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优秀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关键活动及其动力来源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1-26 13:22
标题: 优秀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关键活动及其动力来源
优秀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关键活动及其动力来源
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2015年第3期 作者:豆雨松 钱丹凤


内容摘要:校本研修活动构建和改善的一个途径,便是挖掘本校教师的实践智慧,以使研修活动能更好地继承学校的传统,更接地气。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优秀教师;校本研修活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豆雨松,浙江省长兴中学,浙江 长兴 313100;钱丹凤,浙江省长兴中学,浙江 长兴 313100
  标题注释: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胜任阶段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FFB120546)。
  校本研修活动构建和改善的一个途径,便是挖掘本校教师的实践智慧,以使研修活动能更好地继承学校的传统,更接地气。作为浙江省校本研修活动的试点学校,学校一直注重探索如何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与学校的团队力量、组织机制相结合,逐步形成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平台体系。那么,我们学校的优秀教师是怎样成长起来的?这个问题就非常值得研究,并可以分成如下两个子问题:(1)本校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关键活动是什么?(2)支撑他们在这些专业成长活动中付出努力的动力是什么?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考虑到参与教学专长发展的活动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因此,动力因素也是紧密相关的。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并采用访谈和文本收集的方法,收集教师教学成长过程中关键活动的资料。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我们从历史、化学、物理和语文四个学科中,分别各选出一位优秀教师。其中,文科2人,理科2人。这样的分布,可以让我们发现其教学专业成长的学科特点的区别。
  Q老师是历史学科省级特级教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在本校从事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从大学毕业到现在,Q老师从事高中历史教学近16个年头。“我觉得如果把我作为一个个案的话,前5年更有价值,后面的话很多就是一种惯性。”我们发现其他几位老师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存在类似的情况。H老师是我们学校优秀的化学教师,从教近10个年头,一直在本校工作,也是土生土长的。X老师和Z老师分别任教物理和语文学科,教龄分别为10年和13年。进入本校前都有外校工作的经历,可以说是从外校引进的优秀教师,他们谈的成长关键事件中主要场所不在本校,这更为我们提供不同环境下成长的比较,或许更有启发作用。
  一、四位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关键活动及其特征
  上公开课是四位教师共同提到的关键活动,这也是学校培养教师最重要的校本研修活动。两位文科老师都有长期阅读的习惯,并把阅读作为专业成长的关键活动。两位理科老师的关键活动是听课。Z老师还提到老教师营造的环境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但其影响更多体现在动力唤起上。
  (一)公开课的准备过程及其特征
  公开课在四位教师的成长过程中都是浓重的一笔。笔者也发现,四位教师在详细描述公开课活动时,其对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准备过程中。为了比较的方便,我们把公开课分为备课和磨课两个阶段。备课是指拿出初稿的独立备课阶段,磨课是指与其他教师交流后的教学设计修改阶段。
  比较四位教师的公开课准备过程,我们会发现非常类似。在备课阶段,他们都会找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以借助于别人的思考来提升自己的思考水平。在教案初稿拿出来之后,在Q老师和H老师的描述中,还有专门对教案进行研讨的阶段。这个过程通过同事的思考来进一步提升教案设计的水平。在磨课阶段,他们针对实践的效果进行信息反馈和研讨修改,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评课教师的点评非常敞开。而这些外在的智力支持,最后需要上课教师自己消化、吸收,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进行修改。
  概括来讲,这个过程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自己的深入思考,并借助于阅读资料和同事的研讨,提升思考的水平;第二,这种思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贯彻在实践的全过程中,理论知识经过实践转化,而实践中的问题又经历了理论上的研讨改进。理论和实践在这里达到了最好的融合。
  (二)听课——反思性模仿
  H老师和X老师着重谈了他们听课的做法。我们发现,这两位老师的做法上也基本相同。作为向师傅学习的他们,听课次数多,但课后的评课交流倒是不多。这种缺乏课后交流的听课是怎么促进他们提高教学水平的呢?
  H老师在入职后的前3年,基本上是听一节课上一节课。
  “我自己事先有准备的,而且我觉得自己准备得很充分。也就是说,哪怕我不去听课,我自己也能去教室直接上课……我会把师傅讲课的过程,尽可能详细地写在我的听课本上,回来后再看自己写的教案,尽可能逐个知识点、逐个时间段地去对照……有时候,我呈现得好,就会保留自己的。”
  X老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听课过程的:
  “听课就是先自己备课,备好以后再去听,听了以后再回来改,改了以后再去上,上了以后确实也发现一些问题,和自己预计的不一样,回来还有一个简单的教学反思在里面。这些年,我基本上是坚持下来了。特别是第一年,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也会听其他老师的课,可以做一个对照。”
  梳理他们的听课过程,我们发现有五个鲜明的阶段:(1)自己独立备课的阶段;(2)进课堂听课;(3)对照反思的阶段;(4)融入自己的课堂实践;(5)简单的反思体悟。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与公开课基本相同的特征:第一,独立思考的阶段,以师傅的课作为参照点,提升思考水平。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阶段,便容易被动接受别人的想法。换句话说,只有自己先思考过了,在听课后,才能碰撞出新的思考。第二,这种思考是融入课堂实践的,是有行为上的跟进的,而且这个过程有时候会循环出现,达到理论认识的实践转化和实践检验后的反思体悟。
  那这种带有模仿性的听课会不会复制师傅的教学风格呢?两位老师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如H老师说:“后来我对照我们俩的课,我发现我们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但是师傅课堂上那些精彩呈现的部分将会一直影响我的教学。”而X老师则进一步说到了个人性格对于教学风格的影响。
  (三)阅读——提高思考的参照点
  两位文科老师都有长期阅读的习惯,两位理科老师都没有把阅读作为关键活动进行阐述。阅读是否带有文理科的分别,考虑到数据上的缺陷,我们这里忽略这个问题,主要分析阅读对于文科老师Q和Z教学能力的影响。
  相对于公开课和听课的活动,阅读相对来说是更加个人化的事情,更加“软性”。Q老师由于是教育学出身,并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其阅读的主要内容是历史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能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的内容,而且他有良好的阅读和记笔记积累的习惯。Z老师形容自己的阅读内容很杂,而且特别提到自己不看教育类的著作,看的东西比较“文艺”。Z老师对教材内容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其中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对其学科素养的提高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四位优秀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动力来源
  这四位优秀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公开课的能手。Q老师在工作后的第二年便获得县优质课评比第一名;H老师在入职后的第一个月年轻教师汇报课上便得到了极大的肯定;X老师在入职第一年由于偶然的机会得到了高级别赛课的机会,并在团队的帮助下赢得一等奖;Z老师在入职后的第三年获得县内教学比赛的二等奖,且老教师告诉他其实有一等奖的实力。这种在公开课中获得同行认可的成就感,或许是所有动力中最关键的。
  除了内在成就感的推动,对自己发展的“逼迫”也是普遍现象。Q老师形容自己的专业成长是“被推着走的”,且重要的“推手”是县教研员。Z老师由于课上得好,常被“逼着去开课”。X老师更是重复强调“一定要逼自己”,并认为参加比赛和活动是逼迫自己成长的契机,觉得自己平时的教学太公式化,很难去发现一些新意。
  清晰的工作定位为努力指明方向,也是一个动力来源。Q老师重复提到定位的重要性,并且要有清晰的发展路径。H老师对教学工作中的几块内容及其关系有清晰的定位:“从我的常规教学工作来看,可以将教学分为两块:一块是备课,还有一块就是作业的批改。这是两块显性的教学工作,那隐性的是什么呢?就是与学生的交流,这其实也是你的工作之一,是你的辅助教学。备课对于我来讲,是最为重要的,它会占据我百分之七八十的工作量。因为只有把课备好,课才会上得精彩。那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作业反馈里就会省事很多。”这也就为他们在哪些地方需要花费多大精力有更具体的指导性。
此外,一个好的环境,特别是一个好的团队,对于教师工作动力上的唤起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环境的感召带来的动力也是非常大的。Z老师谈到当时与老教师的交往过程中,特别重要的不是标准化的技术性指导,而是一种精神气场的潜移默化。H老师提到了团队的支撑力量及其相互间交流的坦诚相对。

  从我们四位优秀教师的动力来源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内在的成就感,外在的强制性推动,以及外在的环境对教师发展动力的感召和唤起。那么,这些动力来源之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Q老师描述自己的经历时,首先是外在的强制推动。“刚开始是被邢老师(县历史教研员)推着走,特别是第一年、第二年的时候。邢老师不断地来听课,逼迫着我不断地改进。”此后,随着教学能力上的提高,内在的成就感驱动也越来越明显。“真正有一个非常清晰、良好的规划,并且按照这个规划一步一步走下去的人是凤毛麟角的,绝大部分人是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特长、发现自己的成就,然后一步一步脱颖而出的,这是我的观点。”

  人都是有一定的惰性的,作为教学专业能力上已经受到同行认同的X老师,提到了自己有时候会变得懒散,这时候会感到很迷茫。所以,“当自己感觉到自己不努力的时候要经常能够把自己拉回来,经常拉一拉自己”。而且作为在专业上已经很有成就感的老师,还是非常强调外在动力的推动,“我觉得学东西学得最快的还是参加比赛,因为平时的教学太按部就班了,公式化地去做一些事情,所以你很难发现一些新意。因为只有有了一个契机你才会很认真地去准备,在准备的过程中才知道我哪些地方还不行,我哪些地方是好的,你才会很主动地去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因此,我们很难简单地讲,外在的动力来源和内在的动力来源哪个具有优先性。这些动力来源实际上是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其中,最可靠的是自身的成就感驱动,但这种成就感驱动是需要前期努力积淀能力的结果,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三、讨论与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展形式可以多元化,但是不能离开教师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跟进。而参与这些活动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促使我们重视动力来源的重要性。

  (一)激发思考要有参照点,思考成果要有行为跟进

  在我们上文提到的四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参照点”。公开课过程中的“找资料”阅读,同事的交流研讨,听课后的信息反馈和讨论,都在帮助他们从另外一个视角提供信息。同样,听课活动和阅读文献也是提供信息的另一个视角。

  实际上,教师实践性知识常常蕴含在行为中没有明确的显现,需要通过这些参照点,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而要使这些活动成为提升你自己思考的参照点,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实践性知识,并与这些来自其他视角的信息进行对话。鞠玉翠在对多位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详细的叙事研究后,认为“要转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要求,将其视为开阔视野,深化认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和促进自己反思的工具,而不是高高在上必须服从的教条”。[1]这应该成为我们对待外在理论(来自其他老师或者书本)的原有态度。

  这样看来,教师的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认识层面,需要行为跟进把思考的成果实践化。这个过程也在检验思考的成果,如果没有取得行为上的理想状态,就需要不断地改进思考的成果。我们发现,四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都伴有行为跟进的过程。

  因此,在构建校本研修活动时,不仅是追求活动形式的新颖,而要更注重活动的内在作用机制。激发教师思考要提供有力的参照点,同时思考成果要有行为跟进,这应该是最核心的机制。

  (二)动力来源: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相互作用

  教师的专业发展既需要付出意志努力,也需要一定的动力刺激。目前,理论界对于利用外部奖惩和激发内在需求两种手段存在争议,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刺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才能有更持续的影响力”。[2]从四位优秀教师的发展动力上看,内在的成就感可以说是他们最牢固和最具共性的动力来源,但是这种动力来源本身就需要意志努力的支撑,而不是一开始就有的。

  四位教师的案例研究显示,外部动力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职初阶段,教师对于自己职业的价值还只停留在从他人或书本中而来的认识阶段,没有切身的深入体验。且不可否认的是,受自身经验和视野的限制,教师对于专业发展活动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甚至其专业水平发展到了受同行认同的阶段,还会出现放松和迷茫的时候,要经常“拉一拉自己”。除了带强制性的外部动力来源外,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体发展的文化氛围,是唤起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Z老师和H老师都提到团队的环境所带来的感召力量,这种软性的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工作动力。

  不言而喻,这些外部的动力来源,只有帮助教师得到更多的成就体验,其内在的发展需求才有更长久的持续性,但也不能仅仅简单地理解为哪个重要、哪个次要。教师发展动力的生成是失衡与平衡的博弈,体现为“平衡—失衡—新的平衡”循环往复与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3]这种失衡状态,便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而解决专业困境的动力,需要挖掘和引导内外两种动力来源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上发挥正能量。

  参考文献:

  [1]鞠玉翠.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叙事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

  [2]高芳祎.研究型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成长——一位专家教师的个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1).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