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小学课堂观察的新视野和新思维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2-13 07:39
标题: 中小学课堂观察的新视野和新思维
中小学课堂观察的新视野和新思维
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隋慧成
每年每个学校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公开课,其宗旨是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提高教师的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然而,公开课观察的现状可谓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观察的随意性强,系统性差;盲目性大,计划性小;整体感受性强,细节探究性差;重视教师行为观察,忽视学生行为观察;定位性视角多,移动性视角少;个体独立观察多,集体合作观察少;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这项教学业务活动并没有达到应有的作用与效果。那么,广大教师应该怎样进行观课才更加科学有效?为此,我们探索并尝试了课堂观察的新视野和新思维,取得了明显成效。
显然,观课不是观光而是观察,不是一种娱乐活动而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明确的目的,需要恰当的定位,需要充分的准备,需要深度的思考,需要完备的心智,需要专业的眼光,需要独特的视角,需要科学的手段,需要有效的方法。就公开课的观察而言,观课(组织)者至少应该思考三个问题:如何准备观察、观察什么以及怎样观察?
一、如何准备观察
美国教育专家Gary D.Borich在其《教师观察力的培养》著作中指出:“我们看到了什么,常常由我们想看到什么或准备看到什么所决定。”这句话足以说明了观察准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观课者要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将自己(观课者)定位为教学研究活动的参与者、赏识者,而不是旁观者、对立者;同时,观课者还要树立一种正确的态度:与做课教师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既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也不能自惭形秽、低人一等,避免带着“有色眼镜”或者“近视镜”走进课堂,切实克服经验主义,克服一切成见甚至偏见;另外,观课者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有明确观课的目的,观察才能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照草下锄。
其次,课堂观察也需要事先“备课”。俗语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研讨会通知,明确研讨会的目的和要求,熟知公开课的课题和课型;二是了解本学科教科研状态,熟悉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三是研读有关的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熟悉教材编排体系,熟悉知识的内在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四是了解做课教师的教学特点;五是了解观课班级学生的情况;六是应在头脑中设计出所教内容的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勾勒出大致的教学框架。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在观察的领域里,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二、观察什么
概括地说,课堂观察内容主要有六看:一看教学思想,二看教学目标、三看教学过程,四看师生表现,五看师生素养,六看教学效果。
1、教学思想,即课堂的教育教学思想。要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和教育价值,关注学生的发展。判断一节课的教学思想是否正确,是否先进,一要根据做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去考量;二要按照做课教师授课过程中体现的教学理念去总结。 “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设计思想是什么?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和学会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合作互助能力,自主能力包括:自我决策能力、自主选择能力、自我教育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等。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既突出科学性,又符合学情,注重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对照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明确本节课的重点、考点;在教学目标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突出三维目标的设计和落实,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研究教材,整合教材,依据知识结构,理清线索,明确自主点、合作点、探究点;及时矫正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明确成长点、生成点、困惑点。
3、教学过程,体现“自主互助学习型”以及“自主合作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精神,贯彻落实“三讲三不讲”原则、“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原则和“减少无效劳动,删除无效环节”原则。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参与度高;教师组织得法,引导有效,教学设计科学,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师生表现,是指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学生方面有参与面、参与度、参与率、参与形式以及自主互助的恰当性和必要性等。教师方面有课堂结构、课堂管理、导学作用、学案处理以及教学目标的准确性和教学资源的整合能力等。
5、师生素养,也就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文明礼仪、精神面貌以及学与教的基本功。师生素养首先表现在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学生主要看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精神风貌。教师主要看身教与言教,如课堂语言、板书设计、教学技巧和教学热情,即做到教学语言标准、规范,教态亲切自然,熟练操作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实验仪器、电教设备,板书规范有序,及时正确地评价和反馈学生的答问,能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整合教材。
6、教学效果,也就是教书的效率和育人的效果,即做到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学活动实在、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思维活跃、主动合作学习。目前观察的重点应当是学习小组的建设与运作以及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同时,还要重点观察教师是如何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的,即如何育人的。育人是每个学科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和第一责任。
尽管课堂观察的内容比较繁杂,但是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每次观察的目标,明确观察的重点,抓住课堂观察的牛鼻子。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观察的侧重点应该总是学生的学,即观察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以及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的。
三、怎样观察
课堂观察方法多种多样,内容和目的不同,方法就会有所区别。归纳起来,一般需要做到“六个结合”:1、“预备性观察与现场性观察”相结合,2、“个体独立与群体分工”相结合,3、“静态视角观察与动态视角观察”相结合,4、“一次性单一课型观察与跟踪性多课型观察”相结合,5、“整体观察与细节观察”相结合,6、传统手段与电教手段相结合。
1、“预备性与现场性观察”相结合
预备性观察是实地性(现场性)观察前的所有准备性考察,包括理论的储备、信息的收集等。理论的储备靠平时,信息的收集需要观课前对做课教师的教情、学情等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解,研读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等。
现场性观察指在课堂现场进行中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遵循“以学论教”的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行为主要看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精神风貌。重点观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四种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认知状态、情感状态。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关注以下四个维度:管理能力、指导能力、应变能力、评价能力。
2、“个体独立观察与群体分工观察”相结合
个体独立观察是指观察者独立自主的个人行为。观课者应在上课前进入教室,坐在学生们中间,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状态,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切感受和体验;观课者要适应观课的环境,观察教室内的布局、设计和教学设备;上课开始后,观课者应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如师生的问答、学生的提问、讨论、争执、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以及随堂练习状况等;观课记录要有所侧重、有所选择。
即使个体独立观察能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但是由于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复杂性和动态性,一个人也会感到琳琅满目的教学行为是应接不暇的,也难以做到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因此,在课堂观察中如何发挥群体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群体分工是指组织者为了提高群体观课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事先对观察人员作适当分工,按教学评价表指标大系分配给有关人员。如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教师素质分四个组;也可按教材处理、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学生参与训练和教学效果分为五个组。群体观课需要一定数量的同学科教师,由同学科教师担任上述分组评价的组长,在听、看、记等方面各人根据分工也要有所侧重。
3、“静态视角与动态视角观察”相结合
传统的观课方法是观课者坐在教室的后面或某个角落里,不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观察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静态视角观察强调观课者相对固定于教室的某一位置进行的观察。观课过程中也就无视学生的课堂活动、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的反馈信息,也无法顾及到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即时性和复杂性。
动态视角观察是指观课过程中,观课者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而是根据观察需要随时随机确定最佳观察方位的观察。观课者可坐在学生中间,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做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做课者参与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把观课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状态作为焦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切感受和体验,以获得学生学习状态的第一手信息。在多视角和多维度观察中,师生的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会成为感受的对象。它更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味课堂,关注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中的种种生成,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4、“一次性单一课型与跟踪式多课型观察”相结合
一次性单一课型观察是指对于某一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或阅读课)进行一次性观察。对于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判断和评价而言,这种观察往往具有局限性甚至片面性,不利于教师常态性课堂的形成与发展。只能是起到窥一斑而推测全豹的作用。
跟踪式多课型观察,就是对做课者进行一段时间的连续观课,或这学期观察了这位老师的课,下学期还继续观察。跟踪式观课符合发展性原则,在这样的跟踪式观课下,教师的业务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跟踪式观课一般适用于刚参教的教师及一些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
5、“整体观察与细节观察”相结合
有专家指出,课堂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复合行为,孤立地观察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足以完整地理解课堂教学的整体。正是基于这一点,整体性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整体观察是指观察课堂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观课前仔细研读做课教师的学案,以便了解其课堂教学的中心思想、核心理念和整体过程。
细节观察是指观察课堂细节的设计与处理。课堂教学的细节观察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潍坊市的“双5条”,另一个是寿光市的“双20条”。目前,观察的重点细节有:小组互助时机、互动点与教师点拨点和技巧、小组成员的活动参与面和参与度、反馈矫正、质疑问难、课堂生成、板书小结、课堂情景创设与导入、环节逻辑关系与衔接过渡等。
6、“传统手段与电教手段”相结合
传统的观课方式是用人的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特别是透过眼睛的观察,靠的是一双眼睛两个耳朵以及一个本子一支笔,只是“看”、“听”和“记”,采取的是“记帐式”的听课方法,缺少有效的观察工具和科学的观察手段。观课主要从观察、倾听、询问、核查等几方面入手。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信息是大量的,它有着多元化的信息流和信息系统,这些信息采集越全面、越系统,便越能客观、公正地对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作出评价。观课记录应尽量做到完整、不间断,但是要全面真实地实录下全过程是不可能的,它需要多台摄录机配合才能完成。也可以使用录音笔,适时、适当地运用录音机、录像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及时性和即时性录制,课后根据录像、录音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以及反思指导。
任何单一的方法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每一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因此,在课堂观察中要综合应用上述方法,才能确保观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至于采取哪种方法更适宜、更有效,这要取决于观察的目的。
四、取得什么成效
1、课堂观察前的事先“备课”,使得观课更有针对性,同时也确保议课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改进了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观课更加专业化。观课者更加关注授课者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促使教师进行教后反思,促进了教师的自我发展和进步,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观察者、思想者和行动者。
3、观课成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重要手段,形成了“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局面。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断提高,在对问题的剖析和交流中认识得到升华,为各自的成功教学获得更新更好的思想和方法。
4、课堂教学的改进,教师的不断反思,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有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促使教师队伍中的更大群体树立教学研究意识,提升学校和教师对校本研修的认识、理解和体会,增强对校本研修实践行动的积极性。
5、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 。
五、注意什么问题
1、平日以学校或学科组为单位举行的公开课,要确定好每一次公开课的观察主题和对象,抓好系列主题化课堂教学观察活动,以做到有的放矢,确保观察的重点和实效。
2、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效益?需要我们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质量观和价值观。课堂效益的评价必须兼顾短期效果和长远效应。尤其是要把育人质量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大其权重。因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做人教育。在此基础上,突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课堂教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复合行为,孤立地观察任何一个领域,都不足以完整地理解课堂教学的整体。观课采取“整体观察和细节观察”相结合的办法。
4、观课教师在进行系统观察时,要做到细心观察,静心思考,精心记录,应该有合适的观察记录工具,采取先进的观察手段。重要的是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观察教室里的活动,分析课堂上无数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
总之,课堂系统观察能力是一个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是教学新手变为教学能手、教学能手变成教学专家的必要条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锻炼和培养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课堂观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决定着课堂评价的客观性和实效性,取决于观察者的认识、手段和方法。俗话说得好:“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要走出“看热闹”,就不能走马看花,就要仔细观察,要想看出门道,观察就要有道道,观而有道且用心,方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