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前,学院式的高等书法教育是培养书法艺术人才最重要的模式。经过近10年的高校扩招,全国目前有60多所院校设置了与书法相关的专业,其培养层次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与博士学历,另外还有几所高校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应该说这样的布局与专业设置,为弘扬书法艺术传统与文化提供了后备人才保证,从近15年来书法艺术的复兴中也得到充分的印证。与此同时,在扩招的背后,于书法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亦突显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此问题也制约了书法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试通过对高校扩招以来学院化书法教育教学现状的客观评估,认真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或建议,希望能引起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书法教育同仁的关注与广泛的调查研究,推进书法专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扩招 学院式书法教育教学 问题 调查 研究
从1999年起,我国的高等学校史无前例地进行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其中以院校的大合并及大规模扩招为最大特点。从教育部官方网站的资料看,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为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而到2010年,我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57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508.3%!其增长幅度令人瞠目。在这10年近乎“运动”式的扩招中,最火爆的就是艺术门类招生。报考者少则上千人,多则几万,令人震憾的是2007年山东省的艺术类考生竟然有17万之多![1]在艺术门类中,占有绝对比重的美术与设计类招生更是如火如荼,从资料上看,目前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高校(包括高职学院)都设有与之相关的专业。具备条件的院校在办,没条件的也在办。这种情形,一方面反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中国对艺术的大量需求,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艺术类的高额收费对当前都缺少办学经费的高校的绝对吸引,尤其是非专业艺术院校和省属院校。从统计数字看,艺术专业(包括独立的美术学院)的收费最低每年一万,最高两万,而一般的院校都在八千左右。如果按照每生每年平均学费七千五百元计算,招二个艺术类考生就等于招了五个文理考生,有这样大的利益因素做祟,何愁招生不火?因此,在文化课要求不高就可以读大学和院校可以名正言顺高收费的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游戏规则之下,艺术类招生异常“火爆”也就不足为怪了。相比之下,作为群众基础最广、从艺人数最多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享有崇高声誉的书法艺术,在艺术专业以学院化教育为主要模式的今天,其招生与办学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在全国近2000所大学(包括独立学院等)中,设置书法专业的有61所,涵盖所有性质的院校,其地域跨度极大,北到黑龙江的佳木斯大学,南到海南师范大学。[2]西部到陕西省,有五所院校在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3]
应该说,学院式的书法教育的确有突出的优势。最为明显的表现,是不但能使爱好书法的学生在相对稳定的一段时期(本科四年、硕士研究生至少二年)接受比较正规的渐进式的科班教育,而且经过系统的书法临摹与技法、书法赏评与创作、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锤炼与学习,使其能很快地与书法传统、中国文化相对接,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水平都会有相当的进步。这个结论,从近15年来中国书法艺术的复兴中也得到充分的印证。如在中国书法家协会近五年举办的全国展、单项展中,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入选、入展和获奖的作者都有受过书法高等教育或者有过在高等院校书法专业进修的经历。而在这百分之七十五的作者中,30岁以下的作者中百分之九十是书法专业的毕业生。另一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在全国第七届、八届书学讨论会的入选及获奖作者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都是书法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因此,客观地看,当代的书法展、书学讨论会已经是书法专业学生的天下。所以,我们有理由说,当代书法的复兴与繁荣,与书法专业的设立息息相关,其功不可没,影响深远,而且还会继续影响下去。
然而,成就与问题有时是不能调和的。中国大学扩招10年来的矛盾与问题已经非常明显。疯狂扩招的艺术专业也不能幸免,某些方面的问题还十分严重。而书法专业在星火燎原之势的背后,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亦突显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纵观当代的学院式书法教育专业,如果用“招生挺火,课程挺杂;教师挺累,就业挺难”来形容目前的状况,应该大体符合现状。本文正是基于此而作如次讨论,试想通过对10年高校扩招以来学院化书法教育教学现状的客观评估,认真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意见或建议,希望能引起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书法教育同仁的关注与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作者冒挂一漏万之嫌,祈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书法专业的设置和学科建设
目前,学院式的书法教育大致可分为四类:其一,美术学院、艺术学院纯专业式,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为代表。办学久,经验足,师资厚,资料全,影响大,几乎成为当代书法教育教学的标杆,其它开办书法专业的各类院校,都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其教育教学模式,甚者全盘照搬。而所使用的教材也几乎成为标杆,基本上是当前设有书法专业的通用教材。专业学院的书法专业,目前看最大的问题是受艺术(美术)学院重技法轻学术的风气影响,学生多不重视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影响了今后的发展,许多学生在考取了研究生之后,要加倍力量补充相关的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在本科阶段本可以汲取的。其二,师范院校的美术(艺术或艺术设计)学院(系)美术学专业附属式。当前,全国绝多数的书法专业都是以这种模式设置的。书法专业附属于美术学、美术教育或艺术设计专业下,其只是一个招生方向。在专业方向称谓上,有的称书法教育,有的称书画教育,甚者称为书法与装潢,不一而足。因为书法专业不能完全独立,其问题也相当突出,除了学生不重视文史等之外,又不能全心投入美术学习之中,特殊的专业造成了特殊的处境,好在当代已经把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专业来对待,其面临的问题也是美术等专业学生的问题。其三,设在综合大学类的中文、历史等非艺术学科中。在书法以展赛为时尚的今天,显得比较“另类”,教师与学生在该学院(系)中生存多少有此尴尬,因为两不靠,几乎被边缘化了。其四,理工类院校中所设的书法专业。其大多数是艺术设计学院的一个门类下,因为书法不能独立,基本上是设在美术学或艺术设计学专业下,书法名义上是专业,其实也仅仅是一个招生方向而已。此外,作为最有传统文化基因的书法,因为设置在理工院校,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教育界和书法界也有颇多议论。其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专业大都是因人而成立的,其生存与发展一直有较大的争议,大大限制和影响了进一步的发展的空间。另外,虽然有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上世纪60年代设有书法专业,但与美术专业相比,影响力很是微小。[4]从1979年书法专业在浙江美术学院招收硕士研究生开始,[5]直至今天高等书法专业本科、研究生的全面扩招与发展,但比之美术,书法起步晚,整体规模不大,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上述罗列的五花八门的书法专业设置现状,在不同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学院式书法教育教学的某些混乱。我们知道,近十五年来书法专业的火爆招生是伴随全国性的“书法热”而进行的。1904年我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后,随着科举取仕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和钢笔等新型书写工具的广泛使用,以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历史随之结束。当代,一提到书法,不管是书法专业毕业的还是普通的爱好者,人们更多的是从艺术的、造型的角度先入为主,关注更多的是其艺术品质,“从学习与创造的角度看,书法在摆脱实用的束缚、争取到最大的自由之后,固有的美质、内涵和文化的附加值也随之被削弱、甚至被抽掉。其结果是,本不能纯以‘技’观的书法仅余其‘技’,使书法创造及其相关的教学成为颇费踌躇的问题。与此同时,书法等‘技’的观念及局部异化现象还使正常、客观的价值标准发生错乱,与传统文化的阻隔又使阐释失去固有的话语的优势,由此也使搞好书法教育的难度也增大了不少。”[6]但不管目前书法专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最为现实地看,在强烈呼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书法名正言顺地成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艺术专业已经没有多少异议。我们认为,书法专业设置在专业艺术(美术)学院或以文科为特色的综合大学的美术(艺术)学院(系)应是比较合理和实际的选择。而对于目前理工类院校中所设置的书法专业,在我国高考升学率与能上大学的学子之间还存在相当的差距的今天,[7]仍然还会继续生存下去,但前景并不容乐观,慢慢沦为“鸡肋”专业或逐渐消亡,已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书法艺术的学科建设,是近几年来讨论最多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问题,至今书法教育界和教育主管部门也未能统一意见。较早关注书法学科建设的是陈振濂先生;[8] 其后刘正成先生亦极力推之;[9] 沈鹏先生也有相关的见解。[10] 而以体系方式论证的是丛文俊先生的《新世纪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展望》一文。该文通过严密的论证,给书法学科建设勾画了一个有系统的比较完备模式,有很强的指导性,是一篇高瞻远瞩的有关书法学科建设的文章。其后,丛文俊先生又陆续发表相关的文章,进一步深化书法学科的体系建设。[11]但不得不说的是,受当前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传统国学基础知识的严重缺失、大学专业设置口径过窄等不可一时逆转的客观因素影响,丛先生的提出的书法学科建设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构建完成,至少10年内还不能完全实现。
2004年9月,全国多所院校设有书法教育的专业人士齐聚首都师范大学,共同探讨有关书法艺术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定位问题,并决定成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筹),对深化当前及未来的学院化书法教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2] 2005年9月,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筹)在山西太原又召开第二届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定位问题研讨会,其目地仍然是围绕当前书法教育的现实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13]目前,最迫切的是如何解决书法艺术教育的学科归属问题。多年来,因为书法艺术教育不能上升为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其只能附庸在美术、中文、历史等学科之下,要看人家的眼色行事,为其做嫁裳而已。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学习和借鉴其它成熟学科的建构方式,强调科学的学科思想和严格的方法论,稳步推进广泛而深入的书法基础学术研究,强化从专科到博士的阶梯式教育,摈弃浮躁的心态、粗糙的审美与盲目的西化书法批评,深化国学基本知识的灌输,注重专业图书馆的建立与相关文化资料的搜集,逐步摆脱书法教育队伍热衷于追逐浮华时尚,有感觉而不知学术,既而能做一些艰苦而扎实的基础工作,最终实现“文化人”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建议,全国办有书法专业的院校联合起来,以专业美术学院为龙头,与国务院学位办沟通,争取在学科设置调整时把书法专业从美术学专业中独立出来,一但书法学科建设这个瓶颈被打破,而与其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关于招生与就业
招生与就业,是目前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最大问题和最大困扰,书法专业也不例外。
从招生上看,因层出不穷的书法展事带来的书法“造星”运动、十分确定的名利诱惑、经济社会的功利心等外部因素加重了学院式的书法教育招生火爆的砝码,使原本具有强烈的综合文化属性的书法艺术以十分迅速的脚步转向纯“艺术”化的道路;另外,近几年来书法专业在疯狂扩招的同时,其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又加剧了书法艺术招生办学火爆蔓延的程度。当代教育产业化的形成催生各种门类办学的“金钱化”,而其中以各种艺术招生、办学为最甚。书法专业赶集式的盲目上马,带来的硬伤很多,而短时间内又难以解决,学院式的书法教育暗藏危机。比如办学的经费投入问题。学生是招来了,但高额的学费是否有效地投入到了学科建设之中,让人明显地画问号;比如教育教学的场地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学校的一个专业班的学生都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人,技法课上很难照顾全面,无形中形成了放羊式的教学与管理;又比如图书资料问题。书法教育是新专业,必备的专业资料非常缺乏,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料一时间也难以凑齐,限制了学生对相关的专业文化书籍的阅读。另外,目前有一些理工院校也在办书法教育专业,效仿国外一些理工院校办艺术专业的作法,但在专业资料这一项上,欠缺的更多。而在国外,理工院校的艺术专业非常注重图书建设,与专业相关的资料相当丰富,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专业院校与之亦不能相比。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问题,此不赘述。
从就业上看,扩招后的学生就业前景与就业率,是各级各类院校,各个专业门类最关心也是最担心的问题。艺术招生办学虽然火爆,但由于专业口径过窄、门类特殊,瞬间的膨胀,当然很难一下子消化,因此普遍存在着就业难的空前压力,书法教育专业亦如此。当前,社会上对书法人才的需求及书法专业定位的模糊与不确定性,制约着书法教育专业的招生与就业,甚至影响其健康发展。纵观目前的书法专业招生,其定位大致是为文博单位、文化教育、艺术院校以及中小学校培养书法专业人才。但实际情况是能进入具有专业书法领域部门的书法毕业生少之又少。有人认为,书法专业开办较晚,学生相对较少,生源地也很分散,就业压力应该不是很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本专业好就业。恰恰相反,因为其特殊的专业性质和学科建设的不完备,其就业难度反而加大。值得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目前的就业状况是专业美术院校、综合性的名牌院校(包括师范)的书法教育学生就业相对容易,靠是品牌效应;属于师范性质的书法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好于其它性质院校的学生,靠的是“师范”二字,而其它非师范类的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从我们的调研结果看,占相当比例的师范类院校的绝大多数的书法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点是中小学校,以小学居多。虽然教育部分别在1999年、2002年、2011年发出要求加强中小学写字课(书法课)的通知,给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找到了一个相当坚强的理由,但当前开设书法课在全国并没有形成气候,而更多的是做为“兴趣班”、“艺术班”、“特长班”来对待,多数成为美术课的附属,好多的书法专业毕业生是靠办“书法学习班”维持着大学书法毕业生的声名。第二,如何提高就业率,保证完成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硬性指标,是学院化书法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虽然这种硬性规定并没有多少的科学性,只能反映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在逐年增大而已。[14]但不可否认,目前在难以改变传统办学方式的情况下,其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为完成高就业率的要求,对于许多不能完成指标、并且想用高就业率做招牌扩大或维持招生规模的高校而言,是一种诱惑,会使它产生造假的冲动。当前,迫于某些来自行政与社会的压力,就业率造假早已成为当今高校的公开秘密,这实际上是在给我们敲警钟。我们的问题是,在就业率与招生、办学间,我们还存在多少距离和多大的压力,如何妥善解决,是一段时间内困扰我们的最敏感、最棘手的难题。
三、关于教师教学与课程设置
我们知道,比之教材,教师的作用更重要。教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劣是教育领域能否引导、培养学生成才的最本质问题。当前,影响和困扰学院化书法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表现为教师“半路出家”,教学“因师设课”、“因好设课”等方面。
扩招以来,学院化的书法教育发展非常迅速,但其专业教师比例却不能与之匹配。有三个现象非常值得关注。一是书法专业教师中的“半路出家”现象十分普遍。有近半数的书法专业教师是因为爱好书法艺术,从其它专业转到书法教育专业来任课。而真正受过书法本科、研究生系统专业教育的教师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上,这些教师多以传授技法为主,而不能深入书法文化之中。另外,当前“书法热”带来的以展赛为中心的导向作用,使学院化书法本科学生把“写字”当作书法专业的全部内容,这不但使书法艺术日益远离本已微弱的书法传统,也大大淡化了高等书法教育的真正意义。二是几年来有一批书法专业的硕士和为数不少的博士毕业并充实到了学院化书法教育的最前线,为书法教育的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但受当前我国研究生招生外语、政治两门硬指标的限制,许多有相当专业基础、理论水平的优秀学生被挡在了门外。导师招不到优秀的学生,为不瞎掉研究生名额,只好委曲。2005年影响颇大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丹青先生辞职一事是最好的说明。结果是,目前许多名为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并不具备书法理论的研究能力和书法创作水平,这在某种程度上严重限制高素质书法教育人才的培养,对未来的学院式书法教育的长足发展非常不利。三是,受影视招生办学的影响,以及高级书法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有的院校要靠聘任社会上的书法家来维持书法教育的办学,谁的名气大就聘谁,以撑门面。这样既减少了办学经费,又能带来名人效应,根本不考虑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甚者干脆让其转行进入书法教育队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书育人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它不同于生产产品,做坏了还可以推倒重来。另外,是在书法教育教学中,某些院校中的的“社会人”在充当学科带头人,有相应的学科经费和报酬,但没有一样象样的科研成果,没写过一篇有价值的论文。这些人根本没有心思做什么学问,研究点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而是在通过学院这个平台,既捞到了名誉又获得了实惠。因其毫无办学经验,不仅与书法艺术无补,甚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当前,几乎所有的书法教育在招生、教学上空前一致:通过法帖临摹、给定内容创作(有的还要考素描或色彩)等必需的敲门砖式的专业训练,达到所考艺术院校所设的标准,进校后仍然整齐划一的重复这样的训练,其艺术行为和目的非常突出明确,我们看到的学生,就是拥有几本字帖、几本书法专业书籍的技术型毕业生,对技法的过度关注与对文化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受我国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应试教育,艺术只不过是些点缀而已,如今借助倡导“素质教育”,有些孩子拿起了毛笔、画笔,配齐了纸墨与色彩,也不过表现为自己的小孩比别人的多会点什么,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与艺术教育的本质也风马牛不相及,一旦回到了高考的起跑线,一切都可能化为乌有。当前高中的应试教育与真正的高等美术教育几乎脱节,无法对接,导致美术学院的新生入学起点低。那些在高中阶段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为了考大学就选择了能大幅降低文化课分数的艺术院校。经过几个月准备,参考一些一成不变的考试内容与应试方式。在扩招、高收费与能上大学的两厢情愿的交易下,美术学生成几何级数增长,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以致于高等美术、书法教育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都在办“美术、书法高考班”,当下“办班为了高考,考学为了办班”成为最实惠也最尴尬、最奇怪的美术、书法现象。不知这是不是美术院校的悲哀,学院教育的悲哀,书法与绘画艺术的悲哀?
另外,在大学专科、本科学习阶段,专业学生主要限于对各种书体(包括篆刻)的了解、临摹与创作,以及对文字演进、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美学等内容的一般性的了解,而对书法文献等基础教育的大都涉及较浅。这是今天从专业美术院校到高职学院所设的书法教育基本上都是这个特点,国画专业所开的书法课,更是简单到只是书法与篆刻技法。学生大都没有阅读专业古代文献的能力,也不喜欢,这种状况现在已严重地影响到了书法硕士生的学习与研究。当代书法教育,过于注重技法与创作,而对文学史学、文献训诂、金石碑帖、名物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文化内涵关注不足,学习不够。因此,出现博士生在送给陈传席先生的书中写“请陈传席老师拜读后指正”的笑话也就不足为怪了。[15] 从教学过程到培养结果上看,注重单一的技术与技能训练,缺少广泛而深刻的人文精神与文化修养。当前注重的是书法作品的表现,把高等书法教育当成高级的书法训练,把高等书法院校变成了高级书法训练场所,差者甚至为某种职业技术的单一练兵场,书法创作与书法作品成了唯一检验本学科的试金石。
教师的资质问题,随着近五年一批书法硕士、博士毕业充实到高校教育队伍,已经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专业教师短缺的问题。我们相信,再过五年,高校书法专业的师资将被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业书法教师所取代一定是不争的事实。目前而能很快且很好解决的,是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教学上,各院校可根据培养目标、就业范围等的不同来进行,逐步使书法教育教学系统化、正规化,改变专业教师仅仅满足于作通俗性阐释、随事议论、因感而文的现状。作为有强烈文化属性的书法艺术,在数千年发展演进中,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依附性,绝大多数的研究课题要借助文史哲等传统国学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因此必须强化专业教师国学基础的培养。在教学上,注重梯队建设,逐步改变目前的“因师设课”、“因好设课”的自由放任状态,转变重技法、重创作、轻理论、轻文化的普遍倾向。在理论教学上,要注重加强书法史学、书法文献的文化解读,强化专业学生的基础古文、文献学、金石、考古等相关知识的培养。在技法教学上,通过强化对各种书体笔法的训练与研究,重点认识古代书法文献所载技法对当代临摹、创作转换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还不能完全偏废“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专业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在技法与创作上,要能真正回归传统,深入传统。受当代频繁的展赛、成名的欲望、批评的关注等因素的影响,书法艺术的市俗化特征愈加明显。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所谓“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漠视传统和古典,屈从时尚诱惑,希望出新,却又最终不得不经常带着迷茫和困惑返回传统,到古人那里寻求借鉴、帮助和启发。诚如丛文俊先生所言:“历史上,人们是带着传统进入书法世界,是与生俱来、水乳交融的状态;近二十年来,人们早已脱离传统,直接面对书法,有所不适,才会想到隔着书法去看传统。当代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书法批评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根源都在这里。”[16]
总之,当前学院式的书法教育不管招生多么火爆,总体上看,其也还是处于办学的初级阶段,没有非常成熟、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经验可以参考借鉴。在现有的高校专业设置中,书法教育因为没有独立,只好附设于其它专业之下,如美术学、艺术学、教育学、汉语文字学、美学、历史文献学等等,颇有“名不正、言不顺”的味道。表面上看,好象可以从多角度、多学科来推进书法研究与建设,增进学术繁荣。而实际的情况是,因为学科不能完全独立,所属门类复杂,根本不可能建设一套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其结果就导致了因人设课、因师设课,其研究也只能是东拉西扯,南拼北凑,徒增纷谬。扩招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找不到一个平衡点,这将严重地限制书法教育的发展;书法教育如果一直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不能完全从其它学科中抽绎出来,其“书法学”的构建也难以实现。作为一门专业,书法教育就一定要由懂书法又懂教育的人来做,这样才有可能做好。只有这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教育名言才能真正有所体现。
四、不算结语的结语
如果以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为当代书法开始复兴标志的话,算起来到今天也已经三十年了,而近十五年来的“书法热”又是书法复兴的最好的注解。实际上,今天学院式书法教育的热潮,也是二十多年来书法由“兴”转“热”的衍生物。然而,当前学院化的书法教育也大多以书法临摹创作为中心,而对书法文化则关怀不够。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很低,是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恶果。我们看到,书法专业学生(其他艺术专业也如此)会几句唐诗宋词已经不错了。因对古文基本不通,所以就难以解读古代书法文献和相关的文化经典,而书法恰恰要有良好的古典文化传统,要不,何以成才。如果书法学生毕业就以会不会临摹、创作为标准,我相信,我们的书法办学不会长久,也不能培养真正的书法人才。今天,我们看到书法展事层出不穷。从量上来衡量,与清代、晚明已差不多,从写意写情的风格上看,也近北宋。但细观之又不耐看,不养眼,用古人的话说“只是少几卷书耳”,可仅仅是少几卷书吗?与古人比,我们不但技法不过关,更差的是文化。我们知道,艺术领域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靠老师是传授不了的,再好的老师也仅仅能讲些方法而已。艺术的要义在“养”,在“悟”,大师也不能包治百病。即使今天有了正规的学院式书法教育,也并不一定能培养出书法家。大学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模式或手段而已,它只与艺术教育方式相关,而与艺术本质是绝不关联的。艺术的技法问题可以在短时间解决,而文化则要长时间地陶养。文字的演进、书法风格的变迁,都深深地烙着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痕迹,所以才有前些年高呼的书法要“学者化”,这恰恰反映了当代书法艺术的文化品格的严重缺陷。另外,我们今天的学院式书法教育,大都是因“师”设“课”,会什么教什么,学生万幸能遇到个有比较好的书法、文化功力的先生还好,不仅能技道并进,也能虚心向学;如果不小心遇到个因会写几笔字、参加几次展、写了点不疼不痒文章就做了书法老师的话,恐怕连字都没的写,何论书法艺术。不知这是不是时代的悲哀,学院教育的悲哀,书法艺术的悲哀?
尽管我们今天高兴地看到书法教育专业已有专科、本科、硕士乃至博士的设置,有一定的梯队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全国近六十所高等院校争先恐后地办这个“艺术”专业,好象书法家可以“批量生产”了。成千上万的学子挤在这条小路上,有的是为喜欢书法艺术而搏,有的却为金钱与名气的诱惑;更严重者,很多的学子实在是文理成绩不好,无可奈何地选择了文化分数相对要求较低的艺术门类,反正也算是大学生,就糊里糊涂地来上学了。至于自己真正是不是这块料,是否真的喜欢这门艺术,从来也没好好地衡量过,上大学为一毕业证而累。因此,我们看到的书法教育,就是在这无奈的应试教育制度与要求较高的传统文化碰撞的夹缝中生存着,有时是一种虚假的艺术繁荣,而最终受害的是一代学子,是我们悠久的书法历史与文化。
但乐观地看,如果教育部三令五申的强调中小学要加强写字课的通知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不变成摆设,高等书法教育能上升为完整意义上“书法学”学科 ,我们的院校能真正地坚持“育人”的观念,逐步摆脱功利心和害人不浅的教育产业化,社会上的各种书法展事真正能以繁荣书法事业为目标,教育部门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条不紊地实施,那么,当代的学院式书法教育一定会持续“热”下去,其前景也应该是非常喜人的,书法教育专业的招生与办学也会非常地“诱人”,改革开放三十年,对当代书法的推进作用还是很明显的,尤其是近几年,当代书法格局、质量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经济发展与艺术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对艺术的追求也在不断增长。而全球化的加快,也让人们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人们在继承的同时又在不断地谋求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发扬了书法艺术。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书法教育尤其是学院化的书法教育的明天一定很美好。
注释:
[1]见山东《生活日报》2007年2月28日讯,记者蒋波报道。原文为“2007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测试新闻通气会召开。据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专业测试人数为169271人,其中美术考生达到9.81万余人。”
[2] 据最新的资料统计,全国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共742所、高职(专科)院校共1109所、独立学院共317所、分校办学点118个。全国设有与书法专业的院校61所,其办学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四个学历层次,学习方式有全日制、成人教育及函授。此外,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还设有书法博士后工作站。在这61所院校中,有近四分之三的书法专业是2002年后设置的。
[3]陕西省目前招收书法本科的院校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咸阳师范学院及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招书法硕士,而西安交通大学不仅招硕士研究生,钟明善教授还在人文学院招收书法博士研究生。
[4]1962年3月,文化部接受潘天寿、傅抱石等人意见,决定由浙江美术学院筹建试办书法篆刻专业。1962年8月,浙江美术学院第42次院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中国国画系筹备书法篆刻专业。 1962年10月,由陆维钊、刘江、李世英等人去上海、绍兴、扬州、苏州、杭州等地收购碑帖、印谱等教学资料。1963年7月,书法篆刻科正式成立。由陆维钊负责,诸乐三任导师,沙孟海、刘江、章祖安等5人为教学小组,并请朱家济、方介堪任兼职导师。1963年9月,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名,是为中国高等学校设书法篆刻专业之始。
[5] 1979年9月,浙江美术学院首次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5名(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
[6]丛文俊《当代书法教育的理论思考》,载《中国书法》2007年第6期,第106页。
[7]从教育部的官方网站的统计看,1990年我的高考升学率为27.3%,2002年扩招后达到最高的83.5%,2008年为72.7%。又据 2010年06月03日 《
重庆晚报》报道,2010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预计69%。虽然教育部官方还没公布2010年的高考升学率,但维持在70%左右应该没问题。这也就说明,有近40%的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这种状况在10年内并不能有效解决。
[8] 关于书法学科建设,陈振濂先生有其为主编的《书法学》一书,后又与路棣先生等合作编写了大学书法教材集成共十五种。
[9]刘正成先生力倡书法学科建设,有《书法学科建设三大结构》、《个案研究与教科书的编写》等相关文章,颇有创见,是较早提出建设严格而科学的书法教育学科的人士,对后来参与者启发很大。上述二文分别见1996年6月12日《书法导报》,1996年8月21日《书法报》,并见《刘正成书法文集》,青岛出版社,1999年。
[10] 沈鹏先生有与陈振濂谈书法理论研究一文,发表时题为《方法论·基础理论·书法批评》,其中有相当的内容涉及书法学科建设,亦能给人一定的启迪。文载《中国书法》1997年第二期。
[11] 丛文俊《新世纪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展望》,文载台湾中华书道研究《跨世纪书法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抽印本),2000年。其后,丛文俊先生又发表了《再论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文载《国际高等书法教育论坛论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三论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文载《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另外,在《中国书法》2007年第6期,丛文俊先生又发表了《当代书法教育的理论思考》一文,对其书法研究与书法教育、书法学科建设等思想进一步深化。
[12] 关于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筹)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几次相关的会议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2002年 5 月,在“中国文联代表会议”召开期间,由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刘守安教授召集,在首都师大召开了第一次非正式会议。参加集会的尉天池、丛文俊、秦永龙、刘守安、张同印、苏士澍、叶培贵等人一致倡议筹备成立有关书法教育的学术组织,调动全国高校书法教育的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为我国的书法教育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2002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三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会议”期间,由钟明善、丛文俊、秦永龙、倪文东、徐超、郑训佐、刘守安、叶培贵、任平等人提议,经过全体高校代表及有关代表商议,向全国50多所高校发出了“关于筹备成立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研究会的倡议书”。此倡议经有关人士向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启功教授和欧阳中石教授请教,得到了启先生和欧阳先生的肯定和支持,启先生和欧阳先生在会议期间还看望了与会代表。2002年12月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召开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筹备会。经过讨论,会议达成以下意见:(1)名称拟以“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研究会”为宜;(2)本机构应隶属国家教育部;(3)聘请启功先生挂帅;(4)在召开成立大会的同时,举行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2003年1月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召开“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筹)”第四次会议。会议就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一致意见:(1)本组织的名称定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研究会”或“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比较合适;(2)本组织的性质为:高等书法教育和研究的学术团体,注重专业性、学术性和权威性;(3)本组织的人员构成:除了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工作者,还邀请其他关心和支持书法教育工作的专家,如: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主要领导、全国书法专业新闻出版专家、全国珍藏有书法遗迹资料的各大博物馆的专家等;(4)本组织的筹备联络处设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书法专业;(5)本组织拟挂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目前正在积极准备有关章程草案和文件材料,并和有关方面领导取得联系;(6)会议还研究讨论了研究会的章程,并委托有关专家开始起草章程草案,等草稿写成后再认真修改,并正式上报。2004年5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筹)”第五次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要为北京地区高校的书法教育工作者。此次会议共研究了缴纳会费、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每两年举办一次书法作品展览、.不定期编辑会刊《高等书法教育通讯》等事项。2004年6月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召开“中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筹)”第六次会议。会议主要研究了正式召开全国筹备会议的有关问题和相关的事项。2004年6月2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正式筹备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议一致通过筹备会的大本营设在北京师范大学,由启功先生担任名誉会长,欧阳中石先生担任会长。会议初步形成了组织机构及人员构成方案,讨论研究了下一步的筹备工作和今后的学术活动,要求广泛联络全国各高等院校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加入,壮大队伍,开展教学成果交流和学术研讨,不断推动高等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此外,一些院校也举办过以高等书法教育为主题的研讨会。如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了“国际书法教育论坛”;北京大学主办了“北京大学与艺术教育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成立大会”、绍兴文理学院书法学院主办了“全国高校书法教学创作研讨会”等。另外,近几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书学理论研讨会及各美术(艺术)院校(系)等部门举办的书法学术会议中也有对高等书法教育的相关讨论。
[13]目前,书法专业仍然是艺术学(一级学科)所辖的美术学(二级学科)的一个专业 方向。而设在历史、中文等学科下的书法专业,更无法体现书法专业的特色。
[14] 2004年12月,在由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联合举办的2005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明确提出从2005年起,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与毕业生就业状况要进行适度硬性挂钩。2005年6月,教育部又发出了要求全国所有院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要达到73%通知。相关的报导可以参看2004年12月11日、2005年5月29日《中国青年报》。
[15] 详见陈传席《谈当前中国画坛的几个问题》一文,载《美术观点》第1期,民族出版社,2004年7月。
[16] 丛文俊《二十世纪书法转型——人与文化的分析》,文载《书法》2000年第一期。
作 者 简 介
刘天琪,美术学博士,副教授。1972年生,吉林农安人。2003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书法史与书法文献方向硕士学位。2009年7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美术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从事美术考古、汉唐碑志等相关研究兼事书法篆刻创作。
文章入选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2006年);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2009年);2007’苏州明清国际书法史研讨会(2007年);第七届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2009年);全国第四届正书书法大展理论研究会(2005年);全国第二届高等书法教育理论研讨会(2004年);纪念黄庭坚诞辰960周年理论研讨会(2006年);碑学及康有为学术研讨会(2005年)等,另有书法研究文章见《书法研究》、《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