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公开课经验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2 09:48
标题: 公开课经验
原文地址:公开课经验(一):尊重自己的第一感觉作者:屈太侠
尊重自己的第一感觉
选课就像选对象,两情相悦,一见钟情的事情,还真是有的。遇上了,便是缘分。
来到广东,我上的第一堂公开课,就是《画杨桃》。那是2006年冬天,我在祈福英语实验小学。到现在,已经过去近10年。许多教学细节,早已烟消云散。只记得,那天早上,学生很投入,很兴奋。学生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课堂上的我,有几分沉醉。上完课,我颇有些沾沾自喜。
评课的时候,出现了另种截然不同的声音:有老师认为,这堂课上得很精彩,教得轻松,练得扎实;另一部分教师认为,教师挖得过深,课堂上只有部分优秀学生的精彩,大部分学生成为配角。不管怎样,能引起争议的课,就是好课。
不管怎么,我个人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原因之一,就是文中的父亲,教育方式和我的父亲何其相似——严格得几乎有些苛刻。我也非常认同这样的理念:教育,在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上,就应该“较真”,不应该有丝毫的退让余地。心灵的契合,让我冥冥中预感到,这篇课文,是可以给我带来好运的。
2011年,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区里的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我毫不犹豫地报了《画杨桃》一课。从得到通知到比赛,有一周时间。以前上课,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完全是兴致使然、自由发挥。真正到了比赛的时候,你会发现,需要照顾的东西太多太多。目标、设计、导入、过渡、突破、字词、段落、内容、表达……似乎,任何一个方面做得步骤,都有可能给人留下把柄,都有可能功亏一篑。小心翼翼地备好课,接着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试讲,修改,效果总是不尽人意。连爬带滚,到了比赛那天。下午要比赛,早上还在试讲。对于比赛,是莫名的惶恐与惧怕。
怀揣着忐忑走上讲台,马马虎虎地完成了教学流程。能获得参加市赛的机会,可能是因为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成功了,并不感到欣慰,倒有几分侥幸。
参加市里的比赛,需要三选一,我报了三篇课文——《翠鸟》《赵州桥》《画杨桃》。心理祈祷着,最好不要再次抽中《画杨桃》。当时,我几乎对它已经绝望了。可是,绳从细处断!我偏偏抽中了《画杨桃》。这次,有两周的准备时间。我只好静下心来,认真地研读起教材。这次,我读懂了文中后面站着的两个人。
一、第一个人,是父亲。课文明明是写,美术课上老师对我的教导,为什么要在开头和结尾提到父亲?没有关于父亲的描写,故事也非常完整啊?后来,我想明白了:父亲的教育,对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左右为难的时候,正是父亲的教导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我才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所以,文章的前后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于是,我抓住这一联系,设计了一组引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第二个人,是老师。同学们错了,反而嘲笑作者。一般的老师,会火冒三丈,严厉地批评其他同学。然而,美术老师先来到“我“的座位上审视,接着和同学进行了一次对话;然后又让同学来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最后又进行了一番对话。更为巧妙的是,老师两次提出的问题几乎一样,学生的回答,也只是标点符号有所不同,这是多有意思的描写啊!于是,我引导学生朗读比较,从而发现了标点符号在在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接下来的试讲,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了思维上的断层。有老师不断地质疑:这个环节是否太难?我想,既然方向是对的,那就大胆往前走把。我将教师的引导进行了逐字逐句地推敲与修正,力求和学生的理解水平高度吻合。
参加市赛的那一天,我豁出去了。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引读,掀起了第一个高潮;标点符号的品读,更是让在场的老师和评委眼前一亮。那一课,我明白了,好的教学设计,一定是苦心经营出来的。
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上公开课;不是所有的课文,都符合你的教学风格。当你有选择权利的时候,挑选什么样的文本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些你读了一遍,就深深爱上的文本,往往可以给你带来好运。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2 09:49
原文地址:公开课经验(二):从文体特点入手设计教学作者:屈太侠

《打电话》是我去一所私立学校应聘时,学校给的课题。看来,那所学校的领导,是懂语文教学的。第一、他给了我两天的时间。不像有的学校,给你40分钟备课,然后就让你去上课。40分钟,有时候连课文都没有读懂,很难看出教师的解读和设计能力。就算是做快餐,你也得把它做熟,火急火燎的,做成夹生饭不是没有可能。第二、选的课文很考验人。它不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是略读课文,是一篇相声,很少有人拿它当公开课。在网上,可以搜罗到的有用的信息,少之又少,必须要自己去动脑筋。
拿到这篇文章,我第一个反应就是——既然是一篇相声,那肯定要用来演,用来说。如果学生能演得生动,说得精彩,就成功了一大半。可是,面对是广东的孩子,我又少了些底气。许多老师都清楚,广东的孩子,对语言的敏感度,远远不及北方的孩子。有时,连读通课文都成问题,更别说是表演。如果教师铺垫得不到位,训练得不扎实,效果肯定出不来。
另外,作为一篇文章,编排在小学课本中,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本”,一上来,就训练学生如何说相声吧。作为一堂完整的语文课,最基本的特征,还是应该具备的。于是,我就从本单元的主题入手,自然而然地过渡到这篇文章上来。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就直接检查字词、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剩下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去批注交流,发现相声的语言特色,当学生准确把握了相声的表达特色后,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之后,才能让表演落到实处。换句话说,表演,只是最终的结果,训练和提高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相声艺术,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色呢?显而易见的,是幽默。如何达到幽默的效果?我想,是夸张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寻找出那些忍俊不禁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个过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读自悟,教师只是在关键的时刻,进行点拨和提升。
如何对学生进行相声艺术的训练呢?这篇文章很长,完整地说一遍,根本不可能。我只能选择最精彩的部分,作为教学内容。我先选择了一个片段,找了两名学生起来说相声。显然,他们的表现是原生态的,基本没有相声的味道。表演后,我找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评价;接着,我播放了马季、郭启儒两位相声大师的音频资料,让学生评价:为什么相声大师的表演更有味道?从而提炼出说好相声的几个秘诀。最后,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同桌相互合作,去表演相声。
经过老师的提点,学生逐渐摸索到了一点说相声的门道。当我再把刚才表演的两名学生叫上台,他们的表演,果然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学生明显的进步与提高,就是教师教学的价值所在。显然,我的这堂课,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的题材可谓丰富多彩:记叙文、散文、小说、童话、说明文、剧本、诗歌……每一种不同的文体,都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散文,要美美地读,细细地品;说明文,要掌握基本的说明方法;童话,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记叙文,要了解故事梗概,品读精彩细节……作为教师,不能无视文体特点,不能用做川菜的方法去烹饪粤菜,否则,你加工出来的是食物,就不纯不正了。

注:《打电话》教学设计: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d8f1fb0100qp8y.html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2 09:49
原文地址:公开课设计技巧(三):教学设计中的整体与局部作者:屈太侠

如果让你用镜头,记录一次活动。你会怎么做?我想,你一定会用一个长镜头,记录下宏大活动的场面,然后来几张特写,记录活动中的感人瞬间。
如果让你用文字,描写一次比赛。你又会怎么做?我想,你一定会概括比赛前的热烈气氛,也一定会细描比赛中某一两个选手的精彩表现。
说白了,任何设计,既要有整体的架构,也要有细节的聚焦。这样,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历届教学比赛中,有一些课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何捷老师在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执教《匆匆》一课。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的描写中,感受到时间匆匆的?学生通过读书发现,几乎每个自然段,都是在描述时间匆匆而过,从而很好抓住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然后,教师抓住其中一两个语段进行品读。
王小红老师在请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中,执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在感知课文内容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中华不振的?请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学生发现,前面好几个自然段,几乎都都在描写“中华不振”。教师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两个细节深入赏析。
陈德兵老师在全国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示活动中,执教《窃读记》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从作者的窃读中,品出了怎样的滋味?学生通过勾画、批注、汇报、交流,明白了窃读的时候,苦辣酸甜,五味杂陈。在这么多的滋味中,教师只抓住其中一两种进行品味。
……
大家不难发现,这些成功的课例,都在准确把握文章内涵与主题的基础上,梳理出一条线索,设计出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前已发而动全身。通过一个问题的思考,把整体篇文章,或者文章的一大部分,整合起来,从而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聚焦其中两个点,引导学生深入品读。
然而,仅仅有整体,还是不够的。着眼整体的问题,往往是帮助学生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梳理文章的线索脉络,而无法关注到具体的点,更无法形成高峰体验,引发心灵触动。感动人的,往往不是整体,而是其中的一两个细节。教学设计,在着眼整体的同时,还要聚焦细节。将其定格、放大,促成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
在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我就比较好地照顾到面与点的问题。从这篇文章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到,关键词是“美丽”。全篇课文,都是在描写居里夫人的形象美,心灵美,人格美。围绕美丽,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引出美丽,找寻美丽,品味美丽,生活美丽。
其中,找寻美丽,就是对文本整体的关照——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是一种什么样的美丽?把它们画下来,并用词语进行概括。品味美丽,就是对局部的关照——在这么多的美丽当中,有一种美,特别引人注目,它美得炫目,美得蚀骨,甚至美得让人痛心,这就是居里夫人和丈夫提炼镭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试想,那些流水账,是怎么形成的?往往是没有关照到整体的描写,忽略了细节的刻画。流水账留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比较淡漠。设计公开课,和写文章一样,不要从头到尾,一个格调,一种模式,要有整体建构的能力,还要有细节点化的技巧。
教学设计中,注意了面与点的结合,整体性会大大增强,层次感也会分外明晰。当然,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可以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去生搬硬套。但是,“点面结合”的设计理念,一定要深入人心。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2 09:50
原文地址:公开课设计技巧(四):精心策划教学活动作者:屈太侠
我们都知道,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最终都要体现在学生身上。课堂上,学生永远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教师讲得多明白,教得多透彻,都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实践活动,应该在一定范围和规划之中,协调有序地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有老师可能会质疑: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难道教师就没有策划么?肯定不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进行过安排,不过效果究竟如何,应该打上问号。如何策划好一个又一个教学活动,考验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和教学设计水平。一般来说,教学活动的策划,需要考虑学生、教材以及年段特点,注意做到难易适度,生动有趣,最好能富有新意,让人眼前一亮。
我为什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呢?因为,教学活动是给学生策划的。我们来看看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于老师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情趣。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所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能力暂时欠缺的小学生。不懂得儿童的心理特点,违背自然发展的规律,一个劲地追求深度和广度,难免会出现拔苗助长、曲高和寡的尴尬。我见过不少语文教师,写起文章高谈阔论,讲起话来头头是道,一到课堂上,黯然失色。他们所策划的教学活动,往往是给自己的,而不是给学生的。
我认为,策划教学活动,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内容和形式。
教师必须明白,你所策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究竟是要干什么?要实现什么教学目的。一般来说,活动目的要和教学目标高度地一致和匹配。再精彩的教学活动,如果不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都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在《鲸》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回顾说明方法,在课文中寻找相对应的句子,寻找课文中用得很贴切的词语,目的都是为了突出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准确的意思。
其次,是活动的形式。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推进教学,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那种浅显的,生动的、鲜活的游戏活动,能把语文教学活动,变成游戏,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在我所见到的许多低年级的语文课中,教师大都会设计一个故事情景或者闯关游戏,带着孩子攻破一个又一个关卡,直到目标达成。
在历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中,有两堂课,在活动策划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节是甘肃的张玉栋执教《落花生》一课。他将质疑贯穿于教学始终,不断让学生质疑和解疑,将学生的主题地位,凸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节,是安徽的陈金龙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他将演读作为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语气语调、表情动作,读出白鹅的高傲与可笑。
在教学《鲸》一课,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充了部分关于鲸的资料,然后,让学生用“自我介绍”的方式,来写一写“鲸”。这样的练习,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回顾和提升。身份的转换,增加了练笔亲切度,却降低了难度。这样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学生比较喜欢。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2 09:50
原文地址:公开课设计技巧(五):批发还是零售,是个问题作者:屈太侠
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备课的时候,经常会“误入藕花深处,沉醉不知归路”。拿到一篇课文,发现要教的内容,实在太多:生字、词语、段落、思想、写法……删掉一部分,怕别人诟病;全部教了,时间不够。结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陷入其中,无法自拔。
这样的情况,在小学低年级,比较常见。高年级的阅读课,一课一得,多一个环节,少一个知识点,不会有太大影响。可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来就是以字、词、句的训练,作为重点的,该学的知识点,几乎一个也不能省略。而这些细小的知识点,非常琐碎,浪费大量的时间不说,学生还不一定喜欢。
如何提高效率呢?我想到了两个词语——“批发”与“零售”。这是两种不同的销售理念,效率不可同日而语。将同类的商品,捆绑在一起,进行批发,则可以提高销售业绩。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商人,往往考虑的是如何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打包销售给别人。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必须具备这样的意识——将具有相同特征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集中起来,形成一个又一个板块,进行教学,教学整体感会大大加强,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一、生字的整合。汉字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形声字,我们可以根据字形,将类似的生字放在一起,学习一个带出一组;也可以根据字义,将同一类别的生字,放在一起来教;还可以将相同构字方法的汉字,集中起来一起学习……
二、词语(组)的整合。在现代汉语中,词语组合的类型有如下一些形式: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相同组合结构的词语,也可以放在一起,让学生寻找共同点。比如,罗才军老师在教学《给予树》一课时,将并列关系的词语放在一起来学习;另外,还可以根据意思来划分,意思相近、相反的词语,可以放在一起,让学生发现规律。
三、句子的整合。教学中,有些语句属于同一类,或者内容相近,或者表达方法一样,可以放在一起集中学习;当然描写的内容截然相反,活着表达方式迥然不同,放在一起对比学习,那就更有意思了。我在教学《笋芽儿》这一课,将春雨姑娘与雷公公的“呼唤”,放在一起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特别感兴趣。
四、环节的整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几个教学环节,能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来设计,那就更妙了。《笋芽儿》一课后半段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呼唤”做文章,设计了如下几个教学环节:书写“呼唤”、朗读“呼唤”、创造“呼唤”,让教学设计浑然一体,流畅自然。
        备课,特别是设计公开课的时候,我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我会把本课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列一张详尽的清单,将所有的知识点整理出来,然后进行加工处理:该分类的分类,改删除的删除,该修正的修正。有时候,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一些知识点进去,以便形成“场”的效应。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所呈现出来教学内容,不是原始的资料,不能把文本中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上去。教师的工作角色,不是搬运工,而是设计者和创造者。
        当然,整合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在加工原始材料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文本在表达上的许多秘密,甚至是缺憾。而这些,都是及其宝贵的教学资源。别人没有发现的,你发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你想到了。你的课,就有亮点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2 09:51
原文地址:公开课设计技巧(六):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作者:屈太侠
                             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大多数情况下,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都会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进教学目标。可见,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有教学专家倡议:语文课,要上成读书课,书声琅琅的课堂,才有语文味。这句话,讲得有些过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朗读,尤其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对于烘托课堂气氛,增加语文味道,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指导孩子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里的阐述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这个排列中,可以看出,把书读正确,是最重要的报读工程,如何算作度正确呢?就是我们常说的五个不: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破句,不重复。要达到这些要求,除了读准字音只要,还要注意轻声、儿化、变音等处理技巧。把课文读正确,应该是最难的。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多练习几遍,就能达到流利的基本要求。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都比较短小。我们要让学生多从整体上朗读课文。学生能把全文认真读上三五遍,难免产生厌烦情绪。如何让学生百读不厌,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当我在研读于永正老师的课例时,我总是打心底佩服他,学生在他的引导下,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兴致还那么高,真可谓百读不厌!这就是教师的功底所在。
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探讨“有感情地朗读”的问题。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也就是说,如果前两点做得很充分,很到位,第三点就基本不是问题了。
当然,要让学生读得出彩,读得一次比一次好,的确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破。一般来说,教师的点拨,是与文本内容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完美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究竟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标点。一般来说,标点符号就代表了人物讲话时的语气。“。”代表陈述,要心平气和得读;“?”表示困惑或者强调,句子尾部要微微上扬;“!”表示强烈的情感,发音要饱满,声音要洪亮。如果可能中,典型的标点比较集中,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训练。当然,这些标点符号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意思:表扬、赞美、批判、质疑……需要我们根据语境,读出它们的意思。   
2、词语。抓住关键词,把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凸现出来,是教师们最常用的办法。老师会问:你想强调哪个词?为什么?把你的理解带进去,读一读?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达方法?
3、插图。书本的插图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透过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我们大致就可以感受到认为的内心世界,进而揣摩到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态,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小白兔与小灰兔》的课文插图,是一组连环画,色彩鲜艳,趣味横生,一般看图,一遍朗读,很容易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4、角色。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劫色,在讲话时候的语气、表情、动作,是不一样的。就拿《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文章来说:老山羊是意味德高望重的老爷爷,小白兔是个勤劳能干的孩子,小灰兔是单纯可爱的孩子,不同的人物,表现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5、句意。任何一个句子、语段的朗读指导,都应该放在全文的大环境下去关照,去考虑,要根据文章内容的变化和情节的推进,去寻找高度匹配的表达方式。
当然,朗读训练的抓手,远不止以上几个,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和提炼。心中有法,教无定法,当这些方法在课堂中,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时候,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2 09:51
原文地址:公开课设计技巧(七):无限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作者:屈太侠
无限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想办法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有人会诟病:现在的课文,大都是白话文,平白如话,本来就没有多少距离可言,何来拉近?这,往往是我们大人的一厢猜测。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学生不一定认为简单,更不一定喜欢。何况,有的文章,年代久远,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很难引起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艺术和生活之间,还是有一道坎的。学生不仅仅要理解文章的意思,了解事情的梗概,还要学习语文知识,习得语文技能。什么样的方式,更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也需要我们思考。
就拿生字教学来说,脱离实际生活,没有赋予其意义的时候,生字就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只是一味地拼读书写,死记硬背,学生厌倦,效率较低,气氛沉闷。所以,在生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想办法,拉近学生与生字之间的距离。如何拉近?就是要赋予生字以确切的意义,最好能和生活中的事情关联起来,或者与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就比较感兴趣,印象也会比较深刻。例如,我在教学《小白兔与小灰兔》的时候,把学习生字,和认识《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特点,联系在一起,学生学得情趣盎然;在教学《蓝色的铅笔》一文时,我把学习生字,与学生常用的文具联系在一起,学生倍感亲切;有时候,我还会把生字的学习,与热播的动画片,流行的玩具,各种各样的零食扯上关系。学生通过这些丰富生动的活动方式,增强了学习兴趣,也明白了生字的学习无处不在。
文章内容的理解,也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小白兔与小灰兔》一文的教学汇总,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一个模仿性的说话训练——只有自己(   ),才(   )。学生通过思维的发散,明白了动手动脑的重要性,懂得了幸福的生活,是靠勤劳的双手穿凿出来的,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文,我设计了一道选择题——如果你是林园园,你会选择(   ):1、接过来,使劲画,多用点;2、向其他同学借;3、把这件事情告诉老师;4、不接她的笔,画其它颜色的树叶……这样的多元化设计,照顾到不同的学生,让大家都有说真话,抒真情的机会。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当然,偏颇的做法,教师需要引导。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肯定林园园的做法,批评李丽有多么自私,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忽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去发散学生的思维,就难以引发学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
一些深奥的专业知识,也可以用生活化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往往面临进退两难的尴尬:一些专业的知识,不讲,教学没有深度,缺乏含金量;讲了,学生又听不懂,浪费时间。我想,重要的专业知识,该讲的一定要讲,不过要注意讲述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深入浅出,用生活化的方式来阐释。比如“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二年级的学生听不懂。但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去比较,课文的题目究竟好在哪里?并且,我们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感性的体验中,抵达理性的彼岸。听完故事,他们明白了,好的题目,原来这么重要啊!
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境界。公开课上,最害怕的事情,就是教师激情澎湃,学生无动于衷。没有学生的参与,再好的设计,也是白搭。当我们的教学设计,无限贴近学生的生活时,你会发现,学生的眼睛亮了,思维活了,参与度提高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