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报媒成语误用30例
转自 苦卓堂的博客
(1)自2014年6月起,经过三个月的改造,车城花园彻底改头换面。如今,小区活动广场内篮球场、健身器材、桌椅等一应俱全。(《长春日报》2015年1月8日第1版)
“改头换面”含贬义,可将“彻底改头换面”改为“焕然一新”。
(2)近日更有业界专家透露,住建部拟为“奇怪建筑”设判定准则,也就是说,“铜钱楼”这类有口皆碑的“奇葩建筑”,以后很可能不会获批建造了。(《光明日报》2015年1月10日第9版)
“有口皆碑”是褒义词,而文章提到的“奇葩建筑”显然是要“贬”的对象,句中“有口皆碑”可改为“众矢之的”。
(3)最近因为自己动手修理房子,而我天生就不是上下其手的人,每当我修好一样东西,另外一样东西就会坏掉,百试不爽,痛定思痛,因而悟出一条修不完定律。(《大众日报》2015年1月12日第11版)
“上下其手”的传统意义是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近年受港台影响,有时也用于猥亵女性的动作。文中表示的可能是动手实践的意思,这种改变没有依据。
(4)他问礼于老子,问琴于师襄,有学生问农事时,直言不讳自己不如老农。(《南方日报》2015年1月31日A14版)
“直言不讳”是指说话直率,没有顾忌。多用于对他人,即给对方提意见或对工作谈看法,而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的缺点一般不用这个成语,因为无需顾忌(得罪他人或他人不高兴等)。这里可改为“坦承”(坦白地承认)。
(5)母亲执意挨家挨户送年糕。我坚决不肯。让我去敲平常少有往来的邻居家门,还真没那个勇气。母亲不屈不挠,拿起包好的年糕要自己去送,我赶紧跟了过去。(《南国都市报》2015年2月2日第29版)
“不屈不挠”是指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决不屈服,十分顽强,这里是指坚持自己的意见,对反对的意见不加考虑,应改为“不依不饶”。
(6)后来我才明白,他每次喝酒一定是要到所有人都散了他才肯回来,有一次甚至快天亮才回!开始我还为这些事哭,跟他吵架,他起初诚心地跟我认错,保证再也不晚归,保证再也不关机不接电话之类的,我心软了原谅他,结果不出两天他又重蹈覆辙。(《西海都市报》2015年2月4日D30版)
“重蹈覆辙”比喻不吸取失败的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这里是指夫妻关系上的琐事,是非界限并不分明,讲“缺点”或“毛病”比较恰当,可改为“故态复萌”(旧习气或老毛病又犯了)。
(7)如果真的是把“小土鸡”冒充“夜游鹤”卖给食客,则属于明显的欺诈。正如举报人所说的:该店光明正大卖野鸟,抑或是“挂羊头卖狗肉”,拉高价格欺骗消费者都是不妥的。(《新快报》2015年2月5日第2版)
“光明正大”是褒义,应改为“明目张胆”。
(8)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顺风”等组配,将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编织其中,件件设计别有用心,堪称佳作。(《鹤城晚报》2015年2月12日第 10版)
“别有用心”含贬义,应改为“别具匠心”。
(9)漫步山上,那一个个浸入了孝文化的照母山庄、孝母泉、邀月阁、慈孝阁、节孝牌坊、亲子乐园、孝苑里的各种楹联、篆刻无一不和孝文化唇齿相依,紧密相连。(《重庆晚报》2015年2月27日第24版)
“唇齿相依”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一般形容国家、地区、人际之间的关系。这里可改为“息息相关”。
(10)而假如盗墓披上“文艺”的外衣,真的堂而皇之登堂入室,盗损的将是当今社会的道德与良知。《光明日报》2015年3月4日第 16版)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句中“登堂入室”可改为“粉墨登场”。
(11)过了元宵节,一年去了,但另一年姗姗到来,未尝不是一种美好(《拉萨晚报》2015年3月5日第 13版)
“姗姗”形容走路缓慢从容。无论是阳历还是阴历,一年的时间总是固定的,它不像季节,可能会提前或推迟,所以一年的到来不能用“姗姗到来”,可改为“如约而至”。
(12)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书画市场,还是以商业标准为马首是瞻。(《南方日报》2015年3月9日A23版)
“马首是瞻”的造句格式是“唯……马首是瞻”,句中“以商业标准为马首是瞻”应改为“唯商业标准马首是瞻”。
(13)毕竟,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商业活动形式多样,具体而微,许多小公司不需要那么豪华气派的办公场所,更不需要车水马龙的门面,选择住宅楼开个设计室、美容院,降低经营成本,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宝鸡日报》2015年3月12日A8版)
“具体而微”是指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不是具体琐细的意思。
(14)近年来,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无一例外地聚焦“三农”问题,为“三农”的发展庖丁解牛。(《德阳日报》2015年3月13日第6版)
“庖丁解牛”本是出自《庄子》的一则寓言,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里似乎是出谋划策的意思。
(15)二是观念革命,国人的如厕观念要更新,否则你就是建个金厕所,假以时日,也会黯然失色、奇臭难闻。(《南方都市报》2015年3月19日AA2版)
“假以时日”是褒义,表示过了一定的时间,事物将会朝好的方面发展。这里要改为“长此以往”(含贬义)。
(16)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行走,虽说有些艰难,却也乐不思蜀,因为融入在雪中那份喜悦早已将寒冷驱散。(《桂林晚报》2015年3月15日第15版)
“乐不思蜀”含贬义,应改为“乐此不疲”。
(17)又到就业季,本周有关就业与招聘的话题甚嚣尘上。(《济南时报》2015年3月29日第2版)
“甚嚣尘上”含贬义,这里可改为“热火朝天”。
(18)在湖南株洲醴陵市警方的配合下,民警发现肖某的蛛丝马迹,可正当民警想对其进行下一步行动时,肖某却人间蒸发了。(《葫芦岛日报》2015年3月20日A3版)
司法新闻,文风应当平实、严肃,“人间蒸发”可改为“失踪”。
(19)我很爱语文那份文化底蕴的修炼,数学那份天马行空的逻辑,英语那份异域文化的收获,物理看待问题的新角度……(《汕头特区晚报》2015年3月29日第7版)
“天马行空”形容气势豪放,不受约束,或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用来修饰需要严谨思维的数理逻辑,很不恰当。
(20)低龄留学值与不值、好与不好,也需因人而异。既不能盲目跟风,唯留学是出路;也不能投鼠忌器,甘心做了井底之蛙。(《经济日报》2015年4月5日第7版)
“投鼠忌器”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这里应改为“因噎废食”。
(21)这是鲁迅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从那以后,鲁迅一发不可收拾,在文坛打响了名号。后来,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力。(《柯桥日报》2015年4月5日第7版)
“一发不可收拾”含贬义,应为“一发不可收”。
(22)我和正阳(化名)从认识到结婚生子再到现在,不过短短两年时间。一夜之间,我从令人羡慕的家庭主妇变成了被人嫌弃的糟糠之妻。(《都市女报》2015年4月6日A19版)
“糟糠之妻”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不是指被人嫌弃、被丈夫遗弃的妻子。这个成语不能望文生义,不包含身份跌价、没有本钱一类的意思。
(23)乐观、坚强是皓越的爸爸张毅给记者留下的印象,无论是在讲述带皓越全国各地治病的辛苦历程,还是放弃一切每天无时无刻地全力陪护皓越,他永远都是发自内心真诚地面带微笑和别人沟通,好像这些苦难根本就是不曾存在。(《半岛都市报》2015年4月7日M2版)
“无时无刻”误用,把意思搞反了,应改为“时刻”。
(24)写作的另一面肯定是阅读。……拿起书本,居然很快就有了甘之如饴的快乐。(《人民日报》2015年4月27日第24版)
“甘之如饴”意为感到像糖一样甜,表示甘愿承受艰难、痛苦。因此,甘之如饴指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事物本身是“甘甜”的。它所强调的是人对某种本来艰苦的事物不以为苦,反以为甜,心甘情愿地去做某件事。“甘之如饴”不能用来形容快乐的事物。
(25)三月在依依不舍中走远,四月的脚步早已纷至沓来。四月,你好!(《香城都市报》2015年4月28日第11版)
“纷至沓来”是指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沓,多而重复。一年中的一个月份不可能来两次以上,应为“接踵而来”。
(26)为此,既需要一个广阔的舞台,更需要一个拥有这个舞台的明智掌门,赏识你的才艺,发挥你的能量。倘若遇人不淑,那就要及早抽身,另谋高就。(《光明日报》2015年5月5日第16版)
“遇人不淑”不当。遇人不淑是指女子嫁了一个不好的丈夫。这里是形容人才没有遇到好的领导,也就是怀才不遇。
(27)好为人师的韩愈写出了《师说》这篇充满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文中,韩愈提出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概念,分别可以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学业技能教育和答疑解惑的指点。(《北京晚报》2015年5月11日第10版)
“好为人师”是贬义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好为人师”: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形容总是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文中没有讥讽的意思。
(28)合理的心理咨询和抚慰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增强老年患者对疾病康复的信心,鼓起生活的勇气,积极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缓解病情并重新回归家庭和社会。(《新民晚报》2015年5月12日A23版)
“事倍功半”应为“事半功倍”。(两个成语意思完全相反)
(29)说话不是背台词,但句句都比台词精彩,对国家规定、提意见、反腐败等表明了态度,狗屁、开除、说谁腐败谁就是腐败,间不容发地给出了答案。(《晶报》2015年5月12日A2版)
“间不容发”原指两物之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离灾祸极近,情势危急到了极点。这里可以换成“毫不迟疑”。
(30)当前,党和政府就正在努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应该说,作为寒窗七载的研究生毅然去创业,无可厚非。但要摆摊卖烤脑花,就值得商榷了。(《重庆日报》2015年5月12日第6版)
“无可厚非”应为“无可非议”。这两个成语是近义成语,它们词义有轻重,这里用“无可厚非”词义轻了。呼应党和政府号召去创业,是完全正确的,应用“无可非议”。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