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其实包括器物层面和制度、思想层面,《通史》除了介绍传统的丝绸、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的外传之外,还特别介绍了物产和技术的引入。如果我们来看各种植物来源的话,真的会大吃一惊:我们原本认为是地道的中国特色物产的植物,原来都是“舶来品”,正如张国刚教授在书中写到的:“倘若没有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换,人类的日常生活都会单调匮乏至极。”很多物种早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茉莉花》一歌已经成为了“中国民歌”,其实“茉莉”是晋代的时候从西亚传入中国的。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1931-2018)的名著《哥伦布大交换》(The Columbian Exchange: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Greenwood Press 1972)则对大航海时期东西半球之间的一场有关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的大转换,从生态环境与历史事件、社会变迁的关系来予以解读。其实自从克罗斯比创造并开启了“哥伦布大交换”的概念以来,有关物种迁移的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通史》对这些物种源头的考察对于我们今天破解各种中心论,真正从互动中来理解全球的历史是会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