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22 04:40
标题: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谈谈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
朱英贵
    摘要: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展开论述,并对小学教师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各项构成要素进行理性分析,文中还提出了对于“素质教育”的涵义的独到见解。认为人的“素质”就是人的“一般能力”,而人的“才能”则是人的“特殊能力”,一个人的“素质”由“本能”与“智能”构成,本能应该是先天的生物性能力,智能则是由后天教育所赋予的社会性能力,如果除开人的先天本能(生物性能力),所谓“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是“智能教育”,而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在20余年间普遍提倡的“素质教育”大多倾向于开发“特殊能力”的“特长教育”。素质教育并不依托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特殊能力”(特长),而是依托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一般能力”(智能),而“智能”的两个必备要素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教师;语文教师;职业属性;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素质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
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什么?我们不妨做一个对比思考:大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特殊能力;中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普及知识,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而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可见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那么,什么是“语文”呢?从“语文”二字的字面含义来看,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章”,还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学”,甚至也可以理解为“语言和文化”,其实,人们对“语文”的理解往往是上述含义兼而有之。可见,所谓“语文”,“语”应该一定是指口语形式的语言,这是语文的必备要素,而“文”的含义尽管丰富多彩,但它更侧重于书面语形式的语言。因此,“语文”的实际含义应该是指“口语”和“书面语”(包括现代语体文和古代文言文)。
  我们常说人是地球上的一种高级动物,那么“人”这种高级动物究竟“高级”在哪里呢?人们的通常认识是:人有发达的大脑,会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够能动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等等。其实,我们不妨说,“人”这种高级动物的“高级”之处是在于:人是所有动物中唯一具有语文能力的动物。让我们关注一下人与一般动物的“口”(嘴)与“手”(爪)的功能吧——
    口(嘴)的功能:动物的嘴(饮食 + 劳动 );人类的口( 饮食 + 言谈 )。
    手(爪)的功能:动物的爪(行走 + 劳动 );人类的手( 劳动 + 书写 )。
    动物的劳动是为了生存而获取食物或开辟住所,所凭借的是嘴与爪,人类的劳动是为了善待自己而创造财富,同样也要凭借口(教师、演员、播音员、歌唱家、节目主持人、律师、推销员等都是用“口”在劳动)与手(工人、农民、厨师、司机、绘图师、画家等都是用“手”在劳动)。但是在一般意义的劳动之外,人的“口”与“手”还有更重要的一种功能,那就是用口来“言谈”(口头交际)和用手来“书写”(书面交际),动物的“嘴”与“爪”是没有这种功能的,而这种功能(口头交际能力与书面交际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文能力。可见,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语文能力,而动物没有;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这样来给“人”下个定义:人是地球上唯一的一种拥有语文能力的交际动物。
然而,人的语文能力并不是遗传的,因而它不能够先天获得,刚生下来的婴儿因为没有语文能力,所以跟一般哺乳动物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人的语文能力,是后天获得的,是借助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获得的,一个婴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语文能力,进而完成从“生物的人”变成“社会的人”的社会格式化过程。
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师资,其核心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师是少年儿童获得良好语文能力的人生导师,他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狭义的语文教育(教学字、词、句、篇这些书面语的东西),因为从广义来看,语文的一半是口语,口语的灵魂是思想(想得到才能说得出),思想的根基在于灵魂与品格。教师和医生都是以人为劳动对象的职业:医生治病救人,拯救身体,呵护生命;教师教书育人,关爱灵魂,塑造品格。小学语文教师自身需要具有纯洁的灵魂与崇高的品格。
这纯洁的灵魂与崇高的品格会完全地溶解在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当中,而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可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性质、劳动成果四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小学教师的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劳动手段就是教师自身:因为教师的讲解、演示,都是活生生的教育因素,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效仿的榜样,而为人师表既需要严谨的以身作则,又需要杰出的人品和才华。
  其二,小学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有差异的未成年人。这主要体现在小学生的未成熟性和个体差异性:小学生具有未成熟性,因而具有依赖性和可塑性,要把握依赖性(学生依赖成人去引导、教育),更要重视可塑性(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塑造);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因而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要承认差异,年龄相同的学生在体质、智力、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这是由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造成的;要因材施教,学生的差异性使教育工作变得复杂,应当因材施教,造就各具特长的人才。
  其三,小学教师的劳动性质属于复杂型的创造劳动。教师劳动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教师不仅要面对全体学生,还要兼顾每一个个体,既要唱好同一首歌,又要各唱各的调。有人说:“培养的学生,身体不好是废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其实这种说法是很有问题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应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有可贵的“潜能”,正确的认识应该是: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应该鼓励其自强不息;对智力素质较差的学生,应该鼓励其大器晚成;对品行素质较差的学生,应该鼓励其从善如流。
  其四,小学教师的劳动成果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美善灵魂和高尚品格的人。目前国内各级各类学校用以检验教师成果的依据五花八门,但大多注重的是外在的各项指标,其实,真正有效的检验依据应当是学生的精神状态。在这里,我也想借用“次品”和“废品”的说法,作个类比:最好的教师启迪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聪明,智慧,美善,产生“优质品”;教差的教师放任学生的精神世界,用枯燥的知识填充学生,产生“次品”;最差的教师损害学生的精神世界,伤害学生的纯真情感,产生“废品”。
  鉴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要求,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三大基础条件:道德基础条件(师德)、知识基础条件(师才)、能力基础条件(师艺),应该培养良好的教育道德品格(师德高尚),掌握全面的教学专业知识(师才高深),拥有纯熟的教育教学能力(师艺高超)。
本文不单独讨论“师德”问题,下面重点从“师艺”(能力基础条件)和“师才”(知识基础条件)两个侧面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问题。
二、小学语文教师的诸项能力结构
   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若要具备上述三大基础条件,则需要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来加以保证,而这些综合能力是处在一个严密的能力结构之中的,这要先从人的能力结构说起。
  以我个人的思考,人的能力结构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表示:
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观点:广义地说,人的“一般能力”就是“素质”,人的“特殊能力”才是“才能”。一个人的“素质”由“本能”与“智能”构成,本能应该是先天的生物性能力,智能才是由后天教育所赋予的社会性能力。从这个意义上看,狭义地说,如果除开人的先天本能(生物性能力)的话,所谓“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是“智能教育”,而我们的各级各类学校在20余年间普遍提倡的“素质教育”大多倾向于“特长教育”(外语、音乐、绘画、写作、奥数等等,以及目前红遍全国的“国学”),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相当偏颇的一种理解,只能算作是一种倾向于开发“特殊能力”的“特长教育”。乃至于至今诸多专家学者仍然没有为“素质教育”下一个公认的定义。
以我个人的思考,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开发智能,若问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其实,我们通常所说的为某个阶级的政治服务以及培养某种事业的接班人,其实只是一种政治视角下的功利目的,因为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受教育对象变得更聪明,所谓“更聪明”就是更富有智能,因此,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智能教育,就是开发被教育者的智能的教育。而“智能”的内涵是什么?就应该是我在上面图示中(当然还有待补充)的如下一些内容:
如此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需要在人生的各个教育阶段、各个教育环节加以循序渐进地推进,需要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功课中加以落实,需要在社会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加以关照,需要在家庭教育的各个细节中加以渗透,更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与紧密配合才能完成。
素质教育并不依托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特殊能力”(特长),而是依托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一般能力”(智能),而“智能”的两个必备要素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问题。也就是说,与此相对应的是,教育者本身就更需要拥有良好的个人素质(智能),那么,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状况如何呢?这也需要从上述丰富的素质教育内容入手一一加以分析断定,本文限于篇幅不作具体分析,只是想在全局上指出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要素中应该包含上述一般能力(素质)的诸项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小学语文教师在拥有一般能力(素质)的基础上,还必须拥有特殊能力中的专业技术能力(技能),具体来说,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就是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包括认知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监控能力四种,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表示:
其一,教学认知能力是指教师的领悟能力,它是教学能力的起点,又称为基础准备能力,主要包括如下五种能力:
(1)领会课程标准的能力。即:确定具体教学目标的能力(基本目标、智力目标、情感目标),进行教学方法设计的能力(选取教学方法、形成教学理念),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能力(分清各知识点的层次、提示重点难点)。
(2)分析教材的能力。即:分析教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与结构关系,分析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与能力要求。
(3)处理教材的能力。即:了解教材编排体例,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疑难点、背景介绍点;合理取舍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4)从整体上了解每一类学生的能力。即:了解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各阶段学生的特征。诸如: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的学生处于适应期,他们活泼好动、需要规范;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活跃期,他们精力充沛、需要鼓励;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过渡期,他们心理反抗、需要引导。
(5)从个体上了解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即: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特长、内心需求、思想表现、品行修养、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心理素质等。
其二,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的备课能力,它是教学认知和教学操作两个环节之间的桥梁。主要包括如下三种能力(其中第一种最难):
(1)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了解学生、分析教材、优化组合);
(2)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了解模式、选择模式、有所创新);
(3)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能力(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的放矢)。
其三,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的上课能力,它是教学认知和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主要包括如下五种能力:
(1)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教师自身的口语修养:吐字清晰、用词准确、富有情感、通俗生动、容易接受。
(2)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书写能力:板书规范、字体美观、分清主次、区别字体。
(3)态势语言表达能力。这就需要借助教师自身的态势语言:光顾学生、自然适度、手势灵活、体态自然。
(4)娴熟的课堂组织能力。这又包括:实施教学方案的能力(引起兴趣、进入情景、精彩全程、首尾呼应)和有效管理学生的能力(启发思维、引导参与、归纳要点、评价效果)两个方面。
(5)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这需要符合教师操作特点、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符合教学内容特点,既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又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学生、教材、教具完美结合。
其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的自我调控能力,这是一种工作中的过程协调能力,它协调教学操作过程的完美实施。“人贵有自知之明”,教学监控能力是各种教学能力中的一种高级能力,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一种才华素质。主要包括如下六个环节:
(1)预期与准备:授课之前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效果和问题,充分准备预案。
(2)组织与管理:授课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时应付偶发事件。
(3)讲解与发挥:授课之中全身心投入,注意反馈信息并及时调整讲解的内容和方式,达到完美的临场发挥。
(4)交流与沟通:授课过程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注意反馈,并配以态势语言的情感沟通。
(5)核实与评估:授课过程中体察学生的掌握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
(6)回顾与自评:授课之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分析自己教学的得失。
综上所述,人的能力有一般能力(素质)与特殊能力(才能),小学语文教师既需要一般能力(社会性能力),又需要特殊能力(专业性能力)。一个社会性能力不强的人,他的素质不高;一个专业性能力不强的人,他的才能不大。要想做一个有才能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结构”的上述四项能力。
然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
(1)教学认知能力(基础准备能力)薄弱:过多地依赖教学参考书,对教材的独立领悟能力不强。
(2)教学设计能力(专业准备能力)贫乏:备课因循守旧,缺少创新性,不能针对教学对象突破重点难点。
(3)教学操作能力(具体实施能力)生疏:口语表达能力不强,板书随意,不能娴熟地组织课堂上的每个教学环节。
(4)教学监控能力(过程协调能力)滞后: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漠视学生反应,不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
能力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可以说,能力是知识的结晶,而知识是能力的细胞。不仅人所拥有的能力是处在一个严密的结构之中,人所具备的知识同样也是处在一个严密的结构之中,因此,若谈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也要先从人的一般知识结构说起。
以我个人的思考,人的知识结构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表示:
小学语文教师在拥有一般知识(常识)的基础上,必须拥有特殊的专业技能性知识(简称为“专业知识”),具体来说,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学科知识、教育知识、实践知识和文化知识四种,可以用下面的图示来表示:
    其一,“本体性知识” 决定我们“教什么”,它是教学的“内容性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准确地理解并熟练地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尽量多地了解相关学科的一些知识,并能融会贯通。
    其二,“条件性知识” 决定我们“用什么教”,它是教学的“工具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就是我们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性知识:应用教育学知识(教育与教学的一般原理)来指导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应用心理学知识以适应学生的心理,以便于根据知识结构来安排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借以激发兴趣,组织教学,评价效果,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将“本体性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三,“经验性知识”决定我们“怎样教”,它是教学的“技巧性知识”。具体包括:
(1)教师的自我认知知识:包括对自我教学的效能感、对自我调节的认识等;
(2)教师的人际知识:包括对学生的感知了解,热情、激情与感染力等;
(3)教师的情境知识:指教学的即兴发挥能力,透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反映出来;
(4)教师的策略知识:指在教学活动中对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理解和把握。
    其四,“辅助性知识”决定我们“是否能教出品位来”,它是“最能体现教学风格特征的知识”。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传承,文化就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要用人类文明的成果去化育教学对象,这本身也就是文化,这就是文化知识的魅力所在:哲学、科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逻辑学……只是单纯拥有专业知识不等于有文化,要充实文化知识,做一个有文化的教师。
由此可见,人的知识有一般知识(常识)与特殊知识(学识),小学语文教师既需要一般知识(扩充性知识),又需要特殊知识(技能性知识)。一个社会生活知识丰富的人,他的生活就充实;一个专业技能知识深厚的人,他的工作就顺利。教育教学活动只有让多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互相结合,才更具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想做一个有知识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然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还不够完善,这主要表现在:
(1)条件性知识落伍: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足,或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2)本体性知识肤浅:专业知识领域狭窄,深度不够,教学中既不能深入,也不能浅出。
(3)辅助性知识狭窄:少有类比联想,少有对比分析,教学缺乏熏陶与激励作用。
(4)经验性知识缺乏:教师知识更新能力欠缺,“临床经验”不足。而经验性知识获得的途径主要是靠平时体会积累,要暗自体会,日积月累,反复实践,吸取经验与教训,才能超越自己,胜过别人。
综上所述,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从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属性入手,来历练一个优秀的教师需要具备的三大基础条件:师德、师才、师艺。培养良好的教育道德品格,拥有高尚的师德;掌握全面的教学专业知识,拥有高深的师才;具备纯熟的教育教学能力,拥有高超的师艺。而“师才”与“师艺”的获得,则需要全面充实与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与知识结构才行。平庸的教师会复述,合格的教师会讲解,优秀的教师会示范,杰出的教师会启迪。我们的目标是:不做平庸教师,不恋合格教师,争做优秀教师,成为杰出教师。
————————————————
    本文作者系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本文内容系作者根据2008年冬在四川省西昌市为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所做的讲座提纲整理而成,原文发表于《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