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面对,一次次离别。
这样的情形,北京教育学院第二轮新疆少数民族双语骨干教师培训负责人杨智已经习惯了。“今天,你们即将远行。北京,在你们身后,渐行渐远,走进记忆。我们会在短信、邮箱、微信里再次相遇。在这里,我代表我自己对大家说一句:‘我爱你们’。我代表全体老师说一句:‘我们爱你们’。”
为了促进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学院承担了北京地区的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任务。从2009年9月至今,学院对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和田、喀什等12个地区的560名少数民族教师进行了培训。
教师们的行囊中多了一沓证书,也记载着他们在北京紧张丰富的培训生活。
精心:差异化教学提升学习兴趣
离京倒计时。在新疆双语课堂教学展示暨双语教学论坛上,学员们用流利的汉语展示他们授课的内容。
这是让老师倍感欣慰的一件事。
随着新疆双语教育的全面推进,少数民族教师学习汉语、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热情高涨。这也给培训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什么样的培训?怎样开展培训?教育学院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举全院之力、聚首都资源,确保优质圆满完成培训任务成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一期培训的项目负责人张学君老师提出:“新疆教师的汉语水平不尽相同,必须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
常雪鹰老师把自己的学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肚子里有东西,并且敢说;第二类是肚子里有东西,但由于性格等原因,不敢说;第三类是语文积累不够,也不敢说。针对上述不同类型的学员,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第一种学员,有什么疑难问题经常让他们解答,增加他们的满足感;针对第二种学员,主动提问,使他们克服个性上的弱点,变得大胆敢言;针对第三种学员,一方面注重平时给他们提供一些有趣的小文章来背,一方面让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鼓励他们说话。
北京教育学院院长李方表示,培训总目标是通过一年的培训,使新疆双语班学员在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汉语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有明显提高,使之成为教育观念先进、“双语”教学能力过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能在新疆教育改革中起示范作用的教师。
细心:看到自己的教学光盘,学员激动不已
每每看到自己的教学光盘,学员热依莎总会激动不已。
在北京市的中学课堂上听课、评课、说课、试讲,使他们受益匪浅,课堂教学实践水平明显提升。然而,对于用汉语为北京的中学生上一堂录像课的要求,学员仍然感到“压力山大”。
热依莎就曾因不敢讲课而进行了二次试讲。张学君老师回忆说:“有的学员一开始对此充满恐惧,多次想打退堂鼓。经过指导教师的热心鼓励和悉心指导,最后,他们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地讲完了录像课,受到北京中学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可。”更重要的是,学员上完这堂课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转型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