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思考探究与创新: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 郭法奇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北京 100875
【摘要】杜威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对现代社会、科学和教育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其精髓是鼓励探究与创新,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杜威对儿童的创造性、科学方法在教育上的应用以及初等教育阶段良好习惯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探究;创新 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对美国以及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以往对杜威的研究中,我们比较多的是关注杜威对一般教育问题的论述。实际上,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鼓励探究与创新是其教育思想的精髓。本文试图对这一思想进行初步的研究,以进一步认识杜威教育思想的本质。 一
杜威鼓励探究与创新教育思想的形成建立在对社会变革、科学发展和教育冲突等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首先,这一思想的形成是与杜威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深刻变革的认识分不开的。在杜威看来,自工业革命以来不到100年时间里,人类社会发生了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变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不仅改变了政治疆界,扩大了生产的规模,加速了人口的流动,也使得人们的各种生活习惯、道德以及观念和爱好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革的重要结果就是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一方面,在19世纪的欧美社会,随着生理学以及与生理学相关联的心理学的进展、进化论思想的出现、科学实验方法的使用等等,强调发展及变化和重视探究及实验成为西方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为杜威教育理论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杜威的教育思想正是这一时期科学探索精神广泛影响的产物。另一方面,19世纪后期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也形成了与以往哲学不同的特点。实用主义哲学是一种强调行动和鼓励探究的哲学。它反对只强调观念的孤立或独处状态,而主张将观念与行动统一起来,并在二者的结合中把观念能否产生效果放在第一位。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杜威教育思想渗透了强调探究和创新的思想,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新特征。 其次,这一思想的形成也与杜威对传统认识论进行分析和批判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认识论是关于知识以及认知的理论。在杜威看来,认识论所关心的不只是知识问题,更重要的是认知问题。杜威认为,传统的认识论在认知问题上是以“知识旁观者”的理论(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出现的。这种认识论主张,知识是对实在的“静态”把握或关注。杜威指出,这种认识论在认知上存在两个缺陷:一是认知的主体与被认知的对象是分离的,认知者如同“旁观者”或“局外人”一样,以一种“静观”的状态来获取知识;二是认知被理解为一种认识“对象”呈现给认知者的事件,认知者在认识中是被动的。杜威指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在现代科学面前是站不住脚的。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的和自我完善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与进化中不断发展的东西。杜威指出,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杜威认为,“探究”是主体在与某种不确定的情境相联系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的行动。在行动中,知识不是存在于旁观者的被动的理解中,而是表现为主体对不确定情境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究的结果。从这个思想出发,杜威认为所有成功的探究都遵循一般的模式。这种“探究”模式既可以是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模式,也可以是学校教育中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总之,杜威所主张的以“探究”为基础的认识论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的认识论,突出了探究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性,为现代教育重新认识知识的作用和学生个体的活动提供了思想基础。 再次,杜威的这一思想也与他对传统教育“知行分离”现象的批判分不开的。在杜威看来,由于知识“旁观者理论”把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相隔离,强调认知是一种认识“对象”呈现给认知者的事情,这样在教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学习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与行为相分离等弊端。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学科变成了书本上的东西,变成了远离儿童经验和不能对行为发生影响的东西。杜威认为,人的知识和行为应当是合一的。如果一个人他所学的知识不能影响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又不能源于他所学的知识,那就只会养成一种轻视知识的习惯。从“知行合一”思想出发,杜威强调,学校应当把单纯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移到儿童的活动上来,依照儿童发展的程序,通过儿童运用他所学习的知识逐渐发展他的能力,直到他能教育自己为止。杜威对“知行分离”现象的批判和“知行合一”思想的阐述,提出了知识与行为相结合以及个体在获取知识上的主动性问题,为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儿童活动的关系,鼓励儿童主动地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提供了指导思想。 总之,杜威关于探究和创新的思想建立在他对社会变革进行深入思考和对传统的认识论和教育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杜威把科学和哲学强调探究和创新的思想引入到教育,对教育的许多问题进行全新的思考,使得其教育思想形成了与传统教育明显不同的特征,为我们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 在杜威的教育思想中,由于突出了探究与创新的精神,因此,对儿童创造性的认识及其培养、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初等教育的主要任务等问题便成为杜威关注的中心。 1、教育应当重视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在杜威看来,强调探究与创新,就必须认识“创新”和“创造性”,认识教育中儿童的“创造性”问题。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杜威认为,“创新以及有发明意义的筹划,乃是用新的眼光看这种事物,用不同的方法来运用这种事物”。又说,“衡量创造性的方法就是用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利用日常习见的事物。新奇的是操作,而不是所用的材料”。在杜威看来,在理解“创造性”的问题上,采用新的视角和不同方法是重要的,而不在所使用的材料。那么在教育上如何看待儿童的“创造性”呢?杜威在分析了儿童自身的特点后指出:“在教育上可以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一切能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思维都是有创造性的。一个三岁的儿童,发现他能利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六岁的儿童,发现他能把五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结果,即使世界上人人都知道这种事情,他也是个发现者。他的经验真正有了增长;不是机械地增加了另一个项目,而是一种新的性质丰富了经验。……如果创造性一词不被误解的话,儿童自己体验到的快乐,就是理智的创造性带来的快乐。”在这里,杜威提出了如何评价和认识儿童创造性的问题。杜威认为,对儿童创造性的评价不应以传统的观点为标准;评价儿童的创造性应当以儿童的自我发展水平为基础,即在儿童的发展中,他们过去没有考虑到而现在能够自我发现或使用的方法都是具有创造性的。 与对儿童创造性的认识相联系,杜威还批评了传统教育关于“只有少数人具有创造性”的观点。杜威指出,传统教育关于一般学生和天才学生之间的不同在于一般学生缺乏创造性的推断纯属虚构。“一个人的能力怎样和另一个人的能力在数量上进行比较。这种比较和教师的工作无关。教师所要做的事,是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在有意义的活动中使用他自己的力量、心智、个人的方法、创造性表示有目的的或有指导的活动的性质。如果我们照这个信念去做,即使按传统的标准我们也将获得更多的创造性。如果我们把一个所谓统一的一般的方法强加给每一个人,那么除了最杰出的人以外,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碌碌庸才。”在杜威看来,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不宜进行比较。传统教育把创造性只限定在少数天才学生身上,忽视了大多数儿童创造性的发展;而在现代教育中,应当看到每个儿童都是具有创造性的,教育应当发展每个儿童的创造性。 从上面对儿童创造性的认识出发,杜威强调现代学校应当把培养儿童的创造性作为主要的任务,并为儿童创造性的培养提供有利的条件。首先,杜威十分重视学校科学性和民主性的建设。他认为,学校建设的科学性主要强调学校是一个实验室,儿童可以在学校里,按照科学的方法检验他们的思想。同时,在教学上,应把儿童的学习与行动联合起来,进行科学的安排,给儿童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儿童自己做出决定。学校建设的民主性表现为,在学校中儿童可以自由地表达和检验各种思想、信念和价值;人类社会的任何文化遗产都可以成为儿童个体批判、探索、研究和改造的对象;学校的任何设施、用具都为全体成员开放和使用。其次,杜威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材料的选择和工具的使用。杜威认为,如果教学中“太热心选择不准有发生错误机会的材料和工具,就要限制学生的首创精神,使学生的判断力减少到最低限度,并强迫学生使用远离复杂的生活情境的方法,以致使学生所获得的能力毫无用处”。杜威强调指出,在学校教育上,“使学生形成创造和建设的态度,较之使他从事太细小和规定太严的活动,以求得外表上的完备更为重要”。总之,在杜威看来,肯定所有儿童的创造性是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应当创造条件,把儿童创造性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2、教学应当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与强调探究和创新的思想相联系,杜威十分重视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杜威指出,由于学校教育中所传授的东西,都是已有的事实、材料和知识,是已经确定的东西。它们能解释问题、阐明问题,确定问题的所在,但是它们不能提供个体所需要的答案。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还要进行设计、发明、创造和筹划。因此,学校教育还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使学生掌握发现真理的方法——科学的方法,形成探究、发明、管理、指挥自然界的能力。 杜威指出,这种科学的方法并不是学校教育中每一科目具体的方法,而是无论哪一科目都可以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试验的方法。在杜威看来,试验的方法就是用人的动作将人的思考和自然界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有变化的关系。他举例说,有一种金属,人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传统的方法不过是看它的颜色或重量是什么,而新的方法则通过人的动作先加点酸下去,看它有什么反应;再加点别的酸下去,又看起什么反应;如果加酸不够,则加热,看其会变成什么样子。杜威认为,这种通过人的动作引起事物变化的方法,可使事物的性质和作用变得比较清楚。试验方法的特点是只有行动以后才可以知道,没有动作便没有真正的知识。 在试验方法上,杜威十分重视“假设”的作用。杜威认为科学的试验不是武断的、一成不变的,科学试验只是暂时认定有试验的价值,一切试验都具有假设的性质,都有待于证明和别人来改变它。杜威指出,试验方法和假设思想的提出,对于形成科学的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人们对于一种观点的提出,只有两种态度,对的就承认它,不对的就否认它,而试验的思想形成以后,开始形成第三种态度,就是对于一种主张,或真或假,只是把它看成一种假设,认定有试验的价值,都要通过试验的结果来定。在学校教育上,杜威指出,试验方法的作用就是无论对于新思想,还是旧思想都不要一概推翻,也不认定是最后的真理,只是以试验的态度做其存在的理由。总之,杜威强调教育上的“试验”和“假设”的思想,不仅反映了杜威探究思想在教学实践上的具体化,而且也反映了杜威对形成教育上科学精神的期盼。在他看来,强调试验方法可以使学校充满探究的气氛,可以打破传统武断的态度和教条的东西,在教育上形成科学精神的统一。 3、初等教育阶段应当把培养儿童好奇心、好问心和探索心等习惯作为主要任务。与强调探究和创新的思想相一致,杜威十分重视初等教育阶段在培养儿童好的习惯上的重要作用。杜威认为,初等教育的建立基于两个重要的事实,一是儿童期是人最初接受学校教育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吸收力最大,伸缩力最强,变好变坏都是可能的;二是这一时期是一个打基础的时期,不但是中学、大学的基础,尤其是人一生事业、习惯和爱好的基础。因此,初等教育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杜威认为,由于初等教育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只注重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反而束缚了儿童的发展。 在杜威看来,初等教育阶段是儿童好奇心、好问心和探索心等好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些习惯正是儿童探究能力和创造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杜威指出,这一时期,儿童有好奇的心理,冒险的心理,可以养成他探究的态度和勇敢的品质;如果不去鼓励它,利用它,使他形成试验和创新的态度,只是压抑它,儿童的心理就会变得麻木。杜威指出,这一时期,儿童所求的知识很少,但好奇心、好问心和探究心等好的习惯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初等教育的目的不在使儿童读许多书,掌握许多知识,而在养成将来应用的能力、技能和习惯。当然,杜威也认为,在这一时期,知识学习是不能放弃的,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求知而求知;知识应当从形成活动的能力、技能和习惯中得来,寓知识与养成习惯之中。在初等教育问题上,杜威提出的通过培养儿童好奇、好问、探索等习惯来形成儿童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的观点是具有重要价值的。 总之,在教育问题上,杜威关于儿童创造性问题的认识、关于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关于初等教育应当形成儿童良好习惯等观点,反映了他对教育在形成儿童探究和创新能力上的作用的深入思考。这是杜威在把社会变革思想与教育变革相结合问题上所进行的尝试。 三 杜威关于探究和创新的教育思想虽然是20世纪初期的产物,但从今天来看,它的基本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应当以不断变化和探究的观点加强对现代教育改革的认识。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发展变化的精神来指导现代教育的改革。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思想是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如果现代教育仍然延续传统的、单一地强调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的行动和动手能力、割裂知识与行动的联系,远离儿童的生活,只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因此,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应当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结合,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结合,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二是以不断探究的精神推进现代学校教育的变革。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的发展并不是被动的,学校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不断的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校都是探究的主体,都应结合实际情况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所进行的探究才是最有价值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校教育观念的转变,才有助于形成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因此,现代学校应当把不断探究和创新当作自己的生命,以此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第二,应当重视教育中对儿童创造性的认识和培养。现代社会是鼓励探究和创新的社会,创造性是人进行探究和创新的基础。现代教育应当把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上面对杜威思想的研究可以看出,杜威关于儿童创造性的认识不是从对创造性概念的一般理解出发,而是建立在对儿童个体发展特点认识的基础上;不是放在少数天才儿童身上,而是建立在对大多数儿童认识的基础上,这对于现代社会认识和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这一观点丰富了教育上关于儿童创造性的内涵,即儿童的创造性是与他自己的发展水平相联系的。这一认识提供了教育上改变传统观念,开展儿童创造性培养活动的可能性。其次,这一观点提供了教育上审视儿童的新视角,即每个儿童都是具有创造性的。这一认识有助于积极地评价广大儿童的创造性,为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使学校教育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其三,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儿童积极探索世界的兴趣,增强儿童自我发展的信心。需要指出的是,儿童创造性的培养是不能脱离儿童的实践活动的,是在儿童的实践活动中进行的,那种把儿童创造性的培养与儿童实践活动分开进行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它割裂了二者的密切联系,是传统教育中“形式训练说”的翻版。 第三,应当重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初等教育培养儿童探究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初等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联结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初等教育阶段,如果学校教育的任务仅仅是以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为主,而压抑儿童好奇心、好问心和探究的心理,不去鼓励它,利用它,没有使儿童形成好问的态度、研究的态度和探索的品质,儿童早期所出现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的萌芽就会逐步枯萎。因此,在初等教育阶段,如何处理好掌握知识和养成儿童好奇、好问和好思考的习惯关系的问题,是应当认真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进步[A].王承绪等编译.西方现代 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 [2]杜威.确定性的探究[A].罗伯特.B。塔利斯.杜威 [M].彭国华译.北京:中华书局,2002.62. [3]杜威.哲学的改造[M].许崇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8.63—64。[4][5][6][7][8][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9,169,183—184, 210,210,168. [10][11]杜威.杜威五大演讲[MI.胡适译.安徽教育出 版社,1999.137—138,139—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