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如何深度发挥人文学者的精神创造力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6-27 19:16
标题: 如何深度发挥人文学者的精神创造力
如何深度发挥人文学者的精神创造力
——在庞朴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上的发言
刘梦溪
庞朴先生在中国当代学术界是一位重要的学者,如果不用思想家的概念,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真正有思想的学者。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他的学问非常有深度,包括学理的探讨和知识的累积,都能见出深度。做学问的人很多,但是学问有深度的人却不多。庞先生在他涉猎的领域都有独到的建树。王学典先生曾帮助编了四卷本《庞朴文集》,这是庞朴先生生前对自己一生学术成果的一个定稿。但是对庞先生其人的评价来讲,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他深层的世界并没有完全向我们打开。这个可以理解,有真思想或是有特殊经历的人,他的深层世界总会有特定的保留。不过,庞朴先生的经历还不算复杂,比如他没有被打成右派,他也没有在1959年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可是他内心的创痛并不比被打成右派的人少。他对时代风气的领会和关注比一般人要更明晰一些,但是他却没有表露出来。在这方面可以说他是一个特殊的人。他是历史学出身,但长期研究的主要范围则是文化哲学,或者说是中国思想史,而对辩证逻辑情有独锺。
他的思想深层没有向我们完全打开并不奇怪。一些有智慧的人都会感到精神的孤独,因为说到底是知音难遇。心里有话想向最好的朋友讲,但是这样的朋友遇到不易。可以说,大多数有思想的学者一生当中都难以遇到这样的朋友。从嵇康到陶渊明,到刘勰,到王国维、陈寅恪,他们都感到人生的孤独。陶渊明说:“知人未易,相知实难,淡美初交,利乖岁寒。”这是对人生的深切感悟。陶渊明的作品并不太多,但他的深层的感触实在太深,化作无可奈何的淡泊,可仍然掩盖不住忧伤和感慨。梁任公讲陶渊明的思想,认为跟刘宋的政权交替没有关系。陈寅恪不赞成这一说法。庞朴是有思想的学者,他的内心也不无忧伤。我跟他接触不算少,但很少畅怀交谈。据我了解,跟他能够畅怀交谈的人似乎寥寥。今天,我们了解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的内心为什么相当程度地封闭起来?这是思想史的课题。不止庞先生一个人,你看真正有思想的人,谁真正打开了自己的思想?如果庞公的思想世界能够打开,他的成就会比现在高出许多。
庞朴的难能可贵,在于他在自我拘谨中又突破了某些东西。一旦涉及一些具体的学术课题,像火历问题,像有无问题,那是非常重要的学术创获。刚才冯建国先生讲到“一分为三”,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可认可的程度还可以讨论,到底是三还是二,还是合二而一?我觉得三也好,二也好,最后都是要归于一,《易》理“天下同归而殊途”,可谓颠扑不破。二三之分都是殊,背后的理则是一,无法逃过朱子讲的理一分殊。
他去世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我的文章也不能完全打开。他跟我说过一些有滋味的话,一次我说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的思想不能全打开。他说你能全打开吗?我说我好像比你好一点。他说你年龄没我大。我说你的能力应该发挥更多,他说最好别发挥更多,发挥更多就没有我了。这是原话,我文章里没有具体写。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不仅学问上有深度有能力,在做事情上其实他也很有能力。我们看以往的大学者,他们的思想和事功开展的程度,都相当之高。比如很多学者年轻时办刊物、从事教育,投身社会。熊十力参加辛亥革命、打仗、尚武,黄侃年轻时是湖北本县区的一个领袖人物,他们都有安道易俗的的抱负。陈寅恪是最安于书斋的学者,但是驱赶曹云祥校长的时候他参加了,而且跟学生站在一起,这很有意思。
我讲这些掌故是由庞公引出来的,一个最优秀的人智慧是多方面的,常常觉得自己还没有发挥,庞公就是这样。他是我见到的聪明而有才能的人。庞先生的这些思想并没有展现在著作当中,他也没有写自传之类,当然他也可以写,但是我想他可能也不愿意写。很多人写自传,但钱锺书先生表示不以为然,他说自传大都不可信。
感谢山东大学,感谢王学典、冯建国先生,冯先生是专职照顾庞先生。庞先生晚年有一点臆想症,感觉好像有人在迫害他,我觉得这是他心理深处的真实表露。我比庞先生小十多岁,但是我心灵的打开也很迟,长期有一种忧虑,我不知道在忧虑什么,其实很多事跟我没有关系。但是我会感到有一种好像跟我有关系的东西伴随着我。我的学界很多友人,都比我大八九岁、十几岁,我知道他们很多人都有这个感觉。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文化环境,让最优秀的人才感到无忧无虑,这是中国学术建构的基础条件。精神打不开,生命的创造力就不容易泉涌般的发挥出来。
庞先生是一个优秀的学人,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如何把学问做得有深度的典范。但是他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完。有一段他对方以智感兴趣,注疏《东西均》,但他没有做完。方以智研究是一道学术难题,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人在做(有人插话:有一个人在做,做得很不错)。当时我问庞先生,为什么不做了?他说太难了。
(原载2015年12月30日《中华读书报》,系根据发言的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寓目,故舛误较多。兹略作校订润正,有兴趣阅读此文的朋友请以此稿为准可耳。)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