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谈中小学语文积累的衔接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2-3 22:14
标题: 谈中小学语文积累的衔接

回顾·激活·创设

——谈中小学语文积累的衔接

                                     福州第十二中学 林旭梅

内容摘要:语文学习指定积累与自主积累兼容。学生进入中学,小学指定性积累遗

忘率很高。初中老师要寻找对策,积极回顾小学语文积累,熟悉编排的内容;在教学中,应尽力激活学生的记忆,让原有的语文积累复苏,同时要善于创设具体情境,让语文积累有进有出。语文老师指导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广泛积累并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减少学习语文的障碍。

关键词:语文积累  回顾  激活  创设

积累,意即逐渐聚集。语文学习逐渐聚集什么?是语言。每个人都有一个语言储存库,随着年龄的增长,库存量不断扩大,这是积累的结果。另一面,储存库里部分曾经鲜活的语言材料近乎消亡。此消彼长看似符合心理学上的遗忘规律,实际上它成为诸多学生学习语文的障碍,语文老师要力求帮助学生破除障碍。

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阶段,语文积累的要求呈现出的鲜明特点是指向性渐渐淡化,自主性慢慢增强。初中三年既要承接小学语文积累的要求与习惯,又要开启高中阶段语文积累之门——选择目标,注重梳理。小学语文教材清晰呈现了“日积月累”的材料,相当丰厚,是储存库里的“指定库存量”,但是,多年初中教学发现了异常现象:学生进入初中,小学指定库存的东西流失严重。依此类推,初中生进入高中后,初中指定库存的东西也将面临流失。作为初中语文老师,我认为应该透过现象探究原因,寻找对策,做一些回顾与激活的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积累能够固本且日见厚实,同时要指导灵活运用。

一、回顾小学语文积累,熟悉编排的内容。

指定积累是相对于自主积累而言,小学阶段指定积累的内容安排在“语文园地”中,

标题为“日积月累”,涵盖儿歌、古诗、名言警句、谚语、各类成语。我们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回顾小学语文积累,系统了解学生在小学六年学习过程中曾经在储存库里存放了什么。纵观十二册小学语文教材,以每册十份“日积月累”的材料计,共约一百份,初中老师尽量做到熟记于心。

低年段入选了诸如《秋天到》、《走山路》、《小花鹿》等想象丰富且文辞优美的儿歌,清新感扑面而来,带小朋友进入至真至纯的童话世界。节气歌也在这一学段为小朋友所熟悉。更有“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等美妙偶句。“花要叶扶,人要人帮”、“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逢春”若干哲理句也闪亮在低年级课本里。除了上述“读读背背”的内容外,还有不少成语与四字短语要求小朋友“读读记记”,如舍本逐末、博采众长、众志成城、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等。

迈入中年级“日积月累”更见广博,古诗有的充满童真童趣如《小儿垂钓》、有的充满乡村气息如《过故人庄》;对对子知识编成诗歌朗朗上口如“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清对浊,廉对贪”;旅游胜地的楹联文化气息浓厚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歇后语大多富有文化底蕴如“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谚语教给小朋友气象知识如“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生肖知识配上彩色邮票形象生动;树、花、蔬果知识编成生动优美的儿歌如“梧桐树叶像手掌”、“五月石榴红似火”、“正月菠菜才吐绿”;《三字经》、《论语》、《后汉书》《孟子》在中年段也进入小朋友的视野:“玉不琢,不成器”、“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阶段小朋友记住了很多名人的名字,外国的有列宁、高尔基、牛顿等,中国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对于他们的名言,小朋友能够脱口而出;伴着古代诗歌经典名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陶渊明、杜甫、陆游等等好些历代名诗人进入小朋友的储存库。“读读记记”的成语数量加大,分类明晰,有数字类、天气类、景色类、动物类、读书类、军事类,丰富多彩。

到了高年级,“语文园地”更换为“回顾·拓展”,日积月累出现在每一个单元的“交流平台”之后,内容与该单元课文的主题密切相关。下面以表格形式展示单元课文与日积月累内容的关系。


单元内一组课文内容或主题
日积月累内容(示例)
读书乐趣、读书方法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表达思乡之情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通过事例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表达亲情与友情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
走近毛泽东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了解旧中国所受的屈辱,新中国取得的成就
同仇敌忾 临危不惧 披荆斩棘 舍生取义
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表达真实感受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学会说话简练、得体,更好地与别人沟通
回文联、叠字联、数字联、顶针联
结识古代人物,了解性格特点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互诉心声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表达炎黄子孙、海外赤子的爱国激情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了解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引发深思
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认识大文豪,感受他的崇高精神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走进艺术百花园,感受艺术魅力,接受熏陶
雕梁画栋 笔走龙蛇 阳春白雪 不落窠臼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
《元日》(王安石)
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
《囚歌》(叶挺)
接触外国文学作品中有血有肉的人物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老人与海》
感受科学精神
集思广益 独出心裁 不耻下问 古为今用

上述论及的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语文积累,所有学生进入初中之前共同接触过,但是有一部分内容并不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所熟悉,我们要把它视为瑰宝,回顾它,全面接触它,进而变成教师自身积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激活学生的记忆,让原有的语文积累复苏。

开篇提到学生储存库里的东西在流失,如何面对学生语文积累的遗忘问题?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的话对执教者很有启发:普通人只用了他实际遗传的记忆能力的百分之一,而浪费了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九,因为他违反了记忆的自然法则。记忆的自然法则是印象、重复、联想。

与小学生比较,初中生的优势在于注意力比较持久。小学曾经积累的语文知识因为记忆问题慢慢减少,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恢复记忆或增强记忆,对策之一就是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对积累过的内容进行再认,获得印象。心理学表明,积极地集中注意力,能深刻地记住读过的内容,留下持久的印象,换言之,就是提高记忆的持久性。荀子《劝学》有言“真积力久则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不可能花大把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真积”,重在传授方法。以思乡情古诗句的二次积累为例,课堂上给出15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全神贯注记忆6组不同诗人的名句,让学生获得深刻印象,同时体验到“真积”的效力,并由此延伸到课外,实现“力久”,这是激活学生积累记忆的方法之一。

重复,激活积累记忆的重要途径。曾有评论说世界上最具有天才似的记忆力的是阿拉伯学生和中国学生,他们是采用重复的方法。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运用正确有效的重复方式让小学的日积月累一直活跃在头脑中。重复并不光是盲目、机械式一再强记固定内容,而要分段间隔进行重复,艾宾浩斯实验表明二者所用的时间是二比一。基于这样的理论依据,初中阶段第一学年可统筹安排小学的日积月累,如每周一三五七与每周二四六分别安排不同的内容进行重复记忆,循环三周再进入新周期。为此,可以为刚入学的初一新生设计重温小学日积月累的安排表,让家长协助完成,学生记忆恢复新鲜活力,曾经的积累必然重新活跃在储存库里。

联想,记忆力良好的秘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把曾经积累的语文知识编织成最有系统的关系,即理解意思,并深入思考。就小学阶段的成语积累而言,分类很细,有一组专门形容人的精神和意志,“聚沙成塔”一词列其中,学生若能深刻理解它的意思,作一些思考,必然会展开联想,与积累的歇后语“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与积累的俗语“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与积累的《荀子》名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与积累的古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积累的列宁名句“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联系起来了,这是不同时期积累的大串联,显示了联想的魅力,联想在积累过程中起到梳理记忆的作用。

印象、重复、联想,激活了学生的积累记忆。这一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主体发挥了作用,让原有的“沉睡”的语文积累复苏。教师还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如检测、竞赛手段强化复苏的效果。

三、创设具体情境,让语文积累有进有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创而后识器。”“千曲”、“千剑”

有赖于日常的积累。学生的积累库要保持一定的量,并且源源不断有新东西注入,才会做到“晓声”、“识器”,进而达到自如运用的最佳境界。从操到晓,由观到识,学生个人要有作为,但执教者不能不作为。我们要依靠语文课堂的力量,为学生创设活用积累的理想情境。让学生明白满口“之乎者也”是迂腐的标志,语文学习引经据典是睿智的表现。

    我们不妨把一节语文课看作一个行程,启程时要给学生一个悦心悦眼悦耳的好情境,音频视频对语文课导入的好处自不必说,学生满眼风光。学习《沁园春·雪》可以展示雄伟壮阔又妖娆美丽的北国雪景,假设此情此景里,回顾积累写雪的诗篇,学生定会有“他乡遇故里”的感怀了: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是一个孤寂死灰、

了无生气的世界;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是一个灿烂至极,瑰丽奇幻的世界。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曾描绘过雪景,在他的笔下,这个被冰雪覆盖的世界又有一番怎样的情趣?在这样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输出”语文积累,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创设学生与积累产生碰撞的情境。《人生》是一篇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散文,文章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工场为喻,表达对生命的珍爱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课堂上可以这样设置问题:作者介绍了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怎样的人?作者肯定或赞扬了他们的什么精神?你能不能用名言来验证?从一年级到八年级有关人生名句的积累很多,关键看学生能否记得,如果基于牢固的记忆,说起来就会游刃有余。如巴金、雷锋、德国歌德、印度泰戈尔、美国爱因斯坦,他们对生命、对人生的诠释掷地有声。一个人生话题使积累在特定的环境中变得有生机。

    在拓展升华中,创设情境,让积累与当前的学习内容实现时空连线。《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1942年,是现代诗人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感情倾向鲜明。《囚歌》写于1941年,是叶挺将军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表达了忠实于党,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积累过的熟悉的《囚歌》再一次回响在学生耳际,一样的铁窗生活,一样强烈的爱恨交织之情,让学生领略了两诗相同的情感美。

事实上小学教材中的日积月累仅是语文积累这个大千世界的方寸之地,指定性的积累切不可取代全部,学生的自主性才是保持积累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在积累过程中理解、感悟,化“宝”为“才”,做到吐纳自如,减少语文学习的障碍。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