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这种土地上长不出笔直的树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2-17 00:52
标题: 这种土地上长不出笔直的树
原文地址:这种土地上长不出笔直的树作者:吴非

           这种土地上长不出笔直的树

                      ——就“高考工厂”问题答《新民晚报》问

主持人:“高考工厂”存在多年,每每被同行投诉垄断资源。这类学校的存在,会给同区域其他学校带来怎样的影响?

:这个话题近期又成热点。被众多媒体报道过的河北衡水中学、安徽毛坦厂中学,被称为“高考工厂”,知名的类似学校,几乎每个省区都有一两所。这些学校以非正常手段追逐高升学率,吸引省内优质生源,挤占其他学校的发展空间,这些下手“锯短木桶第一块板”的学校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2012年,媒体曾报道馆陶县一名青年教师高考前自杀,称该教师生活压力大,心理负担重而自杀。其间接原因,是“高考工厂”抢夺生源,周边优质生源流失,而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升学指标”不变,层层下压,教师不堪重负。而今,这些“高考工厂”因为较高的升学率,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有老板们撑腰有媒体的捧场,在目光短浅的趋利社会,很“吃得开”。他们也用“真正素质教育”一类口号努力“洗白”,甚至总结出成套的“经验”和“特色”。这类学校善于打民粹牌,往往声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混淆视听。

主持人:当“高考工厂”规模越来越大,是否意味着寒门学子要实现大学梦更难了?

:前几年刚提“教育家办学”,现在已遍地“教育家”,多得如“企业家”一样。其实,一个时代,往往也只能出五六个称得上教育家的人。现今所谓“教育家”,多是“教育官”或“教育商”。学校既被称为“高考工厂”,没有利润会干吗?因为成了“产业”,寒门学子圆大学梦要付的代价变大了。在“高考工厂”里,教学成了生产线,学生是“材料”,“工厂”用繁重的课业负担和考试加工制造“成品”。这种车间里,没有温暖,没有友情,没有自由,也没有人格尊严。衡水中学有高三学生回答央视采访说“多拿一分,就可以在全省压倒一千多人,甚至更多”,这样的心态,对社会能有正确的认识、对人会有真爱吗?

类似“高考工厂”违反教育法规,反人道的管理方式,在文明社会,会遭受严厉的社会批评,会有司法介入,校长教师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在当下,有地方政府撑腰,有媒体“介绍经验”,也受到包括“寒门学子”在内的社会热捧,真让人无话可说。

主持人:“高考工厂”的教育方式,从长远看,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利大还是弊大?

:钱学森曾叹息大学出不了人才,其实他没想到的是:问题出在基础教育。在“高考工厂”,学生连阅读的自由也没有,连支配个人时间的自由也没有,一个生活在铁桶中被喂养的生灵,怎么可能有“飞翔”的意识?在封闭教育中长成的少年,怎么可能有自由思想?多次听高校教授说,不喜欢某某地区来的学生(都是应试教学最疯狂的地区),学生能考过录取线,然而不适应大学学习。一些“高考工厂”的毕业生进了大学为什么不愿提及自己所上的高中?因为有耻辱感。——如果土地被污染了,长不出健康的笔直的树。

这些年,中国社会关于教育最混账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做“人上人”,剥夺孩子的童年,剥夺他们美好的青春年华。杜威和罗素都曾反对把竞争引入普通教育,爱因斯坦也说过,教育是为了造就和谐的人。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培养合格的人,和“成功”无关。无论如何,不能因为办学条件限制,就用非人道的方式对待学生;不能因为地区落后,就加班加点;不能因为教师水平不高,就用超量的作业去折磨学生。

主持人:在中国有大量的学生靠苦读考高分,也有大量擅长考试的学生从高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刻苦学习真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吗?除了上大学,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中国高校博士授予点和年培养总数在30年内从零变成世界第一,大批学生靠苦读获得学位,但科技文化方面整体的进步仍然缓慢。时至今日,教育界仍在宣传“苦读”。我自幼从没“苦读”过,从教后也没“刻苦钻研”过。读书是快乐的事,教师的每堂课都是在创造,充满新奇;有爱,有兴趣,何苦之有?我从教多年,如果大家称赞某位学生“坚持刻苦学习”,我会认为那也许是在暗示他的天分不高。许多当年靠着“苦读”的人,现在熬成了教师,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观?耐人寻味。

目前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中国没有必要办1200所大学。那么高的毛入学率,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也让很多贫困家庭雪上加霜;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学无专长,无法“改变命运”。最近政府开始关注职业教育,亡羊补牢;如果当年的“扩招”慎重一些,能及时稳健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可能不会有现在的窘境。目前发展职业教育,师资和办学经验可能是比较大的问题。

   

主持人:您怎样和您的学生谈论高考?

:如果认真研究高考,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得了。现在谈考色变,群体性恐慌,某些利益集团也热衷制造紧张气氛。其实学生只要多阅读,多思考,多交流,视野开阔,高考很好对付。高考那点内容真是“小儿科”,对发展人的智慧没有什么价值——当初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拼搏”,几年一过,统统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三十多年来的高考真的是高水平,那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文明不至于是目前这种状态。我常对学生讲,世上好多事是不得已,虽然没什么意义,但稍微辛苦一下吧,“熬过去”,前面的路又变宽了。教师要遵守常规。大家群起闯红灯,我没有能力去劝说那么多人,我得等绿灯亮,不逾矩。我带高三时,诚恳地告诉学生:我们这几代人可能没什么智慧了,你们要想办法去创造,不让落后的方式延续下去。

我任职的南京师大附中,学生的课业负担不算太重,很多老师恪守常识,教学比较大气。他们总是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多阅读,关注人生,珍视友情。一所学校能有一群人性饱满的,既理性又聪明的教师,学生幸运!

主持人:当大家都只是把目光聚焦在分数上,是否忽略了很多更重要的东西?

:社会很在意教育的“含金量”,具体到教学,体现为分数至上,即“含分量”;学生走出校门,缺乏社会责任感,是非观淡漠,是“含人量”不高。你能指望一名没有趣味没有理想的人有创造的激情吗?

应试教育对教师素养和专业发展也形成巨大伤害。学校成了“高考工厂”,教师则成为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而非完整的人。风气也变坏了,应试教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教辅满天飞,“家教”疯狂。曾有报道称,一名中学外语教师年家教收入突破百万元。这种事传得比什么都快,教师的职业形象常常被这些人毁坏。

主持人:媒体上对于“高考状元”、“高考工厂”的宣传,会向大众传递怎样的信息?

:滥用“高考状元”一词,无知可笑。十多年前就有很多人要求媒体不要乱用,但竟然就这么一路“状元”地喊下来了。教育报道要慎重,要了解教育法规,不能误导社会。去年10月媒体纷纷报道辽宁高考文科第一名刘丁宁从香港大学退学“回到本溪高中复读”(今年她再次拿到辽宁省高考文科最高分,又引起媒体热捧),可是,教育部早就明文规定公立学校不得招复读生,为什么本溪高中公开接受她复读,而各级媒体竟麻木到无人质疑?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一些媒体在报道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舌尖”迎合庸俗的价值观,客观上帮“高考工厂”做广告。一个社会如果热衷这样的考试文化,可能只能世世代代为全世界生产牛仔裤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