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语文教师“六戒”(崔国明)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2-28 09:13
标题: 语文教师“六戒”(崔国明)
语文教师“六戒”(崔国明)
一戒文本不研读。
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便是文本的解读能力。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进行备课并进而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读通文本、读透文本、读出文本的味道,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础能力。因为语文教师一旦走进课堂,就必然要涉及到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就必须要带着学生走进教材。“独立自主”是语文教师走进教材的必由之路。要有“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的深入教材的意识和觉悟,直到自己读懂、读透、读出教材的意蕴,使自己真正走进教材。但是有的教师却不愿意花时间去读文本,“文本解读”与“相关资料”主次倒挂,或带着资料走进文本,或干脆以“资料”替代“解读”。“手中无粮”,心中怎能不慌?教学时必然“底气”不足。
二戒教参不离手。
课前翻教参、上课抓教参,“我的眼中只有你——教参”。于是,教参就成了一些教师不能离手之“生活必需品”。每当听课时看到教师一手拿课本、一手拿教参,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文本解读是教参的解读,教学思路是教参的思路,甚至教案也还是教参的教案。这似乎不能称之为教学,而是一种“搬运”。我想,如果这样的教学能够奏效,那不如学生人手一本教参。“教参不离手”的一种表现是战战兢兢,不敢越教参之“雷池”于“一步”,唯教参是从;另一种表现是教师自身不愿投入教学,安闲地躺在教参上泰然享用。这样做,于己不利,于人有害。
三戒备课不独立。
我们不能不正视身边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有一些教师有的还是青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是没有教案的,在书本上随意地写上几笔就成了“教案”;更多的是有教案但不是自己的“产品”,而是他人的成果,只是有的是“剪切”,有的则是“全选”,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都是网络惹的祸”。这种做法对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极为不利。我们仍然提倡教师的备课要“独立自主”,因为教师的教学特点、所教学生的现状都截然不同,所以教案就绝不能照搬。适当的借鉴是可以的,但心中一定要有“我”,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四戒教学不预设。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预设和生成紧密相联。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一味地追求课堂动态生成,那又是漫无目的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换言之,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首先要进行教学的预设,与文本进行更加深入的对话,充分领悟文本的内涵,并且要能预见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可能生成的多元解读;同时,要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流程、教学的形式等教学必要的“规划”。有一种思想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有些青年教师以为课堂教学只要有一点教学的机智,能够随机应变,就足以应付。漠视预设,只要生成,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之大忌。
五戒课堂不做主。
教学上有两种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一种是“我的课堂我做主”,还有一种是“我的课堂不做主”。前者是学生主体地位丧失,而后者则是教师首席地位和主导地位的“缺席”;前者是传统教学的弊端,而后者则是因曲解新课程理念而产生的误区。尤其是后者,是时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髦病”,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课堂不做主”貌似心中有学生,实际上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作为”的典型表现。这样的课堂,表象上热闹非凡,实际上空虚无比。多了一点不切实际的自主,放手让学生自主,而面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理解和认识“不置可否”、一味肯定;多了一些探究,频繁组织学生讨论,津津乐道于生成一些“新奇”的观点;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课堂不做主”的表现。
六戒课后不反思。
我始终信奉“反思即科研”的理念。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再思考、再认识,是教学过程的“再回首”。教学反思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价值,缺乏反思的意识和觉悟,在一节课或一个“教学单元”结束之后,总感觉“责任已尽”,因而“如释重负”,接着匆忙奔向下一个目标,去完成下一个任务。如此,教学的“背影”必将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知道,特定的“那一个”教学的“背影”终将远去,要使这“背影”逐渐清晰明朗,就需要我们对教学“再回首”“不断回首”,让自己的思维、让我们的思考在那正在逝去的教学“背影”上稍做“逗留”。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