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富含网络趣味 发掘文化之美——评系列微纪录片《重生技》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3-3-9 14:19
标题: 富含网络趣味 发掘文化之美——评系列微纪录片《重生技》
富含网络趣味 发掘文化之美——评系列微纪录片《重生技》
王桂亭  曾琪
  运用“人造皮肤”丝素蛋白修复丝绸,从大蒜中提取大蒜素给象牙除霉,采用金属配合物为青铜器治疗“癌症”……这些帮助尘封千百年文物焕发新生的现代科技,通过系列微纪录片《重生技》,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重生技》是每集约15分钟的文物修复类微纪录片,近期同时登陆央视和网络视频平台,主要讲述了8类文物8种不同修复“黑科技”。与以往多完整呈现考古或修复过程的考古文博类长视频不同,系列短片从具体案例入手,围绕“文保科技”展现精湛文物修复技艺。《重生技》体现了新媒体时代视听艺术与文物深厚文化底蕴的相互赋能,不仅让观众领略了文物修复过程中“化腐成奇”的现代科技力量,也让观众在系列短片所塑造的情境中复原历史真相,感受生命绵延。
  《重生技》通过拟人叙事,顺应网络时代趣味化表达。古物没有生命,但也会因岁月侵蚀而“生病”腐朽,如同遭受“老年病”折磨饱经风霜的老人。《重生技》用拟人化方式构建叙事框架。文保科技人员和文物仿佛成了医生和病患,科技成了“治病救人”的药方。《重生技》开篇常用人格化方式描述出土文物的种种病症:腐朽、霉变、癌症、虫蛀等。随后如同良医的文物保护专业人士,在现代科技加持下对一件件文物进行“把脉问诊”和“对症下药”,最终使腐朽文物“起死回生”。拟人化叙述方式赋予文物以生命和情感,让枯燥的文物修复工作变得鲜活起来,顺应当前网络艺术表达趣味化趋向,拉近短片与观众的距离。
  《锦灰还魂技》记述了仿生加固技术修复院氏丝绸华服的过程,仿生科技使糟朽老丝得以“返老还童”,饱含情思的一丝一线似乎也让晋端王与院氏的爱情光辉永不褪色。《时间凝固技》中薄荷醇被用来隔绝自然环境,第一时间保护出土文物避免失色风化,维持文物“生命体征”。每一件文物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的生动注脚。系列微纪录片将文物修复每个步骤娓娓道来,“重生”文物好像是一位久病痊愈后的老者在诉说其昔日的辉煌。
  《重生技》以短视频这一新兴文艺样态与文物修复工艺相结合,让零圭断璧的文物焕然一新,呈现在人们眼前。系列微纪录片用开放、年轻的姿态发掘中华文化之美,创新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拟人化的叙述方式赋情于物,让文物“说话”,使现代观众更容易理解文物保护背后抽象的科学原理,以及文物本身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
  文物修复不是简单的敲敲打打,想要根治文物旧疾就得深入他们的“肌底环境”。化学、物理、生物等现代技术手段给文物“诊治”插上了翅膀。不过普通观众通常难以观察到化学或生物修复手段在微观世界的隐性作用,《重生技》通过动画形式对大量科学知识进行形象普及。系列微纪录片从修复文物的角度为大众提供一个认识科学新视角,形象化图解方式有利于直观理解科学道理。
  大蒜本是一味餐桌上常见的食材,但在《象牙除霉技》中摇身一变成为除霉的利器。其科学原理就是大蒜中含有大蒜素,大蒜素碰到霉菌时会分解出巯酸类化合物,当化合物与霉菌上的蛋白结合时就容易把霉菌杀死。纪录片先对大蒜素作用原理进行解释,再通过一步一步化学制剂的演示让观众形象化地记住了大蒜素获取方式。每一件在宏观世界看似平静的文物,实际上在微观层面进行着忙忙碌碌的化学反应。
  不可见的世界因动画而变得可感可知,科学知识传播在动画技术的辅助下显得别开生面。“化虚为实”的动画解放了纪录片创作主体,延展了纪录片语言再现或表现功能,增强了纪录作品的感染力。文物修复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文保科技专家的无数尝试和摸索,这些来自遥远时代的“平凡”器物虽沉默不言,但在动画演示的辅助下,文物又从病痛与衰老中重新鲜活起来,尽显无声的生命张力。
  在表达形式和传播渠道上,《重生技》不断丰富和拓展纪录片创作内涵和边界,跨界融合让“网感”成为“美感”的触媒。创作上的多维交织,使《重生技》得以“破圈”实现跨界传播,为探索数字时代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新启示。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重生技》并不是单纯展示文物修复技术,而是透过对文保科技的诠释显现人文意蕴。科技为文物修复带来新材料、新工具和新观念。文物因科技介入获得新生,让美得以重现或完善。《锦灰还魂技》中科技人员利用丝素蛋白制备溶液,让掉渣的丝绸文物焕发出新的光泽,重现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糟朽的丝线,背后是从未腐朽的情思。”科技不是冰冷的手段,也会因人文而变得有温度。《重生技》很多地方记述了科技工作者或编导对文物“重生”的感悟,给观众启迪。《竹木漆器塑身技》为了让竹木漆器能在保持原状的前提下顺利脱水,文保科技专家们探索到了“复合乙二醛脱水法”,这种办法是以年为计算单位的“重生”,器物重见天日前的韬光养晦就如人的塑造一样。编导感慨:“世间繁杂,唯有内心充实与坚定,方能处乱不变、悠然长存。文物如此,人也如此。”科技与人文就是在这些有机生命与无机物质的碰撞中不断相融相生,相互激发。
  多重视听语言融合。《重生技》视听语言深度融合,采取多样化艺术手段,使微纪录片的内容呈现充满意趣。从声音角度看,现场声、采访、解说、音乐等相得益彰。同期声强化了纪录片的真实感和代入感,解说补充、深化了画面语言,音乐营造了氛围,抒发了情感。《书画透光技》待修复的“寿”字帖落随着一阵京味儿十足的背景音乐进行全身检查,意趣盎然。从画面角度看,实景拍摄、动画模拟、微距摄影、延时摄影等相辅相成,声画有机融合增强了纪录片艺术表现力。多种视听手段综合运用让文物立体化。影像语言多重融合成就了《重生技》整体叙事特色,也使文物所承载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得到深度呈现。
  多渠道媒介融合。除传统电视媒体传播渠道外,《重生技》也在央视频上同步播出。央视频作为总台优质内容的新媒体传播渠道,不仅上线了这部纪录片全集,而且还将每集关键内容作为醒目标题,拆分成了多个短视频。如《凤冠涅槃技》中就有“她就是明清小说《隋唐演义》中‘萧美娘’的原型”“揭秘隋唐萧后凤冠被送至西安修复的原因”等十多个片段。短视频形式既贯彻了“移动优先”战略,又契合当前个性化的传播环境。《重生技》节目在内容制作和表达形式上都在不断接轨新媒体。通过电视与移动端相结合,实现优质节目资源整合,同时也打破了大小屏在内容制作上“两张皮”的局面,在网络文艺创新转化中实现了从自发走向自觉。
  (作者:王桂亭、曾琪,分别系华侨大学海峡两岸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