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学科谈学科,就语文教语文,无论怎样研究、怎样改革,颠来倒去,总跳不出学科的圈子。这似乎已经成为禁锢语文教学创新的“瓶劲”。语文教学,是否应有新的突破,在强化“语文味”的同时,能否教出“另一种滋味”来?
我以为似乎可以从以下的一些方面进行尝试:
一、挖掘文本的“别一种解读”。
人们常常欣赏语文课堂教学对作品解读的“完美”:根据文脉,由语文基础知识入手,寻线追踪、梳理结构,分析形象、欣赏技法,然后悟出文意,与作者实现情感的对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虽然保证了语言这一特殊信息载体表意的定向性、准确性,但同时也忽视了它的模糊性、多元性,忽视了它所内蕴的一种独特的魅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于作品的理解,我们必须考虑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作者际遇以及特殊的写作情境,然而,每一个环境阶段,生活总是以其多元的形态而存在,我们不能给同一时代的许多作品都贴上统一的标签。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他有“三吏”、“三别”这样的时代回音,毛泽东1958年游成都两效草堂时就盛赞杜诗是“政治诗”,但也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清新、自在的生活场景。有些作品,虽然我们可以给它贴上“时代标签”,但作者的本意究竟为何,我们也是不得而知的,即使解说了,也只是一种推想,并不一定契合作者的本意。一篇文章发表以后,人们总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评判、欣赏,对此,我们也不应该形成思维定势,以为别人说的都是“定论”,不可推翻,而应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品鉴,以发抒自己的独特意见。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挖掘作品“别一种解读”的意识,这种“解读”,不是要我们“搜刮枯肠去寻章摘句”,也不是要我们故意去“标新立异”,而是要以自己的思想观照作品,力求实现读者之心与作者之心真正的“心灵撞击”,进而影响学生,让学生也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阅历去遭遇作品,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二、疏浚文体的“鉴赏通道”。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尽相同的,而因为这种不同,人们对不同文体作品的欣赏也就有各自的角度和路径。语文课要上出别一番滋味来,必须淡化文体界限,打通文体的鉴赏通道,像修辞上的“通感”手法一样,让人们的感觉器官沟通起来、共振起来,用小说的技法品读散文,用戏剧的匠心欣赏小说,从而创造新颖别致、另有洞天的阅读效果,给学生更美的艺术欣赏。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像一个高明的技师,要善于对作品进行大胆的“文体变化”的艺术处理,既让孩子感到教学的别一种境界,又能对作品产生异样的独特感受。才女作家肖红有篇回忆录叫《我和祖父的园子》,叙述了小时候跟着六十多岁的祖父在自己家的大园里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自由的心灵流淌出极其自然的文字,一幅幅生活的画面引起人们几多的流连。有位老师组织这篇课文的教学,在让孩子们充分熟悉了课文以后,要大家用诗歌形式再现作品内容:
“在这个园子里,我 ,像
在这个园子里,我 ,像 ……………… ”
这种文体的变化,不仅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了更深切的感悟,更让学生能以艺术的匠心去升华这种感悟,受到更好的艺术熏陶。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瑰宝,其技巧高超、语言韵美、意境深远,教学时,既可让学生反复品读,浸染其中,也可以将可意会的意象化成可言传的情境,把诗句改写成散文,拓展其形象,敷衍其内寓,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和深意,更全面地丰富诗歌的象中之境和象外之境。
三、为语文学科打开一扇“窗”。
2005年江苏泰州市的中考语文有这样的一道试题: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索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是一道典型的跨学科融合的试题,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的理念。第1句诗说八月南方暑热未消,塞北已是雪花飞舞,反映了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是因为南北纬度跨度大的原因,说明物候与纬度有关系,第2句说平原四月花期已尽,而山寺桃花刚刚盛开,反映了地势高下对物候的影响,根据地理学上“气温垂直变化”的知识,地势每升高100m,气温就要下降0.6oC,这自然导致第2句诗所描绘的情景的出现。学科渗透试题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我们不能再就语文教语文,把学科狭窄到一个可怜的天地里,而要为语文学科打开一扇“窗”,让其它学科的知识流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从而既增强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又促使其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促使其更全面、更有潜质的发展。
当我们为语文学科打开一扇“窗”,你会惊喜地发现,这扇窗的外面是一个多么广袤的空间啊!那将给学生带来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又将为语文学科增添几多的精彩啊!语文课堂就不拘囿于学科本身,而会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学生一定会获得综合的而非单一的、新鲜的而非老套的信息刺激,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
四、引入其他学科的教法“活水”。
课堂教学中数理化等学科围绕一个定理、一种方法可以举出多个例题从不同侧面进行解读、映证,而语文学科则难以做到;课后作业,理科老师为巩固例题教学成果,可收集若干同类型习题供学生反复训练,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语文学科除了弹性作业,很难从“量”上有所保证……面对此类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思考,要努力化解自己学科的劣势,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教法来修补本学科的教学不足,完善本学科的教学机制,提升本学科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做这样几件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像理科课堂一样定性定量。实现长文短教,力求让学生对每篇课文的精髓真正把握。二是向学生提供一组同类型题目,让他们从不同的情境去增强理解力、提高解题能力、巩固学习成果。借鉴此法,数学教学法,要善于对课文进行变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去生发,同时,课文教完,要给学生提供同类型的文章,让他们去研究探讨,研讨其字法、句法、篇法、章法,以拓宽阅读视野、巩固阅读效果、提高阅读水平。切忌一篇教完则万事大吉的陋习;三是增强实践性。如果我们从理科教学中汲取营养则可以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让静寂的课堂热闹起来,如多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出、开辟户外语文课堂、科技类课文的实景再现、课文演示等,实践性鲜明的课堂会令人耳目一新,并产生强烈效果;四是像理科那样作业紧盯课堂。学习理科教师的做法,每节语文课后,都要有紧盯上去的作业,而且这些作业必须是硬性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富有实效的。至于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基础知识方面的,可以是阅读方面的,也可以是写作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