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人文精神——访《大学语文》主编徐中玉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2-23 11:03
标题: 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人文精神——访《大学语文》主编徐中玉
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人文精神——访《大学语文》主编徐中玉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2003年3月28日第B33版 】 【作者: 本报记者 丁丁】
对学生来说,不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应具有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较多知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学语文》针对全日制本科、专科和自学考试本科、专科的不同特点,根据各自规定的课程考试大纲分别进行编写,精选古今各类名家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写作技能,并注意提供在如何写作文章这一课题上需要把握的知识,适合各类学生学习。《大学语文》共4种:全日制本科本、全日制专科本、高等自学考试本科本、高等自学考试应用专科本。
《大学语文》(增订本) 29.80元
主编:徐中玉齐森华
教育部高教司组编
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本版《大学语文》教材自初版以来已发行逾千万册,畅销十多年。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增订本)继续保持畅销。增订本《大学语文》由原来的32开本,改为16开本;增加了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分量;更换了一些不甚便于教学的篇目;增加了美、法、俄等国名家名作数篇,整体容量增加到70多万字;注意选文的文理交叉;编排体例上,根据题材及主旨大体进行细分;增订本加强了对选文的注释、提示、思考与练习等各方面内容。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和自学考试的一门必修课,已设置多年。据不完全统计,与大学语文课程或考试相适应的相关教材,全国也有几十种之多。尽管品种如此繁多,但多数读者的选择却惊人的一致,他们不约而同地选用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教材(共4种:全日制本科本、全日制专科本、高等自学考试本科本、高等自学考试应用专科本)。自1981年《大学语文》(全日制本科本)推出,迄今为止,《大学语文》在同类教材中间始终一支独秀,10余年来,总发行册数超过1000万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多年来始终担任《大学语文》的主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回顾了《大学语文》的诞生背景。徐中玉告诉记者,大学语文课程,几乎是与我国近现代大学的创建同步设立的。从20世纪20、30年代直至40年代并持续到50年代初期,大学语文教育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后,大学语文课程开始了长期的中断。文革结束之后,南京大学匡亚明先生倡导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随即得到众多院校的热烈响应。为了配合课程的开展,由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发起,10余所高校专家学者共同合作编写,徐中玉担任主编的《大学语文》于198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大学语文》出版之后首先被少数院校采用,随着大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复兴,《大学语文》的使用范围迅速铺开。徐中玉告诉记者,这本产生很大影响的教材先后经过了三次修订,共有四个版本,供全日制普通高校使用(我们称为1981年本);1988年他又与钱谷融主编了主要供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用的《大学语文》;1996年,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由他和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出版,经过几年的使用,2001年又出版了增订本(合称其为1996年本)。
1981年本是以文学史为线索,每个单元的选文后都对一定时期的文学史予以概述,称之为文学史模式,这一体例是直至目前仍然为众多大学语文教学实践者所接受的,同时这一体例对后来的大学语文的编撰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1988年本以文体为标准的,称之为文体模式,这一体例同时也受到了文学史模式的影响,表现在每一文体单元中又以文学史的顺序来排列选文。1996年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大学语文教材的一次革命,与此前的两种版本比较,展示出了一种全新的体例,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为连接点,并以此作为标准,在众多文学名篇精品中选出一组有代表性的作品,共同组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以上这三种版本的模式,概括起来,其实就是两种模式,前两种是文学史-文体模式,第三种是人文精神模式。之所以产生新的模式,徐中玉认为,其实是标志了20年来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及其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定位的认识深化,以及在探讨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定位等问题上,理论界有了更为明晰和更为科学理性的总结和认识。
徐中玉向记者坦承,1981年本和1988年本有它们的历史局限性,比较注重的是工具性,或者说是将工具性放在第一位,人文性放在第二位。1996年本则明确提出了人文精神之于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在“编写说明”中没有再提到提高语文能力这方面的内容,而是认为这是一门可以“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在罗列这门课程四个方面的作用时,首先提及的就是“增强人文精神的培育”。确立人文精神为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根本点,是多年来摸索的结果。1996年本之前的选本,无论是何种体例,都很难与中学语文相区别。所选作品或作家中与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复率相当高,尤其是对工具性的强调,更使这门课程沦为中学语文的延续或补课。另外,文学史模式,也难以与大学中文专业作品选或文学史相区分,而文体模式又与写作课接近。这样,大学语文失去了独立的价值追求体系,成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边缘性课程也就不足为奇了。人文精神模式,使大学语文有了相对独立的品性。它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学中优秀篇章的集结,总括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内蕴的人文资源,让学生在审美欣赏中情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升华。
徐中玉向记者介绍,作为新探索的1996年版《大学语文》,问世之初出现了褒贬不一的局面,大体原因是:编者对这种新的模式的性质阐述得不够充分,使人们对教材的根本性的突破认识不足;1981年本和1988年本长期以来的使用惯性,这两种版本更接近于中文专业教师的知识背景,而1996年版则需要教师具备更宽广的知识储备,新的版本给教师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此外,1996年版《大学语文》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因此,在2001年的增订本中作了一些调整,取得了质的突破。《大学语文》(增订本)甫一面世,就连续再版,迄今销售已经超过30万册。
在结束采访之前,徐中玉向记者透露,按照教育部将《大学语文》(高等自学考试本科本、高等自学考试应用专科本)合为一册的要求,他已经同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的专家们开始着手修订工作了。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