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让课堂重返“因人而异”的年代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1-24 23:19
标题: 让课堂重返“因人而异”的年代
让课堂重返“因人而异”的年代
周彬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我不知道哪一个年代,或者哪一个国家,会把课堂的精致,追求到像今天这个模样;更让我觉得困惑的是,真的不知道,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荣耀,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把课堂上到精致的程度,甚至上到极致的程度,这固然是一种荣耀;可一旦把课堂的精致与极致,作为大家追求的目标,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教学就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与深深的恐惧;对坐在教室中的学生来说,上课似乎不再是学习,而是对教师的欣赏。难怪今天的学生,究竟在课堂上学到了什么,他们是讲不清楚的;但问他们教师的课上得怎么样,他们评课的水平应该不会比教研员差多少!
回首我们的求学经历,把课堂演绎到精致或者极致的教师,我们除了远远的围观或者欣赏之外,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东西。但那些在课堂上显得有些婆婆妈妈的教师,正是在他们的婆婆妈妈之间,留给我们的,是对我们每一道题目,每一个知识点的点滴关注;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嘘寒问暖;对我们前程与未来的操心与焦虑。课堂的本质,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对教师而言是帮助学习。课堂中要有学习的发生,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止于欣赏,欣赏是一种观众的态度,而不是演员的举止;课堂中更要有对学习的帮助,但不能让课堂中的帮助止于教学,教学是一种职业的态度,而不是一种热诚的举止。判断一堂课的好与坏,不应该把教师置于聚光灯之下,被聚光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程度与深刻程度。
至于教师在课堂上用什么方式来帮助学生,应该没有精彩与不精彩之分,也应该没有有效与无效之别。教师这个职业最为伟大的地方,就是一生都在帮助别人。要想真的帮到学生,一是要有帮学生的真诚之心,把学生的成就当自己的成就,把学生的未来当自己的未来,如果总想自己出人头地,或者让自己抛头露面,那这个真诚之心就会转变成功利之意,学生就会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另一是要有帮学生的教学能力,教学在这儿是针对学习而言的,学习是讲就系统性的,只有系统性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不掉在知识点的陷阱里,不会受阻于某一习题的面前;但教学必须要有针对性,要寻找到可能成为陷阱的知识点,要寻找到可能成为绊脚石的习题。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针对性,是与学生学习的系统性相对应的,只有对学生学习系统性的熟知与诊断,才可能寻找到教师教学中的针对性。当教师脱离教学的针对性,而去追求课堂教学本身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时,教师就失去了对学生的关注,失去了对学生学习的关注。
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不应该来自于教师教学的精彩程度,而应该来自于对知识的求知欲,以及知识学习的成就感。在不同时代,都会有不同的明星,同样的道理,在不同时代,都得有不同的明星。只有极少的明星能够跨时代生存,而且,跨时代生存的,基本上不是求新求异的明星,我们欣赏的不是他们的出名,而是他们的实力,当然还包括他们的为人。如果教师希望用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来吸引学生,教学会成为教师持久的负担与永恒的恐惧;随着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审美疲劳,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精彩,就会成为更重的负担与更大的恐惧。当课堂中没有了学习,学生很自然地成为观众,教师不得不走到前台;知识成为教师的道具,学生成为教学的工具,哪还有什么求知欲,哪还有什么成就感!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课堂,但结果并没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没有带来学习的成就感,有的是更辛苦的教师,有的是更困惑的学生。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呢?恢复教师在课堂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才可能让教师的课堂变得有血有肉,变得有滋有味。教师应该把自己最本真的一面表现出来,而不是把最做秀的一面表现出来,教师需要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课堂中的优秀与否,是一个事实,而不是一个追求的目标。换句话说,教师需要依托最真实的自己,来形成与自己个性特征与能力特点相吻合的教学风格,而且这个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是学生容易适应的教学风格。只有这个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才不再是教师恐惧的对象,也不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对象,教师才会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走近真实的学生,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针对性。只有教师的教学风格是相对稳定的,学生才可能去适应和顺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使得自己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者,变成课堂学习的行动者。
课堂还需要教师的完整性,这意味着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恢复一个完整人的性格品质,对教学内容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教育教学有着自己的理念,对日常生活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另一个方面,要把课堂中的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课堂既是学生的学习场所,也是他们的生活场所;学生除了在课堂中学习之外,还在课堂之外学习。当教师以完整人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当教师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人来看待时,师生之间追求的不再是精致与极致,而是脚踏实地;大家不再因为那些功利的精致与极致而紧张,反而因为回归日常生活而心心相印。到了这样的程度,课堂就变得因人而异了,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有着自己的学习使命。教师抛却了教学结果中的功利心,也就把课堂中的学习责任感还给了学生;教师抛动了教学形式中的功利性,也就找回了自己的教学个性。(周彬,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