《书目答问》里不再简单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三联书店版《书目答问》把《輶轩语》一同整理刊行,接近张之洞的本意,理解张之洞撰著《輶轩语》《书目答问》的用心。这也是笔者将《輶轩语》《劝学篇》的论学部分以及《创建尊经书院记》等文字收入本书附录的原因。只有将有关文字联系起来看,把《书目答问》的广博与《輶轩语》《劝学篇》的简约乃至《尊经书院记》的极简主义书目对照,再来讨论《书目答问》的导读书目作用才有意义。
光绪元年(1875)《輶轩语》列举各类经典名著一百数十种,兼谈治学,与《书目答问》(1876)相表里,大体不差。如《輶轩语》“读书宜博”,“读书宜求善本”,“读书宜有门径”,“读书宜读有用之书”等观点,当代读者仍可参考。
如“读书宜博”,不仅强调张氏“先博后约”的一贯论学精神,“无论何种学问,先须多见多闻,再言心得”,也实事求是地谈到:“天下书,老死读不可遍。博之为道将如何?曰:在有要而已。古书不可不解,有用之书不可不见,专门之书不可不详考贯通,如是则有涯涘可穷矣。”学而有要,实乃治学关键。
“有用者何?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经世,可用以治身心三等。”
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的《劝学篇》,书目数量进一步压缩到40种以内,“守约”之义更加发挥。
论经学如:“《论》《孟》《学》《庸》,以朱注为主,参以国朝经师之说。”
“《论语》有刘宝楠《论语正义》,《孟子》有焦循《孟子正义》,可资考证古说,惟义理仍以朱注为主。”
“《易》止读程《传》及孙星衍《周易集解》。”
“《书》止读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
“《诗》止读陈奂《毛氏传疏》。”
“《春秋左传》止读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春秋公羊传》止读孔广森《公羊通义》。”
“《春秋榖梁传》止读钟文烝《榖梁补注》。”
“《仪礼》止读胡培翚《仪礼正义》。”
“《周礼》止读孙诒让《周礼正义》。”
“《礼记》止读朱彬《礼记训纂》。”
“《尔雅》止读郝懿行《尔雅义疏》。”
“五经总义止读陈澧《东塾读书记》、王文简(引之)《经义述闻》。”
“《说文》止读王筠《说文句读》。”
最终,将论学要旨归结为“通大义”。《劝学篇》提供的也是一个简约而有水准的书目。
《輶轩语》讲到《说文》之学:“国朝讲《说文》之书甚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最善。段注繁博,可先看徐铉注《说文解字》。”
《劝学篇》讲王筠《说文句读》:“兼采段、严、桂、钮诸家,明白详慎。段注《说文》太繁而奥,俟专门者治之。”《劝学篇》“小学但通大旨大例”条又说:“无论汉学宋学,断无读书而不先通训诂之理。”同时也告诫诸生:“惟百年以来,讲《说文》者,终身钻研,汩没不返,亦是一病。”“要之,止须通其大旨大例,即可应用。大旨大例者,解六书之区分,通古今韵之隔阂,识古籀、篆之原委,知以声类求义类之枢纽,晓部首五百四十字之义例。至名物无关大用,说解间有难明,义例偶有抵牾,则阙之不论。”推究“大旨大例”,并非渺远难求,在张氏看来,“得明师说之,十日粗通,一月大通,”可以说指日可待,只要良师在前。从王筠《句读》,再精研段注,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对《说文》学门径的最简明扼要的指示。
理学部分,《劝学篇》建议读学案,以为“惟读学案可以兼考学行,甄综流派。”对《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可以钩元(玄)提要之法读之,取其十之二即可。”《朱子语类》可以适当采择,不必受学案取舍的限制,推荐参考陈澧《东塾读书记•朱子》。
《劝学篇》强调,史学的要义在于“考治乱、典制”,在于“通今致用”。
“史学切用之大端有二:一事实,一典制。事实择其治乱大端、有关今日鉴戒者考之,无关者置之。典制择其考见世变、可资今日取法者考之,无所取者略之。事实求之《通鉴》。《通鉴》之学约之以读《纪事本末》。典制求之正史、二《通》。正史之学约之以读志及列传中奏议,《通典》《通考》约之以节本,不急者乙之;《通考》取十之三,《通典》取十之一足矣。《通志•二十略》,知其义例可也。考史之书约之以赵翼《廿二史札记》。史评约之以《御批通鉴辑览》。若司马公《通鉴》,论义最纯正,而专重守经;王夫之《通鉴论》《宋论》,识多独到而偏好翻案;惟《御批》最为得中而切于经世之用。凡此皆为通今致用之史学。”
至于政治、地理、算学等,《劝学篇》都主张切近“今日有用者”。而词章之学,则建议“读有实事者”。盖张氏以为“一为文人,便无足关。况在今日,不惟不屑,亦不暇矣。”“当于史传及专集、总集中,择其叙事、述理之文读之其他姑置不读。”
面对时局的一变再变,张氏的读书趋向在不变中还是有与时俱进的变化,只是张氏不便明言,不便讲得太露骨。
对于面对这《輶轩语》的一百多种、《劝学篇》几十种的书目仍然“畏难”的读者,张氏提出两个有针对性的方案,
一个方案见于《创建尊经书院记》:“经学必先求诸《学海堂经解》(文泱按:即《皇清经解》),小学必先求诸段注《说文》,史学必先求诸三史。总计一切学术,必先求诸《四库提要》。以此为主,以馀为辅。不由此入,必无所得。”【《张之洞诗文集》第229页,庞坚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本文作于光绪二年(1876)。】根基首先在《四库总目提要》,其次是段注《说文》、三史和《皇清经解》,这样的提示相当简约。但还有一部大部头的《皇清经解》,囊括七十多家一百八十馀种著作一千多卷篇幅的大型丛书,经学的学术价值与政治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不过,有了《皇清经解》(即《学海堂经解》)的推崇,书目的“简约”程度就要因此大打折扣了,“简约”得很不“简约”。连张氏在《劝学篇•守约》里主张词章多读有关实事者、政治书读近今者、地理专在知今、算学取足应用等顺应时势的意见,都因为对经学对《皇清经解》(按即《学海堂经解》)的过分强调而淡化。
第二个最低限度书目见于《劝学篇•守约》的最后一段:“如资性平弱并此畏难者,则先读《近思录》《东塾读书记》《御批通鉴辑览》《文献通考详节》。果能熟此四书,于中学亦有主宰矣。”比之《书目答问》后面的《群书读本》《考订初学各书》《词章初学各书》所提到的约70种图书,《輶轩语》的一百多种,《劝学篇•守约》正文的40种,真是约而又约,简陋得可怜可悲可叹。也许更可悲的是,就是这样简约得简陋、简陋得寒酸的书目,也依然会有人“畏难”。
由《輶轩语》的一百数十种,《书目答问》的2500种,《劝学篇》的40种,前两种精博相济,后一种由博返约,综合起来看,可以适应多种类型求书问学人士的需索,书目的演变里也体现了百年来读书由博返约的趋向,就是张之洞一个人前后开的书目里也有明显的以简约驭繁博的体现。这才是张之洞书目的完整的学术风貌。我们从中长时段的大背景来看,书目里的由博返约倾向,也是传统文化的繁博走向近代以来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简约化进程的直接反映。
如果没有《輶轩语》,理解《书目答问》的导读作用确实比较困难。《书目答问》作为书目,只是一部逸笔草草的半成品,急就章,一部关于图书的“海洋”(也许《书目答问》勉强可以视为书籍的“海洋”?),需要读者自行厘清何为经典著作,何为注疏训解,何为学术重镇,何为延伸阅读,何为一般参考,何为考订,何为校勘,何为主何为次?初读《书目答问》容易感觉模糊不清,让初学者努力辨别门径的同时,粗识粗知经史子集的渊深和义理考据词章经济的广博,并非如钱氏所云仅有版本目录方面的意义。首先,目录本身经具有治学门径的意义。抹煞《书目答问》指引学术门径作用,实与传统学术观念相抵触,难以成立。其次,《輶轩语》《劝学篇》《创建尊经书院记》等诸文示之以纲之约,又有《书目答问》示之以目之博,纲目相济,博约互补,不容割裂。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本是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之大忌。钱氏立论,有失片面。其三,再愚蠢的读书人,也不至于对《书目答问》两千多种图书给予同等重视,在书桌上把自己读晕、累死。所以说,如钱宾四先生《近百年来诸儒论读书》对张之洞《书目答问》的全面批评,贬为仅为版本目录之学因而不具指引门径之作用,乃以引领潮流、规范学术之责任要求《书目答问》,以国学宗匠学界领袖要求张香涛,则既要弘扬旧学,弘扬文化,培育人才,既能培养考生也能培养官员也能培养文人还能培养学者,还要适应时局渐变的新需要,还能满足科举考试的旧需要,此岂是一本书目一本《书目答问》所能尽及应尽之责任?故曰:讥弹虽是,不免苛责。何况博识洽闻如钱宾四先生,却忽略《书目答问》与《輶轩语》之间的关联性,独立地贬低《书目答问》,有时也使人不知所云。
时代变化太快,张之洞的繁简程度不同的书目,繁如《书目答问》,约如《輶轩语》《劝学篇》,简如《创建尊经书院记》,对今天的一般读者都有相当的困难,治学的路数,已经由目录学引领下的重视小学和经学基础,改为越来越少系统接触经史子集常见书,越来越不熟悉经史子集经典著作,忽略传统经典的阅读价值、教育价值,片面地强调“创新”却在教育层面忽略“传承”,是今天大学乃至中学教育体制内突出的问题,首先的和主要的不是学生的问题,是师资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但不仅仅是教师队伍的问题,是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评价体系的问题。对于面临中华文化复兴历史重任和历史契机的文化界来说,这可不是小事。
书目不仅是过去的文化和文化观的展示,也是今天学术和学术观、教育和教育观的缩影,永远如此。
    《书目答问》在社会影响面、读者认可度、学术可靠性和学术规范的示范引导性等这些方面达成了较为完美的一致。书目编纂者的社会地位、社会名望、文化意识、学术眼光和书目内在的学科覆盖面和学术合理性,是《书目答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 从学术史和教育史的意义上说,《书目答问》是中国古典学术史上影响最为深远广大的导读(推荐)书目之一。
今天重读《书目答问》《輶轩语》《劝学篇》《创建尊经书院记》,重读一百多年以来诸儒开具的各种国学书目,早些的如曾国藩,稍晚些的如胡適之、梁任公,琳琅满目,掩卷感慨之外,要反思的东西,实在很多很多。近年的各种书目更是层出不穷,几乎没有人能把这些书目全部搜全读遍。以传承国学点评群籍为己任的众多书目,虽各有自己的学术使命和图书市场份额,但能兼顾历史的长度、学科的广度、学术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担起批评经典学术引导初学的责任的书目就如凤毛麟角极为罕见。开书目的人需要具备的心胸眼界、学术资格,实在是个大问题。丛这个意义也可以说,在合乎现代读者需要的新书目问世之前,或者在新型书目问世之后,《书目答问》都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这使得它在众多的书目中,独树一帜,历久弥新。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28
《书目答问》毕竟只是一部推荐、导读书目,对它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必过度诠释。诸如摒弃戏曲小说的陈旧观念,清朝一再禁毁图书的文化政策,作者自身的局限性,都给《书目答问》留下了时代的痕迹,不必为之掩饰。而且,《书目答问》的热销,如同《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的畅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显现古典的魅力,只是客观地表现了古典的没落,如实凸显了所谓“国学热”浅薄的低层次,如是而已。
    从《书目答问》写作至成书的时间看,是相当仓促的,所以草率成书的痕迹书中比比皆是,学界前辈多有指摘。叶德辉以其批注为素材整理的《书目答问斠补》《书目答问斠补之馀》订正甚多。(袁行云《〈书目答问〉和范希曾的〈补正〉》认为叶氏故作惑人之谈,他所改动有列入正录、附录或注里的书互相易位;有列入正录、附录又行删去,或增补未收书目,有先入此类后改隶别类者,在同一刻本中,初印本与后印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差别。叶氏摘列的200馀条在原刻本见不到,细看后印本剜补初亦无一与之有关。怀疑叶氏至多见到辗转移写的某种底稿本。是说见李万健等编《目录学论文选》,第389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王伯祥先生批注本汇集周星诒、伦明、余嘉锡、陈乃乾等批语,间出己意,多有是正,足资参考。
    今以《书目答问》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为例,可见周星诒云“此略漏与滥皆不免”是非常准确的批评。如臧镛堂、礼堂列于臧琳之后,钱大昕、大昭、塘、坫,孔广森、广林,王念孙、引之,洪榜、梧,惠士奇、栋,刘文淇、毓崧等或父子或兄弟,均连带及之,此即《姓名略》所谓“一门数人者类叙”,也说明名单开列时确实具有一定随意性。《姓名略》因各种原因漏收的学者、文人也不少,如方以智、吕留良、屈大钧、钱谦益、郭嵩焘、黄虞稷、陈梦雷、姚际恒、刘献廷、包慎言、周寿昌、丁晏等,有的是出于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因 ,有些则只能归咎于编撰者的粗率疏略。
    算学家列出120多人的名单,是按照《畴人传》的目录顺序抄录的,并没有经过认真严格的甄选,如梅家入选人数是《姓名略》家族之最,梅文鼎、梅文鼏、梅文鼐、梅瑴成、梅钫都有算学著作,至于梅以燕以下3人,以燕,《畴人传》云:“文鼎子。早卒,未能竟其学。”梅“年二十六卒”。梅冲著《句股浅述》,本之《句股举隅》而详明之,杂取《算法统宗》难题数则,期便初学,无大精义。所以梅以燕、梅、梅冲这3人实在没有列入《姓名略》的必要。类似的还有李光地的弟弟李光坡、儿子李钟伦等。
    又如,潘耒列入算学家,没有必要,潘氏本不以算学见长,《畴人传》卷35谓:“学历粗有端倪,不能竟学。”
    又如许伯政,著有《全史日至源流》。然《畴人传》以为许氏于推步之学,稍涉大端而已。
    再如杨大壮,世袭轻车都尉,官徽州营参将,“精”于算学,武官中为罕见。但这似乎并不能构成入选《姓名略》的理由。
    凡此种种,只能以《姓名略》编纂者简单抄录《畴人传》目录来解释,这应该是张之洞叮嘱助手查《畴人传》,而助手不仅不通历算,缺乏别择,连工作态度也是敷衍了事,所以我们看到的《姓名略》就是张的助手们本着图省事的态度糊弄出来的活儿,是“命撰”说的铁证。当然,作为《书目答问》最差的片断,这一部分的“著作权”,是不会有人来和张之洞争抢的。可惜这个铁证一向没有人注意利用。
    《书目答问》及《补正》还有一些错误,前辈驳正以外,还有一些遗留问题。例如史部正史类《补梁疆域志》下范希曾补有“乌程温曰睿《魏书地形志集释》三卷”(各本皆同),按此公名“曰鉴”,字霁华,号铁华,乌程监生。范补误作“曰睿”,诸本皆误。
    子部小说类末注及范补均提到“《墨海人名录》”。按:《清史稿·艺文志》子部艺术类,有童翼驹《墨海人名录》十卷;《续修四库》1068册影印华东师大图书馆藏清道光十年《得月簃丛书》本“童翼驹《墨海人名录》一卷”;《丛书集成初编》1658册同。然“墨海”与小说家类无关,《书目答问》此处举“《墨海人名录》”,疑误,待考。
    新出各点校本也有新的失误,如子部类书末小注“韵府字锦”,诸本均未断开,按此指《佩文韵府》和《分类字锦》二书,理应加顿号或以两书名号断开。
    毋庸讳言,作为官场人物,政治正确永远是最重要的原则。比如,杨光先入选《国朝著述家姓名略·算学家》看上去就没有什么学术上的道理,却可能存在着他入选的理由。
    杨光先(?—1669),字长公,江南歙县人。他认为耶稣会所奉非中土圣人之法,西洋历算“即使准矣,而大清卧榻之内,岂惯谋夺人国之西洋人鼾睡地也耶”?著《不得已》申述他的观点,又反对按西洋新法制订历书,状告钦天监耶稣会教士汤若望,指控新法“十谬”,使得鳌拜逮捕汤若望等,并擢升杨光先为钦天监监正。杨氏的代表观点为:“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
    杨光先实不通推步之学历算之数,唯以所谓祖宗传下来的历算之“理”与汤若望等争执,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其学问、人品、文化倾向均无可称道。所撰《不得已》,可以说是17世纪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的坚持所谓中国文化本位的一个政治上暂时成功、学理上彻底失败的典型例证,是葬送中华文化变革求新机遇的努力尝试。
    张之洞承《畴人传》取杨光先以冠诸算学家之首,也许显示了他本人既不通历算之学又强为人师的执著,也许显示的正是他作为政治家的圆滑老到。张之洞《致宝竹坡书》,对宝廷(号竹坡)撰文驳斥西学《谈天》一篇,给出了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意见,很有意思,可以参读。其肯定之处如说宝竹坡之文“用意极正大可佩”,尤其妙在“与杨光先《不得已》一书异曲同工”一句。接下来否定之说则句句敲打在实处,如“惟天算之术,究系专门。执事于推步未能了然,故攻击处尚未中其要害”云云。(《张之洞全集》卷二八九《书札》八,第1034310344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读者诸君,可以自行体会。对《姓名略》算学家首标杨光先,我们也可以多一层“了解之同情”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0-15 16:29
百年前的“好书榜”——《书目答问》的文化地位和阅读价值

    (12月6日《光明日报》13版刊出,在博客贴出和大家分享下。)
    光绪元年(1875),身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撰写《书目答问》。光绪二年(1876),在四川刊行。 后来张之洞《抱冰堂弟子记》一文曾讲过:“任四川提学时,撰《輶轩语》二卷、《书目答问》四卷以教士,宗旨纯备,于学术源流、门径,开示详明,令学者读书即可得师。”可见张之洞对自己这两部书的水准十分自信,回忆起来,志得意满。即便如此,张之洞也不会想到,也没有谁会预见到,这样一本十几万字的小书,竟然是张之洞接近一千万字的著述中最有市场、重印次数最多、流行时间最长、流通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
首先,《书目答问》与张氏《輶轩语》《劝学篇》等具有共同的撰述宗旨和理念诉求,共同构成张氏国学教育的三部曲。当然,张之洞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是培养士大夫,其间也不乏可供今日所谓通识教育设计参考的思想资源。《輶轩语》主题在阐释如何读,指示治学门径;《书目答问》提示读什么,全面展示四部之学的代表作品,尤其大力揄扬清代学术的主要成果;而《劝学篇》则申明为什么读,秉持“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宗旨。三书各有侧重,前后呼应,完整地体现了张氏的学术主张。时过境迁,张氏一些具体提法已经逐渐为社会所摒弃所遗忘的同时,《书目答问》以及《輶轩语》《劝学篇》的论学部分仍然有阅读价值,根本原因就在于张之洞的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广的文化背景以及张氏对国学的透彻认识。在《书目答问》问世之初,固然有张氏门生分别印行,群起响应的现象,但长时段里《书目答问》的流行,就不能用张氏门生弟子遍天下的原因去解释,只能理解为《书目答问》的流行有其自身的学术必然性。
其次,《书目答问》改变了书目的价值取向。此前的书目,大都是针对皇家图书馆和私家藏书的,是针对少数人的书目,而《书目答问》则从设计初衷就是面向广大读书人的,把书目与读者的密切关系放在首位,这是目录学思想的一个带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与转变,从而为推荐书目和近代专业书目树立了学术典范。此前的龙启瑞《经籍举要》等书则完全不具备这样的文化影响力。
    再次,对学术路径的强调。《輶轩语》卷一《论学》说:“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或经,或史,或词章,或经济,或天算地舆,经治何经?史治何史?经济是何条?因类以求,各有专注。至于经注,孰为师授之古学?孰为无本之俗学?史传孰为有法?孰为失体?孰为详密?孰为疏舛?词章孰为正宗?孰为旁门?尤宜抉择分析,方不致误用聪明。此事宜有师承。然师岂易得?书即师也。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下文指示各种重要书籍的作用时,又一次强调“《四库提要》为读群书之门径”。以目录学作为学问门径,是清代学术界的共识,也是清代学术发展的重要表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得其门而入。”“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书目答问》即秉承这一思想,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学之道,岂胜条举,根柢工夫,更非寥寥数行所能宣罄。此为初学有志者约言之,乃阶梯之阶梯,门径之门径也。”在《书目答问》史部谱录类书目之属云:“此类各书,为读一切经史子集之途径。”《书目答问》2500部书的规模与整体结构,也充分体现了这种“阶梯之阶梯,门径之门径”的指导思想与收录原则。
在知道书名、作者信息之后,紧接着就是要知道选择什么样的版本。因为图书与版本实际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部书都有其具体的特定的版本信息。《书目答问·略例》说:“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与《四库全书》相比,《书目答问》的一大改进就是大量增加版本信息。这样,图书信息才是完整的,更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治学门径的指示,又包括了对小学的高度重视。《说文》著录约50种,远高于《尔雅》的15种,从而比较充分地展示了清代《说文》学的风貌,是《书目答问》比较精彩的片段。
又次,《国朝著述家姓名略》是《书目答问》一个极有学术特色的附录,更是一项带有创造性的贡献。《姓名略》按照经学家、史学家、理学家、经学史学兼理学家、小学家、《文选》学家、算学家、校勘之学家、金石学家、古文家、骈体文家、诗家、词家、经济家14类开列名单,初步清理了学术与文学的系统和代表人物,是清代学术文化史的首次有意识的全面且系统的总结,以弥补四部之法凸显典籍而淡化人物的缺憾,是目录学史上极富创造性的学术理念及成功实践,超越了《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乃至《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的汉宋藩篱和理学框架,用最简略的方式勾勒出清代思想文化的生动轮廓。《书目答问》的书目与姓名略相辅相成,构建了目、书、人、学四重要素的新型书目范式,将知识体系、代表典籍、著名学者、学术领域整合起来,以目录建立学术体系,以典籍代表文化成果,以著名学人树立学术典范,以学术领域来育化新人。同时,《姓名略》的设置,即是对四部分类法的结构性补充,又在体制内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传统目录学著作缺乏检索功能的遗憾,这也是迄今为止的目录学史研究忽略的方面。
最后,《书目答问》原有的知识空间、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有民国范希曾《补正》等为之继续扩展。又有蒋凤藻、叶德辉、伦明、周星诒、余嘉锡、王伯祥等很多藏书家、目录学家、学者的批校本,留下了丰富的版本学资料,至来新夏先生《书目答问汇补》方做一全面总结。大量名家的批校本,为《书目答问》增添了版本学价值,更灌注了新的文人趣味,开拓了《书目答问》的欣赏空间,丰富了书目的文化内涵。《书目答问》之所以是《书目答问》,就在于它提升了书目在传统文化背景与现代文化范式的转换与衔接之间的多层次价值,使得《书目答问》不再是入门级的敲门砖,它有了文化使命和历史责任,它衍生出来可供继续扩展的研究空间,增多了一份回味的馀地。
从传承学术、普及国学的角度说,张之洞确实可以说是极为成功的国学教育家,而《书目答问》则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国学书目。《书目答问》开启了近代以来推荐书目的潮流。在胡適之、梁任公这些文化名流的国学书目都被人们逐渐淡忘的时代,《书目答问》还能有生命力,还具备再开发的潜力。一百多年过去了,《书目答问》依然值得我们去阅读。
我的《增订书目答问补正》(中华书局,2011)在张《目》范《补》的基础上,补充近年来古籍影印本、点校本,不仅搜集港台学界出版界古籍整理的贡献,也尽量留意日韩在汉籍整理上的成绩,力求为当今的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有实用价值的读本。为读书人而写,与读书人分享。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