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课堂教学要有点“色调”意识(卢世国)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3-1 17:58
标题: 课堂教学要有点“色调”意识(卢世国)
课堂教学要有点“色调”意识(卢世国)
“色调”这个词原本不是语文术语,是绘画术语。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是对一幅
绘画作品的整体评价。一幅绘画作品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色调,是偏蓝或偏红,是偏暖或偏冷等等。如果作品没有一个统一的色调,就会显得杂乱无章。语文课堂教学的“色调”指的是什么呢?应该是语文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整体的氛围或情感倾向。比如教学文言名篇《爱莲说》,有教师在课堂上呈现出了一幅幅色彩艳丽的荷花图,有教师呈现了一幅水墨画荷花图,很显然水墨画荷花与《爱莲说》这篇文章的色调是相吻合的。看来,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有点“色调”意识的。那么如何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色调”呢?
一、基于文本的感情基调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色调。
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比如鲁迅杂文,包含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像《灯下漫笔》,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都饱含了作者的强烈感情。闹“小玩艺”“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收拾”“厘定规则”“措辞太绕湾子”等,愤怒抨击封建专制和封建暴君;“……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境遇;“万分喜欢”“心悦诚服”“恭颂”“中立”“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等,讽刺批判不留情面;“无须反顾”“前面还有道路在”、创造“第三样时代”等,表达鼓舞,寄予希望。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刺、批判、同情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语调、学生的活动还是课堂的整体氛围,都应该把控在这种整体的感情氛围中,这种色调的呈现能够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情境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充分把握文本的感情基调,整个课堂色调混乱,没有和谐统一的氛围,教学效果很是不尽人意。比如,有位教师教学《那树》这篇课文。《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散文描写了一棵老树,它走过了城市建设风风雨雨的几十年,毫无保留地奉献着它的绿、它的阴凉,却又在一天深夜被无情的电锯宣判了死刑。作者以第三人称客观地叙述大树的故事,表情达意尽量节制而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令人遐思。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采用比赛评议的方式,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热烈火爆,一度失控。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上,而忽视了文本“冷静而痛彻心扉的”情感基调,导致色调偏移,教学效果自然不尽人意。
二、基于文本的体裁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色调。
体裁指一切艺术作品的
种类和
样式,其艺术结构在历史上具有某种稳定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就是体裁的独特辨认标志。这种辨认标志是由作品的艺术体现、思想和审美评价、感染作用特点的某种共同性决定的。因此抓住文本的体裁特点就有助于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色调。
体裁的
门类众多,-般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诗歌、
散文、小说、戏剧等等。不同的体裁具有不同的体裁特点。比如记叙文,是借助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段记叙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及其发展过程,用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的文章。这类文章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说明、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教学中,要在把握记叙文整体色调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说明、议论、抒情这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比如,朗读记叙的文字一般语调平缓,语速中等;朗读说明的文字一般客观清晰;朗读议论的文字一般语气坚定,语调铿锵;朗读抒情的文字一般感情充沛,抑扬顿挫。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在统一的文本色调下,达到各具特色、和谐共生的效果。
在把握文本体裁特点的基础上,如果我们结合该体裁文章内容和语势特点加以考虑文本整体色调的话,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够达到更高的教学境界。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段文字:廉颇者,
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这段文字是介绍性的记叙,语言应该客观冷静,语速中等,语调平缓。但是这段文字看似平易实则奇崛:一个是战功赫赫的上卿,一个是出身卑微的舍人,平实而矛盾的介绍实则充满杀机。了解了这些,我们可以这样指导:这一段对整篇而言,为下文廉颇刁难蔺相如这一情节蓄势,朗读应该低缓客观。就这一段内部而言,前句语调应适当上扬,尤其是“拜为
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一句,应读出其霸气来;后句语调要低缓,读出其轻蔑来。但无论语调如何上扬和低缓,都应该考虑第一段与整篇的关系,都应该在客观、低缓的整体色调下,体现其细微的语言情感变化。这样考虑文章色调的阅读教学,才可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较高境界。
三、基于语文学习方式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色调。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行为和认知的取向。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我们要学会结合不同学习方式的特点把握语文课堂教学的色调。比如“活动体验”, 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及引导鼓励,充分调动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使新的教学内容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加以内化,体认、内省并感悟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内心自主性精神生长的过程。要有深入的人生感悟,活动体验就必须着眼于社会人生,而不能单纯地局限于文本。活动体验课对于文本的理解低于文本研习课。文本只是一个切口,更多的内容是应该在吃透文本观点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和课堂,在学生的活动中阐发出来。学生的观点也不必拘泥于文本,应该用开放的思维模式从多角度深入感知。
基于以上特点,“活动体验”需要把握“动”和“静”的关系。所谓“动”,就是师生参与活动;所谓“静”,就是师生要揣摩体会活动带来的体会、经验、思考。“动”和“静”决定了体验课的色调,把握这一色调特征,语文课堂就会呈现异彩。如著名特级教师唐江澎老师上“记者提问课”,先设置不同提问对象,让学生提问,是为“动”;然后教师展示学生提问的文字内容,师生辨析所提问题的质量,共同修改,是为“静”。“动”突出活动,体验穿插其间,“静”突出体验,活动穿插其间。二者相辅相成,很好地把握了课堂的主题色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的“色调”强调课堂整体的氛围和情感倾向,课堂的每一个片段、细节都应和谐统一于主题色调之下,这给语文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带来新的课题,也为有思想、肯研究的教师洞开了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资料:
1、《鲁迅〈灯下漫笔〉(节选)主题思想、结构分析及感情基调》 中学语文网
2、《如何深化语文课堂的“活动体验”》 王 婷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网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