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网推出“编辑荐诗”栏目,是为了强化中国诗歌网青年编辑的编务能力、专业水准并进一步拓宽诗歌视界,尤其是增强编辑与青年诗人以及纸媒和电子媒介平台的有效互动和对话。“编辑荐诗”栏目将聚焦于有潜力的优秀青年诗人,助推青年诗人的成长,进而形成良好的青年诗歌生态。也期待大家的积极参与。
——霍俊明
郎君成于远生活反映论之社会本体,得之诗由心成的自然本体,进而意脉天成,得心应手,笔落华彩于纸于屏。文学为人学,风骚为心学,骚人唯心,唯心知物,唯心成象,唯心生诗,唯心使生活流方在意识流激荡出浪花和流水声。郎君于江畔,于林径,于郊外,于乡村,心中有诗,外物入心交化成诗;春夏秋冬,时节轮转,心中有诗,因时感怀物我成象于咏。生命本体,在于自然,心与自然呼应,诗便是生命之另外形式。
吾儿身份证被师姐看到遂于次日出野外第13天时全组为其庆祝,导师说全课题组二十年在野外过生日他是第一人。其氛围颇令感动唏嘘。乃记。
如“已无退避渊前立,徒见羁离纸上留”(《自嘲》),直道中年窘迫,毫不留情。更如“燕赵心怀归草莽,江淮事物诉骅骝”(《登楼》),乡愁矣,理想乎!这才有了“孤灯风雨正谁挑,天若多情寂寂浇。”再如《贺新郎 抄辛词毕 作业》一阙,“好抹云霞成诗眼,记此匆匆来去。倒格竹、忧愁今古”,虽古来人曰“填词”,其实,诗词尽为心声,近观鲜有如海亮一般“功夫在诗外”反复吟咏推敲的创作者。既剖自心,也中人心。
故园风雨的诗与词在形式和内容上,初看也许并不闪亮,就像“故园风雨”这个名字一样质朴素淡,但这只是其诗词的表象。陆放翁有句话,“功夫在诗外”。如果说藻绘辞工,遣词造句算诗的内在技法功夫,那么诗外的功夫应该算借物比兴,托物言志了。就像从诗外的维度再去审视“故园风雨”,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当然,诗外功夫和诗人经验阅历的积累,学识境界的修炼等综合因素紧密相关,和深入生活、熟悉生活紧密相关。放翁还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要通过诗词借物抒情就要投入更多的真实情感,创作的诗作才能引发读者更多的共鸣。故园风雨的诗外功夫透露着对中年人生的感悟和复杂情怀,既是欲言又止、浅尝辄止,也是七横八纵、诗象环生,让人反复在形象思维和意象思维中去认知和求证。
花月都无主。过中秋、风流看惯,世间佳处。
好抹云霞成诗眼,记此匆匆来去。
倒格竹、忧愁今古。
溪外葡萄园寂寞,要销磨迢递鸿飞苦。
休问我,北归路。
情怀屡被羁游误。但从前、贪杯怕忆,怎闲工夫。
自避芳尊常觉老,壮岁何应如许。
更镜里、回回羞著。
唯到山头才稍遣,最一城盛景谁辜负。
心若敞,尽三五。
建成,本名龙健,90后,湘潭大学研究生。曾参加《中华诗词》青春诗会。偶有诗歌发表获奖。
建成的这一组律诗,写的很工整流畅,在技巧的处理上也很成熟。如果说旧体诗的创作是“戴着镣铐跳舞”,那么在诸体中当以七言律诗为最。我们如何巧妙的运用精严的格律,写出流畅圆融的句子,表达出自己观点、状态,这是所有诗词写作者都曾面临或者正在面临的问题。总的来说,建成的诗章法严谨,表达自如,尤其在中二联的处理上,运用的句法灵活,充满变化,如“三篇杂句书还泛,一日时光废也多。雨点山前烟浩渺,船横水畔柳婆娑。”两联不仅仅是由情到景的转变,在句子的严整上,也是宽严相应,疏密结合,颇见用心。
建成的这组律诗从谋篇、布局、章法上来看,都中规中矩,工而不板,严谨有度,笔力适当,读起来也鲜有滞涩的感觉。正如南齐诗人谢朓所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同时,建成的诗善于发现意象,善于运用意象,善于通过意象抒发情感,在艺术形式方面可圈可点,在技巧方法上也有娴熟之处。因为有了这些基础功底的铺垫,所以表现在诗作中,才显得工整圆熟、自然清远、情景交融、意境相生。再有,建成的诗作还善于化用巧用景点名称,力求在景物与抒怀中寻求情境的构造和语境的统一。像“义桥风物盛于斯,坞岭天成四海知”“伫立人间三百年,福缘寺外有霞烟”“欲寄此身科尔沁,管他人世几沧桑”“曼旗王府有祺云,千里恢宏白日曛”等等,都较好地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虽然年龄尚轻,但建成却是在诗词道路上疾步的一个行者。
最开始认识建成,是因为《村居》,被一句“满院黄花配绿萝”深深地吸引,久久品读,回味不绝。场景非常简单,但又特别的美妙,这可能就是诗的奥义吧。
又与建成聊到诗的话题,他说:“诗亦是生活,生活亦如诗。”诗,是来源于生活的,每词、每句都与自身的情感有着息息相关的不解之缘。诗,是作为内心触动后的表达,是高度凝炼的语言,集万千情感于一身。古人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再回头看建成的诗,亦可见端倪,《通辽八咏》中“唱到云间得暂凉”“朔风偏弄野花香”“乱山衔月一窗明”“吟成佳句在边城”,也只有到了通辽,亲身感受这个地方,爱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才会回馈如此诗意,活力、真挚的诗文于建成的笔下而生,此即真情流露。作诗亦苦、亦乐,体味生活,看淡云烟,诗可以让生活不枯燥,亦可以让性情更美妙。
罗小娟,1986年,笔名梦思,女,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刊》子曰诗社社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清远市诗社副社长、写诗之余担任网络多个诗词网校校长,致力于传统诗词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获“广东省文化志愿者”称号。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人民日报》《中国绿色时报》《星星》《诗潮》《诗林》 等等,出版有《梦思集》。
梦思的诗作给我的印象灵动、活泼、新奇、闪亮、清新、明快,驾驭平仄得心应手,仿佛语言在飞。她是基层作者,却比许多中文系研究生更了解诗词格律,由此难免让人对现代教育体系有所反思,过去和当下通过私塾或私教能够掌握的写作方法,为何系统教育反而难得其要领。她的长处,还在于其中有许多富有现代元素的词汇,如“信号消停无别事,闲听春雨濯兰花”(《夜宿十万古田搁置手机》),又如“若是时光能逆转,与君还看海蓝蓝”(《 近日进同学微信群有感》)可以说题材新、角度新、语言新。《赠Ta》写道 :“时常一个不留意,便有相思冒出芽”语言之现代、新鲜又俏皮。再看(《生姜发芽有感》)“近况愁如姜一块,旧芽去掉又新芽”捕捉了一瞬间感触,轻灵隽永,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晚归》)“谁家屋里珍肴熟,闻得微微紫薯香”又如“院中鸡犬无心事,常与白云相往来”(《桃林苗寨》)体察生活入微,大量使用口语并且把握得比较好,使得句子明白如话,生趣跃然。每到转合,却奇峰异起,意趣飞扬,富有生活气息,且韵味十足。通过这些诗行,均可见梦思其语言之禀赋与勤勉之留心。
一个人的作品往往是其思想、情感寄托的载体,是其个性特征的再现,故而“读诗能识人”。我与罗小娟并不熟悉,但通过读她的作品,我觉得她是一位充满灵性、极具感性的女子。她笔下所言之物,亦是灵性十足,如《夜宿十万古田》:“空山零落两三家,一抹云烟岭上斜。信号消停无别事,闲听春雨濯兰花。”寥寥几笔,勾勒传神,物我相融,自然清新。又如“风雨渐疏来处望,空山只有一人归。”(《重游羊角山》)言不尽意,给人遐想,空灵入味。“只有月儿来不语,怕惊人梦脚轻轻”(《开车过乡下》)因新奇的想象而轻灵飘逸。真情是诗之灵魂,情感丰富的小娟在《赠Ta》写道:“许是前生缘已定,豆苗早已种君家。时常一个不留意,便有相思冒出芽。”角度新颖,构思巧妙,情感细腻,刻画了痴情女子微妙的心理,极易引人共鸣。又如“若是时光能逆转,与君还看海蓝蓝。”(《近日进同学微信群有感》)自然抒发了往日情怀,不着痕迹。她的诗,富有女性温婉、轻柔的特质,极富女人味。
小娟的诗很生活。写诗的素材,往往是生活中越常见,越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但在小娟的笔下总会呈现出新意和巧思。如“近况愁如姜一块,旧芽去掉又新芽。”(《生姜发芽有感》)以姜发芽写愁绪,新奇别致。又如“信号消停无别事,闲听春雨濯兰花。”《夜宿十万古田》山中信号弱,那就放下手机,听春雨濯兰花,于现代生活中体会诗意。谁谓平凡无雅韵?寻常风物总成诗。
梦思的诗新鲜、明快、真切,而着重在一个“鲜”字上。不落古人窠臼,轻灵隽永,善于捕捉瞬间感触,每每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如《赠Ta》:
许是前生缘已定,豆苗早已种君家。
时常一个不留意,便有相思冒出芽。
这首小诗写得新鲜俏皮,是梦思诗中比较典型的作品。
古人将愁绪比作“一江春水”、“梅子黄时雨”,俱是化无形于有形。梦思将相思比作豆苗,既新鲜可爱,又取法古人,所以读来亲切,让人过目不忘。而这种清新格调的形成,不仅因她学习传统,还在于她认真对待生活和感悟生活。
透过梦思的诗,能体悟到一个既委婉含蓄又清奇率真,并且充满诗情画意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内心世界里,只要借助外界景物的烘托渲染,主观情感经过沉思与想象,便能转化成一个个生动饱满的意象,又通过诗句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是极为细腻的,不是对外界景物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情感的直白宣泄,而是在两者间寻找最佳契合和最强共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细腻敏感的性格有着独特的优势,就像唐代女诗人薛涛《寄旧诗与元微之》的开篇之句,“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传统诗词忌直白,好比兴,追求含蓄。陆时雍《诗镜总论》有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从这个角度来看梦思的诗,可以说不仅是“寻常诗思巧如春”,而且语言浅淡却情感浓厚,不论是状物写景,还是抒发情感,都诗情饱满,诗思工巧,诗句委婉,能让人看到景外之景,读出弦外之音。
诗有体,词有调,在众多的体裁中,梦思七绝为最。语言简练中透着内涵,文辞平易里意兴风发。诗心、诗情源于生活的捕捉,诗词、诗句来于自然的回馈。巧思之下是女孩特有的灵动,语句之间是老手才有的驾驭。“空山零落两三家,一抹云烟岭上斜。”简单的诗句,数字的跳跃,似有穿透之感,又有画面之巧。“若是时光能逆转,与君还看海蓝蓝。”昔日的青春,畅往中有着期盼,纯朴、清新又自然。
读梦思的诗,能够感觉到她的细腻与善感,一颗慧心源自于平常的点滴,简单、自然还温暖。
彭哲,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博士在读,从田玉琪教授治词。入选中华诗词杂志社2020年青春诗会,偶有诗歌发表获奖。
彭哲的诗读来没有一点艰涩的感觉,反而清新可人,流畅洒脱,富于生活趣味。如他的《泛舟湘湖》:“吴歌堪向水香闻,白鹭流山各有痕。晴雾放出一角暖,小舟行过半蒿深。”读过不觉会令人想起杜甫《南邻》诗中的两句“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可谓体物之细。词,别是一家。词与诗的区别绝不仅仅是句子整齐与参差的差异,而是其中的味道。虽然词到苏轼手中,将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发扬光大,但词因其词牌、体气的不同,带给我们的表达空间、自由度是与诗有着很大的不同的。我特别希望看到诗词写作者在写诗和填词时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风味,而不仅仅是诗的语言入词,亦或词的语言入诗。这种变化,在彭哲这里我见到了。作为研究词学的博士,彭哲的词较之诗则遣词更加含蓄,造境更加严谨,层次更加分明,一咏三叹,别是一番风味。
彭哲诗词余味悠长,诗意淡远,能在悠然舒缓的节奏中,扣动读者的心弦,引人入胜。
明代诗人李东阳《麓堂诗话》里提到:“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从彭哲的诗句中便可以看到用字遣词的功夫和如珠妙语,既有虚有实,又蕴意邃远,情韵深厚。如:“光销云影碎成泥,望眼长天去处低。”“春水生花拦客久,江风推月上楼迟。”“经空低燕织微雨,入苑银光就好枝。”
再从彭哲的词作来看,也是自然质朴,没有矫作之词。不是内容迁就形式,而是形式服从内容,感情真切,悠远淡雅。如:“且醉青丛里,千盏到蓬莱。”“流光千转,北四路上到三更。”“一叶伤心处,万物作秋声。”“带一腔乡语,轻诉青春数载。”
含蓄中透出兴味,沉稳处不乏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许就是彭哲诗词的动人之处。
有活力,有学识、有思想,是读到彭哲诗的第一印象。诗中可知情,诗中可观事。彭哲的诗词可以看出,是因情感而写,并非是命题之作,诗中的思想大于技术,这是非常难得的。如这首《中夜临窗有感》“人间风物都安睡,多少星辰未肯眠。”诗中以景入情,结尾留有空白,让读者不免生出意向,产生遐想,不自觉之中将读者带入到诗里,形成互动与共鸣。诗,就应该有这样的境界,读好诗,如同品美食,是色香味俱全的,会诱惑着你的味蕾,触动着你的心扉,不自觉间便打开了你的柔肠。
彭哲的诗,除了情感饱满外,还流于自然,有一股清新之风,诗中似有我,又无我,还有一丝灵动之感。真的有如梅花,会有几番清越呢?
光销云影碎成泥,望眼长天去处低。
漫有诗心明似月,人间无物可堪题。
▲ 晨起临窗诵文心宗经
小鸟衔声过木堂,柳丝摇漾碧情长。
清风似有题诗意,写向南窗一纸凉。
▲ 中夜临窗有感
墙外疏灯暗锦川,时来夜色尽如烟。
人间风物都安睡,多少星辰未肯眠。
▲ 泛舟湘湖(新韵)
吴歌堪向水香闻,白鹭流山各有痕。
晴雾放出一角暖,小舟行过半蒿深。
湖风谁与我同坐,秋令初宜友共寻。
系缆无妨声渐远,犹能省忆此中音。
▲ 寓泸州五日游玉带河公园作(新韵)
城中何处有芳姿,胜景新来寓舍西。
春水生花拦客久,江风推月上楼迟。
经空低燕织微雨,入苑银光就好枝。
更向青山寻问取,知君借我几联诗。
▲ 南乡子
序曰:前某日,有雪,晚九点自曲学中心归坤舆园,记之。时己亥冬月廿九。
残绿上枝横。撩乱相思写未成。
曾向曲房初见月,轻盈。
踏碎庭前碧柳声。
归路雪微明。人在凉宵树底行。
照影霜花频入手,凄清。
留与南楼点点灯。
▲ 水调歌头
望眼高山下,浩气揽幽怀。
云堆千树,无边光景属天栽。
最是水清环宇,风翠圆洲时候,燕影逐春来。
无限登临意,对此入瑶台。
三万顷,浪翻到,点碧苔。
寻芳踪迹,芳也细腻使人猜。
疑是东君怪我,偷得一枝妖艳,不与百花开。
且醉青丛里,千盏到蓬莱。
▲ 水调歌头
妆点天山雨,偏误保州城。
从前珠泪,留待新旅始垂盈。
羞记北湖香信,醉并景观楼影,游赏未深情。
最是莲池道,步步向西行。
都聚成,今夜月,等闲明。
流光千转,北四路上到三更。
别后还多风月,别后还多知己,别后再无卿。
一叶伤心处,万物作秋声。
注:初至保定,有蒙蒙细雨,颇类石城,故作此词。
▲ 选冠子·有故人津门乘车来
深院花飘,疏帘风阵,独坐南楼相待。
一枝偶落,双燕惊飞,寒起幕云如盖。
怅望归路渐遥,况是经年,病欺容采。
向回廊掩寂,忽传笑语,漫盈门外。
还暗忆、醉便高歌,
狂即走马,旧日心情难再。
月华有照,星迹无痕,年岁悄悄移改。
惟见多情故人,车赴秋约,酒还春债。
带一腔乡语,轻诉青春数载。
注:新韵,依田师玉琪《北宋词谱》。
▲ 摸鱼儿·访履三古码头有作
更何人、浴香游翠,晴川风色同悦。
亭前如许轻舟上,临水几枝先发。
歌一阕。棹声和、江吴绿倚千山阔。
都来天末。
向雾馆云台,深村秀野,名姓两无缺。
人间路,烟树蝉嘶暑热。
天高谁认时节。
书生亦是无才客,难赋此间风物。
同一列。问诸子、梦花词笔应能摄。
几番清越。
便古埠桥边,履三坊外,幽意又成抹。
张小红,网名汉水鸿影,陇人居陕,执业药师。现于西藏打工。中华诗词学会理事,陕西散曲学会理事,汉中市诗词家协会副会长、云帆诗友会编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17年“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研修班学员。中华书局2015“诗词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诗人”、《诗刊》社“2018陈子昂年度青年诗词奖”等。
小红诗词风格独具,感情真挚,贴近生活,带有浓重的泥土气息。以打工留守为背景,而其为诗词,亦是以打工、离情为主题,可谓开拓了一片诗词新天地。在文明更迭、环境改变、人心浮躁、情意寡淡的时代,底层百姓生活尤其艰难,更须呼唤诗意的真情。而食尽人间烟火,又把艰难生计活出诗意来,非真诗人不能为之。
小红吟咏真情之作,朴素又深入内心。如其“哭喊声声儿在后,阿娘岂忍再回眸。”(《七绝·打工别》),“却似阿娘眼,温柔望小红。”(《五绝·望月》)把母子亲情刻画到极致。
从技法上,小红文字驾驭能力极强、功底深厚、技法纯熟,平常语句写出美感,辞浅意深。如其“一文不值是相思。”(《浣溪沙·春夜》)动人心魄,直接翻出了古人的手心。李白谓:“相思千万里,一书值千金。”(寄远十一首·其十)而词人反其意而用之,直接反衬出“仓廪实”之重要地位。
从视角上,小红才思别具,可见慧眼。如其“看尽荒野绵绵,春色不上高原。”(《清平乐》)采用“春风不度玉门关”手法,把高原春迟之意向表达的非常到位。
笔者谓:突出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在阅读中的作用,强调读者之体会无须与作者之用心保持一致。阅读是一首诗词不可或缺的独立环节,一首诗词被诗人创作出来只能算完成了创作的一半,而另一半要靠读者的阅读来完成。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这个意思。读者的主观能动性亦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丰富和加深对诗词理解与充实,这种理解甚至可以是作者本人没有意识到或者拒不承认的。小红的诗词,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不同读者会因自身不同经历,对小红诗词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读者的阅读也是完成小红诗词创作的另一半的过程。
人们谈到写诗,每以唐诗为最高标准。唐诗之风华,唐诗之雍容,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风华之外,雍容之下,依然不乏对那个时代的反映。比如闺怨题材,其背景是戍边与战争;比如离别题材,其背景是出行与讯息的不便。任何成功的作品都无法彻底摆脱时代的痕迹。在张小红的诗词作品中,最醒目的标签则是“打工”“留守”。这是大时代的背景下,小我的悲欢、迷茫、坚持与乐观。这种旧瓶装新酒,最能引发一代人的共鸣与感慨,这才是当代诗歌书写这个时代应该有的样子。
汉水鸿影的诗词有着明显的现实性趋向特征,诗句用词浅显明白,真实入微,饱含真情,有着无形的穿透力,能在不经意间唤起内心的共鸣。
唐代韩愈《荆潭唱和诗序》中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好之,则不暇以为。”汉水鸿影因为有自身西藏打工的真实感受,所以能将羁旅草野的漂泊生活和内在情绪通过个人意识、思想语言以诗句的形式完美地呈现和表达,从而散发出强烈的感染力,这便是现实题材诗作的现实功用。
虽然题材紧贴现实,但其诗词的表现手法依然娴熟巧妙,如其五绝只以《望月》二字为题,可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仅看题目就已诗象环生,正是老练成熟的处理。再如《浣溪沙》下片,“数首老歌随意放,一橱新酒不须藏。个中滋味个人尝。”把情感的抒发寄托于生活场景中,表现得自然生趣,驾驭得轻松流畅。能在声、景、情、味等多维度意象的组合表现中,始终保持脉络清晰,逻辑连贯的创作主旨,便可见功底。
汉水鸿影声远,高原离人情长!在当下打工人群体异常壮大的背景下,汉水鸿影的诗词或许会得到更多的共鸣。
——杨世鹏
文学不但是个体的创作,还是时代和社会的反映。以诗搭路,以词传情,汉水鸿影在这一点上做的极好。几千年来的《望月》诗都太高端了,感觉离着自己好遥远。自看了“却似阿娘眼,温柔望小红”后,倍感情真,伸手可握。
诗,是文字包装情感的艺术。艺术在诗中虽然是无形的,但又无时无刻地存在着,如画、如影,以不同的形象感染着读者,直到深入人心,迸发出心灵的共鸣。“一样心肠不必瞒”、“人与诗情俱老,相册翻了重翻”读到这样的诗句,又怎不生出感动?这就是每个人都在经历的一些往事啊。也正如一樽酒,“个中滋味个人尝”。
汉水鸿影的诗词是细腻的、温婉的、柔和的,能够将读者带入其中,一起感受那一刻的感动。不管是“送行”还是“回乡”,都是对生活的描绘,是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里面透着真实的情感。
刘如姬,笔名如果,福建永安人,公务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第十届青春诗会成员,出版个人诗词联集—《如果集》,获首届全国网络迎春诗词大赛“风铎奖”、首届谭克平杯青年诗词奖、2013《诗刊》年度“子曰”青年诗人奖、广州光孝寺开山1794年暨开放3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首届刘征青年诗人奖特别奖等奖。
如姬认真地生活,也认真地写作。她兼擅格律诗词,五七言律绝、小令、长调,运用起来均驾轻就熟,所作皆语言清丽,风格清新。在她的作品中,充溢着现世安好的喜悦与宁静,又弥漫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感叹时间流逝青春不返的淡淡的忧伤。
她的诗词善于摄取客观物象以营造特定的环境寄托情思。如“溪边老榕树,月下白衣衫”,对仗工整而形象鲜明,接以“谁人曾共我,坐到夜深蓝”,有含蓄不尽之致(《有忆》)。再如“垄风肆意绿铺张,青到白云之上”(《西江月·六月》)、“如洗蓝天鸣鸽哨,鸽群飞向云怀抱”(《 蝶恋花·春游龟山》)等,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生机勃勃的气象。
但清丽之中,亦偶露刚健之气。如《沁园春·问》一词,情绪翻腾如怒海,却一气直下,毫无沾滞之感。上片破空数问,劈头盖脸而来,直欲把过去、现在、将来打成一片。下片一转,因红尘之累加身,故五湖之约难践,惟有呼酒买醉而已。放纵形骸的表象下面,分明掩藏着一颗慷慨苍凉的心。不过,如“木落千林薄,雪余三径疏”、“蝼蚁生涯催白首,庙堂心事许青山”诸语,尚未脱古代文士怀才不遇的才子气。
诗人刘如姬几首诗词作品,特点明显,可读可赏。一是擅长各体。有五七绝、五七律和六个词牌作品,它们各展所长,各臻其美,足显作者驾驭中华诗词各体能力。二是优美细腻。作者扬女性细腻之长,得诗词优美之风。词《西江月·六月》:“蜻蜓蘸过小荷塘,惹得波心轻荡。……稻簇梯田初穗,花镶野径犹芳。”《喝火令·洪泽湖之夜》:“碧藕银鱼戏,青萍白鹭停。縠纹轻漾暮烟凝。”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细腻多姿,动静相间,色味俱佳。三是空灵含蕴。这是刘如姬《如果集》中多数诗作的一个特点。《有忆》:“溪边老榕树,月下白衣衫。谁人曾共我,坐到夜深蓝。”老榕树、白衣衫,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标明诗意,一顺而下,转接下句,天衣无缝,诗味浓,意含蕴,全诗静谧、空灵、优美。《山居冬日》:“近午云犹积,前溪冻不舒。有风鸣盖瓦,无事罢耕锄。木落千林薄,雪余三径疏。忽闻邻犬吠,远客至山庐。”入冬本是一片萧杀,但作者怡然自得,却写出了一派祥和、生机盎然的当代农村景象,时代气息强,合元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学主张。四是豪迈劲健。盛唐气象,非壮语丽句,实乃“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醉死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等千百年后仍令人回肠荡气、明朗向上的豪情逸气。刘如姬《无题》诗:“诗狂欲作骑鲸客,直御长风揽月还。”词《沁园春·问》:“笑我歌我哭,我忧我怒,我痴成癖, 我瘦如梅。我死何悲? 我生何证?且纵形骸一醉之。三呼酒,共知交故旧,拼却深杯!”则写得十分豪气、剑气与雅气。五是手法多样。在几首诗词中,作者分别用了比喻、象征、拟人、拟物、夸张、叠字、排比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韵字贴切,诗味十足。
诗言志,文载道,大凡作诗、为文、填词、谱曲、绘画等艺术创作,皆应立足表情达意,而后择物象、用语言、构形象、造意境,讲求内容与形式统一,不可仅图美景、求丽句、工格律,本未倒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如姬认真创作,不为诗而诗,作品质量普遍较高,难能可贵。
——福建省、三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三明市诗词学会指导老师 林日上
好的诗词是应该带有几分潇洒的。这种潇洒不仅仅反映在诗词的主题层面、诗人的性格和趣味层面,还要反映在诗词的内在规律,反映在诗词的语言、节奏和气息层面。刘如姬的诗词就自带这种潇洒的气质,细腻、明快、浏亮,时而低低的思考,时而快活的吟唱,带着自己的节奏与感悟,教人一见倾心,令人赏心悦目。如她写给自己小儿的《临江仙·豆豆狂想曲》通篇孩子语:
天上繁星光闪闪,分些给我何妨。摘来串串挂纱窗,夜来争眨眼,风过响丁当。 最好眠于云朵里,梦中摇上天堂。桂花树下有吴刚,嫦娥真漂亮,玉兔捉迷藏。
我每次读到“桂花树下有吴刚,嫦娥真漂亮,玉兔捉迷藏。”都不禁莞尔。仿佛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说着童话,说着童年。这种共鸣不就是人们常说的画面感、现场感和代入感嘛!诗人笔尖跳动的是一颗赤子之心,鲜活生动。
刘如姬诗词的风格闲雅安适、飘逸流利,温秀有致,多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去追寻和意寄从现实生活中捕获提炼的高情逸态。其诗语言悠扬,意象深远,既包含着对胸中块垒的排解,也暗示着不俗的志向和高雅情趣。其词或恬淡娴静,或壮阔激昂,或直上云霄,俱是内心真情的流露。
古诗云:“识曲听其真。”《诗镜总论》也说:“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刘如姬诗词的真在于“谁人曾共我,坐到夜深蓝。”“诗狂欲作骑鲸客,直御长风揽月还。”“垄风肆意绿铺张,青到白云之上。”“隐约清溪渔火,稻花香到浮桥。”“如洗蓝天鸣鸽哨,鸽群飞向云怀抱。”这里的真并非逼真平铺,是通过对景物地微妙兴发而自然流露的真情,所以才让人印象深刻。
诗词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之所以能真情涌动,是和作者的才思格调分不开的,如果只有刻板地描摹,不能做到意藏于内,那么即便有了真情也很难动人。刘如姬正是以独特的情思和巧妙的安排完成了其诗词的“情景妙合”。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读刘如姬的诗,第一感觉便是赵翼的这句,层层新意,不觉入眼,转而入心。诗句构思巧妙,如夜之有星辰,海之有波涛,灿烂、汹涌,能让读者更清楚的感受诗人的情致。如“木落千林薄,雪余三径疏。”“垄风肆意绿铺张,青到白云之上。”“云外雁排人字,小村烟抹诗行。”
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最喜欢的则是《沁园春·问》和《临江仙·豆豆狂想曲》。战国时代屈原有《天问》,唐代李白有《把酒问月》,宋代辛弃疾有《木兰花慢》以及当代刘如姬的《沁园春·问》,四问跨越时空,想象奇瑰,以个人身处自然之中,拥天地,览今古,一串的比喻交织形成一幅完美的画图,给人莫大享受的同时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
这首《临江仙·豆豆狂想曲》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词,读者如果是有经历的成年人,读来应该会更有感触。童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不需要考虑生活的压力,只需要快乐每一天就好了。肆无忌惮的想一些离奇古怪的事情,与嫦娥跳舞,和玉兔赛跑,多好啊。
刘如姬,笔名如果,福建永安人,公务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第十届青春诗会成员,出版个人诗词联集—《如果集》,获首届全国网络迎春诗词大赛“风铎奖”、首届谭克平杯青年诗词奖、2013《诗刊》年度“子曰”青年诗人奖、广州光孝寺开山1794年暨开放30周年全国诗词大赛一等奖、首届刘征青年诗人奖特别奖等奖。
如姬认真地生活,也认真地写作。她兼擅格律诗词,五七言律绝、小令、长调,运用起来均驾轻就熟,所作皆语言清丽,风格清新。在她的作品中,充溢着现世安好的喜悦与宁静,又弥漫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以及感叹时间流逝青春不返的淡淡的忧伤。
她的诗词善于摄取客观物象以营造特定的环境寄托情思。如“溪边老榕树,月下白衣衫”,对仗工整而形象鲜明,接以“谁人曾共我,坐到夜深蓝”,有含蓄不尽之致(《有忆》)。再如“垄风肆意绿铺张,青到白云之上”(《西江月·六月》)、“如洗蓝天鸣鸽哨,鸽群飞向云怀抱”(《 蝶恋花·春游龟山》)等,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生机勃勃的气象。
但清丽之中,亦偶露刚健之气。如《沁园春·问》一词,情绪翻腾如怒海,却一气直下,毫无沾滞之感。上片破空数问,劈头盖脸而来,直欲把过去、现在、将来打成一片。下片一转,因红尘之累加身,故五湖之约难践,惟有呼酒买醉而已。放纵形骸的表象下面,分明掩藏着一颗慷慨苍凉的心。不过,如“木落千林薄,雪余三径疏”、“蝼蚁生涯催白首,庙堂心事许青山”诸语,尚未脱古代文士怀才不遇的才子气。
诗人刘如姬几首诗词作品,特点明显,可读可赏。一是擅长各体。有五七绝、五七律和六个词牌作品,它们各展所长,各臻其美,足显作者驾驭中华诗词各体能力。二是优美细腻。作者扬女性细腻之长,得诗词优美之风。词《西江月·六月》:“蜻蜓蘸过小荷塘,惹得波心轻荡。……稻簇梯田初穗,花镶野径犹芳。”《喝火令·洪泽湖之夜》:“碧藕银鱼戏,青萍白鹭停。縠纹轻漾暮烟凝。”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细腻多姿,动静相间,色味俱佳。三是空灵含蕴。这是刘如姬《如果集》中多数诗作的一个特点。《有忆》:“溪边老榕树,月下白衣衫。谁人曾共我,坐到夜深蓝。”老榕树、白衣衫,运用了象征手法来标明诗意,一顺而下,转接下句,天衣无缝,诗味浓,意含蕴,全诗静谧、空灵、优美。《山居冬日》:“近午云犹积,前溪冻不舒。有风鸣盖瓦,无事罢耕锄。木落千林薄,雪余三径疏。忽闻邻犬吠,远客至山庐。”入冬本是一片萧杀,但作者怡然自得,却写出了一派祥和、生机盎然的当代农村景象,时代气息强,合元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学主张。四是豪迈劲健。盛唐气象,非壮语丽句,实乃“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醉死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此等千百年后仍令人回肠荡气、明朗向上的豪情逸气。刘如姬《无题》诗:“诗狂欲作骑鲸客,直御长风揽月还。”词《沁园春·问》:“笑我歌我哭,我忧我怒,我痴成癖, 我瘦如梅。我死何悲? 我生何证?且纵形骸一醉之。三呼酒,共知交故旧,拼却深杯!”则写得十分豪气、剑气与雅气。五是手法多样。在几首诗词中,作者分别用了比喻、象征、拟人、拟物、夸张、叠字、排比等修辞手法,对仗工整,韵字贴切,诗味十足。
诗言志,文载道,大凡作诗、为文、填词、谱曲、绘画等艺术创作,皆应立足表情达意,而后择物象、用语言、构形象、造意境,讲求内容与形式统一,不可仅图美景、求丽句、工格律,本未倒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刘如姬认真创作,不为诗而诗,作品质量普遍较高,难能可贵。
——福建省、三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三明市诗词学会指导老师 林日上
好的诗词是应该带有几分潇洒的。这种潇洒不仅仅反映在诗词的主题层面、诗人的性格和趣味层面,还要反映在诗词的内在规律,反映在诗词的语言、节奏和气息层面。刘如姬的诗词就自带这种潇洒的气质,细腻、明快、浏亮,时而低低的思考,时而快活的吟唱,带着自己的节奏与感悟,教人一见倾心,令人赏心悦目。如她写给自己小儿的《临江仙·豆豆狂想曲》通篇孩子语:
天上繁星光闪闪,分些给我何妨。摘来串串挂纱窗,夜来争眨眼,风过响丁当。 最好眠于云朵里,梦中摇上天堂。桂花树下有吴刚,嫦娥真漂亮,玉兔捉迷藏。
我每次读到“桂花树下有吴刚,嫦娥真漂亮,玉兔捉迷藏。”都不禁莞尔。仿佛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说着童话,说着童年。这种共鸣不就是人们常说的画面感、现场感和代入感嘛!诗人笔尖跳动的是一颗赤子之心,鲜活生动。
刘如姬诗词的风格闲雅安适、飘逸流利,温秀有致,多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去追寻和意寄从现实生活中捕获提炼的高情逸态。其诗语言悠扬,意象深远,既包含着对胸中块垒的排解,也暗示着不俗的志向和高雅情趣。其词或恬淡娴静,或壮阔激昂,或直上云霄,俱是内心真情的流露。
古诗云:“识曲听其真。”《诗镜总论》也说:“诗贵真,诗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间。”刘如姬诗词的真在于“谁人曾共我,坐到夜深蓝。”“诗狂欲作骑鲸客,直御长风揽月还。”“垄风肆意绿铺张,青到白云之上。”“隐约清溪渔火,稻花香到浮桥。”“如洗蓝天鸣鸽哨,鸽群飞向云怀抱。”这里的真并非逼真平铺,是通过对景物地微妙兴发而自然流露的真情,所以才让人印象深刻。
诗词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之所以能真情涌动,是和作者的才思格调分不开的,如果只有刻板地描摹,不能做到意藏于内,那么即便有了真情也很难动人。刘如姬正是以独特的情思和巧妙的安排完成了其诗词的“情景妙合”。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读刘如姬的诗,第一感觉便是赵翼的这句,层层新意,不觉入眼,转而入心。诗句构思巧妙,如夜之有星辰,海之有波涛,灿烂、汹涌,能让读者更清楚的感受诗人的情致。如“木落千林薄,雪余三径疏。”“垄风肆意绿铺张,青到白云之上。”“云外雁排人字,小村烟抹诗行。”
如果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最喜欢的则是《沁园春·问》和《临江仙·豆豆狂想曲》。战国时代屈原有《天问》,唐代李白有《把酒问月》,宋代辛弃疾有《木兰花慢》以及当代刘如姬的《沁园春·问》,四问跨越时空,想象奇瑰,以个人身处自然之中,拥天地,览今古,一串的比喻交织形成一幅完美的画图,给人莫大享受的同时寓意深刻又发人深思。
这首《临江仙·豆豆狂想曲》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词,读者如果是有经历的成年人,读来应该会更有感触。童年,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不需要考虑生活的压力,只需要快乐每一天就好了。肆无忌惮的想一些离奇古怪的事情,与嫦娥跳舞,和玉兔赛跑,多好啊。
郭宝国,笔名一苇。河北雄安新区安新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理事。曾获足荣杯戊戌年度诗词奖,第六届诗兴开封国际诗歌大赛二等奖,第三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征文旧体诗社会组铜奖等奖项。有《一苇集》出版。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弦外有音,使人神远”。“语近情遥”是说语言浅近、不艰涩,而生发出象外之象,言外之意。在近体诗的创作中,这一点很难做到。语浅则易油滑而少蕴藉,造成句子读来给人一眼看穿的感觉。所以,这样的风格如果想要写好,则更加考验作者对于诗歌内在规律的把握。郭宝国的七绝则属于这一路。无生僻字,少典故,纯靠词句构建出来的情境,便能让读者流连忘返。一气读来,佳句满纸,如“细细读来书满纸,未曾只字说相思。”“槐花自管招蜂蝶,不认当年旧主人。”“青墙小巷风如水,恰是荷花淀上来。”“年年只在人檐下,遑问王家或谢家。”皆摇曳生姿,教人耳目一新。
郭宝国诗词简练轻快,立意独特,虚实相间,情景交融,善于托物寄情,转合之处频现亮点,“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正是作者触景生情,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所产生的效果。
《苕溪渔隐丛话》所引《王直方诗话》云:“方回言学诗于前辈,得八句云:‘平淡不流于浅俗,奇古不邻于怪癖,题咏不窘于物象,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尽心于诗,守此勿失。”可见,比兴在诗词创作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郭宝国的诗词情景交融,有着浑然天成的诗境。“梧桐花下忆当时,别后春风寄一枝。”“老树荫遮檐角新,门前百味去来身。”“诗心久已没尘寰,古寺秋来树树殷。”“年年只在人檐下,遑问王家或谢家。”这些看似平淡不经意的诗句,都蕴含着特有的意象,令人遐想,令人回味。
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郭宝国的诗词应该还得益于自身对生活的悉心感悟和对现实的丰富理解。之所以这样说,也只是基于对作者诗词的言外信息和意象的继续品读。如果能做到让人定睛细品,那便应该是能打动人的诗词了吧。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读郭宝国的诗自然中带有含蓄,含蓄里透着自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表现出万事万物的原有精神,诗不是刻意去雕琢修饰,而是要顺应为文为诗的根本之道,还原它们一个自然。郭宝国诗词的特点和亮点,正是将自然和含蓄融合,诗中有意,藏而不露,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高贵的思想便隐藏于这简单的诗句之中。如:“槐花自管招蜂蝶,不认当年旧主人。”“青墙小巷风如水,恰是荷花淀上来。”“当年点滴任风吹。忽起一蓬麻雀、漫天飞。”“别后萍踪南北路,重来记忆浅深痕。青青枝上小梅新。”
自然中有含蓄,便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让趣味更加美妙,妙在多变与延展,如画一般以其独特的风格让读者用心品味。品味过后便会受到诗意的感染,从而产生思想的共鸣。
郑晴心,别号倾雪,取自“瞻彼阕者,虚室生白”,用音之反切与心斋之义。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初学诗于岭南诗词研习社,参加“蒹葭杯”诗赛获奖,有几首习作收入《粤雅》。
曹雪芹借黛玉之口,提出学诗要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曰符合“格调规矩”;二曰“词句新奇”为上;三曰讲究“意趣之真”。我们观诗亦可从此角度入手。今观倾雪诗词,能够熟练掌握诗词格律,应用灵活自如,不仅造句新奇,活泼生动,还能借用古人意象,如二分明月、千里烟波、香风阵阵等。在此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新,诗词中妙句迭出,如:“映灯温梦,烘云焙月,明星如沸。”“远方风远,信到天涯空自返。”“忘却虚空妙有,微云碎落天边。”倾雪多年来攻读中国传统文化,对佛学尤为倾心,其“忘却虚空妙有”等句有王摩诘之风。倾雪从豆蔻之时,即畅游于诗词世界,其天资聪慧,才学出众,假以时日,必成高手。
读倾雪的这几首诗词作品,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不经意间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少年的闲适、干净。相比《庚子拟古》中情怀与用力,以及诸首长调中的端严与谨慎,我则更喜欢 “蔚蓝驰想妙年华。三叠看过南北花。”“凌凌杏掌与枫唇。陵谷堪成隔世春。”“疏影新笺,写到夜凉如水。”这种带有青春气息的句子。这些句子是放松的、自然的,甚至带着些许自我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句子不是强说愁或被标签化的。我们被雕刻的时候太多,被前人,被周围的人。所以对于写诗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我坚守与自我陶醉,与世界“不调和”的久一点,会走的更远。
倾雪诗词长于用事,善于用事,既工稳娴熟,又恰到好处。从她的诗词中不仅可以看到自身广博的阅读积累,甚至还可以读出参禅悟道的人生妙理。
严羽说,“论诗如论禅”。佛学禅理对于诗词的影响可谓深远,有了佛理支撑的诗词,则更能突显幽深的内涵和高远的意蕴。倾雪亦是一位倾心佛学的才女,同样也在“以禅喻诗”的诗道中“妙悟”。在她的诗词中,诸如“容易守青灯”“人生贵自适”“蓬心去住一风神”“故存夜气渡溟蒙”“逢君认取晴阳”“但过眼、清欢独味”“流莺不记流年换”“马尾琴头咽异途”“忘却虚空妙有”,都蕴涵了淡然处世,心怀豁达的哲思妙理。
王维、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词中,都有借禅悟诗、借诗论禅的先例。今天在倾雪的诗词中,也看到了以禅入诗的影子,或者可以说是她通过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用心思考后寻求顿悟的一种意识状态,就像是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中的领悟,“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读倾雪的诗词如进入奇妙的世界,又如雨后的碧空、田野,清新之气油然而生。正是这三月春天的莺花各争妩媚,桌案上的诗酒各相斗奇。特别是读到:“忘却虚空妙有,微云碎落天边”时整个心境也随之碎落,这是一份美丽的意境。不禁让我联想到张先的《木兰花》“芳洲拾翠暮忘归”“无数杨花过无影”,不知不觉便醉在了曼妙飘逸之间。
除此外诗词中的“清奇”亦是随处可见,如:“鹿迹显幽通橘性,蓬心去住一风神。”“无端云被落花阻,依旧虚空眼底人。”“一春梅雨苔痕上,逼幽气、碧水明堂。”“等闲雨雪繁花落,剩青空枝桠留意。”等等。真是“出口便清奇,扬尘簌簌飞。”用诗词写山水,其实诗词亦如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风致,而倾雪的诗词恰如桂林山水,清奇秀丽,自是妙不可得。
孙双凤,男,八九年生于安庆。从事机械行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诗词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等刊物。参加第十七届中华诗词青春诗会。获中华诗词雏凤奖、“小康中国,美好江苏”全国诗赛一等奖、第四届“诗词中国”三等奖、“建党一百周年赋”三等奖等。
孙双凤的诗是正雅之诗。继承了《诗经》以来的诗为时、为事而作的传统,并且在这条正路子上追求着当代性,以当下情怀表现着当下的诗意生活。
孙双凤的诗有着自家面目。内容上,多是自己经历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而且是有针对性的有感而发。意象上,给读者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于现实之中的诗意的景象。词语上,或是生活中常用语,或是现代书面语,又注意在这些平常之中赋予了几分雅致。艺术手法上,绝句的接、转比较顺畅,意象连贯自然;律诗的起句比较平和,结句多有余味,对句工稳,显示出厚实的创作功力。
孙双凤的诗能够面对熟而俗的生活,尝试着给以美而雅的再现;所选取的典型意象,既有自然之景的摄取,又有理想所临之景的“心造”;能将平常语转化为诗化语,虽是艺术的再造,但大多比较贴切。
孙双凤生于80年代末。年轻人写古体诗,在当今浮躁的社会,还能行走于“平仄”的空间,守一方故士,写时代华章,实属难能可贵。
读孙双凤的诗,让人耳目一新。诗风淳朴,删繁就简。一改古体诗诲涩拗口的旧貌,在严守格律的基础上,遣词造句力求简单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充满时代气息,契合现在年轻人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乡土气息浓厚。作者出生于农村,现在虽然工作在城市企业,但从诗中可以看出,对自己家乡、对乡村的那份情感依然强烈。比如《访贫》、《秋事》两首,写得清新脱俗,一派田园风光。
乡土田园诗,古诗以陶渊明最为著名,孙双凤诗中颇有此“魏晋遗风”,自然而为,佳句天成。比如《留守老人》一诗中,最后两句“来燕也嫌生气少、迟迟不肯筑新巢”,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农村的落寞现状和留守老人的无奈。
孙双凤作为年轻的古体诗作者,虽然诗歌创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作品也屡次获奖,得到了读者和社会的肯定,但毕竟因为年轻,生活阅历也有限,在诗作中难免稍显稚嫩,用笔不够老辣,有意境而少哲理,希望他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当代诗词创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就是诗写当代的话题,更具体一点就是如何表达自己在当下生活中的体会、感悟,以及对这个时代的表现。而在完成这种主题表现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真实。如何真实而生动的表现当代生活图景,这不仅需要诗人有很好的诗词素养,还要有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持续思考,并能够对作品托付真心,对读者托付真诚。孙双凤的这组作品,在真实表达自我的角度是非常到位的。作品每每以小见大,有很强的代入感。我们能从中读到一种真实,这种真实是属于他的,也可以说是属于很多人的。看他的选材立意,留守老人、回乡、房东、访贫、春花秋事,都可以在笔下有生动的描绘。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劳动合同续签》:“细笔方将握手中,三年期满变长工。花开花谢枝犹在,人去人来志不同。此日心头留空白,当时印字失新红。金泥页底深深按,再种青春迹一丛。”诗以七律的形式,表达出续签劳动合同时候的感受,这种感受既有当时之感,亦有经年之叹,读来令人感同身受,这种感同身受不一定是限于签合同本身,而是在于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的种种际遇。我想,这就是生长的烦恼和人生必不可少的经历吧。
孙双凤的诗大都以身边事身边景起兴发端,用词朴实简练,取意伶俐乖巧,起得自然,转得灵动,能为平淡的生活增添浓浓的诗意,读来亲切有加。
陆机《文赋》中谈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诗的灵动之气源于诗人心性的内外通达,也是对客观事物感悟和升华后的再造,它决定着诗的品位和感染力,是诗的内在精神。
孙双凤的诗是一种自然的情境创造。他的诗善于把诸多景象、事物融入主观智慧,是把现实事物通过心灵美化和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态,是内心情感寄托式的微妙表达。他的诗能从生活中提炼出隐藏着的意象,看似轻轻点染,却能跳脱于物质现实的局限,不仅创造出了贴切的情境,在意义的表达上也十分巧妙。
孙双凤的诗,文思缜密,语句严谨,意象丛生,造化奇劲。自然流畅又变化无穷,朴实无华又兼纳乾坤。多抒写当代气质与风骨,堪为青年诗人之楷模。大桥建成时的争渡客已不惧海水潮涌,留守老人在燕子不肯筑巢的衬托下更显孤独与悲伤,春日家乡的栀子花有着久违的味道,他乡的油菜花是那不舍的画中人。诗中所熟悉的,不仅是诗人的生活,亦是诗人的感悟与情怀。
在读到《秋事》之时,被一田孕事所触动,“稻浪迎风摇作海,一田孕事与秋谈。”句法豪放又独到,语句新颖又个性。将秋收的喜悦之情完美的传递出来,完胜于“月明田水满”之意境。在《劳动合同续签》一诗中,“金泥页底深深按,再种青春迹一丛。”表达了对工作热爱,以及对事业忠诚。同时,这是打心底里迸发出自豪又自信的诗语。
李如意,湖北恩施人,1987年生,诗词创作爱好者,浙江某民营企业常务副总。参加过央视《中国诗词大会》《机智过人》、广西卫视《收藏马未都》、九江卫视《庐山诗词大赛》、山西卫视黄河频道《第二届对联中国》等节目录制,获国内诗词楹联征文大赛各类奖项两百余次。
李如意的这组诗词,给我最深的印象可以用两个字形容。一曰稳,二曰活。稳是指字句稳,结构稳,气息稳,读来非常舒服。比如《除夕》诗:“夕除人久坐,万事隔嚣尘。竹爆三千雨,梅开一岁春。室贫知米贵,年长觉家亲。犹恨归来晚,围炉话苦辛。”章法、遣词、造境,收敛而有张力。而活是在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表达上有了自己独特的技巧和特色,在立意和造句上有个人的倾向,读来有别开生面的感觉。比如《溧阳行》:“知己邀来只二三,便携榴火下江南。云天在水山擎白,草树生风车补蓝。也羡读书台共醉,可期射鸭处闲谈。别时赠我黄金叶,未饮初闻已半酣。”虽然在章法上也是传统的起承转合,首联点题,二联景,三联情,尾联结束。但在立意、结构上设计的更为流畅,比如“知己邀来只二三,便携榴火下江南”即奠定了全诗基调,后面六句都是起手两句的后续动作和展开,所见所感,一气呵成,结合一些虚词的准确适用,使主观的意识贯穿起来,形成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李如意的诗词可谓是旧风格含新意境,用词凝练,诗境丰盈,既能在变中出新,也能在变中守正。他的诗词形象、生动、表现力强,词句篇章章法的开合变化也令人印象深刻。如:“竹爆三千雨,梅开一岁春。”“烟雨江南湿几城,慈溪二月柳飞莺。”“木叶萧萧归雁影,秋风犹作怒潮奔。”“知己邀来只二三,便携榴火下江南。”“归来鹤影穿红叶,逝去渔歌载晚舟。”可以说都是全诗的诗眼,不仅炼字讲究,在借景言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上也颇具章法。清代刘熙载《艺概》中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诗词中的字句与篇章映照自然得体,便生出了充满活力的诗眼。李如意的诗词除了诗眼较为突出外,也有景,有意,有情,有理,借景言情,善于把情理融汇于景物中,如:《除夕》《谒贞女墓》等,都把情、景、理融为一体,读来便觉得情感深挚。
“言有尽而意无穷”,简单的诗句,勾勒出无边的想象,这便是李如意诗词里最可观的。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兴趣一词犹为关键,诗来缘于兴趣,兴趣成就于诗,二者交互,佳作频出。明·唐寅有句:“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亦可见兴趣之难得,兴趣之可贵。
读李如意之诗,便觉兴趣悠然、自然、盎然。“群山有口,流水无声”“吞霞色,吐绿蘅”“翠叶连成阵,春风只一程。”诗语如此,不正是兴趣使然。不管是远行,还是夜坐。或,过白帝城时的雄浑,行溧阳时的旷达,谒贞女墓时的悲慨,赴泸州时的典雅,皆兴趣也。
郑泽帅,笔名郑安,2000年生,山西运城人。在读大学生,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辞赋》《长安》《青少年导刊》等。并有作品收录出版类选本。曾获2020年《诗刊》社青年诗人奖,全国创新教育成果高校组一等奖,著有《郑安诗词选》集。
诗简评:对于诗词的写作,传承是永远不过时的话题。我们虽然生活在当下,社会背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和古人有了很大的不同,但诗词表达却有内在的规律,如一缕清风,一脉活水,传承至今。从这个角度来讲,诗词的写作必须从古人那里进去,然后从古人那里走出来。郑泽帅作为年轻的诗词写作者,在他这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他对于诗词传统内在规律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能读到一种属于诗词的气息,节奏。而这种节奏在五律中体现的尤其明显。看他《江楼登望》《夜行盐池》《金陵晚渡》《旅泊巴南抒怀》诸首颇有古人行旅风味,在章法上也是层层递进,点题、写景、言事、结情,有条不紊。而如“天垂星火尽,月逐碧波回。”则明显有老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痕迹。
郑安诗词循古法,依正路,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沿袭成规,在抒发感想的过程中清晰表达。他的诗读起来会有似曾相识之感,空灵而高远,凝练又含蓄,无不透露着古诗词中常有的隽永高情。
杜甫的《戏为六绝句》诗中有言,“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郑安的诗擅长引用经典词汇,而难能可贵的是他诗词中的物象和意象大都能紧扣题目,没有生搬强凑的突兀感。如律诗《江楼登望》中“思牵初渡口,心绕古藤间。”《夜行盐池》中“大野趋人渺,平林续鸟哀。”《金陵晚渡》中“烟生扬子岸,云过谢公楼。”《旅泊巴南抒怀》中“渝北猿声急,巴南柳色轻。”还有绝句中的“何处莺啼声不歇,一川烟水绿汀东。”“更识故溪灵鹊语,长随渔父学持竿。”“小舟夜载汉江流,枕底滩声倦此游。”“云乡楚水渺连天,舟系芦边带宿烟。”“离亭愁杀江风晚,唯见烟霞送际天。”“秦川古道望行车,夜向咸阳月半斜。”都是在继承古韵中寻求创造与创新的平衡。
郑安的诗在章法上较为严谨,在炼字、音步方面把握的也较好。当然,更主要的是他在诗词意象意境的营造方面也较为贴合。
现今,旧体诗的队伍非常强大,各级诗词学会的会员也非常多,但有一个现象是老同志多,青年人少。郑泽帅千禧年生人,非常的年轻,不但诗的造诣精深,而且功底也非常扎实,实在难得,“编辑推荐”栏目正是聚集这样有潜力、有思想的优秀青年诗人。郑泽帅在诗中对于情景的把控尤为出色,如:“何处莺啼声不歇,一川烟水绿汀东。”“两岸青枫霜落白,月来寒渚暗分秋。”一绿、一暗将情境升华起来,这是情感的迸发加以艺术的渲染,诗句灵动而传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郑泽帅的诗句正是经过千锤百炼之下打造出来的精品,年轻之中还有一份沉稳,难能可贵之下,是因为一颗真正对诗词的挚爱之心。最后,也希望郑泽帅能将时代之音付诸于诗词之中,写出更好的作品。
牛银笙 山东首届优秀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泰安诗词学会会员,作品见与历山诗苑期刊,网络公众号等。
诗简评:词者若流,源于心。我观所辑作品11首,其中用谓词“苦”3次,“独”3次,“幽”2次,“辛”2次,“凉”2次,“寂”2次,“憾、陋、伤、烦、酸、冷、僻、孤、残、悲”各1次;用名词性词语“霜”4次,“苔”3次,“菊”3次,“苦瓜”“蛛丝”“风筝”各1次。《黄帝内经》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倘以味论诗,牛银生此辑诗可归为先入心者之苦味类。其苦常在恨不能用世,正如《庚子小暑后一日作》诗云:“憾是幽襟从未展,不曾江海御风雷”。然而其不用之恨盖不同于前人杜甫之“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古柏行》),李商隐之“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风雨》),孟浩然之“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诸如此类直指客观的外向型牢骚怨艾。譬如《咏苦瓜》:“独因斯味寡,无以荐嘉宾”,《次郑孝胥<九日>韵辛丑年重阳前夜有感中原多地洪涝》:“不堪忧国少陵苦,难与悟禅摩诘亲”,牛银生的苦恨属于完全内向型的关于自我“陋质生野”的自惭和反省,这种反应是他作为接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残疾诗人心理的诗性投射。正因为这种社会抱负的存在,牛银生作品脱离了一般苦难型诗人狭隘偏激的单薄小我的苦难型叙事,全无病态,反而分外阳光端正,饱满厚重,坦荡从容,因而迥然不群,令人肃然而刮目以待。而其所不同今人苦难诗的,还有即如《咏苦瓜》《题庭前菊》《风筝》等善用比兴以致含蓄蕴藉温柔敦厚的表达艺术手法。于或更多陷于奔迸呼号的今人苦难诗中是另类。应该说,尽管有的作品仍有炼字不足或逻辑欠严等问题,其诗艺还有修养提升的未来空间,但是完全不需要用悲悯的眼光照顾,横向来看,牛银生作品即便被置于诸多身体正常的且受过高等教育的诗人的作品之间也未必逊色,且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上看都可堪议论琢磨。我不知道他及家人背后的付出,以他的情形,我以为,或许《随园诗话》转杨诚斋所言诗写性灵非天才不办的话能够解释罢。苦难浇灌的太阳花,其干也正直。于这少年,我惟敬畏。
我们读一个人的诗,会在字里行间体会到这个人的独特感受。虽然这种感受会受到语言文字、诗词意象等因素的包裹,但越是有个性的诗人,就越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这个限制,从而形成自己的面目。而形成这种面目最突出的外在表现就是诗人的遣词造句。我们在选择词汇的时候,会有意或者无意地筛选,最终“筛”出最贴合内心的词语。牛银笙的这组诗词,便有他自己的词汇筛选。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和他的抱负有关,但我觉得更多是他源于对生活的一种热爱。比如《咏苦瓜》的首尾两联:“陋质生于野,风霜减却春”、“ 独因斯味寡,无以荐嘉宾”,比如《重阳》中“风迹经秋未绝尘,抱疴身作烂柯人”,这是一种直面生活的勇气,从而实现依如《庚子小暑后一日作》中的“ 僻居庭径半生苔,恬静何妨小暑来”,依如《中秋寄远》中的“时逢桂酒盈杯处,一饮须教胸次空”,这是一种难得的恬淡从容。拥抱生活,拥抱生活中的美好,包括它的不完美。顾随先生的词中说道:“越不爱人间,越觉人间好”,的论。
牛银笙的诗词虽透出些许酸辛,却没有过度的情绪宣泄,而是在屈从于客观现实的同时所寻求的一种友善委婉的排遣和表达。正所谓“情欲信,辞欲巧。”读牛银笙的诗词如同漫步小院回廊一般,可从其物境、情境、意境中隐约感受到他生活中的“曲”。此“曲”虽低沉却不凄凉,虽惆怅却不伤感,略怀忧思,饱含真情,时有弦外音,不失言外意,能于幽深处牵情,能于淡泊中释怀。如《咏苦瓜》中:“独因斯味寡,无以荐嘉宾。”取势巧妙,意味深长;《村中老宅》中:“谁怜檐上瓦,寥落几秋霜。”又有无助落寞的悲悯情怀;《夏夜池边乘凉》中:“始知幽寂处,万物与心宜。”《其二 重阳》中:“篱菊深谙霜夜冷,素怀长共玉壶亲。”《鹧鸪天•题庭前菊》中:“夜来空倚栏杆处,些许情怀不许猜。”是孤独的高洁;《庚子小暑后一日作》中:“洗心偏爱茗三盏,宜目独存书一台。”《中秋寄远》中:“时逢桂酒盈杯处,一饮须教胸次空。”《西江月•村居》中:“闲烹清茗润诗喉,聊养精神足彀。”《踏莎行•村居》中:“关情幸有枕边书,寒来暑往随身伴。”又是淡泊宁静的超然态度,也是达观释怀的内心情结。
读牛银笙的诗词有一种情感的冲击力,虽以苦情入诗,虽有自卑之感,但还有一种坚定,一种能感受到生命回响的坚定。“腥惯人间态,甘为席上珍。”“坐石听蝉语,开襟悟斗移。”“篱菊深谙霜夜冷,素怀长共玉壶亲。”“关情幸有枕边书,寒来暑往随身伴。”“闲烹清茗润诗喉,聊养精神足彀。”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诗词不但熏陶了诗人的内心与品性,还让诗人保留了倔强,不向命运屈服的倔强,哪怕是霜雨至,心中自有清风,自有明月。
我非常佩服诗人,也感谢中华诗词,从古至今,中华诗词展现着独有的魅力,如同刘禹锡所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使再大的磨难也阻挡不了对生活的向往,振奋人心的精神也随着中华诗词的传承而传递。
——邢建建
孤抱残秋惜未开,未随霜降陨荒苔。五陵长避风流客,三径终归淡泊才。
云水阔,露华皑。分香孰与共池台。夜来空倚栏杆处,些许情怀不许猜。
雪霁田畴,风徊庭院,春光迤逗时人眼。梅花将落又桃花,任他荣谢寻常惯。
何以修身?聊凭独善,蛰居心境偏疏懒。关情幸有枕边书,寒来暑往随身伴。
缱绻村庐依旧,不悲光景无俦,过窗云月可舒眸,交映绿肥红瘦。
处世何妨平淡,为人兼得刚柔,闲烹清茗润诗喉,聊养精神足彀。
淡雅仪容曼妙身,此生不合堕凡尘。虽有东风相借力,岑寂,亦难平步上青云。
一线生涯谁摆布?堪误,沉浮命系掌中轮。偶得机缘弦断了,缥缈,应怜两处是销魂。
楚 颜 诗人、诗歌译者,1996年生于北京,祖籍湖北黄冈,受业于墨尔本大学6年,现务节能环保产业新闻宣传与信息工作。著有个人词集《朝颜集》,参与中华诗词学会第18届青春诗会,并获中华诗词雏凤奖。个人诗词、文章与翻译作品在《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大公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等多家知名媒体发表。
诗简评:楚颜的词是正雅之词。其词立意正,基调正,所描绘的画面,所抒发的情感,有着正气不可犯的气势。其词意象雅,文字雅,提供给读者的心思情愫,字码句形,有着文雅素净、眼明气清的感觉。
楚颜的词是传统之词。其思维,在人生意义的表达上,具有士大夫兼济天下的追求;其意境,宏阔者,应有慕稼轩气吞万里;幽邈者,似可见温韦之痕。
楚颜的词是学人之词。其辞也俊,其字也清,一篇读来,时有清新可人之句,亦时有深邃典雅之词。词中情感脉络可寻,理念导引可思,佳处颇多,流美可读。
——范诗银
楚颜的词作雅正,大气。值得一提的是,在她所书写的题材中涉及到了对诸如北斗、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等大事件的描写,这是很多作者不愿甚至不敢尝试的主题,这样的尝试非常值得肯定。这种尝试甚至不仅仅是主题的延伸,在传统诗歌意象的建立上、在词汇的筛选上、表达的更新上都很有意义。我们生活与古人已经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科技的发展。对于科技的使用不仅仅停留在大的层面,她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说屈子的《天问》、稼轩的《木兰花慢》是古人朴素的想象,那么现在就到了乘着科学的翅膀进一步想象的时候。
——李江湖
楚颜的诗词既有雄放深广的气象,也有细腻恬静的温情,是有厚度、有温度的作品。她能在超逸、洒脱、率性与绮靡、细腻、婉雅间交织和穿插,使得“北斗”“利器”“神舟”“环保”“达峰”这样的冷峻之词升温,使得“纤毫”“微萌”“娇花”“嗅蕊”“红绫”这样的娇柔之词健朗。
楚颜的诗词关乎自然之情,借景言情,借物抒情,如《水调歌头·登太行五指山》,其句:“平陆倾江海,我亦是名山。”大气磅礴,是充盈着志向、积极乐观的抒怀之情。
楚颜的诗词关乎生活之情,是经过提炼的生活情境,如《鹧鸪天·疫情间怀墨尔本故友》《浣溪沙·忆祖母》,其句:“莫愁冻柳无情直,翠绕回肠句里看。”“别圃相扶炎夏禾,雨光箬叶苦心多,穰穰烧粽簇青螺。”浸润着真情,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捕捉剪裁。
——杨世鹏
诗词中藏着性格,是诗人骨子里透出的含蓄与内敛。托物言志的另一面实则是个人情感的升华。纵观楚颜之词,柔中带刚,有七分正气,三分凛然,“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总的概括可归一“侠”字。不妨细读如下词句,深刻的感受一番:“重人生一诺,利器在纤毫。”“神舟奋扫黄昏色,只映带、青史澄霞。”“尚想游词勒马,未若诚词勒石,谁复主燕然。”“九草齐天,一花立地,都作韩王客。”就连清可绝尘,香浓意远的桂都有“一怀衿,双溪绿,数枝风”之豪侠之情。
楚颜词中之侠义,亦正如明代·陈继儒《小窗幽记·集豪篇》中所说: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邢建建
对天罗地网数流年,折桂仰天高。甚孤光廿载,华枝自满,斗转东杓。地控逶迤如幔,长路起河桥。斜轨中圆际,点点凌霄。
原子钟声再振,更临危修葺,巨匠亲劳。重人生一诺,利器在纤毫。感遥边、横空持练,识微萌、云断剑光摇。吾庐小,向无穷望,护月星潮。
(题记:是日北京云态奇绝,余亦前途启航,感赋自勉。)
平明西北望,峭云贯宇,历历画飙沙。为飞船鼓翼,十二逢辰,云盖满京华。旗开载梦,癸未后、岁岁高牙。披此甲、岂言无氧,意气更无涯。
辞家。诚心直上,利器回环,启星程月驾。方外有、三光可共,河汉非赊。神舟奋扫黄昏色,只映带、青史澄霞。今发轫,前途不复娇花。
长岭断云处,山印破微边。五方指顾行色,花重草翩翩。拟拾青梯直级,又放红车斜缆,上下踵风旋。落地一心定,嗅蕊驭千端。
早沉音,迟振迅,不唐捐。凭高修己安人,张袂蔽深渊。尚想游词勒马,未若诚词勒石,谁复主燕然。平陆倾江海,我亦是名山。
神宫四叠,嵌岩阿一脉,灵虹相属。五盏笼灯攒殿下,为报五光如烛。碧树持心,红绫锁愿,铜鼎常森穆。环阶数柱,占齐当日鳌足。
返顾绿水天成,青山未改,人迹流何速。斤斧空林无再补,万象一朝荣木。连木成金,构土为玉,胸有娲皇宿。达峰能见,后生清坐幽谷。
汉家良将,更兵屯弥望,浓云藏术。守得危坡成直角,正道来人多益。阵石争锋,群山抱器,裂帛天光出。青田留照,垄间如见勋册。
造化不舍奇功,诗词胜友,饮馔同朝夕。恰似山形能载物,俱往前程风力。九草齐天,一花立地,都作韩王客。军中何事,挑灯研判诗律。
夏木忽将凛,时雨静莎蛩。流黄瓦隙微月,桂子馥萦空。任尔情疏迹远,淡伫幽山长水,影落七弦桐。人籁忘夷则,徽外写青葱。
一怀衿,双溪绿,数枝风。凭谁秉烛,灯晕如醉耿相从。试揽光华璧瑗,信手商音澄澈,徙倚悦秋容。无韵秋声赋,涓滴此花中。
冰雪蒙潭,弱柳毵毵,浸春寒、袅袅衣衫。飞花二月,流彩江南。更浦风青,山风绿,水风蓝。
绀云薄暮,微光虚室,羡芳邻、古调今谙。且将万籁,一并量参。有钟声远,琴声慢,表声恬。
历遍双城大小寒。离群封笔字阑干。还乡目断南门影,插架尘生毕业冠。
珍际会,勉风餐。溪桥海道各余欢。莫愁冻柳无情直,翠绕回肠句里看。
别圃相扶炎夏禾,雨光箬叶苦心多,穰穰烧粽簇青螺。
小憩犹闻千里艾,孤眠如枕半枝柯,鹤仙云鬓碎银河。
江山逆旅,苦笔双飞举。青史丈夫空自许,白发负它金缕。
认取风格堪俦,相与搏浪腾舟。一睹澄江满月,不知沙渚银钩。
刘子轩,斋号退藏楼,1996年生于河北保定,现居北京。
诗简评:诗词的写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准确——用语的准确。语近情遥、余味不尽当然是传统诗歌追求的目的,但在追求这个目的的同时,准确度不能降低。当下很多作者写出的句子看似高深,但其实是为了求深刻而深刻,写出了很多乍一看新奇,但实际上似是而非,逻辑混乱的句子。所以,在我看来,对于很多不严谨的作者来说,晓畅、达意反而是第一要务。
子轩的诗词在用语的准确度上非常值得肯定。所选的几首诗词清新流丽,严谨中带着活泼。我一直认为诗词文章写到最高明处,就应该带有几分轻松的。如《西江月》的上片:“野渡半堤绿水,乱蝉一抹黄昏。邀朋相醉藕花村。几打哈啤冰镇。”情境的妙。又如《有赠》中“意气投时堪把酒,文章及壮不如人。”真是潇洒。
——李江湖
透过刘子轩的诗词,能看出他对待诗词的一腔热忱和对待创作的严谨态度。他的诗中正和雅,用典自然。他的词感情饱满,意境深婉。诗贵曲。故而,诗词创作常有以典入诗的手法。引用典故可以在诗词的写作中增强感染力,可以用更简洁的语言抒情言志,表达更丰富的内涵。刘子轩的诗词语言既精炼又跳脱,既含蓄又深情,不仅炼字贴切,用词生动,更为出奇的是善于用典。像《图书馆数日默坐》中的“明朝但借林和靖,且共梅花与露禽。”《临江仙》中的“壶中真似画,魏晋不知年。”《蝶恋花》中的“摇落声中行客早,登楼望断长安道。”《甘州·答约之》中的“重阳至,盘山菊好,可以逃秦。”《金缕曲·中秋夜饮城南小馆兼寄履平君》中的“王与谢,总相似。”“我复思鱼聊弄箸,想图南、望北何容易。”等,都是他作品中的亮点。
——杨世鹏
诗者,吟咏情性也。读刘子轩诗词便可见其情性,非是为写诗而写诗。诗中构思无滞,意象宛然,诗情、词境皆有妙处。诗句或丽或淡,或精或巧,无一丝常态,奇思频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眼前见之,心内通之,把时间、空间汇聚于笔下,由此诗成、词成。如这首《访法源寺遇雨》,遇雨阻游客脚步,但阻不了心扉,观花落,听鸟鸣,感碑迹,叹浮尘。猫儿的慵懒将诗人拉回现实,原来一切的一切都是过眼烟云,来与去亦不过一念之间。亦正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纵观刘子轩数首诗词,语句璀璨之中通达情性,佳音妙绝之间与古暗合。
——邢建建
闲扣山门久不开,碧云僧懒任生苔。名花都做野花栽。
老法师闻松子落,小沙弥报故人来。挑帘相顾两开怀。
欲觅桃花津渚,我来斯水欣然。家家杨柳系鱼船。壶中真似画,魏晋不知年。
宿醉因听宵雨,逢君忘却春寒。观荷台上羡蓑竿。渔归时望月,闲说旧衣冠。
野渡半堤绿水,乱蝉一抹黄昏。邀朋相醉藕花村。几打哈啤冰镇。
月落鱼惊弄影,灯深犬吠归人。清凉好梦不辞频。梦里双鸥狎近。
昨夜天寒孤月小。梦底欢场,梦外西风老。摇落声中行客早,登楼望断长安道。
想着近来都挺好。人在天涯,音信年年少。今夜花前须醉倒,闲愁剩与花烦恼。
怨西风吹冷古城秋,却误雁来宾。问淹留何处?霜林晓月,野水荒村。应恨此鸿似我,无侣偶离群。辜负刘郎约,翘首横云。
多少兴亡过影,剩碑残树老,惆怅黄昏。料人间万事,一梦了无痕。趁青衫、江湖游履,有新词、草赋寄君闻。重阳至,盘山菊好,可以逃秦。
又是中秋矣。正人间、华灯夺昼,升平风味。沽酒楼头闲看取,宝马香车如水。人道是、五陵豪贵。衮衮诸公成败后,又百年、翻覆京华地。王与谢,总相似。
转来自笑倾杯底。最无端、客子情怀,书生意气。孤月团团今宵冷,况是盈盈千里。曲歇处,秋声又起。我复思鱼聊弄箸,想图南、望北何容易。将此恨,遥相寄。
https://www.meipian.cn/4nfo4vnj https://www.meipian.cn/4nfo4vnj https://www.meipian.cn/4nfo4vnj 管季超:拒加微信!拒进任何微信群!!! |
https://www.meipian.cn/c/6178511 https://www.meipian.cn/c/6178511 https://www.meipian.cn/c/6178511 由此进---》【管季超艺术评论】美篇专栏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