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凤凰苗歌译注及语言学研究》,吴芳、刘鸿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年12月第一版,112.00元 |
■卜维美
提到湘西,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那里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心灵纯净,歌声空灵。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湘西苗歌,记录的正是湘西苗族同胞的生活。吴芳博士和刘鸿勇教授合著的《湘西凤凰苗歌译注及语言学研究》(以下简称《苗歌研究》)力图从语言学的视角撩开苗歌的神秘面纱,为苗歌文化的传承贡献来自语言学的力量。
要研究苗歌,首先需要把苗歌记录下来。苗族跟其他很多少数民族一样,没有自源文字,目前记录苗歌的方式有:汉字谐音记录、汉字表意记录、苗文拼音记录以及国际音标记音。汉字谐音记录是指用读音相近的汉字来记录苗语的音节,是苗歌歌师们广泛使用的记录方法。汉字表意记录是把苗语歌词中的词全部翻译成汉语,但保留苗语的句法结构。在唱苗歌的时候,需要把汉语词重新还原成苗语词。这种方式记录下来的苗歌只有精通苗语的苗汉双语者才有可能将其还原成苗语唱出来。苗文拼音记录是指用苗语拼音文字来进行记录。苗文拼音文字是以湘西吉卫方言的音系为基础创制的,用这种文字来记录凤凰苗歌,无法保证韵律的齐整。国际音标记音能如实地记录苗歌语音。缺点是这样记录下来的苗歌,很难在不懂国际音标的群众中推广。《苗歌研究》的两位作者从湘西凤凰两位苗歌歌师(苗歌传承人)那里采集了五十首苗歌。歌师们用汉字谐音记录的方式将这些苗歌记录在笔记本上。拿到歌本后,《苗歌研究》两位作者需要将歌师用汉字记录的苗歌还原成苗语。这个繁重的解码过程需要歌师念诵每一句歌词的同时,详细讲解歌词的内容。《苗歌研究》的作者则使用国际音标把苗歌歌词的语音记录下来,记录完之后,念给歌师听,以此核查记录得是否正确。整个调查过程费时费力,好在吴芳博士是流利的母语者,和歌师能顺畅地用苗语进行沟通。
用国际音标把苗歌的真实发音记录下来只是苗歌语言学分析的第一步。两位作者对每句歌词进行了语法分析,一直分析到了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他们以五十首苗歌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对词汇进行了穷尽性分析,对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音节词、四音节词进行了统计,发现74%的词为单音节词,23%的词为双音节词,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占3%,三音节词往往占据一句歌词的后三个音节,而四音节词往往占据一句歌词的前四个音节,这是为了满足苗歌“2+2+3”的韵律节奏。完成每句的词语标注之后,两位作者把每句苗歌歌词翻译成汉语,他们的汉语翻译保持了苗歌的韵律节奏,但丢失了苗歌的押韵模式。
此外,本书对苗歌中突出的语言现象,尤其是对苗歌中出现的多功能词和违背苗语语法规则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首先,他们考察了苗语中的分类语素。前人研究中把那些与名词的分类和指称相关的语素笼统归为前缀,本书通过位置固定与否、组合能力、省略条件等语法测试,把苗语中表分类的语素区分为类属前缀和类别词根。其次,通过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组合中的“名”能否拓展、组合中的“名”能否被代词替换、能否重叠等句法测试,把苗语中特殊的“形+名”组合区分为复合形容词和述宾短语两类。以上这些语法分析,既有苗歌语料,也有苗语口语材料,两种不同语体的语料互证,加上切实可信的句法测试,做到了语言事实和理论方法的完美结合。还有对多功能词的研究,从日常口语到苗歌,相互印证补充,丰富了多功能词的研究视角。
很多人听苗歌,只觉得好听,为什么好听,很多时候说不出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本专著讲清楚了“其所以然”。第一个“所以然”,苗歌和谐悦耳,是因为苗歌具有这三要素:修辞上的生动性、语用上的互动性,韵律上的和谐性。苗歌有哪些韵律节奏和语义节奏及押韵模式,文章第一章给了详细答案。第二个“所以然”,书中的五十首苗歌采用国际音标逐词逐句译注,每一首歌,有歌词大意,有一字一句的对译,几乎每一句都有对特殊语法现象的注释,对疑难表达进行了注解,这些都能帮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歌词意思。
这本书不仅对苗歌歌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还录制了配套音频文件。借助多媒体,利用现代的数字信息技术,配以对应的音频文件,实现数字化保护,这样做可以弥补单用文献资料反映民间歌谣的不足。通过影像,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苗族文化与苗族歌谣,有利于苗歌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本书的两位作者,从2013年开始调查湘西苗语,到2023年正式出版有关湘西苗歌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可谓十年磨一剑。语言现象千奇百怪,语言世界里的未解之谜未必不如宇宙的奥秘绚丽,而语言学的意义正在于此。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土生土长且会一口流利苗语的学者,一位是具有深厚语言学理论功底且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在开始开采苗歌这座富矿时,也面临重重难题,甚至是无处下手的困境,但是因为有了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渐渐摸索出章法,一点点解开这神秘面纱。尤其是那些非常规的语法现象,好比破译密码,无解时会很受挫,解了一块,能开心一年甚至一辈子,这就是语言学家的快乐。
本书给了我以深刻启发:凡事贵在坚持,做事必须认真,尤其语言学研究,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恒心和决心。语言学研究者,在精耕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同时,需要将学术研究成果推广开来,服务社会。《苗歌研究》科普性与研究性并重,文化传承与学术研究并进。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对口头文化的语言学研究,存在有记录转写但译注简单、理解不到精髓、有精细译注但分析不精等不足。《苗歌研究》译注精细,分析深入,加上数字化配套音频,形神兼备,用十年之功摸索出了立体化的苗歌研究范式。这本书的出版,对民歌民谣的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对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口头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价值和启发。我希望采用这种研究范式,潜心研究,将来也能出版一部“彝族山歌译注及语言学研究”,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中文系)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