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20日,以“华文文学的文化传承与时代担当”为主题的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广州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副主任何亚非,暨南大学校长胡军,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等出席开幕式。
大会以“语言寻根、文学铸魂”为宗旨,旨在分享世界华文文学最新成果,团结世界各地华文作家,追寻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文学梦想,推动世界华文文学创作。此外,大会一致通过了《广州倡议》,并宣布成立“世界华文文学联盟”。
根植异域守望中华
经过几千年发展,文学已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华人迁徙的文化足迹,华文文学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其创作和研究欣欣向荣。
“华文文学作用独特,华文作家大有可为。”韩启德表示,华文文学伴随着华侨华人移居海外的步履,在异乡生根发芽,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遇、交汇、交融开出的文学奇葩,为世界所关注。他说,广大海外华文文学作家根植异域,守望中华故土,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在慰藉游子乡愁、温润侨胞心灵的同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赓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丰富着世界多元文化的色彩,也培育着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谊之花。
裘援平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全球华文文学界人士,特别是华侨华人文学家、艺术家扎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挥融通中外、学贯中西的优势,植根中华优秀文化土壤,借鉴不同文明文化精粹,遵循文艺规律,观照现实生活。
“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加州天使岛木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饶芃子表示,海外华文文学既有本民族基因,也有“世界性”因素,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文学特质。随着新移民文学日益受到关注,海外华文文学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进程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为世界性的汉语文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世界文学中的“新板块”
从1982年在暨南大学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研讨会,到今天举办首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在中国已走过30多年历程,成果丰硕。但有学者表示,作为新兴学科,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还要认真总结经验,对带有本学科“根性”和特性的理论进行凝练。
任何一种新的文学传统的形成、发展,其特质主要表现在经典著作上。饶芃子表示,海外华文文学已出现一批优秀文学作品,有必要探讨这一领域的艺术传统与艺术创造个性等问题,清理出其中的经典谱系,辅以国别间文学的影响研究,从历史和文本承传角度去解读,展示这一领域所形成的新文学传统,阐明其与本土的联系和区别,诠释其中的“新”和“不同”。这不仅有助于把握这一特殊文学“世界”的发展和律动,而且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海外华文文学的经典化问题和经典文本研究,既是海外华文文学及其研究深入发展的关键,也将为世界文学史重构提供一个新板块。”饶芃子说。
“近年来,海外关于‘华语语系文学’的讨论与实践,既显示出海外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界以‘边缘’谋取美国汉学‘中心’话语权的努力,又反映出他们借反殖民、去中心化等学术理路与中国大陆争夺学术主导话语的心态,其中隐含着浓烈的‘话语政治’。”在深圳大学教授李凤亮看来,“华语语系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在价值立场、理论方法、研究旨归上差异明显。不过,前者也为流散文化语境下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形成提供了学术启示。他认为,对于不同概念与术语背后的学术偏差与文化误读,要理性看待,并以建设性的对话态度妥善处理学术问题。
写好中国文学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的文学、文化。华人作家严歌苓表示,“现在有一种奇怪观点,认为中国文学必须得到国外认同才算是国际化,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是对自己民族文学和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中文是一种充满魅力的语言,丰富且深奥,我们要做的就是写好中国文学,让世界深度地理解中华文化。”
广东省文联原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表示,华文文学在主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更应守住自身传统的审美理想,去俗还雅,让华文文学真正具有独到的眼光,赢得世界尊重。
近年来,随着孔子学院在海外蓬勃发展,世界范围内掀起一场“汉语热”。台湾作家陈若曦表示,与汉语语言一样,华文文学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华文作家也应通过华文文学作品,写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再掀一股华文文学热,进而展现文化大国的自信风采。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时代要求。对此,诗人汪国真以中国古典诗词对其创作的影响为例,表示文学创作应从古典诗词中寻找规律,“中华优秀的传统古诗词通俗易懂,容易引发读者共鸣,经得起品味”,“华文文学创作应从这个规律出发,辅以传统诗歌经常利用的音乐形式,以歌咏言,借此推动华文诗歌及华文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
本届大会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协办,来自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人与会。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