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唤醒儿童内心的写作巨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1-27 20:14
标题: 唤醒儿童内心的写作巨人
原文地址:“张祖庆习作赏评课”专题作者:杨亚丽
编者按:特级教师张祖庆的习作赏评课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大有愈来愈热之势。什么是习作赏评课?如何操作?优势何在?针对老师们的关切和询问,本刊特邀张祖庆老师释疑解惑,同时刊发“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赏评课实录,由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倾情点评。对习作赏评课,您有什么看法呢?希望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讨论中来。来稿请发至邮箱:zz336@qq.com
唤醒儿童内心的写作巨人
——关于习作赏评课与张祖庆老师的对话
本刊记者 杨亚丽
习作赏评课精彩纷呈
记者:最近,您的“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教学视频在教师中广为流传,深受好评。这节课出现了很多精彩的习作片段,在写作前您做过指导吗?这样的赏评课,从批阅作文到课堂呈现,需要多长时间来做准备工作?
张祖庆:在这节课上,我遇到了一群非常优秀的孩子,尤其是那个叫孟琴靓婧的女孩,简直是个喜剧天才,这节课的精彩主要归功于她,归功于孩子们的老师上的习作指导课,精彩是孩子们语文素养的真实呈现,精彩属于孩子们和老师,我不敢掠美。我是两星期前收到老师从重庆寄给我的习作。阅读两天后,着手发现亮点,诊断问题,制作PPT。课无法试讲,原生态呈现。课毕,我和孩子们也完成了一次高峰体验。过瘾!
记者:在这节课中,您始终以正面赞赏为主,对于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提出了“绕死人不偿命”和“哑巴文”。这两个问题处理得很扎实,学生不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且学会了修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很多,只提出一两个典型问题,会不会不利于学生及时纠正其他错误呢?
张祖庆:贪多求全向来是语文教学的通病。学生习作中的问题,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得到根治。字、词、句、段、篇,眉毛胡子一把抓,貌似很全面,学生却可能什么印象都没留下。习作赏评课,要在欣赏之余,寻找共性问题,分析原因,展开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若一节课解决一个到两个问题,日积月累,学生作文的问题就会慢慢减少。
至于一些细节问题,则可以课余让学生小组合作修改。
记者:在这节课中,您给学生开出了自我诊断书,总结了修改写人文章的几点要求。其实,您所有的赏评也正是围绕这个文体特征展开的。您为什么要特意强调文体特征呢?
张祖庆:模式化的习作讲评课,最大的问题是文体特征缺失。不管什么题材、体裁的文章,老师讲评的套路就是“欣赏—挑刺—练习”,标题啊,句子啊,段落啊,节奏感啊,新鲜感啊,花样多多。写人的文章,这样讲;写景的文章,也这样讲;写事的文章,还是这样讲。这样“以不变应万变”的习作讲评,淡化了文体特征,模糊了文体面貌。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教授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强调,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重文体意识,要有文体写作的教学观,这是值得大家学习和重视的。
其实,不同的文章体裁,是有各自独特的写法的。写人的文章,以事写人,以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写人,以细节写人;写景的文章,移步换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叙事的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一波三折。散文追求文章里“有我”,新闻报道讲究文章中“无我”……因此,不同的文章,讲评的方法应是不同的。在讲评的过程中,切忌一个药方包治百病,要紧扣文体特征来诊断习作问题,聚焦习作问题。唯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叶黎明教授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我建议大家读一读,相信会有所收获。
赏出写作的自信与激情
记者:您提出了“习作赏评课”这个比较新颖的概念,请问您什么时候开始习作赏评课的实践与研究呢?
张祖庆:这让我想起2004年痴迷网络写作的日子。那段时间,我没日没夜地写,没有哪个网友或者前辈教我随笔要怎么写,课评要怎么写。我在网上写的那些文字,有不少错别字和病句,没有谁那么细心地指出哪句话不通,哪个词语用得不妥帖。相反,网友们不遗余力地赞美和跟帖,让我感受到了文字和思想被人关注的快乐。这一次写作的成功体验,点燃了下一次写作的激情。就这样,一篇接一篇,我的随笔、案例越写越多,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最后结集出版。
试想,假如这些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字,遇上一个严苛的师傅,他对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都精心解剖,并让我逐一修改的话,也许写了几篇,我就会偃旗息鼓。由此可见,激发写作主体的写作热情与写作动机,比教他写作技巧与方法更为重要。所以,我慢慢地形成了习作赏评课的概念,并付诸课堂实践。
习作赏评课的核心价值,不是规范、修改、提高,而是唤醒、激励、鼓舞——让每一次习作赏评课,都成为鼓舞人心的“庆功会”,而不是“批斗会”。让每一个学生因为这一次的成功体验,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充满信心,并跃跃欲试地准备写下一篇作文,这才是习作赏评课的最高境界。
当然,习作赏评课也不排斥规范、修改、提高。我们需要做的是,先给孩子们一颗好吃的甜甜的糖,在他们回味甘甜的时候,温柔地指出“美中不足”,并给予他们“锦上添花”的锦囊。
记者:从讲评到赏评,一字之差,区别在哪里呢?如果说讲评课是讲评重于指导,那么赏评课是不是传递这样一个理念——欣赏重于讲评和指导?
张祖庆:“欣赏—挑刺—训练”是一般习作讲评课的流程。习作讲评课的代表人物管建刚老师的大部分课基本流程都是这样的。他的讲评课一出,风靡全国,响应、模仿者甚众,大江南北,“钢丝”林立。
管建刚老师最大的贡献就是系统地梳理了小学阶段学生习作中的常见病,让老师们有章可循,比如“然后病”“关联病”“说病”“我想病”“先……接着……然后……最后病”。这些诊断手段,让人眼前一亮,很多老师也跟着学。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小管建刚”,作文讲评课上的“这个病”“那个病”先后被揭示出来。这让人又喜又忧。喜的是,管建刚的讲评重于指导的理念,有了众多响应和实践者;忧的是,一些老师没有深刻领会管建刚讲评课的精髓,缺乏管建刚老师准确号脉的本领,只在形式上跟风。这是很可怕的。
在大部分习作讲评课中,教师的强势地位非常明显,讲解成了主要的课堂行为:你的作文好,好在哪里,我讲给你听;你的作文不好,不好在哪里,我讲给你听。而习作赏评课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彼此真诚欣赏,是课堂主要的行为方式。
小学阶段的习作,相当于儿童“学步”。“学步”需要成人扶持与鼓励,而不是横加指责。同理,儿童在对习作还没有充分信心时,需要的不是老师在技术上过多的指导与帮助,而是满腔热情的鼓励。如此,他们才会消解习作恐惧,体验习作快乐。
习作赏评课,让每一个孩子意识到内心藏着写作的种子,让每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写作天才。美国作家山姆·史沃普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了赞赏对儿童习作信心树立的重要性,老师们有机会可以读一读山姆·史沃普的《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
记者:在赏评课中,如何把握赏识与指导所占的分量呢?
张祖庆:这要根据课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内心欣赏儿童的习作,言谈举止间就会流淌着赏识。赏识和指导不是各自独立的环节,赏识中也含着指导的因子。师生真诚欣赏,发现习作亮点,提炼写作方法。在欣赏的过程中,孩子们明白了习作方法,这不就是赏识与指导和谐统一吗?这能否叫“赏中有导”呢?
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写作
记者:有人认为,习作是不可以教的,是长期阅读积累的结果。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将重点放在作后讲评,而非作前指导上。您怎么看待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的作用呢?
张祖庆:不知是谁得出习作不可以教的结论,恰恰相反,我认为习作是有规律可循的,老师需要把习作的规律性知识告诉孩子们。习作的体式感、对象感、分寸感等方面的知识,其实是可教的,也是需要教的。
至于人为地把指导分为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我认为是不科学的。哪一次作后讲评,不是下一次习作的作前指导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所有的作后讲评都是作前指导。作前指导和作后讲评,本就是硬币的两面,你说谁重要呢?
至于哪种类型的课需要作前指导,哪种类型的课需要作后讲评,因材而定,因需而定。
记者: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几乎每隔几年就会有新的习作教学流派出现,请问您对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
张祖庆:这是好事啊!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习作教学创新的诸多可能。习作百花园本应姹紫嫣红、精彩纷呈。越来越多的老师来研究习作教学,习作教学才有希望。也许你会说,这个派那个派,我怎么还没看到习作教学有重大的突破,只不过“死水微澜”罢了!
哈哈,哪怕“死水微澜”,也比“死水一潭”要好。
记者:目前,习作教学流派众多,您认为什么才是习作教学最应该坚守的根本呢?
张祖庆:尊重儿童、欣赏儿童、发现儿童,唤醒儿童内心的写作巨人,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故事和想法。
“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赏评课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 张祖庆
一、写作第一美德:通顺、明白、简洁
1.妙语连珠。
师:你们的文章写得太棒了,我一篇一篇地批阅、欣赏,情不自禁地摘录了一些很精彩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欣赏“妙语连珠”。
(出示)
只见他像陀螺一样在座位上不停地转着……嘴巴像蚊子一样不停地动着……
就这样,“蚊子大本营”以“陀螺陈”为中心点,一圈一圈地扩散开来,我感觉自己被蚊子包围了,嗡嗡之声不绝于耳。
师:你们肯定知道写的是谁!不要说,不要揭穿,给这个同学留点面子。你觉得哪句话写得尤其精彩?
生:“只见他像陀螺一样在座位上不停地转着……嘴巴像蚊子一样不停地动着”,感觉那个人很像蚊子,讲的话很多。
生:“我感觉自己被蚊子包围了,嗡嗡之声不绝于耳”,感觉他像蚊子那样可以传播细菌。
(众笑)
师:哎哟,太可怕啦!
生:这句话刻画出了“话包子”的形象。
师:话包子?话痨子!同学们,文章的原题是“活跃陈”。我把它改成“陀螺陈”,同意吗?(生:同意)为什么同意?
生:因为这样生动形象。文章写了“蚊子大本营”以“陀螺陈”为中心,正好突出题目。
(出示)
可“人没三两肉,脸比城墙厚”的马瞻希说:“不用你管,干好你的本职工作就够了,休来管我!”
半晌,马瞻希道:“少歇,暂且不打,饶我片刻。”
只见肖天佑头发如荆棘般立起,低语道:“哼!冲冠一怒为红颜!”
(师生对读,众笑)
师:(笑)肖天佑,冲冠一怒为谁呀?
肖:嗯——没这样说过。
师:可能说过忘记了,我知道冲冠一怒为谁,现在不点破,不要难为情。
(出示)
马瞻希大怒:“你!(此处省去四个字)”
(生大笑)
师:注意,“此处省去四个字”不是张老师省掉的,是这个同学自己省掉的。你们认为马瞻希会说什么?
生:找死啊,你!
生:气死我也!
生:你找抽吗?
生:太放肆了!
师:至于究竟是什么?我很想采访作者本人。
(出示)
言罢,又扭打起来!
师:文章写得太妙啦!使我想起了小说《水浒传》,古文功底相当了得!这个同学是谁呢?他是“赛耐庵”——李念恩。李念恩,你是不是喜欢《水浒传》?
生:是的。
师:张老师厉害吧!我就知道他喜欢《水浒传》,他的语言中透着《水浒传》的味道。我想偷偷地问你,刚才这四个字省去了什么?
生:不太方便讲。
(众狂笑)
师:哈,省去了这四个字,回味无穷,有时候不写出来,更妙!(生笑)我们给李念恩热烈的掌声,感谢他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片段。只是肖天佑有点难为情,他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红颜是谁!
(众笑)
(出示)
……眼睛下面是红红的小脸蛋。那脸蛋在他紧张的时候是红的,在他激动的时候是红的,在他高兴的时候是红的,在我看到他的每时每刻都是红的。
师:请大家默读,你们觉得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生边读边笑)
生:这段话形成了一组排比句,以“红”为中心,把人物的情绪全写出来了。
生:我觉得应该把后面的“在我看到他的每时每刻都是红的”删去。
师:我第一次读也觉得别扭。一句话就可以讲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后来一想,这样给人以特别的反复之感,强调了他的脸时时刻刻都是红的,写得非常有意思。可有一些句子,绕来绕去可就不妙了。
2.绕死人不偿命。
(出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或许讨人喜欢,或许使人讨厌,又或许对你有坏处。我记得一个特点使我佩服的人,想知道是什么特点吗?听我慢慢道来!
师:这个开头给你什么感觉?
生:听起来很啰唆。
师:是啊,这些话是那么啰唆,统统是废话。
(出示)
一些人有着泼辣的性格,一些人有着温和的性格,一些人有着坚强的性格……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会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即使偶尔见上一面,他的举手投足也会在心中挥之不去。人,即使长得再像,哪怕是双胞胎,他们之间的性格特点也始终会有差异。
师:这……真像我外婆说话的方式,绕来绕去。他犯了一种病,什么病呢?
(出示)
绕死人不偿命。
(生大笑)
3.牛刀小试。
师:下面有一段,更夸张。张老师归纳了几个同学的开头。
(出示)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特点,比如,有的人聪慧,有的人表里不一,有的人心灵手巧,有的人仔细,有的人……在我们班上,就有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师。
我们班的副班主任查老师,个子较矮,戴一副眼镜,小耳朵。查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说查老师是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师吗?接下来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师:这段话,你觉得哪些句子可以去掉?
生:“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特点,比如,有的人……”
师:(打断)简单说就是第一句删去。
生:还有“你知道我为什么说查老师是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师吗?接下来你就知道为什么了”这句要删掉,很啰唆。
生:我觉得“我们班的副班主任查老师,个子较矮,戴一副眼镜,小耳朵”可以删掉。
师:我恰恰觉得这个不可以删掉。我们看,第一段最后一句中的“在”字可不可以删掉?“就”字可不可以删掉?我们来读读看。
(生齐读)
师:(课件删除最后三句)其实还可以删,加一个“她就是”。好,读。
(出示)
我们班上,有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师。她就是副班主任查老师。查老师个子较矮,戴一副眼镜,小耳朵。
师:写文章,有时候写短是真本领。原本写了144个字,我只要40个字就可以表达清晰。所以我们说——
(出示)
小贴士1:写作第一美德:通顺、明白、简洁。
(生齐读)
二、用鲜活的材料写人:事例、细节、语言
师:有很多同学不约而同写了一个人,我把你们对她的描述放到投影上。你猜她是谁?
(生大喊:孟——琴——靓——婧——)
师:你们说同学们对她的描述中给张老师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
生:馋猫。
生:喜怒无常。
生:脾气火暴。
生:正义。
生:幽默风趣。
师:小孟不要难为情,当同学说到你负面特点的时候,你的脸马上阴沉。说到幽默风趣,阳光马上在你脸上了。
生:可怕。
师:我觉得她很可爱。
生:能说会道的小干部。
师:小孟,一会儿轮到你读的时候,你就来一个“同期声”。
(出示)
只见孟琴靓婧双手叉腰,脚狠狠地一跺,豪迈地大喊:“马瞻希,你别欺负肖天佑了。有本事你跟我斗!”
(师生读演,生大笑,全场鼓掌)
(出示)
马瞻希营造好的气势,一下子被英勇无比的孟琴靓婧比下去了。他知道此事不能善了。无奈,只有跟她斗一斗了。
孟琴靓婧可是少有的女中豪杰,她沉稳地包住马瞻希的拳,牵制住了他……
师:马瞻希有请上台,一看小孟的手势、身材就知道你必败无疑。来,包住他的拳。(二生表演)这不是包,是钳制。让我想起了老鹰捉小鸡。
(出示)
马瞻希觉得不妙,便将手往后一伸,却发现孟琴靓婧的手,如同钳子一样,擒住了他。他想往前冲,却被孟琴靓婧固定住了,真是“老鼠钻风箱——进退两难”。
(生大笑)
师:歇后语用得太棒了!掌声,感谢他为我们带来如此妙文。还有一位同学也写马瞻希跟肖天佑闹的小矛盾,也是孟琴靓婧仗义救了肖天佑。
(出示)
马瞻希在楼梯上狠狠地瞪了肖天佑一眼,被孟琴靓婧发现了,一声河东狮吼吓得马瞻希只好打消了报仇的念头。孟琴靓婧则一路护送肖天佑到了教室。
(师边读,生边笑)
师:那叫“美女护英雄”呀!(问孟琴靓婧)写得好吗?
生:好极了!
师:有没有把你的侠义风范写出来?特别是哪里?
生:河东狮吼。
(生大笑)
师:文章中有很多精彩细节。用精彩鲜活的细节来写,孟琴靓婧的形象就鲜活起来。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特点——幽默风趣。
(出示)
“静息!”小孟大叫一声,把我们与正看作业的老师吓得抖了抖,我的笔也差点掉地上。
小孟转过头去,对老师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眼睛眯成一道缝,摆出“V”的手势,讨好地说:“老师,您没发现吗?这声音是多么的动听啊!”
(小孟读得惟妙惟肖,全场多次爆笑)
师:就凭这几句语言以及她说话之前的那些细节,让人喷饭。女中豪杰,有豪爽的一面,也有幽默的一面,对吧?小孟很幽默,我很欣赏。接下来这个片段,你可能有点不太高兴。
(出示)
“饭多点嘛,这么少啊?这,这是给馋猫儿吃的?你瞧啊!这么少!再来一瓢,多盛几勺!”
(小孟读)
师:用重庆话讲怎么样?
(小孟用重庆方言读,全场爆笑)
(出示)
说完,小孟大摇大摆地走向座位,三下五除二就把碗里的饭统统消灭了,又拿起碗去添饭,一瓢,两瓢,三瓢,四瓢……一个劲儿地将饭往里倒,眼见快没了,就对后面的同学说:“同志们,对不住了啊!没了。为了你们的身材着想,小孟我对不住你们了,你们少吃点,我就多吃点,帮你们把身材保持好。”
(生读旁白,小孟用重庆话抑扬顿挫地读语言,课堂上笑声不绝)
师:小孟,听了三位同学的文章,你有什么想法?
生:(小孟)呃……想法就是作为班上这么有魅力的同学,(左手撩头发,甩头狠狠地秀了一把,哄堂大笑)我感觉很欣慰啊!还要跟同学们说一下,作为一个“吃货”,我觉得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而不是,呃……很不光荣的事情。(忽然朝教室后面看去)还有,美术老师在后面偷笑,你不要偷笑了好不好?
(台上台下哄堂大笑)
师:美术老师在后面你都看到了。小孟,请你回座位,谢谢你!
(小孟向大家招手,径直走下。全班掌声响起)
师:小孟是天生的喜剧演员!掌声感谢小孟。更要感谢这么多写小孟写得很精彩的作者。请作者起立,感谢你们为大家带来欢笑!
(生鼓掌)
师:小孟的文章,给我们又一点启发——
(出示)
小贴士2:用鲜活的材料写人:事例、细节、语言。
三、让主人公说自己的话
师:看完了写小孟的材料,我在想:世界上难道还有比小孟更火暴的人吗?
(播放视频《唠叨妈之歌》)
快起来 快起来快点别迟到
快点洗 快点刷快点梳个头
快点穿 快点穿快点别磨蹭
面包吃了没
……
你的壶 你的包你的午饭钱
你的鞋 你的表你的公交卡
统统带齐没
……
看电视 坐远点吃饭别发短信
晚上你不许再上网
PSP没门除非你考NO.1
……
考清华 考北大考个博士生
这世道 就这样什么都得考
别怪妈 心太狠逼你这么紧
都是为你好
当超女 当快男当个大明星
……
今天唠叨多少遍我明天还要来一遍 你要问我是为什么
因为 因为 因为因为
妈妈 妈妈 妈妈妈妈
I LOVE YOU LOVE YOU LOVE YOU……
爱你 爱你 爱你 爱你爱你 爱你……
妈妈 妈妈妈妈……
爱你!
师:小孟你有什么想说的?
小孟:这不就是我妈嘛!
师:妙啊!这就是小孟她妈妈!有其母必有其女也!同学们,听了歌曲,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里边那个人比小孟还要强悍一万倍。
生:那个人“辣”到不行了。
生:那个人把小孟的气势给压住了。
生:长江后浪推不了前浪。
师:(笑着接)前浪依然活跃在沙滩上。
(台上台下笑)
生:老师,我觉得小孟再加把油唱首《忐忑》就行。
师:哦?她会唱《忐忑》?
(小孟有板有眼地唱《忐忑》片段)
师:小孟太有魅力了。刚才视频中这首歌最后两个字,你记住了吗?
生:爱你!
师:小孟,我也想对你唱,我也爱你!大家都知道“爱”的意思吧,老师太喜欢太欣赏你了!歌中这个妈妈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让如此强悍的小孟都甘拜下风呢?
生:她每句歌词都有新意,她不是重复啰唆。
师:唠叨也有等级之分。
生:那个人说话十分唠叨,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师:把天下所有母亲唠叨的话都集中在一起了,所以小孟说“那不就是我妈嘛”。好多同学的妈都是这样的,是吧?
(生点头)
师:张老师告诉大家这首歌怎么来的。美国有一位三个孩子的妈妈,觉得自己带孩子太辛苦了,她要写一首歌犒劳自己。后来有一位记者说,你写妈妈的歌写得这么好,你给爸爸写一首吧。她说有了,给爸爸写的歌就是“问你妈去,问你妈去,问你妈去”。(哄堂大笑)所以呀,想让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让主人公说自己的话。
(出示)
小贴士3:让主人公说自己的话。
师:作者不要急着替主人公说话。有这样一个片段,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
“戴老板”还真有能耐,一声不吭。马健达使出了他的杀手锏——“不烂之舌”。重复地吼着:“赔钱!赔钱!赔钱!”“戴老板”终究是人,忍耐度是有限的。只好站起来,摆摆手,说:“服了你了!”说完,极不情愿地拿出了三十元钱,换得一时的安宁。马健达脸上笑开了花,终于不再纠缠。
师:马健达的“不烂之舌”里出现的只有“赔钱!赔钱!赔钱”,难道这六个字就能写出他的不烂之舌吗?马健达,当时你还说了些什么?
马:我当时还说“你不赔就不行,那是我用了很多钱买的”。
师:谁还听到马健达曾经说过什么?
生:“那卡是珍藏版,很难买的。”
师:死缠烂打,终于使“铁公鸡”——一毛不拔的“戴老板”把钱交出来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应该让人物说起话来,多写一些人物的语言,人物会更生动!回顾一下,今天我们课堂上总结的三点修改写人作文的小贴士。
(出示)
小贴士1:写作第一美德:通顺、明白、简洁。
小贴士2:用鲜活的材料写人:事例、细节、语言。
小贴士3 :让主人公说自己的话。
(生齐读)
师:回去后按照自我诊断书自己诊断,认真修改。
(出示)
1.我的文章做到通顺、明白、简洁了吗?有没有雷人的语句?有没有绕来绕去?
2.我有没有用最鲜活的材料写人?事例、细节、语言,能否生动地表现一个人某一方面的特点?
3.我有没有让主人公开口说自己的话?
师:小孟,你是今天最亮的星星。希望你将来在喜剧道路上,在人生道路上,都像今天一样辉煌。祝福你,也祝福其他同学,能够像小孟一样灿烂地活着。人不怕有个性,最怕没个性。下课!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注重课堂产出的习作指导课
——评张祖庆“一个有魅力的人”习作赏评课
◇特级教师 周一贯
把习作教学狭隘地理解为教孩子如何写有成人规格的作文,是无趣和无意义的。习作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从小就能关注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思想、情感、内心需求和公开表白。这关乎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养成,是儿童成长、发展之根本,是课堂应追求的“产出”效益。因为各种原因,我们对课堂的评价,太关注于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输入”,总是在“输入”的技巧和呈现上下功夫,而不在意儿童成长的“产出”。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悲哀。看张祖庆老师的习作赏评课,感觉完全不一样,细细琢磨,正是在课堂的“产出”上令我们惊喜不已。
行为是思想的旗帜。张老师在与记者的对话中谈到“什么才是习作教学最应该坚守的根本”时,说得十分明白:“尊重儿童、欣赏儿童、发现儿童,唤醒儿童内心的写作巨人,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故事和想法。”确实,这是一堂真正让儿童“我写我、我赏我、我评我、我改我”的习作指导。正是这样的儿童立场,使它成了一堂因注重课堂“产出”而令人耳目一新的好课。
一、赏评与讲评:一字之差背后的潜理念
顾名思义,赏评课是以“赏”代“讲”的。“讲”与“赏”一字之差,关系到三个根本转变:一是活动主体的转身。讲评的主体是教师,赏评的主体则是教师引领下的学生,即师生共赏。“共赏”不再是教师的“独乐乐”,而是全体学生的“众乐乐”。“讲评”若要学生参与,门槛会太高,综合评讲,谈何容易;而“赏析”可以只从自己赏到的一点说起,学生易于参与。二是活动性质的转变。“讲评”居高临下,气势逼人,虽有赞誉之处,但指教、批评之声,更会不绝于耳;“赏评”就不一样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欣赏成了主调,“气可鼓而不可泄”,重在激发、鼓励,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爱写、乐写,自然就会越写越好。习作中的不足之处,学生也会在写作实践中自省。“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学会生存》)。三是活动方式的转型。赏评是师生对习作的同读共赏,是以积极审美为主的习作评议,正面鼓励是主调,当然,并不排斥“审美”同时的“审丑”,这种欣赏中对缺陷的互见是很自然的,因而就显得温和,可接受。如“实录”中师生在共话通顺、明白、简洁时顺势推出的“绕死人不偿命”。
赏评课之所以能让学生活力四射,关键在于“赏”。“赏”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带来了自信,也带来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课堂因学生的成长而有了实际意义上的产出效益、成长效益。
二、严控与解放:谁应是课堂“消费”的主体
这堂赏评课,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课堂上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阅读和表演。特别是在赏评写孟琴靓婧的习作时,让小孟在课堂上来一次现身说法,和马瞻希一起表演“孟、马之争”,以此对照习作中的描叙,独具说服力地证明了“用鲜活的材料写人”的重要,把全班同学的积极投入、参与体验,引向了高潮。这种教学效果,绝不是教师一讲统领所能达到的。这当然不是说教师讲析一概不好,而是过度讲析客观上是对课堂的严控。学生一旦成为“听众”,就被边缘化了。难怪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撕去形形色色、重重叠叠的裹头布,冲破一切旧传统的束缚,使他们能大胆地想;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够大胆地做;3.解放儿童的眼睛,排除一切有色眼镜,使他们能看清事物的本真;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有时间、有机会大胆地问;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里去,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扩大眼界,获取养料;6.解放儿童的时间,学他们爱学的知识,干他们爱干的事。确实,课堂的主要“消费者”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三、输入和产出:课堂评价的时代挑战
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弗吉尼亚州要求把学生成就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教师评价之中,即从仅仅关注教师的上课方式、技巧、表现,转化为更加看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活跃程度以及所获得的成长和发展。关注点的变化反映了美国教师评价从教师的信息输入模式到课堂产出模式的转变。教师信息输入的丰富、精彩必须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的传统观念往往过分相信教师讲到的就是学生学到的,因此只要教师的输入丰富、精彩,就等于学生学得丰富、精彩。其实并非如此,学有所得是要依赖学生的内驱力,通过学生的学习实践,获得感悟体验方能达到的,不是通过外在力量“给予”或“灌输”实现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没有谁可以教会谁任何东西,所有的“教会”,在本质上都是学习者自己学会的。由此,任何课堂都必须让学生真正自己学起来、说起来、做起来。习作指导课自然也只能让学生自己写、自己想、自己赏、自己辨、自己改。
张祖庆的习作赏评课正体现了这样的方向和特点。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