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0.36][size=0.36]~~~各 方 评 论~~~
[size=0.36]🌈🌟蓝锡麟
[size=0.36](重庆文联原党组书记,
[size=0.36]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
[size=0.36] 大漠斜阳,塞外胡笳;抽刀断水,弹铗而歌,千古文人侠客梦。尽管经历了年少的磨难,以及爱情的曲折,却依然磨灭不了学蓬心中的英雄情愫。在他的作品中,战争题材和爱国主义成了主体,再辅以他鲜活灵动的文字,深受读者喜爱。
[size=0.36] 在读学蓬作品时,我常常惊叹于他洪水般汹涌澎湃的创作能量。我刚读完他的新作《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国已经解密的档案和来自国外的史料、这场战争的中外当事人和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成为学蓬站在二十一世纪时间高度,回顾和反思这场发生在68年前的战争的坚实依凭。
[size=0.36]🌈🌟王逸虹
[size=0.36](国家一级编剧,重庆工商大学二级教授)
[size=0.36] 罗学蓬是我的江津老乡,也是我多年来的文友。他给我的突出感受是,这是一个有着英雄情结与家国情怀的实力派作家,他的一系列军事题材,比如《中国远征军》《最后的国门》,以及反映八一五后滞华日军最后覆灭的《蚂蚁部队》等作品,都有着强烈的“硬度”与震撼力。
[size=0.36] 学蓬军事题材的作品大开大阖,大起大落,极具气势与力度。当年我作为评委,在审读他的《最后的国门》时,其中描写大战即将展开之前,胡琏在石牌祭天的章节,看得我这个男子汉泪流满面,心潮起伏。
[size=0.36]🌈🌟王 雨
[size=0.36](重庆著名作家)
[size=0.36] 罗学蓬的作品始终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比如他的《中国远征军》《最后的国门》《蚂蚁部队》等一系列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莫不如此。最近又推出《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好评如潮。
[size=0.36] 学蓬对待写作的认真与严谨,值得我等学习。他去年为了补充《聂荣臻在晋察冀》的史料,冒着酷暑,从石家庄到阜平,再到城南庄,来回五百多公里。天不亮从石家庄出发,天黑后才赶回来,一日之间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他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身体也不太好的老人。多年以来,称他“重庆文坛上的拼命三郎”,的确是名副其实。
[size=0.36]🌈🌟李耀国
[size=0.36](原《红岩》副主编,重庆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size=0.36] 我印象中的学蓬是个勤奋的人,每次到江津拜望他,他都会告诉我,他正在写一部长篇。他说,只要一打开电脑,他就会十个小时下不来。谈起所写的题材,他手舞脚蹈,滔滔不绝,故事就如决堤的洪水向你汹涌而来。我常常被他讲的故事打动,也被他幽默生动的语言和充满激情的讲演所折服。一件普通的事情,通过他的嘴里讲出来,就变得生动有趣,也许这就是作家的天赋。
[size=0.36] 我认识学蓬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文学青年。当时我在《红岩》当编辑,对来稿中发现有苗头的作品,便邀请作者参加改稿笔会,记得学蓬带来的是中篇小说《四方井》。初见他时,只觉得他长得很瘦,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见他长胖过。似乎营养没有装进肚子里,而是灌进了他的大脑,因此才有这么多文字从他的大脑里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size=0.36]~~~面 对 面~~~
[size=0.36] ✌️重庆晚报:我搜集了一下您的资料,注意到您著作颇丰,最近又推出了好评如潮的《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您有何感想?
[size=0.36] 🦚人活百年,不过三晃,一晃大了,二晃老了,三晃没了。我今年已经66岁了,趁现在还能大碗吃饭,大块吃肉,大声嗨歌,气壮如牛,离那三晃境界,尚有一段距离。快活闲耍之余,再尽可能禀持乡贤吴芳吉“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之遗训,努力多码几个自己想码的、对社会有点儿用的、争取能留给后人的字儿,就足够了。至于评价,那就只能借“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来聊以自慰了。
[size=0.36] ✌️重庆晚报:您为什么会写《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size=0.36] 🦚本书写作之前,西方的图书市场上,早已有了美国人、韩国人、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读者了解、吸收的是他们对这场战争的解读,形成的是建立在他们提供的史料和角度、立场上的军事史观。笔者理所当然地以为,还应该有一部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让世界认真聆听——中国人对这场改变了世界格局战争的真实披露和严肃诠释。让真实的历史,犹如扔进显影液里的胶片,随着史料的披露,逐渐地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