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电视剧“剧变”30年 [打印本页]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9-2-11 13:10
标题: 中国电视剧“剧变”30年
中国电视剧“剧变”30年
1978年至2008年,中国电视剧取得了累累硕果。电视剧类型由少变多,平民化、真实化、世俗化、娱乐化越来越明显,历史剧引人注目,名著改编有得有失,电视剧叙事艺术由简单变复杂,电视剧产业与市场由小变大
  ■张智华
  1978年至2008年,中国电视剧取得了累累硕果。电视剧类型由少变多,平民化、真实化、世俗化、娱乐化越来越明显,历史剧引人注目,名著改编有得有失,电视剧叙事艺术由简单变复杂,电视剧产业与市场由小变大。
电视剧类型由少变多
  1978年至2008年,我国电视剧类型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与成熟期,电视剧类型由少变多,影响越来越大。
  1978年至1988年可以称为我国电视剧类型的探索期。我国积极借鉴港台与国外各种类型电视剧的经验,积极探索有关类型电视剧,在电视剧类型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这10年我国电视剧类型以伦理剧、军旅剧、武侠剧、神怪剧、破案剧等为主,如《三家亲》(1979年)、《敌营十八年》(1980年)、《武松》(1982年)、《今夜有暴风雪》(1984年)、《西游记》(1985年)、《聊斋》(1986年)等均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此外,《夜幕下的哈尔滨》、《济公》、《乌龙山剿匪记》、《新星》等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8年至1998年,可以称为我国电视剧类型的发展期。我国电视人根据国情创作了较多的类型电视剧,破案剧、伦理剧、军旅剧、武侠剧、言情剧、历史剧、情景喜剧等走向成熟,部分类型电视剧轰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便衣警察》、《渴望》、《北京人在纽约》、《上海人在东京》、《情定北非》、《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儿女情长》、《和平年代》、《我爱我家》、《宰相刘罗锅》等。[attach]8201[/attach]
  1998年至2008可以称为我国电视剧类型的成熟期。这10年我国电视剧年产量比前10年明显增加,每年一万集左右。这10年我国电视剧类型主要有情景喜剧、一般喜剧、武侠剧、破案剧、言情剧、伦理剧、历史剧、古装剧等。出现了青春偶像剧、科幻剧等一些新的电视剧类型,如《炊事班的故事》、《外地媳妇本地郎》、《亮剑》、《士兵突击》、《大宋提刑官》、《大染坊》、《乔家大院》、《中国式结婚》、《中国式离婚》、《金婚》、《刑警本色》、《罪证》、《红色康乃馨》、《黑洞》、《公安局长》、《国家公诉》、《使命》、《武林外传》等。

当然,电视剧也有类型混杂现象。一些电视剧可以归入某一种类型,但是另一些电视剧很难归入某一种类型,往往体现出两种类型或三种类型电视剧的特征。有言情剧与伦理剧混杂,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结婚十年》等;青春偶像剧与言情剧混杂,如《奋斗》等;军旅剧与言情剧混杂,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等;历史剧与破案剧混杂,如《神探狄仁杰》等;言情剧、伦理剧与破案剧混杂,如《大宅门》、《闯关东》等。

电视剧类型与电视剧产业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类型剧对电视剧产业具有促进作用,类型剧有利于了解观众好恶,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有利于对所拍电视剧进行定位。类型剧走向多元和成熟,显示了电视剧产业渐入佳境,初步建立了市场的良性运作环境。

当然,类型电视剧不是倡导模式化,更不是倡导跟风之作,而是提倡创新,提倡根据类型电视剧的特点来提高电视剧的水平。

平民化、真实化、世俗化、娱乐化越来越明显

在近30年电视剧创作中,“人性”、“人的价值”、“人的自由”、“人的需要”、“人的本质”、“人的自然欲望”等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命题,不断得到张扬。人性、人情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平民主义与人本主义的飙升,成为新时期电视剧风貌发生改观的第一个重要表现。从1978年到2008年,审美追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化的趋向,强调整体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和谐。新时期以来的电视剧由政治型向社会型变化,由单纯的教育型向多样的审美型变化,由基本模式向独立创造性变化,由艺术方法的单一型向艺术方法的多元型变化。

此时期的电视剧创作,大多取材于真实的社会现实生活,充满了强烈的时代精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镜头开始由聚焦于“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而转向普通人,观众与屏幕人物距离大大缩短。平民化、真实化、世俗化、娱乐化的创作趋势越来越明显。《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北京人在纽约》、《儿女情长》、《牵手》、《空镜子》、《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奋斗》等电视剧可以说是其中的佼佼者,既坚持了平民视点,又有着浓重的情感渲染,还得到了高收视率,同时也被理论界认可为精致、优秀的影视作品。

历史剧引人注目

我国历史剧很多,历史剧引人注目。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明清,以每个朝代为题材的历史剧都有。历史剧是历史在“剧”中的一种存在,是历史与艺术、史与诗的两种内在规定性的统一,有正说、戏说、诗剧等。历史剧的真实未必就是曾有的史实,但却应当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历史环境中及人物性格基础上完全可能发生的。

历史剧中的调侃、游戏之作,是把历史游戏化。戏说历史剧常常将历史生存的丰富性简化为一个个亦喜亦乐的情节化故事,将历史上多元的权力关系简化为游戏,将复杂的历史真实简化为善恶分明的道德寓言,调和空间距离与时间进程的分离,为观众制造一个又一个白日梦。例如,在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中,乾隆皇帝就变成了风流小生。

戏说历史一方面彰显了电视剧艺术的娱乐价值,这是积极的一面。戏说既是所谓“本我”的表露,又是对传统主体的解构,同时还是对人所处的现状的某种不满与反抗。《戏说乾隆》、《还珠格格》等电视剧使观众通过戏说历史得到宣泄,获得快感。

但另一方面,戏说电视剧极易走向抛却历史理性而进行主观臆造的极端。叙述历史的动机不再是为了追求历史的真实,而是成为对历史影像的一种消费,在历史的时空中尽情放纵宣泄着当下的各种欲望。

历史是已经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活着的历史。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依靠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驱动叙述,是特定历史情境下矛盾运动与人物性格的必然结果。文化精神是历史的内在灵魂,历史是文化精神的外在显现,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汉武大帝》、《贞观长歌》、《大明王朝1566》等。历史剧不仅叙述历史故事,而且审视历史的灵魂,追寻历史深处的文化精神,辨善恶之分,明兴衰之道,察治乱之理。

名著改编有得有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成为电视剧创作领域的一个重头戏,形成一股潮流。由现代文学名著《围城》改编而成的同名电视剧,保留了原小说的睿智幽默的语言,创造性地传达了原著精神,可谓是上世纪90年代文学名著改编电视剧中的精品。都市爱情题材电视剧《过把瘾》根据王朔的小说改编而成,全剧发展既符合电视剧的叙事规律,同时又充分保留了王朔小说的艺术风格。《北京人在纽约》也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但对情节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和增删,使全剧主题突出、叙事凝练。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的热播,已妇孺皆知,而《雷雨》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则褒贬不一。

这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值得圈点的作品,实际上大多仍坚持着“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原则,虽略有改动,但动作不大。“杜撰”颇多的电视剧《雷雨》,也因某些情节的荒唐、表演的失败而招致批评责难。现有的改编实践都提出同样的问题,即文学作品改编电视剧的观念与方法问题。静态、抽象的文学作品转换成动态、具象的电视作品,必然要求在创作思维、表现手法、叙事结构、情节线索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变,从而来适应电视剧自身的审美特性与创作规律。同时,又面临着如何忠实于原著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著的问题。

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相继改编成电视剧并获得好评的同时,电视剧《雷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却引来不断责难,这也就是引起我们深入思索的时候。理论界首先要做的就是给予创作实践一个更宽容、更自由的土壤,鼓励在文学作品改编方式上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改编的合理性才是探讨的关键。

[attach]8200[/attach]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9-2-11 13:12

电视剧叙事艺术由简单变复杂

电视剧容量大,可以具有众多的人物、曲折的情节、复杂的线索,类似于长篇小说,这是电视剧的主要特点与优势。因此,电视剧的叙事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特征有三:视听叙事、虚构叙事和连续叙事。电视剧结构多种多样,有串珠式结构、对比式结构、剧中戏结构、扇形结构、网状结构等等。

以主旋律电视剧的叙事为例。从1958年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至今,重视主流意识宣扬与坚守的主旋律思潮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叙事艺术比较简单。20世纪80年代《新星》等、90年代的《英雄无悔》、《和平年代》等,叙事艺术有所发展,善于安排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设计出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塑造出改革的新星、新时代的英雄。
  2000年至2008年,播出了一些优秀的主旋律电视剧,数量多,质量高,角度新颖,内容广泛,在我国主旋律电视剧发展史上掀起了又一个高潮。许多“主旋律”电视剧自觉采用了某些商业电视剧的叙事策略,借鉴类型电视剧中的某些因素。娱乐性与政治性之间都在逐渐寻找结合部和协作点,“主旋律”电视剧常常借助大众文化的流行逻辑来扩大国家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现实题材如《士兵突击》、《奋斗》、《温暖》、《交通警察》、《缉毒英雄》、《乡村爱情》、《希望的田野》、《插树岭》、《喜耕田的故事》、《香港姊妹》、《戈壁母亲》、《金婚》、《房前屋后》、《家事如天》、《镇长》、《垂直打击》等,革命历史题材如《恰同学少年》、《彭雪枫》、《上将许世友》、《狼毒花》、《雄关漫道》、《51号兵站》、《暗算》、《特殊使命》等,创业题材如《乔家大院》、《大染坊》、《闯关东》等。这些主旋律电视剧塑造平民偶像,塑造更贴近百姓的英雄,在主旋律基础上彰显人性,追求理想,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这也是时代的呼唤。善于运用倒叙、插叙、补叙等叙事手法,善于安排叙事线索,有效地设置有关悬念,紧扣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来安排时间与空间,精彩的细节不断出现。这些主旋律电视剧以真情实感为叙事动力,以真实的情感打动人,紧扣时代脉搏,彰显民族精神,合乎民心,顺应民情。在叙事方式上,适当地融入了一些时尚的元素。这些主旋律电视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剧中的人物、故事、主题等成为人们思考讨论的热点之一,人生的价值、创业的精神、生活的意义等话题一次又一次激荡起人们的热情与信念、理想与责任。

作者: 宋伟    时间: 2009-2-11 13:12

电视剧产业与市场由小变大

民营影视制作公司、电视台、文化产业政策等对电视剧产业与市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使我国电视剧产业与市场在近30年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单调变多样。
  1958年至1978年,我国电视剧主要由电视台与国营影视公司制作。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大陆民营影视公司逐渐复苏。1988年至2008年为复兴阶段,并慢慢走向高潮,主要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民营影视公司数量由少到多,力量由小变大,在电视剧产业、艺术和市场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获奖电视剧或收视率高、享誉度高的电视剧背后,大多站立着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如《铁齿铜牙纪晓岚》、《黑洞》、《空镜子》、《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均是“民营制造”。短短的几年内,民营的大小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出现了一些市场成绩不俗的民营影视公司“大腕”。近几年来,正是这些热情高涨的民营影视公司在资金、人才和管理上的“造血”,才加快了中国的电视剧走向市场化、规范化和产业化运营的步伐,观众才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优秀电视剧。例如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独立制作并发行了电视剧《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二马》、《大人物李德林》、《致命邂逅》、《世纪人生》、《九九归一》、《都市丽人行》、《重案六组》等等,在电视剧产业和市场上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果。

电视剧产业基本上由“国家队”、“地方队”与“民营队”组成。为了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民营队”支持的力度。2003年共有8家电视剧制作公司获得了广电总局颁发的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成为第一批获得电视剧制作甲种许可证的民营企业。甲种证一直是中国民营影视公司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原来只有电视台或者国有体制下的影视机构才有资格申请。虽然这8家公司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国家开始从政策上给予民营影视公司更大的支持,开始加大力度扶植民营影视公司的发展。因此,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加,并且呈上升的趋势。许多公司兼营电视栏目和电视剧的业务,双管齐下,这样的公司一般都有很好的资金保证,而且和电视台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横跨电视栏目和电视剧的传媒公司有欢乐传媒和星美传媒等。
  “民营队”与“国家队”、“地方队”关系比较微妙,在电视剧产业和市场方面时而合作,时而竞争。电视剧市场大浪淘沙,充满风险性。赚钱的只占一半或一小半,“民营队”的压力很大。一些经营不善的影视公司会被冷落,甚至会被淘汰。

数字化与收费电视对民营影视公司制作电视剧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他们在技术、艺术、人力、物力上都会遇到一些难题。

民营影视公司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些公司不是单纯的电视公司,而是电影电视公司,即在电影与电视两方面投资制作,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些公司在融资、合拍片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方面比较灵活、充满朝气,体现出朝阳产业的精神风貌。民营影视公司、国营影视公司、外资影视公司在我国各占1/3,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中,民营影视公司与国营影视公司是中国电视剧的两大支柱。

民营影视公司在电视剧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主题挖掘、风格探索、发行方式、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更大的自主权与灵活性,人气比较旺盛。如今,中国民营影视公司迎来了很多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外部的力量与内部的问题都会影响中国民营影视公司的发展。

调整中国电视剧产业结构,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推进电视剧文化资源配置的国际化程度,这是一个大趋势。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