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味,想说清楚不容易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1-27 20:10
标题: 语文味,想说清楚不容易
原文地址:语文味,想说清楚不容易作者: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味,想说清楚不容易
语文味这个词,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所使用。特别在评价一节语文课时,常常会说某节课的语文味怎样怎样,但是当被别人问起:“什么是语文味?”时,却又是欲说无辞。近年来,我校申报了一个大市级的语文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主持人的我,常常在思考这个问题,试图说出我心中的语文味。但是,还是觉得——语文味,想说清楚不容易。今天就欢迎大家都来说说自己心中的“语文味”吧。
讨论主题: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
讨论提纲:
1.怎样理解程少堂老师关于“语文味”的定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您认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什么?您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语文味”的?
2.当前语文课堂的“语文味”还存在哪些缺失?造成缺失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改进?
3.结合人教版三上《盘古开天辟地》,谈谈一节语文课,上到什么层面才算是真正上出了“语文味”?
湖北徐爱枝:记得 张祖庆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盘古开天地》时,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然后指导学生尝试运用抓住重点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把《盘古开天地》这个故事读成一句话,也即是找出课文中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对三年级阅读的要求,在初读环节根据课文的特点给予恰当的方法指导,扎实训练,凸显了语文味。
江苏姚年旺:徐老师的这个例子找得好,能够说明一点:那就是语文教学要教出了语文教材本身的语文味。
河北沧州张东兴:“概括”出了语文味。
江苏姚年旺:概括能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语文学习能力。
江苏鲁海彬:课堂上的听说读写最能体现语文味
江苏姚年旺:是的,这才像语文课。现在有些课堂,花样多,忽视了语文本身。
甘肃顾建平:——当然程老的理解更为具体,科学,是站在较高的理论层面进行阐述,而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的角度我认为 “语文味”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扎实有效的干“语文”的事。通过字词句段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能力,并通过这一过程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安徽马金鹏: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寓听说读写书寓字词句段篇之中。
湖北徐爱枝:是的,在解读文本时,不仅要理解内容,还要咬文嚼字,重锤敲打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体悟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词句所呈现出的表达方式。
江苏姚年旺:顾老师、马老师的观点相似,都抓住了语文的本体。
甘肃顾建平: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的舒明老师在《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
——如何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突出“语文性”,站稳“基础性”,让词语教学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生根发芽?笔者认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抓住“词眼”进行教学,让关键词语如一条根,深深扎进泥土里,牵一发而动全身。
安徽马金鹏:泛语文、非语文远离语文课堂。注重语文的语言、文字、文化意识。
江苏鲁海彬:现在的许多的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思品课、环保课,真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没能够从课文中发现具有核心教学价值的语文内容,着眼于语言的表达形式,着眼于学生的语文能力。
江苏姚年旺:这是说的教材解读的问题。每篇教材在教学之前,都要进行一番解读,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不是空泛的,而是与具体课文的特点紧密联系的,是区别于其他课文的。
甘肃顾建平: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的舒明老师在《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
——低年级学生掌握词语的心理过程,更近于原型加工厂的方式。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地把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实践中,与认识事物相互结合,与学习文本水乳交融,使学生在学词的同时,发展语言,让词语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生根开花”,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江苏姚年旺:有的老师上课,不考虑教材的特点,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语文味肯定会大打折扣的。甚至是做了些无用的工作。
河北沧州张东兴:我再举一个“读”出语文味的例子吧:在昨天的培训中,我列举了《比尾巴》这首儿歌。儿歌的文本特点是有问有答,三问三答,又三问三答。我引导老师们采取“刘三姐和秀才对山歌”来处理。一部分男老师是“秀才”,其他人是刘三姐及乡亲们。秀才们问,大家回答;大家问,秀才回答。后来,我让老师们再想想其他办法,老师们想了很多:男女问答,师生问答,同桌问答,左右问答,前后问答,学生和家长问答,一问群答……后来,我问,这样的课文还用分析不?老师们说不用了。我问孩子们喜欢不?老师们说喜欢。我问还需要朗读指导不?老师们说不需要了。我问还用布置孩子们背诵课文不?老师们说不需要了。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了“语文味”,这就是我主张的“享受语文”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根据文本的特点,读出语文味,学出语文味。现场上老师们玩得很开心。
江苏姚年旺: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一点:只要教学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来展开的,就一定是省时高效的。
甘肃顾建平: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的张利群老师在《在诗行间寻觅情趣,邂逅文化》一文中指出:
——只有有情趣的课堂,学生才能受其感染而敞开心扉,才能在语言的世界里自在游弋,才能主动、生动地动眼、动口、动脑、动手。情趣带来的欢乐,就是学习热情的心理支持。
江苏姚年旺:根据我的体会,语文味,想说清楚不容易。要说的角度很多,还是请老师们围绕拟定的提纲来进行为好。
河北沧州张东兴:如果理论的抽象的不好说,就可以多举例子让大家增加感性的体验。
甘肃顾建平:是的。站的角度不同理解就不同,这就是差异。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应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世界、对生活始终保留一份浪漫、热烈的赤子情怀,以最敏感的灵性、最柔软的心,会晤语文的风花雪月和山温水暖;再以最“语文”的课堂方式,斧凿无痕地渗入学生的生命感觉。
江苏姚年旺:这个话题的提出,背景是当今语文课上语文味不足或者缺失,正如有识之士所说:语文课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
江苏沈松明:语文味不足,那多了什么味?
江苏姚年旺:由于课文的不同,上出了品德味、科学味、环保味等等。
我们在2010年底申报了一个语文味的课题,做了一个探索。今天就是来向各位做个汇报,期待得到大家的指点。
河北沧州张东兴:有些语文味就从汉字的这一笔一划中体现出来。
江苏姚年旺:现在的课堂有两种不好的现象: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热衷于把教材分解成若干知识点,把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枯燥无味的训练场,把学生异化为一个个答题机器;二是:追求所谓的“人文性”,在课堂教学中架空文本语言,脱离学生的言语训练,一味追求出奇创新,乐此不疲地探讨语文文本之外的话题。于是乎,空洞的道德说教挤进了语文课堂,炫目的媒体展示挤进了语文课堂,无关的实验验证挤进了语文课堂,花哨的歌舞表演挤进了语文课堂,海量的知识拓展挤进了语文课堂……这些“非语文”的东西挤占了大量的原本属于言语训练的时间。到头来,“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信息技术课、自然常识课、艺术欣赏课、课外阅读课……
江苏沈松明:我个人一直觉得语文味是一个荒诞的提法。
福建黄瑞夷:很多人说教课文是语文味的缺失。教语文不是教课文,课文内容分析就没语文味。其实课文分析也是有语文味的,问题在于是谁在分析。如果是学生分析,那也是学生在用语文。如果是老师分析,那就没语文味了。
重庆廖纪元:要有语文味,必须做足这几个点上的功夫: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增长点、情感熏陶点、语识渗透点。
江苏姚年旺:刚才大家对语文味都谈了各自的观点。现在讨论第一个题目:怎样理解程少堂老师关于“语文味”的定义,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您认为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是什么?您是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语文味”的?
早在2001年,程少堂就率先在学术界把“语文味”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正式提出,
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
河北沧州张东兴:我自己觉得:在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不妨不给“语文味”下定义。因为我们心目中都有关于“语文味”的认知,我们就可以多举例子:原来这就是语文味,那样就没有了语文味……这样,具体的案例多了,对语文味的认知就会越来越理性了。
甘肃顾建平:好像就是喜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协调统一就那么难?问题在哪
江苏姚年旺:程老师提出时,大家觉得提得非常及时,但是等到大家去做时,又发现无从下手,也就是操作性不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江苏姚年旺:根据对程老师研究成果的跟踪发现,他研究是中学语文教学。
甘肃顾建平:是的,理论太多,操作层面的东西很少,有理论的实践少,实践多的没理论!就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一样!
山东栾庆新:语文味到底是一种什么味?是诗味?情味?还是……其实,语文味并没有一定之规,它味出自然,贵在纯真。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必须抓住“语言”不放。语言内容的感悟与语言形式的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翼,离开了语言内容,语言形式的赏析便成为无本之木;舍弃了语言形式,语言内容的感悟就显得失之依附。
江苏姚年旺:这就需要我们去丰富啊。
甘肃顾建平:果戈理说:每一个字都是无底的深渊。语文的确是一门怎么说它丰富都不过分的学科。一个汉字,就是一种文化。一个词语,就是一种精神符号。在捧起一个文本的时候,既看树木亦看森林。不一定告诉学生,文字背后有什么,但是教师可以告诉自己:我应该读出什么,我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我能以怎样的方式让他知道。因为教师的眼光决定了学生所得的大小、多少、长短、厚薄。反之,一个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缺失了文化视角的老师,带给学生的课堂生活必然是寡淡索然,削减甚至丧失语文本身的文学力量。因此在完成基本的知识理解、能力培养、思想熏陶之外,我以为老师还应兼顾教学审美,恰如其分地链接起散落在文本字里行间的“珍珠”,将语文素养的触角扩大、延伸、勾连,组合成一个广阔深远的气场,让学生沉醉在语文的世界里尽情呼吸它的美。
江苏姚年旺: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发表了《“语文味”即语文本色的回归》一文,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语文味就是语文本色的回归。
吉春亚老师认为,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环境中,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润泽氛围中,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下,主要通过典型的“言语作品”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种 “言语行为”中,不断内化各种收获,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 “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大家看看吉老师的观点。
江苏鲁海彬:可不可以这样认为:语文就是语文的本色呢?
江苏姚年旺:应该比程老师的指向更为具体些了。
甘肃顾建平:语文本色又是什么?
重庆廖纪元:学生学语文就是学习用语言“言语”,我们教学时致力于此,可能就有语文味了。
江苏姚年旺:语文就是语文的本色,这句话没错,但是等于没说。
山东栾庆新:不如随堂学习词语,要让学生在感受词语内容、词语形象、词语情感的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运用词语表达语言情感的方式方法,感受语言文字自身潜藏的美,语言文字运用表现的美——这才是真正香喷喷的语文味。
江苏姚年旺:栾老师说得对。
甘肃顾建平: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什么”和“学什么”比“怎么教”和“怎么学”更重要。现在有些教师始终把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停留在“怎么教”和“怎么学”上,试想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为突破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其结果是收效甚微,进步很慢。
江苏姚年旺:但是还得与具体的课文结合起来,一节语文课不可能都把这些活干一遍。
山东栾庆新:想起了薛法根老师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河北沧州张东兴:我们可以针对程少堂先生的语文味的概念来思考: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
1、语文味只体现在“语文教学”的范畴内吗?
2、如果不在师生共享的前提下就没有语文味了吗?
3、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他们带来的仅仅是语文味吗?如幽默点染,如义理阐发。
……
所以,我主张与其定义不科学,或者不完善,不如,先模糊着。多具体案例,多感悟。说也说不清楚,就不说了嘛。
江苏姚年旺:这就说到点子上了。特级就是特级,他们能找到这些点子。我们一边实践,一边进行理论探索,并不冲突。
甘肃顾建平:如何把“特级”转化为自己,这也很关键。
江苏姚年旺:还是回到吉春亚的观点上来吧。吉老师把语文的本色定位在言语,一举抓住了语文学科的内核,明确了语文味的边界。但是,她留给我们的疑问是:如果没有诗情画意的氛围,那么语文课还有没有所谓的语文味呢?或者说,有语文味的课是不是一定得有诗情画意呢?她的这种观点是不是适用于现行教材中的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呢?
宁波许金苗:语文味就是言语实践,不必想得很复杂。
江苏姚年旺:语文味就是言语实践,是对的,但是反过来说,言语实践就一定有语文味,就不一定了。所以研究还是有必要的。
甘肃顾建平:语文味就是想方设法进行更为有效的言语实践。
宁波许金苗:言语实践一定会有语文味,关键是操作得是否得当。
江苏姚年旺:那题海战术呢?恐怕就没有味了,学生会厌烦的。
宁波许金苗:是否切合情境,是否切合学生实际。题海战术不算,是在教学情境中的言语实践
江苏姚年旺: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教可能会考到的内容。哪里还有味道呢?
甘肃顾建平:“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教可能会考到的内容”关键是有的教师不知道要考什么?
江苏姚年旺:在吉春亚之后,浙江的汪潮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汪潮教授认为,“‘语文味’是语文的本质体现”,“ ‘语文味’是语文意识”,“所谓语文意识是指:用语文的头脑来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问题;用语文的标准来评价语文效果。”
湖北李声智:在更多的讨论中,有时会迷失我们的双眼,每个教师要有自己本真、原始的理解——让学生学会表达,让学生对人生、自然现象有所思考,有所顿悟。
甘肃顾建平:用语文的头脑来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问题;用语文的标准来评价语文效果。评价的结束的认同程度是语文教学的导向,谁掌这个舵?
河北沧州张东兴:根据文本的特点,读出语文味,学出语文味。
江苏姚年旺:大家对汪潮教授的观点谈点看法吧。
甘肃顾建平: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小学的舒明老师在《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词语教学的有效性》一文中指出:——低年级学生掌握词语的心理过程,更近于原型加工厂的方式。
宁波许金苗:这样的定义是模糊的,所以我认为,语文学科最大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的模糊不清,这就影响了语文学科教学的质量。
江苏姚年旺:说到点子上了!要根据文本的特点来进行言语训练,不能指望有一个模式,可以教不同的课文。
江苏杨卫东:我觉得,最需要考虑的是怎样从教课文转变成教语文。教课文的结果是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一定时间以后,这个内容也就忘记了;教语文,让学生感悟语言并学会运用,这转化为语言素养和能力了。
江苏姚年旺:汪潮教授指出“语文味就是语文的本质体现。”语文味就是在语文教学中用语文武装整个语文天地的思想、目标、过程、手段、评价等等。这样的观点虽然听上去是十分正确的,但是仍然较为空泛,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用“语文意识”来解释“语文味”,那么,语文意识又是什么呢?
甘肃顾建平:怎样的是教课文?怎样的又是教语文?老师们都明晰吗?
江苏王忆红:语文味是慢慢熏出来的,有法可循,细想有时又无法可循。
安徽王晓峰:让“语文味”飘荡于课堂。课堂有无“语文味”,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语文教师的理念与思想。欲要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味”十足,最关键的是我们的语文视野要开阔,语文视角要独特,语文理念要先进,因为“语文味”这个“味道”的“烹制”是我们视野、视角与理念的细化与外化。
“语文味”的核心是“语文”,不是“味”,“味”因“语文”而生。只有“烹制”出色香味全俱的“语文”
1.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二者不可偏废。暂且不论“人文性”,“工具性”是学习语文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工具性”就是在明确我们的语文课堂的核心任务就是要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的要求,分解目标,细化我们的教学活动。
2.注重语感的培养以及策略。语感的内涵丰富,包罗万象,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语言实践的方式培养。
3.课堂的一切活动都是“语文”的。听说读写,都是语文的。
江苏姚年旺:到了2010年,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第三期刊发了吴永军教授的《再谈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吴永军认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实际上是对语文学科本体论的诉求。”“语文教学的语文味既要突出言语训练,又要加强人文性的培养。”
江苏赵冬俊:语文味,可能更多地针对的老师的教学。我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多指语文课堂教学。而语文意识,可能更多指向教与学两方面。
湖北李声智:比如在我刚教完的《蟋蟀的住宅》中的“随遇而安”的理解,过程:理解词典意思——找出文章中的佐证——用“因为……所以……”联系起来说说——联系生活造句。努力将消极的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是否就是语文味的彰显?
江苏赵冬俊: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应当有“语文意识”,简单地说,就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甘肃顾建平:看来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安徽王晓峰:但是人文性,我们不可人为弱化。
江苏姚年旺:吴永军批评了现在语文教学中过于突出言语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的现象。也就是说,语文味不等于工具性。实际上,吴教授在提醒我们,谈论语文味不能离开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两者不可偏废。
甘肃顾建平:“语文味”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扎实有效的干“语文”的事。通过字词句段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能力,并通过这一过程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安徽王晓峰:工具性是课堂明线,人文性是暗线,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江苏赵冬俊:工具性到位了人文性也就到了。我没有见过人文性到了,而工具性没有了的语文课。
安徽王晓峰:我同意赵老师的说法。
江苏姚年旺:上面我说了那么多,就是在做一件事,就是试图说清楚什么是语文味?
通过分析上面四家具有代表性的言论,加上我们的理解,我们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语文味就是在语文教学中,由教师规范性的“言语行为”示范、组织的多种趣味性的“言语活动”,学生自主揣摩、感悟教材中具有典型性的“言语特点”,成功内化为自身的“言语素养”,并能外化出来的规范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听、说、读、写、书等“言语能力”,一种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审美快感。
上面就是我的观点,请大家批评指正。
安徽王晓峰:语文味内涵丰富,味道十足。
江苏王忆红:如果只执着于章法,执着于教法,执着于教什么,又显得枯燥了。总希望语文课,能够恣意于语言文字的纯美、体悟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然后能在一个特点的环境,让我们的学生也能迸发那样的文字与那样的情感。
江苏姚年旺:我们之所以对语文味作出这样的认定,有两点考量。一是紧紧抓住语文学科“言语”这个本质内核,在言语这个层面谈语文味;二是明确教师在提升语文课堂“语文味”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提升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提供可操作性。
江苏赵冬俊:语文味的适用范围是否就是“课堂”?
江苏姚年旺:是的,我们研究的就是课堂上语文味缺失的问题。
江苏赵冬俊:哦。课堂没有语文味,学生嗅不到来自语文的馨香,所以感受不到语言的魅力。
宁波许金苗:由教师规范性的“言语行为”示范、组织的多种趣味性的“言语活动”,学生自主揣摩、感悟教材中具有典型性的“言语特点”,成功内化为自身的“言语素养”,并能外化出来的规范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听、说、读、写、书等“言语能力”。
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山东栾庆新:小学语文的语文味重在培养。
宁波许金苗:姚老师的论述就把培养具体化了。
江苏姚年旺:我们认为,课堂上的语文味应该来自三个方面:教材的语文味、教学中组织的言语活动。教师的言语素养。
江苏赵冬俊:课堂上语文味的缺失,主要是语文老师身上没有语文味。
江苏姚年旺:刚才大家的讨论忽略了教材本身。对的,教师的素养很重要。
江苏赵冬俊:这三点概括得好。
江苏姚年旺:王崧舟的课好,过瘾,好在哪儿?大家都清楚。
宁波许金苗:但是主要是前两方面,教师个人的言语素养参差不齐,但如果前两方面做得好,一样可以有语文味
安徽王晓峰:就语文味,别想用一句话概括具体。
宁波许金苗:不必概括具体,有一点说一点就行。
安徽王晓峰:语文味归根结底,就是语文的问题
河北沧州张东兴:我还想举个例子谈“语文味”。五年级的《杨氏之子》一课,我在课快结束的时候,引领孩子们一起编对联,斟酌横批。这样的教学就体现了语文味。
江苏姚年旺:前面我就说了,语文味,想说清楚不容易。
甘肃顾建平:姚老师试图通过名师的案例引导我们,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中体会“语文味”,这本身就是“语文味”范畴!?
江苏姚年旺:我的课题研究两年多了,我才尝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宁波许金苗:我觉得薛法根的语言不如王崧舟那样优美、煽情,但他的课一样充满语文味。所以教师自身的语言素养并不是最主要的
宁波许金苗:如果你能尽可能地列举,并有足够丰富的策略,就算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一样对广大教师有借鉴意义。
江苏姚年旺:先说教材中的语文味。教材解读不等于一般读者的文本解读,它有特殊性。首先,解读者身份特殊,是语文教师;其次,解读对象特殊,是教材,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言语训练的凭借。再次,解读目的特殊,教材解读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文学鉴赏,它是为阅读教学服务的。因此,教材解读,应该包括教材的内容和表达形式两个方面。
甘肃顾建平:有三个教学故事和大家分享。
把梦放飞
记得同样是一节公开课,县、学区、本校的许多老师都来听课,一节课上完了,我正要走下讲台,突然有一个叫李斌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想问您?”
“为什么要把佛香阁建在万寿山的半山腰而不建在山顶?”
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回答学生的:“至于为什么把佛香阁建在万寿山的半山腰而不建在山顶,准确的答案我并不知道,但我有两种想法,先告诉你: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站在佛香阁看颐和园,大半景色尽收眼底’。也许佛香阁是颐和园最好的观景点;二、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建筑物长期经受自然界的侵蚀,风吹、雨淋、日晒,……会减少建筑物的寿命,建在半山腰,有山体的遮风挡雨,也许会延长建筑物的寿命。不知我的解释你是否满意,如果你要知道正确的答案,就去认真地查查资料,别忘了把正确的答案告诉老师,同时老师还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北大,出了北大的校门就是颐和园,在佛香阁前照张精美的照片,别忘了寄给老师一张,也让老师一起来分享你的快乐,好吗?”从孩子脸上欣慰的表情来看,我的回答得到了他的认可,这是的我才长出了一口气,从容的走出了教室。
老师们,也许我们不太注意的语言,但对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是铭刻在心的,也许就是你这样一句不在意的话成就或断送一个学生的理想和希望。老师们,我们的责任是成就每个孩子,放飞他们的希望!
课堂是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转变的主阵地,是老师们展示自己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主战场。是学生给了我们智慧,是学生成就了老师的专业成长,失去了学生、脱离了课堂,任何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研究也许只能是一句空话,一页白纸。
江苏姚年旺:所以说,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文味”。
宁波许金苗(446412413)  9:50:39
姚老师说的解读对象特殊与解读目的特殊其实是一回事。
江苏姚年旺:应该不一样。有的名家名篇到了教材中有了改动。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不少教师还是抓住原文不放,其实有违编者的意图。所以我这样讲。
宁波许金苗:就是以教者和学者的角度去看文本。
浙江徐国良:简单地说:语文味的核心就是在语文课堂上要做语文的事。
江苏姚年旺:教材中选用了多种文体的课文,有记叙性的,有说明性的,有说理性的;有现代白话文,有古代文言文。记叙文,重于叙述和描写;说明文则重于解释和说明;说理文,又重于观点和论据;现代白话文语言形象具体,古代文言文语言含蓄凝练……即便是相同的文体,由于内容不同,其表达方法也会不同。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教材不同的语文味。
浙江徐国良:我以为,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这是课程标准在教材中的反应)、把握学段的特点(不拔高,不降低)、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定教),最好还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努力达到编者、读者、作者和老师四者视域的融合。努力在课堂中统筹兼顾这四个要素,那么这样的语文课总不于于差到哪儿去。
甘肃顾建平:小学语文教学:我的做法是淡化文体,体会语言!
安徽王晓峰:语文味,简单点,别搞得太玄乎了。
浙江徐国良:我的意思恰恰相反,我们就是太淡化文体了。
安徽马金鹏:因文体而异,灵活对待,关键种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语文的事。
甘肃顾建平:淡化不是放弃!
江苏姚年旺:举个例子吧。三年级的《海底世界》。一般人会把它当做说明文来教。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句话大家都熟悉。相信有些老师是紧紧围绕这句话来教的。这么教,能教出语文味吗?
有个教师就不是这样教的。他抓住了课文开头的一句话:“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吗?”老师们可以在心里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味道来了?对了,是神秘感。抓住了“神秘感”,课文的解读就豁然开朗了。这篇课文用充满神秘感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了神秘的海底世界。神秘在哪儿呢?神秘在海底有动物的窃窃私语,神秘在海底动物多样有趣的行动方式,神秘在海底植物的巨大差异,神秘在海底矿藏很丰富……
于是,这位老师是这么教的:
一、示范朗读,营造神秘气氛。
二、自读课文,寻找神秘所在。
三、交流收获,体验神秘表达。
四、模拟解说,复述神秘故事。
大家说说看,这节课是不是很有语文味?不听课也能想出来。
浙江徐国良: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每一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是不一样的。
甘肃顾建平:我的“三读三问”主要针对散文,“七步教学法则不要针对“文言文”和“诗、词”。
浙江徐国良:我有执教《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时,我就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朗读、批注:揣摩、领会文本语言的准确、生动。(2)、推想词语意思:体会课文是如何通过文字描写表现科学工作者的执著与艰辛的。(3)填空、复述:感受文本叙述的条理性。
江苏姚年旺:好了,刚才说的是解读教材中的语文味,下面来谈谈教学手段的语文味。也就是言语手段。
浙江徐国良:教学手段也有语文味?
江苏姚年旺:教材有语文味,那是静态的,还必须通过动态的言语活动来激活,来体现。课堂教学需要组织一定的教学活动来进行。不同的活动,所释放出来的语文味是不一样的。语文课上常见的教学活动很多,但是有的是言语的,有的则是非言语的。
浙江徐国良:不要搞得太复杂。
江苏姚年旺:不复杂。言语活动,比如:听、说、读、写、书(写字),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质疑、背诵、复述、转述、讨论、比较、演讲、辩论、写读后感、批注、改写等。
非言语活动,比如:绘画、听音乐、表演、实验、计算、观看视频等。
宁波许金苗:什么是神秘表达?
江苏姚年旺:许老师,神秘表达就是怎样表达出神秘感来的。
安徽马金鹏: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宁波许金苗:就是一种拟声词或是打比方的表达方式。
宁波许金苗:我没听他的课,但是看看这些,我至少看不懂。
甘肃顾建平: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导学思路)
(一)听(抄)写词语,激发兴趣
①蔚蓝    金黄    蓝黑    绿茵茵;
②大海    沙漠    夜空    草地
③乐园    天下    家园  (天堂)
④海鸥    蜥蜴、甲虫    星星、月亮    孩子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归根结底就是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一环节中,有听写、还可以抄写,同时还有一个(   )需要学生自己去填,目的是为了通过适度训练梯度,灵活的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读词读句,体会句意
读:竖着读→横着读→添词读成句子。
[设计意图:竖着读,体会词的分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横着读,让学生进行相关链接,产生意象,有所感悟;添词读句,一方面,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对诗句产生初步的印象。“教育要在不知不觉之中,当学生发觉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教育的功效就已经降低了”。]
(三)反问提示,引出下文
① 是这样的吗?
② 那么是怎样的?
③ “这究竟是为什么?”
④ 你从这句话中读明白了什么?
⑤ 你能找到答案吗?
(这是因为:“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所以,我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第一:突出“本来、本该”的意思,强化学生对该词语的理解,第二:通过“是这样的吗?”引出学生对下面诗句的理解,明白现实到底是怎样的,从而回答“那么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第三:加深对“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解;从而为诗的最后一节的朗读和理解奠定基础,为体会课文表达情感确立感情基调。]
(四)指导朗读,小结归纳
① 读:诗的最后一节;
② 你从最后一节中读明白了什么?
(板书:仇恨战争   祈盼和平)
③ 小结:是呀!孩子们,世界上还有多少孩子祈盼着——“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让他们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板书课题:让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设计意图: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训练,通过学生长时间的阅读和体会,我想学生形成对战争的恨、对和平的祈盼应该是水到渠成。明白诗歌中为什么要反复问“这究竟是为什么?”的道理、知道课文为什么要以“让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为题是不会怎么过于困难的。]
(五)总结学法,拓展延伸
①词语归类:词是语言的基础,理解词语可以把话说好、把课文读懂,把习作写好,词语的学习很重要;
②词与词连接在一起就是句子,诗人们也是这么做的,相信同学们也会学着做,做得像诗人一样,能成为写出自己心声的伟大的诗人!
③读是我们理解词、句、文的最好的方法和手段,不是吗?古人就曾经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通过读词、读句、读课文体到了诗歌中表达的“仇恨战争,祈盼和平”的情感。
希望同学们能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己去用“心”读“阅读链接”中的《儿童和平条约》,相信你们也能像这节课一样读出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生的追求。]
附:板书设计       让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本来   本该)
(?)
      “这究竟是为什么?”
仇恨战争    渴望和平
          蔚蓝       金黄        蓝黑         绿茵茵;
大海       沙漠        夜空          草地
乐园       天下        家园        (天堂)
    海鸥    蜥蜴、甲虫   星星、月亮       孩子
江苏姚年旺:有的老师上语文课,又是放视频,又是放录音的,我是来泼冷水的。
湖北徐爱枝:多媒体是现在惯用的手段,多媒体与言语习得结合起来,也能体现语文味。比如提出的课外《海底世界》,让学生观看海底的鱼,体会课文中对鱼的描写怎样的生动具体,从哪个方面去描写的,颜色?神态?展开了怎样的联想。
“课外” 改为“课”文
甘肃顾建平:我喜欢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语文。
宁波许金苗:媒体毕竟是辅助教学的,必须用得恰当。
江苏姚年旺:多点想象,少点感官刺激,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有好处。
湖北徐爱枝:如果视频只是停留在看看,饱饱眼福的层面,无异于坐在家里看电视消遣。
江苏姚年旺:为了说明的方便,还是来比较两个案例吧。
案例:《美丽的丹顶鹤》(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
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
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我们来看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
A老师:
一、教者引导学生思考:丹顶鹤美在哪儿?
二、学生画出文中描写颜色的如“洁白”“黑”和“鲜红鲜红”等词语。
三、教者引导学生给素描画中的丹顶鹤涂上美丽的颜色。
四、教师指导“翅膀边儿”的画法。
五、教师选择三幅画作点评。
B老师:
一、教者指导学生品味朗读第2自然段。
二、学生拿出丹顶鹤素描画,为丹顶鹤涂色。
三、引导学生为这幅图起名字。
四、学生在画旁工整地写上“美丽的丹顶鹤”。
五、看着画面,试着背诵这段话。
哪位教师的教学更有语文味?
湖北徐爱枝:B老师有语文味。
江苏姚年旺:是的。A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丹顶鹤美在哪儿”,接着画出词语,读读、画画,圈圈点点,是在做语文的本分,可是后来的环节就变成了美术,种他人的责任田去了啊。B老师让学生拿出丹顶鹤素描画,为丹顶鹤涂色应该是为这幅图起名字,体会“美丽”作铺垫,工工整整地写上“美丽的丹顶鹤”既是写词组,又是对形象的概括,背诵更是积累之道了。
江苏姚年旺:教师的言语素养也很重要。首先,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有“语文味”。
其次,教师课堂上的读写也要有“语文味”。有的语文老师书读不好,字写不好,会大煞风景的。
甘肃顾建平: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首先应是一个性情中人,对世界、对生活始终保留一份浪漫、热烈的赤子情怀,以最敏感的灵性、最柔软的心,会晤语文的风花雪月和山温水暖;再以最“语文”的课堂方式,斧凿无痕地渗入学生的生命感觉。
江苏姚年旺:下面大家结合人教版三上《盘古开天辟地》,谈谈一节语文课,上到什么层面才算是真正上出了“语文味”?
安徽纪继兰: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课的样子,它不是思品课,不是美术课,语文课就应该品词析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湖北徐爱枝:学习了课文后学生对读神话感兴趣,有种强烈想读的愿望。
陕西杨馥宁:对,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课的样子,它不是思品课,不是美术课,语文课就应该品词析句,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甘肃顾建平:注重学科整合而不失学科本色。
江苏姚年旺:先看看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hùn)沌(dùn)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lūn)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měng)劈(pī)过去。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huǎn)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zhúo)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dēng)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zhàng),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zhú)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dǎo]了下去。
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zhī),变成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jī)肤,变成了辽(liáo)阔的大地;他的血(xùe)液(yè),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人类的老祖宗(zōng)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陕西杨馥宁:侧重品词析句才有语文味。
湖北徐爱枝:要让学生体会天地分开的神秘。通过语调的轻重、语气的快慢,边朗读边想象体会“轻而清的东西,缓(huǎn)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zhúo)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江苏姚年旺:对。首先,我们来解读教材。
首先,体裁:神话故事。特点:神奇。
湖北徐爱枝:神奇的想象激起学生对神话的向往。
江苏姚年旺:阅读这篇课文,是需要很强的想象力的。
湖北徐爱枝:其次是一个故事,就要读明白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又是怎么把这个故事写得清楚明白的?
江苏姚年旺: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如:宇宙混沌一片是什么样子的?天地是怎样分开的?
安徽纪继兰:抓住神话故事的题材特点教学,切忌教成科学常识课。
江苏姚年旺: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
浙江应建君:感慨:搞了10年课改,竟然改到要讨论语文课怎么上出语文味的地步!
湖北徐爱枝:语文课怎么上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要传承的,在传承中发展。鲁迅先生都还有《旧事重提》呢?
浙江应建君:文化需要传承,但是传承的最根本的意义是在于发展。课改10年变得语文味都要重新寻找。
湖北徐爱枝:这个问题设计很好啊!引导学生用比较生动的语言描述出自己的想象不就是语文味吗?
江苏姚年旺: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湖北徐爱枝: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部分写得很有特点。
江苏姚年旺:隆隆的雷声,辽(liáo)阔的大地,奔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花草树木,滋润万物的雨露……可以引导学生想象。
湖北徐爱枝:“气息”与“飘动的云”,“声音”与“隆隆的雷声”,“ 双眼”与“太阳和月亮”……一对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想象的恰当。
江苏姚年旺:对。从而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湖北徐爱枝:老师常常引读这部分,体会事物此消彼长之神奇。引读,在老师的引导下,容易读出节奏与气势,在课堂气氛的感染中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再造想象,体会神奇。
江苏姚年旺:教学手段上,主要以读为主,想象读,表演读。在想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另外,文中有一些好的词语可以让学生积累。下面再说说对教师的要求。教师首先对神话故事有一定的了解,课上做一些简单的介绍,以激发学生阅读本篇神话的兴趣。
江苏朱玲芹:抓语言训练点:用词的准确,句式的整齐,想象的神奇又合理。
湖北徐爱枝:在引导学生读出画面,展开想象时,要想学生的语言有所发展,教师的应答能力,也就是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表达很重要。教师要机敏。
江苏姚年旺:其次,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吸引力,讲述故事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想象。
湖北徐爱枝:很赞同,语文教师修炼教学语言是基本要求。
江苏姚年旺: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与文本的语言风格相一致。
湖北徐爱枝:否则,再美的课文在学生的脑中难以引起碰撞。
江苏姚年旺:有道理。
湖北徐爱枝:姚老师指的是语言的用词方面吧?
江苏姚年旺:用词、语调等,比如夸张。就是说,课堂师生语言都应该在与课文的语言特点相适应,在相同的语言气氛中展开言语活动。
江苏沈松明:这里似乎有个概念我们似乎一直在混淆:语文和语文教学。
江苏姚年旺:没有,我们一直在谈语文教学啊,语文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湖北徐爱枝:“课堂师生语言都应该在与课文的语言特点相适应,在相同的语言气氛中展开言语活动”感觉有些困难,但是觉得基调应该同。
江苏姚年旺:是有些难,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不可能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在《海底世界》这个例子中最能说明问题。教师的课堂语言也要充满神秘感才好。
湖北徐爱枝:嗯,是的。李吉林老师上这一课时体现了语言神秘的特点,主要是语气的神秘感。
江苏姚年旺:今天我们就语文味这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在其中说得比较多,主要是想借这个机会,将我们学校课题组两年多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做个汇报,引起大家一些思考,并反过来引起我们的再思考,达到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目的。开篇我就说了,语文味,想说清楚不容易。今天的讨论,参与发言的老师不少,大家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似乎并没有将语文味说清楚,但是我认为,我们今天的目的达到了。老师们,你说呢?
    主持人兼整理者:  江苏兴化姚年旺                2012年9月28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