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教育的真正悲哀是不背《百家姓》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2-10 15:32
标题: 中国教育的真正悲哀是不背《百家姓》
中国教育的真正悲哀是不背《百家姓》
唐晓敏
    春晚上的“背百家姓”节目,引来一片批评之声。有人说:背《百家姓》一个是无聊,二是无用”,“不知道背这个有什么用”,“就记没用的”。有人说:“这孩子一上场,给我的感觉就是她好可怜哟,比能背圆周率小数点后几百位的那些孩子更加可怜。”有人指责:“为什么要这样浪费孩子们的青春呢?”有人甚至说:“我在心里骂她老爸老妈!神经病!”更有些人由此批评“死记硬背的中国式教育”,说道:“节目真是无聊,我看到了畸形的教育体制。”
    今年的春晚,像这几年的春晚一样,有许多节目确实不叫人喜欢,而中国教育的问题,恐怕比春晚更大。不过,上述对背诵百家姓的批评,却是批错了对象。
背诵《百家姓》,以及背诵《三字经》、《千字文》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非常成功的经验。当时的孩子,正是通过背诵这三本书,在一年左右就掌握了2200个汉字。然后即进入大量阅读的学习阶段,即进入学习经典以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阶段,而在这之后的四、五年时间,孩子已经能够背诵几十万字的经典。固然,这些经典孩不是马上能够被孩子理解,但慢慢是会理解的。这种教育正显示古人的聪明,古人是在孩子记忆力好的时候让孩子先把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然后慢慢理解。
可惜的是,中国上个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时期,受西化浪潮的影响,完全抛弃了中国古人几千年积累的语文教学经验,盲目跟西方跑。这是中国教育的最大的问题。以至在语文教学方面,与私塾教育完全不能相比。文学理论家敏泽曾回忆自己的私塾学习的经历,他说:
我从五岁进入私塾,一学就是五年。进入私塾之后,首先要学的是《百家姓》和《千字文》,待这两种蒙童读物读烂、背熟之后,接着就进入了《四书》、《五经》的学习。依次为《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对于古书的学习都是要求从头至尾背得烂熟之后,才可以丢掉不读,开始一种新古书的诵读的。
有些书,如《古文观止》之类,由于学习时间较晚一些,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再加上它所选录的记述文、论说文等等,大都写得很生动、形象,读起来也津津有味,令人回味无穷。至于一些抒情性散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李密的《陈情表》之类,读来更是令人回肠荡气,兴致盎然,其乐无穷。”
五年私塾教育便是我最早接受的、并且给我终生留下的难以磨灭影响的语文和文化教育。这五年私塾所学到的东西,说实在的,比后来的正规大学中文系四年所学的东西都要多。
童蒙时期的心灵,像一张纯净无尘的白纸。他在此时所习所学,常常永生刻在他的心灵上,与他的生命相始终。……尽管早年我所背诵过的东西,并不是我能够理解的;但由于儿时的记忆特强,这些背诵过的东西到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以往不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并且像刻在心上一样忘不了,可以烂熟于心地背诵,这对我后来的学术研究工作,真可以说是受用无穷。
这是过来人的经验。我们不能不承认,他说的五年私塾的学习“比后来的正规大学中文系四年所学的东西都要多”,这是真话。今天的大学生,即使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认真读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尚书》的,有几人?
西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还不仅仅在教育内容上,更在教育理念上。其中最害人的,就是把“记忆”和“理解”对立起来。似乎记忆会妨碍理解,要想理解就得减少记忆。实际上,人的成长而言,记忆是最为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心中记忆些什么,他就是怎样的人。记忆是根植于生命的东西。而所谓的“理解”,倒没有很大的意义。所谓“理解”,主要不过是按社会主流的思想来对待事物。不过是用“理”即社会主流的思想或意识形态来看待各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上说,学习《项链》,接受了这篇作品是批评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接受了作品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我们的孩子“懂”了这些,就是所谓的“理解”。
更有人将记忆与“创造”对立起来。其实,创造的本质虽然是“产生新的东西”,但这“新”的东西都只能是旧东西的新组合。人们摇动“万花桶”时,可以产生多种多种的奇妙的图案,但前提是万花桶中装进了东西,空的万花桶是没有图案可言的。人的创造也同样如此。牛顿讲到自己的贡献时说,他的成功,是因为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不是谦虚。
中国教育,应该做的,不是抛弃《百家姓》等传统文化,而是将长期抛弃的传统文化找回来。多年来,我们的小学语文主要学的是“白话文”,实际上这是浪费时间。白话文太简单,根本不必要用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小学的语文教育应该以文言文为主,首先是背诵大量的作品。而整个基础语文教育,应该做到让学生能够阅读古籍,继承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现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若放到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国教育长河中,大概只是个插曲。问题是,中国教育的掌门人们,应该尽快让中国教育回归到主航道。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