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阎崇年谈读书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23-3-13 20:04
标题: 阎崇年谈读书
阎崇年谈读书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
  中华读书报:您多次在中国出版集团主办的读者大会上谈读书。作为著名的学者,您几十年治学不厌,博览群书,能否谈谈您的读书体会?
  阎崇年:读书过程有三个步骤:读书、消化、出新。我以牛吃草做个比喻:第一步是大量读书,就如牛一清早进山吃草,太阳落山回栏前,一直在不断地吃草;第二步是消化所读的书,如牛回到栏里后,用其四个胃不停地反刍,消化白天吃到胃里的食物;第三步是出新,如牛吃下的是草,消化之后取其精华变化成了牛奶,这跟人读书消化后,变成了知识和智慧的过程相似。
  中华读书报:您会买书吗? 选书的渠道或标准是什么?
  阎崇年:我图书的来源主要有三:自己买、朋友送、动笔写。我自己写的书约有两个书柜,朋友送的书也差不多,大部分是自己买的。买书时,一个是到书店看书、选书、买书,近年主要是在网上购买。前一段我看到《北京晚报·读书》栏目有文章介绍《我的贝多芬——与大师相伴的生活》(布赫宾德著,马莉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一本名人写名人的书——当代钢琴演奏大师布赫宾德撰写作曲大师、钢琴大师贝多芬的传记。作者演奏贝多芬钢琴曲六十多年并耗时十年之久完成了这本传记。我对音乐知之甚少,抱着对“大师写大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单购买了一册。
  中华读书报:能否以此书为例谈谈您具体是怎么读书的? 在读的过程中,受到怎样的启发?
  阎崇年:大师写大师——作者在书中濡墨贝多芬生平和他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的故事,这是本传记的一大亮点。我从书中得到三点启发:
  第一,寻找适宜天才种子生长的土壤。古人有“孟母三迁”的传说、“良鸟择树”的典故,说的是成才要巧借地利因素。天才的出现也需要选择适宜发展的地方。
  贝多芬向往音乐大师莫扎特,向往“音乐之都”维也纳。贝多芬二十岁从德国科隆到维也纳,布赫宾德三岁从捷克随父母定居维也纳,在那里研修、拜师、演奏、创作、切磋、见识、碰撞、成长。他们都坐上了音乐殿堂最高荣誉的宝座,成为一代国际音乐大师。他们如果不到维也纳,或会是另外一种状况。
  中华读书报:那第二点启发呢?
  第二,笑迎当代各地才俊高手的挑战。天才在炼狱中苦难成长,大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书中写了贝多芬多次迎接挑战的残酷情景,其中有一个迎接挑战的动人故事:
  乐坛激烈竞赛。贝多芬初到维也纳,当地的著名钢琴演奏家不服这位外来的年轻人,纷纷要跟他同台演出,一试高低。后来,贝多芬在维也纳站住了脚,但并不等于在欧洲站稳了脚。英国钢琴作曲家、演奏家丹尼·施泰贝尔特已享誉欧洲,从大伦敦来到维也纳,要与贝多芬同台演奏。在双方各自登场弹奏之后,贝多芬再次上场,他随意接过一本施泰贝尔特作品的琴谱,并把它倒置(!)在谱架上,开始与此相关的即兴演奏。他激情喷薄,乐评家对接下来发生的事众口如一:当贝多芬还伴随着众人热烈的掌声演奏时,施泰贝尔特离开了大厅。维也纳成了施泰贝尔特的滑铁卢,他再也没有去维也纳。
  由此,给人以启发:贝多芬也好,施泰贝尔特也好,外地人到了维也纳,不要害怕挑战,不要惧怕强手,应当勇于应战,勇于战胜强手。
  贝多芬专注于音乐的创作和钢琴的演奏,不曾建立自己的家庭。音乐就是贝多芬的生活,也就是贝多芬的生命。正如传记作者所说,音乐就是贝多芬的神明! 贝多芬的故事说明:要做一个优秀的杰出的青年,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就要迎接挑战,战胜一切对手,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中华读书报:第三点启发呢?
  第三,追求展现天才苟新日新的境界。贝多芬处于世界大变动的时代。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刮遍欧洲,传播世界。贝多芬两次亲历拿破仑攻陷维也纳的恐慌时刻。贝多芬受其激奋,以澎湃的钢琴奏鸣曲,激荡在维也纳、伦敦、巴黎、波恩的上空。不停地跟着当时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高涨的时代,激情高扬,合拍前进。
  贝多芬一生创作三十二部钢琴奏鸣曲,所有乐曲,各展风采,没有重复,没有雷同,完全都是创新的。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个创新,都上一个台阶,直到生命最后,未及花甲之年,就离开他心爱的音乐。
  中华读书报:贝多芬将生命付诸音乐创作,的确令人感慨! 他在事业和生活中,是否也遇到严重困难呢?
  阎崇年:贝多芬创作生命中有两大困扰:穷困和病痛。贝多芬的经济来源,既有捐助,也有稿酬,还有借钱。贝多芬的生活很苦,一直很苦。他自称是“穷困的贝多芬”。贝多芬长期耳鸣、腹痛、支气管炎、风湿、肾病,特别是长期双耳的失聪和日益恶化的肝病,日夜烦恼,无尽痛苦,最后因长期过量饮酒引起肝硬化积水而逝世。
  但是贝多芬作为一位正直的艺术大师,在疾病与拮据中创新,而拒绝那些肤浅的、媚俗的作品,并对其嗤之以鼻。他对向上的、优雅的、明朗的创作更加珍惜。贝多芬不断地“打破了所有形式和时间的镣铐”,使作品一个高峰又一个高峰的攀登。
  中华读书报:听您的介绍,似乎自己也读了一遍传记,备受振奋和鼓舞。名人传记常常带给我们很多励志。
  阎崇年:我不仅读了这本传记,而且用心读了这本传记。在传记中记述,贝多芬一生创作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部,每一部都创新,不雷同;他不断地捕捉新灵感,创作新曲,都是生命的一个节点。布赫宾德说:“翻开贝多芬的每一部奏鸣曲,都仿佛行走于他人生旅途的每一站。”“他拥有如赞美诗般的奋进感,如战斗般的音乐表达力。”
  贝多芬和布赫宾德都以钢琴为生活,为生命,为神明。贝多芬寿龄五十七岁,布赫宾德七十多岁。他们一生都只做一件事,并将这一件事做到事业的极致,做到世界的高峰。贝多芬的“壮丽的作品一如那神圣的自然”。
  贝多芬一生献身于音乐事业,布赫宾德大师用一生演奏贝多芬作品并撰写贝多芬传记——《我的贝多芬》。广大读者,特别是要立志、成才、创新的青年读者,将本书放置案边,抽空阅读,砥砺自己,会受启发,必获教益。
  中华读书报:我曾参观过您的书房,感觉您的学术研究、阅读和生命也已经融为一体了。
  阎崇年:读书和生命几乎融为一体了。书几乎是我的全部价值,也是我的生命价值,人生第一生命存在,读书就是人的生命第二需要。农民种地很辛苦,但是秋天收获的时候粮满仓,喜洋洋,所以沉浸书的海洋,是苦在其中,乐在其后。
  中华读书报:您读书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养成的?
  阎崇年:学龄前养成读书习惯尤其重要。我的外祖父是私塾先生。外祖父家的书香环境影响了我的母亲。我的外祖母娘家曾经是举人。我的祖母从小就教我们念书。我五岁的时候就要学拿毛笔写字,学写《三字经》,再大点就要学《论语》。我的学习习惯可能就是在学龄前和上小学的时候就养成了。所以根据我的经验,小孩在学龄前和小学的时候就应该慢慢培养读书兴趣和爱好,让他知道书籍是人生的组成部分。
  中华读书报:听说您在中学的时候读了《史记》? 能否谈谈您小时候的阅读情况?
  阎崇年:小时候在农村没有什么书,家里有一本书还藏着掖着不让小孩看,《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等都不能看,就让
  看教科书。所以那个时候知识面很窄,后来上了中学,图书馆开放,就可以把书借到宿舍里,白天读晚上读。当时我文理科功课都还不错,历史老师课讲得特别好。他上课总提问,有一次很侥幸我的回答很完整,他很高兴,从此之后他每次上课总点我,结果我对历史特别用心。老师说你一定要读好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司马迁的《史记》。他说你要熟读一百遍、两百遍,终身读,不断地体会。我读了很多书,体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司马迁的《史记》。
  中华读书报:研究清史对您个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阎崇年:就是“多读书会做人”。我把历史上读书人简单地分了四类。第一类是会读书,不会做人。明朝的严嵩就是进士,用我们现在的话就是博士生、研究生,精通诗词,最后做了宰相,但是不会做人,没有把读书和做人结合起来,专门陷害忠良,晚年没能善终。第二类是不读书会做人。孔子的母亲不会读书,但是会做人,教育了孔子成人、成才、成圣。孟子的母亲没有读过太多书,但是很会做人,教育了孟子成为“亚圣”。一个伟大人物的背后往往有一位伟大的母亲。第三类是既不会读书又不会做人。最主要是第四类,会读书,会做人。今天时代就需要既会读书又会做人,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人。
  中华读书报:如果您可以带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阎崇年:如果真有这种场景的话,我申请四本书,即经、史、子、集各一本,经为《论语》、史为《史记》、子为《老子》、集为《苏东坡集》。
  中华读书报:如果有机会组织一场宴会,您希望邀请哪些人到场?
  阎崇年:如果有这种机会,我想“宴会”改成“茶叙”更好,因为我喜欢茶叙,而不喜欢宴会。我请古代四贤,就是孔子、司马迁、李耳和苏轼,一起品茶、谈古论今。(主持:宋庄)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