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合友 1978年生,江西景德镇人。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词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高校工委副主任,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出版《白石簃词稿》《萸轩词存》词集两种,诗词作品发表于《诗刊》《词学》《中华诗词》《中华辞赋》《当代诗词》《九歌》(澳门)《环球华报》(加拿大)等。
访谈录:感谢中国诗歌网的信任和厚爱,作为点评专家,参与每日好诗直播活动,使我能够获得与各位诗友交流的宝贵机会,而且借此及时了解当代诗坛的创作现状,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旧体诗是从古代社会历史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其内容趣味和形式外壳本身都带有强烈的古典属性。内容趣味的古典属性是表现古代的社会生活,承载古代的思想、情感等生命体验,表达古代的审美趣味,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形式外壳包括声音和语言,声音形成格律,汉语语音在发展过程中大致分为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所以古代诗歌所遵循的声音规则有其历史阶段性。我们创作常用的近体诗遵循中古音系统,通常所说的平水韵就是根据创作实践总结定型的。如果写散曲,遵循的则是近代音,也称北音。形式外壳从语言方面说,旧体诗是以古代书面语为基石的,在语言上遵循书面语表达的规则,所以带有典雅精致、凝练优美的基本特点。当代人创作旧体诗,应当站在时代的潮头,在继承旧体诗在内容趣味、形式外壳的优秀遗产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旧体诗艺术表现的空间和能力,要超越模仿的层面,真正进入创造的层次,这样旧体诗的写作才是有意义的。
我更愿意用“写作”这个词来表述,而对“创作”一词的使用持谨慎态度,可能多数诗词还达不到“创作”的高度。确实,数量和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又有密切的联系。从诗词写作来说,没有一定数量的训练,是很难达到熟练驾驭格律和语言的程度的。李白在出川之前曾经“三拟《文选》”,《文选》收录了各类体裁的诗文700多篇,古代“三”经常表示约数,就是多次的意思,一般要超过三。李白的拟作今天都看不到了,我们就按三次模拟的数量来计算,那就达到了2000篇以上,考虑到《文选》收录很多赋、散文,这个工作量是很惊人的。也就是说,李白斗酒诗百篇,是建立在充分揣摩学习的基础之上的,不完全是天才的产物。我们今天写作诗词,想要写好,也必须有一定的写作量,将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旧体诗词充分融合,经过了这个不断磨合的过程,才能在灵感迸发的情况下,写出高水平的诗词作品。天才如李白,尚且要有写作的练习量,今天的诗词写作者更需要塌下心来,练习提高。古代诗人传世的集子,一般都是要经过本人、亲友筛选的,不是所有的作品一股脑儿收入。这个和古代印刷成本有关,编集的时候予以精选成为风气。即便如此,古人诗集也不能保证篇篇精彩,大作家肯定优秀率高,而且有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拳头产品。陆游的儿子给父亲编集子,贪多求全,结果招致后人讽刺,袁枚就说“人老莫作诗,重复多繁辞”。可见编集不精,就算陆游这样的大诗人也会有谬种流传。今天印刷成本大为降低了,许多人编集都有泛滥的倾向,以多为尚,这个是不可取的。
目前国内的高校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确实对创作没有要求,而且不列入考核指标,这也造就了大量诗词研究者不搞创作,甚至根本不会创作的现象。在上个世纪上半叶,诗词作为学科进入大学教育之初,在讲台上教学的学者们都很重视诗词写作,写作被认为是诗词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会写作则很难进入诗词文本内部,不能理解诗词细部的特征,审美研究就会说外行话。今天的诗词研究和创作脱节的现状,造成了诗词研究整体格局的偏向,即重视诗词外部因素的研究,而缺乏诗词内部研究。不少研究者不能真正读懂诗词文本,也难以真正领会诗词之美,这都和诗词写作训练不足有直接的关系。不会创作会限制诗词研究的深入开展,形成外围说诗的研究弊病,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我从中学时期就有诗词练笔的爱好,不成熟的诗词也会给老师们看看。这个习惯延续到大学,当时读中文系,就以为是要往当作家的路上去奔。直到韩晓光教授专门跟我谈,说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你应该准备考研做学问。后来知道这句话流传已久,是老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提出来的,成为中文系的重要信条之一。当时有一种五雷轰顶的感觉,我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恐怕除了毕业后老老实实去做中学语文教师,就只剩下考研这条路了。后来进入南京大学攻读古代文学博士,导师张宏生教授是程千帆先生门下弟子。程门的学术传统是文艺学和文献学兼重,其中文艺学除了理论基础之外,也包括对文本的细读能力,细读能力培养需要有写作的实践经验。程千帆先生的夫人沈祖棻所著《宋词赏析》《唐人七绝诗浅释》,被誉为诗词赏析的里程碑之作,就得力于她本身就是杰出的女词人,而且诗词兼擅。所以张宏生师比较鼓励学生练笔写作,尤其是每一届师兄师姐毕业晚宴,每个研究生都要写一首饯别诗词送毕业生。观念的力量很大,对于诗词写作的重视在我心里埋下了种子,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想法,只是亦步亦趋罢了。博士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因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主要集中于词谱,对于词的格律相关材料相对熟悉,但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就是每个词调的格律细读,始终找不到感觉。后来评上了正高职称,教学科研方面的压力稍微松快一些,就想着试一试各种词调都填,找找格律细读的感觉,以便将来可以往更加深细的方向去做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就斗胆向著名词学前辈施议对先生请教,先生把我当作弟子一样对待,经常指点迷津,使我感动不已。有的是方向性的,有的是具体而微的,大到审美倾向,中到章法结构,小到词句意象,微信往还,不亦乐乎。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提升,找到了一些诗词写作的感觉。后来出版第一部词集《白石簃词稿》,施先生亲为撰序,勖勉有加,使我兴趣愈发浓厚。诗词本身具有巨大的魔力,当你从鉴赏的角度接近她,为她的美轮美奂而痴迷;当你从研究的角度接近她,为她的精微玄妙而喝彩;而当你从写作的角度接近她,就如同美人在抱,她的美好都在你的怀抱中,令你欲罢不能,眷念不已。因为诗词本身的魔力,感召我,呼唤我,令我从不同角度接近她,欣赏她,痴迷她,我想这就是我和诗词的根本因缘吧。
词是配合燕乐演唱的歌词。元代以降,词乐散佚殆尽,词人填词面临失去规范的局面。于是词家开始重建规范,参照近体诗的平仄律,依文字声音对每个词调进行格律描写,因此形成了系列文献,在《四库全书总目》当中专门归类,即词谱词韵。我是集中做词谱词韵研究的,因此对诗词格律的关注度比较高,也有一些个人心得体会。我以研究为目的进入填词这个领域,深切感受到研究与写作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操作规范和难点重点是很不相同的,将两者较好地融合起来,需要有一个探索的过程,起码在写作上要积累足够多的经验。我在第二本词集《萸轩词存》的自序当中,阶段性总结了自己的感受:
余初以学术研究之用心,涉入填词,尝发愿遍试诸调,以贪多为务。而此门一入,渐有所悟,词体以律谱言之,仅及皮相,难成佳作。濠上词隐公戒余曰:“学词当以熟调入,以其音律协畅,易于神完理足也。”故僻调拗句,虽能成篇,常不惬意境。余概览旧篇,所用词调,已逾二百,而僻调可诵者寥寥,可慨叹也。
不断使用新词调来进行写作,碰到的问题就是没有自己熟悉的词调,格律形式生疏,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而且很多僻调之所以偏僻,本身在形式上就不容易被驾驭,比如我写到《四犯剪梅花》,就很烦恼,确实很不好写。我曾经感慨:“僻调之难,已知之矣!此四犯之调,律甚严,句甚矫,斤守填之,颇觉拘窘,几有词穷之叹。”我学习填词的时候,刚好爱人去印尼作外派教师,为期一年。我一个人在房间里,睡觉晚了也没人管,经常填词填的累了,睡过去了。诗词写作并不都是那么浪漫美好,更常见的是劳瘁以之,怪不得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确实也是苦心孤诣,病蚌成珠的结果。但是自觉有进步的时候,读到自己写的还算可读的句子时,那种幸福感又是极为强烈的。后来我调整填词的方向,不再贪求填更多的新调,而是选调的时候更注重表达的需要。一般来说,熟调多经名家之手,句韵宜于传达情事。施议对先生曾经教我填词取径,谓须从熟调入。这个调整,可以说是从纯粹格律学习开始走向诗词写作,或者说开始慢慢接近“创作”的层次了。
作为中国诗歌网旧体诗的点评人,后来参与每日好诗直播,主要面对的诗人都是中青年,有的年龄很小,深切感受到了旧体诗坛的蓬勃朝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旧体诗词”在当代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我倾向于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待“每日好诗”,被编辑挑选出来,一定是有明显的“亮点”,所以值得肯定。肯定其好的方面,将优点分析阐释出来,供广大诗友参考学习,能起一个正向引导作用。我不倾向于对入选作品做吹毛求疵的批评,有亮点的诗并不意味着是完美的诗,可能会有一些瑕疵,但不必揪着不放,以一点而否定其余,这种极端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而且“每日好诗”也有一个推广诗词、扩大队伍的作用,如果定一个极高的标准,恐怕不断会看见老面孔,就不会有惊喜,也会让广大诗友望而却步,也就降低了诗词写作的积极性。所以我坚持认为,“每日好诗”是有亮点的诗,允许有瑕疵,应当看到瑕不掩瑜的一面,诗友们应当专注于学习亮点,衷心地欣赏亮点,欣赏别人,心胸开阔,是通向进步的康庄大道。千万不要有“文人相轻”的想法,这是很不可取的。
▲ 夏日村居
苦切唤声声,远近交横。申言折扣莫能停。宛转尾音传一路,战战兢兢。
行者暗心惊,不忍还听。艰难自古稻粱应。买得花枝三两束,片刻安宁。
競奔硕鼠。一夜梁间舞。睡起更阑听骤雨。湿稻高堆障路。
指根新茧初成。怏然书费无凭。希望依稀尚在,镰刀齿上光明。
瓢盆锅碗蜗居小,偶然惊艶眉弯好。举案一杯茶,甘香清桂花。
案头偷码字,写尽平生事。每到月高时,声声催睡迟。
幽香袭面清如许,招来学步娇娇女。举手待薅花,她爹狂叫些。
抱离爬再至,回首呀呀指。忽见笑弯眉,兰枝少一枚。
小村长住,石板斜桥篱几处。戏水山娃,笑闹喧呼掐野花。
华年怎挽?弹指之间人已散。昔日欢娱,变幻心中速写图。
逐荇草,涟漪小。稚气未脱开怀笑。寺山青,远山暝。向晚霞红,夕露晶莹。行。行。
人归了,波光杳。月听枝下蝉声闹。此心倾,那时情。梦中好景,枕下相迎。怦。怦。
好景最堪图。满眼椰林草木庐。碧海蓝天游艇系,疏疏。蕃女如云个个姝。
沙细似融酥。滚打摸爬乐不休。偶到水边亲试浪,惊呼。偷得浮生一展舒。
红桃满城。云樱乍萦。小亭春半香盈。正湖边踏青。
思卿盼卿。沉吟自惊。去年共把阑凭。怕黄莺又鸣。
正垂灯惊目,叠鼓驱寒,金镜挂孤馆。却照晶莹泪,团圆夜,如今羹菜谁管?比肩已惯,恋恋时、风冷光灿。总难忘、万点流星闪,漫天放花伞。
曾许双栖痴愿。又梦游海角,魂绕山半。洗月湖凝碧,伤情处、姮娥依旧清浅。案边怅惘,举酒听、丝竹哀怨。念哇岛楼高,空对素晖满院。
梨云送雪。桃焰燎风,池塘处处镜澈。幼蚪沙边摇尾,短蒲齐列。群蛙两部奏弄,为唤醒、扑香蜂蝶。空旷漠,只西山、峻岭偶然相瞥。
旧日江南时节。长梦里、依稀鼓声清绝。黛瓦衡门,结伴可人晓月。萋萋草青稻翠,怅当年、聒耳话别。又阁阁,叹过眼花落一叠。
凝瑶粲秀,刻紫开心,春晚葐蒀永。市街投影。斜阳下、曳尾余霞低映。亭亭高挺。偶赵女、半回芳颈。伫仰间,夜幕垂垂,四面微灯耿。
还记当时风景。挂寒蟾一抹,千束持秉。钝香亲领。分襟处、无数茂枝娇梗。明眸炯炯。曾却了、黄鹂三请。恨畴年,凋尽繁云,刹那河桥冷。
烟升岩隙,泉流涧底,行来是处清嘉。劈做玄门,溶成洞府,巍峨素裹轻纱。云里树丛遮。雾中路阶小,高下横斜。壁立天生,宛如桥落在山洼。
凭阑对此嗟呀。想曾经海底,再历空涯。波蚀石层,风雕面目,斯须万万年华。秋雨沁溪沙。幽谷生芳草,淅沥交加。赏罢三番好景,回首粲然夸。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