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网站推荐:《新疆双语教学网》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2-30 08:31
标题: 网站推荐:《新疆双语教学网》
http://www.xjsyjx.net/

http://www.xjsyjx.net/


http://www.xjsyjx.net/


http://www.xjsyjx.net/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2-30 08:50
双语教育打开新疆人的广阔世界


2015-12-04
来源:新疆经济报






  新疆经济报讯(记者卉子 张云梅 张艳芳报道)12月3日,记者从自治区党委八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时期,我区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普及率由59%提高到90%,中小学双语教育覆盖面由34%提高到70%。

  2010年以来,新疆双语教育迈出了历史性步伐,全疆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人数由99万人提高到200万人。如今,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民汉合校涵盖小学至高中,双语教学覆盖面达到100%。

  前不久结束的自治区党委南疆工作会议上,我区提出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基本解决南疆双语教师短缺问题,计划在“十三五”期间,每年将为南疆地区培养2200名疆内免费师范生。

  “近年来新疆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农村幼儿园、中小学校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最靓的风景。”自治区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梁超表示,近年来,我区着力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基础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进展,新疆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好最快的时期。

  随着“双语教学”在新疆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会汉语,汉族会说少数民族语言已成为当地各级干部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在新疆,学双语、懂双语、会双语已越来越深入民心,当地民众越来越体会到语言不仅是学习工具、是交流工具,还是一扇扇窗口、一座座桥梁。不同民族的人通过互相学习语言,走进彼此的心灵,了解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学双语、用双语已成为家长、学生及社会的共识,这是新疆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2-30 08:55
从双语教育走向开放新疆

周耀治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01日   02 版)

    语言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是文化发展的结果,又是文化思维的凭借。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依托语言而展开,而社会、思维、文化的变化又对语言改造提出要求。语言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互动前行。

    通过教育教学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现代国家构建的基础性工作。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大国、文化大国来说,统一的、标准化的国家语言文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凝聚和整合全体公民的精神和意志,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和国家力量;有利于加快各民族共同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实现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形成推动全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现实动力。

    双语教育主要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教学,以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并行、民汉兼通为基本教育目标。双语教育以“民汉兼通培养、民汉教学并行”为原则,在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既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又加强民族语言文字,使民族语言学习与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相辅相成,体现了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发展关系、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关系这一基本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语言的开放,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开放的重要标志。加强新疆双语教育,推进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保障新疆各族人民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缩小各地的教育发展差距,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从而增强新疆各民族的时代适应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快速实现现代化。

    通过语言的开放,建设一个开放、现代的新疆,对新疆的发展至关重要。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又是未来文化的创造工具。在语言、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中,只有坚持以社会发展进步为目标追求,才能正确把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定位文化的走向和使命,实现传统与时代的有机结合,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文明交相辉映,在现代化进程中诠释语言文化的价值,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获得文化自信。

    对于拥有56个民族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而言,只有坚持文化开放和互动,才能突破固守的藩篱,在文化的相互学习借鉴、交流交融中,汇聚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精髓的滋养,保持文化生命力活力,实现文化自信,赢得文化未来。新疆各族人民必须站在维护国家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这个基本立场上,站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脊梁上,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魄力和眼光,坚持不懈、与时俱进地推进双语教育,为新疆创造美好的现在和未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2-30 08:56
新疆喀什7所小学实现网络教学 发展双语教育

  每周二和周四中午和田市洛浦县第二小学的学生都可以与北京的小学生视频交流



  本报讯(记者 李佳)为推动北京团市委阿达西双语伙伴援疆项目的实施,由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学堂在线、团市委统战部共同组成的项目组近日奔赴新疆和田、喀什两个地区,为当地7所小学调试网络视频教学设备并送去教学课件。
  两地视频改变南疆孩子生活
  “我叫买买提,我很高兴认识你,有机会我很想去北京玩,希望我们能成为好朋友。”和田市洛浦县第二小学的买买提最期待每周二和周四中午,可以与北京的同龄人进行视频通话。近日在团市委阿达西双语小伙伴计划的推进下,来自新疆和田及喀什的300名小学生运用网络平台,打通时空的障碍,围绕不同主题与北京小伙伴交流,提高汉语水平,同时拓展视野。
  9月15日,当项目组20余人抵达和田后,未做休息便在和田市教育局、和田市电教站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此行的第一个学校——和田市第五小学。按照既定计划,在短暂的全体会议后,项目组兵分三路,分别给校长和老师进行培训,实地测试学生汉语水平、调试学校计算机的设备三个小组。
  语言测试组选取了和田五小五年级的班级作为试点班级,在国家语委邹煜博士的带领下,通过班班通的语音播放系统,以听力、试题问卷、口语录音等方式对同学们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采集的样本将为进一步长效检测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做准备。调试机房设备的组员,为台式机加装摄像头、耳麦和网络通话视频软件后,可以让新疆的同学与北京的小学生通过视频通话的方式,了解彼此的生活、学习状态,而这一工作模式在随后的四天中也成为常态。
  和田五小副校长吴保华很欣慰:“学习汉语是大势所趋,全校2000多名学生全是少数民族孩子。以往一年级仅开一个双语班,但今年开了8个双语班,汉语课每周有7节。”
  大力发展双语教育
  为了顺利启动阿达西双语计划,团市委统战部负责人在南疆地区走访了40多所学校,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后了解到,目前新疆小学双语教育存在两个瓶颈,一个是师资力量薄弱,另外一个是没有汉语语言交流环境。最终筛选出和田市第五小学、和田县第一小学、洛浦县第一小学(只试用汉语教学辅助课件)、洛浦县第二小学(只是用在线交流系统)、墨玉县第一小学、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疏附县萨依巴格乡中心小学作为阿达西双语小伙伴项目首批试点学校。
  据团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开发了一套辅助老师的教学课件,操作简易,又包括语音、字形、释义各个部分,之前调研时这套课件深受老师欢迎。另外想通过网络应用,创造一个视频交流的环境,化解两地空间障碍。这次选取了硬件设施较好的7所小学,进行最后一次调试,如果顺利,很快两地的小学生就可以视频交流了。”
  消除差距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墨玉县作为城乡结合部,学生学习双语的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双语学校就读。“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还有很多家长跑到学校求情,非让自己的娃娃进入双语班。”墨玉县一小党支部书记孙文玲说。
  伊丽努尔是墨玉县一小汉语水平较高的小学生,今年国庆她还因为品学兼优被选中来到北京参加“少数民族学生圆梦活动”: “我爸爸认为学好汉语很重要,学好汉语对将来找到好工作有很大帮助。”
  在短暂的5天中,阿达西双语伙伴项目组又分别来到和田洛普县二小、和田县第一小学、墨玉县一小、皮山农场第一小学、喀什疏附县萨依巴格乡中心小学,在地区教育局领导的陪同下,同校方进行了沟通,并为各家小学调试了计算机设备,还分别挑选五年级试点班和六年级对照班各一个,并收集了大量关于学生汉语水平的第一手材料,同时调试、连通了200多台计算机设备,为项目的进一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悉,在新一轮援疆计划中,北京市转变过去单纯“输血式”的做法,重点帮助当地发展自我“造血”能力,而全面普及和加强双语教育便是其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此次项目我们得到当地学校和电教系统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这个项目能试行顺利,解决双语教学中最后一公里的实际执行问题,促进民族融合和感情交流。”团市委统战部负责人由衷地表示。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2-30 08:57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摘要:本文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文献分为七类,并分别概括了各类研究文献的研究现状,发现从微观上分析新疆具体地区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少,指出需从微观入手,在科学的田野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疆;教师;政策;模式;评价;双语教育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新疆开始实行双语教育,而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七类: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双语教育个案研究,双语教育教师研究,双语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双语教育政策研究,双语教育模式研究,双语教育评价研究。

  1、关于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近年论文包括:张莉的《浅析新疆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张洁、张梅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综述》,嵇宇科的《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观察与思考》,张梅的《新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双语教育关系研究》,方晓华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刘姣、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三十年回溯与反思》等。

  近年专著包括:陈世明的《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廖冬梅的《新疆民族双语发展历史现状与成就》,木哈白提・哈斯木等著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试验研究》等。

  这些研究文献阐述了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双语教育的现状,并发现了一些问题:双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且不稳定、数量不足、教学能力不足、待遇较差、培训体系不完善;教材缺乏地方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双语教育发展不平衡;双语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少数民族学生缺乏汉语环境等,并从教师、教材、课程、评价等角度提出了对策。

  2、双语教育个案研究

  近年研究文献包括:李中耀、海峰和夏迪娅・伊布拉音的《新疆叶城县双语教学调查研究》,吐孙阿依・库尔班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的发展问题研究―以库尔勒市H县为例》,李文涛的《维汉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新疆疏勒县为例》等。

  该类文献针对具体地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双语教育的模式、教师、教材、课程、学生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目标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指出目标地区双语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合理教材、缺乏汉语环境等,并提出了对策。由于实地调查并选取合理的调查对象做了大量调查问卷,因此该类文献研究结果更能反映出目标地区的实际情况,更能服务于目标地区的双语教育发展。

  3、双语教育教师研究

  近年研究文献包括:王阿舒,苏生艳、汤允凤的《南疆三地州双语教师现状调查分析》,刘旭的《新疆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喀什地区为例》,方晓华的《试论双语教师培养模式》,杨淑芹、吴敏的《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推进中少数民族教师的态度研究》等。

  该类文献分析了双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能力、教学态度、语言使用情况、培训现状等,并指出双语教师汉语水平较低、师资队伍不稳、教学能力不高、培训体系较差、教师待遇较差等问题,认为要提高双语教师地位和待遇,开展多元化培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等。

  4、双语教育课程教材研究

  张兴、崔静对双语教育课程设置做了研究,指出当前的课程知识体系单一,难以培养合格的民汉兼通人才,指出要设计合理的双语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并提出了双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1]。杨德明对哈密市鲁能小学做了个案分析,认为该小学双语教学开展较为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开设了学科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体系,而问题之一是缺乏适合的教材[2]。

  5、双语教育政策研究

  赵鸿锴、张迎治从语言政策角度梳理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3]。王阿舒回顾了新疆50多年来的双语教育政策,分析了政策的演进轨迹[4]。陈旭、陈进分析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对于新疆民族教育发展的作用。王阿舒、孟凡丽阐述了50多年来新疆的双语教育政策[5]。上述文献表明新疆自治区政府认真贯彻了中央的双语教育政策,为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6、双语教育模式研究

  陈得军、刘琴和方晓华对新疆双语教育模式的现状做了分析[6]。赵建梅针对乌鲁木齐市T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该区的双语教育模式。李儒忠阐述了新疆双语教育模式的性质、特征及目的,认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教学是新疆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双语教学模式[7]。魏炜认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教学利于实现民汉兼通的目标[8]。张梅分析了新疆的双语教育模式,认为模式应体现双语教育的目标[9]。结合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双语教育模式要因地制宜,对于多数地区部分地区使用汉语教学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双语教育模式。

  7、双语教育评价研究

  方晓华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评价系统应包括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10]。马小玲认为要以教学及其主客体作为新疆双语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与社会因素为辅助内容,并以历史和现状为根据提出了新疆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11]。

  通过分析上述文献,发现研究者以新疆高校师生为主,研究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大多发表在新疆本地期刊上,研究内容从宏观上分析新疆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多,而从微观上分析新疆具体地区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少。对于新疆双语教育而言,各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情况不同、汉语影响程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即各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区难以相互照搬经验,应采取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策略,而这就需要从微观入手,对各地区的双语教育开展个案研究,在科学的田野调查的研究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兴,崔静.论新疆双语教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J].双语教育研究,2014(3):35-39.

  [2] 杨德明.在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双语人才培养模式―对新疆哈密市鲁能小学的个案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2):50-55.

  [3] 赵鸿锴,张迎治.新疆双语教育语言政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17.

  [4] 王阿舒.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当代演进[J].新疆社会科学,2012(3):119-122.

  [5]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6(2):22-26.

  [6] 陈得军,刘琴,方晓华.文化生态语境下的新疆双语教育模式[J].民族论坛,2014(1):63-67.

  [7] 李儒忠.论双语教育的模式[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1):25-34.

  [8] 魏炜.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1):42-48.

  [9] 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4):96-101.

  [10] 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8.

  [11] 马小玲.新疆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52-156.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2-30 09:05

汉语的外文翻译

英语翻译】:Chinese

德语翻译】:Chinesisch

荷兰语翻译】:Chinees

韩语翻译】:중국어

法语翻译】:chinois

日语翻译】:中国语(ちゅうごくご)

西班牙语翻译】:chino

【俄语翻译】:Китайский(契丹)

【拉丁语翻译】:Sinica

意大利语翻译】:Cinese

爱尔兰语翻译】:Sínis

【希腊语翻译】:κινζικα

【越南语翻译】:Tiêng Trung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2-30 09:07
  汉语的特点
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中国的通用语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境内,在海外也有许多人把汉语作为母语或外语使用。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形成的年代无从考证,但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算起,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汉语作为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近千年来以汉语的北方方言为基础逐渐形成的。现代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
    跟其他语言(主要是以英语为代表的印欧语言)比较,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一、在语音上的特点。
⑴汉语有声调。汉语音节的音高变化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普通话中“妈、麻、马、骂”,声母和韵母相同,声母都是“m”,韵母都是“a”,但声调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一样,在书面上也就写成四个不同的汉字。由于普通话中的声调只有四个,所以它负载的区别意义的任务就比声母、韵母重得多。
⑵汉语音节性强。汉语的音节是基本的表意单位,一般说来,每个音节都有意义,最小的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基本上都是单音节的,音节之间界限分明。汉语的音节构造简单而有规律,每个音节都可以分析成“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二、在词汇上的特点。
⑴双音节词占优势。古代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里则是双音节词占优势。根据对使用频率最高的现代汉语8000个常用词的统计,其中双音节词占71%,单音节词占26%,三、四、五等多音节的词(基本上都是外来音译词)只占3%.不过如果从日常口语中词的使用频率来看,单音节词又大大高于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为61%,双音节词的使用频率只有37%。
⑵合成词占绝对优势。词的构造方式多种多样。现代汉语在构造形式上也就基本都是合成词。从世界上已知的语言来说,主要有重叠构词、派生构词和符合构词这三种构词方式。这三种构词方式在汉语中都存在。一种是重叠构词,即重复相同的词根构成词。如“妈妈、轻轻、偏偏”等。一种是派生构词,即由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词根加一个意义比较虚的词缀构成词。比如“老鼠、第一、刀子、木头、盖儿”等。还有一种是复合构词。即由两个或多个有实在意义的词根构成词。比如“打造、深造、美丽、缩小、车辆、博物馆”等。派生构词在英语等语言中很多,在汉语中很少,而且也不属于严格的词形变化;复合构词在其他语言中很少,在汉语里却很多,而且内部的构造类型也多种多样,如并列式、偏正式、支配式、补充式、陈述式、附加式和重叠式等。
三、在语法上的特点。
⑴缺少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汉语不是通过谓词的词形变化来表示“时、体、态”的语法意义,也没有像印欧语言那样的定式动词和不定式动词的区别。例如汉语里的动词可以作谓语、带宾语、带补语、作主语、作宾语、作定语,也可以受定语修饰,而在形式上则完全一样。例如:a、他研究(作谓语),b、打算研究(做宾语),c、研究语法(带宾语)d、研究清楚(带补语),e、研究课题(做定语),f、语法研究(受定语修饰)。汉语谓语动词的语法意义是靠一套表示时态的助词(如“着、了、过”等)和表示语气的助词(如“了、呢、吗”等)来表现的。
⑵、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可以省略。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可以随便省略的。可是在汉语里,只要语境允许或不引起误解,很多成分都可以省略。例如回答“你吃苹果吗?”,可以说“我吃苹果”,也可以说“我吃”或者“吃”。汉语里还常常可以见到、听到只有一连串的名词而没有一个动词的句子,例如“明天上午全厂职工大会。”
⑶句子的构造规则跟词组的构造规则基本上一致。在印欧语里,词、词组、句子之间是一层一层的“组成关系”,即由词组成词组,由词组组成句子;而在汉语里,词和词之间是组成关系,词组和句子之间则是一种“实现关系”,即词组加上句调就成为句子。
⑷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包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比如同样是“动宾结构”,语义关系就很不一样。例如:a、吃桃子(动作-受事),b、(这锅饭可以)吃五个人(动作-施事),c、吃大碗(动作-工具),d、吃食堂(动作-方式),e、吃利息(动作-凭借),f、躲高利贷(动作-原因),g、排电影票(动作-目的)。
⑸汉语语序固定,语序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汉语的基本语序是: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语序变动,结构关系和意义也随之改变。a、眼睛大大的(主谓关系)≠大大的眼睛(偏正关系),b、吃饭了(动宾关系)≠饭吃了(主谓关系),c、客人来了(主谓关系)≠来客人了(动宾关系),d、来早了(动补关系)≠早来了(状语-中心语偏正关系)。外国人学汉语常常会将语序弄错。例如,不说“猪比牛小”,而说“猪小比牛”。
⑹汉语有量词和语气词。汉语在说明事物数量时,不能直接用“数词+名词”来表示,中间一定要加量词。例如不能说“五书、六笔、三狗”,而得说“五本书、六支笔、三只狗”。英语里似乎也有量词,例如:“a piece of chalk、a cup of tea”等,但英语里的”piece cup”是作为名词来用的,而且只出现在不可数名词的前面。汉语里还有系统的语气词,如“啊、吗、吧、呢、呗、了”等,通常放在句末表示一定得语气。用不同的语气词,句子的意思就不一样。例如:a、他不愿意啊!b、他不愿意吗?c、他不愿意吧?d、他不愿意呢?e、他不愿意呗。f、他不愿意了。英语的语气主要靠句调来表示。
                                            参考资料:罗杰瑞《汉语概说》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5-12-31 10:24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戴庆厦 董艳

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依赖于本族语言的天然条件,进一步学好使用第二语言,促进个人以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双语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是受民族教育的特点制约的,双语教育的历史与民族教育的历史密不可分。因而,要了解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必须先了解民族教育的历史。


一 中国民族教育的历史


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人类靠教育来传递先人的经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自有群体的人类之后,就有了教育,它顺应人类社会的需要而产生、而发展。我国的民族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特点和演变受不同民族社会特点的制约,并随着不同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任何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别的民族的影响,因而其民族教育也自然会受到别的民族的影响。所以,研究我国的民族教育,除了必须联系该民族的社会历史外,还要注意从民族关系中分析民族教育的形成特点。


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特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50年代以前,有的民族还保存原始社会形态,有的正处于奴隶制或农奴制社会,已进入封建社会的也有多种不同的特点。不仅不同民族之间发展不平衡,有些民族的不同分布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因而,我国民族教育的特点极为复杂,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型的特点,研究这一客观对象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不同的分类。


从我国各民族中存在的教育形式上看,民族教育大致可分为无组织的教育和有组织的教育两大类。无组织的教育是一种自然教育,是在家庭或社会中无意识进行的,不经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而有组织的教育则是通过聘请专职教师和设立专门场所,系统地、有目的地来实现的,是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意识到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体会到教育的价值后才产生的,是人类进步的表现。


非组织的教育活动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两大类。家庭教育是在家庭内进行,即女儿跟随母亲学习纺织、采集、做饭,儿子跟父亲学习耕田、打猎。实施家庭教育是长辈的天职,不付报酬,不规定时间,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地传授,通过身传言教,儿女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学会了适应生产、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社会教育是在群体(如部落、氏族、家庭等)活动中,年轻者向年老者学习某些适应群体活动的技能和知识,如拉弓射箭、械斗、宗教活动、婚丧嫁娶、围猎、盖房等。这些群体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主要是通过实践逐渐获取的。总的说来,非组织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适应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非组织的教育活动贯穿于一个民族的古今,有了人类活动就有这类教育活动,即使进入现代社会,有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也还需要它,只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由于发展水平不同,其内容也有所不同。如居住在内蒙古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族,经济生活以游猎为主,每个男子都要具有适应地形、气候变化的狩猎本领,如了解野兽出没的规律,辨别不同兽类的行踪等,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青年男子从小就随父辈出外打猎,在实践中学会一整套狩猎本领。景颇族长期生活在森林茂密的亚热带山区,弹弓和刀是男子的两件法宝,出外必佩在身。儿童从六、七岁时就从父辈那里学会打弹弓和耍刀,懂得如何征服猛兽,只身进入森林。瑶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教育主要由长辈口传身授,在实践中模仿学习狩猎、捕鱼、种植、制陶等生产技能,又通过唱歌跳舞,传授氏族文化。回族分布全国各地,从事多种不同的经济,因而,教育内容有农耕、农具制造、建筑、运输、商业、清真饮食、皮毛加工等。蒙古族男子自幼在家学习骑马、射箭和角力,称“男子汉三技艺”,进入青少年时期后,随父兄从事畜牧、狩猎、围猎,学习掌握从事畜牧业的知识和技能。台湾高山族在清代以前,经济生活是农耕兼渔业,社会教育是氏族、部落中的口传身授,世代相传。女子在家随母学习纺织、采集,男子在社会和家庭内学习农耕、渔猎、建筑、祭祀等技能。


没有本族文字的民族,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除口传外,还通过本族史诗、民歌、故事等传承本族文化遗产。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丰富的民间文学遗产,如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白族的《创世纪》、哈尼族的《迁徙史诗》、彝族的《阿诗玛》等。各民族中还有不少具有惊人记忆力的歌手,他们能够背诵上万行史诗,能够通宵达旦地吟唱各类诗篇,成为一个民族传播历史文化的大师。这些民族诗人,在各种节日上吟唱,青年男女聚精会神地倾听,从中得到各种知识,受到本族文化的熏陶。景颇族的史诗《创世纪》描述了人类的进化,人类与自然、社会的斗争,包含了各种哲理,其丰富的造房、种植、猎物的故事,总结了先民生产、生活的丰富经验。景颇族男女从小就受到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熏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


有组织的教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形式。最初是私塾,后来有义学、州学、府学、县学、书院、学堂等。其出现时间,各民族、各地区都有所不同。教育内容有的以本族语言、文化为主;有的以汉语文、汉文化为主;有的二者兼而有之;还有兼学另一少数民族语文、文化的。从教育的组织形式方面看,有官办、民办、私人办、宗教办等不同形式。有组织的教育存在两种不同的性质:一是非现代教育性质;另一是现代教育性质。就多数情况而言,现代教育一般始于20世纪初,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新变革而出现的。


如:蒙古族大约从13世纪起,出现了蒙古族学校教育活动形式,但开始主要是专人执教。13世纪初,成吉思汗令塔塔统阿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写蒙古语。后来,窝阔台汗亦设国子总教及提举官,命贵臣子弟入学。到了元朝,元世祖设立蒙古字学和京师蒙古国子学,招收各阶层蒙古子弟入学。到了顺帝时,又增设司业、博士、助教、教授、学正以及提举官执教。元代的蒙古学校,除了设立蒙古文课外,还兼授算学、历史,以《帝范》、《贞观政要》、《通鉴节要》以及《五经》、《四书》的蒙文译本为教材。


侗族的学校教育始于宋代。《宋史·西南溪洞诸蛮·下》中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诚州大姓杨光僭向朝廷请求建立校舍,朝廷批准卉办学校。明清期间,侗族地区建立不少州学、府学、县学、书院等。这些教育都以汉语文为教学语文,以汉族文化为教学内容。


瑶族的正规学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区始于西汉,有的在宋代,有的在民国之后。明代统治者对瑶区采取“兴教化,立学校”的政策,招收瑶童入学。道光十二年(1832),在平地瑶地区设五源书院。


朝鲜族也是在20世纪兴办现代教育的。这之前,朝鲜族由于受到汉族的影响,大兴汉学和儒学。1906年,延边龙井成立了中国朝鲜族第一所学校瑞甸义塾。1912年建立第一所朝鲜族中学。19l3年成立师范学校。


云南省德宏地区开办现代学校始于20世纪初。1905年云南德宏地区盈江新城开办了一所军国民学校。’1910年南甸建立了初等小学。民国初期,德宏地区设立劝学所和若干省立小学。耿马地区办了“土民学校”。西双版纳办了十多所小学,后在宣慰街建立十二版纳中学,在佛海设立佛海简易师范学校。


1905年前后,壮族的书院相继改为学堂。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做了改革。30年代,广西推行国民基础教育活动,在少数民族中推行“特种部族教育”,曾一度促进了广西教育的发展。


布依族地区也是在1905年前后改书院为学堂。教学内容增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等课程。1911年以后,各地纷纷建立了一批小学堂、中学堂。1913年在都匀建立了第一所布依族中学。


苗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学校教育主要使用汉文。明代,在汉苗杂居区,就已建立私学讲授儒学。嘉靖年间,湘西辰州(今沅陵)就设馆办学。康熙四十四年(17Q5),湖南苗族地区开始设立义学。后来义学的数量日增,出现不少秀才、举人。光绪年间,台拱、丹江、八寨等地共有苗族义学139馆。


藏族的现代学校教育是从清末、民国开始的。1907年赵尔丰在川边分设学区,创办官话学堂和初等小学堂,招收藏族子弟入学。1908年,清政府于京师满蒙文高等学堂附设藏文科。民国时,在该校基础上成立蒙藏学校,成为培养藏族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19l6年,在拉萨创办的“门孜康”(医算局),是医疗、科研、教学三结合的体制。1938年,拉萨开办了国立小学。之后,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区小学数量有所增多,但入学人数甚少。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于清康熙五年(1666)在高山族中建立“社学”,传授汉文化。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后,“社学”有了发展,聘请汉人传授儒学。之后,台湾巡抚刘铭传创立番学堂,在教学内容上做了改革,除学儒学外,还兼学官话及其他知识。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育与宗教存在密切的关系、表现在:教育内容主要是教经、教义;教育场所在寺庙、经院;学习者是小和尚、小喇嘛。特别是全民信教的民族,教育离不开宗教,宗教离不开教育,二者密不可分。我国少数民族信仰宗教的历史较长的,主要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小乘佛教。宗教的教育活动主要在寺庙、经堂内进行,可称为寺院教育,部分民族如回、东乡、撒拉等的伊斯兰教教育称经堂教育。 我国的伊斯兰教是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由阿拉伯地区传人的。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保安等10个民族都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影响到这些民族的各个方面,但在不同民族中,与教育的结合情况不甚相同。


明嘉靖年间,清真寺教育有了较大进展。回族清真寺招收学生,专门聘请教师传授伊斯兰教知识,培养阿訇(专职伊斯兰教人员)。这一形式曾一度成为回族主要的教育形式。这类教育分“小学”、“中学”、“大学”几种。清真寺招收六岁以上的儿童,先学习阿拉伯文、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的基本知识,这种教育称“小学”。农闲时间,招收中青年学习伊斯兰教五大天命(念、礼、斋、课、朝)、礼仪制度及教义、教法,称“中学”。大中型清真寺招收“小学”毕业的学生,由水平较高的阿匐讲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哲学、文学以及伊斯兰教义、古兰经等,专门培养专职宗教人员,称“大学”。


维吾尔族早期信仰佛教。10世纪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后,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到16世纪统一信仰伊斯兰教。所以,早期维吾尔族教育受佛教、伊斯兰教的影响,后来主要受伊斯兰教影响。早期的经文学校主要传授宗教知识,培养专职宗教人员,19世纪末,加授文化知识。


东乡族历史上传统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经堂教育。宣统元年(1909)在东乡扎木池等地创办敦德蒙学堂、正兴蒙学堂、敦睦蒙学堂等。民国期间,学堂改为小学。


1870年前后,在哈萨克族地区设立了伊斯兰经文学校。这个学校除宗教课程外,还设历史、地理、算术等课程。


佛教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佛教传入后,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特点。流行在藏族地区的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后又传入蒙古、裕固、门巴等民族中。早在7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除颁布学习藏文的法规外,还派大批青年到唐都长安读国学,还聘请唐人以及印度、尼泪尔人翻译佛经经典。8世纪初,藏王墀松德赞还派人去内地及印度学习佛教,请印度僧人创建西藏第一座佛教学经寺院桑耶寺。9世纪中叶赤祖德赞执政后,寺院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074年建立了葛当派桑普寺,兴起了讲、辩、著、实践的经院教育学风。13世纪初,萨迦派萨班·贡噶坚赞撰写《智者入门》等阐明教法的专著,总结了寺院教学经验。15世纪初,宗喀巴建立甘丹寺创格鲁派,其弟子先后建立了哲蚌,色拉、甘丹、扎什伦布等学经寺院,对学经制度作了改革。清代,以达赖喇嘛为首的格鲁派在拉萨设立培训僧侣官员的专门学校。后来,藏族的寺院教育还对蒙古、上、门巴族等民族有所影响。自16世纪后半期(明代)起,随着喇嘛教在蒙古族地区盛行,出现了寺院教育。这类教育通过寺庙培训僧职人员,通过“扎仓”(学院)培养喇嘛学者,学习、研究、翻译藏文经典的人日益增多。因而,以学习蒙、藏文以及医学的学塾有了新的发展。门巴族教育受藏族影响,使用藏文。从11世纪藏传佛教传入门隅地区始,门巴族接受寺院教育,出现宗教知识分子。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后来传入布朗、德昂等民族中。本世纪50年代以前,傣族的佛寺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西双版纳、孟连、耿马一带,儿童多要到佛寺当和尚,学习傣文和佛教教义,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或更长些。这些和尚是傣族的知识分子,其中分“都”(佛爷)、“都弄”(大佛爷)、“祜巴”(导师)等级。但德宏地区不同,儿童不进寺庙当和尚。在清代,德宏地区已出现私塾,培养兼通傣汉两种文字的青少年,但学生多是上层子弟。本族文化教育除部分地区在寺庙进行外,一般是采取民间自愿组合形式。村民组合一起聘请傣文水平较好的人传授,一般学到能读、能写为止,秋后各家以稻谷交学费。布朗族信仰佛教,其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儿童进佛寺学习,主要学习傣文佛经,有的掌握傣文和佛经后,升为佛爷,成为布朗族的知识分子。 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基督教、天主教,对民族教育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传教士为没有文字的民族创制了拼音文字,用新文字翻译了圣经,编写了教科书,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如1899年,英国牧师党居士在贵州安顺办起苗夷学校,是苗族第一个教会学校。该校主要学习汉语文。1905年英国牧师柏格里在贵州威宁石门坎办了教会学校——光华小学。他与一些苗族知识分子设计了苗文拼音字母——后称柏格里苗文,用它出版了圣经和苗族文学。19世纪40年代后,西方传教士在景颇族地区创制景颇文,并开办学校。1922年起,先后在等嘎、卡兰、卢兰建立了三所教会学校,教授景颇文。


二 中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人类使用语言,都是从单语向双语发展的。因此,可以说双语现象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一个民族或个人与另一民族交际或为了向另一民族学习而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双语不仅是语言使用问题,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一个民族双语现象的特点及其演变规律,是由其分布特点、社会发展水平、民族关系等特点决定的。认识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必须紧密联系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才有可能。 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史前的情况因无文献记载不能得知。从现有的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教育已有很长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就有一些人(主要是上层人士)学习了汉文。唐、北宋时,楼兰和高昌一带,流行汉文,传授儒家经典。汉代在西域的交通要道上,都设有为汉朝使节服务的“译长之职”。如公元7世纪玄奘记载,在唐代,高昌、北庭(今吉木萨尔)就有把其他文章佛典译成汉文佛典的译场。译场中有龟兹、于闻等地僧人及内地僧人,共同从事佛经翻译工作。如大法师尸逻达摩(于阗人),通晓汉文、梵文,先后将《华严经》中的《一地品》和《四向轮经》译为汉文(789)。僧古萨里都统(10世纪前后,回鹘人)精通汉文,兼通梵文、龟兹——焉耆文,通晓佛经,知识渊博,将汉文著名佛学经典《金光明最胜王经》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译成回鹘文。据金代的史籍记载,辽代契丹境内的不同民族,由于语言不同,相互交际“则各以汉语为证,方能辨之”。当时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已出现不少双语人。元代,西北地区有不少少数民族翻译家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他们为民族间的交流以及吸收先进民族的文化做出了贡献。 分布在南方的少数民族,由于与汉族的关系很密切,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因而开展双语教育比较早,接受汉语文教育比较广泛。其双语教育的特点是先使用本族语言、文字,后以民族语言文字为辅助工具,开展以汉语文为主的民族教育。如壮族在秦以后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汉字的基础上,模仿汉字的偏旁、部首及音形义的结合特点创造了方块壮字(俗称方块土俗字)。这种文字曾在民间流行,用来记录民歌、故事、帐目等,也在教学中使用。后来,在壮族地区主要推行汉文教学;西汉时期设私塾;隋开皇十七年(597)官学兴起;唐代建立了一批府州县学;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在柳州兴办学校。历史上,壮族中出现了不少有学问的人。如钦江(今钦州)僚人首领宁悌,是壮族中的一位掌握较高汉文化的史学家。乾宁二年(859),赵观文以诗文中状元。宋代,壮族地区建立了不少府州县学、民间义学和社学。明代,广西地区已有府州县学56所,书院64所,清代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仅桂西就设书院85处。历史上,有不少壮族子弟入学读书,有的还参加科举考试,仅宜山一地,“壮童”在贡院应考者就有500多人。长期的双语双文化教育,使壮族中出现了不少学者、文人,出现了一批熟悉汉语文、汉文化的文化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双语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历史上,双语人在有的民族中仅占极少数(如藏、维吾尔等民族),而有的民族则占相当大的比例(如锡伯、壮、白等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也不相同。就我国多数情况而言,双语教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秦汉到明清。秦统一中国后,我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从公元3世纪起,伴随秦汉帝国的发展和向外扩张,就开始了汉族人民向边疆各少数民族地区迁徒的过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早在秦汉时代就布满了汉族人民的足迹。魏晋南北朝时,是我国民族第一次大迁徒时期,东北、北方、西北边疆的匈奴、羯、氏、羌、鲜卑等族人大量进入中原;黄河流域的汉人大批向南方或边疆迁徙。五代和两宋时,是我国民族第二次大迁徙时期,居住在蒙古高原的契丹、女真、蒙古等族人大量进入中原;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大批向南方迁徙。清统治时,大批满族人进入中原,同时,又有许多汉人不堪清王朝的残酷统治大批迁徙关外或边疆地区。


这种分布局面,使得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华夏族位居中原,称四方之民族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这些民族集团是我国诸民族的先民,各个民族集团之间长期以来相互交往,相互影响,始终保持友好的民族关系。夏族人口众多、分布最广、发展最快,首先建立夏朝,进入奴隶社会。秦统一中国,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自此翻开新的一页。到汉朝,夏族改称汉族。汉族的活动地域以黄河、长江流域为中心,扩展至全国各地,汉族与各民族的关系进一步加强。在后来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尽管朝代更替,汉族几经沉浮,但他在经济、文化上的主体地位仍然不变,成为民族关系中的一条主线延续下来。在不同的民族的关系中,汉族的先进生产力和封建文化对少数民族影响较大,而少数民族又以其某一方面的特点影响了汉民族。


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关系始终制约着各民族语言的发展。汉语成为各民族的族际交际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成分来丰富自己。《后汉书》中记载的一段属于藏缅语族语言的诗歌,就已有不少古汉语借词,如“圣、德、臣、仆”等。从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和18世纪的《五体清文鉴》等历史文献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维吾尔语已有了一定数量的早期汉语借词。如:“皇历、大唐、弟子、道人”等。明清两代,由会同馆和四夷馆(后称四译馆)编纂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对照的辞书,总称华夷译语。少数民族语言包括蒙古、女真、高昌(畏兀儿)、西番(藏)、倮倮(彝)、壮、百夷(傣)等民族的语言。清代,编印了满、藏、蒙、维、汉五种对照的分类词汇集《五体清文鉴》。由于汉族人口最多,经济文化较发达,因而少数民族要更快地发展自己,要与其他民族往来,除了使用和发展本族语言文字外,还要学习汉语文,这就决定了我国少数民族出现双语现象的必然性。汉语文不但是汉族使用的语言文字,也是各民族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自然很容易成为少数民族兼用的第二语言。所以从秦汉起,就已出现少数民族兼用汉语的双语现象,而且这种有助于民族发展的双语现象后来又随着历史发展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推进。在我国,除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构成双语关系外,还有少数民族兼用另一地区性少数民族语言的现象。如门巴族兼用藏语,鄂温克族兼用蒙古语,乌孜别克族兼用维吾尔语等。


从秦汉到明清,我国民族地区双语兼用的特点总的是:双语人较少。主要通过有组织的教育形式以学习汉文化为主,尚未建立有双语体制、双语内容的专门学校。据史籍记载,唐代维吾尔人中有少数人已开始学习汉文和儒学。那时的高昌地区已有官学和义学。据《北周书·异域传》记载:高昌地区“文学亦同华夏,兼用胡书(即少数民族文字——作者注),有《毛诗》、《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传授,虽习读之,而皆用胡语。”又据《旧唐书·吐善传》上记载:唐代公主入藏后,吐善“渐慕华风”,“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契丹历史上创制了契丹文,但在皇室贵族中则提倡学习汉文,出现了一批著名学者。元代,契丹地区设经书国子学,培养了一批学者。元代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并举,在使用和发展蒙古族文明时,大力提倡推行汉文化,重视汉语文学习。


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的时间比北方长,范围比北方大。东汉时期,土家族就已普遍接受汉族文化,学习汉文。和帝永元年间,应奉任五陵太守,在土家族地区“兴学校”,影响很大。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普遍建立了习汉文化的学校,土家族中不少人考取进士、举人,有些人能用汉文著述。


东汉元和二年(85),滇池一带兴私学,当地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教育。据《大理府志稿》记载,自汉章帝元和年间(84一87),白族先民居住的地区就已出现学校。唐贞观二十年(646),南诏王细奴罗“劝民间读汉儒书,行孝、梯、忠、信、礼、义、廉、耻之事。”太和城(今大理)就已崇尚唐文化,识汉文。《新唐书·南诏传》载,南诏时期“人知礼乐,本唐风化”。当时,王寅派遣不少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每年50人,持续50年之久,以此培养出不少熟悉白、汉文化的文人。


明太祖洪武年间(1638一1663),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教化为先”、“教化以学为本”的政策,在各地吸收一批少数民族入学,主要是上层子弟,在客观上促进了双语教育的发展。《贵州图经新志》中记载了孝宗弘治年间少数民族“男知读书”、“通汉人文字”的史实。


清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举办了一些专门为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文、汉文化的学堂,后来还出现少量学习两种文字、两种文化的学校。如努尔哈赤时创办了第一所汉文学堂,学堂请浙江龚正陆教努尔哈赤子侄识字读文。1631年,皇太极下令,把儒班分为两班:一班翻译汉文书籍;一班记本朝政事。雍正年间,设立觉罗官学,要求“读书学射,满汉皆习”。清代,蒙古族高层和官员子弟,纷纷入国子监和理藩院所属京师官学或地方官学,学习蒙汉文及儒家经典,大多以蒙汉或满蒙汉合壁的《三字经》、《圣谕广训》以及《四书》等作为教材。清末,在蒙古地区建立了以教授满文、蒙文的满蒙学堂。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纳西族聚居地区建立丽江府学,四十九年(1710),建立玉河书院,是丽江第一所书院。乾隆三十五年(1770),丽江开始建立县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建立丽江府中学堂、小学堂、实业学堂等。锡伯族1882年前后在惠远设立了汉文学堂。1876年,鄂温克族聚居区南屯(今巴彦托海镇)设立了私塾,讲授满、汉文。


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各地设立学塾,招收一部分维吾尔族青少年入学,学习汉语文。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派汉族教师到各地的学堂、学塾,对维吾尔族青少年施以汉文教育。锡伯族早期为军事体制,实行军事教育,在教育中使用满语文和汉语文教授《四书》、《五经》。


与满族关系密切的民族,有的地区专门设立学习满文或两种文字的学校。清代初期,达斡尔族的一些部落首领到北京聘请满文学者到各地学堂任教,达斡尔地区设立的学堂,除讲授满文外,还授蒙文、汉文。到了民国时期,达斡尔学校由以满文为主转向以汉文为主。鄂伦春族早期教育受满族影响,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墨尔根城(今黑龙江省嫩江)设学堂,专习满文。


第二阶段清末至民国。清代后期,在资产阶级新学的影响下,我国教育进入了废科举、兴学堂、办实科教育的新阶段。光绪三十三年(1907),北京试办满蒙贵胄学堂,次年成立满蒙文学堂。宣统二年(19l0)建立青海蒙藩学堂。此后,书院相继改为高等学堂,私塾改为初等学堂。学堂的教育内容也逐渐增加科目。民国建立后,双语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建了一些少数民族学校。如在民国初期,在北京、沈阳等地创办蒙藏学校、蒙古族师范学校。1907年,毕拉尔路协领庆山设立第一所部伦春学堂,讲授满文、汉文。1918年民国初期东部蒙古族地区的小学,主要以学习汉文为主,加授蒙古文。在莫和尔囹屯等地创建鄂温克族小学,教蒙古文和汉文。1922年,新疆设立了省立蒙哈学校等,培养了一批懂汉语文的哈萨克知识分子。民国初期,在云南沧源设立,“土民简易识字学塾”和“沿边土民学塾”,主要学汉文。1936年,在勐董广允寺兴办沧源小学,佤族学生50人入学。1940年,湘西永绥县设小学若干所,苗族学生400余人。苗族还集资兴办私塾,私塾使用《千字文》、《百家姓》作为课本,有的地方用苗文解释汉文课本。


这一时期的双语教育是为现代教育服务的。两种语言文字的使用不同程度地存在互补关系。当时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在文化教育上顺应民族的要求在局部地区使用民族语文教学。当然,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习汉文化,但在客观上对民族语文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建国前的双语教育具有两面性的特点:一是少数民族从自身的发展中认识到要发展本族的社会文化,必须学习汉语文,接受汉文化教育。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天然密切关系、民族间的和睦相处,使得少数民族愿意学习汉语文。但是,由于历史上存在民族压迫,在有的地方程度不同地出现对少数民族语文的歧视,在双语教育中施行某种程度的强制手段,这就不能不引起少数民族的不满。如光绪末年新疆各地遍设汉语学堂,对入学的维吾尔儿童只教汉文、儒学,毕业的学生由官府授职,引起维吾尔人的反感。他们把入学塾称为“当学差”,逃避入学。在建国前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尽管民族教育在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双语人也在逐渐增多,但少数民族中的识字者仍然很少,而且识字的人中多是上层子弟,广大贫苦人家的子弟大多处于文盲状态。


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进入新的高潮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一些文字改革的先驱者发出文字改革的呼声,要求实现汉语拼音化。清末兴起“切音字”运动,五四前后出现了“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作为汉字的标音工具,推行拉丁化新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种运动停止了,但它的“拉丁化原则”,对我国《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创制少数民族拼音文字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拉丁化原则”成为指导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创制的重要原则之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在革命实践中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1932年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决议案》就明确提出:“苏维埃共和国…,必须为国内民族设立完全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学校、编辑馆和印届刷局,允许在一切政府的机关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1941年9月18日成立了延安民族学院,培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需之人才。当时学员中有蒙古、回、藏,彝、苗、满、东乡、汉八个民族成份,共三百多人,学员按文化程度编为研究班、普通班和文化班。随后又按民族编了回族班和蒙古族班。文化课开设有汉语文、民族语文、历史、地理等。 第三阶段自新中国建立后。新中国的建立,废除了民族压迫,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从50年代起,国家就大力帮助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为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创立新文字,为一些不完善的民族文字进行改革、改进。除了重视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外,还积极提倡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汉文,发展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创阶段(1949—1958)


颁布的我国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1952年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实施纲要》规定:“自治机关得采用一种在自治区内通用的民族文字为行使职权的主要工具,对不适用此种文字的民族行使职权时,应同时采用该民族的文字。”“自治机关得采用各民族自己的语言文字,以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事业。”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的《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关于少数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会议规定凡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如蒙古、朝鲜、维吾尔、哈萨克、藏族,小学和中学的各科课程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各少数民族的各级学校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自愿设汉文课。”这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的颁布,明确了我国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关系,并使少数民族语文的使用范围史无前例地扩大了。民族语文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日常工具,而且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也空前地高涨。他们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和建设倾注了极高的热情。由于多数民族一直没有自己的文字,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就成为首要任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处理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关系时,突出了民族语文的地位。这一时期,尽管在民族教育中事实上已存在双语教育的现象,但无论是我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制定者,还是广大民族语文工作者和民族教育工作者,都没有从科学定义上明确地意识到少数民族教育中的双语教学问题,在民族学校中开展民、汉双语文教育还没有成为大多数语文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双语教育还未成为一个学科,双语教育中的主要概念、术语均未建立起来。所以,这一时期作为新中国双语教育的初创阶段,是以主要学习、使用民族语文和部分民族、地区兼学汉语文为特色的。 有民族文字,并且文字历史悠久、通行面较广,建国前已有双语教育基础的民族的汉语教育情况。属于这种情况的民族有蒙古、朝鲜、藏、维吾尔、哈萨克、锡伯等民族。这些民族在学校中建立了以教授民族语文为主、用民族语文授课的教育体制,编写了民族语文的各科教材。朝鲜族在聚居区以开办单一民族学校为主,在民族杂居区实行民族联校制,单编民族班,用本民族语言上课。东北解放后,于1947年3月成立延边教育出版社,编译出版本民族语言文字教材。1947年4月在延吉创建中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综合大学——延边大学,以培养本民族的高级专门人才。在1950年,青海省编译出版汉、藏文对照初小语文课本四册,算术一至六册,高小历史一至四册,高小地理一至四册,自然课本一、二册。到1956年共编译出版了藏文初高小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等七种课本,教学参考书三种,藏族群众识字课本第一、二、三册。从1950年到1956年的六年间,一共编译出版教材158000册。1956年,新疆成立了新疆教育出版社,编译出版民族文字教材,以满足民族学校教学的需要。


无文字的民族或虽有民族文字但其使用范围较窄的民族的汉语教育情况。属于这类的有壮、拉枯、傈僳、彝、傣、景颇、侗等民族。这些民族的双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试行民族文字,开展民族文字的推广普及工作,编写扫盲教材和民族文字的通俗读物。民族语文的使用大都限于社会教育范围,以扫除少数民族青壮年文盲为主,进入学校的还不普遍。有一些民族在小学开设了民族语文课,进行民族语文课的教学,其他课程仍沿用传统的汉文教学体系,使用汉文教材。还有个别民族用新创民族文字翻译了一部分小学汉语文、算术等课程的教材,供少数民族学生使用。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民族文字的有无成为当时影响我国双语教育的重要因素、而创制少数民族文字成为这些民族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在创制民族文字和试行过程中,这些民族的双语教育开始进入初创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字使用情况十分复杂。当时已有民族文字的民族有:蒙古、藏、维吾尔、朝鲜、哈萨克、锡伯、傣、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俄罗斯、彝、景颇、傈僳、拉祜等。通用汉文的民族有:回、满、畲。没有文字的有34个民族:壮、布依、侗、白、哈尼、瑶、黎、东乡、塔吉克、土家、水、羌、高山、撒拉、土、保安、鄂伦春、鄂温克、独龙、怒、毛南、仫佬、仡佬、阿昌、德昂、赫哲、京、布朗、普米、门巴、珞巴、基诺等。 为了贯彻执行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我国在建国初期,就着手帮助尚无文字的民族创立文字,帮助文字不完备的民族逐渐改进其文字。1956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语言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和各地民族语文机构的共有700多人参加的七个民族语言调查队,为了解全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际情况和解决少数民族文字问题,在16个省、自治区对33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了大规模的语言普查工作。


根据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客观现实,我国制定了“创、改、选”的方针,即根据少数民族“自愿自择”的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或者由他们选择一种现有的适用于本民族的文字,对于文字还不完备和需要改革文字的民族,帮助他们逐步改进和改革文字。制订新文字方案的原则是坚持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相同或相近的音,尽可能用汉语拼音方案里相应的字母。


根据这些原则和精神,我国先后为12个少数民族创制了14种文字:景颇文、布依文、彝文、纳西文、亩文(三种,湘西苗文、黔东苗文、川黔苗文)、黎文、哈尼文(两种)、傈僳文、侗文、佤文、白文、载瓦文(景颇族载瓦支系);帮助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滇东北苗族改革了文字;为傣、拉祜、景颇、柯尔克孜等民族改进了文字。如,1956年为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的彝文,曾经试行一段时间,但效果不好,1958年停止使用。1957年为哈尼族创制了两种方言(哈雅方言和碧卡方言)的哈尼文。在这两种文字中只有哈雅方言文字在群众中试行过。1957年创制了纳西文。由于文字方案还存在一些问题,1958年云南省组织语文工作者在1957年方案基础上对原方案进行了修改,并在群众中试行。1957年傈僳族群众开始学习新傈僳文。1958年帮助白族刨制了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但未能试验推行。1956年语文工作者制订载瓦文试行方案。1957年结合《汉语拼音方案》对载瓦文方案进行了修改,并在载瓦语地区试行。为保证教学效果,培训了一批载瓦文师资,先后出版了载瓦文的小学语文、算术、常识等课本及扫盲课本和一些通俗读物。


建国以前,傣族使用傣仇文(西双版纳老傣文)、傣哪文(德宏傣文)、傣绷文和金平傣文。历史悠久并且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傣仇文和傣哪文。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对这种文字进行了改进。1955年起经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试行,开展群众扫盲,还用于小学教育中。用改进后的傣文出版了报刊、杂志、小学语文、算术课本,川及民间文学、科普常识、政治文献等书籍。


1957年,国务院批准了《壮文方案》,第二年壮文在壮族的农村普遍推行,群众学习壮文进入高潮,290多万壮族学习了壮文,真正能用壮文读写的有70余万。许多民间艺人用学会的壮文记录了先辈们世代口传下来的壮族排歌。看到民族文化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永久保存下去,壮族人民欣喜若狂。


无论是新创文字还是改进文字,对少数民族群众来说,都是一种陌生的符号。要掌握它就必须去学习,去识记。这就需要一批懂得民族文字、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去向人民群众传授,这样才能加快民族语文的普及。合格的师资是民族语文教育的重要保证。为培养各少数民族语文师资队伍和研究整理少数民族文化的科研队伍,繁荣和发展民族语文事业,我国政府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民族语文专业,培养民族语文教学、科研的高级人才。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从1951年开始,就设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为发展我国民族语言文学培养实用人才,从而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崭新的语文教育天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民族语文专业的教育,使本科生毕业后能熟练地使用一种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并掌握语言科学基本知识,成为民族语文工作人员、翻译和教学人员。1951年5月,首先开设一个藏语班,学生35人。同年又开设了维吾尔语、彝语、纳西语、瑶语(分广西全县瑶语、凌云瑶语2个班)、壮语、布依语等10个班。1952年开设傈僳语、作瓦语、载瓦语、景颇语、傣语、蒙古语等专业。1953年开设侗语专业。同年,为了进一步培养具有从事调查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并帮助创造或改革文字工作能力和编译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从第一批毕业生中选拔5l名学生,开办了研究班。1954年从广西、贵州招收壮族、苗族学生35人成立少数民族语言专修科,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语文工作者。1954—1955年,为内蒙古和新疆开设了短期语言训练班,培养内蒙古及新疆各民族自己的语文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民族语文教师。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建系四年共开办了42个民族语文班(涉及17个民族成分的28种语言和方言)及研究班、专修科、短训各一个,培养学生共628人。1952年设立瑶族语言文学专业并成立苗瑶语言文学教研室。1956年成立高山族语言文学教研室,并于1959年招收大学本科生。1958年开设哈尼语文专业。


高等院校民族语文专业培养了大批既懂汉语文又懂民族语文、受过语言学专业训练的专门人才,这些人才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创制、普及推广、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为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批人才中很多人自我国双语教育蓬勃发展的80年代以后,成为双语教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从建国到1957年这一阶段,从政策、语言文字建设、双语师资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我国后来的双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创制和推行民族文字过程中,人们对民族语文使用的客观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并积累了有益的教学经验,为以后的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材料和经验。


2.曲折阶段(1958一一-1976)


这一阶段是我国双语教育受到严重挫折的时期。虽然在60年代初,双语教育曾重现一线生机,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遭到建国以来最大的劫难。双语教育从建国初期的黄金时代走入了低谷。 从1957年开始,我国在方针、政策上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给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在民族问题上也出现了“左”倾错误,只强调共同性,否认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特殊性。“民族融合风”引发了对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语言的发展特点的错误认识,以为社会主义时期是少数民族语言开始走向融合、走向消亡的时期。在民族语言与汉语关系上大讲“民族文字无用论”、“直接过渡”,认为民族语言的发展可以“突变”,少数民族可以直接过渡到使用汉语文。1958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这次会议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采用整风的方式,批判了所谓的少数民族语文工作中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并制定了严重脱离当时实际情况的政策。这些错误认识和政策导向,导致不重视甚至反对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得正在试行的民族文字停止试行,已经制订并准备试行的民族文字不再试行,一些老文字的使用范围也受到了严重限制。撤销了各级各类民族学校和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学校的民族语文教学被削弱以致被取消。由于民族语文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或者被削弱或者不复存在。比如,使一些新创文字如哈尼文、载瓦文、侗文等停止试行。又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民族教育一直采用分校分班的双语教学形式,由于受1958年“左”的思潮影响,出现了合并民族学校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双语教学的发展。


1959年以后,随着对“左”倾错误的纠正,民族语文工作中也曾更正一些错误做法,使双语教育一度重现生机。如,1959年吉林省教育厅发出通知,纠正了合并民族学校的错误做法。1963年云南省召开全省民族教育工作会议,重申了党的民族语文政策,提出了在民族小学中继续加强民族语文教学的意见。云南个别地方出现了一直坚持民族语和汉语双语教育的典型。云南瑞丽县景颇族地区的等嘎小学长期坚持用景汉双语教学,摸索出一整套适合当地景颇族儿童的教学方法。1962年1月内蒙古召开民族语文、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会议除总结自治区成立15年来民族语文和民族教育工作的经验外,提出从实际出发,发展民族语文、民族教育的八项具体措施。强调民族教育是自治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发展民族语文的重要阵地,在蒙古族中小学里坚持蒙古语、蒙古文的学习。但学校中蒙古语文的学习,不强求一律,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而定。


1966年,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次“左”的思潮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范围上都甚于1958年。这一时期全国的学校教育陷于瘫痪,整个民族语文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四人帮”对民族语文采取大民族主义的同化政策,否认民族语文的存在,咒骂民族语文“无用”、“落后”。在这种思潮的控制下,不少地区民族语文机构被解散,有的民族文字被迫停止使用。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了对民族语文的歧视、侮辱现象,诬蔑民族语言是“黑话”、“搞阴谋的话”,把民族文字当“四旧”来破,大量烧毁民族文字的书籍文献。如蒙古族大多数地区的学校一律用汉语来教学,结果那些不懂汉语的蒙古族少年儿童学了六、七年书也过不了语言关,出现了“学校出文盲”的怪现象。这种情况在我国其他民族地区到处都能见到。延边的双语教育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民族教育机构被撤销,民族师范院校被解散,朝鲜族的许多小学生和中学生不得不到汉族学校读书。在朝鲜族学生集中的学校,民族语文也被排挤掉,学生完全接受汉语文的各科教育,致使这一时期毕业的学生既没有掌握朝语文,又没学好汉语文,严重影响了一代人的文比水准。 由于在多数不懂汉语的民族中采取直接向汉语过渡的办法,不管具体情况,都用汉语来授课,已创制的文字也遗弃不用,其结果,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变得极为缓慢,文盲率回升,严重阻碍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拉大了同汉族之间经济、文化上的差距。以上所述的不顾民族语文发展规律、违背语言使用的客观现实的沉重历史教训,应该成为我国今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前车之鉴。 3、发展阶段(1977年以后)


197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我国民族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走出了“左”倾错误的泥潭,步入正确发展的轨道,我国的双语教育也走上了复兴之路。尤其是自80年代以后双语教育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恢复民族文字试行工作。从1979年到1985年,云南省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藏、瑶和独龙等14个民族恢复推行或试行20种民族文字或文字方案。如1982年恢复景颇族载瓦文的试验推行工作。同年,对白文方案进行修订并试行。贵州省于1981年春对省内的苗、布依、侗、彝四个民族的七种文字(苗文为四种)进行推行试验。1980年底广西开始设点恢复在群众中推行壮文,到1986年有47个县的25万人脱盲。


为了更好地发挥民族文字的社会作用,使民族文字更科学、规范,这一时期民族语文工作者继续对一些民族文字进行改进使之完善,尊重一些民族的意愿,为他们创制新文字,如为苗族改进了滇东北老苗文,克服了原方案中的缺点,深受滇中地区苗族人民的欢迎。广西对壮文进行修改,完全采用26个英文字母,使壮文在科学比、国际化、现代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为出版、印刷及国际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疆维吾尔族于1982年停止使用拉丁维文,把它只作为一种符号予以保留,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原有文字。


端正了对汉语文与民族语文关系的认识。通过对我国建国以来双语教育实践的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阶段是民族语文繁荣发展的时期,而不是减弱走向衰亡的时期,因而应大力发展民族语文事业。马学良、戴庆厦1980年在《社会主义是民族语文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一文中提出并阐述了这个重要认识问题和理论问题。


由于我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汉语文已成为我国各民族人民经济、文化往来,生活交往的通用语。因此,处理新时期的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关系的正确方法是在通用民族语言的地区以民族语文为主,兼学汉语文,逐步达到“民汉兼通”。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或者班级,可以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并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没有本民族文字的,直接使用全国通用的语言、文字教学,用本民族语言辅助教学。”同时还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的文字。”这两项法案中都明确要在民族学校中进行双语教学。而建国初期《第一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报告》提出“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需要和自愿设汉文课”。由此可见,我国已经形成了对少数民族进行双语教学的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并通过国家法令形式确定下来。这标志我国双语教育真正走上了繁荣发展的道路。这时期各少数民族地区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制定了“民汉兼通”的双语教育方针。如青海省在1984年的民族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规定”少数民族学校必须贯彻以本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进行教学的原则。学生要首先学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好汉语文。……到中学毕业时,达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兼通。”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以壮为主,壮汉结合,以汉促壮,壮汉兼通”的原则。明确要求学生在学好壮语文的同时,也要积极学习普通话、学好汉语文,切实做到“壮汉兼通”。西藏自治区提出“以藏语文为主,藏汉语文并用”,“在基础教育阶段应以藏语文教学为主,同时学好汉语文,逐步做到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能够藏汉兼通,有条件的还要学好一门外语。”中国的双语教育实践证明,实行双语双文教学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开发少数民族儿童的智力。凡是认真开展双语教学的学校,学生成绩都高于非双语教学的学生。如,云南省绿春县广吗小学开展双语教学后,入学率由36%增长到90%。一年级的期末考试成绩语文平均44分,数学67.8分。而没有开展双语教学的规洞小学,语文数学成绩分别为15.5分,61分。又如潞西县西山乡营盘小学1986年9月招收了一个班,22名学生,进行载瓦文和汉语文双语教学实验。4年后参加州、县两级命题的统考,全班各科总平均77.2分,而非实验班的最低平均成绩仅为27.5分。


开展双语教育实验。我国从80年代起开展了大规模的双语教育实验。这是这一时期我国双语教育的突出特点,也是我国双语教育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自1981年起广西将壮文作为主要文种在一部分小学进行对比教学实验。四川凉山彝族进行“母语起步,会话过渡,先学会话后学文,通过听、说、读、译训练,逐步达到彝、汉相通”的实验。傣族小学进行“双语教学,拼音学话,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又称“双拼注提”实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苗族小学进行“双语双文四步转换教学法”实验,取得很大成绩。这种教学法不仅适应苗族地区的特点,而且对类似于苗族地区语言使用特点的其他民族地区,也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这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方法的一个成效卓著的探索。1981年,拉祜文进入小学,开始“拉——汉”双语教学实验。从1986年起,经过修订的白文在小学试行,“白——汉”双语文教学在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儿童智力方面效果显著。1982年云南怒江州在小学开展“傈僳文——汉语文”双语教育实验,编译出版了民族文字的文教、科普等方面的书籍120多种。延边从1988年起在不同类型的15所学校、70多个班级开展了实验,探索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最佳模式,包括两种语文课的学习顺序、起始年级、课时比重、终止年级、学习年限的调整以及教材、教法的改革等内容。 通过实验,人们从思想上端正和统一了对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关系的认识,找到了在我国多民族、多语言文字的国情下,提高民族教育质量,培养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所需人才的根本措施,即实施双语教育。这也是执行党的民族语文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开展汉语和双语教育理论研究。随着我国双语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广大民族语文工作者和民族教育工作者对我国双语理论、双语教学等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探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双语概念的研究。双语这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出现后,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正确地理解和使用双语这个术语,是开展双语研究的必要前提。马学良、戴庆厦在《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对‘双语’涵义的认识,虽然目前还不一致,但大都认为双语是个人或集体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的现象。”他们进一步说明:“‘双语’一词应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①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多民族的国家里。②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处的社会条件以及社会发展的情况不同,双语现象的发展也不平衡。③双语是就语言使用的结果表现出来的共同现象而言的,即指使用语言的状况,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民族接触和民族交流。④所谓‘操双语者’是指已具有熟练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人。”崔吉元在《开展多学科的朝鲜族双语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双语既指操两种语言,也可指双语制度、双语现象、双语问题。它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包括程度、功能、交替与干扰。并主张在研究一个民族的双语时,双语的定义应该是“个人或集团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以上的认识基本代表我国学术界多数人的看法。 双语现象和双语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现在有的文章在使用术语时出现概念含混不清的现象,把自然形成的双语现象称为双语制,所以有必要加以区分。双语现象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是就语言使用的结果表现出来的状态而言的;而双语制是一种语言制度,是语言使用的法规。双语现象在我国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而双语制则只在个别地区制定过。如1952年9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现称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条例》中规定:“延边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朝鲜文为行使职权的主要工具,并应同样采用汉文。”这就是双语制。双语制是以普遍的双语现象为基础的,但它又为双语现象的自然发展创造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有的学者曾提出“双言现象”的概念。如严学窘在《双语教学和研究要在改革上下力气》一文中,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要重视双言现象的研究,认为双言现象是指“某些人在不同的场合分别使用一种语言的两种或几种变体。也就是说存在于同一语言集团中的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标准语和地方方言,两种不同方言等)”。兼用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在我国确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与兼用不同语言的现象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所以,可以把双言现象从双语现象中分离出来研究。


关于双语的标准,即兼用另一语言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双语人,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认识不很一致。有人认为既掌握母语又能用另一种语言流利地进行交流的人才算是双语者;有的人则认为这个标准太高,只要是能初步使用另一种语言的就是双语者。双语熟练程度存在各种不同的类型,要确定统一的标准是有困难的。我们认为只要确定一个下限就可以。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双语者最低限度应能初步使用另一种语言进行交际。


关于双语类型的划分问题。对双语进行科学的分类是认识双语的内部系统的一个重要步骤。从研究中大家认识到,对双语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①以兼用什么语言来分。如《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把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类型分为四类。一是少数民族既熟悉本民族语言又兼通汉语。这一类型在少数民族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部分成员不兼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在我国几乎不存在。二是少数民族既熟悉本民族语又兼通邻近另一少数民族语言。如新疆的哈萨克、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中有许多人兼通维吾尔语。三是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既使用汉语又兼用少数民族语言。如云南省芒市附近的汉族中许多人兼通傣语。四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民族,一部分人兼通本民族的另一种语言。如景颇族中使用载瓦语的,有的兼通景颇语,使用景颇语的,有的兼通载瓦语。②以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来分。如孙宏开在《试论我国双语现象》一文中把我国的双语现象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母语和第二语言同样熟练。如白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的干部、知识分子对本族语和汉语同样熟练。二是母语比第二语言熟练。这种情况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比较普遍。三是第二语言比第一语言熟练。如塔塔尔族的双语者中,许多人维吾尔语比自己的母语熟练。③以语言使用的频率来划分。如谢志民在《龙山县土家族双语情况调查》中谈到,双语区的土家族虽大多能操土家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但在语言的使用上有主次不同。一种称土家语、汉语双语类型区,这种地区以土家语为主要交际工具,使用频率高,汉语只在少数特定的场合使用。另一种称汉语、土家语类型区,这种地区土家语只有在少数特定的场合使用,使用频率低,而汉语的使用频率高。在同一类型里,双语者还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等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而还可做出进一步的分类。


关于制约双语形成、发展的社会因素。双语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一般都从居住条件、民族关系、文化教育、民族心理、社会地位、社会生活需要、语言政策等方面探讨双语形成、发展的社会因素。研究者普遍认为,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是决定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现象的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我国民族地区双语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密切关系。张伟的《七百弄乡双语现象初探》一文从人口迁徒、民族交往、文化教育、语言感情、语言成见、职业要求、语言政策、家庭影响等八个方面论述了七百弄乡双语现象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程方在《京族双语制考察纪实》中,从空间、时间两方面来考察京族双语发展进程,认为京族地区双重语言制的空间发展过程是由市场(社会)→村寨→家庭发展的。


不同类型的双语,由于受不同社会条件的影响,其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有“民兼汉”型,即少数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兼用汉语的双语类型;有“民兼民”型,即少数民族除使用本民族语言外,还兼用另一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类型。在我国,双语的发展往往受以下因素的制约。①聚居还是杂居。一般是杂居区的双语比聚居区的发展快,小块聚居区的比大块聚居区的发展快。②人口多少的不同。一般是人口少的民族的双语发展快。③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的地区的双语发展快。④边疆同内地相比,内地的双语发展快。⑤社会发展情况。社会发展较先进民族的双语发展快。此外,有无本民族文字、经济形态(牧区或农区,或是半牧区半农区等)对双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双语现象的存在除了社会因素外,还有语言本身的因素。如,我国西北地区操突厥语言的民族,由于语言上的原因,他们习得同语族的亲属语言比较快,而掌握汉语的速度则较慢,比不上我国南方操汉藏语系语言的少数民族。关于社会主义时期双语发展的特点。双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性质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双语发展受到不同因素影响具有不同的特点。又社会主义时期双语发展的特点,目前已形成了这样的认识。①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消灭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成为一种风尚,受到尊事、支持和帮助。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地区教育的普及,民族交往的密切,经济的开放,为双语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双语得到了新的发展。②社会主义时期双语的发展仍然具有缓慢性的特点。因为语言本身的变化具有缓慢的特点,语言使用的变化同样也具有这个特点。双语的发展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由于各民族发展水平不一,居住地域不一,教育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在民族地区全部实现双语化,是不现实的。③促进双语发展的关键是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和办法。关于双语人的语言态度和语用选择。语言态度,也称语言观念或语言观,是指个人或集团(包括方言区、民族等)对某些语言的价值的评价及行为倾向,包含如何认识和理解某种语言的地位,对某种语言采取什么样的情感等等。张伟在《论双语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影响》一文中,对语言态度做了较全面的分析。


语用选择是指双语人根据语境的变化选择使用哪种语言。语用选择又称语码转换,有的称语言转换。这几年一些论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王远新的《论我国民族语言的转换及语言变异问题》、张伟的《双语现象与社会民俗》。


关于双语环境中的语言影响。在一个双语或多语言社会中,语言接触是一种普遍现象。语言间的接触会产生干扰现象,甚至引起语言变化,出现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我国的双语研究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影响问题。对“语言的混合趋向”、“杂语”、“双语式中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双语接触”等进行了探讨。


关于双语教育研究。自80年代开始,我国各民族地区先后开展了大规模的双语教学实验。民族语文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对双语教育的许多方面,如态度、任务、规律、原则、双语教学对发展民族教育的重要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双语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较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为建构我国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双语教育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界定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的概念。以往的双语研究不严格区分双语教学与双语教育的概念。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双语教育”是指多民族国家或地区实行的少数民族语言和主体民族语言这两种语言的教育。“双语教学”是指少数民族语文和主体民族语文相结合的语文教学形式。由此可见,双语教育是包含双语教学的,双语教学是双语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双语教育、双语教学类型划分研究。1985年严学者提出民族地区“双语文教学”有六种模式:延边式、内蒙式、西藏式、新疆式、西南式、扫盲式。他的区域分类对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1987年周耀文把中国双语教育体制划分为七种类型。1987年张伟将“双语教学计划”分为三类:单语教学计划、双语过渡计划、长期双语计划。周庆生1991年提出从“双语教学计划”和“双语教育体制”两方面对中国双语教育现实进行分类。根据双语教学计划的附加功能,将中国双语教学分为三大类:保存型、过渡型和权宜型;再根据双语文课时比重的大小、设置时间的早晚和教学用语使用的多少,将保存型和过渡型又细分为八个小类。根据教育体制的发展程度将中国双语教育体制分为:健全型、发展型和试点型三类。周耀文在《论在我国各民族地区建立多种形式的汉语文教育体制》一文中认为,建立民——汉双语文教育体制要从我国的民族实际、民族关系、语言关系和各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使用实际出发,既不能照搬外国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外省、区的经验。根据我国各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的不同使用实际,他认为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民——汉双语文教育体制可以分别采用高等、中等、初等三种层次。高等层次的体制是:从小学、中学以本民族文字课程为主过渡到大专院校以汉文为主或民——汉双语文并行双轨制。中等层次的体制是:从小学、中学以本民族文字课程为主过渡到大专院校除个别系科外都使用汉语汉文。初等层次是:从小学低年级以民族语文为主过渡到小学高年级以汉文为主。这些研究成果对建立我国民族地区(特别是南方民族地区)的双语文教育体制提供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对策。由于我国民族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双语教育的多样性,我们很难对我国双语教育进行统一的划分。从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双语教育、双语教学进行分类,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双语教育学科历史沿革的研究。探讨双语教育研究的历史,人们可以从中寻找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从中发现双语教育发展的规律性。我国一些学者对双语教育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回顾,搜集、整理了一批研究资料,并对其进行了分析、评价。如戴庆厦、赵益真《我国双语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丁文楼《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丁石庆《双语类型及我国双语研究综述》、沙马·加甲《发展中的民族语文教学》等论文和著作对这一问题做了有益的探讨。


民族语和汉语对比研究。这是近几年来我国广大民族语文工作者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项研究不仅包括某一民族语与汉语综合性的对比研究,还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专题对比研究。广大语文工作者在多年从事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双语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问题,积男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发表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这些学术成果对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有很重要的价值。如《云南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一书,对彝、哈尼、傣、拉桔、苗、壮、佤、景颇、傈僳、瑶、纳西、白等民族语言与汉语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分析异同,找出这些民族儿童学习汉语的难点、重点。这些成果对改进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当前,我国双语教育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即从宏观的理论探讨转向微观的教学理论的研究。这种趋势的出现必将把我国双语教育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教材编写理论研究。在双语教育实践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编译适合本民族母语特点的教材的重要性,单纯翻译汉文教材虽省时、省力、省钱,但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为汉文教材是根据母语为汉语的汉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编写的,因此不完全适应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在使用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教材民族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根据少数民族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遵循第二语言教学的原则,编写具有本民族文化特点的民族语文教材,是双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双语教育质量的提高。一些学者开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李显元《苗汉双语文教材建设刍议》、石学东《湘西苗汉双语文实验教材的特点》、拉西冬日布《论民族文字教材建设》、沙马·加甲《发展中的民族语文教学》。


国外双语及双语教育研究介绍。在立足于本国双语教育研究的同时,许多学者也广泛吸收、借鉴国外双语研究的先进经验和科研成果。如严正、柳秀峰翻译了世界著名的双语教育专家加拿大的M·F麦凯、西班牙的M·西格恩合著的《双语教育概论》一书。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双语教育的理论问题,有助于我国学者扩大研究视野,有益于我国双语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还有一些相关的论文也对国外双语教育研究进行了介绍。刘宝俊《国外双语教育述评》、陈玫《双语问题在前苏联及其解体之后》、陈学迅《列宁的双语理论及其对苏联社会的影响》。其他国家处理双语问题的办法,以及在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对我国双语研究都有参考价值。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对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介绍,并结合外国语教学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肖德法、张积家主编的《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一书。这些理论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儿童学习汉语的规律也是适用的,对我国双语教育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建立相应的学术团体。1979年,由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师和全国民族语文工作者共同组织了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该研究会后来改名为中国双语研究会),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双语讨论会,标志着我国双语教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成立了双语研究所。全国各地召开了一些学术会议,出版了一批具有十分真要学术价值的双语教学研究的书籍,为我国双语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如《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论集》、《贵州少数民族“双语文”教学资料、论文汇编》、《贵州双语教学论文集》、《云南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等。 形成了一支双语和双语教育研究队伍。各民族院校开办了民族语文专业。如中央民族大学(原中央民族学院)自建国以来共开设24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培养了大批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兼通的从事双语教育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在学历层次上不仅有专科、本科,还有硕士、博士和博士后。1986年中央民族学院马学良教授、罗安源教授等招收了我国第一批双语教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4年戴庆厦教授招收了双语研究的博士研究生。1996年我国第一个双语研究博士后学者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开始进行中国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的学术研究。此外,还有一批长期从事民族语文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人员加入到双语教育科学研究中来。我国双语教育研究已由教授、管理人员、科研工作者组成为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这是我国在80年代后双语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今后双语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宝贵人力资源。


建国40多年我国双语教育经历的过程,给了我们诸多的经验和教训。双语教育实践证明,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少数民族语文是少数民族社区主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在学校使用民族语文,无论在促进民族语文的发展上还是在发展少数民族儿童的思维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传媒手段的普及,民族间文化、经济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势必需要进一步使用功能最强的全国通用的汉语文,这已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迫切需求。各民族从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着想,在掌握民族语文基础上,有必要通过学习和掌握汉语文,进而更快地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自己尽快跟上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实现民族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民族地区语言功能的现实,客观地认识和预测语言功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制定正确的语文教育政策。“民汉兼通”将是今后我国双语教育的必由之路。各民族必将根据自己的语言、文化特点,寻找适合本民族、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模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育体系。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可以看出,我国双语教育的历史演变,主要受以下几个条件的制约。


第一、社会变革。如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汉语在西域的地位提高,出现了一批兼通汉语的双语人。


第二、移民。如汉族几次大规模迁入岭南,每次迁入都促进壮族双语的发展。秦始皇在岭南设三郡,50万军民进入岭南,汉族与壮族杂居,促使壮族兼用汉语。


第三、民族关系的变化。历史上每当民族关系向好的方面转化,双语人必然随之增加。唐代文成公主人藏,在西藏渐兴汉族文化,当时还派遣一些藏族子弟到都城学习汉文和汉文化。蒙元时期,新疆与中原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各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比以往密切,这时期新疆出现了不少精通多种民族语文的学者,如全普庵撒里、必兰纳识里等。


第四、人口分布。人口较少的民族,双语现象往往比较普遍。如柯尔克孜族由于人口较少,而且与其他民族杂居,所以在民族教育中多使用周围人口较多民族的语言文字。在南疆的柯尔克孜人一部分兼通维吾尔语;在北疆,一部分人兼通哈萨克语;在黑龙江,一部分柯尔克孜人多使用或兼用蒙古语或汉语。塔吉克族长期与维吾尔族杂居,大部分人通用维吾尔语,普遍使用维吾尔文。乌孜别克族与维吾尔、哈萨克族杂居,多数人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


第五、宗教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可能来自另一民族的影响,所以在宗教的影响下容易出现双语现象。佛教在公元一世纪传入新疆后,使得当时的一些新疆人学会了梵语梵文。在新疆发现的双语词书如《梵语——于阗语词汇》、《梵语——龟兹语对译字书》,就是适应双语需要产生的。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门巴族地区之后,一些蒙古人、门巴人在寺庙学会了藏语藏文。


第六、通婚。不同民族通婚,共建一个家庭,这样的家庭大多是双语家庭。子女随父母学习不同语言,具有较好的双语能力。


第七、境外的影响。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跨境民族有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瑶、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景颇、柯尔克孜、布朗、塔吉克、怒、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德昂、京、塔塔尔、独龙、赫哲、珞巴等30个民族,其使用的语言称跨境语言。我国跨境民族的双语现象往往受境外同一民族的影响,兼用境外主体民族的语言。如建国前,维吾尔、乌孜别克等分布在新疆北部边界的民族,有一些人掌握俄语、俄文。20世纪初,一些维吾尔族出外经商的商人受国外现代教育的影响,回国后在喀什、阿图什、吐鲁番、伊犁等地办起新式小学,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小学、伊宁图冉学校等。这些学校还聘请土耳其、俄国知识分子任教。与缅甸接邻的景颇、傣等民族中,有些人会缅语、缅文。40年代,景颇族中有些人到缅甸仰光、曼德勒等城市的学校求学,不仅学会景颇语文,还学会了缅语文,成为景颇族最早的现代知识分子。


第八、有无文字。有文字的民族,特别是文字历史悠久的民族,容易实施双语教育,有可能借助文字编写教材,系统传授本族文化。而没有文字的民族母语在双语教育中的作用主要是辅助第二语言教学,其功能不如前者。


2002-11-18  《民族教育研究》1996,4

下载: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3 10:54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述略
www.ts.cn 天山网   2014年04月24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交汇之地。世界六大语系中的三大语系的语言汇集在这里。在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塔塔尔、达斡尔和俄罗斯13个世居民族中,除汉族、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汉文外,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民族不但有语言,还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优良传统,已形成了多种双语类型,其中又以“民一汉”双语型为主。
    加强少数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是长期以来我区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自治区成立以来,各少数民族中学一直开设汉语课,少数民族学生升入高等学校后,须先读预科学习1—2年汉语,然后入本科接受汉语教学。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加强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对发展我区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个各民族的大团结,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民族中小学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
    回顾新疆民族中小学60多年的双语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为初创及教学体系建立阶段
    新中国建国初期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明确了我国少数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关系,并使少数民族语文的使用范围史无前例地扩大了。民族语文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日常交际工具,而且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处理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关系上,突出了民族语文的地位。
    这一时期,有关民汉两种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双语政策及广义的双语教育的政策包含在有关法规和重要文件中。
    可以说,新疆的双语教育政策和双语教学体系已初步形成。这对于加强民汉之间的文化交融、促进民族团结、推进新疆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为停滞阶段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与全国一样给自治区的各项事业带来严重灾难,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刚刚建立起来的汉语教学体系遭到破坏而处于停止状态。
    第三阶段,二十世纪70年代末至2003年为恢复发展阶段
    1976年,新疆各项事业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民族教育也走上了复兴之路。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双语教学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地位日益突出。双语教育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
    这一阶段,虽然仍未明确地提出“双语教育”的概念,但已涉及双语教育的方方面面,如设置管理机构、加强领导、调整教学计划、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等等。尤其是首次提出了“民汉兼通”,并把“民汉兼通”作为双语教育的基本方针,充分显示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快速发展的轨迹。
    2000年11月30日自治区教委又下发了新教基〔2000〕44号文件《关于公布开办双语授课实验班学校名单的通知》,公布了新疆实验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十四中学、乌鲁木齐市第六中学等28所开办双语授课实验班学校名单。
    到2000年,实验班已发展到15个地、州(市)的28所学校,共开设了91个双语授课实验班,在校生数达3867名。自治区教委先后于1992年、1997年、1999年三次召开全区双语授课实验工作会议或研讨会,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分析探讨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双语授课实验工作。
    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办班模式:一是把实验班设在民汉合校,如新疆实验中学、喀什师范学院附中;二是把实验班设在条件较好的民族学校,这种模式较为普遍;三是联合办学、分段负责,初中部设在民族学校,高中部设在汉族学校,如乌鲁木齐市十四中和六中;四是把实验班设在汉语授课的中学,如昌吉回民中学。从实验形式看,有在区内实验的,也有在区外实验的;有在初中起点开始实验的,也有在高中起点开始实验的;有面向本地区招生的,也有面向全疆招生的;有一所学校单独办班的,也有学校之间合作办班的。
    (三)推行了汉语水平考试(HSK)自治区在少数民族学校逐步推行了汉语水平考试(HSK),1996年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在新疆开考,逐步实现了HSK替代高考汉语科目考试。我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有3万多人次。双语授课实验班的学生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基本都在6级以上,有80%的学生通过了8级。1998年以来,自治区还将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的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与高考挂钩,根据《自治区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规定》,对汉语水平考试(HSK)达到三级的高考总成绩中加5分,四级的加10分,五级的加15分,六级以上的加20分,实验班考生的总成绩中均加入了HSK成绩。
    (四)进行“三语”教学实验。“三语”是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好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加强汉语和英语学习,以逐步缩小民汉教育教学的差距。自治区在总结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三语”教学实验,2002年9月起在乌鲁木齐市三中、五中、十四中、二十中开办“三语”教育实验班。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双语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基本要求进一步明确、具体和系统化,从而使自治区双语教育工作在经历了10年浩劫之后,又重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双语教学促进了我区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2004年的高考中,有4225名少数民族学生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其中,伊犁州的哈萨克族女生阿丽亚·达拜以745分夺得新疆理科状元的桂冠,考入清华大学,乌鲁木齐市的维吾尔族女生娜迪娅·尼亚孜以689分夺得乌鲁木齐市文科状元的桂冠、乌鲁木齐市双语实验班状元帕孜来提·亚库甫被北京大学录取
    第四阶段, 2004年至今为双语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言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
    2004年以来,新疆双语教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相继颁发《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自治区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的意见》等重要决定,明确了双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提出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过渡到全部课程用汉语言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按照“因地制宜、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双语教育,形成了党政牵头,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高度关注,多渠道多层次协作配合,广大教育工作者倾情投入,群众拥护的良好发展局面。
    至此,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从小学三年级开设汉语课模式为主,双语授课实验、“民考汉”、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小学一年级开设汉语口语、在内地举办新疆高中班等多种“双语”教学实验模式并存的发展格局,“双语”教学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双语师资培训
    师资队伍是双语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培养、培训并重”和“多渠道并举”的方针,多管齐下,大力加强双语教育队伍建设。先后启动了多项重大师资建设工程,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日益壮大。
    2010年,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双语教育岗位教师4.96万人,其中:学前双语教育教师1.01万人,少数民族教师0.73万人,占72.3%;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师3.95万人,少数民族教师3.26万人,占82.5%。
    自治区大力加强双语教师培训,2003年启动《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截至2010年,自治区累计投入双语教师培训经费2.33亿元,已安排1.53万名教师到内地和自治区高校参加为期1—2年的培训。2007年起实施农村双语教师特培计划,3年累计招生近2000人。2008年新疆“双语”教师培训基地在新疆教育学院挂牌成,整合资源组建了“双语”学院。
    (二)学前双语教育
    目前,新疆的“双语”班已从中小学办班下移到了学前阶段, 为切实贯彻“从幼儿抓起”的指导思想,自治区花大力气对学前双语教育从资金、设施、师资等多个方面开展建设,已投入资金30多亿元,启动实施了“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和发展保障工程”等软硬件建设工程,学前双语教育快速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截至2009年底,少数民族在园双语幼儿达到26.4万人,比2008年增长了25.6%。近几年,自治区强化双语幼儿教师的培训力度,2008年来,自治区安排2200万专项资金,通过集中加远程教育等形式,已培训双语幼儿园园长和教师8900人,并已建立起新疆学前双语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国家和自治区按生均300元/年、1000元/年、90元/年标准分别拨付幼儿园公用经费、幼儿生活补助、幼儿免费读本补助;同时,按15.6万元的标准为每所幼儿园标准化配备教学及生活设施设备。
    2009年,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专门就实现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目标进行了安排和部署。同年6月,中央派出联合调研组对新疆学前双语教育进行专题调研,并决定实施新疆双语幼儿园工程。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教育部等多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新疆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推进新疆双语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到2020年新疆双语教育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保障双语教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把双语教学工作提升为国家战略进行安排部署。中央决定,2008年至2012年将投入40.2亿元,用于实施双语幼儿园建设工程和学前双语教育发展保障工程。
    (三)双语教育管理
    为切实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自治区分别从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建设、评估体系、教育教学方法、教学专家库等诸多方面开展建设工作,加大规范管理力度。先后出台了《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学前班)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学课程设置方案》及《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双语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试行)等指导性文件,成立双语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中心等机构,积极开展评价方式改革,推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使办学行为更加规范,办学质量得到提升。
    (四)科技支撑 双语教育迈入信息化。
    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共享、全面覆盖的目标,自治区加快了双语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几年来,通过实施“班班通”、“远程直播课堂”工程,开发、译制和引进双语教材、建设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资源库等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双语教育的信息化进程。
    (五)在汉语学校开设民族语文课试点工作
    2010年秋季新学年开始,自治区在伊犁州、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等地将开展汉语授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民族语文课程试点工作。
    为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汉语授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民族语文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
    在汉语授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民族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使民考汉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实现民汉兼通目标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创造条件。
    在每个开展试点工作的地州,选择2~3所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汉语授课小学作为试点。试点学校从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小学一年级起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作为小学一年级民考汉学生的必修课程,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和其他年级的民考汉学生自愿选修。
    民族语文课程每周安排2~3课时,通过增加每周总课时来解决新增设的问题。民族语文课程使用新疆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供双语班使用的本民族《语文》教科书。
    (六)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教学。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中,自治区始终贯彻党的民族平等政策,保障各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凡有文字的民族,均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教学。有些原有文字的民族如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都统一使用维吾尔文,原没有文字的塔吉克族也使用维吾尔文。现在,全疆单独设置了维吾尔、哈萨克、蒙古、回、锡伯、柯尔克孜等民族普通中小学,人口较少的俄罗斯族学生在专门开办的俄罗斯语学校学习。我区在基础教育阶段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锡伯、柯尔克孜、俄罗斯七种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我区有部分高校或部分系科,运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语言文字授课或从事科研。据统计,2011年,全区普通小学3536所,在校生1919457人,其中汉语小学639所,在校生976492人;维吾尔语小学2251所,在校生837468人;哈萨克语小学150所,在校生96169人;蒙古语小学4所,在校生1438人;锡伯语小学在校生774人;柯尔克孜语小学54所,在校生7116人;俄罗斯语小学1所,在校生123人;民汉小学438所,在校生578937人。普通中学1525所,在校生1409293人,其中汉语中学494所,在校生781864人;维吾尔语中学543所,在校生544444人;哈萨克语中学96所,在校生69944人;蒙古语中学4所,在校生3109人;锡伯语中学1所,在校生800人;柯尔克孜语中学7所,在校生9132人;民汉中学378所,实施双语教学的在校生188591人。
    (七)双语教育成就
    2011年,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达140.84万人,比上年增长17.5%,占学前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55.0%,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学前三年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幼儿达40.99万人,占学前三年少数民族适龄幼儿的62.4%,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少数民族接受双语教育和民考汉的学生达99.85万人,占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46.9%,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
    全区学前和中小学(含职业高中)双语教育岗位教师6.73万人,比上年增长35.7%;其中:学前双语教育教师1.24万人,少数民族教师0.91万人,占73.4%;中小学双语教育教师5.49万人,少数民族教师4.8万人,占87.4%。
    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区内初中班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内高班办班城市达到40个,办班学校达76所,在校生规模达到2.4万人。内初班办班城市达到11个,办班学校达到24所,在校生规模达到1.6万人。
    2011年,启动了首批内地新疆中职班招生和选送工作。内地新疆中职班办班城市有9个,办班学校有30所,招生2856人。
    二、科学规划 积极实践、稳步推进,谱写新疆双语教育的美好明天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的相继召开,为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自治区双语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自治区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新疆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科学规划、积极实践、稳步推进,谱写新疆双语教育的美好明天。
    为保证上述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规划纲要》提出一系列措施和办法,主要包括:切实提高各学段的双语教育水平。积极做好各学段双语教育的有序衔接。对接受过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起,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对部分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部分课程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双语班,逐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课程门类。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教学、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生,逐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课时和课程门类,使之尽快适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模式。加强双语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建立双语教育标准体系、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督导评估机制,鼓励学校积极开展双语教育的改革试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行民汉学生混合编班,鼓励少数民族学生插班学习,鼓励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加快预科教育改革,逐步实现少数民族大、中专学生跨越预科教育阶段直接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接受本、专科教育。
    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文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推进双语教学中重视本民族语文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课时和教学质量。
    作者:自治区民委〔宗教局〕民族宗教丛书编辑室主任、副研究员 葛丰交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3 10:56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解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38、自治区是如何规定农村双语幼儿园的教师编制及管理的?2009年,自治区编办、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明确规定国家资金扶持建设项目农村双语幼儿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援建项目农村双语幼儿园以及自治区资金扶持建设项目农村双语幼儿园是公益性事业单位,其教师使用事业编制,经费实行全额预算管理。(1)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按教学班核定,每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教师,在此基础上每个幼儿园另外增加2名事业编制,用于配备机动教师。距乡镇较远或人口较多的行政村设立的分园,每个教学班配备1名专职教师,另外每个分园增加1名机动教师,分园的教师编制纳入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2)由自治区制定农村双语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各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党委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核定本地区各县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结合学前双语教育发展规划、生源变化等情况定期调整。(3)按照自治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有关政策,新进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实行一年试用期。试用期考核合格者,予以转正定级。试用期考核不合格者即行清退。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实行合同聘用制管理,聘用合同期限为3年。聘用合同期满考核合格者可续聘,聘期内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者予以辞退,实现教师“有进有出”,确保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4)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纳入编制管理,进入县财政供养人员范围,其工资进入财政统发序列,享受小学教师各项待遇。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设置参照小学教师专业技术系列有关规定执行。社会保险按照有关规定参保缴费。(5)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的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等管理职能。要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办法,加强对农村双语幼儿园教师的师德及教学业务考核,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职务晋升、培养培训、表彰奖励、年度考核等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6)学前双语教师纳入编制管理,各类符合招考条件的报考者可通过考试进入学前双语教师队伍。在过渡期自治区暂时扶持一部分聘用学前双语教师工资,待招考完毕,学前双语幼儿园教师进入编制管理,即刻解除聘用教师工资扶持,自治区也不再聘用学前双语教师。凡未参加考试,属于聘用学前双语教师的应尽快报名参加学前双语教师招聘考试,争取成为正式在编教师。
39、如何配备农村双语幼儿园的保育人员和工勤人员?
(1)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双语”幼儿园机构编制管理暂行规定》,农村双语幼儿园保育员、炊事员、保安等工勤人员不纳入编制管理,由各乡镇根据工作需要自行聘用,费用由县乡两级财政解决。(2)201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试行办法》,将农村双语幼儿园保育员纳入社区公益性岗位管理,相关待遇按公益性岗位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公益性岗位是指由政府投资、政策扶持或政府引导社会筹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公共管理和社会公益性服务岗位。其所有人员能进能出,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
40、国家和自治区是如何扶持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的?
(1)实施农村双语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2004—2007年,实施了第一期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共投入资金9.15亿元,新建、改扩建459所学校,建设面积103.93万平方米。(2)实施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项目。2009年以来,已争取中央投入3亿元,实施了36所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项目。(3)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自2008年起率先在全国实施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至2011年落实建设资金2.8亿元,改善了农村教师宿舍的条件。(4)实施中小学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2011—2012年,中央设立专项资金5.8亿元,自治区财政投入1.8亿元,建设854个计算机教室,万个4“班班通”教室。此外,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项目中,重点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双语教育。
41、什么是新疆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中央加强新疆建设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力度。2010—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5.78亿元,自治区财政投入1.8亿元,实施双语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计划。总体目标是到2013年,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学校具有计算机教室,并接入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全区85%以上的中小学双语教学班具有“班班通”设备,能够实现远程课堂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远程教育资源。
主要任务是为15个地、州、市的854个乡(镇)的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装备一间计算机教室。为13个地、州、市中小学的4万个教学班配备一套“班班通”设备。
计算机教室项目建设内容:每个计算机教室配备学生用计算机、教师用计算机,以及服务器、学生桌椅、教师座椅、交换机柜、交换机、相关集成设备与工程材料等。“班班通”项目建设内容:“班班通”项目分为模式一和模式二两种。模式一即为每班配备55英寸以上电视机1台、计算机1台。模式二即为班级配备65英寸以上多媒体互动教学一体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或DLP交互式数字大屏幕一体机、或移动一体式互动仪(所有设备均涵盖计算机、音响、互动屏幕等功能)。
42、自治区对农村双语幼儿园教育评估是如何要求的?
为了进一步规范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工作,引导农村双语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提高办园水平,建立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机制,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幼儿教育的政策法规,自治区制定了《农村双语幼儿园评估指标体系(试行)》。
该评估指标体系是对办园基本条件、保育和教育基本规范、幼儿发展基本状况的评估。评估指标体系分为三级,有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35个。每个三级指标包含若干评估要素,共有评估要素105个。在5个一级指标中,“园舍与设施”、“教职工队伍”反映办园基本条件;“保教工作”、“园务管理”反映保育和教育的基本规范;“幼儿发展”反映幼儿发展的基本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对每个评估要素和每个指标的描述都是定性的,评估结果以等级的形式呈现,分为A(好)、B(较好)、C(合格)、D(较差)、E(差)五个等级。每个评估要素的等级通过评估确定,所有指标的等级通过评估要素的等级计算得出。
双语幼儿园的评估工作以幼儿园自评为主要方式。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幼儿园每学年末自评一次,评估情况报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评估结果达到A等的,由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复评和认定。
各双语幼儿园要把评估作为重要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园长、教师、保育员等组成的专门班子,认真学习评估指标体系,做好每项评估要素和指标的评估。要把评估看成是实现双语幼儿园自身发展的动力,总结经验,发现不足,挖掘潜力,进一步向前发展。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现状综述
    来源:毕业论文网



  摘要:本文将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文献分为七类,并分别概括了各类研究文献的研究现状,发现从微观上分析新疆具体地区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少,指出需从微观入手,在科学的田野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疆;教师;政策;模式;评价;双语教育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新疆开始实行双语教育,而关于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七类: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双语教育个案研究,双语教育教师研究,双语教育课程教材研究,双语教育政策研究,双语教育模式研究,双语教育评价研究。

  1、关于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近年论文包括:张莉的《浅析新疆双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张洁、张梅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历程综述》,嵇宇科的《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问题观察与思考》,张梅的《新疆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双语教育关系研究》,方晓华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现状、特点及其反思》,刘姣、蔡文伯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三十年回溯与反思》等。

  近年专著包括:陈世明的《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廖冬梅的《新疆民族双语发展历史现状与成就》,木哈白提・哈斯木等著的《新疆少数民族中学汉语授课试验研究》等。

  这些研究文献阐述了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双语教育的现状,并发现了一些问题:双语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且不稳定、数量不足、教学能力不足、待遇较差、培训体系不完善;教材缺乏地方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双语教育发展不平衡;双语教育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法;少数民族学生缺乏汉语环境等,并从教师、教材、课程、评价等角度提出了对策。

  2、双语教育个案研究

  近年研究文献包括:李中耀、海峰和夏迪娅・伊布拉音的《新疆叶城县双语教学调查研究》,吐孙阿依・库尔班的《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维汉双语教育的发展问题研究―以库尔勒市H县为例》,李文涛的《维汉双语教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新疆疏勒县为例》等。

  该类文献针对具体地区,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双语教育的模式、教师、教材、课程、学生等角度深入分析了目标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指出目标地区双语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缺乏合理教材、缺乏汉语环境等,并提出了对策。由于实地调查并选取合理的调查对象做了大量调查问卷,因此该类文献研究结果更能反映出目标地区的实际情况,更能服务于目标地区的双语教育发展。

  3、双语教育教师研究

  近年研究文献包括:王阿舒,苏生艳、汤允凤的《南疆三地州双语教师现状调查分析》,刘旭的《新疆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师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喀什地区为例》,方晓华的《试论双语教师培养模式》,杨淑芹、吴敏的《新疆中小学双语教学推进中少数民族教师的态度研究》等。

  该类文献分析了双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能力、教学态度、语言使用情况、培训现状等,并指出双语教师汉语水平较低、师资队伍不稳、教学能力不高、培训体系较差、教师待遇较差等问题,认为要提高双语教师地位和待遇,开展多元化培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等。

  4、双语教育课程教材研究

  张兴、崔静对双语教育课程设置做了研究,指出当前的课程知识体系单一,难以培养合格的民汉兼通人才,指出要设计合理的双语教育课程知识体系,并提出了双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1]。杨德明对哈密市鲁能小学做了个案分析,认为该小学双语教学开展较为成功的一个原因是开设了学科课程、隐性课程、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双语课程体系,而问题之一是缺乏适合的教材[2]。

  5、双语教育政策研究

  赵鸿锴、张迎治从语言政策角度梳理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3]。王阿舒回顾了新疆50多年来的双语教育政策,分析了政策的演进轨迹[4]。陈旭、陈进分析了新疆双语教育政策对于新疆民族教育发展的作用。王阿舒、孟凡丽阐述了50多年来新疆的双语教育政策[5]。上述文献表明新疆自治区政府认真贯彻了中央的双语教育政策,为双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6、双语教育模式研究

  陈得军、刘琴和方晓华对新疆双语教育模式的现状做了分析[6]。赵建梅针对乌鲁木齐市T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适合该区的双语教育模式。李儒忠阐述了新疆双语教育模式的性质、特征及目的,认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教学是新疆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双语教学模式[7]。魏炜认为部分课程使用汉语教学利于实现民汉兼通的目标[8]。张梅分析了新疆的双语教育模式,认为模式应体现双语教育的目标[9]。结合上述文献可以发现,双语教育模式要因地制宜,对于多数地区部分地区使用汉语教学将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主要双语教育模式。

  7、双语教育评价研究

  方晓华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评价系统应包括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双语教育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10]。马小玲认为要以教学及其主客体作为新疆双语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影响教学的客观因素与社会因素为辅助内容,并以历史和现状为根据提出了新疆双语教学的评价体系[11]。

  通过分析上述文献,发现研究者以新疆高校师生为主,研究文献以期刊论文为主,大多发表在新疆本地期刊上,研究内容从宏观上分析新疆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多,而从微观上分析新疆具体地区双语教育的文献较少。对于新疆双语教育而言,各地区少数民族分布情况不同、汉语影响程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即各地区开展双语教育的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各地区难以相互照搬经验,应采取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策略,而这就需要从微观入手,对各地区的双语教育开展个案研究,在科学的田野调查的研究基础上制定适合具体地区实际情况的双语教育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兴,崔静.论新疆双语教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J].双语教育研究,2014(3):35-39.

  [2] 杨德明.在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双语人才培养模式―对新疆哈密市鲁能小学的个案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8(2):50-55.

  [3] 赵鸿锴,张迎治.新疆双语教育语言政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9):17.

  [4] 王阿舒.新疆双语教育政策的当代演进[J].新疆社会科学,2012(3):119-122.

  [5] 王阿舒,孟凡丽.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发展综述[J].民族教育研究,2006(2):22-26.

  [6] 陈得军,刘琴,方晓华.文化生态语境下的新疆双语教育模式[J].民族论坛,2014(1):63-67.

  [7] 李儒忠.论双语教育的模式[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1):25-34.

  [8] 魏炜.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1(1):42-48.

  [9] 张梅.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模式及其语言使用问题[J].民族教育研究,2009,(4):96-101.

  [10] 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38.

  [11] 马小玲.新疆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152-156.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3 11:01
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战略选择
作者:杨小平 张云凤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双语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双语人才。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传统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传统双语教育)开始呈现出与时代发展的不调适。当代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需要突破传统制约,进行新的战略定位。

■  传统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双语教育忽视了双语教育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意识不到位。在传统双语教育中,没有意识到双语教育是民族语言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手段,很多地方的双语教育基本上没有渗入民族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同胞从乡村走向城市,他们在语言使用上处于汉语的影响之中,假以时日,他们的后代就可能转用汉语,不再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失去语言,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就消失殆尽。长此以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生态系统也就不复存在。
    没有看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对保护民族文化的作用。中华民族各子系统之间之所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花争艳的文化格局,正是因为各民族之间有着自己的语言文化系统,各自的语言文化系统储存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双语教育中加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就是对这些信息的有效传承和保护。传统双语在这些方面的教育明显缺失,没有发挥实质作用。
    忽略文化对人及人的心理的塑造作用。双语教育若是没有民族文化本身认同、民族感情集体认同和国家文化整体认同的人才,那他们对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能起到什么作用就值得商榷。只有在文化包容、文化互补、文化互动的前提下开展双语教育,才能够让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民族文化交流的自觉、多元一体的国家整体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广阔视野和包容理性、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很好服务、为加快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促进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的少数民族人才。

传统双语教育没有看到教学中汉语和民族语之间的文化互通
    容易造成两极分化。通过双语教育,少部分汉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很快融入主流社会的教育系统,成为双语教育培养下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精英,这部分精英融入主流社会后,由于没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他们就有可能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或者忽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完全被主流文化吞噬,从而淡化民族感情,丧失民族感情的他们就会无视或漠视对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本来就相对落后,这些人要是没能起带头影响和反哺的作用,就会进一步造成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两极分化,处在社会顶层的精英们继续过着顶层的生活,而处在底层冲出重围的少数人也会效仿他们,形成了民族文化教育、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少数人的片面发声和多数人的集体失语。双语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地使更多人享受教育公平、机会公平,然后最终转化为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的公平,少数人的精英化违背了双语教育的初衷,不是双语教育需要的结果。
     传统双语教育具有淘汰性。在传统双语教育中,汉语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在面对可能接受的更高层次教育中形成优胜劣汰,而民族语言在这方面的影响却微不足道,不足以改变传统双语教育的约定俗成。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双语教育磕磕绊绊地完成体制内的国民教育,但由于他们的基础相对较差,注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只能在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挣扎迷失,无法享受文化教育带来的好处。即便他们有机会进入主流社会,他们的生存状态也未必如意,只能在矛盾中做无根的漂泊,寻找方向,这样的徘徊和彷徨使他们既要为自己生计奔波劳碌,又要面对失去民族文化支撑的无可适从。这样的环境中,这一部分人是不能很好地服务民族文化教育,更不可能为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形成强大智力支持。
    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传统双语教育偏重于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忽略民族文化的嵌入教育,无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念误区:双语教学是只是一种工具,目的是提升学生学习主流文化的能力。教学中,往往采取漫灌式的教育,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在汉语教学和民族语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的教学意志为中心,忽略了不同语言之间文化衔接对双语教学的作用。

忽视民族语和汉语碰撞之后的创新作用
    传统双语教育偏重于汉语教育和汉语文化教育,忽略了多元文化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多样性的文化环境使人们在面对生存和发展时会产生不同应对方式,在创新上,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传统双语教育基本上忽略了民族语言对文化的承载作用,绝大多数时候为了便于学生学习主流文化,主要侧重于汉语的教学,对民族语言的文化传导作用重视不够,没有看到文化多元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传统双语教育没有看到民族语言文化本身的创新自觉。语言是人类文明不断沿袭、不断创新传承的强大武器,语言反映着人类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体现了人类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每一种语言就是一个结构奇特的文化生态子系统,反映了不同族群之间独特的生活方式。每一种语言都有着无限可能的表达和搭配,其音位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具有独一无二的组合功能,代表了一种语言精妙独特的存在方式。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一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就是语言文化不断迁移和创新的过程,其变化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语言文化本身的创新自觉。
传统双语教育没有看到双语教育在国家文化安全上的作用
    传统双语教育注重提升学生汉语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对民族文化的教育是浮光掠影,没有看到民族文化教育是促进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文化对凝聚人心,黏合社会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保护语言就是保护文化。文化过于单一,国家的文化安全就会受到威胁。文化多元的国家这就好比一个具有十八般武艺的人,在受到外来攻击时,能够采取不同的防御和反击手段,要是只会一种武艺,在各种外来势力的攻击下,就会丧失防御和攻击能力,从而丧失自己文化的主导权和发言权。
    传统双语教育没有看到多元文化是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有效途径。如果说汉文化是中华文明这一辆车得以不断行进的发动机的话,那其他民族的文化则就是这辆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汉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和谐共生,才使得中华文明这一辆车能够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向前发展。一旦这辆车的部件不断受损,那它的行进肯定会受到影响。文化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丢失一种文化,就会为自己的文化安全增加一份威胁。
■  当代双语教育的定位

    双语教育应该注重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
    当代双语教育要将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作为教育的重点,充分发挥双语教育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上的天然优势。双语教育在少数民族母语的教育上一开始就占据了制高点,因此,在教育中,双语教育者要认识到母语对民族文化的承载作用,将那些积极的、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文化与双语教育连接起来,将发掘出来的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交流。在双语教育中,要发挥语言文字的作用。对那些有自己民族语言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能够激发他们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印象,提升他们学习民族文化的能力,树立民族语言文化保护的自觉,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形成良好氛围。
    要在双语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自省、自信、自觉。在双语教育中,我们要通过生动的例子,说明民族文化存在的重要性、民族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方式的引导,寓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于双语教育之中,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思想意识,使他们担当起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责任,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通过教育,培养出一部分懂得保护传承自己民族语言文化、能够顺应主流文化需要、能够真心投入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去、能够清醒认识到民族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能够通过身体力行去保护民族语言文化的人才。
    在双语教育中,要让学生形成团结包容的文化理念,形成民族文化保护的有利环境。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不但要面对少数民族学生,而且还要面对汉族学生。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中介和引领作用,引导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之间形成源流共识、兄弟共识、国家共识,不断培养他们平等、团结和互助的意识。在双语教育中,要使他们认识到中华文明自始至终都是各民族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到各民族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文化是多元一体的共生关系,祖国是共同栖居的母亲,从而形成他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习惯和认识,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促进民族团结创造良好环境。
    将双语教育提升到国家创新层面上并有所作为
    要认识到双语教育是国家创新的重要源泉。语言是人类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综合体现,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集中表达。不同语言代表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思维方式则是创新必要条件。双语教育必须认识到语言对思维多元化的重要作用,在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民族语言的能力。若没有语言,各民族之间思维和实践的交流也就无从谈起。不同的思维,才会产生不一样的可能性和创新的无限性。囚禁在一种单一的思维、智力和精神状态下的民族,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意识和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要是我们过分强调语言文化的一元,我们的思想就会僵化,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就无从谈起,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只会复制的国家和民族。因此,从事双语教育工作的各级部门、团体和个人,要认识双语教育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把双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创新的战略高度,而不是当成可有可无的工作。
    国家在双语教育的创新作用上应该通过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确定双语教育在国家创新中的地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创新能够更加持久的动力源泉,没有了土壤和源泉的支持,创新将难以为继。双语教育的创新作用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因此,在全球化车轮不可逆转的现实背景下,发挥双语教育在创新上的作用就显得迫在眉睫。国家应该从长远出发,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制度设定和制度执行作用。一是实现双语教育的国家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实现双语教育规范化的根本途径,是扩大双语教育影响的有力举措,更是确保国家创新土壤和源泉得以存在的抓手。
    双语教育应从国家文化安全的层面上进行战略考量
    要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存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西方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有增无减、无处不在。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一贯的选择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当下的很多年轻人中,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者不计其数,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对自己文化的主导权,就会让别人的文化占领我们的阵地,我们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就会受到破坏。中华文明是各个民族在几千年的过程中不断汇集而成的伟大文明,失去了任何一种文化的支撑,中华文明这一座大厦的稳定型就会受到破坏,国家的文化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笔者认为,崇洋媚外的文化崇拜和提倡以汉语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思想,都是鼠目寸光,是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熟视无睹。因此,双语教育应该在角色上进行战略换位,不能停留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而要在民族文化的教育上有所倚重,有所作为。必须在双语教育中将民族文化的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语言文字文化的系统教育和交叉教育,培养学生中华文明自信,使他们形成分辨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的能力,建立起自觉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入侵的防线。
    强化学生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双语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中不断向学生传播国家观念、中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文化安全营造良好氛围。要在双语教育中通过语言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等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流关系。中华文明较其它世界三大文明之所以能够长久不衰,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各具有包容性的文化相互组合而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和相互辉映形成中华文明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个系统的平衡是中华民族稳定发展的基石,一旦平衡被打破,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当我们面对文化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而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对于文化安全来说就是一种灾难。
    在教育中凝聚共识。一个多元包容的文化生态系统,才能够保证共同文明的存在和演绎。如同我们看到的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要是这个系统只有人类,没有了鹰击长空,没有了游鱼戏水,没有了野马奔腾……,那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毫无生气、多么可怕的世界,一个成熟的文明生态系统是多元统一的系统。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对当代双语教育在国家文化安全上的作用进行战略考量,通过强化双语教育的功能,使民族与民族之间突破思维鸿沟,超越文化界限,树立国家观念,凝聚更多人心,汇聚更多力量,形成文化共识、民族共识、国家共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3 11:58
新疆双语教育让各民族走进彼此心灵(图)2015年01月1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0





演讲者的精彩演讲获得阵阵掌声。 王朝飞 摄



68岁的维吾尔族老大爷克热木?伊斯马伊力用流利的汉语演讲。 王朝飞 摄



57岁的高秀珍用维吾尔语演讲。 王朝飞 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月12日电 (程勇 东华)57岁的高秀珍在讲台上用流利的维吾尔语讲着故事,台下坐满了汉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的听众,随着故事讲到精彩处,台下传来一阵阵欢乐的笑声。这是在新疆博湖县才坎诺尔乡举办的“三语”演讲比赛中的一个片段。

  “三语”即当地的主体民族——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三种语言,此活动就是要求当地民众不使用本民族语言讲故事,讲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等。
  博湖县举办的这场“三语”演讲比赛仅是新疆大力推动双语教育背景下的一次活动,类似这样的活动正在新疆各地广泛开展。
  68岁的维吾尔族老大爷克热木·伊斯马伊力在演讲比赛中用流利的汉语说:“暴徒拿刀指向咱们的兄弟姐妹们,还把炸弹扔向手无寸铁的老人、把火把投向了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民警,这一切罪恶行径的根源是什么呢?是宗教极端思想。”
  在博湖县这次“三语”演讲比赛中获奖的高秀珍说,她从小在博湖县长大,周围邻里大多是蒙古族和维吾尔族,所以蒙语和维吾尔语她都精通。当地举办这个活动让她的才华得到了展示,也让大家进一步和少数民族民众加深了感情,有利地促进民族团结,希望以后多多开展这样的活动。
  “这次的不用本民族语言演讲的比赛,很有意义,不仅加强了我们口语交流能力,更坚定了我们今后学好民语的信心。”参加比赛的蒙古族干部同古鲁克说。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团结促进方式,新疆的双语教育发端于上世纪50年代,自2007年起得到大力推动。随着“双语教学”在新疆的不断深入,少数民族会汉语,汉族会说少数民族语言已成为当地各级干部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2010年,新疆明确规定,新录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必须具备基本的“双语”能力,即汉族能够用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与民众直接会话交流,少数民族能够阅读通俗的汉文资料,具备一般的汉字书写能力。
  特别是随着新疆大力推广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各地住村工作组在新疆基层也掀起了语言学习热潮,村里人给住村干部教少数民族语言,住村干部走进幼儿园给孩子教汉语,各地住村工作组正在打破语言瓶颈,与百姓零距离交流,无形之中改变了各地的村风村貌。
  在新疆,学双语、懂双语、会双语已越来越深入民心,当地民众越来越体会到语言不仅是学习工具、是交流工具,还是一扇扇窗口,一座座桥梁。不同民族的人通过互相学习语言,走进彼此的心灵,了解了更为广阔的世界。
  2014年4月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考察新疆期间曾鼓励当地汉语教师学好维吾尔语,更好地教孩子们学汉语。离开前还嘱咐当地校长,少数民族孩子的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找工作方便。
  记者从2014年新疆双语教师培训工作改革研讨会获悉:2013年至2018年间,新疆将投入2.54亿元培训双语教师,其中中央投入2.18亿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配套3600万元,6年将培训1.65万名双语教师。(完)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3 12:00

自治区学前双语教育示范课远程直播活动圆满结束   

发布者:孟晓梅    时间:2013-05-28


为切实提高农牧区学前双语教育水平,自治区教育厅从2010年11月起,分三个阶段组织开展了学前双语教育示范课远程直播活动。直播活动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手段,通过组织观摩学前双语教育示范课,对双语幼儿园教师进行培训,为基层双语教师规范开展学前教育活动提供示范和指导。
2011年12月16日,此次直播活动圆满结束。据统计,在活动中,全区15个地州累计开通听课专用账户1200余个。各地直播点听课端登陆次数共9610次,累计收看人数72000人次。
开展自治区学前双语教育示范课远程直播活动,是提高学前双语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积极、稳妥、有效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自治区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组织,科学合理地安排学前双语教师参加直播课堂的学习,指定专人负责直播课堂的技术保障和考勤管理,抓好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了培训质量。一是技术方面,新疆远程教育网学习平台技术先进,经过几年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效保障了直播活动顺利开展。二是示范课内容方面,直播内容是以农村双语幼儿园幼儿用书和教师教学指导用书为蓝本,根据各学期学习进度同步安排直播内容,保证了基层双语教师能够学以致用。三是示范课效果方面,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拔专业知识丰富、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具体承担直播课授课任务,受到基层教师的广泛好评。


2015双语教师培训计划
时间:2014-12-23



第1篇:双语教师培训计划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指示精神,加强自治区财政扶持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稳定学前双语教师队伍,提高学前双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经研究,决定在2015至2015年期间实施“自治区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培训计划”。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及培训时间

参训临聘学前双语教师总规模4477人,包括2015至2015年期间自治区财政扶持南北疆七地州招聘但未通过自治区入编考试的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3726人,未通过入编考试在岗的新疆幼儿师范学校“两年制1+1模式”学前双语教育专业毕业生458人和2015年自治区首批招聘双语幼儿园教师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教师293人。各地自行聘用的学前双语教师不包含在培训范围之内,对于已经通过入编考试、另谋职业、已离岗的临聘教师不纳入培训范围。培训期限为一学年。

二、培训管理方式

培训工作由自治区教育厅组织,为确保参训人员的公正性,参训学员实行训前实名制管理方式,培训人员名单以七地州落实《关于对自治区财政扶持招聘临时学前双语教师安置情况摸底调查的通知》(新教人办〔2015〕3号)精神后上报教育厅《自治区财政扶持招聘临时学前双语教师情况汇总表》为准,各地参训人员总表由我厅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地州,同时在新疆教育信息网中小学师资建设二级网页上公布。每期学员参训前,各有关地区(州、市)教育部门要对参训学员进行统计、公示,公示无异议并报教育厅审核批准后选派培训。

三、分年度培训计划安排

2015-2015年间,由承训院校分5期组织实施培训,2015-2015学年计划培训900人,2015-2015学年计划培训900人,2015-2015学年计划培训900人,2015-2015学年计划培训900人,2015-2016学年计划培训877人。自治区财政扶持招聘临时学前双语教师分年度培训计划见附件1。

四、培训单位和报到日期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教育学院、新疆幼儿师范学校承担培训任务,293名2015年自治区首批招聘双语幼儿园教师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全部由新疆师范大学承担培训。首期培训开学日期为2015年9月25日,2015-2015年培训生源及培训院校分配计划见附件2。

(一)新疆师范大学承担510人培训任务。报到时间:2015年9月25日;报到地点:新疆师范大学文光校区(乌市喀什东路293号,乘701、52、54路公共汽车师大文光校区站下车);联系人:王璐;联系电话:0991-4332843,6680031、18997986912。

(二)新疆教育学院承担195人培训任务。报到时间:2015年9月25日;报到地点:新疆教育学院(乌鲁木齐市光明路333号,乘1、101、102、58路车新疆教育学院站下车);联系人:鲁艺、安尼瓦尔;联系电话:0991-8896128、15299058598、18935900135。

(三)新疆幼儿师范学校承担195人培训任务。报到时间:2015年9月25日;报到地点:新疆幼儿师范学校(乌鲁木齐市中湾街45号,乘901路、301路幼儿师范学校站下车)联系人:刘音;联系电话:0991-2503794,15299167106.

五、培训内容及目标

培训工作实行按“民考汉”及母语为汉语的生源、民语言生源进行编班。民考汉、母语为汉语的教学班主要强化政治素质、专业技能和少数民族基本语言训练,其中政治理论课所占比重10%,专业技能课所占比重50%,少数民族基本语言训练所占比重40%;民语言生源教学班主要强化政治素质、汉语水平和专业技能,其中政治理论课所占比重10%,汉语言强化训练课程所占比重60%,专业技能课所占比重30%。

培训工作坚持“三维目标”: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所培养、培训学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使其牢固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自觉为推动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二是要提升临聘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民考汉及母语为汉语学前双语教师的少数民族基础语言水平,使其具备学前双语教育的能力;三是要强化学前双语教育专业素质培养,掌握学前教育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科学、系统的培训,力争使临聘学前教育双语教师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需要,掌握实施学前双语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全面提高自治区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质量。

六、结业入编考试

(一)为了妥善解决临聘学前双语教师的就业遗留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学前双语教育质量,自治区决定对完成“一年制”培训任务,且政审合格、成绩合格、身体状况符合从教条件,自愿在喀什、和田、阿克苏、克州、伊犁、塔城、阿勒泰等七地州农村学前双语教学岗位任教并服从分配的临聘学前双语教师,不再参加自治区统一面向社会招聘考试,而由自治区组织单独考试,考试合格人员分配至七地州农村双语幼儿园任教,纳入当地学前双语教师编制管理,享受公办幼儿园教师待遇;考试不合格者,按照有关规定与其解除临时聘用关系,不再从事农村双语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新进教师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考核不合格即行辞退。

(二)考试工作在学员毕业前进行,由自治区教育厅牵头,会同自治区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共同组织,承训院校负责做好配合工作。考试含笔试和面试,严格按照自治区公开招聘考试的程序进行,主要检验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双语教育能力、专业基础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等。

七、经费保障

4477名教师培训期间,享受原工资待遇不变,其培训经费和考核经费由自治区财政提供支持,人均培训经费标准为6600元,其中,培训费3600元(含实习实践费用)、住宿费1000元、教材费400元、交通费600元、伙食补助费1000元;学员结业考核费用人均190元。

八、选派要求及上报材料

(一)选派单位要统筹考虑临聘学前双语教师离岗培训后教学岗位合理调配问题,既要在自治区规定的时间内(2015-2015年)完成临聘学前双语教师培训任务,又要保证学前双语教育教学工作不受影响。

(二)临聘学前双语教师参训前,有关地(州、市)教育局要认真组织好参训教师体检工作,体检由县级以上医院(含县级)进行,凡在孕期的教师不安排在本期培训,患有慢性疾病的教师不安排培训。

(三)有关地、州教育局根据教育厅核定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参

训学员,选派参训学员时须填写《2015-2015年自治区财政扶持招聘临时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汇总表》(附件3)、《2015-2015年自治区临时聘用学前双语教师培训登记表》(附件4)。报送材料时,还需将参训学员身份证复印件、体检证明原件、学历证书复印件、HSK成绩单用邮政特快专递的形式于2015年9月10日前报教育厅师资管理处,同时将附件3电子版(Excel格式)发szglc@126.com,教育厅将根据报送材料进行初审。报送材料中的签字部分须由本人签字或加盖手写体印章,不得加盖普通类私人用章,需加盖公章栏的不得漏盖。不按要求报送材料的,材料将不予审核。

九、管理要求

自治区开展临聘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是帮助贫困地区加强学前双语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各培训院校要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意识,积极进取,大胆实践,不断探索学前双语教师培训新模式。一是对这批临聘教师培训实行实名制管理,严格按照自下而上呈报教育厅并随文公布的各地参训学员总表,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程序分期分批选派参训学员。二要统筹规划参训学员的选派工作,要坚决杜弄虚作假行为,与教育厅实名制确定的参训名单不符合的不能选派培训。严禁搭车顶替,随意调整。三是培训工作要坚持“以政治素质为前提、以双语水平为基础、以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为辅助”的总体指导思想,高度重视抓好参训学前双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参训学员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成为学前双语教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四是要强化培训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对参训学员定期进行政治、双语、学前教育教学技能考核的措施和办法,在全封闭教学、从严管理、科学设置课程、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主导下,力争探索自治区学前双语师资培养的新模式,为贫困地区培训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学前双语教师。

第2篇:双语教师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常规教学教研对双语教师素质的要求为依据,以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双语教师队伍为目标。本学期我校继续不断巩固以往双语教师基本功的训练,制定计划,加强管理,扎实有效地继续开展双语教师基本功训练,力争这一工作不断上水平。

二、具体措施

1、建立组织明确任务。由许彩玲副校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教研室李志远主抓,对基本功培训工作做具体安排,语文教研组长吴晓媛负责两笔字(钢笔字、粉笔字)的培训指导,许彩玲负责普通话培训指导。

2、培需对象:学校双语教师

3、培训形式与要求:自学与集体培训相结合,学校集中组织各项基本功讲座培训。学校为教师基本功练习提供必要的条件:小黑板、本和笔,保证每天半小时以上的基本功练习时间,要求双语教师每日最少一篇钢笔字、20-40个粉笔字,字体为楷体。学校每周收取一次练功本,对每位教师的联系情况检查评价,纳入绩效管理。

三、内容:

1、普通话:

方式:普通话培训教材,每两日练习一个习题或选出固定篇目集中练习。

具体:从2500个常用汉字中挑出100个单字, 50个含多音节字的词语制成试卷,或选出固定篇目集中练习。

2、钢笔字:

方式:每人一本字帖(授课年级写字本)一天练习一篇 。

要求:钢笔、正楷。

3、粉笔字:

方式:每人选定一块黑板,一天练习20-40个字

四、集体组织培训安排表:(表略)

第3篇:双语教师培训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推进新疆双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民〔2015〕8号)精神,按照《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建设目标,结合各地(州、市)对2015年秋季培训需求状况,经研究,决定实施2015年秋季两年制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下达学前双语教育、小学、初中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计划880名。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推进新疆双语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为目标,坚持“培训一个、管用一个”的原则,牢固树立“增强质量意识、提升管理水平”的培训理念,坚持“强化政治素质是前提、提高汉语水平是基础、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是核心、提升汉语授课能力是目标”的“四维培训”宗旨,经过两年科学系统的强化培训,学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下简称汉语)授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汉语授课效果得到广泛认可,能够完全胜任学前及中小学双语教学工作。

二、培训对象

有关地(州、市)教育行政部门选送的年龄在35岁以下学前双语教育、小学数学、汉语、信息技术、思品、科学、音乐、美术及初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汉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科目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少数民族文、理科教师。按《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计划,此次培训计划为759人,2015年春季结转计划121人,合并执行880人培训计划,其中,理科教师为555名(详细计划见附件1):小学数学138名,小学汉语111名,小学信息技术30名;初中汉语86名、数学70名,初中物理30名,初中化学30名,初中生物30名,初中信息技术30名。文科教师为325名(详细计划见附件2):学前双语教育30名,小学思品51名,小学科学60名,小学音乐25名、小学美术25名;初中历史28名,初中地理28名,初中政治28名,初中音乐25名,初中美术25名。

三、培训形式、内容和教材

(一)培训内容、形式按照《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两年制”培训指导方案(修订)》(新教师〔2015〕4号)执行。

(二)必修课教材由教育厅指定(见附件4);选修课教材由培训院校选定。

(三)新修订的培训指导方案增加教材培训内容,请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通知参训学员按参训学科带齐所在学段的整套教材(人教版),培训院校不负责提供学科教材。

四、培训单位和报到日期

(一)新疆师范大学承担363人培训任务(其中结转计划为48人)。报到时间:2015年9月1日;报到地点:新疆师范大学文光校区(乌市喀什东路293号,乘701、52、54路公共汽车师大文光校区站下车);联系人:徐文兵;联系电话:0991-4332843,6680031、8928978

(二)新疆教育学院承担389人培训任务(其中结转计划为60人)。报到时间:2015年9月1日;报到地点:新疆教育学院(乌鲁木齐市光明路333号,乘1、101、102、58路车新疆教育学院站下车);联系人:鲁艺、安尼瓦尔;联系电话:0991-8896128、15299058598、18935900135。

(三)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承担128人培训任务(其中结转计划为13人)。报到时间:2015年9月1日;报到地点:乌鲁木齐职业大学西校区(乌市幸福路271号,原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乘17、907路公共汽车成教院站下车);联系人:刘宇、伊力亚尔;联系电话:0991-2627892、13899886398、13201578185。

以上具体学科分配详见附件6、7。

五、选拔程序与上报材料

(一)选派教师条件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自觉抵御“三股势力”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渗透和破坏,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爱岗敬业、学习刻苦、身体健康,有志于成为自治区双语教学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2.小学教师具有中专、初中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3年以上教龄,原则上年龄在35岁以下,具有一定运用汉语听课、备课水平的普通学前及中小学现任教师(非汉语学科小学教师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达到3级以上,初中教师达到4级以上;汉语学科教师HSK相应提高1个等级)。对少数有培训潜力、自身素质较好、能够达到汉语水平考试(HSK)相应水平的教师年龄可适当放宽,但不超过40岁。

3.汉语水平考试(HSK)成绩以近二年内的成绩为准。

4.2015年全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基础水平测试成绩达到B等及其以上。

(二)选派办法

1.选派教师单位应充分考虑培训教师两年后学成归来的工作安排,做到统筹选拔、集中使用,保证经过培训的双语教师在双语教学岗位上能够发挥骨干作用,推动当地的双语教学工作进一步开展。

2.教育厅根据征求各地(州、市)教育局对本地区2015年秋季培训计划分配培训名额,各地根据选派条件和分配名额组织选拔。选拔程序如下:

(1)初选和公示。各地(州、市)教育局在教育厅培训计划下达后的30个工作日内,根据下达培训名额的1:1.5的规模,按选拔程序完成初选任务,确定本地区参训学员初选名单。

(2)初审和时间。各地(州、市)教育局完成初选任务后,于2015年6月30日前将初选参训学员的推荐材料报教育厅,教育厅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全区初选参训学员的初审任务,确定全区参训学员初选、初审名单。

(3)面试和测试。2015年7月中下旬,教育厅组织专家赴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展初审合格教师的面试、测试及资格审查等相关工作(另行通知)。专家组由3-5名成员组成,各地另需选派2名具有双语教师培训管理经验的当地专家参加专家组工作。

(4)公示和录取。专家组根据面试、测试及资格审查情况确定参训学员名单(原则上按1:1比例确定)后进行为期3天的公式,公示结果报教育厅。教育厅根据专家组确定的参训学员公示结果录取参训学员。

参训学员选拔具体工作详见《自治区学前及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参训选拔办法》(新教师〔2015〕6号)。

(三)上报材料要求

1.地州教育局初审材料。各县(市、区)教育局向各地(州、市)教育局报送材料时,要同时上报推荐教师的学历证书、教师资格证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基础水平测试成绩单原件和复印件。各地(州、市)教育局核对无误后,在复印件上加盖地(州、市)教育局公章留存上报,其原件应退还各县(市、区)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也应将原件及时返还本人,以免丢失。

2.教育厅复审材料。各地(州、市)教育局根据《治区学前及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参训选拔办法》完成初选任务后,需将推荐参训学员汇总表(附件8、9)、登记表(附件10)以及推荐参训学员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证书复印件、教师资格证复印件(如教师资格证中任教学科用拉丁字母和数字表述的,由县(区)、地(州)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具证明)、学历证书复印件(含第一学历)、政审表(附件11)、2015年全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基础水平测试成绩单复印件和身份证复印件(所有复印件均用A4纸)、体检表原件,用邮政特快专递的形式报教育厅师资管理处(请各地严把资格审查关,报送材料中,附件8、9、10、11有关内容不得漏填),同时将电子版(Excel格式)发szglc@126.com,教育厅将根据所报材料进行复审。上报材料(附件10、11)中的签字部分须有本人签字或加盖手写体印章,不得加盖普通类私人用章,需加盖公章栏的不得漏盖。不按要求上报材料的,材料将不予审核。

喀什地区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成立
作者:喀什日报… 文章来源:http://www.kashi.gov.cn/Item/25990.aspx 2015/6/15
6月11 日,地区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暨优秀双语教师表彰大会在喀什师范学校召开。
地委副书记、上海市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张仁良,地委委员范宝军为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揭牌,行署副专员祖穆热提 吾布力出席会议。大会还为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四县的200 名优秀双语教师、双语班主任、双语教学工作者颁发了由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给予的教育奖金。为突出“双语教育”这一援疆工作重点任务,上海市援疆指挥部与上海市教委密切合作,依托喀什师范学校建立喀什地区双语教学研究中心。
该中心是喀什地区特别是上海对口支援的莎车、泽普、叶城、巴楚开展教学研究、理论与政策研究、双语骨干教师培训、资源开发、远程教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研究中心围绕学校双语教育教学工作,组建面向基层的研究团队,以服务学员成长、成才,提升双语教学质量为宗旨,致力于提高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满足双语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名师、名校长培养特色的需要,不断强化我区双语教育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据了解,喀什地区双语教学研究中心成立前期,上海援疆指挥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课题研究、人才培训、完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保证教学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为提高双语教学研究中心的专业化水平, 中心邀请高校教授、上海援疆专业人才、自治区双语教育专家和喀什双语教育教学教师结合研究课题,以项目化参与的形式为双语教学研究献计献策。
现代汉语基础语法知识

一、语法知识概述

(一)词类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

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
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

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就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二)短语

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汉语里有许多种短语,最基本的是下面七种。
联合短语:由地位平等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做联合短语。如"白菜和芹菜""香蕉、橘子和甜橙""调查、研究""接受并且审理""雄伟、壮丽""又白又胖"。
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中的一部分是中心词,前面总是有修饰语。

如“大城市、小村庄、优异的成绩、电子计算机”(这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慢走、努力工作、仔细地分析、特别大、最优秀"(这是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

补充短语:这是补充成分在后面的短语,如"坐下、掉下去、拿起来、算得准、说得妙、放在这里"。
动宾短语:这是动词后面带着宾语的短语。如"买菜、写小说、看电视、走亲戚、跑材料、修理汽车、收购药材"。
主谓短语:被陈述对象在前,陈述者在后构成的短语,叫做"主谓短语",好像一个句子,但是没有句子的语气,因而没有句子的独立性。如"电灯亮、电话通、学校开学、山河壮丽、春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
介词短语: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如:在中国、对他们、往新疆、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朝北京方向、以这种方式、为广大群众、比个人的利益 "。
的字短语:用"的"在最后组成的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
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进的、手里拿把花的、头上打着蝴蝶结的"。

(三)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
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 大伙∥都散了。(《分马》)
(2)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几句的主语是 "大伙""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 我最不能忘记的""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了"" 并不出众"" 是他的背影""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着厚厚的稻草。(《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可以认为"铺""使用"是谓语。
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 故宫。( 《故宫博物院》)
(6)我给 一本书
"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 在田野里 >。(《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 像一片碧绿的大海 >,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 忘记早晚 >,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 过分 >。( 《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 好几回>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 走到"北海"跟前。(萧乾《枣核》)
           
                 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3 14:42
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的联合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局:
    由于社会用字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6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收6196字)已不能适应实际使用的需要。为了促进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满足出版印刷、信息处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特制订《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7000字),现予发布。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的基础上制订的,字形标准未作新的调整。
    根据近年来汉字应用的实际情况,删去《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的50字,增收854字,其中包括尚需使用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12月2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中淘汰的异体字15个。《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包括了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于1988年3月2日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的3500字。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确定的字形标准,规定了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数和笔顺。字表发布后,印刷通用汉字字形即以此为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15个字,也将作相应调整。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古籍出版和有其他特殊需要的,可以不受这个字表的限制。
    本通知及附件《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转发当地各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印刷厂、字模厂。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
(1988年3月25日)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说明
    一、为了适应出版印刷、词书编纂和汉字机械处理、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需要,国家语委汉字处在新闻出版署等有关部门的协助下,制订出《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二、本表共收汉字7000个,包括《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入的3500字。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删去《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中的50字,增收854字。
  三、《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制订,主要依据《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另外,还统计了以下资料:
  1.语体文应用字汇(4261字)
    1928年6月  陈鹤琴
  2.常用字选(2000字)
    1946年8月  四川省教育科学院
  3.常用汉字登记表(1017字)
    1950年9月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
  4.常用字表(2000字)
    1952年6月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公布
  5.识字正音3500字表(3559字)
    1954年7月  中国大辞典编纂处
  6.普通话常用字表(3000字)
    1958年8月  山东省教育厅
  7.常用字表(3100字)
    1965年3月  北京市教育局中小学教材编审处
  8.4500字表(4444字)
    1975年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组
  9.汉字频度表(6376字)
    1976年12月 七四八工程查频组
  10.现代汉语词典
        1978年8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11.增订2500字表
        1979年7月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组
  12.新华字典
        1979年     商务印书馆
  13.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6763字)
        1981年5月  国家标准局发布
  14.标准电码本(7292字)
        1983年     邮电部
  15.六年制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生字表(3189字)
        1984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
  16.常用构词字典(3994字)
        1984年3月  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研究所
  17.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汉字频度表(7754字)
        1985年3月  北京航空学院计算机科学工程系  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字处
  18.汉字频率表(4574字)
        1985年7月  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
  19.1986年度新闻信息流通频度(6001字)
        1987年1月  新华社技术研究所
  四、制订通用字表的选材时间范围是从1928至1986年。在此时间区域内采用不等密度抽样,即抽样量按时间顺序递增,以近期的资料为主要抽样对象。因社会用字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时期的用字情况有所不同。如果仅依某一短时期的用字情况选字,则有时间的局限性。适当把统计的时间拉长,纵观各个不同时期的用字情
况,则可以衡量某个字的使用是否稳定。选取使用稳定的字,可以避免选字的偶然性。
  五、在研制过程中,还统计了汉字在不同学科的分布和使用度,以便衡量汉字使用的分布是否均匀,避免选字的片面性。使用度是将汉字的使用频率与该字在各个学科中的分布进行综合计算的一种方法。选字时参考使用度的高低,可使选字工作做得更加合理。
  六、选取通用字的原则是:
  1.根据汉字的使用频率,选取使用频率较高的字;
  2.在使用频率相同的情况下,选取学科分布广、使用度较高的字;
  3.根据汉字的构词能力,选取构词能力较强的字;
  4.根据汉字的实际使用情况斟酌取舍。有些字,书面语中很少使用,进行用字统计时往往统计不到,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比较常用,像这类字,也应适当选取。
  以上四条原则是综合运用的,不单纯依据某一原则决定取舍。
  七、本表按汉字的笔画数排列,同笔画数的字以笔顺“横、竖、撇、点、折”为序。
  八、参加《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研制工作的有傅永和、孙建一、张书岩、魏励、朱范贞。在研制过程中,还得到了蒋仲仁、孔岐、刘涌泉、常宝儒、刘庆隆、张振威、石云
程、姚世全、鲁元魁、李健民、肖金卯、刘连元、华蔚苍等同志的指导和帮助。
编者
1988年3月4日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1 画
〔一〕一
〔乛〕乙
2 画
〔一〕二十丁厂七
〔丨〕卜
〔丿〕八人入乂儿九匕几
〔乛〕刁了乃刀力又乜
3 画
〔一〕三干亍于亏士土工才下寸丈大兀与万弋
〔丨〕上小口山巾
〔丿〕千乞川亿彳个么久勺丸夕凡及
〔丶〕广亡门丫义之
〔乛〕尸已巳弓己卫孑子孓也女飞刃习叉马乡幺
4 画
〔一〕丰王井开亓夫天元无韦云专丐扎廿艺木五支厅卅不仄太犬区历友歹尤
      匹厄车巨牙屯戈比互切瓦
〔丨〕止少曰日中贝内水冈见
〔丿〕手午牛毛气壬升夭长仁仃什片仆仉化仇币仂仍仅斤爪反兮刈介父爻从
      仑今凶分乏公仓月氏勿风欠丹匀乌勾殳凤
〔丶〕卞六文亢方闩火为斗忆计订户讣认讥冗心
〔乛〕尹尺夬引丑爿巴孔队办以允邓予劝双书毋幻
5画
〔一〕玉刊末未示击邗戋打巧正扑卉扒邛功扔去甘世艾艽古节艿本术札可叵
      匝丙左厉丕石右布夯龙戊平灭轧东匜劢
〔丨〕卡北占凸卢业旧帅归目旦且叮叶甲申号电田由卟叭只央史叱叽兄叼叩
      叫叻叨另叹冉皿凹囚四
〔丿〕生失矢氕乍禾仨仕丘付仗代仙仟仡仫伋们仪白仔他仞斥卮瓜乎丛令用
      甩印氐乐尔句匆犰册卯犯外处冬鸟务刍包饥
〔丶〕主市庀邝立冯邙玄闪兰半汀汁汇头汈汉忉宁穴宄它讦讧讨写让礼讪讫
      训必议讯记永
〔乛〕司尻尼民弗弘阢出阡辽奶奴尕加召皮边孕发圣对弁台矛纠驭母幼丝
6 画
〔一〕匡耒邦玎玑式迂刑邢戎动圩圬圭扛寺吉扣扦圪考托圳老圾巩执扩圹扪
      扫圯圮地扬场耳芋芏共芊芍芨芄芒亚芝芎芑芗朽朴机权过亘臣吏再协
      西压厌厍戌在百有存而页匠夸夺夼灰达戍尥列死成夹夷轨邪尧划迈毕
      至
〔丨〕此乩贞师尘尖劣光当吁早吐吓旯曳虫曲团同吕吊吃因吸吗吆屿屹岌帆
      岁回岂屺则刚网肉凼囝囡
〔丿〕钆钇年朱缶氘氖牝先丢廷舌竹迁乔迄伟传乒乓休伍伎伏伛优臼伢伐仳
      延佤仲仵件任伤伥价伦份伧华仰伉仿伙伪伫自伊血向囟似后行舟全
      会杀合兆企汆氽众爷伞创刖肌肋朵杂夙危旬旭旮旨负犴刎犷匈犸舛各
      名多凫争邬色饧
〔丶〕冱壮冲妆冰庄庆亦刘齐交次衣产决亥邡充妄闭问闯羊并关米灯州汗污
      江汕汔汲汐汛汜池汝汤汊忖忏忙兴宇守宅字安讲讳讴军讵讶祁讷许讹
      论讼农讽设访诀
〔乛〕聿寻那艮迅尽导异弛阱阮孙阵阳收阪阶阴防丞奸如妁妇妃好她妈戏
      羽观牟欢买纡红纣驮纤纥驯纨约级纩纪驰纫巡
7 画
〔一〕寿弄玙麦玖玚玛形进戒吞远违韧运扶抚坛抟技坏抔抠坜扰扼拒找批
      扯址走抄汞坝贡攻赤圻折抓扳坂抡扮抢扺孝坎坍均坞抑抛投抃坟坑抗
      坊抖护壳志扭块抉声把报拟抒却劫芙芫芜苇邯芸芾芰苈苊苣芽芷芮
      苋苌花芹芥苁芩芬苍芪芴芡芟苄芳严苎芦芯劳克芭苏苡杆杜杠材村
      杖杌杏杉巫杓极杧杞李杨杈求忑孛甫匣更束吾豆两邴酉丽医辰励邳否
      还矶奁豕尬歼来忒连欤轩轫迓
〔丨〕邶忐芈步卤卣邺坚肖旰旱盯呈时吴呋助县里呓呆吱吠呔呕园呖呃旷围
      呀吨吡町足虬邮男困吵串呙呐呗员听吟吩呛吻吹呜吭吣吲吼邑吧囤
      别吮岍帏岐岖岈岗岘帐岑岚兕财囵囫
〔丿〕钉针钊钋钌迕氙氚牡告我乱利秃秀私岙每佞兵邱估体何佐伾佑攸但伸
      佃佚作伯伶佣低你佝佟住位伴佗身皂伺佛伽囱近彻役彷返佘余希佥坐
      谷孚妥豸含邻坌岔肝肟肛肚肘肠邸龟甸奂免劬狂犹狈狄角删狃狁鸠条
      彤卵灸岛邹刨饨迎饩饪饫饬饭饮系
〔丶〕言冻状亩况亨庑床庋库庇疔疖疗吝应冷这庐序辛肓弃冶忘闰闱闲闳间
      闵闶闷羌判兑灶灿灼炀弟沣汪沅沄沐沛沔汰沤沥沌沘沏沙汩汨汭汽
      沃沂沦汹汾泛沧沟没汴汶沆沩沪沈沉沁泐怃忮怀怄忧忡忤忾怅忻忪
      怆忭忱快忸完宋宏牢究穷灾良证诂诃启评补初社祀诅识诈诉罕诊诋
      诌词诎诏诐译诒
〔乛〕君灵即层屁屃尿尾迟局改张忌际陆阿孜陇陈阽阻阼附坠陀陂陉妍妩妓
      妪妣妙妊妖妗姊妨妫妒妞姒妤努邵劭忍刭劲甬邰矣鸡纬纭驱纯纰纱纲
      纳纴纵驳纶纷纸纹纺纻驴纽纾
8 画
〔一〕奉玩玮环武青责现玫表玦甙盂忝规匦抹卦坩坷坯拓垅拢拔
      抨坪拣拤拈坫垆坦担坤押抻抽拐拃拖拊者拍顶坼拆拎拥抵坻拘势抱拄
      垃拉拦幸拌拧坨坭抿拂拙招坡披拨择拚抬拇坳拗耵其耶取茉苷苦苯昔
      苛苤若茂茏苹苫苴苜苗英苒苘茌苻苓茚苟茆茑苑苞范茓茔茕直苠
      茄苕茎苔茅枉林枝杯枢枥柜枇杪杳枘枧杵枚枨析板枞松枪枫构杭枋杰
      述枕杷杼丧或画卧事刺枣雨卖矸郁矾矽矿砀码厕奈刳奔奇奄奋态
      瓯欧殴垄殁郏妻轰顷转轭斩轮软到郅鸢
〔丨〕非叔歧肯齿些卓虎虏肾贤尚盱旺具昊昙果味杲昃昆国哎咕昌呵咂畅呸
      昕明易咙昀昂旻昉炅咔畀虮迪典固忠咀呷呻黾咒咋咐呱呼呤咚鸣咆咛
      咏呢咄呶咖呦咝岵岢岸岩帖罗岿岬岫帜帙帕岭岣峁刿峂迥岷剀凯帔峄
      沓败账贩贬购贮囹图罔
〔丿〕钍钎钏钐钓钒钔钕钗邾制知迭氛迮垂牦牧物乖刮秆和季委竺秉迤佳侍
      佶岳佬佴供使侑佰侉例侠臾侥版侄岱侦侣侗侃侧侏凭侨侩佻佾佩货侈
      侪佼依佯侬帛卑的迫阜侔质欣郈征徂往爬彼径所舍金刽郐刹命肴郄斧
      怂爸采籴觅受乳贪念贫忿瓮戗肼肤朊肺肢肽肱肫肿肭胀朋肷股肮肪肥
      服胁周剁昏迩郇鱼兔狙狎狐忽狝狗狍狞狒咎备炙枭饯饰饱饲
〔丶〕冽变京享冼庞店夜庙府底庖疟疠疝疙疚疡剂卒郊兖庚废净妾盲放於刻
      劾育氓闸闹郑券卷单炜炬炖炒炝炊炕炎炉炔沫浅法泔泄沽沭河泷沾泸
      沮泪油泱泅泗泊泠泜泺泃沿泖泡注泣泫泮泞沱泻泌泳泥泯沸泓沼波泼
      泽泾治怔怯怙怵怖怦怛怏性怍怕怜怩怫怊怿怪怡学宝宗定宕宠宜审宙
      官空帘穸穹宛实宓诓诔试郎诖诗诘戾肩房诙戽诚郓衬衫衩祆祎祉视祈
      诛诜话诞诟诠诡询诣诤该详诧诨诩
〔乛〕建肃隶录帚屉居届刷鸤屈弧弥弦承孟陋戕陌孤孢陕亟降函陔限卺妹姑
      姐妲妯姓姗妮始帑弩孥驽姆虱迦迢驾叁参迨艰线绀绁绂练驵组绅细驶
      织驷驸驹终绉驺驻绊驼绋绌绍驿绎经骀贯甾
9 画
〔一〕砉耔契贰奏春帮珏珐珂珑玷玳珀顸珍玲珊珉珈玻毒型拭挂封持拮拷
      拱垭挝垣项垮挎垯挞城挟挠垤政赴赵赳贲垱挡拽垌哉垲挺括挢埏郝垍
      垧垢拴拾挑垛指垫挣挤垓垟拼垞挖按挥挦挪垠拯拶某甚荆茸革茜茬荐
      荙巷荚荑贳荛荜茈带草茧茼莒茵茴茱莛荞茯荏荇荃荟茶荀茗荠茭茨荒
      垩茳茫荡荣荤荥荦荧荨茛故荩胡荪荫茹荔南荬荭药柰标栈柑枯栉柯柄
      柘栊柩枰栋栌相查柙枵柚枳柞柏柝栀柃柢栎枸栅柳柱柿栏柈柠柁枷柽
      树勃剌郚要酊郦柬咸威歪甭研砖厘砗厚砑砘砒砌砂泵砚斫砭砜砍面
      耐耍奎耷牵鸥虺残殂殃殇殄殆轱轲轳轴轵轶轷轸轹轺轻鸦虿皆毖
〔丨〕韭背战觇点虐临览竖尜省削尝哐昧眄眍盹是郢眇眊盼眨昽眈哇咭哄哑
      显冒映禺哂星昨咴曷昴咧昱昵咦哓昭哔畎畏毗趴呲胄胃贵畋畈界虹虾
      虼虻蚁思蚂盅咣虽品咽骂哕剐郧勋咻哗囿咱咿响哌哙哈哚咯哆咬咳咩
      咪咤哝哪哏哞哟炭峡峣罘帧罚峒峤峋峥峧帡贱贴贶贻骨幽
〔丿〕钘钙钚钛钝钞钟钡钠钢钣钤钥钦钧钨钩钪钫钬钭钮钯卸缸拜看矩矧毡
      氡氟氢牯怎郜牲选适秕秒香种秭秋科重复竽竿笈笃俦段俨俅便俩俪叟
      垡贷牮顺修俏俣俚保俜促俄俐侮俭俗俘信皇泉皈鬼侵禹侯追俑俟俊盾
      逅待徊徇徉衍律很须舢舣叙俞弇郗剑逃俎卻爰郛食瓴盆胚胧胨胩胪胆
      胛胂胜胙胍胗胝朐胞胖脉胫胎鸨匍勉狨狭狮独狯狰狡飐飑狩狱狠狲訇
      訄逄昝贸怨急饵饶蚀饷饸饹饺饻胤饼
〔丶〕峦弯孪娈将奖哀亭亮庤度弈奕迹庭庥疬疣疥疭疮疯疫疢疤庠咨姿亲竑
      音彦飒帝施闺闻闼闽闾闿阀阁阂差养美羑姜迸叛送类籼迷籽娄前酋首
      逆兹总炳炻炼炽炯炸烀烁炮炷炫烂烃剃洼洁洱洪洹洒洧洌浃柒浇泚
      浈浉浊洞洇洄测洙洗活洑涎洎洫派浍洽洮染洵洚洺洛浏济洨浐洋洴洣
      洲浑浒浓津浔浕洳恸恃恒恹恢恍恫恺恻恬恤恰恂恪恼恽恨举觉宣宦宥
      宬室宫宪突穿窀窃客诫冠诬语扁扃袆衲衽袄衿袂祛祜祓祖神祝祚诮祗
      祢祠误诰诱诲诳鸩说昶诵
〔乛〕郡垦退既屋昼咫屏屎弭费陡逊牁眉胥孩陛陟陧陨除险院娃姞姥娅姨娆
      姻姝娇姚姽姣姘姹娜怒架贺盈怼羿勇炱怠癸蚤柔矜垒绑绒结绔骁绕骄
      骅绗绘给绚彖绛络骆绝绞骇统骈
10 画
〔一〕耕耘耖耗耙艳挈恝泰秦珥珙顼珰珠珽珩珧珣珞琤班珲敖素匿蚕顽盏匪
      恚捞栽捕埔埂捂振载赶起盐捎捍埕捏埘埋捉捆捐埚埙损袁挹捌都哲逝
      耆耄捡挫捋埒换挽贽挚热恐捣垸壶捃捅盍埃挨耻耿耽聂莰茝荸莆恭莽
      莱莲莳莫莴莪莉莠莓荷莜莅荼莶莩荽获莸荻莘晋恶莎莞莹莨莺真莙鸪
      莼框梆桂桔栲栳郴桓栖桡桎桢桄档桐桤株梃栝桥桕桦桁栓桧桃桅栒格
      桩校核样栟桉根栩逑索逋彧哥速鬲豇逗栗贾酐酎酌配酏逦翅辱唇厝孬
      夏砝砹砸砺砰砧砷砟砼砥砾砣础破硁恧原套剞逐砻烈殊殉顾轼轾轿辀
      辁辂较鸫顿趸毙致
〔丨〕剕龀柴桌鸬虔虑监紧逍党眬唛逞晒晟眩眠晓眙唝哧哳哮唠鸭晃哺哽唔
      晔晌晁剔晏晖晕鸮趵趿畛蚌蚨蚜蚍蚋蚬畔蚝蚧蚣蚊蚪蚓哨唢哩圃哭圄
      哦唣唏恩盎唑鸯唤唁哼唧啊唉唆帱崂崃罡罢罟峭峨峪峰圆觊峻贼贿赂
      赃赅赆
〔丿〕钰钱钲钳钴钵钷钹钺钻钼钽钾钿铀铁铂铃铄铅铆铈铉铊铋铌铍铎眚缺
      氩氤氦氧氨毪特牺造乘敌舐秣秫秤租秧积盉秩称秘透笄笕笔笑笊笫笏
      笋笆俸倩债俵倻借偌值倚俺倾倒俳俶倬倏倘俱倡候赁恁倭倪俾倜隼隽
      倞俯倍倦倓倌倥臬健臭射皋躬息郫倨倔衄颀徒徕徐殷舰舨舱般航舫瓞
      途拿釜耸爹舀爱豺豹奚衾鸰颁颂翁胯胰胱胴胭脍脎脆脂胸胳脏脐胶
      脑胲胼朕脒胺脓鸱玺鱽鸲逛狴狸狷猁狳猃狺逖狼卿狻逢桀鸵留袅眢鸳
      皱饽饿馀馁
〔丶〕凌凇凄栾挛恋桨浆衰勍衷高亳郭席准座脊症疳疴病疽疸疾痄斋疹痈疼
      疱疰痃痂疲痉效离衮紊唐凋颃瓷资恣凉站剖竞部旁旆旄旅旃畜阃阄
      阅阆羞羔恙瓶桊拳敉粉料粑益兼朔郸烤烘烜烦烧烛烟烨烩烙烊剡郯烬
      递涛浙涝浡浦涑浯酒涞涟涉娑消涅涠浞涓涢涡浥涔浩海浜涂浠浴浮涣
      浼涤流润涧涕浣浪浸涨烫涩涌涘浚悖悚悟悭悄悍悝悃悒悔悯悦悌悢悛
      害宽宸家宵宴宾窍窅窄容窈剜宰案请朗诸诹诺读扅诼冢扇诽袜袪袒袖
      袗袍袢被袯祯祧祥课冥诿谀谁谂调冤谄谅谆谇谈谊
〔乛〕剥恳展剧屑屐屙弱陵陬勐奘疍牂蚩祟陲陴陶陷陪姬娠娱娌娉娟娲恕
      娥娩娴娣娘娓婀砮哿畚通能难逡预桑剟绠骊绡骋绢绣验绤绥绦骍继绨
      骎骏邕烝鸶
11 画
〔一〕彗耜焘舂琎球琏琐理琇麸琉琅捧掭堵揶措描埴域捺掎埼掩埯捷捯排焉
      掉掳掴埸堌捶赦赧推堆捭埠晳掀逵授捻埝堋教堍掏掐掬鸷掠掂掖培掊
      接堉掷掸控捩掮探悫埭埽据掘掺掇掼职聃基聆勘聊聍娶菁菝著菱萁菥
      菘堇勒黄萘萋勩菲菽菖萌萜萝菌萎萸萑菂菜棻菔菟萄萏菊萃菩菼菏萍
      菹菠菪菅菀萤营萦乾萧菰菡萨菇械梽彬梵梦婪梗梧梾梢梏梅觋检桴桷
      梓梳棁梯桫棂桶梭救啬郾匮曹敕副豉票鄄酝酞酗酚厢厣戚戛硎硅硭硒
      硕硖硗硐硚硇硌鸸瓠匏奢盔爽厩聋龚袭殒殓殍盛赉匾雩雪辄辅辆堑
〔丨〕龁颅虚彪雀堂常眶眭唪眦啧匙晡晤晨眺眵睁眯眼眸悬野圊啪啦喏喵啉
      勖曼晦晞晗晚冕啄啭啡畦趼趺距趾啃跃啮跄略蚶蛄蛎蛆蚰蚺蛊圉蚱蚯
      蛉蛀蛇蛏蚴唬累鄂唱患啰唾唯啤啥啁啕唿啐唼唷啴啖啵啶啷唳啸啜
      崖崎崦崭逻帼崮崔帷崟崤崩崞崇崆崛赇赈婴赊圈
〔丿〕铐铑铒铕铗铘铙銍铛铜铝铞铟铠铡铢铣铤铥铧铨铩铪铫铭铬铮铯铰铱
      铲铳铴铵银铷矫氪牾甜鸹秸梨犁稆秽移逶笺筇笨笸笼笪笛笙笮符笱
      笠笥第笳笤笾笞敏偾做鸺偃偕袋悠偿偶偈偎偲傀偷您偬售停偻偏躯皑
      兜皎假衅鸻徘徙徜得衔舸舻舳盘舴舶船鸼舷舵斜龛盒鸽瓻敛悉欲彩领
      翎脚脖脯豚脶脸脞脬脱脘脲脧匐鱾象够逸猜猪猎猫猗凰猖猡猊猞猄猝
      斛觖猕猛馗祭馄馅馆
〔丶〕凑减鸾毫孰烹庶庹麻庵庼庾庳痔痍疵痊痒痕廊康庸鹿盗章竟翊商旌族
      旎旋望袤率阇阈阉阊阋阌阍阎阏阐着羚羝羟盖眷粝粘粗粕粒断剪兽焐
      焊烯焓焕烽焖烷烺焌清渍添渚鸿淇淋淅淞渎涯淹涿渠渐淑淖挲淌淏混
      淠涸渑淮淦淆渊淫淝渔淘淳液淬涪淤淡淙淀涫深渌涮涵婆梁渗淄情惬
      悻惜惭悱悼惝惧惕惘悸惟惆惚惊惇惦悴惮惋惨惯寇寅寄寂逭宿窒窑窕
      密谋谌谍谎谏扈皲谐谑裆袱袼裉祷祸祲谒谓谔谕谖谗谙谚谛谜谝敝
〔乛〕逮逯敢尉屠艴弹隋堕郿随蛋隅隈粜隍隗隆隐婧婊婞婳婕娼婢婚婵婶婉
      胬袈颇颈翌恿欸绩绪绫骐续骑绮绯绰骒绲绳骓维绵绶绷绸绹绺绻综绽
      绾绿骖缀缁巢
12 画
〔一〕耠琫琵琴琶琪瑛琳琦琢琥琨靓琼斑琰琮琯琬琛琚辇替鼋揳揍款堪堞搽
      塔搭塃揸堰揠堙揩越趄趁趋超揽提堤揖博揾颉揭喜彭揣塄揿插揪搜煮
      堠耋揄援搀蛰蛩絷塆裁揞搁搓搂搅揎壹握摒揆搔揉掾葜聒斯期欺联葑
      葚葫靰靸散葳惹蒇葬蒈募葺葛蒉葸萼蓇萩董葆葩葡敬葱蒋葶蒂蒌篊蒎
      落萱葖韩戟朝葭辜葵棒楮棱棋椰植森棼焚椟椅椒棹棵棍椤棰椎棉椑鹀
      赍棚椋椁棬棕棺榔楗棣椐椭鹁惠惑逼覃粟棘酣酤酢酥酡酦鹂觌厨厦硬
      硝硪硷确硫雁厥殖裂雄殚殛颊雳雯辊辋椠暂辌辍辎雅翘
〔丨〕辈斐悲紫凿黹辉敞棠牚赏掌晴睐暑最晰量睑睇鼎睃喷戢喋嗒喃喳晶喇
      遇喊喱喹遏晷晾景喈畴践跖跋跌跗跞跚跑跎跏跛跆遗蛙蛱蛲蛭蛳蛐蛔
      蛛蜓蛞蜒蛤蛴蛟蛘蛑畯喁喝鹃喂喟喘啾嗖喤喉喻喑啼嗟喽嗞喧喀喔
      喙嵌嵘嵖幅崴遄詈帽嵎崽嵚嵬嵛翙嵯嵝嵫幄嵋赋赌赎赐赑赔黑
〔丿〕铸铹铺铻铼铽链铿销锁锃锄锂锅锆锇锈锉锊锋锌锎锏锐锑锒锓锔锕甥
      掣掰短智矬氰毳毯氮毽氯犊犄犋鹄犍鹅颋剩嵇稍程稀黍稃税稂筐等筘
      筑策筚筛筜筒筅筏筵筌答筋筝傣傲傅傈舄牍牌傥堡集焦傍傧储遑皓皖
      粤奥傩遁街惩御徨循舾艇舒畲弑逾颌翕釉番释鹆禽舜貂腈腊腌腓腆腴
      脾腋腑腙腚腔腕腱腒鱿鲀鲁鲂鲃颍猢猹猩猥猬猾猴飓觞觚猸猱惫飧然
      馇馈馉馊馋
〔丶〕亵装蛮脔就敦裒廋斌痣痨痦痘痞痢痤痪痫痧痛鄌赓竦童瓿竣啻颏鹇阑
      阒阔阕善翔羡普粪粞尊奠遒道遂孳曾焯焜焰焙焱鹈湛港渫滞湖湘渣渤
      湮湎湝湨湜渺湿温渴渭溃湍溅滑湃湫溲湟溆渝湲湾渡游溠溇湔滋湉渲
      溉渥湄滁愤慌惰愠惺愦愕惴愣愀愎惶愧愉愔慨喾割寒富寓窜窝窖窗窘
      寐谟扉遍棨雇扊裢裎裣裕裤裥裙祾祺祼谠禅禄幂谡谢谣谤谥谦谧
〔乛〕堲遐犀属屡孱弼强粥巽疏隔骘隙隘媒媪絮嫂媛婷媚婿巯毵翚登皴婺骛
      缂缃缄缅彘缆缇缈缉缌缎缏缑缒缓缔缕骗编缗骙骚缘飨
13 画
〔一〕耢瑟瑚鹉瑁瑞瑰瑀瑜瑗瑄瑕遨骜瑙遘韫魂髡肆摄摸填搏塥塬鄢趔趑摅
      塌摁鼓摆赪携塮蜇搋搬摇搞搪塘搒搐搛搠摈彀毂搌搦摊搡聘蓁戡斟蒜
      蓍鄞勤靴靳靶鹊蓐蓝墓幕蓦鹋蒽蓓蓖蓊蒯蓟蓬蓑蒿蒺蓠蒟蒡蓄蒹蒴蒲
      蒗蓉蒙蓂蓥颐蒸献蓣楔椿楠禁楂楚楝楷榄想楫榀楞楸椴槐槌楯榆榇榈
      槎楼榉楦概楣楹椽裘赖剽甄酮酰酯酪酩酬蜃感碛碍碘碓碑硼碉碎碚碰
      碇碗碌碜鹌尴雷零雾雹辏辐辑辒输
〔丨〕督频龃龄龅龆觜訾粲虞鉴睛睹睦瞄睚嗪睫韪嗷嗉睡睨睢雎睥睬嘟嗜嗑
      嗫嗬嗔鄙嗦嗝愚戥嗄暖盟煦歇暗暅暄暇照遢暌畸跬跨跶跷跸跐跣跹跳
      跺跪路跻跤跟遣蛸蜈蜎蜗蛾蜊蜍蜉蜂蜣蜕畹蛹嗣嗯嗅嗥嗲嗳嗡嗌嗍嗨
      嗤嗵嗓署置罨罪罩蜀幌嵊嵩嵴骰
〔丿〕锖锗错锘锚锛锜锝锞锟锡锢锣锤锥锦锧锨锪锫锩锬锭键锯锰锱矮雉氲
      犏辞歃稞稚稗稔稠颓愁筹筠筢筮筻筲筼筱签简筷毁舅鼠牒煲催傻像躲
      鹎魁敫僇衙微徭愆艄觎毹愈遥貊貅貉颔腻腠腩腰腼腽腥腮腭腹腺腧鹏
      塍媵腾腿詹鲅鲆鲇鲈鲉鲊稣鲋鲌鲍鲐肄猿颖飔飕觥触解遛煞雏馌
      馍馏馐
〔丶〕酱鹑禀亶廒瘃痱痹痼廓痴痿瘐瘁瘅痰瘆廉鄘麂裔靖新鄣歆韵意旒雍阖
      阗阙羧豢誊粳粮数煎猷塑慈煤煳煜煨煅煌煊煸煺滟溱溘滠满漭漠滢
      滇溥溧溽源滤滥裟溻溷溦滗滫溴滏滔溪滃溜滦漓滚溏滂溢溯滨溶滓溟
      滘溺滍粱滩滪愫慑慎慥慊誉鲎塞骞寞窥窦窠窣窟寝谨裱褂褚裸裼裨裾
      裰禊福谩谪谫谬
〔乛〕群殿辟障媾嫫媳媲嫒嫉嫌嫁嫔媸叠缙缜缚缛辔缝骝缟缠缡缢缣缤骟剿
14 画
〔一〕耥璈静碧瑶璃瑭瑢獒赘熬觏慝嫠韬髦墈墙摽墟撇墁撂摞嘉摧撄赫截翥
      踅誓銎摭墉境摘墒摔穀撖摺綦聚蔫蔷靺靼鞅靽靿蔌蔽慕暮摹蔓蔑甍
      蔸蓰蔹蔡蔗蔟蔺戬蔽蕖蔻蓿蔼斡熙蔚鹕兢嘏蓼榛榧模槚槛榻榫榭槔
      榴槁榜槟榨榕槠榷榍歌遭僰酵酽酾酲酷酶酴酹酿酸厮碶碡碟碴碱碣碳
      碲磋磁碹碥愿劂臧豨殡需霆霁辕辖辗
〔丨〕蜚裴翡雌龇龈睿弊裳颗夥瞅瞍睽墅嘞嘈嗽嘌嘁嘎暧暝踌踉跽踊蜻蜞蜡
      蜥蜮蜾蝈蜴蝇蜘蜱蜩蜷蝉蜿螂蜢嘘嘡鹗嘣嘤嘚嘛嘀嗾嘧罴罱幔嶂幛赙
      罂赚骷骶鹘
〔丿〕锲锴锶锷锸锹锻鍠锾锵锿镀镁镂镃镄镅舞犒舔稳熏箐箦箧箍箸箨箕箬
      算箅箩箪箔管箜箢箫箓毓舆僖儆僳僚僭僬劁僦僮僧鼻魄魅魃魆睾艋鄱
      貌膜膊膈膀膑鲑鲔鲙鲚鲛鲜鲟疑獐獍飗觫雒孵夤馑馒
〔丶〕銮裹敲豪膏塾遮麽廙腐瘩瘌瘗瘟瘦瘊瘥瘘瘙廖辣彰竭韶端旗旖膂阚鄯
      鲞精粼粹粽糁歉槊鹚弊熄熘熔煽熥潢潆潇漤漆漕漱漂滹漫漯漶潋潴漪
      漉漳滴漩漾演澉漏潍慢慷慵寨赛搴寡窬窨窭察蜜寤寥谭肇綮谮褡褙褐
      褓褛褊褪禚谯谰谱谲
〔乛〕暨屣鹛隧嫣嫱嫩嫖嫦嫚嫘嫜嫡嫪鼐翟翠熊凳瞀鹜骠缥缦缧骡缨骢缩缪
      缫
15 画
〔一〕慧耦耧瑾璜璀璎璁璋璇璆奭撵髯髫撷撕撒撅撩趣趟撑撮撬赭播墦擒撸
      鋆墩撞撤撙增撺墀撰聩聪觐鞋鞑蕙鞒鞍蕈蕨蕤蕞蕺瞢蕉劐蕃蕲蕰蕊赜
      蔬蕴槿横樯槽槭樗樘樱樊橡槲樟橄敷鹝豌飘醋醌醇醉醅靥魇餍磕磊
      磔磙磅碾磉殣憖震霄霉霈辘
〔丨〕龉龊觑憋瞌瞒题暴瞎瞑嘻嘭噎嘶噶嘲颙暹嘹影踔踝踢踏踟踬踩踮踣踯
      踪踺踞蝽蝶蝾蝴蝻蝠蝰蝎蝌蝮螋蝗蝓蝣蝼蝤蝙噗嘬颚嘿噍噢噙噜噌嘱
      噀噔颛幞幡嶓幢嶙嶝墨骺骼骸
〔丿〕镊镆镇镈镉镋镌镍镎镏镐镑镒镓镔靠稽稷稻黎稿稼箱箴篑篁篌篓箭篇
      篆僵牖儇儋躺僻德徵艘磐虢鹞鹟膝膘膛滕鲠鲡鲢鲣鲥鲤鲦鲧鲩鲪鲫鲬
      橥獗獠觯鹠馓馔

〔丶〕熟摩麾褒廛鹡瘛瘼瘪瘢瘤瘠瘫齑鹡凛颜毅羯羰糊糇遴糌糍糈糅翦遵鹣

      憋熜熵熠潜澍澎澌潵潮潸潭潦鲨潲鋈潟澳潘潼澈澜潽潺澄潏懂憬憔懊
      憧憎寮窳额谳翩褥褴褫谴鹤谵
〔乛〕憨熨慰劈履屦嬉勰戮蝥豫缬缭缮缯骣畿
16 画
〔一〕耩耨耪璞璟靛璠璘聱螯髻髭髹擀撼擂操熹甏擐擅擞磬鄹颞蕻鞘燕黇颟
      薤蕾薯薨薛薇檠擎薪薏蕹薮薄颠翰噩薜薅樾橱橛橇樵檎橹橦樽樨橙橘
      橼墼整橐融翮瓢醛醐醍醒醚醑觱磺磲赝飙殪霖霏霓霍霎錾辙辚臻
〔丨〕冀餐遽氅瞥瞟瞠瞰嚄嚆噤暾曈蹀蹅踶踹踵踽嘴踱蹄蹉蹁蹂螨蟒蟆螈螅
      螭螗螃螠螟噱器噪噬噫噻噼幪罹圜鹦赠默黔
〔丿〕镖镗镘镚镛镜镝镞镠氇氆赞憩穑穆穄篝篚篥篮篡簉篦篪篷篙篱盥儒劓
      翱魉魈邀徼衡歙盫膨膪膳螣膦膙雕鲭鲮鲯鲰鲱鲲鲳鲴鲵鲷鲸鲺鲹鲻獴
      獭獬邂
〔丶〕憝亸鹧磨廨赟癀瘭瘰廪瘿瘵瘴癃瘾瘸瘳斓麇麈凝辨辩嬴壅羲糙糗糖糕
      甑燎燠燔燃燧燊燏濑濒濉潞澧澡澴激澹澥澶濂澼憷懒憾懈黉褰寰窸
      窿褶禧
〔乛〕壁避嬖犟隰嬗鹨翯颡缰缱缲缳缴
17 画
〔一〕璨璩璐璪戴螫擤壕擦觳罄擢藉薹鞡鞠藏薷薰藐藓藁檬檑檄檐檩檀懋醢
      翳繄礁礅磷磴鹩霜霞
〔丨〕龋龌豳壑黻瞭瞧瞬瞳瞵瞩瞪嚏曙嚅蹑蹒蹋蹈蹊蹓蹐蟥螬螵疃螳螺蟋蟑
      蟀嚎嚓羁罽罾嶷赡黜黝髁髀
〔丿〕镡镢镣镤镥镦镧镨镩镪镫罅穗黏魏簧簌篾簃篼簏簇簖簋繁鼢黛儡鹪鼾
      皤魍徽艚龠爵繇貘邈貔臌朦臊膻臁臆臃鲼鲽鲾鳀鳁鳂鳃鳄鳅鳆鳇鳈鳉
      鳊獯螽
〔丶〕燮鹫襄糜縻膺癍癌麋辫赢糟糠馘燥懑濡濮濞濠濯懦豁蹇謇邃襕襁
〔乛〕臀檗甓臂擘孺隳嬷翼蟊鹬鍪骤
18 画
〔一〕鏊鳌鬹鬈鬃瞽藕鞯鞨鞭鞫鞧鞣藜藠藤藩鹲檫檵覆醪蹙礞礓礌燹餮
〔丨〕蹩瞿瞻曛颢曜躇蹦鹭蹢蹜蟛蟪蟠蟮嚣鹮黠黟髅髂
〔丿〕镬镭镯镰镱馥簠簟簪簦鼫鼬鼩雠艟翻臑鳍鳎鳏鳐鳐鳑鹱
〔丶〕鹰癞癔癜癖糨冁瀑瀍瀌鎏懵襟
〔乛〕璧戳彝邋
19 画
〔一〕鬏攉攒鞲鞴藿蘧孽蘅警蘑藻麓攀醭醮醯礤酃霪霭
〔丨〕黼鳖曝嚯蹰蹶蹽蹼蹯蹴蹾蹲蹭蹿蹬蠖蠓蠋蟾蠊巅黢髋髌
〔丿〕镲籀簸籁簿鳘魑艨鼗鳓鳔鳕鳗鳙鳚蟹
〔丶〕颤靡癣麒鏖瓣蠃羸羹爆瀚瀣瀛襦谶
〔乛〕襞疆骥缵
20 画
〔一〕瓒鬓壤攘馨蘩蘖蘘醵醴霰颥
〔丨〕酆耀矍曦躁躅蠕鼍嚼嚷巍巉黩黥
〔丿〕镳镴黧籍纂鼯犨臜鳜鳝鳞鳟獾
〔丶〕魔糯灌瀹瀵
〔乛〕譬孀骧
21 画
〔一〕耰蠢瓘鼙醺礴礳霸露霹
〔丨〕颦曩躏黯髓
〔丿〕鼱鳡鳢
〔丶〕癫麝赣夔爝灏禳
〔乛〕鐾羼蠡
22 画
〔一〕耲耱懿韂蘸鹳糵蘼囊霾
〔丨〕氍饕躔躐髑
〔丿〕镵镶穰鳤
〔丶〕瓤饔
〔乛〕鬻
23画
〔一〕鬟趱攫攥颧
〔丨〕躜
〔丿〕罐鼹鼷
〔丶〕癯麟蠲
24 画
〔一〕矗蠹醾
〔丨〕躞
〔丿〕衢鑫
〔丶〕灞襻
25 画
〔一〕纛鬣攮
〔丨〕囔
〔丿〕馕
〔丶〕戆
26 画
〔丨〕蠼
30 画
〔丿〕爨
36 画
〔丿〕齉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3 14:45
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3 14:45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3 14:52
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盛玉麒,《普通话训练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
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二版。
4.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6年。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4 11:36
新疆双语教育取得的成就及基本经验
发表时间:2012-6-7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1月(下)供稿   作者:谢弘

[导读]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搞好新疆双语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

谢弘
(喀什地委党校,新疆 喀什  844000)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738(2012)01-0258-02
摘要: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新疆开展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在新形势下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求的少数民族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新疆解放60年来,在双语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对这些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开展双语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发展。
关键词:新疆;双语;成就;基本经验
        新疆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截止2008年底统计,新疆已生活着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塔吉克、满、锡伯、乌孜别克、达斡尔、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民族。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区情决定了新疆是个多语言文字地区。13个世居民族使用10种语言和10种文字,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地区,就必然会有“双语”乃至多语现象存在。纵观历史,民汉双语或多语现象在新疆已经共存3000多年。尽管新疆广泛存在的双语现象由来已久,但把双语作为一种语言制度、语言政策却是在新疆解放以后才得以实现,并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完善建立起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对这些成绩和经验进行总结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开展双语教育,促进新疆各项事业和少数民族的发展。
         一、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成就
        (一)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双语”教育, 始终把它作为“稳边兴疆”的重要战略举措来抓。纵观新疆解放60年双语教育发展的历史,大致分成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时间从新疆和平解放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
        从新中国成立起,国家就很注意组织各少数民族学习汉语,50 年代初, 新疆人民政府就要求民语班选修汉语或俄语,汉语班选修俄语或维语,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六十年代,以致七十年代,在少数民族地区要不要搞双语教育,怎么搞双语教育,思想界、学术界争论很大,意见、思想没能够统一,新疆的“双语”教育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因此,在近三十年的时间段里,新疆的“双语”教育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双语课只有在高中、大学里才有,而且每周一般只有两节,内容多为日常用语。
         第二个阶段为发展阶段,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年。
        在这三十年里,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随着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不断突破和深入,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双语教育的认识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疆的双语教育经历了从选修课变为基础课程、主要课程,从高年级向低年级、学前教育延伸,从点向面上扩展的历史过程。
         如:1978 年,自治区教育局《关于加强民族学校汉语教学的意见》、1984年1月新党发[1984]3号文件、1987年,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当前我区教育工作中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开始把汉语课作为民族中小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要求在小学三年级开设,并把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奋斗目标。
        自治区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在中学进行双语教学实验, 即实验班的数、理、化、英语课程用汉语教学, 通过这种形式把第二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有机结合起来, 效果显著。
         如:1992年7月15日,自治区教委印发《关于确定自治区10所“民汉兼通”试点学校的通知》,1999年1月,自治区教委印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中学双语授课实验方案》(讨论稿),2000年11月30日,自治区教委下发《关于公布开办双语授课实验班学校名单的通知》。开始在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语授课的部分民族中学里开展了部分课程(先是数理化,后加英语)用汉语授课,其余课程用母语授课的双语教学实践。
         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 2004年, 要求城市小学从一年级开设汉语课, 初、高中阶段逐步实现用汉语授课, 使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2004年4月,自治区党委作出《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双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定了少数民族中小学逐步过渡到用汉语授课,同时加授母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推进少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的方案,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达到:“民汉兼通”的目标;决定实施民汉合校工程。至此,新疆少数民族学校的双语教学工作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2005年,自治区党委公布《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的意见》。把汉语学习从小学提前到学前班和幼儿园阶段,强调“学习汉语要从娃娃抓起”。
        此外,国务院于1999年9月批转教育部、计委、财政部和国家民委《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意见》,决定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12个发达城市举办新疆高中班,90%以上招收少数民族学生。2007年扩大到28个城市、50所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到5000人, “十一五”未将达到1万人。实际上,今年新疆高中班的在校生已经达到20000人。参照内地新疆高中班的模式,自治区从2004年起在乌鲁木齐等8个城市开办了区内初中班,主要招收边远农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当年招收1000人,2007年招生规模达到5000人,“十一五”末将达到1万人,使边远贫困地区的各族青少年接受到高水平的双语教育。新疆的双语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机。
         (二)发展成就。
        新疆解放60年来“双语”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双语”教育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不断健全自治区“双语”教学工作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内容涉及双语教育的基本建设、教材建设、考核体系等方面,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使新疆的“双语”教育工作政策体系日益健全、日益完善,为双语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双语”教育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双语”教育的投入,形成了从中央到自治区、从各地州到各县、乡、村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推广“双语”教学的新局面。如2008年至今,国家向新疆学前“双语”教育投入了12.3亿元,在南北疆贫困农牧区建起了有电脑、电视、DVD、投影仪等设备的幼儿园。入园的学前儿童享受免费教材以及每人每年1000元的伙食补贴等,使33.3万人次的少数民族学前幼儿受益。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投入内高班基建等各项经费4亿元,自治区财政已累计投入内高班经常性经费1.87亿元。自治区已累计拨付内初班办学经费超过3.6亿元。2009年,自治区从地方债券资金中安排20亿元,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校舍抗震加固改造工作。“到2012年,国家将完成40亿元的投资,发展新疆的‘双语’教育。其中,20.95亿元将在2011年前投入,用于在新疆建设2237所‘双语’幼儿园,届时将接收34.9万少数民族儿童入园接收‘双语’教育。”①
         3.“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为了切实解决新疆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国务院于2002年10月转发了《教育等部门支援新疆汉语老师工作方案》。这一方案于2003年10月全面启动,国家投资7600万元,自治区投资1600万元,用于新疆汉语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总人数达到6000余人。此外,从2006年至2011年国家将投入资金15120万元,自治区配套6000万元,实施两年制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老师培训工作。同时,自2007年开始,自治区启动实施了“农村基层中小学‘双语’教师特培计划”、“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医学学历教育特培计划”、“民语言高层次专门人才特培计划”,其中“民语言高层次专门人才特培计划”还实行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政策。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新疆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深得各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4.“双语”教育形式日益多样化、科学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后,新疆双语教育的办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科学化,不仅在本地的学校开展双语教育,还借用异地的师资和学校开展双语教育。如: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自治区党委、政府参照内高班的办班模式从2004年起在乌鲁木齐、克拉玛依、石河子、奎屯、昌吉、阿克苏、库尔勒、哈密等8个疆内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举办新疆区内初中班。党的这一惠民政策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族群众的衷心拥护,推动新疆双语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截至目前,内高班累计完成9届2.4万人的招生任务,在校生达到1.75万人。内初班已累计完成5届1.9万人的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1.5万人,办班学校17所。2007年,自治区又举办了区内高中班,目前在校生900人。通过办学形式的多样化、科学化,使新疆双语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事实表明,发展“双语”教育,是一项惠及各族群众的“得民心”民生工程。
        5.“双语”教学体系日益完备,教育力度日益增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地也不断加大汉语授课力度,创造条件从学前开设汉语课,积极推广中小学“双语”授课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民汉合校。目前,新疆逐步形成了从幼儿园一直延伸到大学的双语教学体系,并且形成了干部教育、成人教育的“双语”培训模式。据统计目前接受“双语”教育教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民考汉”学生总计79.8万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33.7%。“双语”教育在新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新疆双语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思想认识的统一是搞好新疆“双语”教育的前提。在新疆要搞好“双语”教育,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必须统一。这是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开创双语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关键。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双语教育绝不是可以马马虎虎开展的工作,也不是可有可无、不求实效的工作。新疆6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绩证明推进“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在新形势下培养适应各行各业需求的少数民族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是搞好新疆双语教育的基础。新疆“双语”教育的飞速发展,充分证明党和国家对新疆“双语”教育事业的大力投入是搞好新疆双语教育的基础。巨大的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为新疆“双语”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新疆“双语”教育的保证。培养一支高素质“双语”教师队伍是搞好“双语”教育的智力保证。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教学能力强,思想道德品质好,熟练掌握两种语言的“民汉兼通”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新疆双语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改革创新是发展新疆双语教育的动力。改革现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深入开展课改试验,采取便于少数民族学习的国内甚至世界上的先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双语”教育质量,努力创造“双语”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五)教材建设是新疆双语教育的重要环节。除有数量充足、符合标准、稳定的“双语”教师队伍外,还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教材建设。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组织编写和使用切合实际、内容新颖丰富,能够吸引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的用民汉两种文字注解的“双语”教材;要通过各种业务学习形式,发挥录音录像磁盘和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作用。这样,才能满足新疆的各少数民族学汉语方面日益增长的愿望和需求,并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搞好新疆双语教育的重要制度保障。目前,在新疆已经形成了一套从幼儿园一直覆盖到大学的双语教学体系,并有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教育体系,从制度、体制上保证了双语教育的时间,为搞好双语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注释:
[1]《新疆60万少数民族学生走进“双语”课堂》乌鲁木齐9月2日电(记者:黄艳、査文晔).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