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笔记)
一:从阅读开始
阅读是创作的前奏:“吃掉”:贾平凹,汪曾祺,沈从文,余华,阿成,刘庆邦,毕飞宇。
王奎山:透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从中发现和扬弃人性的美与丑。读了半年后,开始写。。
二:心动就要行动
在日常生活的耳闻目睹之中,或都在回忆之中,经常出现一些让我为之心动的东西,不要轻易放过它。让它在你的情感和思绪中生根发芽。
什么让我们心动呢?:那些能让我笑的,能让我哭的,能让我回味的,能让我思考的生活场景或细节,都是心动的触发点。
还需要想像和构思的援助。还有复杂的一面,要费些力气。
三:想像与构思(上)
想像与构思,不完全是一回事。把想像看成是一个偏向感生的过程,把构思看成是一个偏向理性的过程。
杨晓敏:所谓精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艺术趣味同理性思考结合得水乳交融。
任何一篇小说都不是完全描摹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人物。这里需要一个“发酵”的过程。发酵就需要想像与构思。
注重修改,不断改进和完善。
构思的落脚点在于,作者想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向读者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杨说: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唤起形象思维,潜移默化地受到某些触动。
四:想象与构思(下)
成熟作家往往是从“观念”出发来构思作品的。也可以从“母体”出发,如:寻找母体,灾变母体,死亡母体。好处在于,无论是艺术趣味还是理性思考都有迹可寻,像游船在熟悉的航道上航行。
海飞的母体是“疼痛”。谢志强有不少作品的母体是“控制”。侯的小量作品母体是“出气”。写来写去,无非是想表达“人生的况味”。
观念很重要,它左右着想象的方向,也左右着构思的进程,影响着作者对素材的剪辑,甚至是叙述方式的选择。如:出人意料的结尾是欧。享利的观念。“新奇”是藤刚的观念。独特的观念会造就一个独特的作家。但同时也会铸成这个作家的局限性。
黄建国的意味。他的作品留给读者很大的回味和思考空间。
小小说如果依靠故事性来吸引读者,不是明智之举。---应是“有意味的形式”的概念可以用于考察小说艺术。
五:视角的选择
视角的选择决定了小说的叙述方式。
有几种不同说话。如:外视角,内视角,上帝的视角,人的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等。相互关联。
外视角指作者偏重于对外在的“故事”或者“行动”进行冷静的叙述和描写,对人物的内心情感视而不见。这与上帝的视角没有本质的不同,而且大多使用的第三人称。殖民地此相反,内视角的写作,大多用第一人称,用普通人的眼睛看问题,“情感的冲动”不可避免。
第三人称小小说,在目前的创作中占非常高的比例。它为作者提供了绝对的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对素材进行取舍。居高临下,无所不知,用上帝的眼睛俯视人间。有些情况下,这是作者唯一的选择,例如:历史题材,传奇题材。这两种题材如用第一人称,虚假的感觉会成为阅读的最大障碍。
第一人称的小小说,作者是用平视的角度来对待读者的,处于平等位置上。类于朋友之间闲谈,在写作行程中,作者每时每刻都在暗示读者,我只能告诉你我所知道的事情。(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以及作者仿佛在不经意之中所触及的心灵深度。
贾大山:《莲池老人》:老人幽默达观的处世哲学。贾流畅自如像山泉一样清凉明净的语言品质。作品中疏朗散淡的禅机和自然情趣。现实的人生境况,古典的诗意。通过第一称。“我”的眼睛,让读者如生地看到某人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有很强的现场感。
一般来说,第一称只适用于“当下的生活”。用这一视角创作的小小说,往往不是借助曲折的情节来吸引读者,而是依靠醇厚的韵味来感染读者。
六:出发点(上)
小小说的“纸上行走”,我们强调的是速度。迅速渗入,直接抵达事件的核心。
古人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对小说的开头。小小说的开头更要慎于之又慎。如:勾起好奇心。。。
七:出发点(下)
漫不经心的口吻开始叙述。新笔记,说白了,就是传统笔记小说在当代的翻版,常用第一人称写作,或是作者的主体意识在叙述的进行中起到导航的作用。
汪曾祺先生说:小小说不能写得很干,很紧,很局促。越是篇幅有限,越是要从容不迫。
这种漫不经心,不是随随便便,而是作家竭尽全力所谋求的悠闲与精细。
不要就事论事的写法,像新闻式。仿佛这个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了。
“闲笔”的使用,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打破叙述的局促感。
八:语言本身就是艺术
朴素的美感,含蓄又充满张力。
曹乃谦小说< 全文叙述到了高度的控制,干净利落,准确无误。
九:叙事与抒情
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
汪曾其先生说:小小说要做到字字珠玑,宣纸过墨不能易之,一个字不能改。
现在的年轻人写小说是有点爱发议论。夹叙夹议,或者离开故事单独抒情。这种议论和抒情有时是可有可无的。要懂得在叙事中抒情,用抒情的笔触叙事。“在字里行间抒情,而不是直接抒情,用叙事的口气表达出内在的抒情”
十:人物对话
语言要贴着人物写,特别是人物对话,一定要跟人物的身份相符。
如展静的《犁地》:人物对话简洁平常,不事雕琢,跟生活语言非常接近,跟老农的身份没有丝毫隔阂,显得那么平常,平常却有韵味。
“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对话要和叙述语言衔接,就像果子在树叶里一样”
写什么样的人要联系到身份和实实会说话的语气和词汇。。。
十一:关注细节(上)
语言和细节是小说的空气和水源。
对于小小说而言,重要的不是情节,而是细节。
关于细节,说白了就是从小处着眼,在小处用力,但它并不是一个小问题。
小说是由一粒种子生发出来的,长成大树。小小说像小白菜,细节就是种子,一个形像的艺术化的细节。
十二:关注细节(中)
写小说,写出一堆哩哩罗罗的故事来,那不叫本事,能寥寥几笔写出一个活生生的虚构人物来,那才叫功夫。
怎样写出一个活生生的虚构人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靠的就是细节,生动的细节。
左传中描写晋军败退,只用了一句话: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想传神,就在细节上下功夫。
十三:关注细节(下)
要懂得凝视生活中的细节。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沈从文先生:我的心总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一个让人信服的作家在一篇文章中陈述过这样的看法:我们在生活中,囫囵吞枣地使用一些汉语就足够了,但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要真正表达那种稍纵即逝的感情,感情的尾巴,感情的影子,感情的余音,你会感到捉襟见肘。
刘军说:小小说情节易得,细节难求,作品,手谈。
细节是很难虚构的,它只能从生活中来。小说的真实,从来都不是情节的真实,而是细节的真实。
十四:情感的幻影
袁炳的:《身后的人》在小小说中是独特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为我们描绘了一种“情感的幻影”
不能忽略了想像力。
刘震云说:一个作家存在的意是什么?无非是对一种语种的想象力负责。
在创作中我们一向重视的是那些实实在在的事物,忽略了所谓的“胡思乱想”而后者,却是支撑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也应该是支撑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启发我们,通过描给水面的反光,可以展示天上的太阳。
十五:场面的设置
场面是小说人物的舞台。既然生活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就没有理由让人物的言行举止飘浮在虚空之中。
例:刘荣书的《守夜》为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设置了适当的场面。
在小小说的方寸之间,要想展示大场面非常困难,只能在小场面上下功夫。
可以把小场面都看成是小小说的一个单元。有不少小小说,是由一个单元组成的。还有一些,是需要多个单元的相互协调和衔接才能完成的。
守夜里,白天割稻的场面,是这作品的另一个单元。而且是绝不可少的一个场面。这篇小小说作者利用场面来烘托人物情感。
通过这作品的阅读,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恰当的场面,对于营造作品的艺术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让人物在一个恰当的地点出现,对作品的成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六:与心灵相关的景物
恰到好处的景物描写。但景物描写绝不能跟人物的心灵相剥离,换句话说,写景状物必须要进入人物的灵魂。
景物是小小说的重要元素。
十七:道具:情感的焦点
一些器物,凝结人的全部情感。。。
十八:关键词:关系
人物之间的关系,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经及这种关系的无限可能性,是作家挖掘人性深度的广阔舞台。
十九:偶然的因素
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或是出现偶然的人。。。
二十:结构的魅力
传统的用时间为序的单纯结构。新的小说结构,就是“叙述结构”它是自由的,也可以说是随心所欲的。它是故事结构的叛徒。
二十一:主题表达
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个人物,都蕴含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意义,体现在小说中,就是作品的主题。
小小说只能从小角度入手,用独特的视角引领读者回味人生,或者是对人生的某个侧面进行透彻的思考。
也可以有多重主题。可以增加小小说的厚度。
二十二:批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