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文学应在何处安身?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2-15 00:55
标题: 文学应在何处安身?
文学应在何处安身?
/何三坡
   
      
今天,在中国,一个普遍的现实是:人们乐于诅咒文学。那些宣判文学已死的预言家似乎从天上盗了圣火,开始举手疯跑。一脸欣然。看客们也趁势吆喝。仿佛文学已是十恶不赦的罪臣。只有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场景很容易让人想起公元1600217日凌晨的罗马,塔楼上悲壮的钟声次第响起,传进了千家万户。通往鲜花广场的街道,人民摩肩接踵,一个叫布鲁诺的人被绑在广场中央的火刑柱上,刽子手用木塞堵上了他的嘴,接着一堆柴火被点燃。夜空下那一张张兴奋得像打了鸡血的面孔被柴火照亮了。人们开始大声欢呼。
      
为什么在这个国家,人们这么急于处死文学?
      
理由有一万个,归根结底的一条是:倍受失败感折磨的人们都忙于赶一辆叫成功号的列车,据说这辆列车能将他们载到一个美丽新世界。那个地方,应有尽有,能够满足人的一切欲望,它还有一个迷人名字---天堂。去天堂的旅途遥远,万事操心,而文学成了他们肩上最大的包袱。
     
他们不想在车厢里读书吗?你可能要问。
     
他们也读书,但大抵读两类:一类是武侠与言情,这些读物能让他们在一个低洼处汇合,使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再一类叫励志书,最对他们的胃口,这类书教他们打起精神,可以让他们做超人,可以一往无前,可以狂奔,可以勇者无惧。可以无所不能。可以下五洋捉鳖,可上九天摘星星,毫无疑问,这是很好的读物,能让他们心里发慌,睡不着,闻鸡起舞。狼奔矢突。发癔症。
     
我想起克洛德西蒙在《弗兰德公路》中的一句题记:人们以为是在学习生活,其实是在学习怎样死亡。
     
文学过早地洞悉了这一切,所以它悲悯。它要说再繁华的贾府也会衰落,唯有人性地久天长。在人们忽略的角落处闪光。在人类热闹的洪流中,它是那个最早看见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它的过错在于说实话。冒犯了潮流。
     
卡夫卡的的手杖上刻着的是:“一切障碍都在摧毁我,在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强大的蓬勃的力量,都在蔑视、摧毁着文学(甚至包括许许多多文学刊物/出版商和文学大奖),比起这些强大的蓬勃的力量来,文学是幽微的、柔软的、缓慢的、天真的、复杂的、笨拙的、深奥的、沉默的、羞涩的、灰暗的、甚至是无用的事物,但比起所有强大的蓬勃的力量来,它都有智慧,都从容,都有耐心,它知道那些全速奔跑的人,既没有脑袋,也没有心灵(叶芝),不能够去赶乘那辆积极的、愚蠢的、狼奔矢突并注定要朝着死亡飞速前进的车子。
     
它愿意留下来,席地而坐,懒散地舒展它的身体,它的美曾经伤害过那么多人,现在,它一如既往,轻笑着,瞎胡扯,有时候它自言自语,像那个秘密的土地测量员,在城堡外踱步,享受自己的光阴,或者它兴致勃勃,说起唐吉柯德带着桑乔怎么大战风车,而不是去买股票;贾宝玉跟姑娘们一起厮混,而不去考公务员;小王子与一朵小花谈心;王二喜欢跟陈清扬通奸。押上刑场前的阿Q在地上画圆圈,怎么也画不圆。。。。。。它不去关心英国女王手上的钻石有多大,布兰妮是不是穿了短裤,潘十亿盖了多少房子。面对这些热闹的物质生活,它是莫尔索,显得像一个局外人。
      
这就是文学的态度。它愿意躲着那些忙乱的人民,坐在一间小屋子里,泡上一壶茶或者咖啡,叼一支烟,铺开一张稿子,去说起另一种可能的生活,它可能是快乐的生活、伤心的生活、独特的生活、丰富的生活、幽默的生活、嘹亮的生活、绝望的生活、饱经沧桑的生活、涕泗横流的生活、无法无天的生活、莫名其妙的生活、毛骨悚然的生活、离经叛道的生活、空穴来风的生活、梦寐以求的生活、抑或是滑稽的荒唐的生活,它去诉说我们心灵的悲喜、明暗,尘世的美好,与艰难。
      
它就像一只萤火虫在提醒夏夜,一轮明月在提醒夜空,秋天到来之前掉下的一片叶子。它提醒的是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仅能拥有一次的生命。它窃窃私语,发出一些细微、快乐的声音,就像布罗茨基的那匹黑马,来我们之间寻找骑手,它在寻找它自己的听众与读者,它自得其乐,安然得很,一点也不羞愧。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