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煥耀篇章:書法與文學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4-11 10:59
标题: 煥耀篇章:書法與文學
煥耀篇章:書法與文學
龔鵬程
       書家寫作,常見的題材,一是經典文句,儒道佛三教典籍;二是詩文辭賦,古來流傳名篇佳製;三是自作詩文、書啟文札;四是教示童蒙的文字,如千字文、急就章、家訓之類,像智永、張旭、懷素、高閑、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名家就都有千字文傳世。傳統書家大抵不出此範圍。
       我過去曾寫過《佛道經典書帖考》,討論書法家以佛道經典為題材的作品,收在《書藝叢談》中。今擬再說說書家以文學作品為題材的創作。
    一、
    古來流傳詩文佳製,今存最早的名跡可能是王羲之《樂毅論》、《孝女曹娥碑》、《東方朔畫贊》。而這些也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作品,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
    《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寫的是魏夏侯玄(泰初)的文章,书付其子官奴。官奴,可能是王献之。此帖遒古秀麗,智永謂乃右軍楷書第一,不無見地。据他说:“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臨學。陈天嘉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後,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餘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宝爱,陈世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累载方得。”
    此本後來流入唐內府,太宗命拓予親王大臣。褚遂良《搨本(乐毅论)记》說:贞观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馆冯承素摹搨,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搨《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所以流傳出來的拓本不少。然而真跡卻沒了,据唐韦述《叙书录》說:内府所藏的《乐毅论》,“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搨写”,“因此遂失所在”。 今存以越州石氏本搨本為好,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东方朔画赞》,晋夏侯湛撰,收在《文选》中,應屬當時名作。書法史上與他相關的名作則有两件,其一是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顏碑额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并序”,唐天宝十三年十二月立于德州,时颜真卿四十六岁。碑陽赞十二行,阴记十七行,行楷三十字。额亦二,一篆书,一隶书,皆十三字。东坡頗学此碑,認為:颜鲁公平生写碑,唯此碑为清雄。字间不失清远。其後见王右军本,乃知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懸,而气韵良是。謂其淵源於王羲之。
    王羲之書,又名《东方曼倩祠颂》,今以台北故宮藏唐人臨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越州石氏本最善。
   曹娥碑乃漢末邯鄲淳作。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後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陰,隐“绝妙好辞”四字。後來曹操與楊修讀這個碑,更是有名的故事。
    既然早就有《絕妙好辭》之譽,王羲之寫得也從容安雅。但結體稍橫,似乎比《黃庭經》、《樂毅論》更多隸意。宋高宗认为它“纖劲清丽,非晋人不能如此。文徵明謂其古雅纯质,不失右军笔意。趙孟頫、虞伯生則推崇为正书第一
    原碑早佚,後來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保存至今,也是書法史上的名蹟。今碑高2.1米,宽一米,行楷体。
    其後王獻之也常寫古人名作,據說尤好寫《洛神賦》,寫過多本,可能與後來智永喜歡寫《千字文》一樣。
    其墨迹在宋代有两本: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其中唐硬黄纸本有柳公权的题跋,赵孟頫认为是唐摹本,亦有人以为是柳公權臨本。此本初为北宋周越所得,摹刻流传,後有南宋越州石氏翻刻本。《宣和书谱》载,麻笺本北宋时入内府。後二墨本均佚,僅存刻本,但因辗转翻刻,已不足观。南宋时,贾似道觅得麻笺本九行,後又得四行,合为十三行,刻于蒼石上,美其名曰“碧玉”,故该本被称为碧玉版本,又称《玉版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明萬曆年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獻之正書,唯此而已,故十分珍貴。《廣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唐人寫傳世文篇,則以歐陽詢為最早,如《張翰帖》即是。錄自《晉書·張翰傳》,筆法險勁。但今藏故宮博物院者可能是唐人鉤填本,快利不及張旭《古詩四帖》。
    張以五色箋抄錄庾信《步虛詞》、謝靈運《王子晉贊》等,狂草縱橫,正與詩中超邁凌虛之氣相發。其中庾信《步虛詞》曰:“浑成空教立。元始正图開。赤玉靈文下。朱陵真气来。中天九龍馆。倒景八風台。雲度弦歌响。星移空殿回。青衣上少室。童子向蓬莱。逍遥闻四会。倐忽度三灾。”涉及道教的真文信仰,而這個信仰跟書法是直接相關的(其道理,我已反覆講過),毋怪張旭會寫它。
    褚遂良《枯树赋》年代也早,但仅有刻本传世。款题贞观四年书。共三十九行,四百六十七字。书势奇正纵横,错综变化,以《听雨楼帖》本为精。此赋是庾信暮年所作,感伤遭遇,其中“昔年種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尤動人情,乃千古名作,得褚書與之筆墨相發,足稱佳構。
    又,褚遂良书《倪宽赞》内容取自《汉书·卷五十八》。素笺乌丝栏墨迹卷,纵25.6厘米,横576厘米。藏台湾故宫博物馆。《石渠宝笈》载:帖高七寸七分,横五尺二寸七分,字共五十行,满行七字。卷后有赵孟坚、邓文原、柳贯、杨士奇、钱溥等人跋记。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塵不能一毫攖之。”胡廣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勝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歷代推崇均甚高。
    另,常見之劇跡為陸柬之寫晉陸機《文賦》、明劉基跋,說:“晉陸之辭,唐陸之詩,可謂二美”,洵然!行楷而間有草字,文詞與陸機原作微有異同。他另曾寫《蘭亭詩》,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已論過。
    柳公權也寫過《蘭亭詩》,但真偽仍有爭議。
    除了這些名家之外,敦煌遺書中還可看到《文選·陸機短歌行等殘卷》、《玉台新詠》卷二殘卷等,同樣有書藝上的價值。
    宋代書家如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都以自寫詩文函札為多,寫前人名作的,反而以宋徽宗為著。徽宗曾寫東坡《後赤壁賦》,此卷草書曾與馬和之《後赤壁賦圖》合裝,今藏北京故宮。這種書畫與詩文配合,相濬相發的情況,後來也成為一種習慣,影響深遠。而徽宗以帝王之尊去寫東坡之賦,亦饒深意。藝術領域中之權威,原是與帝王權勢不相符合的,雖貴為帝王,亦輒為臣民之藝能而歆動心折。
    而像山谷寫寒山子《龐居士詞》這類書寫前人詩文的作品,應該也不會少,只是現在較少見罷了。山谷此作絕佳,乃末年精品,長槍大戟,體勢軒昂。
    後來這類作品太多了,不勝枚舉,僅以北京故宮所藏來說,如元代鮮于樞抄錄杜甫《魏將軍歌》草書、《唐人詩十二首》行書,都是傑作。趙孟頫寫陶淵明《秋蘭有佳色》《洛神賦》《赤壁賦》《後赤壁賦》等等,也都是書法史上的名篇。
    明代宋克寫唐張懷瓘《論用筆十法》行、楷、草、章草並用,可稱奇作。寫韓愈《進學解》則是在今草中夾雜不少章草之體勢和筆法,也很精采。
    北京故宮還藏有宋廣寫李白酒仙歌“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云云,草書亦甚流利。
    沈度隸書王維詩“雞鳴紫陌曝光寒”云云,則是唐隸特徵。
    沈藻書王禹偁《黃州竹樓記》《橘頌》均因筆致近於虞世南,被收入《石渠寶笈》中。微惜變化太少,同一字寫得太一律了。
    張駿寫杜甫《貧交行》乃懷素式狂草。
    祝允明《燕喜亭等四記》,分別寫了韓愈《燕喜亭記》、柳宗元《戴氏堂記》、歐陽修《豐樂亭記》、蘇軾《喜雨亭記》,都是名篇,也都寫得好,是祝氏早年精品。
    文徵明寫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小楷清緊,有歐陽詢法度而靈和過之。寫歐陽修《醉翁亭記》又不同,純用毫尖著紙,而轉折更方截,都是八十二歲書,而變化如此,令人歎服。
    蔡羽寫解縉詩,則應是對解縉作品的臨本,呈現同時代人仿寫其書作之現象。
    徐渭寫《梁武帝作書》,與宋克寫張懷瓘論筆法類似,都是對書法文獻的抄錄,抄錄時想必也對該段文字內容有所體會。因為梁武帝的評價非常特別,貶抑王獻之,說:“王子敬如河朔少年,皆充悦,舉體沓拖而不可耐”,推崇王僧虔說:“王僧虔書如揚州王謝家子弟,從復不端,奕奕皆有一种风气。”徐渭書法,一般稱道的是他恣肆奇詭的行草,但可能這才體現了他自己的追求。本件也寫得古稚有拙氣。
    董其昌寫范仲淹《岳陽樓記》長卷,字大如拳,亦為奇作,頗學米芾,可見淵源。倪元璐寫杜牧“骨清年少眼如冰,鳳羽參差五色層”云云,也是倪體代表作,學倪者可由此入。
這些稍稍數下來,已足以讓人目眩神馳。可是你說怪不怪?近代書法界對此卻似乎毫無感覺,視若無睹。
例如上海書畫出版社《書法自學叢帖》皇皇九大本,正書部分僅收《玉版十三行》,行草僅收徽宗《洛神賦》、赵孟頫《書東坡詩帖》、張瑞圖書《後赤壁賦》,我們上面所舉的各種名跡都被捨棄了。是這些都無足輕重嗎?顯然不是,只能顯示今人的無知,以及書法界還沒關注到這個文學作品與書法藝術間相與濬發的領域及其價值罷了!
二、
    上面只是粗說歷代書家書寫古人詩文詞賦的狀況,詳細的盤點,就還要回到文獻上去做統計。各種叢帖中收錄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王羲之、王獻之的就不說了):
汝帖
李懷琳 老子帖(即絕交書之節文)
東書堂集古法帖
宋高宗 文賦
寶賢堂集古法帖
趙孟頫 蘇軾煙江疊嶂圖詩并跋
康里巎 姜白石論書
停雲館帖
李懷琳 倣嵇康絕文書(湯垕、文徵明跋)
戲鴻堂法書
米  芾 九歌湘夫人
趙孟頫 過秦論并跋(鮮于樞、董其昌跋)
唐太宗 李匡義前代君臣語錄屏風書(祝寬夫跋、姜堯章觀款)
宋高宗 毛詩唐風序
陸柬之 蘭亭五言詩
張  旭 庾開府步虛詞二首、謝靈運王子晉贊
鮮于樞 李白詩帖
趙孟頫 謝惠連雪賦、陶潛秋菊五言詩四首、蜀道難詩、歸田賦、嵇叔夜絕交書
鬱岡齋墨妙
蘇  軾 宋玉九辯
墨池堂選帖
蘇  軾 畫記、陶詩二首并跋(章藻跋)
玉煙堂帖
陸柬之 五言蘭亭詩
褚遂良 枯樹賦
蘇  軾 陶潛詩、歸去來詞
趙孟頫 過秦論并跋、雪賦、文賦(文徵明跋)
潑墨齋法書
褚遂良 枯樹賦(王秉跋)
孫虔禮 景福殿賦
張  旭 庾開府步虛詞
唐李懷琳 老子帖
渤海藏真帖
陸柬之 五言蘭亭詩五首
海寧陳氏藏真帖
褚遂良 枯樹賦
蘇  軾 陶詩二首并跋、歸去來辭
趙孟頫 雪賦
董其昌 曹丕自敘、琵琶行
清鑒堂帖
杜  甫 谒玄元皇帝廟詩
趙孟頫 過秦論并跋(鮮于樞、虞集、倪瓚、董其昌跋)
天益山颠帖
米  芾 杜甫畫山水圖歌(馮嵋、馮元仲跋)
快雪堂法帖
宋高宗 毛詩唐風並序十二篇
米  芾 九歌、燕然山銘、丹青引
秀餐軒帖
智  永 歸田賦
翰香館法書
米  芾 東皇太一
趙孟頫 陶潛桃花源詩
文徵明 後赤壁賦(自跋、王弘祚跋)
秋碧堂法書
蘇  軾 歸去來兮辭並序
趙孟頫 洛神賦並序
懋勤殿法帖
康  熙 柏梁詩序、春夜宴桃花園序
陸柬之 文賦(趙孟頫、危素跋)、五言蘭亭詩
蘇  軾 歸去來辭、畫記
米  芾 杜甫畫山水圖歌、送王之渙七古
趙孟頫 謝惠連雪賦、不自棄文、輞川詩二十首、秋聲賦、赤壁賦、後赤壁賦
祝允明 琵琶行
文徵明 上林賦并跋
唐  寅 陶潛孟夏草木長時四首
董其昌 女史箴并跋、蘇軾煙江疊嶂圖詩并跋、酒德頌、莊子說劍篇并跋
存介堂集帖
米  芾 杜甫畫山水圖歌
趙孟頫 杜甫新畫山水幛歌
董其昌 杜甫千秋節五律并跋、謝希逸月賦并跋
張瑞圖 王維老將行
敬一堂帖
趙孟頫 過秦論并跋、杜甫觀打魚歌并跋、待漏院記、赤壁賦、杜甫客睡五律二首并跋
鮮于樞 後出師表
董其昌 後赤壁賦并跋、東坡居黃州書并跋、醉翁操、燕然山銘、大字古柏行、小字古柏行、洛陽名園記、李白好鳥巢珍木五古三首、蘇軾七律二首七絕四首、黄鲁直次韻子瞻題郭熙畫并跋、高軒過七古、畫山水圖歌、峨嵋高七古、儲光羲採菱詞
文徵明 秋聲賦
彭  年 赤壁賦并跋
古寶賢堂法書
趙孟頫 桃花源記
查  昇 東坡水龍吟詞、孫器之評詩、羽獵賦并跋
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趙孟頫 歸去來辭並序、紈扇賦、嵇叔夜絕交書、李太白襄陽歌、蘇東坡次韻潛師七古并跋(董其昌、程正揆跋)
康里巎 漁父辭、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并跋
饒  介 送孟東野序、梓人傳并跋
鮮于樞 李白襄陽歌、蘇軾煙江疊嶂圖詩、唐人七絕六首
曾  棨 天馬賦
祝允明 赤壁賦後賦并跋、劉基兩鬼詩并跋
董其昌 兒寬傳贊上下并跋
墨妙軒法帖
孫虔禮 何平叔景福殿賦
荔青軒墨本
趙孟頫 秋興賦並序
滋蕙堂墨寶
褚遂良 兒寬贊
李  邕 諸葛孔明出師表
趙孟頫 歸去來兮辭並序,韓愈送何堅序、贈張童子序、送陳密序、趙充國頌并跋
仁聚堂法帖
汪士鋐歸田賦
澹慮堂墨刻
蔡襄 洛神賦
薛稷 出師頌
趙孟頫 文賦
徐用錫 李太白大鵬賦幷跋
玉虹鑒真迹帖
董其昌 秦淮海洛陽懷古詞、山抹微雲詞幷跋、木玄虛海賦
玉虹鑒真續帖
褚遂良 枯樹賦
唐人書 李長吉詩
宋高宗 毛詩蕩之什十一篇
鮮于樞 宋廣平梅花賦幷跋
劉基草書 飲中八仙歌
董其昌 演連珠五十首幷跋、阿房宮賦幷跋、枯樹賦、臨楊凝式新步虛詞五首幷跋、杜甫韋偃雙松圖歌、岑嘉州荊門行、青門歌幷跋。
谷園摹古法帖
柳公權 蘭亭詩幷序(蔡襄、李處益、張照跋)
蘇軾 宋玉九辨、杜甫榿林詩幷跋
玉虹樓帖零種
  張照 小楷韓愈伯夷頌、猫相乳、進士策問、爭臣論、鄆州谿堂詩、答張籍書、重答張籍書。
孔毓圻 金人銘上下
國朝名人法帖
沈荃 臨董秀白樂天池上篇幷自跋
徐用錫 歸去來辭幷序
陸琰 王延壽魯靈光殿賦
玉虹樓法帖
蘇軾 九歌雲中君幷自跋
趙孟頫 過秦論
董其昌 王右丞桃源行幷跋、普庵禪師解佩令詞二闋,木末芙蓉五絕,極目烟霞五律
瀛海仙班帖
張照 臨柳公權蘭亭詩,褚遂良枯樹賦幷自跋,王詵烟江叠嶂圖歌,水軒花榭七絕四首,蘇軾魚枕冠頌,趙孟頫歸去來辭,天冠山五絕九首,董其昌蘇軾開元寺畫壁五古,後赤壁賦,別賦幷跋,蘇軾真一歌,豳風七月,東坡洋州園池七絕二十四首
玉虹樓石刻
張照書 張雨長嶺七古幷跋,蘇軾烟江叠嶂圖歌,過南華寺五古,妙高臺五古,野水參差七絕二首,黃庭堅九陌黃塵七絕三首,米芾送王之渙詩,董其昌謝希逸月賦
孔繼涑書 李伯時歸去來辭
隱墨齋帖
孔繼涑書 蘇軾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幷跋、黃庭堅題中興頌碑陰七古,張雨答楊廉夫等詩二十首幷跋,董其昌演連珠五十首幷跋,秦淮海洛陽懷古詞幷跋
經訓堂法書
趙孟頫 洛神賦幷序(張雨跋)
楊維楨 張敬夫城南五絕二十首幷贅評(孫承澤跋)
文彭 蘇軾泗州禱塔詩
文徵明 前後赤壁賦太虛齋珍藏法帖
蘇軾 集歸去來辭字五古六首(趙孟頫觀款)
文徵明 節書赤壁賦(客有吹簫起)
祝允明 長楊賦
董其昌 女史箴,節書文賦,登樓賦
清歗閣藏帖
文徵明 晝錦堂記,歸去來辭,後赤壁賦
文嘉 前後赤壁賦
薛明益 赤壁賦
彭年 歸去來辭幷跋
惲壽平 白石翁采菱七絕
三希堂法帖撫本
吳寬 王摩詰與裴迪書
寄暢園法帖
祝允明 李斯上秦皇帝書,樂毅報燕惠王書
文徵明 岳陽樓記
曾銑 王維石壁應制五律
薛明益 歸去來辭
董其昌 女史箴,班孟堅寶鼎歌
秦松齡 解縉送劉探花詩
嚴繩孫 庾開府馬射賦
姜宸英 朱子感興詩五古七首
釋正詣 杜少陵游何將軍山林等五律四十九首
王國炳 蘇軾兩昏石硯七絕二首
華沅 庾子山華林園馬射賦 陸士龍登臺賦
勵宗萬 陶靖節江陵夜行等詩七首
莊有恭 高青丘過南湖等七絕四首
劉墉 黃山谷謝宋令惠石耳長句幷跋
契蘭堂法帖
趙孟頫 臨褚遂良枯樹賦、陶潜少無適俗韻詩
宋克 前後赤壁賦
金勉 鮑照蕪城賦
祝允明 洛神賦
綠溪山莊法帖
趙孟頫 漢汲黯傳(文徵明、項元汴、笪重光、錢維喬跋)
董其昌 陸士衡演連珠幷跋、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
天香樓藏帖
文徵明 前後出師表
馬元震 岑嘉州漁父辭
梁同書 樊南甲乙集序幷記
王文治 楚辭九歌二首
詒晋齋法帖
鮮于樞 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幷跋(鮮于去矜跋)
惕無咎齋藏貼
祝允明 芙蓉池作、善哉行、公䜩詩、情詩四體書幷跋
楊錫绂 東都賦,聖主得賢臣頌
小清秘閣帖
蘇軾 九歌
趙孟頫 唐詩序幷唐人七絕十四首,李太白南陵別兒童入京七古
友石齋法帖
張雨 東波虎丘寺五古幷跋(翁方綱跋)
文徵明 前後出師表幷跋(李威跋)
董其昌 唐人塞塘七絕,節書雪賦
風滿樓集帖
成親王 韓愈李花七古幷跋
汪士鋐 豳風詩
陳希祖 唐人五言詩六首幷跋
張錦芳 金壽門懷人絕句八首
樸園藏帖
蘇  軾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一段(載灃跋)
袌沖齋石刻
趙孟頫  不自棄文、陋室銘、晝錦堂記并跋
董其昌  張說逍遙谷記、唐人七律二首、昇天行、李白詩、陶潛李白王昌齡三家詩、醉翁亭記并跋
永  瑆  詩經、赤壁賦、米芾揚帆七律、過秦論、文徵明絹封五律望雲樓集帖
趙孟頫  武侯出師表(陳繼儒題籤)、歸田賦(方亨咸跋)、漢汲黯傳(文徵明跋)、送李願歸盤谷序
張  雨  杜子美醉時歌
王世鋐  洛神賦并跋
何  焯  陶淵明歸去來辭
王圖炳  劉伯倫酒德頌
劉  墉  書杜甫過孟倉曹主簿兄弟等詩四首并跋、錄黃山谷詩十五首
蔬香館法書
趙孟頫  小楷胡笳十八拍并跋(宋濂跋)
文徵明  洛神賦
王  寵  洛神賦
董其昌  阿房宮賦并跋(董廣跋)、赤壁賦
正  詣  蘇軾人生燭上花詩二首
王世鋐  節書初月賦、節書昆明池石鯨賦
安素軒石刻
李  邕  出師表
蘇  軾  集歸去來辭字五言詩六首、陶淵明五言詩
趙孟頫  赤壁賦、後赤壁賦、洛神賦并序、陳情表
蔣  暉  書趙孟頫虞伯生張仲舉倪元鎮四家詩
養雲山館法帖
王庭筠  杜甫五律四首(項元汴、吳公瑾跋)
蓮池書院法帖
董其昌   李白碧草已滿地詩
筠清館法帖
趙孟頫  洛神賦(成親王補,前缺)
鮮于樞  歸去來辭(吳榮光跋)
采真館法帖
吳  琚  歸去來辭并序并跋
祝允明  歸去來辭、閒情賦并跋
惲壽平  趙孟頫紫袍七絕
姜宸英  蘇軾三年流落黿魚鄉詩并跋、文賦(董恆跋)
湖海閣藏帖
張  弼  東坡題竹五絕并跋
文徵明  小楷滕王閣序并詩、五柳先生傳
彭  年  雪賦并跋
董其昌  書王維岑參杜甫七律三首(奚岡跋)
黃道周  東方朔畫像讚并跋
姜宸英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溫飛卿過華清宮五言排律
春草堂法帖
蘇  軾  集淵明歸去來辭字八首(文徵明跋)
祝允明  古詩十九首(文徵明、王養度跋)
薛明益  歐陽文忠滄浪詠
寒香館藏真帖
鮮于必仁  陳情表
陳繼儒  梁武帝評書
鄧鍾岳  歸去來辭
永  瑆  中山松醪賦并跋、洛神賦并序(梁宏諫跋)
貯香館小楷
劉  墉  節書陸賈傳
墨緣堂藏真
陳柬之  五言蘭亭詩(李晔、沈颢、蔡世松跋)
任  詢  韓愈秋懷詩十一首(魏道明跋)
文徵明  送李願歸盤谷序、赤壁賦并跋
董其昌  女史箴并跋、秋聲賦
海山仙館藏真
普  光  韓文公山石詩(耆莫跋)
鮮于樞  歸去來辭(潘仕成跋)
米芾  杜工部丹青引
海山仙館藏真續刻
米芾  歐陽永叔鵯鵊辭(鄭元祐跋)
黃庭堅  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
趙  佶  書張九齡荔枝賦
海山仙館三刻
董其昌  世說四則并跋
文徵明  袁安傳(節本)
趙南星  杜甫漢朝七律二首(劉墉、翁方綱跋)
周順昌  節書嵇康与山濤絕交書
湯  煥  王維裴迪孟城坳等五絕六首
羅文瑞  唐人贈藏真七絕
柯啓暉  梁武帝評鍾繇書
陳元素  桃花源記并詩
許光祚  洛神賦(節本)
文從龍  唐人七絕五首
周亮工   赤壁賦(節本)
周生桓  王昌齡秋雨七絕
宋四大家墨寶
黃庭堅  李太白秋浦歌十五首并跋
米  芾  杜甫丹青引
耕霞溪館法書
文徵明黃岡竹樓記、水龍吟、樂志論、滿江紅詞、松雪詩二首、後赤壁賦
史可法  李長吉詩二首(陳其錕跋)
聽帆樓法帖
包  拯  王維偶然作五古(廖鴻荃、趙光跋)
吳  寬  杜甫秋興四首
文徵明  桃花源記(潘正煒跋)
王  寵  會真記中秋暮離懷詞一闋(張岳崧跋)
王穀祥  歸去來辭節本
董其昌  歸去來辭節本(潘正煒跋)、酒中八仙歌
史可法  李長吉七古
李玉鳴  洛神賦節本
黃道周  諸葛孔明誡子書并跋
紅豆山齋法帖
耶律楚材  白居易長恨歌
董其昌  岳陽樓記
文徵明  杜甫秋興八首
陶汝鼐  節錄顏氏家訓勉學篇并跋
王世鋐  左太沖招隱詩二首
陳希祖  蘇軾眼花七律
魏  衛  李白古意詩(劉康跋)
南雪齋藏真
包  拯  書王維偶然作五古
鮮于樞  韓愈石鼓歌(陸深、曹溶跋)
康里巙  梓人傳(楊振麟跋)
董其昌  女史箴并跋
趙孟頫  望江南淨土詞十二首(文嘉跋)
沈  藻  橘頌
祝允明  前後出師表
文徵明  歸去來辭
敬和堂藏帖
文徵明  正氣歌上下
祝允明  晝錦堂記
董其昌  晝錦堂記並跋
王  鐸  蘭亭詩三首
永  瑆  過秦論
昭潭名人法帖
李觀正  節書麓山懷古賦、李長吉古風(湯亦中跋)
曹  武  盧綸夢遊桃源詩
陳樹蓍  庾子山屏風詩二首
羅  萱  節書纨扇賦
盼雲軒鑑定真跡
趙孟頫  師說
王文治  孟襄陽五律
嶽雪樓鑑真法帖
趙  構  杜甫劉少府山水障歌
蘇  軾  陶潛歸園山居詩
趙孟頫  望江南淨土詞十二首
祝允明  陶潛飲酒詩并跋
文徵明  岳陽樓記(文彭跋)、黃岡竹樓記、樂志論、水龍吟滿江紅詞、松雪詩二首、後赤壁賦
許光祚  離騷經并跋
史可法  李長吉詩二首
張  照  別賦(孔廣陶跋)
孔繼勲  唐宋律詩四十首
一經堂藏帖
虞世南  演連珠六首
褚遂良  詩唐風十二首(鄧文原跋)
寶雪齋趙帖
趙孟頫  嵇叔夜絕交書、襄陽歌(趙麟跋)、勉學賦并序并跋、閒居賦
紅蕉館藏真
蘇軾 九歌
文天祥 東坡寄參寥子八聲甘州
聽雨樓法帖
米芾  舞賦(江盈、文嘉、杜绾跋)
王守仁  雪賦
王  謙  各家雜文十一首
程京萼  古詩十九首、杜甫丹青引
王世鋐  洛神賦
湛  福  古詩十九首、九歌
劉  墉  送李願歸盤谷序
王文治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并跋
三、
歷代刻帖,甚爲複雜,以上所錄,僅爲大概,但清中葉以前主要的叢帖大抵都在了。另有一些個人專輯,例如東坡蘇公帖六卷、觀海堂蘇帖一卷、東坡蘇公帖三卷、雪浪齋蘇帖四卷、晚香堂蘇帖三十五卷、景蘇園帖六卷,都是東坡;紹興米帖四卷、英光堂帖一卷、月虹館法書四卷、清芬閣米帖十八卷、貫經堂米帖六卷都是米芾,就不再甄錄他們寫古人詩文的作品了。因爲抄出來多有重複,怕佔篇幅。
    各叢帖所收同名作品,內容並不一致,有真或僞、全或殘、初刻或再刻、不同題跋与觀款等等之不同,做書法研究,正要細細審校其異同。但我這篇文章論旨別有所在,不準備在此討論刻拓傳佈的經歷、研究書跡妍蚩之差異,只是整理出這樣一個簡目,讓諸君注意到書法史上有這種龐大的文學作品書寫現象。
    由以上目錄,大家就可看到自《詩經》《楚辭》以降,詩文辭賦之名篇多有書家寫之,史文與論述也常被摘抄。
    這種抄錄書寫,同時兼有文學性與書藝性兩方面。也就是同時有兩個傳統、兩個審美原則在起作用。
    一是所抄錄之文章詩賦必屬佳構,在文學史上多是站得住的,甚或是非常重要的作品,文學性十分傑出。而且也流傳較廣,是文學傳統之重要建構部件。
    二是這些作品又常因前代書家寫過,而令後代書家不斷傳寫。這種傳寫,除了“寫文學作品”這個因素外,受書法本身這個藝術傳統之牽引也是重要原因,有臨摹前行者書跡,或參照、爭勝、另出機杼之意。所以寫的範圍也不汎濫,只集中在幾處。例如唐詩那麼多,可是寫得多的只有李杜王維等少數人少數作品,李商隱元稹劉禹錫孟郊賈島等等都少有人寫;古文那麼多,可是寫得較多的也只是韓愈的那幾篇,這就是書法傳統牽引它的緣故。
    另還有一個相關因素,就是時代。例如陶淵明之詩文,早期並無書家青睞,宋代陶淵明的地位高了,又有東坡特別喜歡他,寫了他許多詩文,其後書家遂常寫之。《胡笳十八拍》古亦無人寫之,寫之自趙孟頫始。是否有心事的寄托,可以另行討論,但此類不同時代的書寫品是另一個觀察指標。
    前面說的書法傳統是一因素:因從前有書家寫了嵇康《絕交書》、庾信《枯樹賦》,後世也就繼續寫下去。可是不同時代也會有新的文學作品吸引書家去寫。這“常”與“變”的關係,是非常有趣的,值得深究。宋時尚無人寫《陋室銘》、元時尚無人寫《正氣歌》,而耶律楚材寫《長恨歌》、史可法寫李長吉……不是都很可玩味嗎?
最後,當然還要說說文學作品与書法相輔相成這一點。但這其實是不証自明的,不待贅言。這些作品拿出來,每一件,都會讓人深切體會到這種詩文與書藝相發的美感。
當然,書法與文學的結合並不限於此。例如那些譎彩堂皇的碑誌,本身也即是文學作品,書家寫自己的詩文更是極普遍的事。但書寫者刻意選擇了一篇古人的詩文,仔細地抄寫,用筆墨去貼合文學作品作者的心志,去追蹑原作蘊涵的情思,必然是原作的文學美感打動了他,產生了美的契合,故他刻意以書藝之美相與迎會,而結果也就產生了新的美。
這是多麼美的事啊,其他理論上的分析,權且打住了吧!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