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养成音乐学习习惯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打印本页]

作者: 余仁斌    时间: 2008-5-4 20:29
标题: 养成音乐学习习惯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养成音乐学习习惯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孝南区闵集乡中心小学   余仁斌

音乐课程的标准中,强调了“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音乐学习习惯?音乐学习习惯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就谈不上“促进学生人格结构的优化,使之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更谈不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那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呢?
一、        抓住兴趣爱好,培养听赏习惯。
音乐的美是通过声响的形势表现的,它离不开声音,离不开听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是学习音乐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兴趣源动力,让学生与音乐教学保持密切联系,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听赏活动中来,享受音乐,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让学生乐听,仔细聆听呢?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听赏游戏法,让学生“乐”起来。
小学低年级学生听赏习惯尝未形成,注意力不易集中,通过组织学生听赏乐曲,开展音乐游戏活动,能有效地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例如:我在教学江苏民歌《茉莉花》、《拔根芦柴花》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组织开展了“听音乐做动作”的游戏,(即引导学生在听赏音乐时,教师有规律的停止音乐,发出命令:摸头,摸耳朵等。)让学生在听中玩,在玩中听,学生的注意力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提高了听赏的教学效果,情感体验自然就会丰富起来,感受自然也就深刻得多。这样逐渐加强积累,形成听赏兴趣,养成听赏习惯。
2、身势律动法,让学生“动”起来。
针对儿童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模仿能力强等特点,我在听赏教学活动中着重运用了身势律动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听赏活动,丰富对音乐作品的体验。例如,我在教学前苏联作曲家普鲁科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大提琴独奏曲《天鹅》时,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根绳子,要求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利用这根绳子,模仿乐曲中大提琴、小提琴,圆号等乐器的演奏。(有的学生把绳子套在脖子上,左手拉着绳子,模仿小提琴的演奏;有的把绳子套在胸前,模仿圆号,单簧管的演奏;还有的学生的绳子套在腿上,模仿大提琴的演奏,等等。)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听得入迷,而且模仿得十分认真。又如,在教学奥地利舒伯特的钢琴独奏曲《军队进行曲》、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的《铁匠波尔卡》时,要求学生下位,分小组分别模仿士兵列队齐步走的动作,模仿打铁的动作。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表现了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在学生积极投入到身势律动的表演活动之后,他们收获了快乐,更收获了学习的方法与习惯。
3、乐器伴奏法,让学生“练”起来。
单纯的音乐听赏活动,是很难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的,所以,在音乐听赏活动中,我常引导学生一边听赏音乐,一边用打击乐器为乐曲的音乐主题伴奏。这样,学生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节奏特点,更深层次体验音乐作品的欢快、活泼的情绪。例如,我在教学《铁匠波乐尔卡》、《加沃特舞典》、《赛马》等欣赏课时,就引导学生用三角铁、碰铃表现打铁的劳动情景,模仿打铁的欢快节奏;用双响筒、串铃等乐器表现骏马奔驰的情景,感受音乐的节奏动感,
二、注重音乐实践,培养学生表演习惯。
音乐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实践的过程。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特别重视演唱、演奏的实践活动,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自信心。演唱演奏实践活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轻描淡写的唱一唱、奏一奏,而要引导学生沉下来,潜进去,用表演的欲望和冲动,表现音乐;并从唱歌中感知人声的美、旋律的美、歌词的意境美;从乐器演奏中体验到乐器的音色美、演奏技法的精妙与表现力的丰富。这样学生才有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和方向而不懈追求。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表演的艺术水平提高了,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表演习惯。例如,在进行合唱教学《歌唱祖国》时,我首先让学生沉下心来齐读歌词,理解歌词的意思,问学生:歌词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信息?表达了什么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潜进去,挖掘歌词的意境美,问学生:歌词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壮美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像,意念中体验“越过高山,跨过平原”的激情与豪迈;再让学生体会歌曲雄壮激越的情绪;最后让学生感知歌曲中男中音声部表现出来的“宽广美丽的祖国”的壮美。又如,在进行器乐合奏内蒙古民歌《小黄鹂鸟》时,要求学生用竖笛、口琴分别吹奏歌曲第一、第二声部,表现两群小鸟一前一后,你呼我应,相互倾诉的情趣。
三、加强学科综合,培养学生创编的习惯。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而创新能力又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当创编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时,创编能力才能逐渐形成。因此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对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创编训练活动。
1、创编舞蹈动作。
舞蹈是音乐的姊妹艺术,它通过人的肢体语言,表达舞者对音乐作品,对生活的思想情感。因此,引导学生创编舞蹈动作,对学生更深层次的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是大有稗益的。例如,在教学《我的家在日喀则》时,我就要求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自主创编舞蹈动作,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虽然这些舞蹈动作没有一点藏舞的味道,更谈不上规范,但这也是学生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白与释放,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是学生自我创造价值的具体体现。
2、创编打击乐器伴奏谱。
利用打击乐器,创编不同的节奏伴奏谱,为乐曲伴奏,也是一种创编能力的训练途径。例如,我在教学汪景仁的《我是草原小骑手》时,就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创编不同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并将自己创编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全班学生及时的作出了鼓励性的评价。有的用双响筒模仿马蹄声,有的用串铃表现马儿飞奔疾驰,还有的有砂锤渲染欢乐的气氛。看了学生的精彩表演,你不能不被他们的创编能力所折服。
3、词曲的创编。
例如,我在教学河北民歌《对花》时,就要求学生模仿这首歌曲的词曲特点创编新歌词,并唱一唱学校或班级里的好人好事,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一曲曲生动有趣的赞美之歌,在校园回荡。另外还有听音乐写话,听音乐作画等活动,我就不一一赘述。
总之,注重学生良好的听赏、表演、创编习惯的培养,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这一工作落实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是我们音乐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平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些音乐活动,学生良好的听赏、表演、创编习惯是一定能逐渐形成的,而学生一但形成了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这将有助于我们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作者: 鲁林涛    时间: 2008-5-5 19:58
你好.我们一起参加培训.你坐我后一排.......记得?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