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在探索中追寻农村教育的新境界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3
标题: 在探索中追寻农村教育的新境界
在探索中追寻农村教育的新境界


                      ——杨店学区学术内刊《探索》创刊号读札



                                                      管季超


    在孝南区所有乡镇中,我对杨店镇的教育状况,较之其他乡镇相对而言更为熟悉一些。
    早在1995年春,应当时的杨店镇教育组领导的邀请,我和程崇敬同志一起,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跑遍了杨店镇的所有学校,制作完成了反映杨店镇“普九”成果的电视专题片《托起明天的太阳》。
    从那时起,我就对作为“楚天明星乡镇”的杨店镇的一切信息特别留意。从事专业教研工作以后,又先后与三任教育组(学区)教研员亲密合作,以各种形式或深或浅地参与过该镇的一些教学教研活动,与该镇不少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朋友慢慢熟识起来,并在纯净的业务合作中建立了君子之谊。
    ——杨店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在我区名列前茅。
    杨店镇的党政领导重视教育,杨店镇的人民有尊师重教的传统。
    ——最近十余年来,杨店教育事业发展速度比较快,改革的步子大。杨店教育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常常为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新经验。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杨店镇基本完成了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的有序整合。优化教育软硬件资源方面的举措气魄大,效果好。普教、成职教、幼教,都有可圈可点的亮色。
    ——杨店镇中小学有一大批敬业爱岗,好学上进,热心参与各级教研活动的优秀教师。作为小语、音美、幼教教研员,我对他们中一些深具潜质的青年教师朋友,留有深刻印象。
    这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和印象,相信区内教育界同仁也会有同感。
    在又一年桃花含苞待放的季节,杨店学区教研员崔春同志将学区筹办的学术内刊《探索》创刊号清样稿交到我手中,嘱我写点读感文字置于卷末。
    我一向珍视来自一线工作的同志们的文字,重视来自合作伙伴业务工作方面的请托。欣然应命,以诚恳和友善的态度,表达一些阅文时粗浅的感受,与这本学术内刊的作者和杨店镇中小学教师朋友们作一次交流。
    将近30篇文章仔细读完之后,我获得了这样几个印象:
    一、《探索》学术内刊首期内容比较丰厚,汇积了杨店教育界同仁目前在教育教学诸方面的实践与思考的成果.
    作者们探索的领域是较为宽广的.既有教管人员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下农村学校管理工作的新思考;对如何建立立体管理模式,切实推进养成教育的新实践;对培养和保护学生个性的独到见解;对小学生心灵健康教育的深刻感悟。又有一线教师班级管理经验的实践总结,对教师职业生涯中如何克服职业倦怠的对策分析。
    文章切入角度的多元化,多向度,体现了杨店教育界同仁探索与实践的丰富性和精细化。
    二、也许是因为工作角色背景的特殊性,笔者在研读“学科教学研究”这一版块的18篇文章时颇多共鸣,很受启发。
    ——一线青年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读写结合、乐写悦读中的许多做法,与笔者十多年前在中学语文教学一线时作的若干探索颇为相近,当然也就引为同调,深怀欣慰。
    “雏凤清于老凤声”,欣看新竹蔚成林。教育事业的发展寄望于青年教师承继传统,守正创新。
    ——农村教育受到生源条件、教学设施、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一些制约,现实的困难着实不少。但如果转换思维,重新发现,也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
    本期中即有作者对发掘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乡土文化资源运用于教学的问题,作了颇有新意的阐发。
    ——一线教师工作繁重,能用于系统理论学习和教育写作的时间不可能很多,开展教学科研有许多困难。但一线教师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每天面对许多需要应对的具体任务,每天都会被迫(当然更好的是“自觉”)去思考一些问题。
这样一来,与专业教学研究人员相比,他们更容易产生强烈的研究意识。
    一线教师既是研究的主体,又常常是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所谓“理论”有了一种本能的“反省”。这种“反省”性的研究意识几乎是本能的,不需要特别发动的。事实上,我们一线教师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这种“研究”,自觉的或为了应对工作的,可系统言说的或以“潜述说”状态存在的。
    教学研究的核心是“问题”。所谓“问题”,就是需要研讨的矛盾、疑难。
这种矛盾、疑难,都是与一定的教育教学情境联系在一起的。矛盾总是具体的矛盾,疑难也都是具体的疑难。缺失情境,就没有所谓的矛盾和疑难,也就失去了体验的真切性和研究的针对性,稍不留神就会落入空泛。
    正是在研究的鲜明的“问题解决”的特点上,在研究成果一旦产生即刻可以转化为教育的“生产力”上,一线教师较之专业研究人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果我们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让实践与思考双翼齐飞,让探索与言说相伴偕行,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能够常有发现,常获创意,一定可以积累起丰沛的教育实践智慧,成为问题解决的能手,学科教学的专家。
    本期“学科教学研究”专栏的文章很有几篇比较好地呈现出“应对真实情境,寻求问题解决”的“草根教研”特征,展现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成理、贴近教学实际的朴质风格。
    笔者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深知一线教师的甘苦,能体谅作者们在选择论题、斟酌文辞上付出的艰苦,对本集文章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瑕疵不拟在此过多评说。相信会有机会与作者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再作更充分的交流。
    一位优秀的教师,必然会不断审视自己的教育思想,通过阅读,与古今中外教育家进行思想对话;必然会踏实工作,不断反思,不断积累,凝聚起独具个性的教育实践智慧;必然会不断让自己的专业精神在教育实践中淬火,常放光彩;必然会树立起学高身正,儒雅淳厚的专业人格。
    而这一切,正是杨店镇一线教师朋友们已经努力在做,今后一定会做得更出色的。
    教海探航,是勇敢与智慧者的事业。既然《探索》之门已经开启,春花已然在古驿的田畴绿野中绽放,秋实在握的丰收图景,就是可以满怀信心去期待的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3
   让写作伴随孩子们的精神成长
                       -喜读《春苗》创刊号
                                 区教科所小语教研员/管季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是“难点”、“冷点”、“软肋”。“难”在难教而不易见成效,“冷”在相关研究成果少,专题研究活动少;“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常有意无意之间遭忽视、受冷落。
  当我读到祝站镇小学生习作专刊《春苗》的清样稿时,欣慰之情难以言表。
  祝站镇小的同行们敏锐地觉察到加强小学习作教学之重要,在攻克“难点”、升温“冷点”、加强“软肋”上已经用辛勤的工作,为我们呈现出可喜的阶段性成果。
  --祝站镇小的习作教学,实践了“从一年级起步”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在低年级的读拼音、学字词时,就结合说话训练,相机开展写作启蒙训练。千方百计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童言稚语》这个栏目,即是这种努力所获得的明显成效。
  --祝站镇小的习作教学十分注重“把作文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学习中、精神的成长中”。在帮助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上,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学生在学习写作过程中,通常遇到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不愿意、甚至害怕写作,缺少写作的欲望;二是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即“写什么”的问题没有解决;三是“怎么写”的问题,即语言表达技巧问题。
  祝站镇小的同行们引导孩子们讲述《真情故事》、描绘《多彩童年》,记录《成长足迹》,发现各具个性的自我,呵护《童话屋》,珍视《童言稚语》和《我眼中的世界》。
  “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和基础。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祝站镇小孩子们笔下的人物有了鲜活的性格,平凡的农村生活有了生动的趣味,小动物的可爱、过年的热闹、心中的梦想……都成了孩子们写作的好素材。
  近年来,祝站镇小扎实开展“校本研究”,并在此过程中努力实现教师集体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策略的优化,施教能力的提升。在“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课题研究中,努力让孩子们回归趣味写作、率性写作,实现与生命轨迹相一致的同步发展,将写作变成一种愉快的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展现自我的思维方式,让写作伴随孩子们的精神成长。
希望祝站镇小的同行们坚持不懈地推进习作教学研究,为农村小学习作不断创造新的经验:
  --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丰富生活感受,体现变革中的村镇生活特点。
  --进一步加强习作教学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有机联系,创造更多适应学生年龄特点的习作训练形式,不断激发学生习作热情。
  --在习作教学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习作教学的理论思考,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实践模式,进而形成学生品牌特色。
  祝愿祝站镇小的同行们在农村教育希望的田野里,不断收获新的喜悦;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3
蜻蜓自在飞 诗意何盎然

                      ——与家乡小读者聊天(一)



                                                  管季超


  好大的雪呀!
  透过玻璃窗看,地上已铺了一层厚厚的白被,远远近近的楼房也戴上了白帽子。
  雪花像一群跳着舞的小精灵,扭动着腰肢缓缓飘落。
  刚才,我十岁的儿子已经被这多年未遇的瑞雪所吸引,奔出门,邀小伙伴们打雪仗去了。窗下隐隐传来他们咯咯的欢笑声。
  泡上一杯热茶,呵呵冻僵的手指,我坐在桌前开始与你们——我的小老乡聊天。
  从哪聊起呢?就说去年春天的事儿吧。那一天,家乡镇小的黄校长来找我,说是学校想创办一份校刊,让我参谋参谋。
  我平日喜欢写写画画,参加过市中语会《习作选》编辑工作,现在正参加《小画家》双月刊编辑工作,编刊上瘾,况且是家乡的事,当然热心。
  办刊宗旨呀、栏目设计呀、选文原则呀、刊期呀……我们聊了很长时间。
  唉呀!还没有刊名呢?我们设想中的校刊象一个白白胖胖、有着黑葡萄样大眼睛的婴儿,那么逗人爱,怎能没名字呢?
  “要不,要不就叫《红蜻蜓》吧?”我忽来灵感。
  “红蜻蜓?”
  “是啊!蜻蜓是我们毛陈常见的一种昆虫,体态轻盈,外形美观,夏日飞于荷塘草畔(小时候我还捉了蜻蜓放在蚊帐里捉蚊子哩)。杜甫《曲江二首》诗中说‘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杨万里《小池》诗中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您看,连古人也是喜爱它的啊。”
  “以‘蜻蜓’为刊名,既有形象感,又有地城特点。田田绿荷之上,只只红蜻蜓自在轻飞,诗意何其盎然!”
  “好!就叫《红蜻蜓》!”
  在镇教育组领导的支持下,《红蜻蜓》校刊筹办工作正式启动了。
  短短一年,印行了三期。
  从第三期起,市有关部门批了内部准印证号,区教委领导和市内文化界知名人士题词寄予厚望。
  我觉得我们的刊物整体设计比较合理,文字编审和美工设计的同志动了许多脑筋,小作者们笔下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比较丰富。
  更有两部分内容初步构成了我刊的个性,透出让人感到亲切的乡土气息,那就是学校大事的立此存照(如首发式、献爱心助学、全区校长培训班学员来校参观的记载)和地域文化名人、地方风物习俗的娓娓介绍(首期张天《‘毛陈渡’由此得名》及夏爱华先生文)。
  《红蜻蜓》是一座小小的舞台,却可让“十佳少年”闪亮登场;《红蜻蜓》是一方窄窄的窗口,却可在此一览知名作家的新作(如徐焕云先生的佳作)和古典名篇菁华;《红蜻蜓》是一本薄薄的校刊,却能从容推出本镇教师的优秀论文和下水习作,让我们先睹为快!
  毛陈是鱼米之乡,百年古镇,地灵人杰,藕香水甜,历代崇文重教,英才辈出。毛陈教育承先贤之遗泽,素不逊于他乡;改革开放以来,更开拓进取,屡创新绩。
  毛陈教育界需要《红蜻蜓》记录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成绩;展现教职工队伍的新风貌;提供学子展示才华的舞台;阐发渊源流长的地域文化传统;倡导尊师重教的新风尚;凝聚兴教兴镇的人气民心。《红蜻蜓》的问世,可谓生逢其时,得其所焉。
  每期《红蜻蜓》印出后,黄校长都给我一二十本,分赠给市内外文化教育界领导、前辈征求意见。看到这本校刊的人士都赞不绝口,钦佩毛陈教育界的同志有胆略、有气魄,一个农村乡镇小学,居然办成了这样一份校刊,并且能坚持下来,着实不易!
  ——我省知名人物画家、湖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查家伍先生看了本刊,非常欣赏封三封四的学生美术作品,当即决定选发黄丹同学的一幅画作,并嘱我每期都送一本他看。
  ——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孝感文化研究》主编李守义先生获赠本刊后,称赞“开了我市小学办刊的先河”。
  ——我市第一位自由撰稿人,我的挚友知名青年作家陈大超先生应请为我刊读者题词,并应允为《红蜻蜓》写一篇千字文……
  我们的《红蜻蜓》是否办得尽善尽美了呢?当然不是!领导、行家的鼓励更多的是对《红蜻蜓》的未来寄予厚望。
  黄校长和具体负责编辑工作的几位同志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正在为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作新的努力。
  前不久,在《红蜻蜓》编务工作座谈会上,我直率地谈到:目前刊物中的不少学生作文缺乏童趣,不是从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有为“做”文章而写文章的感觉,从中也折射出我们为师者的价值观、审美观、教学观有待更新。老师平时的写作教学对主题(中心思想)的过度强调,并且所强调的基本被规限在政治意义、思想意义、教育意义的狭窄范围内,(现行小语教材中的不少文章亦如此),致使文章题材“撞车”,立意趋同模式化,失去了天真浪漫的童趣童趣。
  这正是目前全国语文教育界深刻反思的积弊之一。
  聊了这么多,就此打住。最后给小朋友出四个作文题,如果有兴趣,请你写写,看谁写得最有味:
  ①请问问村里60岁以上的人的名字,再问问村里40岁以上的人的名字,然后写下来,与你现在班上同学的名字比较一下,一定会有所发现,好好想一想,就可写成一篇文章,题目嘛,你自己取好吗?
  ②小时候在家乡龙宫、焦湖两所小学读书,课余我们玩珠子、“洋画”,暑假做泥巴手枪,“搭”泥巴“炮”,捉“秋蛉”(知了);有年冬天我还“偷倒”把算盘当滑板在冰上滚着玩。你们现在课余玩些什么过瘾的游戏?能不能一口气写出十种来(要写清楚如何玩法)?
  ③春节临近,“接媳妇”、“嫁姑娘”的人家多了。小时候我最喜欢去看人家“接新姑娘”了。为么事?有喜糖吃!看那些大人逗“新姑娘”几笑人啰!其实,农村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中民俗活动占了相当份量,随着现代文明的冲击,城乡生活习惯趋近,民俗已渐行渐远了(现在城里不少人家春节都不贴春联)。你能不能写一次原汁原味的农村婚礼或葬礼?能不能写写踩高跷,划彩莲船,玩龙灯?写写我们老家乡下是如何过年的?会画画的同学还可以给文章配上插图,一定蛮有味!(这个题材城里伢是写不出来的哟!)
  ④20多年前我读小学时,毛陈镇可没现在繁华(那时连洗衣服的“臭肥皂”都要票供应,还能当礼品送人呢)。请你设想一下20年后,咱们毛陈镇又会是怎样的美景呢?

  附注:本文原刊孝南区毛陈镇中心小学校刊《红蜻蜓》2001年第1期(总第3期)。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4
悠悠古镇 皎皎新星


            ——致家乡毛陈高中《新星》校刊主编的一封信(节选)



                                                           ★孝南区教研室 管季超



  感谢学校各位领导和《新星》编辑部同仁热情相约,得有机会回家乡参加此次“《新星》编务工作研讨会。”
  我觉得,继续办好《新星》校刊至少具有如下意义:
  ——继续办好《新星》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需要。
  教育文化学者认为,存在于特定时空中的文化,构成一定的文化环境,具有习染、塑造的教育功能。
  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之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即为“校园文化”。简言之,校园文化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呈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与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当然可作多方面的努力,但办好《新星》,无疑会使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获得一个很好的着力点,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可以造福于今日之学子,也可以传之久远。
  ——继续办好《新星》,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母校意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出自名校的学生往往比较“牛气”,乐于主动道出毕业于何校。名校更容易让师生有归属感、光荣感。
  我把这种现象姑且称作“母校意识”。(一个让毕业生羞于提及的学校,怎么会是一所好学校呢?)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热烈隆重的仪式欢迎来校的新生,给新生一种强烈的第一印象:“呵,这里是我的母校,能在这样的学校上学是多么光荣啊!”
  近几年,我兼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杂志的编辑工作,受托组稿,去过北京、长沙、郑州、广州等地的二三十所民办学校,这些学校创校时间不长,但几乎都有校旗、校徽、校歌、校服,印刷精美的校刊。为什么?为培育学生“母校意识”。
  母校意识的核心是光荣感、自豪感和热爱母校的感情,有了这些,会增添沉重奋进的动力。
  ——继续办好《新星》是醇化校风,形成办学特色的需要。
  社会、家长评价一所学校,往往一言以蔽之曰“校风好”或“校风不行”。可见人们最看重的是校风。
  校风即学校风气,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稳定的行为习惯和精神风尚。
  优良校风是长期教育和营建的结果,一但形成,又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优良校风是坚持严格管理的结果,一理形成,会成为一种巨大的管理力量,对学校全体成员产生凝聚力、约束力、激励力和同化力。
  精心办好校刊,充分发挥其综合效能,积以时日,一定会对醇化校风直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一所学校,如果有一二方面与众不同又特别“出彩”,即为“办学特色”。特色的形成过程,是全校师生积极进取的过程,是学校“个性”形成的过程。
  ——继续办好《新星》也是以积极的姿态塑造学校良好的公众形象,美校誉、广生源的需要。
  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与全校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学,必须有公关意识、品牌意识、经营意识。
  ——继续办好《新星》,更是服务语文教学,培育文学新星的需要……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4
开在村野的春花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管季超





  孝南区目前仍是农业为主的县区。
  全区工作的重点是"三农问题"。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村教育。不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教育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
  而在农村教育中,由于受到教育管理(检查、督导……)体制的制约和一时难以克服的现实困难,"村小"常常有可能被遗忘在较高层级的教育行政、教学研究主管机关的视线之外。
  村小的生存、运行存在哪些困难,村小教师有哪些工作和生活中的迫切需求。村小如何适应生源减少的新形势,村小教师的业务提高和同侪合作该如何进行……都是应该直面的课题。
  群益小学是让我们产生强烈的学术合作愿望的一所村小。
  这所学校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气场",让每一位身处其中的教师将困难掷于脑后,将责任担在肩上。让我们对这所学校的教师群体油然而生敬意。
  我在最近半年中三次到过该校,享受一线教师朋友们纯净如水的同志情谊。故乐于借小报之尾一块隙地郑重推荐鲁凤华、刘敏、鲁勇、李力刚四位同志的文字,希望大家都以赞赏的眼光欣赏这一丛开在村野的春花。


                                                          2008-6-1
  (此文为管季超同志为卧龙学区群益小学校报《卧龙潭教育》总第九期所撰编后语)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5
教育在细节中彰显变化

                                                                   管季超


  2000年9月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厚厚的《新时代汉英大词典》,这是当时最新最全的汉英双解辞书。
  《中国青年报》记者江华细心地发现,该词典新增词条4万多个,新词汇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新变化。
  记者对社会变化的敏感确实超乎常人。其实我们只要稍稍留意一下身边的生活,也不难发现——最近20多年,我们的生活几乎在每一个细小的方面都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的格外引人入胜之处,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平淡从容;不在于宏大壮阔,而在于开始关注普通人的需要;不在于层岚叠嶂,而在于润物无声。
  让我们将视线投注到教育,拈出那些最炫的细节,看看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先看看高校里那些变化的细节吧:
  ——“偏才少年”满舟和韩寒均因在17岁时写出20万字的著作而引起社会关注。满舟著有《黑客攻击防范秘技》,并担任三家网站的CEO,复旦大学将满舟招为保送生。该校认为对一些有特殊潜能的学生,需要加以关注、挖掘和培养。该校同时欢迎韩寒旁听学校任何一门课堂。
  ——“南开大学首届大学生写作学学术研讨会”从筹办、组织、主持到报告人都是该院文学院学生,而不少听众则是该校教师和邀请来的专家。
  ——17名已成为企事业界精英的复旦大学校友受聘担任母校素质拓展“师友计划”第一批导师,帮助学弟学妹规划人生发展道路。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有一个“创新基金”,凡课余时间有兴趣搞科研课题的本科生均可申请,进入这一基金的学生,不仅可以使用教师和研究生专用的实验室,每年还能获得2000元的资助,用于实验和撰写论文。
  如果青年人都把大学视为精神文化圣地,在其间锻造独立人格,丰富心灵,提升创造能力,我们的民族就积蓄了巨大的精神势能。
  发生在高校的这些生动细节,与中小学校园里的变化细节颇为默契:
  ——清华大学附中阎梦强老师送给学校校庆85周年的一份“厚礼”是学校为他出版的论文集《中学化学教育文集》。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今后会成为教师管理者必须首先建立的基本观念。
  ——2000年,上海、北京的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两地为名师设立“工作室”的消息。虽然慢了好几拍,《武汉晚报》去年12月16日,还是刊出了《我市明年成立“名师工作室”》的短讯。
  纯属为了好玩,笔者近十年来读刊读报随手留存的各地招聘教师的广告竟然达到上千家。广东(深圳)等南方城市占绝大部分,也有新疆和西藏等西部地区。不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现在的“孔雀”,东南西北都可以飞了。
  ——2004年1月1日,《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3月,国家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小学生《守则》、《规范》,将原《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合并为《中小学生守则》,新增了诚实守信、加强实践、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网络文明、安全自护、心理健康等时代特征鲜明的内容,与之配套的是更为详尽的《行为规范》。
  十几年前,年仅14岁的少年赖宁为扑救山火力竭牺牲,作为“见义勇为”的少年英雄,他的照片被几乎所有的中小学挂在校园。十几年后的今天,教育界为“赖宁照片该不该摘下?”引发争论。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切莫以为这是无奈的感叹,其实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具有时代特质的一代新人正在成长。直面变革的挑战,还是僵化守旧,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得不作出的诀择。
  四川泸州梓桐路小学刘川校长发现:“坐地上的孩子很快乐,接嘴的孩子最聪明。”从1998年起,天津市河西区卫东路小学为减轻学生负担,在小班化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无课桌、无书包、无家庭作业的“觅食教育”。北京建华学校教室的三面墙都设计成写字板,学生可以即兴在上面写字绘画。福州三中的老师们认为“与其抄作业,不如开天窗”,鼓励学生暴露学业不足。黑龙江省一所村小双榆树小学与城里学校不同的是,校园的“花园”不种花,不种草,稻谷是惟一的品种,该校老师认为,农村学校不能只追求升学率,城乡不宜用同一教育模式。男女生分班教学,男女分校已屡见报道。
  教育模式的探索越来越多元化,也越来越被宽容。变是永远的不变:
  成都西川中学初二(2)班的家长会上,老师、家长、学生坦诚沟通,领到奖状的孩子和家长一边发言一边抹眼泪。昆明金康园实小不设班主任,班干轮流当。淄博一中用ISO管理学校,学生自己创作的名言上了灯箱。杭州韶山中学初一(2)班30岁的班主任洪建斌“胆大妄为”,将班级管理全面“社会化”,班长竞选组阁、卫生区包干拍卖、教室设施承包、自办市场纳税、图书租赁筹资……
  我们没法不感叹,教育的变化虽然不及经济生活的变化那么迅猛,但也与整个社会变革大潮一起澎湃向前。以人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充分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和学生的个性,师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才可能得以展现。转变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宽容多样化的教育改革探索,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
  让我们再关注一些鲜活的细节,或许会得到更为丰沛的启示:
  ——在北京27中礼堂,中科院院士朱森元对向他提问的学生说:“你提的问题很好”。《中国青年报》2000年11月9日以《中学生“舌战”科学家》的耸人标题刊发新闻特写。北京80中学生小孟因研究“潜在危险小行星2001YB与巨蟹D座流星雨”获得第23届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长奖”。北京市昌平区“乐园杯中小学生教室设计大奖赛”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学生荣蕊早有“在童话般的教室里学习成长”的愿望,这下至少可以在设计稿中提前实现了。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不屑答只要求判断是非的问题。北京九中高二学生于亦萌发表文章的题目居然是《大人其实什么都不懂》。广东省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初二学生紫华凌对《物理》课本中涉及“回音壁”的内容经过反复实验,提出质疑,中科院声学研究所著名科学家关定华来信予以确认。
  像这样有批判意识和独立见解的学生将来会随“校”可见。因为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宽容不同的见解和“另类”的选择。广东足球专家黄渊通过记者发出的呼吁“要保护足球少年的个性”,《中国青年报》以《个性无罪》配发点评短文。
  ——现在的孩子接受着比前代人更为严整、多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北师大附中学生每周一下午会到校礼堂听跨国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职员上“商业道德”课。北京汇文中学和清华附中的9个高二学生发起网络连续剧创作赛,吸引了众多电视和报纸媒体的目光。笔者18岁时第一次出省旅游,而今,济南市花园路三小六年级学生李小楠和北京中古友谊小学学生李想代表中国儿童“飞”到荷兰“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儿童大奖”作评委,有不少孩子干脆在小学、初中就走出国门,负笈求学。
  ——我们用不着过分担心独生子女“长不大”。其实他们深知未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全球各地2500万人在学中文,日本出资让青年学生到联合国各机构“义务”打工,已足以警醒他们要发奋自强。
  读者朋友对前些年“中日学生夏令营”引发的讨论不会淡忘,也一定会对媒体报道的各地中小学开展“磨砺教育”和“野外生存课”的活动拍手叫好。
  随着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育会面临更多变化之莫测与选择的艰难。
  我们常常不能不正视教育发展的种种困难,心生一份沉重、一份责任。
  笔者在铺陈上述细节时,去取之间,力图放进一种眼光,带入一份思考。相信读者朋友也会有各自不同的但肯定会有意义的解读。
  参天大树萌生于幼苗,关注变化中的细节,细节中的变化;回望变化中的我们,思考该如何作出新的改变,一定会很有益处。您以为呢?

  附注:上文发表于2005年5月17日《孝感晚报》的《季超视点》专栏。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5
一扇别致的窗
                                       一本耐读的刊



             ——喜读孝感市孝南区三汊镇中心小学校刊《小教之窗》



                                                           ●孝南教科所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工部的这两句诗中的前一句,把中国传统建筑对窗的美学追求,给了一个非常中肯的概括。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绝不仅仅是为了透光和透气,一扇好的窗,应当是一个好的画框,室主在室中面朝窗时,首要感受,应当是觉得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图画。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是写意画;“榆柳萧疏楼阁闲,明月直见嵩山雪”,这是工笔画。把窗景当成画,“画框”便须有非常丰富的变化,这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体现得尤其鲜明,“画框”本身极富装饰趣味,透过窗看到的“画”,也随游人之步移而景换,美不胜收。“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是“画”,也是诗;“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是“画”,又是音乐。
现代的建筑虽然在材料使用、功能构造、审美风格上已大异于传统建筑,但承续“使窗如画”的优良传统仍是不遗余力的,或者说比前人更重视窗的功能性,更重视窗的美学意蕴。
当年轻有为的三汊镇小校长周雄同志送来该校已印行的八期校刊,嘱我写篇评点文字时,一看到《小教之窗》这个刊名,就觉眼前一亮:好!好刊名!
推开一扇窗,让本校教师的实践智慧传扬开去;打开一扇窗,让小学教育改革的海雨天风飘洒进来。定此刊名,三汊镇小的朋友们是这样的想法么?
翻开《小教之窗》总第一期扉页,看到这样一篇《开篇词》,印证了我的猜想。这篇《开篇词》很短小,不妨全文照抄,以飨读者。
《小教之窗》是展现我们三汊镇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情况的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您看到的是有关学校管理、教育信息,教研实践、教改动态、教育成果等方面的文章。虽然文章篇幅都较短小,但我们相信:只要脚踏实地从一篇篇小文章做起,就能把学校素质教育这篇文章逐渐做大,达到以“小”取“胜”,由“小”变“大”的境界,以“教科研兴教,教科研兴校”为新课题群策群力,共同谱写新的篇章。
这一篇《开篇词》是我见过的最短小的创刊词了,言短而意长,平实朴质中见豪迈之气。乡镇学校,有此豪气,尢应击节叹赏也。
《小教之窗》第一期印制工艺是简陋的,印数据说也并不多,但栏目设计却很丰富:
《校园通讯》——这是学校教育教学重要活动的“新闻频道”;
《教研论文》——这是展示一线教师实践智慧的“百家讲坛”;
《教例点评》——这是进行微观教学研究的“百科探秘”;
《教坛杂语》——这是让思想火花绽放的“锵锵三人行”;
《教改前沿》——这是立体展示教育创见的“波士堂”;
《下水作文》——这是展示教师文字创作的“子午书简”;
《学生时代》——这是推介本校学生优秀习作的《大风车》。
薄薄一册校刊,运思却如此细密,想来校长周雄和担任具体编务工作的同志是灶上灶下好一通忙乎,费了一番烹炸煮烤的功夫的,想不“色香味形器”俱美都难,正宗的三汊“老锅土菜坊”出品。
从第一期到第八期,每期都有一、二篇文章让我得到启发,一线教师的实践智慧值得珍视。看到笔者这篇评点文字的朋友或许无缘看到这前八期,那就不妨也抄录下来,请您瞧瞧。
就像咱们冇得口福品尝“满汉全席”,听听郭德刚给咱《报菜名》,也享“耳福”啊!
第一期:①《浅谈语文与自然的关系》/作者熊建芳
②《给老师挑“毛病”》/作者周雄
第二期:①《创造性思维训练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作者黄凤兰
②《农村小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作者陈芳
第三期:①《信息技术教育的尴尬》/作者丁险峰
②《和学生一起背书》/作者周雄
第四期:①《第一次走上讲台》/作者江平
②《教学语言要严谨》/作者陈保华
③《备课就是备个性》/作者张祥鸿
④《洒一腔热血,育万千桃李》/作者胡雄艳
第五期:①《合作教育: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六期:①《教师日志》/作者姚少云
②《“情”——课堂教学的灵魂》/作者姚少云
第七期:①《守住一份真诚的期待》/作者李晓聪
②《李金根扫地》/作者姚少云、陈凡
第八期:①《“三心二意”教英语》作者姚少云
②《<轮轴>教学之感悟》/作者江保勤
③《和学生一起的日子》/作者丁琛
各期之中,还有一些素面朝天的朴质之作未及提到,遗珠之憾是难免的。上述文章或许在题材的选择和文题的拟制上更能让人“闻香寻味”,让笔者印象深些罢了,老师们不必介意哈。
限于财力,三汊镇小校刊每期印数并不多,校外人士所知者因此也不会太多。但这本校刊是实实在在起到了类似于大学《学报》的作用,该校的老师们都以能在校刊上刊发文章为荣。
这本校刊有一些自然形成(也或许是周校长、姚主编的匠心独运、妙手剪裁)的特点:
——特别注重以简洁朴实的文字作学校重大事件的实录,若干篇《教学简讯》按时序读下来,俨然已是一段真实可信的“校史”记录。
——特别贴近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例如各期中刊发的“教学实录”、“课例评析”;例如第四期在《热点论坛》栏中集中刊发的四篇关于备课问题的学术探讨文章。
——特别注重推介本校的优秀教师。先后推介了优秀信息技术课教师丁险峰、教坛新秀江平、优秀语文教师管丽彩,能干的女教导主任姚少云。想必还会在以后各期让更多老师走上《星光大道》。
——特别注重立体展示教师的才华与生活情趣。连续有好几期都在封三、封底刊发本校教师的书画创作。
就像参加厨艺大赛的选手做出来的菜,国家级评委也可能严把标准不评满分一样,作为周雄校长的工作合作伙伴,年长于他的老兄长,我也咬着牙齿,来把这本校刊扣上几分,激励他们再上层楼:
——校刊中有些文章朴质可爱,但如能再作推敲提升,投将出去,说不定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一下子就把公开发行的教育报刊编辑的眼睛“点亮”了,老师们评职称有个“硬件”,外校、外地的同行又受启发,还扬了咱们孝南区的名儿,岂不更好?
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基于实践而构建起来的对教育的理解与看法,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老师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教育案例,是他们独特的个人经验,都是值得珍视的。不同水准的教师,都有“言说”的权利,一线教师在新课改进程中要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不能“失语”。
一线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加之或许常常找不到恰当的表述方式,导致大量的零星的经验和可贵的实践智慧“养在深闺人不识”。学校领导和专业教研人员携手为老师们提供些专业支持,是责无旁贷的。
——或许是具体负责编务工作的同志工作太忙,阅读视野有限,《他山之石》类栏目所选参阅文章有些并非上品。
这也好办!笔者以后读书看报时多留心,发现好文章就寄到三汊来,谁叫咱是周校长的朋友呢?
在区教研室工作十年间,我一直在为强化一线教师职业/专业基本功而鼓与呼,在小语优质赛中加入“笔试”环节就是这种努力的一种标志;也一直在为倡导学习教育理论鼓与呼,在各乡镇应邀开讲过的若干专题讲座就是这种努力的一种体现。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何况我这样人微言轻的人呢。但改变,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发生,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事实就是事实。
这种改变还会更大。您信不信?我是坚信不疑的!
——印数太少,单册成本工价必然高,这是印刷业的通则。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增加点印数,让《小教之窗》成为一张物美价亦廉的学校“名片”呢?
一桌子好菜,只请几个人来尝,厨师的好手艺就埋没了哇!怪可惜了的!
借着评点《小教之窗》的机会,也想和农村一线教师朋友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1996年10月,笔者在反复申请多次之后,从区教委办公室来到向往已久的区教研室,(“研”这个词很打动人啊!)从那时起,我就立定志向要为一线教师服好务,做一名称职的教研员。
十年间,我一天也没有放松过自学读书;十年间,我从对美术教育一无所知到成为在全国儿童美术教育“圈子”里有一些名气的研究者,付出的时间、精力乃至财力差不多都感动了我自己;十年间,我本着讲正气、讲原则、讲学术标准的自律要求尽力去完成每件工作;十间年,我始终把基础一线教师的需要放在首位,与各校同仁真诚交流。我无愧地说,我是一直在努力着的,是勤勉的。
但,十年过去了,静静地想一想,盘点一下,称得上“成绩”的也实在太少。我苦恼于自己没有多少好办法能切实有效地助推一线优秀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这个“教研员”其实离“称职”也还有很大距离呵。
老师们,你们能帮助我实现“做一个好教研员”的心愿吗?
或许是笔者太珍惜与一线教师的交流机会,或许是与三汊镇小的朋友们在工作中建立起纯净的友情,不知不觉一口气写了这么长。好!打住,不再写了!
请读者朋友们上座,品尝这一期——《小教之窗》彩封第九期!
“九”是个好数字呵!“九”——“久”也!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必见成效!
一定的!



                                                              2007-11-21八时于灯下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6
2008年12月23日在祝站姜窑小学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研札记


                                                 ■孝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撰写



                                                                  ■祝站学区教研员
                                                                      马仲文/校订



    一、调研活动背景:
    1、祝站镇姜窑小学是祝站镇属村小中规模比较大,办学条件比较好,师资队伍水平比较高的一所学校,也是祝站镇所属学校中,除镇小外,我最熟悉的一所学校。数年前,曾应前学区教研员盛文俊同志之邀,到该校与老师们进行过业务交流,对这所学校留有良好的印象。
该校曾积极申报作文研究课题,原任校长和语文组老师们对小学习作教学研究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今天的调研,有了解该校习作教学改进状态的意图。
2、本学期我室《教研活动计划》中由我完成的工作内容中,有“到毛陈、西河、三汊、祝站四学区进行小语教学现状调研”的条目。前三个学区此前已完成(参见《教师之友网》“教研员工作论坛”子栏目)。

    二、调研活动方式
    1、上午8:00到达该校,汇同学区教研员马仲文同志一起完成调研工作,13:40离开该校,到学区食堂就餐(午餐后到另一所村小继光小学探望一位青年朋友)。
    2、为了尽可能将一个方面的问题观察、研究得细一些,我采用的方式是:要求该校教导主任收齐1-3年级学生语文《作业本》、3-6年级学生《作文本》(不作筛选,整建制地),然后逐一浏览、分析,现场写出写实性的调研札记。

三、姜窑小学学生语文作业、习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学生语文课堂作业
    我浏览了1-3年级学生语文课堂作业(生字)本,获得一个印象:老师们工作上是努力的,作业批改很认真,学生的作业练习量也比较充足。
    该校低年级学生语文作业汉字书写都很认真,这与老师们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我所提的建议是:
    1、不要轻忽老师的批语/批改用符带给学生的心理影响。老师在低年级学生作业本上用红笔写下“要认真”、“要仔细”、“字写好”这些批语时,不妨稍稍放慢速度,把这几个字写好。久而久之,也是一种良好的示范。
    2、咱们学校的老师“创造”了好几种鼓励孩子们的作业批改方式,如划红星、画笑脸、打长长的红对号、写“优”等等,老师们也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订正错别字,这些做法都是挺好的。
    但对学生进行“汉字书写的养成教育”非一日之功,(一种好习惯的养成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乃至十几年,岂能一跗而就?!)我们的指导方式还可以更多元一些,还可以再“细一些”。
    譬如:程天乐同学写“我”、“升”这样的字时,常把第一撇与第二笔连在了一起,撇得很陡。老师可否不采用一页打三个长红勾的方式,而是直接用红笔示范书写一次?或者集体评讲时在黑板上示范一下?
    如陈菲同学写“亿”字时,右边的“乙”弯不起来,老师也不要放过,为其示范一下。
    再如王天奇同学写“器”字时,一连写了6个,都没写好。他将中间的“犬”字放到了下面两个“口”字中间了。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为其作了示范,并批上了“要用心”之字。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小语教师工作之锁细、劳累。同时也想到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若干年来,我们的教学研究“活动”以“赛课/发奖”为多,对教学细节的关注不够,汉字书写教育被遗忘/轻忽。语文教师自身的汉字书写水平也普遍不高。
    有时候,学生作业中字儿写得不好,并非其主观态度上“不认真”,而是没有得到无微不至的、及时内行的指点,不知“如何去做”而造成的。
    作为教师人数相对不多的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教师在岗研修”、如何开展“教研组活动”?我们觉得还是选择“微观”的“细得不能再细”的“小课题”来进行研究,比较、合适、对路。

    譬如:
    ——在咱们乡村小学,语文课课外作业如何布置?如何检查?
    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是否采用“集中评讲”的方式比较节约时间?
    人数较少的班,可否当堂(在学生课堂上)完成作业批改?
    鼓励学生写好作业的方式有哪些?一种方式用长了,有“抗夸性”(我们临时造的一个新词)了,是否得采用新点子?
    如其打上一个长长的红勾,不如在一面作业(抄生字)中挑出学生写得最好的那几个字儿,划上双圈,以示褒扬?
    咱们语文组老师在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是否仍需要进行“三笔字”训练?
    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口了一台日本产的电视机,放在工厂的食堂里,这个人“杵”一下,那个人又“杵”一下,一天放好几个小时。但十几年过去了,这部电视没有“垮”。为什么?咱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做的每一个零件都优质。
    好的教学活动也如此,如果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么,整体的水平就会相当高,咱们的学生也会终生受益了。
    苛求于一线教师不是我们的目的,作为同行,我们共同勉励,尽量将咱们手头上的活干得漂亮些,扎实些。
    这种提醒是善意的,是并不过分的。

    (二)三到六年级学生课堂作文
    上学期,我先后在毛陈镇中心小学、新华街沿河小学、书院街北池小学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学(侧重于习作教学)现状调研(请参看本站相关主题帖)。本学期,我又先后在毛陈镇小、西河学区、三汊镇中心小学进行习作教学现状调研(均于调研活动次日将《调研札记》上传《教师之友网》)。
    前些年,曾先后组织了三次全区小学生习作大赛(通讯赛形式/不收取任何费用!),仔细研读过的学生赛卷在近万份。
    还曾从区实小、城区十三所小学调阅了近200册学生日记本、课堂作文本(均于当日或次日写出调阅感受,随调阅文本一并返还学校)。
    我家中收藏有初中三个毕业班共约200名学生的全部日记册(总数量近千本),均逐篇批览。另完整地收藏了区实小一名学生从小学二年级直至高中的全部课堂作文和日记本,亦逐篇批览。
    作过这一些研究之后,我的感受是:1、作文教学重要!作文教学是目前小语教学中的难点、冷点、软肋,是很多老师指导能力的弱项。作为曾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作过长期探索的教研员,我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足够的能力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支持。

    (三)从姜窑小学学生日记本中发现的比较好的实例:
    1、我在一线工作时,进行过持续9年的初中生日记写作训练的教学实验,对指导学生日记“情有独钟”,看到姜窑小学的老师们抱来一大摞学生日记,兴致勃勃地逐一翻看,热情肯定老师们在小学生日记指导上付出的辛勤劳动,取得的初步成果。
    从中筛选出如下篇目,建议老师们再从中“优中拔革”,附上新评语,由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负责录入,尽快上传专业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学生习作点评”子栏。
    ——建议沈素同学、5(1)班胡妮同学、吴旭同学的指导老师从孩子们的《日记本》中认真筛选出一、二篇代表性习作,经过必要的修改润饰后,附评上传。(或在适当的时候,为这样写日记挺认真,字儿写得又好,文章也蛮有“看头”的孩子出一期板报或采用其他的鼓励方式。“写作尖子生”是应该培养的,有“尖子”,才好就地找到“示范”的榜样,带动所有孩子爱写作)。
    ——管季超认为,在校学生的日记,与成年人的“私密性”的纯为记事、记录个人感受的日记(如《鲁迅日记》)是不同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自由练笔”(非命题作文)
    我们建议老师们要求学生为每篇日记(至少是大部分日记)加一个标题。
    加标题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锻炼了孩子们的拟题能力(概括、提炼生活的能力),这是将来走上社会进行实际应用写作时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功;二是可以用文题“管住”自己,不至于让日记散漫无中心。三是可以方便老师据题判文。
    我录下了一些孩子日记中的好文题,供老师们在班内评讲时参酌:
    ●杜媛:《爬树》、《用泥巴做泥巴人》、《用饼干玩游戏》
    ●王侣:《徐家田两日游》、《种菜》
    ●程芝娴:《做作业的乐趣》、《老师很辛苦》、《吹泡泡真有趣》
    ●方萌:《学会感恩》、《数学老师生气了》、《第一次挖红薯》
    ●夏晶怡:《补裤子》、《怕蛇》、《逗猪》、《不想长大》、《看到试卷后的心情》、《好吃,耍
            赖皮的梦梦》、《还是上学好》、《小气的大伯》、《毛燥的爸爸》、《我学会了抱抱子》、
           《可恶的程攀》
    ●沈苇:《弟弟终于开窍了》、《姑妈家的狗疯了》。
    ●程艺然:《一只丝毛狗》、《停电》
    ●程琦:《笼物“鸡”》、《三打麻奖》(模仿“三打白骨精”写的连续日记)
    ●徐飘:《和弟弟打架》、《疯起来玩儿》、《好想弟弟》、《这是一个意外》
    ●王新亮:《爬树比赛》、《赢珠子》、《跳房子真高兴啊!》
    ●王婷:《谁是杀狗凶手》
    ●有一些同学的汉字书写比较潦乱,日记也写不长,但我仍从他们的日记本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标题,证明这些孩子关注到生活中一些“可写”的素材,并试图加以表现。“没有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绝对化,细一想挺有道理。例夏子豪、王盼、沈婉玲、沈闯、易阳、章正、刘莎等同学的日记中也有好的文题。
    假如老师们再加一些指点,这些孩子的日记也同样可以写得长起来,有味儿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初中教学一线工作时,关注到国内学术界在“写作学研究”领域的若干学术成果,一直通过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杂志等报刊追踪这方面的学术动态,并与中国文章学会会长管金麟先生(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就“文章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书信往还,进行交流。(寒假得暇,可将当年的交流信函以专题帖形式上传《教师之友网》“理论前沿”栏目。)
    最近十年,我在作文教学研究上有两个“兴趣点”,一个是进行了一个“写作训练个案”的追踪研究;二是关注农村小学生习作中“如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研究。
    姜窑小学夏晶怡同学的《课堂作文本》和日记本请指导教师代我收集齐全,作为我向这个孩子借阅,请学校在本学期期末专函挂号寄给我(最好附上指导老师介绍这个孩子各方面情况的文字介绍类专文),我会写出一份《个案研究报告》,上传《教师之友网》“习作点评”专栏,并请人教社《小学语文》月刊(全国小语会会刊)副主编刘捷博士等编辑同志也上网看看,作些指导。
    拜托姜窑小学的同行们好好培养这个孩子。夏晶怡小朋友非常善于从生活中抓取生动鲜活的写作素材,“裁切”这些素材的能力也挺棒!有培养成“写作尖子”的潜质。
    咱们教小学的老师,如果不能为初中贡献学科“尖子生”,是一种遗憾;教一生的语文,教不出几个能写会说的学生,是一种遗憾。
    ●也有许多同学,整本日记全没有“文题”。最典型的是王柳姿、黄思、王英三位同学,日记写得挺认真,甚至不厌其烦天天写上“日记”或“日记一篇”字样。因为没能得到老师的提醒,还没能尝试“为日记加标题”这种训练形式。
    ●和在三汊镇小调研时获得的感受完全一样:学生的汉字书写良好习惯在低年级没有得到很好的强化,书写水平并未随年级提升而提升,反倒越写越潦乱。例如沈壮、沈康、左勇超这几个小男孩,老师们可否在如何把字儿写得工整漂亮上“逼”一下,“手把手”个别指导一下?

    四、与姜窑小学语文组朋友们聊天
    ——我们的“调研”活动是着眼细节分析,是同行间的一种友善的提醒,与“教管”行政方式的“检查”是不同的,仅供老师们改进/优化工作效果时的参考。
    ——一线教师工作的辛劳我们感同身受,我们无意于苛求,更非“挑刺”。看花易,绣花难,诸事一理。
    但,认真地去干好每一件工作,总是我们(您、我、他)共同所想的。
    我将江苏省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农村学校)杨瑞清同志的一段话抄下来,转赠姜小同仁,共勉之:
    “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欢迎老师们跟帖讨论,批评指正。

    五、在祝站镇姜窑小学调研之后想到过,但思之不深,思之未明的若干问题,罗列于后,请业务合作者马仲文先生和教育界同仁们,帮我一起思考:
    ——城乡教育失衡的真正原因有哪些?
    ——从“教师立场”来看,我们在农村教师管理上存在哪些不适合教师发展的障碍问题?(“科学量化”式的评价是否完全科学?不是被帮助、被指导而是常常被审视、被指责状态下的“检查”,一线教师是否欢迎?我们对教师的工作“管”到何种“度”比较好?是否应划定一下“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界限,解放教师的创造力,培植“个性化”的教师?既“管”又“导”如何?)
    ——“微型村小”(百余名学生,上十位教师,甚至几十名学生,上十余教师)的教管、教研如何进行?
    ——远程教育资源用得如何?一线教师(小学女教师居多,村小年龄偏大的教师不少)的在岗研修是如何进行的?我们常常只抓“赛课”/“发奖”,关注过教师工余生活吗?老师们是否有书可看,有报可阅?村小教师“得奖”的机会比镇小多,更比不上城区直属学校,如何“平衡”?如何关注在村小工作的有为有志青年?
    ——是按学术标准用人好呢?还是按“是否听话”、是否“围着我转”、是否“能为我办私事儿”为标准用人好呢?“校本教研”的空泛说教与具体到一校的微观操作之间的大片空白由谁来填补?



■附录:


    赴祝站镇继光小学探望青年朋友王晓明时研读该校“首届学生作文竞赛”相关实物后作的札记



■管季超
08.12.24补记



    ——该校校长王小明同志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原在姜窑小学当语文教师。参加“全区小学语文教师现场作文赛”获一等奖,与我有过多次书信交流,后调镇小作教导主任,(期间应我之约,4次编制小语全区统一测试卷)今秋再调继光小学任校长。
    我约马仲文同志专程到继光小学去看看他。
    ——小王同志与另一位青年朋友、教导主任沈敏江同志策划组织了该校首届小学生作文竞赛。10月16日下午初赛,23日下午复赛,3-6年级分别有11、15、11、15位同学参赛。初赛及复赛均提供8个题目供学生抽签写作。文题是半开放式的,附有文题阐释。
    我花了约半个小时细看了复赛获奖卷,整体写作水平不高,但竞赛活动的组织是郑重其事,细致认真的。
    ——该校学生只有105人,教师14位,是“标本式”的“微型村小”。(但在该镇村小中,仍位列第三)目前农村地区这种“微型村小”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如何进行教学管理,颇值得研究。
    ——为节约经费,王小明校长自己亲自安装篮球架,为篮板刷油漆,正在干活儿。我想握握他的手,他满手油污。不想打扰他,鼓励两句,半小时后离开了该校。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7
在教学现场的若干思考


                                            ——从历年“听课笔记”中录出的现场听课札记



                                            ●湖北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写在前面:作为“教研员”,听课、评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通过听课、评课,了解教学一线的实际状况,增强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提高服务一线的水平;通过听课、评课,向一线教师学习求教,深化我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通过听课、评课,在与一线教师的面对面交流中为一线教师提供力所能及的专业支持。
    在历年听课、评课活动中,(我主要听、评的是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美术和幼儿园的课,其它学科门类的课听得很少)我有一种习惯,即边听课边形成书面的评课文字,长则千余字,短则数百字,下课之后即据此为谈话题纲,与一线教师当面交流。如果时间较紧,或一线教师工作太忙,有时就将这个书面评课稿送给作课教师本人,供其参考。十二年来,约有近200份这样的手写书面评课稿留存在我区小学语文、中小学音乐、美术和幼儿园教师手中。
    趁着08年年末工作总结之机,我想将尚存在手中的《听课笔记》中比较典型的一些课例(主要是我个人的现场思考、建议部分)单独录出成一篇专稿,作为《教师之友网》的一篇主题帖,向一线教师汇报。
    在重新整理的过程中,我以目前的认识水平作重新审视,每节课集中到一个“点”上,删减了芜杂和次要的部分,每一则都拟出一个代表该篇评课札记“关注重心”的小标题,以显豁思想,定格当时印象最深、讨论最充分的那一“点”。

    ★《将阅读方法的指导与写作方法的指导勾连起来》
    ●课例:1999年11月,毛陈镇小6(4)班邱明惠老师执教的第十一册P98短文配图(阅读课型)
    ●现场研讨:老师在精细指导阅读方法之后,点了三名女生以《我们的校园》为题口头作文,我很认同在阅读教学中自然地融入习作指导的做法。
    以我个人的体会,凡是善写的人,常常也是善读和爱读的人。读写的结合,是一种最有效益的结合。它会使“如何读”和“如何写”都一下子变得“有抓手”,不空泛,特别有“任务驱动感”了。

    ★《音乐教学也有一个“分解难点、突破难点”的问题》
    ●课例:1999年11月,毛陈镇小谈彩玲老师执教音乐课《踏雪寻梅》
    ●现场研讨:彩玲老师这节课的“课路”是非常清晰的:发声练习→节奏练习(片断)→整条节奏练习→按节奏读歌词→描述歌词意境→放范唱带→教唱并相机提示“顿音”、“渐强、渐弱”歌唱技巧→分解难点,重点练习其中一节乐句→学生合乐再唱→配器演唱→结课。
    印象最深的是彩玲老师将歌曲演唱的难点作了巧妙的分解,整节课生动流畅,老师的教学没有“陡坎”,学生的学唱热情始终饱满投入。
    这样的教法选择是非常适宜的,是教师常规教学的能力达到一定成熟度的印证。

    ★《使用手号是一种好方法》
    ●课例:1999年12月7日上午,车站街范淌小学二年级音乐课
    ●现场研讨:湖北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介绍了用“手号”来提示音阶的教/学方法,许多老师(主要是兼职音乐教师)自己不会用,当然也就不能自如地运用于音乐教学中。
    从现场观课来看,老师本人已能熟练地使用“手号”,已进行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训练,部分学生也能自如地“打出”和“判断”手号,整节课因此而变得饶有趣味,课堂里洋溢着一种愉悦的情绪氛围。

    ★《好的教学方法可以移植》
    ●课例:1999年12月7日上午,车站街范淌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省编美术教材第五册)
    ●现场研讨:在这节课中,老师采用将分别装有红、黄、蓝三原色的液体相混之后“变出”间色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新的颜色“变”出来,都引得学生一阵小声的“啧啧声”,教学效果挺好。
    就我所知,武汉乔口区哈汉芳老师早几年在中南六省美术教育协作交流会使用过这种方法,在省室举行的教研会期间,哈老师给我详细描述过当时赛课的情形。
    可见,好的教学方法有可能被迅速传播开来,为更多的老师“移植”。

    ★《反复记号可以这么理解》
    ●课例:1999年12月8日,车站中心小学黄少波老师执教5(2)班音乐
    ●现场研讨:黄老师是一位音乐素养挺不错的音乐老师。在教到“反复记号”时,他随手在黑板上画了3个小方块,用形象化的方式提示学生:“反复记号可以这么理解,这么记”。
    我对这种特别“图式化”的方法会心一笑。呵,学科之间教法是可以“互借”的。

    ★《合作完成一幅剪贴画》
    ●课例:1999年12月8日,车站中心小学刘芹老师执教5(2)班美术课
    ●现场研讨:在演示了剪刻方法之后,刘芹老师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合作完成一幅彩色剪贴画,教学效果不错。
    40分钟的教学时间有限,让学生合作完成,能保证学生当堂看到学习效果,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挺好!

    ★《老师的教学常常会在自己能力的“最长处”放出光彩》
    ●课例:1999年12月,毛陈镇中胡开志执教初二(四)班美术
    ●研讨:这一年,小胡老师19岁,从广小师范美术专业毕业,回到家乡镇中任教美术课。
此前我已听过不少美术课了,但几乎是第一次见到区内初中美术教师上国画技法课。他在课前自己画了一幅范画,并在黑板上蒙上一张宣纸,现场示范如何画“翠鸟”。一笔一笔,一步一步,详作讲解,现场挥毫,一会儿工夫,一幅大体上准确的临摹孙其峰原作的国画小品就跃然于纸上。
    在临摹过程中,他有意识地将原作作了些微的变动,画题也随之改为《盼归》。
    布置的作业是参照课本上的范图,以半临摹、半创作的方式来完成一件国画小品。
    我对这节课作了肯定,也由此想到一个问题:不管是语文还是音乐、美术,执教教师总是有最大的可能性在他个人能力的“最长处”获得作为“教者”的自信,也最有可能放出光彩来。
    翻看当年的听课本,有我在听课时随手写上的一行字:“拟重点跟踪培养对象”。
    十年过去了,再看到这一行字,我不能不再想一想:这句话显然是落空了。因为再以后,我一直未能有机会与这位青年教师有更多的接触,更未听过他上的美术课。据说他后来教过其他的学科,唯独没有再坚持把美术课教下去。
    作为“教研员”,我们的听课、评课活动常常是结合诸如集体视导、常规检查及其他“中心工作”进行的,随机性很大,难以“跟踪”。作为人微言轻的普通教研员,自己的工作要得到实事求是的肯定尚且困难,更难以做到“重点培养”谁。

    ★《音乐想象与唱谱配词》
    ●课例:1999年12月22日上午市实小孙丽琴执教音乐课
    ●亮点回放:孙老师这节音乐合唱课有两个亮点。一次出现在钢琴演奏之后的启发学生进行“音乐想象”;第二次出现在课的后半部分“为曲配词”的环节。
    这是一节设计精巧、颇有新意的好课。
    2008年,小孙老师调市教科院任音乐教研员。

    ★《我们听到的某一课无非也只是一个“切片”》
    ●课例:2002年10月24日在汉光学校(今改名为“体育路小学”)听该校刘老师执教《草原》一课
    ●课后研讨:1、因为时间较为宽裕,课后就若干教学细节问题与执教老师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讨。计有:几处提问的再商榷、一处重点句子的“挖掘”深度、板书似应再工整些,老师的走动不必太频繁等。再举出文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一段来例证:汉语句式均齐中又有变化,形成特有的音乐之美。建议老师多指导学生朗读,以强化语感,积累语言。
    2、也因为时间宽裕,一并讨论了“教研员来教学现场听课,可能会有哪些功能?”的问题。计有:教学管理功能、教研科研功能、激励发展功能、教学诊断功能、沟通协调功能、评估考核功能等数种。

    ★《一枚真正的皂荚》
    ●课例:2002年10月,应当时的杨店镇教育组教研员李子芳先生之约,我参加了由该教育组组织的一次赛课活动,听了镇一小、镇二小教师执教的11节课。
    ●亮点回放:二小卢志强老师在讲授《语文》第七册《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时,让6个学生作“合围”状感受皂荚树的粗壮高大。
    最有意思的是,卢老师从课桌桌肚里摸出一枚长近一尺的皂荚,马上引起学生的兴奋感。
    说实话,何谓“皂荚树”,我这个成年人头脑中也毫无概念,何况小学生呢?
    活动结束后,我应邀作了简短的评课。在与卢老师共进午餐时,又把这枚皂荚索要过来,至今还存在家中。
    由此我联想到另外一件事:1997年夏我在武汉与上海美术特级教师陈寿鹏老师闲聊时,陈老师谈到,美国有老师教孩子画鸡,会真的把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抱到课堂里来。
    如果要附会一点“教育理论”话,这大概应归于“体验”之列了。

   ★《与肖港初中艺术教研组教师集体的第一次交流》
   ●课例:2002年10月18日上午,应肖港教育组教研员肖斌同志之约,我第一次用半天的时间听了肖港   中张秀华(美术)、李国云(音乐)、李永斌(音乐)三位老师的课,课后有比较充分的交流。
   ●思考:1、相对而言,肖港初中艺术课教师配备比较整齐,使“开齐、开足、上好”成为可能。
    区内其它许多初中因师资配备不齐,“开齐”既不可能,“上好”更近于空想。接近8年时间过去了,这种状况似乎并未得到任何改变。我这个所谓“艺术课教研员”难以有所作为,也是有客观条件制约的。
    2、同时担任小学语文、音乐、美术、幼教四个学科的“教研员”,太忙太累。当初将我这个初中语文教师“硬”安排为“艺术课教研员”,所吃过的苦,如今一多半化为了苦涩的回忆。
    您想想看,45分钟一到,音乐、美术教师就等着听你的评课意见,你怎么可能不拼了老命去“恶补”相关的知识呢?要知道,咱是差不多从零起步的呀!

    ★《刘俊丽、邓倩这样的老师是“一校之宝”》
    ●课例:2002年10月11日上午听了书院街西湖桥小学美术教师刘俊丽老师和音乐教师邓倩老师的课。在当时的课评文字旁边,我用大字写了8个字:“艺术教师,一校之宝”。
    ●8年后的思考:小邓老师的舅舅鲁韧超先生是我在东门中学一线工作时的老同事、老兄长,小邓读初中时我就认识她了。这是一位朴实的、工作认真敬业的音乐老师。
    小刘老师曾随我参加过儿童美术教学实验活动,还认真组织过数次学生美术作品的比赛活动,也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美术教师。
    因为有了这两位老师,该校音乐、美术课才做到了“开齐、开足”,有受过专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去上课。    但因为各种原因,两位老师都不太可能获得较高层级的褒奖与肯定。
    像她们这样踏实工作,顶起艺术教育一片天的默默无闻的老师还有很多。我称她们为“校宝”。
    2008年,在区“艺教会”成立十周年之际,由我提议,得到教研室领导批准,费了许多时间,完成了对区内一批优秀中小学艺术课教师的表彰工作。
    “起草文件通知—→一次次打电话催交评审材料—→审读材料,确定表彰名单—→再下发评审结果通报文件—→填写奖证—→组织专题的表彰会”。耗费了我前后加起来两周多的时间,电话打了几十个,累得不轻。但想到终于可以用某种方式给一线这样的“校宝”老师以肯定和鼓励了,心里还是挺高兴。
    奖励的“级别”还是低了些,如果能盖上区教育局的大印,更为隆重地给这样做出平凡的但不可或缺的实实在在贡献的普通教师以温暖和鼓励,会更好。
    ▇管季超附言:得暇,我将陆续上传12年来我在一线听课评课的部分札记。采用删繁就简,“回放”亮点,再析疑点的方式,为自己的教研员工作一个侧面作一回顾,拜请坛友审读指正。
    今天上传第一部分。预计最后总数约在100节课左右。
    一线教师朋友收存有我的现场评课札记手稿,可否将原件“借”我复看,补充这个主题帖的内容。
    谢谢!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8
与祝站镇小小朋友聊天。。。。。
  怎样把文章写得有味?


亲爱的小朋友:
    收到你的来信,我很高兴!
    你问:“怎样把文章写得更有味儿?”告诉你我的一些建议,供你参考:
    ——像蜜蜂一样时时积累写作材料
    写文章最怕下笔时没东西可写。这就得靠平时多思考多积累。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一点独特的想法,一件难忘的事情,一种特别的心情……都赶紧记下来。写简单一点儿都可以,要紧的是趁着想写的时候赶紧记下来,储存在自己的写作材料“仓库”里。
   ——像大人给小孩取名字一样,精心设计文章标题
    我有一位好朋友,他的儿子出生之后,全家人想了三天,才想出来一个既文雅又与众不同,涵意深远还好听好记的名字。咱们同学们写文章,当然不可能为一篇文章标题想三天。但总得多想一会儿,让标题既合乎文意,又独特新鲜。
   ——像厨师做菜一样给文章的语言调味儿
    餐馆里厨师做的菜往往比咱们家里的饭菜好吃。这其实冇得么巧!菜都是一样的,厨师会调味儿。有些小朋友写文章就像做菜时忘了调味儿一样,句子平淡干巴。一篇文章有一、二十个“的”,好些句子都用“我”字开头,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这些给语言调味儿的“作料”都忘了放,那文章肯定冇得味儿唦!
    ——像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一样,精心设计一个与众不同的开头和结尾
   有些同学写日记、写作文一下笔就是:“今天”,或者“记得去年夏天”。太平淡,又雷同。还有些同学结尾老爱写“这件事让我懂得了……”,然后讲一个大道理,是不是也像套话,让人不爱看呢?
    怎样把文章写得更有味儿,方法挺多的。你先按我的建议试一试,有机会见面时再聊。好吗?
                                             
                                                                                                       你们的大朋友
                                                                                                                                                              管季超 10.30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8
祝站中心小学《春苗》二期系列之童言稚语、101班李娜
春天,梨花开了,苹果花开了,柳树也开花了。小树长高了,小鸟飞回来了。
101班胡沛祺
我爱熊猫,它可爱极了。
熊猫有一双黑亮的眼睛,瞧,它吃竹子的时候还在咕噜咕噜地眨着眼睛。它长着一对圆圆的耳朵,圆圆的鼻子,四只脚全是黑的,毛绒绒的。身体胖胖的,大部分皮毛是黑的,只有肚子是白的。
它走起路来一扭一扭、慢吞吞的,有趣极了。
101班盛斯珂
我最喜欢吃苹果,因为苹果很红,吃起来很甜很甜,很香很香,它的样子圆得像皮球。
101李佳雪
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小草绿了。
101班李佩
春天来了,油菜花开了。
101班余文恋
春天来了,油菜花开得很美很美。
101陈冠男
春天来了,桃花红了。
101班李佩
春天来了,油菜花开了。
101班余文恋
春天来了,油菜花开得很美很美。
101陈冠男
春天来了,桃花红了。
101班乐天
我喜欢吃西瓜,西瓜大大的,圆圆的像皮球。
101余思龙
春天到了,小燕子飞回来了,青蛙也醒了,小草长绿了。
101班李家
春天梨树开花了,苹果树也开花了,小草绿了,小朋友们走进了美丽的春天了。
101班沈卓然
春天来了,花红了,小草绿了,小燕子飞回来了。
101班刘佳艺
我喜欢吃苹果,苹果圆圆的吃在口里很香。我还喜欢吃香蕉,香蕉弯弯的吃在口里很甜。
101班田心怡
我喜欢吃苹果,它圆圆的、红红的,吃起来很香;我还喜欢吃香蕉,它弯弯的、黄黄的吃在口里很甜。
101班王梦
苹果圆圆的、红红的,吃起来又甜又香。
101班余琼
我喜欢吃苹果,苹果红红的、圆圆的像小皮球,吃在口里很香。
202余润禾
今天,我放学回家的时候,看见了云彩上面划了一条长长的痕迹,不知道会是什么。我惊奇地问奶奶:奶奶,那是什么留下的?奶奶回答说:这是飞机飞行划下的痕迹。听了奶奶的话,我想: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有名的科学家。
202 李登
今天,我与妈妈去田里插秧,来到田边,我卷起裤脚,走到妈妈身边,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左手拿秧苗,右手往田里插秧,不管怎么努力学都不会,反而弄得全身是泥。妈妈笑着说:“你怎么搞的,像个泥娃娃一样,还是回家去吧。”听完了妈妈的话,我很不情愿的洗手回家了。
202 魏毓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菜园玩的时候,看见了很多的植物。大树长出了碧绿的枝叶,树上的小鸟出来寻找食物,绿绿的小草也发芽了,人们的菜也长出来了。我觉得这一切真美好呀!
202 余思
今天放学,妈妈来接我,她看上去好像很累,我连忙问妈妈:“你怎么了,病了吗?”妈妈笑着说:“没有,只是没有休息好,明天就好了。”我这才放心了。
妈妈夸我长大了变得懂事了,知道关心长辈。
202 余小涛
今天,我和哥哥一起去河边玩,我看到蜻蜓像一架飞机落在荷叶上,还看见草地上有几个人在捉蝴蝶。我对我哥哥说:“我们捉一只蝴蝶吧。”我哥哥说:“好吧。”哥哥躬着腰,蹑手蹑脚,在后面跟着着它,一下子扑过去,捉到了一只蝴蝶,然后把它送给我,我很高兴地接受了。
小蝌蚪死了,我好伤心
201   余梦文
有一天,我和我哥哥一起去河边玩耍,看见河边有一堆小黑点,问哥哥:“那是什么?”哥哥说:“那是小蝌蚪,真多呀!,我们去捉一点好吗?”我点点头,同意了。就去找了一个塑料瓶捉了一大瓶蝌蚪。
我们带着蝌蚪回家后把蝌蚪放一边,去外面玩了一会,回家之后看见蝌蚪竟都死了,我们觉得小蝌蚪们真可怜,哥哥说:“我再也不捉蝌蚪了!”我伤心地说:“我们再也不要残害生命了!”
小朋友们,你们要记住我们的教训,也不要残害生命哦!



参观动物园


                                               201
程霜
去年暑假,妈妈带我去汉口玩。那天是星期天,爸爸不用上班,带我和妈妈去动物园参观。走进动物园的门前一看,啊!动物园真大呀!我说:“去看猴子表演吧。”爸爸说:“好!”只见一只只猴子正在骑自行车。有几只猴子站着骑,还有几只猴子转圈骑,每只猴都很听饲养员的话。表演得真精彩呀!我真忘不了去年暑假猴子玩耍的情景,就像在我眼前一样!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39
孝南区“小学语文老师日常教学生活状态调研”

                           (2009年第一站)



                                                       朋兴乡朋兴小学


调研目的:选取一位青年教师为“调研样本”,尽可能立体化地了解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状态,共同思考和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相关问题。

调研方式
(1)9:20——10:00,朋兴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师桂晶老师日常课《综合性学习语言艺术》课堂观摩。[一位老师作课堂实录(见附件1)其余老师侧重课的评价]
(2)10:00——10:30,集体议课。[评课实录(见附件2)]
(3)10:30——11:00,到达现场的小语区教研员,学区教研员,朋兴学区四位小语骨干老师研读桂晶老师提供的日常小学语文的实物资料[备课本、作业本、试卷等,作出业务性的研判,提出学术性建议。(见附件3)]
现场写就一篇自述文。(见附件4)
(4)11:00——12:00,管季超与在现场的朋兴五所小学的语文骨干教师交谈,话题集中在三点:
第一,语文教师要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力求站在尽可能高的视点,尽可能广的视域来研究、实施小学语文教学。
第二,希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教师之友网》的学术资讯,希望农村优秀小学语文老师参与《教师之友网》的建设和管理。
第三,通报近期省、市、区小学语文相关教研活动信息。(武汉听课、教学论文评选、网络教研活动)

参加调研人员
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管季超
朋兴学区教研员:涂其国
朋兴桂口小学:宋伟
朋兴涂河学校:陈燕梅
朋兴和平小学:肖艳
朋兴联合小学:专艳霞
朋兴小学:冷先斌(作课堂教学实录)

管季超带到现场的资料:
1、《语文报/书法版》、《书法报/硬笔书法》各50份,分赠各校。
2、台湾一所小学的学生毕业作品集,台湾、香港、澳门教育界同行在小学课外阅读推广方面所作工作的实物资料、原版书刊供参与调研人员浏览研讨。
3、赠涂其国先生一册《新课程问题解决实践研究》、赠桂晶老师一册《语文教学漫议》。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0
  08年10月28日在市赛观课现场的札记


                                            ■《教师之友网》
                                                  管季超



    前面的两个帖子是我作为区教研室艺术课教研员应邀参加区内两位赛手赛前议课环节时的所思所想。今日复看,基本观点没有变化。
    接下来的这篇札记,是我作为市赛美术分赛场评委在现场的观课札记。
    采用这种公开表达个人对竞赛课评议意见的方式充满着不确定的“危险”,在旁人看来显为“不智”的行为。
    因为:评议者本人对高中美术欣赏课知之甚少,是非专业背景的学科教研员。虽然在美术教学上思考得并不少,但限于认识水平,并不能保证所言一定正确;
    因为:即或意见确乎正确,但只要直言,便会有“危险”;
    因为:即或不引发“负效应”,也属于在旁人看来根本不必去做、做了对我个人有害无益的举动。
但,我仍然采用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
    因为我并不因工作角色的卑微而轻视自己的思想。假如一桩赛事仅仅只是从一群人中区分为“一等奖”的几人,“三等奖”的几人,我个人作为评委之一的专业评议意见得不到有效传播/与同行交流,那我将自己生命中的整整一天半掷在一间教室里就有点儿亏。
    在开始表达这些评课意见前,请相关人士明察:
    ——不代表任何单位或集体,更非受托,只是管季超作为观课者的个人见解。(为自己经历过的工作留一印记)
    ——意见是实名公开表达的,无论认同或有以教训,亦请以同样的学术探讨方式,予以回应。
   基于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和对正常的学术批评的向往,我不畏惧任何不同观点的碰撞,更不畏惧因直白地表达了学术性意见而导致可能有的损失!
    与思想上有所收获相比,一切的“损失”将不是损失。
以下依赛课顺序依次表达观课感受:

■《中国古代建筑》
    ——执教教师教风朴实端庄,教学语言精炼流畅,这种良好印象在正式赛课现场得到进一步强化。
    ——平心而论,选择《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作为讲题,有相当的挑战性。
    “古代”这个时间座标挺长,“建筑艺术”这个内容所涵盖的东西太多,在短短40分钟中要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颇不容易。如果我本人来上,不一定上得好。
    笔者在赛前议课阶段所表达的建议受到过重视,但改动处并不很多。改动处我以为都是应改和改好了的。
   我一向主张在赛课全程中尊重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参谋意见可以多说,反复说,但主意由做课教师自己拿。
    十一年间,经我手送出去参赛的课有好些节,每一次我都与赛手单位约定为“三轮为定”。第一轮,赛手完全独立地设计,试上(这一轮我常常谢绝了参与,将“校本”的研讨推到前台);第二轮,听完课后现场与赛手和赛手单位同行议课讨论,提出完整的参考建议(注意:是“建议”,而非“照葫芦画瓢”的那个“葫芦”),由赛手斟酌取舍,优化设计;第三轮,临近赛前数日,看赛手“彩排”效果,作一些细节上的推敲。
    这种方式我认为既尽到了作为“教研员”这个角色的责任,又没有“挤压”赛手本人的创造性,还不至于为了一节竞赛课/公开课耗费基层学校过多的财才和精力,所以以后还会坚持如此做。
    ——回头再说这节课。
    教案上包含的要“告诉”学生的“结论”挺多,赛手顺利地“告诉”了,课上得挺“顺”,几乎无懈可击。
    但我在赛前议课阶段表述过的观点没有变化!
    仍然觉得“告诉”得多,“师生共同经历”一个“过程”稍少了些。
    ——有一二处非常微小的细节再提出来与赛手商议:
    (1)导语部分引入古诗名句的想法是非常好的,理念上我完全认同,但与课的目标达成“贴”得不那么紧,也就显得可有可无了。
    (2)说北方建筑的共同特点是“壮美”,南方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优美”(又言前者阳刚,后者阴柔),这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要举恰好相反的例子太容易了!
    (3)或许是漏点了鼠标,在讲到“民居”时,播放的画面是苏州园林。(孝南三中的陈强老师与我邻座,他与我都认为将“苏州园林”列为“民居”不甚合理。“民居”是住的,而“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游赏。)
    ——这节课的教学容量与教学内容的标高已接近“临界点”,但赛手作了精心设计,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本次赛事的第一节课有了一个好的呈现,既为本次活动定下一个好的基准音,又鼓舞了以下参赛选手的信心,是一个不错的开局。

■《京剧脸谱》
    ——承办单位一位领导感慨地说:听美术课蛮有意思!我的感受与之相同。
        28日一天听了整整七节课,我一点儿也不感到疲惫,始终兴趣盎然。
    我喜欢听京剧,但对有关脸谱的知识知之不多。因此对这个教学内容颇有兴趣。听完课,也都弄明白了,记住了。
    ——这节课的教案是写得相当好的!
    思路清晰,要件完备,教案文本繁简适宜。
    ——将了解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与现场临摹一个脸谱的习练结合起来的做法,笔者犹豫一下之后,基本认同。
    因为这有可能让学生印象更深。
    ——执教者课前所做的“功课”是相当充分的。
    仅仅是介绍“京剧的魅力”这一个片断,就从网上搜寻到奥运开幕式京剧木偶表演/希尔顿脸谱指甲/外国人上衣的京剧脸谱装饰/奥运会期间公交车上的京剧腧谱四个典型例证。
    ——对这节课提出一、二个细节,与赛手商酌:
    (1)可否对京剧表演艺术的“程式化”特征稍作些交代,再过渡到“脸谱”的“程式化”特征。
    在介绍脸谱颜色代表人物性格时,也可有几句话的交代,作些必不可少的铺垫。
    教案上有这一类的文字,但似乎还不够。
    因为“京剧为何要使用脸谱?”“为何要这么画脸谱”,是学生有可能不太明白的。相对于“从戏剧文化的角度去赏析”,动手画一个脸谱显得稍次要些。我以为。
    京剧的表演体系之所以与其他表演体系(譬如斯坦尼斯拉夫体系)并驾齐驱,这是一个明显的区分点。
    (2)假如要作精益求精的高要求的话,在谈及曹操的脸谱时,用一二句话“垫”一下,提示学生区分“文学、戏剧中的人物”与“历史上的人物”并不能划上等号。
    (3)明显是因为顾及到教学时控的原因,十个小组的同学带上面具登台展示的环节稍稍匆忙了些,展示时间太短,学生长达近10分钟的“劳动成果”展示夸赞得吝啬了些。
    (4)有一个最值得探讨的一点是:这节课的教学容量稍稀薄了些,教学目标定得低了一点儿。

■《清明上河图》欣赏
    ——这节课没有给评委和听课教师提供教案文本。
    现场笔记上可以看出执教者的“教路”是:
    导语(用到奥运会视频)→初赏(涉及作者介绍与散点透视法介绍)→细赏(若干画中人物的细节性赏析)→分段再赏(郊野/码头/街市)。
    “教路”是非常清晰明快的。笔者尤为认同“细赏”环节。正好上星期日在卡西书店翻看过华师大王先霈先生为文学院学生开设的“文本细读”课的讲义,颇受启发。无论是赏析文学作品还是美术作品,“素读”和“细读”的方法是不可少的。
    ——与前两位赛手相比,本课执教者教态的从容、对教学内容投注的激情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上稍显不足。

■《广告创意》
    ——执教者显然属于那种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又善于营造交流感的“表演型”的赛手,这很能为自己的课“加分”。这是相当聪明的一位赛手!
    ——选取的教学内容也是很能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此前感悟”的。
    所例举的实例有接近一半是笔者课前未曾留意过的,想来高中生忙于课业,也大多未曾看过,所以仅仅凭这些实例,也足以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和活跃,有新异感。
    ——对这节课,笔者也提出一、二处或许有别于其他观课者的思路:
    (1)笔者“顽固地”认为,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一课一样,本节课的执教者在教法上如出一辙,都是一种老师胸有成竹的“告诉”而非“师生共同经历”“共同探讨”。
    譬如在第三个教学时段“广告创意赏析”时,可否设计一个“教学变式”,先提出一个创意主题,让学生先“思”一下,然后再研讨,再共同归纳出一个“结论”呢?例子不一定要过多,深入些研讨倒不可少。
    (2)在“体验创意”教学时段所提出的题目是:“以‘远离网吧’为题,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听课时我与邻座陈强老师都表示了担忧,担心这个题目太难,学生完成不好。
    课一下,我到讲台上取走了全部共约30份学生课堂作业,此刻写这篇札记时逐幅作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有些问题被我们事先料中。譬如学生容易将“网吧”=“电脑”,“电脑=有害”。从而偏离了出题意图。
    有接近一半的学生作业出乎我们的预料:相当好地用视觉形象传达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个人见解!
    例如高二(3)班李博、涂婉依,高二(4)班李文立,高二(3)班龙晴,高二(6)班蒋颖,高二(1)班陈洋,高二(1)班陈茜、阮静,高二(1)班樊曦、谌望、王文君,高二(4)班谌洁。(还有几位同学未注姓名)
    此前我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有些同学的设计相当巧妙,有趣味,但似乎一时无法表现青少年“为何要远离网吧”这个核心意思。一味负面地表现使用“电脑”的弊端,这显然与我们要大力促进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相抵触,有违命题本意。
    陈洋同学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将画面斜切为两半,左下角画一位女孩手持利剑劈开“知识的大门”,右上角画一位男生身背电脑,劈开“电子游戏”的门。中间斜行由上至下大书“网络双刃剑”,加注4行小字:“网络双刃剑/看你用哪面???/正确的选择/成功的关键。”
    细看完这一叠学生作品,我对孝感一中的这群学生由衷表达欣赏与佩服!!
    同时也更坚定了我的一个理念:我们老师或许低估了孩子们的创造性,低估了孩子们的思想深度。某些教学内容,完全用不着简单“告诉”,可以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以生本为本”的教法。
    教师“教”的效果要从学生“学”的效果来作考察。所以我一向特别留意公开课/竞赛课中学生的真实感受/真实状态/有形与无形的“作业”。

■《剪纸艺术》
    ——这是一位对美术教学工作非常热爱,对剪纸艺术情有独钟,对本课的内容投注了相当高热情的朴实的老师,这是我的现场观课感受。
    ——为了准备这一节课,执教教师整整剪刻了一满本的剪纸作品,现场的动手操作也非常熟练从容。(下课以后,经该县教研员同意,我从这个剪纸册中取了一枚人物剪纸和一枚剪纸贺卡,留作教研资料。)
    ——有一、二点参考建议,提出来供执教老师思考:
    (1)请留意一下好的教案设计文本,会有所获;
    (2)请留意一下,如何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美术课作通盘考虑,让每一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前后相延续又各显其功能。本课的教学目标明显定得过低,没有与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同类剪纸课题拉开明显距离,课的“人文涵量”比较单薄。
    宋秋前(2001年第4期《教育研究》)在论及“教学密度”问题时说:“教学密度不仅有量的大小,更有质的好坏。同样的教学时间,既可用于记忆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综合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学中用于低层任务的时间过多,用于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会减少,从而导致出现教学密度量大质差。”
    教学改进的本质目的是追求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很希望这位年轻、敬业的青年女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常常作一下“跳出来”回看的思考。

■《现代服饰艺术》
    ——主办单位提供的课表上为另一位老师,所以我对该县教研员介绍的“这位老师从接到任务到上课只有五天。”这句话完全相信。
    ——执教者提供的是一份详案,A4纸小字号密密麻麻足有3页,推想执教者很花了些工夫用来熟记教案内容。(在28日的赛事间歇,《古希腊的雕塑艺术》一课执教老师也一直在背记教案内容,口中念念有词。)
    一线教师遇有参赛机会,都很努力,舍得下工夫,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位老师课前所做的查找资料的工作,制作课件的工作,也肯定投注了相当高的热情。(前些年,我曾花了点儿时间看这方面的书,能判断教案上所收录的资料非止来于一处,也都是准确的。)
    ——执教者显系语言表述能力很强,善于交流的那一类。再加上已熟记教案内容,所以看得出来,执教者颇自信,也从容。
    ——课间与这位执教者有过交谈,得其虚心求进的良好态度的鼓励,我提出了几点商榷意见:
    (1)课的整体感觉挺好!老师很会讲述!
    课的内容稍“满”了些,如果做些“减法”,或许更显从容,学生参与研讨/思考的时间也留出来了。
    (2)不在乎一节课中“告诉”了多少学生此前不知/未曾关注的“知识”/“信息”,而应将重心放在“服饰艺术与审美”、“服饰艺术与民族、职业、性别、地域、着装时间地点”的关系。即或是“告诉”,也首先“告诉”可以“通用”的“一般常识”。(“常识”比“专精”的知识更重要!窃以为。)
    (3)在讲至第4板块“服饰艺术的手段”时,分类方法似乎同时使用了三种,显得芜杂。老师在某一二个片断即兴发言时的教学语言引发了部分观课者的争议。对这一点,我个人持一种宽容态度,以后稍加留意就可以了。
    这位老师如果有再一次展示的机会,一定会有质的飞跃进步。


    ——执教者提供的教案文本是相当好的!
    他的教案是所见几份教案中唯一标明教材版本的。
    这个细节有必要!因为高中艺术欣赏课教材版别有多种,听课者在现场也未持有教材。(某些课题或许是创编内容或引入了教材之外的内容。)
    这份教案的繁简程度也刚刚好!该宣示给听课者的,都作了交代;可以在课堂上即兴发挥的教学语言并未如前面某些赛手那样悉数呈现。
    ——付老师是挺会讲课的一位男老师。
    在课的导语部分,有一段幽默风趣的谈话,让听课的学生不觉莞尔。
    ——付老师的语速是舒缓平稳的,传达出对完全熟记教学内容和可以预测教学效果的充分的自信。
    ——从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我似乎完全找不到可以拿来与之商榷的具体的问题。
    内容安排逻辑性极强,取例典型正好合用。教学过程的推进不急不燥,与学生的交流感也亲切自然。
    希望如果付老师看到这个帖子后,自己来找一找这一节课有可能存在的某些“成功”之中的遗憾。
    作战方案的制定有可能影响实际战斗过程的全貌!
    假如作了某种“自我质疑”的严苛的“追问”,或许执教者本人会得出某些“颠覆性”的结论:
譬如:按“标志定义”→“标志历史”→“标志的类别”→“用途”→“造型特点”→“标志设计的主要原则”→“设计要素”→“实例评赏”这样的“教路”来推进教学过程,虽然井然有序,相关知识几乎“一网打尽”,俨然如标志设计的一本小册子的编写大纲。
    那就产生了一个完全可以试作设想的问题了:咱们老师的教学与学生通过相关小册子来“自学”(阅读)或通过网络来自己查询资料岂不毫无二致?
    可否将现在的“教路”完全倒过来呢?即先感知若干实例→产生了探究“标志要素”的求知欲望→进而探寻共性的“原则”→分类/知晓用途→在老师的引导下、完全不借助现成的文字呈现而概括出“标志”的定义(这个“定义”不一定要那么精炼完整,可以由学生真正的体会连缀而成)。
    对标志“历史”的介绍可有可无或可简可繁,因为这一个“点”与课题所标举的主要教学任务关系稍远些,不必让区区一节45分钟的课负载过重。

■《现代商业美术》(第7节课)和《古希腊的雕塑艺术》(第9节课)、《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第10节课)不再详评。
    ——前一节课在进行过程中恰遇承办单位召开会议,喇叭里传来的声音关上门窗也没有完全挡住,这很让我分心,似乎执教老师也因此有些焦燥。
    老师的认真和努力我们是完全能感觉得到的。
    这节课中执教教师放进了太多的图例,个别例子似乎归类不一定“合群”,这让我在试作评议时追寻“课路”显得困难。(假如发放教案文本可能更好些)
    ——后一节课与前面的若干节课给我的印象是一样的,都是课前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查找了足够丰沛的现成的赏析“定论”了,然后按序“告诉”给了学生。区别只在于这种“告诉”的技巧是高一些,还是平一些;“告诉”时是完全自说自话的还是“设计”一点儿有“交流/参与”感的课堂“师生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不太会有自然引发出来的思考状态,或抑制不止的“我是这么想的”、“我这样认为”的一种急欲表达的状态。
    咱们的课,缺少了对学生答问的再“追问”,缺少了一些思想的张力,缺少了一些探寻与辩驳,缺少了一些不经预约不期而至的困难和波澜。
    老师们似乎很害怕课上得不“顺”。须知最精彩的精彩常常是在遇到这种“不顺”之后的呵。
    在一线作初中语文教师时,我也曾自认为和被认为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是离开讲台之后的这些年里,我得以有机会总结/反思/追悔当年教育工作的得失(更多的是“思而有悔”的痛苦),从而让自己在观念上试图作出某种超越。
    十一年来,我从小学语文、中小学艺术和幼儿园教师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老师们用他们各具风貌的鲜活的教学实践/实例,启发了我,丰富了我的感性经验,促进了我的理性思考。
    湖南师大石鸥先生的《教学病理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版)一书曾带给我许多启发。石先生从教学病理学视角把教学缺陷归纳为教学失衡、教学专制、教学偏见和教学阻隔等几个方面。这本书帮助我确立了通过精细的课堂观察、对教学问题进行“问诊”进而试图提出“矫治”“处方”的思路。
    教育注定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更好的一节课一定在未来。
    对教师工作的评判,单以一节课而论其成败,也注定会有某种“测不准”的危险。
    高中艺术课教师群体是达观开朗的一群。
    我想老师们更珍视和看着高中艺术课教师这次历史性的“会师”,更看重亲如一家的友好交流的气氛,更看重从一课而引发的对若干课的重新思考,更看重“难得聚首,又难舍难分”的同行相亲的内心的美好感动,更看重我们无怨无悔选择艺术教育事业的职业信念的坚持。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1
我为何对学前教育研究如此兴趣盎然
                                        孝南区教研室幼教教研员     管季超

       写这篇短文时,我一时想不起来,到底是啥时候开始正式履行“幼教教研员”这个工作角色的。
        这不打紧。历次幼教活动我都有专门的档案收存,等整理《孝南区幼教教研史年表》时一查就清楚了。
        几年前,省教研室专设了幼教室,配了专职教研员;市教科院也立即配备了专职教研员,是我的高中同学,她此前也一直是市教科院分工联络“市幼教会”的人员。这样,区教研室也得找一个人来与之对应。找谁呢?
        好像我最合适。
       一是我与区直机关幼儿园的领导、老师都熟,早在1995年,我就应该园之请,协助整理了一篇园史资料;后来又应邀在一个晚间为该园老师开《如何写教养笔记》的专题讲座,事后还颇花了点儿心思为该园编过一册打印本的《教养笔记》。作为该园学生家长时,我与12位老师打过交道,关系都处理得挺好。其中几位还成为碰到了能聊好长时间的朋友。
       二是我对研究儿童美术启蒙教育一直兴趣颇大,喜欢看幼教方面的报刊。1993—1996年在教委办公室作文字工作时,就曾多次到该园去借书刊。所以区园的领导即向晏主任推荐,建议让我来作幼教研究工作。
       反正总得要一人来支应差事,反正你也挺感兴趣,晏主任欣然同意,随口就下了“委任状”。
       鲁双清副主任和我闲聊时,趁我高兴,没少痛批我的缺点,但对我有一个特点(?)抑或优点(?)是大加赞赏并表佩服的。
       他说:你蛮会读书,收集学术资料有绝招,又舍得下苦功夫研究感兴趣的业务问题。只要你想干,就舍得投入,能到得了状态。
       季超兄弟还真是当得起鲁兄谬赞。
       一接到“委任状”,我马上投入到学前教育相关理论资料的收集工作中,又兴致勃勃地到幼儿园听课,还自加压力拿出了一个可能在全省县区级教研室,都不太多见的宏大的研究规划,又策划了好几次区内的幼教活动,参加市省活动时,因为我区的准备工作每次都认真而充分,所以屡创佳绩。
       有“批评与自我批评”一说,怎么就不能将“表扬与自我表扬”结合起来呢?!
       这篇短文充其量只是个“节目预告”,可看的东西还在后头,请您不用着急,陆续就会看到:
        ——我自费买了600多元的学前教育理论书来看,又从市幼、区幼、杨幼、肖幼四园借阅可能有数百本幼教刊物翻阅,从中精选出最精萃的部分篇目(见本站《管季超收藏学前教育研究资料目录》)。
        ——每次听课,也都有观课日札。自我表扬一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呵!(陆续上传,文字上还需作必要的润饰)。
        ——历次活动,均有记载,将录入《孝南幼教研究史资料长编》中。又夸自己一回:做事还算“细作”。
        ——将倾力撰写自学幼教教研体会的长文,供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朋友和教研员同行参考。再自我表扬一回:挑担土有土在,流了汗当然就长谷。
       这样说来,创办一个网站好哇!
       既可以交流学术信息,对别人有益,又能促进教研员自己的工作总结与反思,每天都劲头儿十足地忙个不停,头脑一刻不停地思考问题,恨不得一天有48个小时。
       物质生活依然平淡,精神生活特别充实,多好!
       游客朋友如果现在不赶紧参加进来,或许将来想参加,咱们还不稀罕了。
       附录一图,是安徽少儿出版社去年创刊的《学前课程研究》创刊号,是该刊的赠品。
       不用花钱,就能看到书刊,是最让我高兴的。所以拿来作配图,为该刊鼓吹!
       想把学前教育研究得深细一点儿的幼儿园教师朋友,可以关注该刊。创刊号学术水平就不俗,以后各期一定也挺不错!
接到过该刊一位青年编辑的约稿电话,当时我正和邹华等几位美术教师在职院参加市美协会,人声嘈杂,听不甚清。也快过年了,心思也散了些,稿子未及时寄去,有点儿对不住编辑朋友雅意。帮着该刊做个广告,弥补一下。
        这下,扯平了。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1
过访《当代学前教育》编辑部闲话


                                                                                                                          管季超



        大约是在2005年秋季吧,我受区教育局副局长之命,代他到武汉参加李岚清前副总理一本音乐欣赏专著在湖北的推介会。
        推介会“规格”颇高,省教育厅路钢厅长亲自主持,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先生亲自为这本书鼓吹,李前副总理的秘书(名儿我忘了)也讲了话。会议《通知》要求各县市分管业务的副局长、普教科长、音乐教研员全得参加。(其实缺席或让人顶会的不少)。
        这个会对我个人来说,是得着实惠了。一是我正想到汉办点儿私事;二是会上还发了精装彩印的李前副总理的书。书印得挺好,资料丰富,还配一张CD,正好我手头的音乐资料不多,需要这个。
        会后,我到雄楚大道出版文化城湖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查加伍先生办公室聊天,要了几本书,准备打道回府,忽然就记起前不久收到了湖北少儿社刚刚创刊的《当代学前教育》双月刊,于是就顺便转到B座7楼过访了该刊编辑部。
        在与主编蓝欣、副主编周艳交谈时,我谈了一些作为基层教研室幼教教研员的一些感受,因为事先并无精神准备,大概有些东扯西拉、言不及义。周艳小妹妹大概大学刚毕业,向我宣讲幼教论文应该有怎样的学术表述规范。其实她所说的我都清楚,只不过我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工作繁忙、又并不熟悉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格式的普通一线教师。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周妹妹哪能体会得到。
        湖北是中国学前教育的发源地,幼教从业人员是个庞大的队伍,照道理讲,应该有一本学前教育的刊才对。现在有了这样一本刊,咱也是湖北人,当然就希望它办得好,也希望自己能帮上忙。
       但是在作学术判断时,我会摒弃地域观念和情感色彩,说真话:这一本刊物直到现在,学术定位似还不够明晰,用稿标准太低,整体学术质量比不上湖南一师所编的《学前教育研究》(高端学术定位),也比不上《学前教育》、《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切近教师的实用需求。
       但,我只是一个普通读者,位卑言轻,又无名气,干着急,帮不上蓝欣她们的忙。
       也许,抽时间认真写点好稿子寄给她们,是一种帮忙的实际行动。
       谢谢蓝欣女士送我一册《梁培龙水墨画》集子。前些年到南宁时,曾专门到接力出版社拜访梁先生,惜未遇。
        希望湖北的幼教同行都来扶持这一本刊物。
         毕竟,它是湖北办的啊。
         用一句小时候在《检讨书》上写过的话:“请老师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2
管季超收藏幼教研究资料目录
鸣谢:在此发布的《收藏幼教研究资料》是近三年来我从800余册各类幼教刊物,几种教育类专业报纸中精心编选的。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孝感市直机关幼儿园郭红园长、孝南区区直机关幼儿园吴运珍园长、喻银霞主任、罗三春主任、夏敏芬主任,杨店幼儿园杨艾欣园长,肖港幼儿园余新华园长等同志的大力支持。
    追踪教育科研新动向,为一线教师提供有学术质量的专业支持,是教研员的责任。发布这份《资料目录》,目的在为一线老师提供理论学习的查检之便,实现资源共享。






① 国 际 幼 教 新 理 念   

《幼教改革 三思而后行(上)》 李辉  李培美 幼儿教育 2003.9   
《幼教改革 三思而后行(下)》 李辉  李培美 幼儿教育 2003.10   
《幼儿园课程发展多元化和本土化共生的走向(上)》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周兢 幼儿教育 2003.3   
《刍议当前我国幼教课程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蒋俊华 袁俊玲 幼儿教育 2003.10   
《从台湾香港教改看内地幼教改革》 李辉 幼儿教育 2004.10   
《蒙台梭利幼儿角单元活动设计课程》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蒙台梭利幼教者应具备的理论基础》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基本练习与实例一应用篇》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蒙台梭利生平年谱记要》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 方钧君 柯蒂斯 上海托幼 2003.1   
《我的一堂剪纸课》 北京教科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姚兵岳 幼儿教育   
《重新发现童年世界》 杨桂青 国际教育 2005.1.21   
《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玩》 宋晓梦 光明日报 1997.4.4   
《怎样促进健全人格发展》 赵琳 幼教热线1999.12   
《博士重回幼儿园》 冯玥 中国青年报   
《蒙台梭利教育需要科学地解读和本土化》 杨莉君 幼教园地   
《调查显示:学前教育有持久效果》 卧松 中国教师报 2004.12.1   
《我了解的美国幼儿园教育》 安徽合肥 陆红 早期教育   
《美国幼教改革新动向》 李辉 吴颖思 幼儿教育 2002.7   
《美国学前数学教育新标准及应对策略》 周欣 幼儿教育 2003.9   
《美国学前教育子女的十大法宝》 吕莉/编译 幼儿教育 2003.3   
《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施建农 幼儿教育 2004.19   
《走近美国幼儿园》 (美)马丁·可思 幼儿教育导读 2002.7   
《中英家庭不同的“餐桌教育” 》 浦东新区三林镇幼儿园 赵青 上海托幼2003.4   
《德国学前教育专家的高见》 康瑶 国外家教   
《“老外”的教子之道》 扬舟 国外新视角   
《老外怎样看中国的孩子》 郭莹 幼儿教育 2005.6   
《在活动中学习——日本幼儿园教育活动三则》 余碧君 幼儿教育 2005.4   
《中国应怎样借鉴“蒙台梭利” 》 霍力岩 学前教育研究 2001   
《蒙台梭利教育和瑞吉欧教育之比较研究》 缪胤 房阳洋 学前教育研究 2002.NO5   
《科学性全人教育——蒙特梭利教学走入孩子心灵深处》 吴珀媚 www.ancona.com.cn   
《与时俱进是:一个凉不下来的话题》 写在蒙氏教育大陆发展十周年之际 中国教师报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浅说》 李道佳 幼儿教育 2002.3   
《三岁决定一生》 蒙台梭利著 付地红 张冬梅/编译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梁志燊教授谈蒙台梭利教育》 朱燕平 早期教育 2006.4   
《韩国“全国幼儿教育课程”评介》 张燕 张咏 上海教育科研 2003.11   
《儿童心理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赵婉黎 刘云艳 早期教育 2006.7   
《瑞吉欧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方案教学》 龚晖 郑蓉 程志宏 早期教育 2005.8   
《瑞吉欧的实验精神与研究方法及其启示》 姚伟 郑丽波 幼儿教育 2004.5   
《让幼儿教育成为儿童主动学习的乐园》 杜文莉 霍力岩 幼儿教育 2004.5   
《“方案教学”—儿童探索和探索儿童的方案》 钱慧 早期教育 2005.8   
《国外有关儿童游戏的文化研究进展》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张珊珊 早期教育 2006.11   
《游刃于教与不教之间》 范秀洁 学前教育·幼教版   
《多元化教育管窥》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刘彤 李立 早期教育 2005.4   
《走近瑞吉欧》 黄浦区紫霞路幼儿园 张荣珍 上海托幼 2003.3   
《美国幼儿教育的基本走向》 刘明远 放眼世界 幼儿教育   
《美国的室外儿童的游戏场地》 周欣 幼儿教育 放眼世界   
《亲历美国幼儿教育》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刘彤 早期教育 2004.9   
《美国的幼儿园重视离异家庭儿童的教育》 吴玲 编译 早期教育   
   
②重要的幼教理论文章(剪贴资料)   

《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有效转换的生态学理论解释》 戴莉 学前教育研究 2003.11   
《信息收集能力:让孩子胜人一筹》 赵蓉 幼儿教育导读 2004.3   
《素质教育从这里起步》 上海市长宁实验幼儿园 学前教育研究 2002.1   
《庄子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陈阳全     
《对幼儿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一点认识》 林茅 学前教育研究 2002.1   
《开发和利用家长教育资源的几点尝试》 孟可飞 幼儿教育导读 2004.2   
《多兰斯创造力培养法》 邱岳 幼儿教育导读 2004.2   
《搜索8大智能》  幼儿教育导读 2004.6   
《爸爸与女儿的数的关系》 颜廷剑 幼儿教育导读 2004.8   
《亲近孩子的四大法则》 常华 幼儿教育导读 2003.11   
《好爸爸的8项注意》  幼儿教育导读 2003.11   
《透视幼儿珠心算教育》  中国教育资讯报 2002.10.31   
《口号中的教育误区》 张劲松 幼儿教育导读 2004.1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庞丽娟、胡娟、洪能敏 幼儿教育导读 2002.6   
《我国幼儿教育的时代性主题》 冯晓霞 幼儿教育导读 2002.7   
《告诉我: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  幼儿教育导读 2004.7   
《培养幼儿自信的五个途径》 黄永祥 幼儿教育导读 2004.12   
《提倡做“60分父母” 》 徐浙宁 幼儿教育导读 2005.5   
《概念地图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张文桂 浙江省湖洲师范学院教科院   
《一场关于“幼儿教学应关注儿童”的对话》 周勤慧 郑卫东     
《幼儿园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刍议》 刘明远 早期教育2005.6   
《正确理解幼儿的创造》 刘宝根 上海教育科研 2003.10   
《对儿童“代声音”的解读》 史爱华 儿童发展与教育 2006.7-8   
《流行背后的误用与背离》——反思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中运用多元智力理论的一些误区 李敏谊 冯景     
《多元智力理论研究应走向理性与客观》——试分析西方学者对多元智力理论的反思 霍力岩 沙莉     
《我们改变了什么?我们还能改变什么?》——在“全国第二次实施《纲要》经验交流会”上的报告 李季湄     
《我国古代早期教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马秋丽     
《从学习取向到成长取向:中国学前教育变革的方向》 刘晓东     
《注意幼儿园教育的三个偏向》 刘永和 中国教育报 2004.9.25   
《论当前儿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走向》 冯建华 俞国良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育》——“追问大师”系列之一      
《民办教育促进法》解读 陶西平     
《创新,对幼儿意味着什么》 孙其华     
《张雪门的幼稚师范实习理论及其启示》 朱良     
《我国民办幼教机构的发展现状分析及理性思考》 万中 夏晨伶     
《请珍惜孩子的生活休闲时光》 邓文静     
《庄子思想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陈阳全     
《卷首语》 李嫔琦     
《早期教育:全民教育的起点》  幼儿教育导读 2004.2.16   
《感悟儿童教育》 许群民     
《中国民办学前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幼儿教育 2004.11   
《面对孩子的错误回答》      
《性健康教育走进小学课堂》      
《让孩子从网络面对整个世界》 谢湘     
《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      
《让我们了解一下真实的德育》      
《美国小学生校外干什么》 梁英     
《关注儿童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张博     
《儿童论坛:开自己的会,自己的议题自己定》      
《中国孩子需要什么》 庞盼     
《关于我们的事情能不能问问我们的想法》 李纬娜     
《学什么?怎样学?》 孙玉晓 康丽颖     
《独立与依赖》 郝大海     
《文化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卓晴君     
《改变学校、家庭教育的28个观念》 孙云晓     
《基础教育及其基本特征》 张毅龙     
《幼儿园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      
《难忘的两个多小时》 史慧中     
《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立建》 苗雪红     
《论儿童精神的导性逻辑》 丁海东     
《儿童的声音与儿童的哲学》 史爱华     
《幼儿活动教学:现象与解读》 黄小莲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徐明     
《儿童认识发展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儿童的心理理论 缪小春     
《教育振兴从幼教开始》  中国教师报   
《我国学前教育的几点创新》 房阳洋     
《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 邓佐君     
《0—8岁教育:叫误区消失,让幸福开始》  中国教师报   
《孩子的世界 共同的世界》——重读《小王子》有感 胡福贞     
《幼儿教育的三层发展价值》 徐明     
《为追求理想的幼儿教育永不停息》 蒋建华     
《要对幼儿教育予以足够重视》 艾琳 中国教师报   
《为什么要重视幼儿的社会性教育》 吴文菊     
《儿子有问不完的问题》 李会玲     
《幼儿教育应立足于儿童一生的可持续发展》 冯晓霞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尝试》 丁永峰     
《家庭教育原则浅说》 郭天雄     
《孩子的眼睛向你诉说……》 季能顺     
《往婴儿神经银行存钱》 程淮     
《儿童安全关键词》      
《我看幼小衔接》 吝日学     
《孩子的思维可笑吗》 王俊红     
《试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应具备的八大意识》 姜宏德     
《电视与儿童教育》 夏之秋     
《限制孩子看电视不能提高他的学习成绩》 亚文     
《教育在帮助孩子怎样选择方面做得不够》 史静寰     
《我看我国幼教改革之现状》 许群民     
《您是如何对待孩子玩的?》      
《一位母亲的“快乐民主教育”之惑》      
《狗也想回到幼儿园》 尚德其     
《为了孩子的未来》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06   
《家庭教育8大要领》 赵艺 梁志燊 幼儿教育导读 2005.4   
《幼儿家庭闲暇教育的现状及反思》 王芳 幼儿教育导读 2005.4   
《给自己的心理健康打分》  教师俱乐部 美丽幼师   
《对话哲学的启示—对传统儿童教育的反思及超越》 秦元东 理论建设 2004.11   
《滥用奖励:论我国幼儿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偏差》 刘晶波 幼儿品德教育专栏   
《试论学习方式对于儿童成长的意义》 吴永平 理念建设 2005.6   
《叙事:幼儿教育的基本途径》 杨宁 理念建设 2005.7-8   
《近十年来我国幼儿教育的经验与问题》 姜勇 理论建设 2004.3   
《正确认识儿童和儿童生活》 王喜海 幼儿教育 2003.7.8   
《儿童是个哲学家:解读及启迪》 杜燕红 理论建设 2005.2   
《论幼儿收藏的教育价值》 韩春红 理论建设 2005.4   
《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一个天真的梦想》 郑三元 学前教育研究 2002.1   
《孩子,1年等于10年》 王东华 幼儿教育导读 2005.3   
   
③ 幼 教 科 研   

《幼小衔接若干问题的应对》 浙江省渚暨市浣江幼儿园 陈莉莉 《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丁海东 《学前教育》   
《有效组织教研活动的四要点》 北京市西城曙光幼儿园 汪宋莉 《学前教育》   
《谈教研员在园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用》——全国教研员研修会上的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   
《“我国学前教育状况分析与评价(1996~2006)”课题的设计与实施》 2007年第09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晶波南京210097 《学前教育研究》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选题的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2007年第09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刘晶波 王磊 孙永霞 《学前教育研究》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保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分析》 ——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2007年第09期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刘晶波 丰新娜 李娟 《学前教育研究》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五大领域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刘晶波 李娟 丰新娜 2007第四期 《学前教育研究》   
《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教师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刘晶波 孙永霞王磊 2007第10期 《学前教育研究》   
《从开蒙到开化——终身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对幼小衔接的关照》 1.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 重庆400715
3.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4. 重庆400715董小玉 杨晓萍5.  2007年第07-08期 《学前教育研究》   
《图画菜单的启示》 浙江杭州 张莉 《幼儿教育》2003.07-08   
《也许他比别人慢一拍》 江苏尼山 龚顺梅 夏英 《幼儿教育》2003.07.08   
《让幼儿张开想像的翅膀》——幼儿想像力测试及分析 龙建秋 余森森 《幼儿教育》2003.09   
《“园本课程开发”的新理念》 王喜海 《幼儿教育》2004.5   
《“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 虞永平 《幼儿教育》2004.5   
《请教师动手创编教材》 曹冰洁 《上海托幼》2003.5   
《行动研究——教育实践研究的有效方法》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龙红萁 《上海托幼》2003.7.8   
《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卫 《上海托幼》2003.1   
《让行动研究准确起来具体起来》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成尚荣 《早期教育》2004.10   
《教育案例研究的解读与撰写》 浙江上虞市教研室 陈莉亚 《早期教育》2004.10   
《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案例教学》 黄娟娟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反思一次美术教研活动》 丹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陈雅典 《早期教育》2004.06   
《由教育咨询活动所想到的——教研员专业化成长之我见》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郑艺 《上海托幼》2003.7.8   
《园长该如何听课》 上海 黄诚 《幼儿教育》2002.7.8   
《市中心教研组作用探析》 浙江 江金华 章群弟 《幼儿教育》2004.4.4   
《用历史生态的眼光看幼儿园的科研诊断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许卓娅 《早期教育》2004.6   
《关于幼儿园教研活动多元化的思考》 邢少颖 张淑娟     
《社会资本视野中的园本教研支持策略》 吴立保     
《关于环境创设的研讨记录》 魏芳 《学前教育》幼教版   
《怎样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陆克俭     
《构建以园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任瑛     
《纲要》理念指导下的园本教研策略 浙江省平湖市教育局教研室徐流芳 《早期教育》2005.9   
《用历史生态的眼光看幼儿园的科研诊断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许卓娅 《早期教育》2004.6   
《案例研讨实录:没馅的饺子、贝贝摔倒了》 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课题组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做好观察的几点思考》 江苏南京 蔡昱晓     
《开拓新百年——在中国幼儿教育百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史慧中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幼教百年沉思录(五)》 皮军功 宿红英整理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儿童出生的那一段——在百年中国幼教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
中央主席 许嘉璐 《学前教育》   
《幼儿园科研:目的和定位》  《早期教育》2004年第6期   
《又见指南》 薛姝 《学教育·幼教版》   
《纲要》理念指导下的园本教研策略 徐流芳 《早期教育》2005年第9期   
《从展示到纪录》 王峥 朱家雄 《学前教育》2005年第3期   
《教育案例与教案研究、案例教学》 黄娟娟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尊重,从了解开始——一个教育个案描述》 刘严 《学前教育》2004年第6期   
《幼儿园袋评价的几个误区》 霍力岩 赵清梅 《早期教育》2005年第6期   
《教育会诊:一种高效的园本培训模式》 杜静 《学前教育》2005年第7、8期   
《教育观念的更新很重要——对相隔十几年的同一教学活动的剖析》 刘钰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认识儿童的一个新理论:儿童的朴素理论》 鄢超云 《学前教育·幼教版》   
《当代西方幼儿教育研究的几个特点》 霍力岩 《学前教育》2004年第1期   
《论基础教育的“基础”》 燕国材 《学前教育》2005年第6期   
《中国当前教育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综述》  《学前教育研究》2001第1期   
《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十一五”课程诚征实验园》  《学前教育·幼教版》   
《教育的对话与计划》 黄进 《幼儿教育》2003年第7、8期   
《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的反思》 秦振飙 侯莉敏 《学前教育》2005年第5期   
《大力提倡幼儿教师自己的教育科研》 赵志毅 《学前教育》2005年第7、8期   
《幼儿教育能成为研究者吗》 步社民 《学前教育》2004年第10期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技能》 步社民 《学前教育》2005年第5期   
《幼儿教育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杨宏伟 《学前教育》2004年第6期   
《在教师培训中如何运用行动学习法》 秦旭芳 《学前教育》2004年第1期   
《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之设计、操作方法》 罗慧 《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情有独钟——我做幼教资料工作》 何美玲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   
《我理想中的幼儿园》 王瑞祥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9期   
《教师如何做个案研究》 周欣 《学前教育》2004年第4期   
《教养笔记——洋洋午睡日记》 江苏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张燕 《幼儿教育》2007年7、8期合刊   
《由顾此失彼的教育引发的思考》  《学前教育》   
《幼儿园里的一天——教养笔记》  《学前教育》2004年第10期   
《案例研讨实录:没馅的饺子,贝贝摔倒了》 南京市游府西街幼儿园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教养笔记——面对拒绝》 王黎敏 《学前教育》2004年第6期   
《案例研讨报告》 吴晓梅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④ 幼 教 教 师 专 业 成 长   

《教师专业成长“三步曲”》 杨凯红     
《做一个真实的你自己》 吴放 《学前教育》   
《三十而立》 程洁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朱家雄     
《幼儿教师可以怎样表达教育观点?》 吴振东 《早期教育》2005.3   
《在“亲历”中成长》 易凌云 庞丽娟     
《管理的智慧(续2)》 毛美娟     
《幼儿园教师入职初期“关键人物”的影响》 郑蓉     
《通过实践反思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陶慧玲     
《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但菲 王红艳 吴琳     
《透析教师教育行为后的缄默知误》 王喜海     
《管理的智慧(续2)》 毛美娟 《早期教育》2005.3   
《巧“画”寄语》 陈向阳 《早期教育》   
《客人老师来了》 高美娇     
《幼儿老师同侪互助观课的理念与运作》 丁新胜 《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民办园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缺失与回归》 王冬兰 冯艳慧 《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重塑专业自我,做专业化的幼儿教师》 刘占兰 《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农村民办园教师生存状态调查与分析》 唐海燕 《学前教育研究》2007.7-8   
《管理的智慧(续6)》 毛美娟 《早期教育》2005.6   
《幼儿教师的角色冲突》 李婵娟 《早期教育》2005.9   
《幼儿园的一天》 (三位博士的观察日记)     
《我朴素的幼教经历》 朱文曼 《学前教育研究》2003.9   
《关键事件与幼儿教师专业成长》 郑蓉 龚晖     
《优秀教师的特点》 郑和 《教育发展研究》2005.2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 刘丽     
《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 梁慧娟 冯晓霞     
《培养反思型幼儿教师》 解希静 王晓岚     
《假如我是幼儿园的老师》 李军林     
《课后反思型说课:老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平台》 王春燕     
《我在说课、评课活动中主动成长》 倪慧芳     
《幼儿教师不可忽视语速问题》 罗欣环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教师手记》 张远清     
《一次童趣的放飞》 吴海丽     
《教育叙事研究》 尹坚勒     
《谈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智慧》 朱因文 《学期教育研究》2002   
《女儿小敏》 陈庆云     
《撰写教育案助我提高素质》 倪菊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如何在培训中使用“头脑风暴”》 陈向明     
《观察记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王欣     
《听课要有门道》 张倩     
《幼儿教师能成为研究者吗》 步社民     
《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 王正可     
《教师教学反思水平的差异》 谈亦文 《幼儿教育》2003.12   
《幼儿园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思考》 张文桂 《幼儿教育》2003.7-8   
《对当前幼儿园教师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吴春榕     
《用“反思”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 夏薇 《早期教育》2004.5   
《让案例分析成为幼儿教师自我成长的阶梯》 刘振民 《早期教育》2004.3   
《师幼对话中教师的话语水平及面临的挑战》 王海澜     
《幼儿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高等专科层次)研制的初步成果》 李生兰 张民选     
《幼教师资:问题及对策》 王剑兰 张秀娟 《中国教育学刊》2004.7   
《幼儿园教师类型的分析》 吴荷芬 《上海托幼》2003.1   
《论信息时代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霍力岩 缪胤 《幼儿教育》2002.11   
   
⑤ 幼 儿 园 课 程   

《论幼儿园课程的本质》 郑三元 《理论建设》2005年第3期   
《课程是一种社会协作活动》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许卓娅 《早期教育》2004年第3期   
《新知识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 姚伟 吴琼 《理论建设》2004年第1期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研究》 李莉 唐淑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与变革的基本特点》 王春燕 《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   
《百年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回顾及反思》 王春燕 《研究与探索》   
《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改革及课程设置》 上海吴积静 《幼儿教育》   
《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九》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幼儿教育》2007年第10期   
《论幼儿园课程理论的研究范围》 苏贵民 《学前教育》2005年第5期   
《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李珊译(西南师范大学) 《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课程研究》 虞永平 《学前教育》2004年第5期   
《学校课程综合化问题探源》 杨爱程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   
《内涵·物质·条件·方法——“园本课程”网络研讨会综述》 原晋霞(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早期教育》2004年第8期   
《是教材,还是“操作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朱家雄 《上海托幼》2003.7.8   
《用游戏、快乐、理解承载幼儿园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石晓波 《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9期   
《建构回归儿童生活的学前课程》 常丽丽 郭芬云 《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7、8期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初操》 黄菊芳 《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7、8期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性研究”过程概述》 姚莉 《学前教育》2004年第7、8期   
《为儿童幸福前行铺设好“跑道”》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成尚荣 《早期教育》2005年第8期   
《幼儿园课程中的民族文化观照》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陶金玲 《早期教育》2005年第6期   
《用历史生态的眼光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下)》 许卓娅 《幼儿教育》2004年第4期   
《从年龄和外语学习的关系看幼儿期英语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高敬 《上海托幼》2003.1   
《我国关于世界学前教育课程研究的状况探析》 姚国辉、张莉 《早期教育》2006年第11期   
《试论对幼儿园教材的价值审视》 张晖 《学前教育》2006年第4期   
《幼儿园课程模式之我见》 高志方 《幼儿教育》   
《美国幼儿园的特点》 徐虹 《幼儿教育》2004年第10期   
   
⑥ 幼 教 品 牌 打 造  
  
《提升办园品质 彰显办园特色——幼儿园规划研究》 王成刚 《学前教育》2006.4   
《幼教品牌的丰富内涵及其形成》 浙江杭州 何春英 《幼儿教育》2002.12   
《幼儿园形象设计的意义与策略》 袁宗金 《幼儿教育》2004.2   
《打造品牌幼儿园的五个需要》 中国教师报 龙飞 2004.10.28   
《墙饰: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 江苏南京 吴邵萍     
《走农村自然特色之路》 湖南湘潭 龙凤 《中国教师报》2004.10.28   
《让儿童持续、健康地发展——记深圳马荣教育机构“幼小”衔接系列活动》 《桃李苑》马荣机构主办     
《开拓新百年——在中国幼儿教育百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史慧平     
《我省幼儿教育十年回顾》 张维春     
《上海名园撷英》 上海市托幼工作办公室     
《孝南区首届幼儿园教研工作研讨会》 杨店区杨店镇幼儿园     
《爱心之桥》 肖港镇幼儿园主办     
《中外幼儿园环境布置图例精选》      
《湖北幼教100年》      
《武汉市公安局幼儿园》图片集      
《雏鹰展翅》图片集 少先队江汉石油管理局委员会 2004.6   
《孝南机关幼儿园50年园庆》图片集      
⑦ 幼 儿 园 艺 术 教 育 资 料   
《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说明》  南京五大领域之艺术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创新浅探》 张卫民 彭月芳 詹霞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论儿童艺术的发生》 边霞 《学前教育研究》2002.5   
《幼儿园艺术综合教学的实践探讨》 资利萍 《幼儿园教改》2004.5   
《幼儿学哪种才艺比较好》 《家庭·育儿》编辑部/策划 《幼儿教育导读》2004.2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内容创新浅探》 张卫民 彭月芳 詹霞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林琳 《理论建设》2004.1   
《幼儿园艺术综合教学的实践探讨》 资利萍 《幼儿园教改》2004.5   
《儿童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分裂及其综合》 黄进 《理论建设》2005.8.9.10   
《生活·生态·创生——“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 黄进 《幼儿教育》2002.10   
《幼儿艺术活动体验式课程实验研究》 杭州大地幼儿园课程组 《幼儿教育》2002.7.8   
《早期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胡静 《湖北省幼教期刊》   
《谈幼儿绘画教学》 胡雁 《湖北省幼教期刊》   
《论本体感觉在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价值》 易晓明 《理论建设》2004.3   
《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 易晓明 《幼儿教育》2003.3   
《“城市中的水”及其他》 李慰宜 《幼儿教育》2003.3   
《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 边霞 《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儿童早期音乐能力发展研究概述》 章淑慧 《理论建设》2004.11   
《幼儿早期书写与书写教育:思考与倡导》 林泳海 李琳 崔同花 沈毅敏 《理论建设》2004.3   
《浅谈幼儿书法教育中的情感培养》 万应均 《幼儿园教育教学》2005.7-8期   
《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 虞永平 《幼儿园教改》2004.1   
《幼儿前书写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王纬虹 申毅 庞青 《调查与研究》2004.5   
《艺术教育创新影响因素探析》 张卫民 《幼教论坛》2002.1   
《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教育的研究和思考》 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课题组 《幼儿园教改》2003.12   
《浅淡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沈建洲 《研究会“十五”课题优秀成果选登》   
《汉字构型特征与幼儿认知的共鸣》——幼儿汉字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李静 《儿童发展与教育》2006.7.8   
《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民间艺术教育活动》 甘露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新思维创意》  《儿童学画一点通》   
《小班美术活动设计——吃饼干想象画》 周丽萍 《幼儿教育导读》2004.6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谢子静 林琛琛 《调查与研究》2004.7.8   
《戏剧能给儿童教育带来什么——透视西方儿童戏剧教育》 张金梅 《理论建设》2004.7-8   
《幼儿绘画构图能力的发展及指导》 林琳 罗瑾璟 《调查与研究》2005.12   
《论幼儿绘画特征》 哈咏梅 《幼儿园艺术·健康和社会教育》   
《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 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 《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设计课程》2001.12   
《儿童学画一点通》 秦瑛 马莉 《儿童学画一点通》   
《三至六岁幼儿人物画的研究》 库桂香 《幼儿教育期刊》   
《澳大利亚、越南、中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对比研究》 陈志超 《幼儿教育》2004.3-5   
《婴儿的美术教育活动》 林琳 《幼儿教育》2002.12   
《读画》 张念芸 《幼儿教育》2002.5   
《体现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幼儿美术教育》 张益文 《幼儿教育》2002.7.8   
《关于幼儿与动画片关系的探寻》 唐晓娟 《教育教学研究》2004.4   
《绘画对幼儿记忆影响的实验研究》 朱文佳 蔡志刚 林泳海 《调查与研究》2004.5   
《从涂鸦看动画的心智成长》 吴鑫 《理论建设》2006.1   
《浅淡儿童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侯莉敏 《理论建设》2006.1   
《促进幼儿原创性绘画能力发展的指导指导策略》 邱秀君 王冰 《学前教育研究》2007.5   
《儿童自主剪纸活动中 教师角色的探究》 北京市京源学校幼儿部课程组 《学前教育·幼教版》   
《现代建筑与胡同文化》 苏京平 《学前教育·幼教版》   
《浅淡幼儿版画艺术》 张新江 《早期教育·美术版》2005.1   
《儿童美术教育发展脉络》 屠美如 《早期教育·美术版》2005.1   
《大胆尝试 心情表现》 黄丽军 《早期教育·美术版》2005.1   
《我上美术欣赏》 江涛 《早期教育·美术版》2005.1   

⑧ 语 言 领 域   

《论童话的荒诞与幼儿的审美》 赵学菊 儿童发展与教育 2006年第7-8期   
《儿童读经一路走好》 中国教师报 2003.12.11   
《童话对儿童创作经验的书写》 王玉 理论建设 2005年⑤第12期   
《论童话中的“残酷”叙事与幼儿阅读》 金莉莉 学前教育研究 2003.10   
《教化:童话本质的背离》 余春瑛     
《以故事教学研究为载体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北海幼儿园语言教研组 幼儿教育 2007.10   
《猜猜我有多爱你》 褚潇 幼儿教育 2007.10   
《中班语言活动设计——等明天》 薛远远 幼儿教育 2007.11   
《学前识字并非越多越好》      
《文中识字与单独识字的比较》 中国福利会幼儿园 何琦 上海托幼 2003.7.8月合刊   
《全息汉字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 李静     
《缤纷童书 飞扬智慧》      
《湖北新时期文学大系——儿童文学卷》  湖北少儿出版社   
《中国新时期幼儿文学大系——理论卷》  未来出版社   
《儿童早期语言教育与其后继语文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报告》——一项早期家庭教育的追溯研究 赵琳 学前教育研究 2003.11   
《不老的童年——金波先生访谈录》 任继敏 金波 学前教育   
《幼儿园与小学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 杨晓萍 李子建 陈楷红 崔晶盈 调查与研究 2004.9   
《全息汉字教育——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途径》 李静     
《全语言教育与中国幼儿语言教育的本土化》 周兢 幼儿教育 2002.7.8   
“儿童读经运动”:违背科学的主张,复古倒退的教育——对王财贵先生答《光明日报》记者问的质疑 刘晓东     
《阅读活动设计策略》 上海浦南幼儿园 王洁     
《西方小孩爱读什么——近年来西方儿童阅读状况扫描》 哈里·斯皮德 《幼儿教育导读》2003.9   
《阅读天地——水孩子》 陈萍 《幼儿教育导读》2003.9   
《我看幼儿的早期阅读——访华东师大学前教育学系副教授》 张明红 记者:聆珑 《上海托幼》2003.5   
《浅谈幼儿的阅读教学》 华中师大 林泳海 普陀区宜川一村幼儿园 崔同花 《上海托幼》2003.3.A.14   
《早期阅读应从“分享”开始》 北京师大心理学院 伍新春     
《前阅读活动的新经验》 陈帼眉     
《反思早期阅读活动“蜘蛛先生要搬家”》 南京市江宁区示范幼儿园 崔玉 仇宁燕 《早期教育》2005.5   
《当前幼儿文学欣赏教育中的误区》 任继敏 《学前教育研究》2007.5   

⑨ 幼 儿 园 科 学 教 育 领 域   

《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说明》  南京五大领域之科学   
《幼儿园教育应该给孩子什么》 胡航宇 《中国教育报》第5851号   
《扁豆苗 扁豆藤 扁豆花 扁豆夹和扁豆娃娃》 张秋生 《幼儿教育》2004.1   
《父母是宝宝最佳的游戏顾问》 章淼榕 《幼儿教育》2004.1   
《警惕家庭中的假游戏现象》 张玉敏 《幼儿教育》2004.1   
《会伪装的灌输》 陈宗英 《幼儿教育》2004.1   
《我有了解世界的方法》 木米(译写) 《上海托幼》2003.6   
《十元钱的午餐(大班)》 上海浦南幼儿园 卢秋萍 《幼儿教育》7-8期   
《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小班)》 顾莉玲 《幼儿教育》7-8期   
《记录 不仅仅是记录——“折装圆珠笔”的教与反思》 东南大学幼儿园 吴岚 《幼儿教育》2007.7.11   
《戏水活动概说》 张玉荣 《幼儿教育导读》2004.2   
《儿童社会技能缺陷及干预》 周宇奎 唐淑主编《幼儿园课程研究论文集萃(三)》   
《论教学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韩春红 《幼儿教育》2002.5   
《多媒体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温海涛 赵玲凤 《中国电化教育》2001.12   
《双语教学亟待建立规范》 叶莎莎 《中国教育报》2004.9.25   
《孩子们玩起来好快乐》 陶继新 《中国教育报》2005.2.8   
《利用棋盘游戏培养幼儿逻辑数学思维能力》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刘彤 翟洪娥 《早期教育》2005.9   
《实验记录本——“做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苏南京 赵玲 《幼儿教育》2004.5   
《基于儿童朴素物理理论的半日活动》 鄢超云 郑梅 《学前教育研究》2003.11   
《游戏中学、操作中学、生活中学》 安徽省政府机关幼儿园胡定蔚 《中国教师报》2004.6.3   
《谁侵犯了儿童游戏的权利》 何媛 《幼儿教育》2003.7   
《蚕的一生(大班)》 江苏南京 吴岚 陈雯领/设计赵岭/指导 《幼儿教育》2004.4   
《玩声音(大班科学活动)》 武玉岭 《幼儿教育导读》2004.6   
《中国娃(大班·节选)》 方小兰 金丽君 《幼儿教育》2002.12   
《有趣的相反日——大班主题活动》 陈林 《学前教育》   
《关于水的科学游戏》 赵芯莲 《幼儿教育导读》2004.8   
《各种各样的种子——小班常识字系列活动方案》 许建红 赵卫东 《幼儿教育导读》2002.7   
《尝试教学理论运用于幼儿教育的活动效应》 江办常州市教委研究室 王春梅 邱学华主编1999年 “尝试教学理论研究丛书”《幼儿尝试活动设计》
   
幼 教 专 著 / 杂 志   

《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第八版)[译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00元   
《幼儿园教育》 李季湄肖湘宁著1997年11月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当代学前教育》月刊(创刊号) 湖北少儿出版之社 5.00元   
《园长资讯》(2004年一、二期) 中国教育服务中心教育发展事业部主办(赠品)     
《中国民办教育》(幼教版) 2005年2月号 12.00元   
《社会力量办学法规文件选编》(内部印刷) 孝南区教育局2003年9月翻印     
《少年儿童研究》 月刊2003年7、8、9期 4.00元   
《学前课程研究》2007年创刊号 安徽少儿出版社主办 6.00元(该社赠刊)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宣传提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50元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2
在竞赛活动现场的即席讲话(根据现场记录整理]
各位园长、各位教师:
  大家好!
  《孝南区第三届幼儿园教师优质课竞赛》在承办单位杨店镇幼儿园的鼎力支持和区幼儿园罗三春同志、杨店学区崔春同志的友好帮助下,今天顺利举行,达到了切磋教艺、取长补短、现场研讨、共同提高的预期目标。
  按照工作职能,我们区教研室承担全区公民办幼儿园的业务管理、业务指导和学术活动组织及学术评价的工作,具体的教研活动组织策划由我按室内分工“幼教教研员”的工作责任来实施。
我区幼儿园系列的第一次《幼儿教育教科研工作会议》是在杨店镇幼儿园举行的,区教育局分管教学教研工作的杨学军副局长亲临会议,并发表讲话。会后,区教育局下发了由我拟稿的《孝南区幼教教科研工作规划》专函。
  今天这次活动,我们又得到杨店镇幼儿园的有力支持。
  谢谢杨园长和杨店镇幼儿园的朋友们为全区幼教教研工作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我们将本届优质课竞赛的主题设定为“语言领域”的教学实施与教学研究。现在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幼儿园“语言”教学问题的理解,供老师们参考:
  一、要站在“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高度,认识“语言教学”的课程价值
  1、幼儿园语言课程是幼儿的课程
  一是幼儿语言训练的亲历性。(陶行知名言:“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和时间)
  二是教师教学行为的支持性。(适时提供各种帮助、建议与鼓励性评价,帮助幼儿完成语言的习得过程)
  2、幼儿园语言课程是幼儿的活动。
  幼儿园课程的本质是“活动”。(行动性、即时性、整体性、真实性)
  3、幼儿园语言课程是幼儿语言习得的“问题——解决”活动。
  当我们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去重新审视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时,我们发现“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真的是非同寻常。它直接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智力开发等等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也许以下一些基本原则能提醒我们有效地改进我们的语言教学: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体性的学习。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自然而然的学习。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有效的和有用的学习。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整合的学习。(打破学科界限)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
  ——儿童的语言学习是创造性的学习。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早期教育中,语言教育无疑占据着重要位置。因为,在人的智力发展中,仅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来看,语言教育非常值得重视:深刻的思维从形成到表达都必须借助语言这一人类独具的符号系统,语言的贫乏无疑会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
  对幼儿园语言教育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课题,今天的活动会带给我们所有的参与者以新的启发。
  二、站在“优化教学策略”的高度去实施教学工作、评价教学工作
  以本次参加竞赛的七节课为例:
  1、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征(生活经验与理解、表述能力)的语言活动的话题(课题):
  今天现场呈现的这七节课,在这方面的策略选择都是比较适当的。
  ·杨店杨敏老师执教的《春天的颜色》:特定的季节(春天)、特定的地域(农村地区、桃花之乡)
  ·杨店园胡芬芬老师执教的《我喜欢看的动画片》:幼儿喜欢看动画片是共性。杨店园这两位老师的课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区直机关幼儿园肖小燕老师执教的《伞儿撑起来》:水果、蔬菜这些儿童比较熟悉的实物(菠萝、西瓜、辣椒、苦瓜),拟人化的表达方式。这节课现场教学效果好,较好地体现了本次活动的研究意图。
  2、根据幼儿学习活动的心理特点,采用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的教学环节设计。
  肖港园肖俊玉老师在教学中引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喜羊羊”和“灰太郎”的动画故事来串联各个教学环节,让整节课笼罩在一种童话色彩的氛围中。
  三汊镇幼儿园邬桂花老师《小青蛙的新衣服》一课则是用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来“结构”整节课的。
祝站镇幼儿园杨丽君老师将成语“坐井观天”演绎成为一个生动的故事,再辅之以动态课件,力求让孩子们大致了解这个成语的涵意。
  朱湖幼儿园骆红梅老师将课设计成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电视播报形式,与辅助教学的另一位老师配合,让这节课有一种吸引孩子们视听注意的新颖形式。
  本次优质课竞赛,整体水平比前两届明显有提高。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规模比较小的新幼儿园,如三汊幼儿园老师的课堂教学实施水平与大园、老园相比,已相当接近。
  例如三汊幼儿园的邬桂花老师的讲叙能力、控场能力都不错,教态也亲切自然。
  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每所幼儿园都高度重视这次全区公办幼儿园的教学交流活动,无论在教案设计,还是课件制作,还是教具制作方面,处处可读出“认真/细致”这样的字样。让我们的这次优质课竞赛每节课都至少在某一二点上给同行带来启发。让观课教师感觉:不虚此行。(会场此时响起热烈掌声表示认同/注)
  现在,我谨慎地提出几个问题,请各位园长和老师们回园之后研讨:
  ——虽然幼儿园的教学是一种“整合式”的活动教学,但我们的学习重点既然设定为“语言”,是不是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说话”,让孩子们有进行语言习得的机会?
  ——哪一些课题的选择、哪一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明显超出了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年龄特征?是否有一些教学环节并没有“顺”着儿童的思维和兴趣走,有一些生拉硬拽?某些课的教学环节“衔接”比较突兀,不是一种合乎教学逻辑的“衔接”呢?
  ——在进行语言训练过程中,是否需要关注想象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们的“创编”的能力?语言的习得,是不是也需要有必要的“重复”,也即操练。
  三、站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去进行课堂观察和课例评析
  总的原则是:以互相学习、切磋教艺为出发点,敏锐地透视课堂,发现隐含在现象背后的思想与观念。肯定  好的教法,诊断教学“病症”。
  1、既关注环节,也推敲细节。
  2、既评价赛手,也反观自身。
  3、既发现现象,也挖掘原因。
  4、既鼓励同行,也不回避问题。

  四、几件具体工作的通气
  1、托园长们带给各学区教研员两份文件(网络教研评优活动文件/全省学生美术作品赛文件);
  2、在应城市举行的全市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赛;
  3、公办园园本教研现状的调研工作。这项工作是列入了我们教研室《工作计划》中的,请各园园长向所属学区教研员汇报,共同商定时间,提前给我通气。
  十二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的工作方式:未经预约,未接到明确的邀请,一般不会主动跑到基层学校/幼儿园去。为什么?一怕给基层单位添麻烦;二是事先有预约,工作协作的诚意就厚一些,效果就好一些。
我想各位学区教研员作为我的业务工作平等合作的亲密伙伴,不至于因为老管是“老师”,是“员”,而存轻忽之念,而让正常的业务合作遭会损失。
  事总是忙人做出来的,忙不要紧,累也不要紧,只要能像今天这样合作愉快就行。
  还有几句话,也是必须当众说,说了还要记录下来发到网上的。话不说人不知么。
  我的专业背景是中学语文教师,在目前区教研室的工作分工中,“小学语文教研员”的工作角色是我的“分内工作”,一是因为区教研室人手不够,二是因为我对音乐、美术和幼教教研工作有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自学之后,也从“完全陌生”过渡到“懂得一些”,甚至兴趣愈来愈浓,因此,我乐于在“小语教研员”的分内角色之外,尽力兼任好音乐、美术、幼教教研工作工作,我觉得,承担一些“分外”的工作对开阔小语教研的学术视野很有帮助。
  这样一来,就常常感到很忙,时间不够用。希望今后更多地得到各位园长和幼教同行们的理解、谅解和帮助,也希望相关领导在作工作评价时把“耳朵”和“眼睛”及基于事业发展的“公允心”一齐用上,持论公允,处事稳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要找一个“完美”的属下是找不到的,发现(其实无须“发现” )肯为一线教师诚心实意服务的属下挺容易。
  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真诚感谢为本次活动提供全力支持的承办单位杨店幼儿园园长杨艾欣同志讲话。[热烈的掌声]
  谢谢大家!
  一路顺风!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3
温暖的冬夜



                                              管季超



    像春潮拍击海岸,掌声,从一千多位孝高学子年轻的手掌涌向舞台。今晚,我坐在母校新建的大礼堂里,坐在如当年的我一般年龄的校友们中间,从第一声重拍开始迈步,踏着舒伯特四手联弹钢琴曲《军队进行曲》鲜明的节奏,在记忆中行进,去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演奏者是96级204班的两位女孩,黑衣短发的付紫炫和白衣长发的于丹,他们并坐琴凳,纤细的手指在键上翩跹,把1818年起就躺在五线谱上的音符一一唤醒,组成一支队列齐整,步伐矫健的军队。六小节高亢嘹亮的号角性的引子过后,主要主题开始呈示,后半拍起音的跳动着的伴奏音型的衬托,使曲调轻快活跃,诙谐欢悦。歌唱性的中间部主题似乎由诙谐至于顽皮了。这一定是一群帅气而机灵的小伙子,像那年我们到部队学军时一样,既模仿着军人的豪迈,又未脱孩子气。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莫不是我们高二(五)班班主任胡成佳老师,幽默、和善、可亲可敬。号角又一次吹响,第一部分主题再次出现,仿佛是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列队行进。
    紫炫同学,你到过农村吧?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渔光曲》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你演绎得多好呵。人到中年的我真想像儿时一样攀着牛角,踏着牛头,爬上光滑的牛背,吹一吹读小学时那位打着赤脚上课的黄老师给我折的柳哨。
    于丹校友,看起来你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巴达捷芙斯卡《少女的祈祷》是专为你写的吗?分解和弦上行音调和轻捷的下行音调组成的乐曲主题与变奏,是你在倾诉美好的遐思和幻想么?出生于安定祥和年代的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美好的憧憬,我衷心祝福你们!
    而立之年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居然在一个寂静的世界里继续构建辉煌灿烂的音响世界。于丹校友我不知道你现在正弹奏的《献给爱丽丝》是他写于失聪前还是失聪之后。我和你们一样喜爱这位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的大师,在我笔耕的案头,有一件由蒲德尔《贝多芬青铜头像》翻制的石膏像,那是在武汉读师范时,音乐老师推荐我去买的,那一次我的音乐课作曲作业被评为全班第一,老师一时刮目相看,青眼有加。
    潮水般的掌声从我的四周涌起,这一次是献给指导教师的。年轻的老师气定神闲,双手轻轻抚动,温和、委婉的旋律从起起落落的琴键中溢出,弥漫整个礼堂,汇入我的心海,德彪西如水的《月光》直泻在了我的身上。这不是九十二年前法兰西夜空的那轮明月,这是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的月光;是庾肩吾“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的月光;是刘长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的月光;是韩愈“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的月光;是袁枚“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的月光……流动的琶音,把照彻张若虚“春江”的月光,洒落李白“床前”的月光送到我的眼前。德彪西呀,叫我如何不偏爱你哩?柔美的尾声慢慢消逝,儿时的我躺在竹床上,在母亲用蒲扇摇动的凉风中也进入了梦乡。
      1997年12月20日,冬夜,应校友之邀回到母校的我,坐在身着校服的校友们中间,感受着他们年轻的呼吸,聆听母校师生演奏的钢琴音乐会,多日郁郁的心境豁然明亮,一种对少年时代的追怀遐想,一种沐浴灵魂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人生况味的崭新体认,让我周身发热。
   在这个温暖的冬夜,我疾步走回家中,在“书似青山常乱叠”的致远斋北窗,在袅袅于耳畔的琴音中写下这段文字。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4
管季超近年研读过的散见于报刊的教育叙事理论文章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追踪教育叙事理论研究的信息已有好几年了,研读过的相关专著将在《管季超研读过的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专著》一帖中作介绍,请本站读者参看。
   本帖则是将已研读过、且收藏在手边的散见于各类报刊的相关文章开一个清单,供本站网友中有兴趣者参考,笔者自己也顺便疏理一下这方面的阅读经验。
   “叙事”在国内学界是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至迟在上世纪中后期已常进入学术讨论视野。只不过我们较少关注教育界之外的情况,误以为教育叙事是一种特别“新”的东西。
   在教育研究领域,由华东师大丁钢先生主政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集刊一直是将“教育叙事研究”作为其学术特色的。丁钢先生认为:“教育这门学科和哲学、文学不同,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用适当的方式去呈现它,寻找符合教育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自己的话语和理论方式,也许教育叙事是更为合适的方式。”
   以下是我近年研读过的散见于报刊的有关教育叙事研究的文章篇目:
(1)《期待聚焦实践的教育理论研究》郑金洲,《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期
●季超按:《上海教育科研》是一本很好的教育理论刊物,我连续自费订阅了数年。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订一份给老师们看。
(2)《一个课程关键:让教师成为研究者》刘良华,《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12日
●季超按:良华先生在文中提及了加拿大两位学者的研究工作,这成为我的觅书的向导。作为年龄相仿(他比我小几岁)的湖北老乡,我们的几次电话交谈非常投机。
(3)《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丁钢,《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19日
(4)《教育事件:理论与实践的“动感地带”》王培峰,《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24日
(5)《教师叙事研究三题》柳夕浪,《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11期
●季超按:柳夕浪先生的工作单位并非高校或科研所,而是江苏海安县教育局,但柳先生的论文常常是比较前沿的一些课题,这让我对这位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五位局长中有两位博士、三位硕士,其中一位有过一面之缘。补一笔)
(6)《走入教师日常生活中的叙事研究》张济洲,《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7期
(7)《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条途径》单明芳,《校长阅刊》2006年11期
(8)《教育叙事研究是什么》张希希,《校长阅刊》2006年8期
(9)《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研究》李健,《中国教师报》2005年9月14日
(10)《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4年10月号专设了一个《叙事研究与实践》栏目,刊登了黎加厚、陈忠心、邵秀蔚、唐颂兵、孙志刚等人的一组文章,由理论而实例,由群体研究而个体表述,形成一个系列,因为是刊登在信息技术类刊物上的,较多从怎样利用网络开展教育叙事的角度着笔,这与我在其他纸媒上看到的同类文章有一点点不同。
(11)《现象学教育学著作中的故事》刘洁,《教育研究》2005年2期
(12)《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丁钢,《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3)《教育研究方式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二——教育叙事》郑金洲,《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18期
(14)《个人生活史与教师发展初探——一种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姜勇,《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3期
(15)《教育叙事叙何事?》李润洲,《中小学管理》2005年3期
(16)《课程故事:教师教育生活经验的有效表达》田英,《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2期
(17)《教学叙事:重建教师思维》刘良华,《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1日
(18)《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邱瑜,《中小学管理》2003年9期
(19)《教学叙事初探》罗孝辉,《福建教育》2004年3期
(20)《人民教育》2004年10期在“教学平台”栏目中为我们呈现了四篇教学叙事故事。并附列了孙启民对这四篇教学叙事故事的评点。
(21)《教育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表达形式之一——教育日志》郑金洲,《人民教育》2004年12期
(22)《教师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王彦,《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23)《生命叙事与道德教育资源的开发》刘慧、朱小蔓,《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第8期
(24)《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和过程》刘万海,《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3期
(25)《论教育叙事研究(中)》徐子煜,《幼儿教育》2006年7、8期合刊
●季超按:近3年来,我将较多的精力投入到学前教育研究中,翻看过的相关杂志总数应在500本左右。
许多教育界的同仁可能因为对学前教育的不了解,轻视了对幼儿园阶段师生教育活动的观察及对其中蕴含的教育研究价值的体认,这是非常可惜的。
(26)《如何撰写教学案例》何锋,《幼儿教育》2006年7、8期合刊
(27)我在《幼儿教育》月刊2006年7、8合刊上发现了一个《2006年海峡两岸“幼儿园教育叙事研究”征文活动通知》。同时还发现原籍我市汉川现在深圳创办了“马荣教育机构”的马荣,推出了幼儿园《叙事性双语整合课程》系列教材。
该教材标举“叙事性”,引起了我的注意。
区直机关幼儿园的几位领导与马荣是相熟的,听她们谈过马荣的故事,一直希望能有机会见见这位传奇创业经历的女人。
(28)《教育叙事研究在农村教师中的应用》陈礼洪,《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5月(此文一般化!多为抄袭他人观点!)
(29)《德育叙事的异化及其改善对策》冯永刚,《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11期
(30)《教育叙事中“假性叙事”的成因分析》张鲁宁,《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5期
●季超按:以上两篇都提到了防止“教育叙事”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的文章所见不多,尤其是后一篇,应引起注意。
(31)《卢梭的<爱弥尔>是教育研究成果吗?》田宝宏,《中国教育报》2005年11月12日
(32)《倡导“叙事”,会使仅有的一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消逝》《中国教育报》2006年1月7日
●季超按:上述两篇我将其罗列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观点正好相反,形成了一种“思想张力”。也许在看过太多的正面阐述关于“教育叙事”文章之后,(32)一文给了我一种“别一种”的看问题的角度。
   读书,我希望能“得间”。
  读书,也让我在以学术取向为评判标准的领域有足够的自信,不畏怯对那些装腔作势的官话和明则“管理”实则施行非学术的粗暴控制的行为公开表达质疑!并且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连眉毛也不会稍稍跳动一下子。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6
南风送来的风景

                ——写给《东莞文艺》月刊主编胡海洋先生的一封信


海洋先生钧鉴:
    前不久,贵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美术教研员谢洪涛先生寄赠今年新出的《谢洪涛书法作品集》、《特色/个性/魅力——东莞市小学美术特色教育成果集》两册书,勾起了前年应邀参加贵市硬笔书协活动时的回忆。
    离开东莞的前一天,有幸与女作家曾明了大姐在席间有一次天南地北的欢谈。晏罢,随洪涛等一帮朋友又到洪涛的画室里喝茶、神侃。那一晚,是极愉快的。临走,我向洪涛讨要了一堆中小学书法美术的集子。
    从去年第8期起,我每月都收到《东莞文艺》编辑部朋友们寄赠的新刊,已有十本了。(08年8、9、11期及09年1、2、3、4、6、7、8期。去年的第12期被一位朋友来家玩时顺走了,至今未还。今年的第5期带到我市文联《槐荫文学》编辑部去让朋友看时,遗落在那里了。)
    十五六岁至二十六七岁这一个时间段里,我迷看小说、诗歌、书画集;三十岁前后,兴趣转向迷看美术、书画类的理论书刊;近几年,则几乎不看新出的小说,诗也看得很少,阅读兴趣集中到了哲学、教育理论研究类和书画评论类著作。这种阅读兴趣的转移,或许与年龄、职业有关。
    但,每期收到你们寄来的《东莞文艺》,我都会马上拆开来看。一般是当天晚上就一字不漏全部浏览一遍,然后将其中特别喜欢的文章折上一个角,得暇再看第二遍。
    《东莞文艺》是最近一年半如此细致地读过的少数一二种纯文学刊物之一。
    离我家不过数百米,有一间报刊零售部,数百种期刊开架陈列在那里,我也常去逛逛,但已不像前些年那样看到好杂志就买,(藏书太多,清理起来也挺累,不敢再多买了)也不大能有耐心把一本文学杂志从头看到尾了。
    我无法清楚地解释为何每期《东莞文艺》我都会细心地看完。
    在写这封信时,想了一下,大概一个原因是你们逐期按时寄赠,潜意识中不敢有轻慢朋友赠刊雅意的缘故;另一个原因一定是:你们的这本杂志质量非常高,封面雅致,版式精致,栏目丰富,内容厚实,觉得不细看非常可惜!
    估计你们寄赠的本月新刊正在邮路上,想抢在收到第9期新刊之前,给您和编辑部各位朋友写一封信来,谈一点儿读刊时的感受,表达一位受赠贵刊的读者对您和编辑部各位朋友的谢意。
    我觉得用打电话或发短信的方式不足以表达我的谢意之诚,还是用手写书信的方式,挂号寄到编辑部来。
    厨师做菜,哪一道菜比较受食客欢迎,大多心中有数,但仍然希望得到来自食客的品评意见。这是厨师职业幸福感的一部分。我猜。
    那么,我就把这十期杂志中特别喜欢或印象最深的篇目,例举若干在下面吧。
    ——《卷首语》。
    去年第九期曾永久的《邂逅昆曲》和今年第七期少文的《胡杨》
    ——《作品选登》。
    这个栏目所占篇幅不多,但选文精萃,视野开阔,几乎篇篇耐品,无疑提升了刊物的耐赏度,足见编辑朋友们“选家”的眼光。
这样的做法,在同类刊物中似不多见。
    我想这是必要的,实际效果也挺好。它让咱们的刊物有了一种摆脱地域局限的宏阔气度。
    ——《雷达新论》。
    雷达先生是我敬重的文学评论家。
    十期杂志中,先生的评论文字篇篇都细读一二遍。此时仍都折叠着,得暇还会再看。
    《原创力的匮乏、焦虑以及拯救》、《近三十年长篇小说审美经验反思》、《<一句顶一万句>到底要表达什么》、《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等篇我都细读过。
    顺带提及,青年一辈评论家中,我非常佩服谢有顺的文字,近日正在看他的《文学的常道》。
    ——《小说天地》。
    也许您会笑话我在小说审美观念上的落伍。
    坦白说,我在看“小说”时,还是希望能看到情节吸引人的“故事”。
    哪些小说中的“故事”让我的期待得到满足了呢?
    仅举一例吧。
    青年女作家张浩的《忘忧草》密集地叙述着城市中男男女女的“故事”,让你不得不一口气看完。题图中梳着一对短辫的女作者微微侧着头淡淡笑着的近照也让我对这篇小说莫名地增添了好感。
    ——[散文随笔]
    也许因为十余年前,曾经有过一阵狂购狂读散文集子的阅读经历(那一段时间收藏的名家散文专集我在书房里单独有一个小书架存放,约500册左右),我对这个栏目更有慢慢细品的兴趣,相对来说也比较有判断文字高下的把握。
    粗略的感觉是,贵刊“小说”栏目似乎稍逊于“散文随笔”栏。我特别喜欢看[散文随笔]栏中写都市生活感受及异地迁莞的作家怀乡的文字。纯然的游记性文字和“过虚”、“过于滥情”的“抒情散文”则不大亲近。
    以笔者的拙见,假如贵刊所发小说及散文随笔都在“都市生活书写”方面更侧重一些,也许更能彰显贵刊作为南方经济发展地区文学刊物的独特个性和价值。
    这颇有点像中国画创作:画家们生活在大都市里,却偏偏迷恋小桥流水、野山茅舍,不爱画、画不好都市风光。
    近些年来,深圳画院策划过几次画展,专题推出国画家笔下的城市风景画,挺有新意,也显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诗歌金页]
    这个栏目中的作品当初全都看过,一时想不起哪首诗印象特别深。
    作为一个读者,也许我对“诗”的评判标尺更高。
    我能容忍一篇稍显稚嫩甚至不够精致的散文随笔、小说,但不能容忍“诗”太白,让人无所回味;也不能容忍一首诗太过晦涩难懂、形同猜谜;同时还期待着诗的语言要能引起我阅读的新异感。
    诗,应该是文学中最高贵的,我想。
    作为一本不太厚的纸质文学月刊,也许,对“诗”的取稿标准、尺度更高些,对刊物、对作者,都不是坏事。
    ——我特别关注东莞本土作家的新作和对“新莞人”作家创作经历作介绍的文字。
    例如去年第8期的“东莞作家中堂/高埗采风”作品选登。
    去年第9期[作品点击]栏中对胡海洋小说、钟定智的诗集的评论文章。
    今年第1期胡磊评李泽光散文的文章。
    今年第4期冯楚评黎启天诗的文章。
    今年第8期[作品点击]栏的四篇文章都挺好。从张承良的评论文章中,我获知曾明了大姐创作出具有东莞地域文化特色的长篇小说《百年莞香》。这部作品应该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小说。
    我很喜欢看介绍谢松良这样的非土著的“新莞人”在南方生活、创作状态的评介文章。我相信《东莞文学》月刊的独特魅力,有一部分来源于:读者可以从这些文字中,有一种与他们在精神上“共同经历”的特别的阅读体验。
    以笔者为例,此生恐怕不大可能会迁至异地生活,也早已没有勇气拋开眼前的一切,毅然决然地像谢松良他们一样到南方生活、打拼,但我十分希望更多地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生命感悟。
    李敬泽在“深圳都市文学研讨会”上的发言中将“城市文学”与“都市文学”作了一番辨析。他说:“……现代都市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和经济实体,它还是决定性的文化力量,借助现代传媒,无论城乡,关于生活的几乎一切想象都必然是从都市出发的,一切价值都在都市背景下被重估,我们对乡村的热爱、怀念、向往也是被都市的消费和都市的焦虑暗自支配着。”
    我很认同他的分析,很希望更多地从阅读《东莞文学》中找到《南方生活》的替代经验。
    文学阅读,不就是让我们活在今天,又能回到既往;活在现实,又能进入梦境;活在此地,又能在精神上“身在他乡”么。
    这封信,作为朋友间的书信,已挺长了,恐怕浪费了你们宝贵的时间;如果作为一篇评刊文,又肯定是蜻蜓点水,无甚高论。
    其实,最要紧的话只有一句:
        感谢编辑部朋友们每月按时寄赠新刊,让我在遥远的湖北,观赏这——
        南风送来的风景。




                                                               你们的朋友
                                                                 管季超



                                                               09.9.17日夜灯下



                                                                   于湖北孝感





●再及:
    请代问东莞市文联林岳主席好!
    洪涛的《书法集》挺好的。得暇会另作专评寄来。
    可能会再晚些,近段比较忙。因我单位人手比较少,我担任语文教研员但兼着艺术课教研员和幼教教研员。本学期还按区局有关领导的要求,以一所乡镇中心小学为“驻校调研”的联系点。为了更精细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干脆自加任务,又选择了其中一个班为研究样本,直接介入到班级教学中,偶而代代课,改改小学生的作业,所以日常工作是极繁重又琐细。
    不能奢望像洪涛一样上下班开着私家车,专心思考小学美术教研这一方面的事儿?我和他的生存状态是颇不相同的。
    羡慕他,有一点点。


                                                                        季超



                                                                         09.9.18




●又及:
    海洋先生:
    此信临封发时,我将手边的这十册杂志又翻看了一遍,还有一点儿感受,补写在下面:
    ——要特别向贵刊美术编辑黄慧贤君表达敬意。在看各类杂志时,我特别留意刊物的装祯设计/版式设计等方面,也曾花了很多时间去琢磨书刊封面设计的门道儿。这十余年来,我经手设计的各种内刊和书籍的封面有近五十件,积累了一些经验。我可以很肯定地判断:黄君的美术编辑工作是非常有眼光又很用心的,为杂志增色不少。
    ——贵刊刊名《东莞文艺》,十分恰切。
    区区64个P的有限空间,寸土寸金,编辑朋友们作了精心的安排。
    以今年第8期为例。
    封面是东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柳冬妩先生的照片,你们别出心裁加注一排小字“本期封面形象大使”,我的几位朋友看到了,都觉得这点子很棒。文艺月刊么,当然得力推文艺圈的精英。
    封二则是胡克嘉先生的风景摄影作品。(只是刊内找不到相应的简短评介文字,所以我无法得知胡先生是否东莞本土摄影家)
    封四则是旅美东莞籍旅美画家钟耕略绘画艺术展的图文介绍。
    内页则在[文艺花絮]栏中安排了《第二届荷花文学奖获奖作家获奖感言》、《长安新莞人洪湖浪长篇小说电视剧版权签约》等内容。
    在以往的若干期中,我“结识”了好几位东莞的音乐界、美术界人士,从若干简短的文艺通讯文字中,追踪着东莞市文艺事业发展的新脚步。
    从这个意义上说,《东莞文艺》首先是够份量的《东莞文学》,然后以她的多元视角成为《东莞文艺》,再以她的使命感和内在的文化气质成为《东莞文化》。
    因为有了这本《东莞文艺》月刊,我对南方的这座城市,肃然起了敬意。
    再美的风景,也不及文化的风景。我以为。


                                                                               季超



                                                                           09.9.19








●又想到一些,补写如下。
    海洋先生:
    这封信本来昨天就已封好,准备发出。因昨天我和几位朋友去看我市庆祝建国60周年美展,没有时间到邮局。
    不过这样也好,将信封拆开来,补写今天想到的一些话,再封发。
    ——前天我在信中提到,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原因,我近几年几乎完全不看任何新出的小说了。上高中时,因迷看小说,父亲屡劝不改,他只好将我房间的灯也搯了。通宵不睡觉,借着公共厕所里的灯光来看《红楼梦》,太迷了。
    一个求知欲旺盛的少年迷看小说,这不难解释。估计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阅读经历。
    但为什么如今我有充分的条件可以读小说(买书当然不成问题,可借阅的地方也很多。工作再忙,假如想看小说,也是挤得出时间的),但,真的是毫无兴趣了。
    这就不大解释得清其中的原因了。
    此时我坐在写字台前,死劲儿想:到底如何对小说阅读失去兴趣了。
    第一个原因也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社会生活认知水平的提高,已不大能对一般性的由文字构筑起来的“小说”(其间必有“故事”)感到新鲜、好奇。
    我一直觉得“作家要深入生活”这个说法有点怪怪的。难道作家与社会生活中的人不是一类“人”吗?他们另有一套“生活”,为了写出好小说,就要跑到咱们这些“人”中“深入”一下吗?
    自从进入“教育”这个职场,我一直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职业,“敬业”已经不能说是我的优点,而应该说成了一种自己都无法掌控的职业习惯,一种长期形成的“惯性”和本能。在认真地投入到在别人看来十分琐细、繁忙、平庸的日常工作中去的时候,我得到教育职场几个不同岗位的生活积累和若干专业经验,也在其中时时刻刻感受到人性的美好、善良、丑陋、恶俗、百味人生,人生百味。
读小学时,在字儿都认不全的情况下,把《水浒传》连看了三四遍。如今,一部《历史的天空》或《闯关东》的电视连续剧,轻而易举地就“俘获”了我当晚的阅读计划。小时候看《三国演义》,闹不明白咱们古人为何有那么多的“计谋”来对付别人。如今,睁眼可见,即或一个区区不到20人的小“单位”,其中的“权谋”故事、“合纵连横”就颇有趣。说一个“生活细节”,就可知其中之趣:咱们区有一个没有任何行政权力的纯业务性单位,拔高一点儿说,本来应是以学术水平论短长,以学术服务能力为评价取向的一个能够风平浪静的不大招人注意的小单位,但您想像不到,如今要靠在办公室门上钉上两个乃至三个牌子,封上一大堆说不清“级别”道不明“职能”的虚衔来显示亲疏好恶、长短优劣。在年余时间里,甚至要用每个星期一早上专门召开一个“行政会”这种特别具有“仪式感”和“象征意义”的形式,刻意将一群工作职能几乎完全一样的业务人员强分成“领导”和“群众”,其“领导”层级之设,居然有三、四级之多。
    这显然比小说中的“权谋”故事更生动有趣,也比最搞笑的“谐趣小说”更逗!!
    既然生活的精彩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咱还劳神去看小说干嘛?!
    第二个原因也许是:因为工作性质或工作需要,近年我将较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理论书刊的阅读中,这一类书的吸引力也比小说大得多。
    前些年,我看过冯骥才的《100个人的10年》口述实录,觉得那也比任何一部反映“文革”的小说给我的冲击力要大;上月我细看了三联书店版北岛、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让我回想了很多已渐渐淡忘的记忆。
    我试着向《东莞文艺》编辑部的朋友们提一个建议。
    可否在贵刊设一个口述实录的专栏,采用尽可能记实的方式,展示本土“东莞人”和“新莞人”的人生经历呢?这样的一个栏目,或许对像我这样的外地读者更有吸引力。
    在东莞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我接触过一群驾着私家车来参加朋友聚会的小学教师,一位七十岁开着新换的私家车来火车站接我们的小学校长,一位在东莞打拼多年历经辛苦但不愿返回家乡的湖南小伙子。返鄂的火车车厢中,我与一对孝感陡岗籍在东莞打工的农民工小夫妻有过长谈……
    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是那么的不一样,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印迹,都让我兴趣盎然,至少比一篇平庸的小说,更具吸引力。
    深圳一位青年雕塑家,以在城市生活的农民工为原型,采用真人翻模的方式作了一批作品,我很有兴趣的收集到这组图片。
    开设这个“专栏”的建议,您不妨考虑一下,看是否可行。
    “访谈”对象的选取,则不必全为“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固然让人仰慕,“平凡人士”“非成功人士”总是社会人群的主体,更能从他们的经历看出时代的本质,在与他们同喜同悲的精神共振中,也不至于让咱们这样的“非成功人士”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季超



                                                                            09.9.20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6
  在注重实效的两校教学教研交流活动中


                         相互激励,共同提升,追寻教育的新境界


          ――在《区实小/陡岗镇小教研组“说-上-评”交流活动》上的即席发言


                                  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尊敬的梅校长、何校长,区实小、陡岗镇小的朋友们:
    全程参与了今天这个《区实小/陡岗镇小教研组“说-上-评”交流活动》,感受很多。限于时间关系,我想将话题集中到如下两点:
    一是要充分认识区实小坚持多年的“教研组说-上-评活动”所具有的学术意义和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实效性的达成所具有的实效价值。
    二是要全面理解区教育局领导对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所提的要求,坚持咱们这一组“教研先行,注重实效”的既定方针,扎扎实实推进两校教学业务互动交流活动。

    先说第一个问题:谈谈我对区实小“说-上-评”活动的感受与评价。
“说-上-评”活动是一项着眼于教学实效性的达成,着眼于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着眼于教师施教能力的提升,将理性的思考和实践操作的探寻有机结合,将个体的思考和群体研讨有机组合,将教材文本的解读、教学预案设计,课堂实况的观察,教学得失的研讨,教学实践经验的积淀和教学策略水平的提升连成一个最优化流程的典范的校本教研活动模式。
    这是我对咱们区实小“说-上-评”活动的概括表达,不知今天与会的同仁是否认同。(掌声/表示认同)

   再说说我对“两校结对帮扶/教学教研业务交流”的理解。

    我想区教育局领导作出这样的一个安排,主要是着眼于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咱们区是省里面“教育均衡发展”的试点地区。
   开展这一项工作,是一项有战略眼光的大工程。
   对于陡岗镇小来说,被选作“结对帮扶”学校,或许是咱们学校获得新的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对于区实小来说,也许是一次全面省视自身经验,进一步完善学校工作的一种外在动力。
    按照区教育局领导要求和区教研室的工作安排,我在本年度全方位参与到“两校教学业务交流活动”中。我很重视这件工作,可以说是一旦介入,“激情投入”,珍惜这样一种向区实小的朋友们学习,有可能实现我多年前已有的开展“教育田野研究”的设想的好机会。
   在长达13年的业务合作过程中,我与区实小的几任校长以及罗斌、李庆明、余静、吴显敏、冷兰芳、丁柳等同志建立了真诚坦率的学术交流关系,基于共同目标下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而积累起来的纯净的友谊,成为我工作的动力之一。
    咱们区实小教育教学管理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我和陡小的朋友们共同来学习;咱们区实小校本教研形成了自身特色,我和陡小的朋友共同来学习;咱们区实小把学生的幸福成长放在首位,把教师的专业成长放在首位,求真务实的鲜明的价值取向,我和陡小的朋友们,共同来学习。
    咱们区实小领导和广大教师对“帮扶结对”活动是非常重视的,态度是非常真诚和积极的。昨天上午区教育局副局长杨学军同志专程到区教研室了解八个组“帮扶结对”活动的推进情况,晏主任让我向杨局长作咱们这一组的进展工作口头汇报。我坦率地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咱们陡岗镇小希望通过“结对”活动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心情非常迫切,咱们区实小帮助农村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心非常真,想的办法非常多,注重实效,一切求实。这种帮助,不是虚与应付,而是掏心掏肝、细心体贴的“倾心而帮”。
    我个人认为咱们这个组(这一对),启动最早(暑期早已开始),计划最周密,特别注重实效,是最有可能取得较大实效的一组(一对)。   

    真诚地希望两所学校在为期三年的“结对交流”活动中,区实小在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教研业务活动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能够在陡岗镇小得到检验、应用及至于又生发出新的经验;区实小本身也在这种“经验输出”之中增强再铸辉煌的前进动力,更加丰富和完善区实小的经验。

    最后说两句闲话:
    请区实小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给我支持,共同前进。
    请陡岗镇小的朋友们,莫把我看外,要像区实小的朋友们那样把我当“自已人”!“一家人”。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7
《教师之友网》09年10月—12月拟上传原创新稿预告
●文/《教师之友网》   管季超

    《教师之友网》自2008年3月10日开通以来,一直坚持公益服务原则,严格审查转贴内容,尽力提供有一定学术质量的原创稿件,逐步形成了本网的鲜明特色。
    ——《教师之友网》追求“服务本职工作,服务一线教师”的公益服务品格。
   目前开设的栏目版块,主体部分(语文教育/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对应于创站者管季超目前承担的本职工作(语文教研员兼任艺术教研、幼教教研员)。全心全意为中小学语文教师、艺术课教师、幼儿园教师朋友提供学术资讯服务。
    本网与一般性的提供教学参考之便的教育类网站亦有所不同,我们特别重视对语文教育、艺术教育和学前教育前沿理论研究动态的追踪,着力倡导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教研论文写作研究》、《教研员工作论坛》等栏目,是本网的特色栏目。
    尤其是《教研员工作论坛》子栏目的设置,为目前各网站所未有,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目前全国各级教研室的从业人员有十万之众,但研究教研员工作问题的专著仅出版了一种,专门探讨教研员工作问题的杂志、报纸暂付阙如,以研讨“教研员工作”为收文内容的网站专栏目前也只有咱们《教师之友网》这一个栏目。
    邀请名家和名师在本网开设专栏,也是我们努力提升网站学术品格的一种尝试。
    ——《教师之友网》追求“以文化的立场观察教育,以教育的视角整合文化艺术类资讯”的文化生态品格。   
     创站者管季超认为,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事业,教育从业人员首先应是“文化人”,应对文化现象持有关注的兴趣和必备的眼光。
    基于这样的思想,《教师之友网》在主体栏目之外,还设有《校园新闻》子栏(对当下教育生活的动态观察)、《文苑》版块(将“网读”的视域扩展到对历史的回溯、对时尚生活的辩别、对文学现象的观察、乃至对地方教育历史的关切、对姓氏文化的再认识等等)。
    管季超一直以“志于道、游于艺、据于德、依于仁”的古训自勉自律,工余闲暇,特别有兴趣于书法、美术的品赏鉴藏,从中获益良多。故此,本网专门附设了《艺术圈》版块,诚邀在书法、美术领域卓有造诣的友人在本网开设个人专栏,并搜寻辑转了大量精美图文帖,供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同行朋友参阅。
    《教师之友网》律己甚严,从未动摇创站初衷;《教师之友网》待人以宽,尊重义务参与网站管理的版主们的个人意志,对创站之初即参与网站管理的版主,我们更无条件地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对各个人专栏作者,虽然非常希望他们能尽可能多地上传原创新稿,但以诚心与友情相期待,从未催促。
      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好的公益网站,需要时间去积淀,需要耐心去守候。   
      因为我们将“公益服务”设定为网站特性,因此,我们一直不必,也不太在意所谓“人气”。我们不以“迎合”坛友娱乐渲泄的兴趣为念,而以通过上传原创稿件和精选转帖来表达我们对教育事业的挚爱与郑重。本站分布于全国各地的阅网者中,亦多有具识见者。
    我们坚信,《教师之友网》是一株生命力旺盛的梧桐树,它一直生长着,还将继续生长。我们倾心培植这棵梧桐,以待凤翔凰栖。

    现将09年10月——12月拟上传原创新稿预告坛友,敬请期待:
    ——管季超原创“教育田野研究”新稿一组;
    ——管季超《在教学现场的思考》续接新稿(13年来听课笔记的整理“回放”);
    ——原武汉市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主席管用和先生的诗文专帖。
    09年10月6日在汉拜访用和族公时,用和先生慨然应允由本网独家发布其诗文代表作,将分类上传;
    ——《著名作家管用和先生国画作品网上展》
    孝感籍著名作家管用和先生早年习画,后入文坛,以其诗文创作为世所知,惜“文名掩其画名”,即或孝感家乡人民,亦少有人知用和先生擅画山水花鸟,曾在各类报刊发表国画作品300余件。
    《教师之友网》自创站以来,一直倾心关注地域文化建设,先后为本土国画家骆雪先生等推出了“网上展”。此次征得管用和先生同意,将精心策划其国画精作网上展。
    该展拟集中推出管用和先生历年创作的国画精作60件。用和先生应允为画作配写诗作,一画一诗,诗画并呈。
    《教师之友网》拟诚请孝感市美术家协会、孝感市作家协会朋友撰写相关评介文字,与网展作品一并推出。
    ——上传《江西书法网》总编欧阳荷庚先生、国家劳动与人力资源部陈先郡先生、著名“军旅艺术家”南京军区陈克年先生、河南书法家高军红先生赐赠本网的题贺书画作品。
    ——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中国美术教育》月刊,是国家级美术教育权威期刊,管季超订藏了自该刊1980年创刊以来各期(含该刊编辑部寄来的最早的名为《美术教育通讯》的早期各期)。
    本网将上传管季超撰写的推介该刊的长帖,并拍摄该刊部分早期封面作为配图。
    ——约请本网注册坛友、贵州遵义县杨秀茂老师撰文介绍当地教育发展现状的长帖。

                                                                 2009-10-12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8
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观照书法(原创稿件)



                    (在09年孝感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会上的讲座题纲)



●时间:2009年10月27日下午
●地点:安陆市实验小学
●主讲:管季超(山西《语文报/书法版》编委、孝感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特邀现场书写演示:夏武(安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零:讲座开讲之前的现场趣味热身游戏。(5分钟)
    (登陆《教师之友网》(xnjyw.5d6d.com),点开本讲纲。)

一、何谓“书法”?为何只有汉字的书写最终成为了一门艺术。

二、“书法”与“写字”是有必要加以区别的两个概念。(现场研讨/问答)

三、从“文化传承”和“艺术审美”两个视角来观照书法。
    语文课中进行的“书法(写字)教学”与美术课中的“书法(鉴赏)教学”价值取向不尽相同。(现场研讨/问答)

四、习练与鉴赏书法也许是亲近传统文化、体会中国传统审美趣味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以管季超的个人经历为例/邀请听讲者中的深爱书法者即兴发言)

五、书法学习的必经的特殊方式——临帖。
    临帖对于一个好的书写者或书法家的重要意义。
    ——一切成功书法家的成长,无外乎正确、全面地理解并实践了两个字:“临”和“书”。
    ——临帖是书法创造的必然手段,是书家终生不渝的工作。

六、几个关键词的区分。(临/摹/仿/勾/描/帖)

    临帖纵横谈(心临/对临/背临;实临/意临/临意)

    网络时代更要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和书法文化的传承。

七、楷行二体临习范本荐介。
    ——楷书。路途之一:从唐楷入手(柳、颜、欧、禇、赵)
              路途之二:从魏碑入手(《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
    ——行书。如学王,首选《圣教序》,再旁涉各家。

八、现场出示一些书法碑帖资料,供受训教师浏览。
    ——陈振濂著《书法美学教程》一书中关于《书法风格》的图例。体会书法的雄浑、秀逸、古朴、潇洒、险劲、文静、老辣、清雅、粗率、醇和、狞历、端庄、刚健、圆熟、爽利、丰润等各种不同的美感。
   
    ——《田英章临欧书皇甫君碑》
    《郑孝婿宜园记》
      [法度与书风]

    ——《米芾行书结构习字帖》
    《黄道周行书集句集联》
      [行书的流变与书风体现]

      ——中国历代书法名作《楷书卷》。山东美术出版社。章祖安、金琤编。2002年1月版。
      [古代书法楷书名作经典赏析]

    ——《沙孟海先生日记写本两种》
      [书法与传统文人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管季超列名编委之一的山西《语文报/书法版》样报。
    (目前国内唯一一份手写印行的彩报。该报对提升全民汉字书写水平的责任担当)
    ——2006年11月15日《书法报/硬笔书法》第5版整版所载
    管季超与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教育局小语教研员李春旺先生就汉字书写教育问题对谈专版。

    ——《江西书法网》总编欧阳荷庚等朋友的书法原迹展示。

      九、邀请安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聂武先生作楷行二体书法创作的现场演示。
    (以汤文选先生的画语录和管用和先生的格律诗为书写文字)

      全开放的提问。

      管、聂现场答问。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49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孝南教研〔2009〕19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小学语文、中小学艺术网络教研评优活动的通知

各学区、各区直中小学: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教研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
    网络教研能为不同地域的教师建立起开放、平等、交互、及时的研究平台,能有效实现优质教研资源的交流与共享,推进教研工作的深层发展。
    为给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更多交流研讨、获得学术评价的机会,我室拟依托《教师之友网》学术网站,尝试开展小学语文、中小学艺术网络教研评优活动。
    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开展此项活动的依据:
    ①湖北省教学研究室2009年2月26日所发《关于组织网络教研活动的通知》精神。
    ②孝南区教学研究室2009年《工作要点》文本中关于“网络教研”的相关表述。
    二、活动时间:
       2009年4月1日—2009年9月1日
    三、参与对象:
    按照“严把学术质量关/自愿参与/零费用公益服务”的原则,凡我区小语教师、中小学艺术课教师中具备基本的上网操作能力,热心网上学术研讨并以实名发表具一定学术水平的主题帖、学术评议性跟帖者,均视为此次活动的参与对象。
    四、评优内容/参与形式:
    ①由我区教师网友自主上传个人课堂教学实录、原创的真实教学案例至《教师之友网》“语文教育”/“艺术教育”两个版区的《课堂教学》子栏,以主题帖形式实名发表,欢迎各校参与研讨的教师以实名发表学术性的跟帖评议;
    ②由我区教师网友自主上传原创教育叙事文稿至《教师之友网》中《教育叙事》子栏,以主题帖形式实名发表,欢迎各校参与研讨的教师以实名发表学术性的跟帖评议。
    五、重要提示:
    ①《教师之友网》是我室管季超同志2008年3月10日创办的专注于教研业务问题的专业性公益学术网站,与一般面向社会大众的开放性论坛相比,有更为严格的网管要求(删帖甚严,存帖求精),参评主题帖必须实名上传;严禁偏离学术研讨范围的闲聊,严禁发表非学术性言论。
    ②为便于活动结束时统计各学区、各区直学校小语教师、中小学艺术课教师的参与情况,建议按照统一的格式注册发帖(即“校名+实名”),建议在主题帖后附言:“此文参加孝南区小语(或‘艺术课’)网络教研评优活动”。
    六、评审工作
    为了鼓励我区小语教师、中小学艺术课教师积极尝试网络学术交流方式,尊重一线教师学术劳动的成果,在活动结束之后,将从经审读存帖的主题帖中,按不少于1/2比例评定区级奖(如整体水平较高,可适当提高评奖比例)。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纳入评优范围:
    ①抄袭、拼凑的文稿(一经发现,即作删帖处理,并作业务工作个人信誉记录)。
    ②不按照本次评优活动要求以实名注册者(其文稿视为一般性网上业务交流)。
    评审工作分网上初评公示和行文正式公布两个环节,确保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应有的学术标准,欢迎广大教师网友监督评审过程。
    本次“网络教研评优活动”约请《语文报》小学版主编吴殿魁担任学术顾问。
    “网络教研评优活动”评委由我室主要领导(2人)、相关学科教研员(1人)、部分学区教研员(3人)、区直中小学优秀原创帖作者代表(1-3人)组成,以网上公开透明的方式操作。
     七、《教师之友网》域名:xnjyw.5d6d.com(前不加www)。
    《教师之友网》系《孝南区政府网》(电子政务平台)和孝感市教育局《孝感教育科研网》的联盟网站。创站一年来,总页面流量超过60万人次,是高速成长的优质的公益性学术网站。
    请各学区、各区直中小学积极宣传,认真组织小语教师、中小学艺术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教研平台,创造具有我区地域特色的网络教研新经验,提升我区教学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


                                                            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二○○九年三月三十一日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50
2008年12月23日在祝站姜窑小学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调研札记



                                ■孝南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撰写



                                        ■祝站学区教研员
                                          马仲文/校订



    一、调研活动背景:

    1、祝站镇姜窑小学是祝站镇属村小中规模比较大,办学条件比较好,师资队伍水平比较高的一所学校,也是祝站镇所属学校中,除镇小外,我最熟悉的一所学校。数年前,曾应前学区教研员盛文俊同志之邀,到该校与老师们进行过业务交流,对这所学校留有良好的印象。
该校曾积极申报作文研究课题,原任校长和语文组老师们对小学习作教学研究表现出相当高的热情。今天的调研,有了解该校习作教学改进状态的意图。
2、本学期我室《教研活动计划》中由我完成的工作内容中,有“到毛陈、西河、三汊、祝站四学区进行小语教学现状调研”的条目。前三个学区此前已完成(参见《教师之友网》“教研员工作论坛”子栏目)。

    二、调研活动方式
    1、上午8:00到达该校,汇同学区教研员马仲文同志一起完成调研工作,13:40离开该校,到学区食堂就餐(午餐后到另一所村小继光小学探望一位青年朋友)。
    2、为了尽可能将一个方面的问题观察、研究得细一些,我采用的方式是:要求该校教导主任收齐1-3年级学生语文《作业本》、3-6年级学生《作文本》(不作筛选,整建制地),然后逐一浏览、分析,现场写出写实性的调研札记。

三、姜窑小学学生语文作业、习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学生语文课堂作业
    我浏览了1-3年级学生语文课堂作业(生字)本,获得一个印象:老师们工作上是努力的,作业批改很认真,学生的作业练习量也比较充足。
    该校低年级学生语文作业汉字书写都很认真,这与老师们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

    我所提的建议是:
    1、不要轻忽老师的批语/批改用符带给学生的心理影响。老师在低年级学生作业本上用红笔写下“要认真”、“要仔细”、“字写好”这些批语时,不妨稍稍放慢速度,把这几个字写好。久而久之,也是一种良好的示范。
    2、咱们学校的老师“创造”了好几种鼓励孩子们的作业批改方式,如划红星、画笑脸、打长长的红对号、写“优”等等,老师们也不厌其烦地为学生订正错别字,这些做法都是挺好的。
    但对学生进行“汉字书写的养成教育”非一日之功,(一种好习惯的养成短则数月,长则数年,乃至十几年,岂能一蹴而就?!)我们的指导方式还可以更多元一些,还可以再“细一些”。
    譬如:程天乐同学写“我”、“升”这样的字时,常把第一撇与第二笔连在了一起,撇得很陡。老师可否不采用一页打三个长红勾的方式,而是直接用红笔示范书写一次?或者集体评讲时在黑板上示范一下?
    如陈菲同学写“亿”字时,右边的“乙”弯不起来,老师也不要放过,为其示范一下。
    再如王天奇同学写“器”字时,一连写了6个,都没写好。他将中间的“犬”字放到了下面两个“口”字中间了。老师发现了这个问题,为其作了示范,并批上了“要用心”之字。
    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小语教师工作之琐细、劳累。同时也想到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若干年来,我们的教学研究“活动”以“赛课/发奖”为多,对教学细节的关注不够,汉字书写教育被遗忘/轻忽。语文教师自身的汉字书写水平也普遍不高。
    有时候,学生作业中字儿写得不好,并非其主观态度上“不认真”,而是没有得到无微不至的、及时内行的指点,不知“如何去做”而造成的。
    作为教师人数相对不多的学校,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教师在岗研修”、如何开展“教研组活动”?我们觉得还是选择“微观”的“细得不能再细”的“小课题”来进行研究,比较、合适、对路。

    譬如:
    ——在咱们乡村小学,语文课课外作业如何布置?如何检查?
    学生作业中的“共性”问题是否采用“集中评讲”的方式比较节约时间?
    人数较少的班,可否当堂(在学生课堂上)完成作业批改?
    鼓励学生写好作业的方式有哪些?一种方式用长了,有“抗夸性”(我们临时造的一个新词)了,是否得采用新点子?
    如其打上一个长长的红勾,不如在一面作业(抄生字)中挑出学生写得最好的那几个字儿,划上双圈,以示褒扬?
    咱们语文组老师在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是否仍需要进行“三笔字”训练?
    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口了一台日本产的电视机,放在工厂的食堂里,这个人“杵”一下,那个人又“杵”一下,一天放好几个小时。但十几年过去了,这部电视没有“垮”。为什么?咱们不得不承认日本人做的每一个零件都优质。
    好的教学活动也如此,如果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么,整体的水平就会相当高,咱们的学生也会终生受益了。
    苛求于一线教师不是我们的目的,作为同行,我们共同勉励,尽量将咱们手头上的活干得漂亮些,扎实些。
    这种提醒是善意的,是并不过分的。

    (二)三到六年级学生课堂作文
    上学期,我先后在毛陈镇中心小学、新华街沿河小学、书院街北池小学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学(侧重于习作教学)现状调研(请参看本站相关主题帖)。本学期,我又先后在毛陈镇小、西河学区、三汊镇中心小学进行习作教学现状调研(均于调研活动次日将《调研札记》上传《教师之友网》)。
    前些年,曾先后组织了三次全区小学生习作大赛(通讯赛形式/不收取任何费用!),仔细研读过的学生赛卷在近万份。
    还曾从区实小、城区十三所小学调阅了近200册学生日记本、课堂作文本(均于当日或次日写出调阅感受,随调阅文本一并返还学校)。
    我家中收藏有初中三个毕业班共约200名学生的全部日记册(总数量近千本),均逐篇批览。另完整地收藏了区实小一名学生从小学二年级直至高中的全部课堂作文和日记本,亦逐篇批览。
    作过这一些研究之后,我的感受是:1、作文教学重要!作文教学是目前小语教学中的难点、冷点、软肋,是很多老师指导能力的弱项。2,作为曾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作过长期探索的教研员,我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足够的能力为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支持。

    (三)从姜窑小学学生日记本中发现的比较好的实例:
    1、我在一线工作时,进行过持续9年的初中生日记写作训练的教学实验,对指导学生日记“情有独钟”,看到姜窑小学的老师们抱来一大摞学生日记,兴致勃勃地逐一翻看,热情肯定老师们在小学生日记指导上付出的辛勤劳动,取得的初步成果。
    从中筛选出如下篇目,建议老师们再从中“优中拔粹”,附上新评语,由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负责录入,尽快上传专业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学生习作点评”子栏。
    ——建议沈素同学、5(1)班胡妮同学、吴旭同学的指导老师从孩子们的《日记本》中认真筛选出一、二篇代表性习作,经过必要的修改润饰后,附评上传。(或在适当的时候,为这样写日记挺认真,字儿写得又好,文章也蛮有“看头”的孩子出一期板报或采用其他的鼓励方式。“写作尖子生”是应该培养的,有“尖子”,才好就地找到“示范”的榜样,带动所有孩子爱写作)。
    ——管季超认为,在校学生的日记,与成年人的“私密性”的纯为记事、记录个人感受的日记(如《鲁迅日记》)是不同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开放式的自由练笔”(非命题作文)
    我们建议老师们要求学生为每篇日记(至少是大部分日记)加一个标题。
    加标题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锻炼了孩子们的拟题能力(概括、提炼生活的能力),这是将来走上社会进行实际应用写作时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功;二是可以用文题“管住”自己,不至于让日记散漫无中心。三是可以方便老师据题判文。
    我录下了一些孩子日记中的好文题,供老师们在班内评讲时参酌:
    ●杜媛:《爬树》、《用泥巴做泥巴人》、《用饼干玩游戏》
    ●王侣:《徐家田两日游》、《种菜》
    ●程芝娴:《做作业的乐趣》、《老师很辛苦》、《吹泡泡真有趣》
    ●方萌:《学会感恩》、《数学老师生气了》、《第一次挖红薯》
    ●夏晶怡:《补裤子》、《怕蛇》、《逗猪》、《不想长大》、《看到试卷后的心情》、《好吃,耍
            赖皮的梦梦》、《还是上学好》、《小气的大伯》、《毛燥的爸爸》、《我学会了抱抱子》、
           《可恶的程攀》
    ●沈苇:《弟弟终于开窍了》、《姑妈家的狗疯了》。
    ●程艺然:《一只丝毛狗》、《停电》
    ●程琦:《笼物“鸡”》、《三打麻奖》(模仿“三打白骨精”写的连续日记)
    ●徐飘:《和弟弟打架》、《疯起来玩儿》、《好想弟弟》、《这是一个意外》
    ●王新亮:《爬树比赛》、《赢珠子》、《跳房子真高兴啊!》
    ●王婷:《谁是杀狗凶手》
    ●有一些同学的汉字书写比较潦乱,日记也写不长,但我仍从他们的日记本中发现了一些有趣的标题,证明这些孩子关注到生活中一些“可写”的素材,并试图加以表现。“没有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绝对化,细一想挺有道理。例夏子豪、王盼、沈婉玲、沈闯、易阳、章正、刘莎等同学的日记中也有好的文题。
    假如老师们再加一些指点,这些孩子的日记也同样可以写得长起来,有味儿起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初中教学一线工作时,关注到国内学术界在“写作学研究”领域的若干学术成果,一直通过中国写作学会会刊《写作》杂志等报刊追踪这方面的学术动态,并与中国文章学会会长管金麟先生(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就“文章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问题书信往还,进行交流。(寒假得暇,可将当年的交流信函以专题帖形式上传《教师之友网》“理论前沿”栏目。)
    最近十年,我在作文教学研究上有两个“兴趣点”,一个是进行了一个“写作训练个案”的追踪研究;二是关注农村小学生习作中“如何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的研究。
    姜窑小学夏晶怡同学的《课堂作文本》和日记本请指导教师代我收集齐全,作为我向这个孩子借阅,请学校在本学期期末专函挂号寄给我(最好附上指导老师介绍这个孩子各方面情况的专文),我会写出一份《个案研究报告》,上传《教师之友网》“习作点评”专栏,并请人教社《小学语文》月刊(全国小语会会刊)副主编刘捷博士等编辑同志也上网看看,作些指导。
    拜托姜窑小学的同行们好好培养这个孩子。夏晶怡小朋友非常善于从生活中抓取生动鲜活的写作素材,“裁切”这些素材的能力也挺棒!有培养成“写作尖子”的潜质。
    咱们教小学的老师,如果不能为初中贡献学科“尖子生”,是一种遗憾;教一生的语文,教不出几个能写会说的学生,是一种遗憾。
    ●也有许多同学,整本日记全没有“文题”。最典型的是王柳姿、黄思、王英三位同学,日记写得挺认真,甚至不厌其烦天天写上“日记”或“日记一篇”字样。因为没能得到老师的提醒,还没能尝试“为日记加标题”这种训练形式。
    ●和在三汊镇小调研时获得的感受完全一样:学生的汉字书写良好习惯在低年级没有得到很好的强化,书写水平并未随年级提升而提升,反倒越写越潦乱。例如沈壮、沈康、左勇超这几个小男孩,老师们可否在如何把字儿写得工整漂亮上“逼”一下,“手把手”个别指导一下?
  

  四、与姜窑小学语文组朋友们聊天
    ——我们的“调研”活动是着眼细节分析,是同行间的一种友善的提醒,与“教管”行政方式的“检查”是不同的,仅供老师们改进/优化工作效果时的参考。
    ——一线教师工作的辛劳我们感同身受,我们无意于苛求,更非“挑刺”。看花易,绣花难,诸事一理。
    但,认真地去干好每一件工作,总是我们(您、我、他)共同所想的。
    我将江苏省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校长(农村学校)杨瑞清同志的一段话抄下来,转赠姜小同仁,共勉之:
    “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欢迎老师们跟帖讨论,批评指正。

    五、在祝站镇姜窑小学调研之后想到过,但思之不深,思之未明的若干问题,罗列于后,请业务合作者马仲文先生和教育界同仁们,帮我一起思考:   
    ——城乡教育失衡的真正原因有哪些?    ——从“教师立场”来看,我们在农村教师管理上存在哪些不适合教师发展的障碍问题?(“科学量化”式的评价是否完全科学?不是被帮助、被指导而是常常被审视、被指责状态下的“检查”,一线教师是否欢迎?我们对教师的工作“管”到何种“度”比较好?是否应划定一下“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界限,解放教师的创造力,培植“个性化”的教师?既“管”又“导”如何?)
    ——“微型村小”(百余名学生,上十位教师,甚至几十名学生,上十余教师)的教管、教研如何进行?
    ——远程教育资源用得如何?一线教师(小学女教师居多,村小年龄偏大的教师不少)的在岗研修是如何进行的?我们常常只抓“赛课”/“发奖”,关注过教师工余生活吗?老师们是否有书可看,有报可阅?村小教师“得奖”的机会比镇小少,更比不上城区直属学校,如何“平衡”?如何关注在村小工作的有为有志青年?
    ——是按学术标准用人好呢?还是按“是否听话”、是否“围着我转”、是否“能为我办私事儿”为标准用人好呢?“校本教研”的空泛说教与具体到一校的微观操作之间的大片空白由谁来填补?



■附录:


    赴祝站镇继光小学探望青年朋友王晓明时研读该校“首届学生作文竞赛”相关实物后作的札记

■管季超
08.12.24补记



    ——该校校长王小明同志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教师,原在姜窑小学当语文教师。参加“全区小学语文教师现场作文赛”获一等奖,与我有过多次书信交流,后调镇小作教导主任,(期间应我之约,4次编制小语全区统一测试卷)今秋再调继光小学任校长。
    我约马仲文同志专程到继光小学去看看他。
    ——小王同志与另一位青年朋友、教导主任沈敏江同志策划组织了该校首届小学生作文竞赛。10月16日下午初赛,23日下午复赛,3-6年级分别有11、15、11、15位同学参赛。初赛及复赛均提供8个题目供学生抽签写作。文题是半开放式的,附有文题阐释。
    我花了约半个小时细看了复赛获奖卷,整体写作水平不高,但竞赛活动的组织是郑重其事,细致认真的。
    ——该校学生只有105人,教师14位,是“标本式”的“微型村小”。(但在该镇村小中,仍位列第三)目前农村地区这种“微型村小”如何开展“校本教研”,如何进行教学管理,颇值得研究。
    ——为节约经费,王小明校长自己亲自安装篮球架,为篮板刷油漆,正在干活儿。我想握握他的手,他满手油污。不想打扰他,鼓励两句,半小时后离开了该校。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50
2009年12月8日下午    教育田野研究手记



                              文/孝南区教学研究室小语教研员 管季超


    今天下午2:30,与罗斌副校长等区实小师生到达陡岗镇小。
    一到校,即按自定计划展开教育田野调研工作。
    自定调研内容为:1、陡岗镇小音乐美术教学现状;2、留守儿童个案调查。
    用了整整三节课时间,完成了此计划。

             一、陡岗镇小音乐美术课教学现状[略]

            二、留守儿童一例6年级/某班阿梁同学访谈录

    他圆圆乎乎的脸,是班长,很懂事的一个小男孩。
    进办公室时,他有礼貌的喊了声“报告”。
    我和他对坐着交谈。
    他告诉我:
  
  ——我老家不在镇区,骑自行车要15分钟才到呢。但我家在镇区买了房子,上学很近,几分钟就到了。
    爸爸妈妈都在吉林省松原市建筑工地上打工。父亲贴磁砖,妈妈做饭。有时忙了,妈妈也帮忙贴。
    我有两个姐姐。大姐读完市工校计算机专业以后在天津工作,二姐初三没读完就到深圳去打工了。大姐有时打电话回,关心我的学习。
    爷爷早去世了,奶奶在老家湾里住。有时间我去看她,她也偶尔来帮我洗我洗不动的外衣、被单。衬衣、短裤、袜子我自己会洗。
    您问我三餐饭在哪里吃。我告诉您吧。
    早餐我在学校吃。中午呢,就到初中对面的小餐馆去吃。一般吃两块钱一餐的,有时只吃一元的饭菜,偶而吃5毛钱一个饼子。有五元的饭菜,我舍不得,没吃过。想吃肉的话,到奶奶那里,她给我做。
    五年级上学期我整个学期只用了300元钱左右生活费。爸爸妈妈心疼我,打电话回来让我想吃就吃。爸爸妈妈给我的钱,由一位亲戚代管着,用完了就去拿。
    我每天一放学就回家做家庭作业,做完了再出去玩;有时也在学校玩一会儿再回家,玩完了再做作业。
    暑假我家楼顶上的天线锅坏了,家里没有电视看,只能看DVD。有时,我也到楼下邻居家的大哥哥家去看电视。他和我共一个大床睡觉。他在初中读初二。
    爸爸妈妈给我买了手机,我放在家里。每隔两三天爸爸妈妈就在晚上打电话给我。我先拔过去,他们不接;然后他们再打过来。长途加漫游,挺贵的。
    这次期中考试,我只考了433分,班上第四名。您问我第一名是哪个,是从北京大兴区南大红门小学转学回来的女同学,她叫小宇,父母在北京卖豆腐。她一、二年级是在陡岗镇小读的,上学期又转回来了。她学的课本和我们不一样。她期中考试考了456分。期末考试我要加油追赶她!
    我不到网吧去玩。我们班有同学去。有一位同学上星期有四五天不到校,班主任老师急坏了,天天和他家长打电话,还陪他妈妈一起去找,终于在网吧找到了。班主任老师请他到班学习,态度很温和。
    您让我既要节约,又要保证餐餐吃饱,谢谢您的提醒。半个月前,我妈妈回陡岗了;爸爸也在一个星期前回来了。现在我回家就有饭吃。爸爸妈妈在家过完春节,三四月份又要去吉林,我又得一个人在家。
    大姐说她元旦回家。二姐春节说不定也回。
    那时候,我们一家就可以团聚了。
    管老师,谢谢您的提醒。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老师再见。

       ●本帖延伸讨论:  
1、如果不给基层学校配齐音体美专职教师,艺术课真能“开齐开足上好”吗?在一时配不齐的情况下,“过渡阶段”各校该如何想办法先保证“开齐开足能上”呢?

    2、一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会遇到许多并不为城区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完全了解的具体困难,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爱岗敬业的,凭着良心和责任感在负重工作,纯以“行政管理”的方式进行“教育管理”,是否一定有好效果呢?

    3、笔者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值得研究。农村教师已见多不怪,城区教师不大了解,高层领导又顾不到这个层面。于是,必要的研究和对策似乎缺位了。

    您以为呢?您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51
春晖湖畔的一丛新竹
          ——喜看《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06级国画班写意花鸟画汇报展》

                      ■孝感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管季超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孝感人。
    从孩童直至中年,我在这片土地上学习、工作、生活。
    和您一样,我爱这里的一切。
    但假如您要问我:对咱们的家乡孝感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我会告诉您:难买到好书,难看到有规模的书法美术展览。至少这两点,让我总觉得有些遗憾。
    所以,每次出差到外地,第一个要找的地方是当地的大书店,急切地向当地人打听的,是哪里有艺术馆和博物馆。
    先后到北京去过十五次。每次去,都一定要在中国美术馆盘桓半日,到“风入松”书店背回一袋新书。
    所以,每次闻知本地有书法展、画展,都要邀上好友一起去看。
    除了工作之外,咱也就看书、看字、看画这一点儿爱好。
    况且,我一直固执地认为:作为以文化传承为职志的教育工作者,本应该对书法美术尽可能多的有所了解,这样才当得起教师作为“文化人”的名分。
    应学院朋友之邀,笔者有幸先睹为快,看到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06级国画班25位同学的写意花鸟画临摹作品。
    闻知他们将把这百余件作品以《百花争春》的展名举行一个像模像样的汇报展时,为他们虔敬艺术之心所感动,不揣浅陋,说一点儿观展感言: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最重要门类之一,于唐代独立成科,根植中华文明沃土,历经千年发展,在不断探索与革新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笔墨语言,在宏大的中国画发展历史中,它是不断敲击的强音,以其细腻、丰满、野逸等丰富形象,传达了东方艺术的独特内蕴。
    花鸟画的确是“很中国”的!
    任何民族的绘画形态背后,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在支撑。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同,生存方式的不同,会造就出不同的绘画种类和形态,也形成了传承这种绘画形式的不同的学习方式。
    对于花鸟画这样一种“很中国”的画种,更是如此。
    来自广西、山东、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25位青年学子,在春晖湖畔开始学习花鸟画时,我庆幸他们得遇明师。
    他们在大一时上过七个周的国画基础课,进行过几十个课时的书法基础训练。进入大三之后,开始系统地学习花鸟画。
    他们的指导老师对学习计划作了周密的安排,指点他们临摹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花鸟画大师的作品,从中体会花鸟画特有的绘画语言。根据习画者的性情与个人喜好,指点他们主攻一家,或主攻某一类题材,悉心指导他们攻克其中的难点。动笔临习之时,辅之以对历代名画的解析,由五代的“黄筌富贵、徐熙野逸”至崇尚写真画风的宋代名作,元代“文人画”佳品,明清诸家代表作,近现代诸大师乃至当代汤文选先生等名家杰构,均有所寓目品味,帮助他们进入到花鸟画特有的语境。
    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很切宜的。
    呈现于展厅的百余件画作,即是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收获的成果。
    25位青年学子,习练花鸟画时间并不长,但从他们的临作来看,都抓住了所临名家名作的主体风格。部分作品,甚至颇能传达名师之气韵,“隐隐有大家之风范”。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笔者很佩服学院老师的善教;“真积力久则入”,笔者很欣赏25位青年画人的善学。

    ——25位青年画人在考入高校之前,是有过素描、色彩、速写等西画体系的造型训练的;进入学院之后,这一类课程的学习又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提升。
    不过,对于花鸟画的学习来说,仅有一般的造型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至少,通过习练书法,提高线条质量,是必须要做的功课。至少,涉猎一些古典诗词文,丰厚人文积淀画外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从展览的作品来看,有些作品可远观而不耐细品,何耶?
    尚未摆脱西画“描形”之囿,缺乏书法功底,不能挥写之故也。
    不少作品题款与画作明显不能匹配,何耶?
    摹形尚能近似,借助题款文字寄情抒怀力有不逮故也。
    不少作品题款位置不妥或文词失当,何耶?
    浸淫古今名作尚不够深切,文学功底尚待补课故也。
    这样的问题并非个别,而成为“共性”的问题,可见,25位青年朋友如欲在写意花鸟画领域登堂入室,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从现在起,立定目标,久久为功。
    一俟临摹名作得其形神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完成从写生到花鸟画创作的新课题,又会摆在他们面前了。
    好在,他们都很年轻,有大把的青春可以任由他们来从容规划。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让我们来祝愿他们立宏志、广识见,有毅力、勤用功,学有所成。
    孝感学院的校园,很美。
    春晖湖这个名字,让我联想起多次留连过的燕园“未名湖”。
    我想,我们观展者在多年之后,脑海中还会浮现:在2010年元月,春晖湖畔那一丛充盈勃勃春意的新竹。


                                                                                                                                          09.1.5.急就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51
从春晖湖畔出发



                       
——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010届毕业生水彩、国画作品展观展随记


                                                                                             
孝感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管季超


    接到学院朋友的电话匆匆赶到展厅时,杨剑君副院长等几位熟识的朋友正在指挥水彩和国画两个专业的毕业生们在布展。
    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一边七手八脚地张挂作品,一边愉快地交谈,展厅里洋溢着青春气息。
    他们的老师呢,也像站在金色稻海边的老农一样,难隐心中的喜悦,被学生们簇拥着,一会儿在这张作品前指点几句,一会儿又将双手抱在胸前,眯着眼,微仰着头,对另一件作品表示赞许之意。

    27件水彩作品布展在展厅的西厅,吸引我驻足观看:
    ——水彩画这样一种绘画形式,自西洋传入我国,时间并不太久。但似乎这个画种,颇是吻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不但在我国落下根来,而且舒枝展叶,成为很受画家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水彩班的指导老师陈军先生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的水彩画曾得湖北美院刘寿祥等名家亲炙,形成了自家的风格。
    记得2002年在广西玉林的一次美术教育研讨会上,笔者与《中国水彩》杂志副主编同居一室,他向我打听陈军先生的水彩画创作情况,说是约了陈的一个专题。自桂返鄂不久,就在朋友聚会时,得到陈先生赠我的一期《中国水彩》杂志,上面有推介他的专题,占了好几个页码。行内人都知道,这样“规格”是相当高的了。
    陈先生为人随和平易,画友间聚饮时他讲的“段子”总是引得满座欢笑。有他在场,你的酒量要是不超常发挥,那才是怪事呢。
    水彩班另一位导师卢晓利先生相识以晚,交流少些,但看过他几件作品,印象很深。圈内人说,卢先生是坚持若干年作水彩画艺术探索的。
    我不大懂评赏水彩画时该用哪些词作画风的概括,这里想到了一个词,不知二位先生是否认同。
    ——静美!
    对,静美!至少我在看到二位先生的作品时,这个词儿就好几次的蹦到我的脑海中。
    他们的学生,所选绘画题材也大多是江南小巷,侗族木屋、土家老街、老城一隅、湖岸孤舟乃至锈蚀的农用机械或是少数民族的面具。于静静的物象,静静的描绘中,传达出一种静静的美感。

    因为笔者与国画班导师李波先生是过从甚密的朋友,国画班的同学们都很熟了。笔者还来不及细看水彩作品,就被几位熟悉的女同学拉着去看她的花鸟画作品。
    06级国画班共有25位同学,与他们聊天多了,还是能从他们带一点儿口音的普通话中猜出他们哪位是湖北人,哪位是湖南、江西、广西、山东人。
    男生只有9位,是班上的“少数民族”。但是男孩大多都胆大,挺有主见。您看,大部分同学都担心题款时字儿写不好,把画给整坏了。黎业职同学一向很爷们儿,我见他每一次拿出的作品都是自己挥毫,很有些放笔直干的勇气。
    春节以后一开学,李波老师就告诉我,这个班的同学经过了大一时的国画基础、写意花鸟,大二时的国画专修,大三时的分科主修,这学期要进入毕业创作了。
    隔三差五到学院画室去玩时,总能碰到这个班的同学在那里画初稿,作调整,或是向老师请教该如何完善作品。
    前不久,我见过这个班同学的毕业创作作品未裱件,觉得整体上与去年年末举行的那次名为《百花争春》的汇报展又大有进步。
    谭雯的花鸟长卷《兰竹雏鸡图》颇获导师赏识,为题“妙参造化”四字以资鼓励。
    李建云的山水手卷《山居秋暝图》古意十足,李老师也是忍不住一题再题, 青眼有加。
    程飞的《松鹰图》,在展厅里很是抢眼,李老师为之题曰“曲高和寡视高则物众”。
    孙婷的12帧《杂花图册》册页创作十分用心,铺展开来,很是耐品。
    田亚昆的《菊花四条屏》,黎业职的丝瓜、紫藤……也见其创作过程的用心。
    观展笔记记得不全,还有一些同学的作品也因其在仿拟某位前辈名家上得其神形或在画面意境营造上用了功用了心,让笔者留连画前细细品赏。
    综观整个国画部分的毕业创作,成绩是喜人的,毕业同学已经初窥国画艺术之堂奥,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相信他们已经较为明确今后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了。他们在审美情趣上已能与前代名家声气相通,对中国传统的花鸟山水艺术有了一份难舍的挚情。
    明显感到不足的,仍是题款,或者说是书法的功夫。
    记得2007年春节前,我和在孝感学院党办工作的书法家左剑桥先生等几位朋友,一起到中国美术馆去看《20世纪书法大展》,主办方是将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等几位国画大师列入书法名家的,让我对书法与国画创作的关系不得不细想一番。
    即以黄宾虹为例,宾虹先生绘画作品中的笔法,既深契传统的要旨,又活泼洒脱,独辟蹊径,特别是其晚年之作,看似毫不经意,但笔锋一触纸,便密实而凝重,即使是最细微的笔触,也像是“铁划银钩”,不可移易。厚重、灵动,一笔得之,密合无间。
    国画班的同学显然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欠缺,不少同学已经开始在书法上用功更勤了。只不过他们太重视毕业创作,不请老师来题款,还是有一点儿不放心。

    离开展厅,走过春晖湖,想到“春晖湖”这个名字,我忽然有了一阵感动。
    “春晖湖”这个名字是谁给取的呢?挺佩服这位拟名者。
    高等美术教育是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摇篮,这些来自各地的青年,在四年时间里,在导师的指导下,五日一山,十日一水,一步步逼近他们心中的艺术理想。
    今天,花已盛开在春晖湖畔,明天,果定然结在四面八方。
    毕业展,对于学院的教学工作来说,也许算一个总结;而对于这些志在凌云的青年来说,既是一个小结,更是新的出发。
    祝福这些即将在春晖湖畔重新出发的青年朋友,在走向前方的长途中,坚毅、执着,向前,向前……



                                                                                                                                                                                          2001.5.17午间急就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52
从春晖湖畔出发


                  
                           
——孝感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2010届毕业生水彩、国画作品展观展随记


                                                                          
孝感市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管季超


    接到学院朋友的电话匆匆赶到展厅时,杨剑君副院长等几位熟识的朋友正在指挥水彩和国画两个专业的毕业生们在布展。
    看得出来,同学们都很兴奋,他们一边七手八脚地张挂作品,一边愉快地交谈,展厅里洋溢着青春气息。
    他们的老师呢,也像站在金色稻海边的老农一样,难隐心中的喜悦,被学生们簇拥着,一会儿在这张作品前指点几句,一会儿又将双手抱在胸前,眯着眼,微仰着头,对另一件作品表示赞许之意。

    27件水彩作品布展在展厅的西厅,吸引我驻足观看:
    水彩画这样一种绘画形式,自西洋传入我国,时间并不太久。但似乎这个画种,颇是吻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不但在我国落下根来,而且舒枝展叶,成为很受画家们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水彩班的指导老师陈军先生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的水彩画曾得湖北美院刘寿祥等名家亲炙,形成了自家的风格。
    记得2002年在广西玉林的一次美术教育研讨会上,笔者与《中国水彩》杂志副主编同居一室,他向我打听陈军先生的水彩画创作情况,说是约了陈的一个专题。自桂返鄂不久,就在朋友聚会时,得到陈先生赠我的一期《中国水彩》杂志,上面有推介他的专题,占了好几个页码。行内人都知道,这样的“规格”是相当高的了。
    陈先生为人随和平易,画友间聚饮时他讲的“段子”总是引得满座欢笑。有他在场,你的酒量要是不超常发挥,那才是怪事呢。
    水彩班另一位导师卢晓利先生相识也晚,交流少些,但看过他几件作品,印象很深。圈内人说,卢先生是坚持若干年作水彩画艺术探索的。
    我不大懂评赏水彩画时该用哪些词作画风的概括,这里想到了一个词,不知二位先生是否认同。
    ——静美!
    对,静美!至少我在看到二位先生的作品时,这个词儿就好几次的蹦到我的脑海中。
    他们的学生,所选绘画题材也大多是江南水巷,侗族木屋、土家老街、老城一隅、湖岸孤舟乃至锈蚀的农用机械或是少数民族的面具。于静静的物象,静静的描绘中,传达出一种静静的美感。

    因为国画班导师李波先生是过从甚密的朋友,与国画班的同学们都很熟了。笔者还来不及细看水彩作品,就被几位熟悉的女同学拉着去看她们的花鸟画作品。
    06级国画班共有25位同学,与他们聊天多了,还是能从他们带一点儿口音的普通话中猜出他们哪位是湖北人,哪位是湖南、江西、广西、山东人。
    男生只有9位,是班上的“少数民族”。但是男孩大多都胆大,挺有主见。您看,大部分同学都担心题款时字儿写不好,把画给整坏了。黎业职同学一向很爷们儿,我见他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挥毫,很有些放笔直干的勇气。
    春节以后一开学,李波就告诉我,这个班的同学经过了大一时的国画基础、写意花鸟,大二时的国画专修,大三时的分科主修,这学期要进入毕业创作了。
    隔三差五到学院画室去玩时,总能碰到这个班的同学在那里画初稿,作调整,或是向老师请教该如何完善作品。
    前不久,客居羊城的水墨画家王顺华兄来学院交流,我和王兄见过这个班同学的毕业创作作品未裱件,觉得整体上与去年年末举行的那次名为《百花争春》的汇报展又大有进步。
    谭雯的花鸟长卷《兰竹雏鸡图》颇获导师赏识,为题“妙参造化”四字于卷首。
    李建云的山水手卷《山居秋暝图》古意十足,李老师也是忍不住一题再题, 青眼有加。
    徐飞的《松鹰图》,在展厅里很是抢眼,李老师为之题曰“曲高和寡视高则物众”。
    孙婷的12帧《杂花图册》册页创作十分用心,铺展开来,很是耐品。
    田亚昆的《菊花四条屏》,黎业职的丝瓜、紫藤……也见其创作过程的用心。
    观展笔记记得不全,还有一些同学的作品也因其在仿拟某位前辈名家上得其神形或在画面意境营造上用了功用了心,让笔者留连画前。
    综观整个国画部分的毕业创作,成绩是喜人的,毕业同学初窥国画艺术之堂奥,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相信他们已经较为明确今后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了。他们在审美情趣上已能与前代名家声气相通,对中国传统的花鸟山水艺术有了一份难舍的挚情。
    明显感到不足的,仍是题款,或者说是书法的功夫。
    记得大概是2000年吧,那年春节前,我和在孝感学院党办工作的书法家左剑桥先生等几位朋友,在中国美术馆去看《20世纪书法大展》,主办方是将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等几位国画大师列入书法名家的,让我对书法与国画创作的关系不得不细想一番。
    即以黄宾虹为例,宾虹先生绘画作品中的笔法,既深契传统的要旨,又活泼洒脱,独辟蹊径,特别是其晚年之作,看似毫不经意,但笔锋一触纸,便密实而凝重,即使是最细微的笔触,也像是“铁划银钩”,不可移易。厚重、灵动,一笔得之,密合无间。
    国画班的同学显然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欠缺,开始在书法上用功更勤了。只不过他们太重视毕业创作,不请老师来题款,还是有一点儿不放心。

    离开展厅,走过春晖湖,想到“春晖湖”这个名字,我忽然有了一阵感动。
        高等美术教育是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摇篮,这些来自各地的青年,在四年时间里,在导师的指导下,五日一山,十日一水,一步步逼近他们心中的艺术理想。
    今天,花已盛开在春晖湖畔;明天,果定然结在四面八方。
    毕业展,对于学院的教学工作来说,也许算一个总结;而对于这些志在凌云的青年来说,则是新的出发。
    祝福这些即将在春晖湖畔重新出发的青年朋友,在走向未来的长途中,坚毅、执着,向前,向前……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53
http://bbs.xxyw.com/forum.php?mo ... amp;_dsign=377f2c19


http://bbs.xxyw.com/forum.php?mo ... amp;_dsign=377f2c19


http://bbs.xxyw.com/forum.php?mo ... amp;_dsign=377f2c19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0:54
http://www.ybsftd.com/zt/Article_IM/sfkt/jxyj/200801/1782.html


http://www.ybsftd.com/zt/Article_IM/sfkt/jxyj/200801/1782.html


http://www.ybsftd.com/zt/Article_IM/sfkt/jxyj/200801/1782.html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0-8-10 01:02
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119465.html


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119465.html


http://www.chinazhaokao.com/pingke/119465.html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