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谨防教师成长中的“天花板”现象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2-22 10:30
标题: 谨防教师成长中的“天花板”现象
谨防教师成长中的“天花板”现象
文/俞永军
何谓“天花板”现象?是指一个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中走到了头,再也上不去,就像碰到“天花板”一样。这一现象,在教师成长中客观存在,由此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那么,教师会遇到哪些“天花板”现象?从现实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其一,职务上的“天花板”。由于级别和干部管理权限的限制,学校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在升迁中会遇到“天花板”现象。从乡镇来说,教师升到校长,乃至助理,就算到了顶;从重点学校,或者市局直属学校来说,教师升到正职主任,抑或副校长,就止步不前,很难向更高层级迈进。俗话说,什么样的平台就决定什么样的高度。这个高度其实就是“天花板”的顶部。
其二,职称上的“天花板”。目前,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有未定、二、一、高级职称,在大学里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称;在中学里有中学二级、中学一级、中学高级等职称;在小学里有小学二级、小学一级、小学高级、小中高等职称。一般来说,在小学,只要获得小高,就晋升无望;在中学,只要评上中高,就算到顶;在大学,只要评上教授,就会高枕无忧、心安理得。
其三,荣誉上的“天花板”, 教师荣誉犹如埃及的“金字塔”,越往上,就越少,也越难获得,因为指标就那么多,待分到基层已经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例如,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省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分到县一级,多半是逐层摊派,直属学校、重点学校业务骨干、教学能手优先,也就是说,当他们获得相应称号后,往往是一劳永逸、颐养天年。
其四,年龄上的“天花板”。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般来说,三、四十岁是个人成长中的黄金年龄,该得到的都得到了,该得不到的也得不到了。比如说,三十出头,至少跻身中层,四十左右,基本能混个副校级,过了这个年龄段,再要升迁恐怕很难很难。正因为如此,很多四十岁开外的教师就会丧失进取之心,陷入无所事事、碌碌无为中。
正因为如此,这些老师中有的会止步不前,得过且过,甚至产生消极思想,满足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会放松学习,放弃工作,慵懒度日,今朝有罪今朝醉,满足于“混日子”,等着退休回家;有的心理阴暗,颓废腐败,不时利用手中的职权,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趁机擅离职守,捞取钱财,腐败堕落。
教师成长中的“天花板”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无法消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现行教师晋级评优、提拔任用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力求将“天花板”现象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与此同时,作为学校层面,还应该积极应对,制定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来。比如,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以下做法:
首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引领教师把教书育人当作事业来追求,把追求教育事业的成功确定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的教育不为领导,不为职称,不为荣誉,只为我的乐趣本身。”正是这种良好的职业心态成就他辉煌的教育生涯。
其次,立足校本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每周六,整整一天,我们都要求教师到校校本教研,并给予一定补贴。可以说这项活动不仅促使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乃至生命存在方式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再者,转变角色和方法,积极深入地思考。教师不仅是编剧、导演,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欣赏者,教师要转变思考的角度,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同时,教师应该培植起源于草根的“反思”意识,从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教法指导与学法运用、课堂处理与环节把握等方面去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如此下来,我们教师就会从自身成长中的“天花板”现象迈向更高层次的追求。教师的理解也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老师不仅仅是一个职业,也不仅仅是一门专业,而是一项充满乐趣和艺术的事业。(2011.1.9)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