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郭初阳:什么是公开课?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3-13 22:21
标题:
郭初阳:什么是公开课?
郭初阳:什么是公开课?
1. 公开课是有非学生之他者闯入你的课堂,强行倾听你的讲授的课——你必须在陌生人前对熟悉的学生讲授;更有可能的是,你不得不面对陌生的学生和陌生的听众授课。课堂是通过交流,化陌生为熟悉的过程。对优秀教师而言,只有第一节课才是彻底陌生的,优秀的教师善于把每一个听众都视作学生。于是可以这样说:公开课永远相当于第一节课。
2. 公开课是这样一种课:不在乎你讲什么,也不在乎你对谁讲,只在乎你怎么讲——以何种方式,运用何种手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节奏,运用何种语气,使怎样的眼神,甚至于着何种服装……公开课是技巧之课与细节之课。
3. 一节公开课是这样一个名称:它可以取代你以前任何一节默默无闻的课,而这节课的名称,便是对一个新教师命名。
4. 日常的课是漫步,公开课则要奔跑。1999年汤姆·提克威的《罗拉快跑》中,一头红发的罗拉只有20分钟来营救男友,她不停地奔跑。公开课就是不能停下来的罗拉快跑。
摩托化时代把作为一种可测算数量的速度强加给了我们,速度的记录是人和机器进步史上的里程碑。但是心智的速度是不可测量的……心智的速度本身就是珍贵的,因为它给对于这样的事物具有感受能力的人带来愉快,而不是可以利用的实际使用价值。
一篇急速而锐不可当的推理言词不一定比经过深思熟虑的推理言词更好……但是,前者所传递的是直截了当地来源于其急速性质的某种特殊品质。
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对风格“迅速”的描述,正是对公开课节奏的最好形容。接连不断的问题涌出,接连不断的环节相扣,在临近尾声的时刻到达高潮,在铃声响起之时戛然而止,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有悚然一惊的愉快。
5. 前面说过,优秀的教师善于把每一个听众都视作学生,但并不是每一个听众都愿意把自己当作学生,所以公开课堂,应该类似一个证件发放机构,能制造新的身份并给予充分的确认。 一旦听课者不自觉地被课堂吸引,并自觉地完成身份的转换(由旁观者、评价者、检查者、监督者转换为学习者),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当作在场的一个学生,渴望加入思考甚至有举手回答的冲动,那么,公开课就成功了。
6. 成功的公开课的显性标志是——既有听者的紧张思考的追随,也有不自禁的笑的穿插。
7. 公开课可以形容为一场突围表演,借用巴赫金的理论来看,公开课是一场狂欢,而笑文化源自于大众,具有民间立场。公开课当在令人发笑的力量上震撼人,使人思考,引人体悟。原因很简单:狂欢节的力量在笑上。有了笑,等级制的鸿沟才能被打破,既可加冕亦可脱冕,以笑消除卑怯,扩展智慧。在文本读解的世界里,狂欢节式的笑得到了尽情的释放。在笑的背后,隐含着精神的解放与自由的满足。
8. 有勇气与责任心的教师,会为了一节公开课,搜集资料而皓首穷经,设计环节而殚思极虑,甚至只为一个词语而险觅狂搜。公开课注重无限的细节,更为关键的是,它必须以追求新意为第一要旨:在这节课上,师生共同努力的目标,是对文本作出属于自己的、新鲜而卓越的阐释。
9. 针对第二条与第八条的反对意见:公开课应是常态展示——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其中境界,远胜诸般机心巧妙的招术。
10. 无论如何,用写作来作喻:公开课不是常态写作(如书信、日记),它带有“应试”性质,恰如试场作文——浓烈、刺激、爽口。用饮料来比喻:公开课不是水——平淡透明,而是酒——入口如刀,至少也是可乐——涌着清新的气泡。公开课不是婚姻,而是爱情。若论诗品,不属独鹤与飞之冲淡,亦不属人淡如菊之典雅,而应归为第九品《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
雾馀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
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11. 既然是炫耀的展示(炫示)而非默默的“暗示”,成功的公开课,一定要在某个方面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板书或PPT的适当呈现,以展示文本的精要,会令人记忆深刻。
12. 也许还可以这样说,所谓公开课,即是指那些耗费了我们最多的心力,却往往得不到一句好评的课。但是,公开课并不可怕,因为自从你成为教师的那一天起,哪一节课不是公开的呢?
\
郭初阳,杭州人,新生代语文教师。认为语文课堂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2007年出版《言说抵抗沉默》,为国内第一本从课堂内部开始启蒙之旅的教育学作品。另著有《颠狂与谨守——课堂实录Ⅱ》、《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等。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