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黄山档案局找112人录徽州方言,局长感叹文化需用方言串起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6 12:58
标题: 黄山档案局找112人录徽州方言,局长感叹文化需用方言串起
黄山档案局找112人录徽州方言,局长感叹文化需用方言串起

苏展






黄山区方言语音建档的采样现场。

“能够代表整个徽州地域文化的应该是方言。”安徽省黄山市档案局局长田玉峰说。

近日,徽州方言语音数据库录制工作全面启动。来自黄山市70个方言点的112名发音人前往黄山市档案局录制徽方言,建档存储。据悉,这项工程将在今年年内完成。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是徽州方言区的核心区。不过,徽州方言片区与如今黄山下辖的三区四县有所不同,实指旧徽州府下辖六县:歙县、绩溪(现属安徽省宣城市)、休宁、黟县、祁门和婺源(现属江西)。徽州方言复杂难懂,明嘉靖《徽州府志》中就有“六邑之语不能相通”的描述。按照田玉峰的说法,更是隔了一道山梁,便别有一番洞天——“歙县这个地方有座山,山南山北口音相差很大,几乎不能相通。”

他感叹乡音消弭,无奈之处在于这似乎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即便是他本人,也在一边干着保护方言的工作,一边出于对沟通效率的考虑,抛却了乡音。“我是土生土长的屯溪人(黄山下辖一区),会讲屯溪话,但我妻子是浙江人,平时我们在家就用普通话交流。我的孩子一句方言都不会讲。而我普通话用多了,方言就不标准。”

田玉峰将此归因于没有讲方言的环境。他说,出身于农村的年轻人,相对而言继承下来一部分正统的方言。但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回乡次数甚少,加之不断与外界交流,也逐渐讲得不正宗了。


黄山市档案局局长田玉峰。

对话田玉峰:再过几代,徽州方言就会跟原先差十万八千里


澎湃新闻:如何选择方言点和发音人?


田玉峰:对发音人的要求是,基本识字。录制工程中,发音人用方言朗读规定文本,大约包含1000个单字、120个词语和50个规定句子。对不认识的文本,我们会提前作解释,让他们标注语音后再进行发音。发音人的年龄一般在50岁到70岁之间,60岁左右的比较多一些。因为年纪轻一点的人容易受普通话的影响,读音不正统。

职业上,务农的比较多,也有老师,编地方志的以及当地研究方言的文化人。

至于选点,黄山十地不同音。我们先进行调查摸底,把这个任务分配到黄山市所辖三区四县,由他们通过当地研究语言的专家,找出最能代表当地方言的区域。我们在歙县选点最多。

澎湃新闻:黄山市档案局通过招标的方式选择录音公司,当地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以15万元中标,这笔钱涵盖了哪些方面的花费?

田玉峰:录音设备由该公司提供。这笔费用不包括发音人的路费和日常补贴。我们要求区县档案局把发音人送到录音棚里。发音人的误工费我们另外再给,每人100块。我们之后要拍一部综合性的,反应徽州文化特色的宣传片,这个主要由他们文化传播公司来弄。

澎湃新闻:完成方言语音数据库采录工程后,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田玉峰:下一步还要挖掘当地的民歌民谣。这次我们除了让发音人读规范的文本外,发音人还可以用方言唱当地的民谣,讲述当地的故事。之后,我们会对录制的方言作进一步研究,研究起源,方言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方言阐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把乡土文化打造好。

我们老徽州一府六县有形文化非常多,我认为什么形式的文化都需要通过人的交流来体现,通过方言就能把这些串起来。研究徽州方言也能让出门在外的徽商,以及有成就感的公务员在听到我们地方方言片子的时候,勾起回忆,吸引他回乡,从而进一步宣传老徽州的磁性。

澎湃新闻:保护方言为什么由档案局主导,教育局语委办或者文化局是否参与?

田玉峰:这个语音数据库采录工程,档案局从三年前就开始策划,不过我们档案局新大楼去年才造好,算是有了阵地做这个事儿。当时我们教育局的语委想做这个事儿但没有做成。我猜测有各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他们可能没有找到模式;另一个可能当时忙于保护有形文化,语言是个无形的,比较虚的东西,可能引发的关注度还不够。不过,以前这一块似乎也没有具体落实到哪个部门来抓。

两三年前,我们看到很多外地地级市都在抢救与保护语言文化,大连、浙江省的档案部门都在做这个事情。今年,我们在安徽省语委办开了个语委会,建议说要做这件事的话,看能不能参照语委办对语言保护的要求,便于下一步研究申报项目。这样避免同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的工作有所重合,产生浪费。

澎湃新闻:档案局如何找到模式?

田玉峰:当时大连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浙江省也做了,因此有所借鉴。另外,我们要把这块做好的话,一是要按照档案部门的标准,另一个是参照语委的标准。两者互相借鉴,比如在选点这块,语委还要求有男有女。为了体现语委的标准化要求,我们还进行了会议讨论,接受了一些语言专家的建议,最后通过共同讨论确定方案。

澎湃新闻:徽州方言的消亡情况如何?

田玉峰:举个例子,我从小在这里长大,会讲方言,但我妻子是浙江人,所以平时我们在家都用普通话交流,这导致我的孩子一句方言都不会讲。而我普通话用多了,方言就不标准。在工作单位,比如我的同事是歙县的,工作时遇到歙县人就会用歙县话交流,虽然歙县也属于黄山市,但“六邑之语不能相通”,我听不懂,我就会要求说不一定要用方言讲。这样子,方言就逐渐消亡。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读书读得好的,基本上就不会讲方言。

我们这里农村出去打工的比较多,农村里留下的都是老年人。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一般春节才回来,跟老人交流比较少,基本上只继承了一部分方言。而他们继承下来的一部分方言由于跟社会交流多了,也都不太正统。如果再过几代,我想逐步都会变得不正宗,跟原先的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