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你不知道的厉以宁:低调的诗人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3-3-7 20:25
标题: 你不知道的厉以宁:低调的诗人
你不知道的厉以宁:低调的诗人


发布时间:2023/2/28

来源:中华诗词学会



[color=rgba(0, 0, 0, 0.85)]


《七绝·答友人》 一九九六年
诗是沉思词是情,心泉涌出自然清,
从来奉命无佳作,莫给后人留笑名。
厉以宁教授在经济研究领域颇负盛名,然而少有人知晓这位经济学大师的诗词才情也十分了得。从少年时开始,他便养成了以诗词叙述见闻、表达思考、抒发情怀的习惯,诗词记录了他很多重要的经历和思想,其中不乏被诗词爱好者鉴赏和传颂的佳作。对他而言,诗词像是位亲切的朋友,更是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厉教授的诗词作品非常丰富,我们在此摘选一二分享给大家。

心系天下 笔写民生

厉以宁的教授专业研究与业余爱好,看似相去甚远,在他身上却得以有机地融合。经济学家对国事民生的关注和思考,知识分子心系天下的担当与责任,都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诗词中。
《木兰花·校园初春》
一九七八年
湖边残雪风吹去,墙外麦苗青几许,
一行燕子报春来,小径花丛闻笑语。
黄昏忽又潇潇雨,乍暖还寒何足虑,
隆冬已尽再难回,历史无情终有序。
历经二十余载,祖国大地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厉以宁用诗词记录下当时国内形势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国运历经隆冬之后终迎来春天的喜悦之情,洋溢着对祖国发展前景的乐观期许。
《鹧鹄天·游浙江定海普陀山,船中闻邻座几位民营企业家闲谈有感》
一九九三年
大道尽头小道弯,游人许愿到仙山,
乐施好善修功德,自律从严心始安。
生命短,海天宽,隔厢妙语可通禅。
若无信仰为支柱,名利场中行路难。
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产物,闲谈往往最能透露人的真实想法,厉教授有感于民营企业家对名利、信仰与原则的看法,字里行间饱含对这股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的殷切期望。


自然流露 真情寻常也动人

“穿户,穿户,小燕巢边寻路。轻轻两翼低挥,停停又复起飞……”
这是1964年厉以宁对一岁的儿子学步的记叙。
有人通常认为像厉以宁这样的大家,每日只会埋首于经济学研究,所有的心思精力都在国内国际经济大势之上,或者对于家长里短的琐碎细节根本不会在意,怎知他会以这样细腻的笔触描述儿子学步的模样?这些饱含真情的诗词拉近了我们和大师的距离,跃然眼前的是一位慈爱、对小生命充满喜悦的父亲。
厉教授与夫人何玉春的鹣鲽情深同样令人动容,二人从长女刚满月即分居,此后分隔长达十几年。1971年,何玉春背上铺盖,冒着一辈子留在鲤鱼洲的可能性,主动调到厉教授所在的鲤鱼洲,一家人终于得以团圆。厉老师满怀欣悦,为此著诗一首:
鹧鸪天·迎何玉春来鲤鱼洲
一九七一年
    往事难留一笑中,离愁十载去去踪。
    银锄共筑田边路,茅屋同遮雨后风。
    朝露冷,晚霞红,门前夜夜稻香浓,
    纵然汗渍斑斑在,胜似关山隔万重。
整首诗不见直白的抒情之语,深厚的情感如一壶醇醇的老酒,浸润在平实的文字之中。通过对美好田园生活图景的描述,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生活见诸笔端。细细品味诗中的情深意笃,令人回味无穷。


言思言志 诗词之中见人生

《七古 游桃花源》
一九八八年
少小熟背王维句,有幸曾在桃源住,
只住县城未上山,不知洞口在何处?
今日进山却茫然,亭阁楼台古树间,
虽有桃花夹溪岸,溪小水浅怎撑船?
沿溪探寻未见洞,纵见小洞仅狭缝。
洞中难有天外天,更无遗民辟家园。
归来恍然有所悟,陶公遗篇如迷雾,
武陵未必有仙山,灵境不再凡尘路。
桃花流水一年年,月儿残缺月又圆,
细雨斜风燕来去,心宽无处不桃源。
这首七言古体诗一波三折,先以从小对桃源的向往之情开篇,为后文探访桃花源蓄势。之后笔锋一转,表达未能寻到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之景的失望,而又忽然“恍然有所悟”,抒发自己淡泊旷达的人生态度,以“心宽无处不桃源”作结。此诗读来既饶有趣味,又蕴含了厉老师的独特感悟,理趣兼备,颇有韵味。
随着岁月的沉淀与人生阅历的丰厚,厉老师的诗风愈发超然洒脱,既有老骥伏枥的志在千里,更有历经沉浮后的豁达与淡然,平易中透着睿智:
《浣溪沙·六十自述》
一九九〇年
落叶满坡古道迷,山风萧瑟暗云低。马儿探路未停蹄。     几度险情终不悔。一番求索志难移,此身甘愿作人梯。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读厉教授的诗词,不仅能体会学术大家的哲思与感悟,更能窥见这位学者在生活中平实又富有情趣的一面。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尽展眼前。


注:来源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官微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