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非诚勿扰》海报 ■苏州大学附中 王呈伟 岁末国产大片争相上映,搅热市场,什么最重要?当然喜剧最重要!经历了大喜大悲的2008,人们需要在岁末重温往事的时候,心里能放松一点。冯小刚深谙此中真意,他毫不犹豫地选择喜剧出击,以小品语言的幽默和戏剧卷轴式的人物出场炫目撩人,葛优出色的表演也屡屡使剧场爆出笑声一片。 剧情不复杂,道理不深奥;明知是演戏,戏中有人生;人到中年的百般滋味凝结成剧中最抒情的歌曲,使娱乐剧彰显浓郁的抒情味道。如此构思,搞笑并不是目的;让人笑的时候,眼角挂着泪珠,不自觉地联系观者自己的生活,这就成为艺术了。既然小品的主旨用不着深刻,那么贺岁电影也大可不必板着面孔说教,喜剧的效果本身就是为了让人在轻松的观赏中身心愉悦的。这种愉悦是休闲的,是饭后茶余的,是摆脱了窘境而又带点阿Q胜利法式的,当然也不乏杰克·伦敦式的带泪微笑和自我解嘲,也有温婉的讽刺夹在里面。总之,让人觉得贺岁片就应该是这个味,冯小刚的电影正是观众想要的! 冯小刚式的喜剧所散发出的幽默气息,是生活中的人们能呼吸到的亲切,是人们的眼睛从媒体中每天能捕捉得到的色彩,是人们在紧张忙碌的一年里放松之后释放出的惬意,是一个平民用小资的视角憧憬的理想图。因此,尽管有银行卡、航空公司、红酒、房地产,还有大轮船等广告的狂轰滥炸,但符合时下五光十色的生活逻辑,尤其是当下“山寨”蜂起的大背景中,可能生活原本就这样:一切都为了生活,一切又不得不这样,一切都有可能这样走下去。电影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存得更好。 什么最吸引人,当然爱情最吸引人!尤其是一个中年海归,国外打拼近20年披挂全身的仍然是萧索,也就只好回来找寻爱情的归宿了。而这位海归的征婚则更富戏剧性,从一个浸染“欧风美雨”的中年人的视角来反观中国人20年精神上的变化,则更可看出人们婚姻观念的巨大变化,这不是个体头脑中的意识流露,而是当下芸芸众生的时相:众“佳丽”你方唱罢我登场,有借征婚推销墓地的,有给肚子里的孩子找个爸爸的,有性冷淡的,有在股市寒流之中找点温暖的,好一个借婚姻而出世的大众狂欢。似乎是谁也别嘲笑谁的堕落,谁也别玩儿崇高,大家生活在这个时代,谁都离不开这个时代。谈什么?谈需要,谈生存,然后才是情感的寄托——爱情。 什么最让人牵肠挂肚,当然是“小三儿”。“小三儿”的人生伴着许多无奈,而且各有各的苦衷,因此,她们的命运维系着人们的美好期待。女性是把爱情视为生命的全部,而现实粉碎的是她们的爱情梦。“小三儿”终于在一个海归的生活里演绎出一段凤凰涅槃式的时尚风情;在浪漫的寻爱过程中,海归终于“推着”美人归。“小三儿”的花絮似乎不全是生活中的点缀,而是情感中的沧桑与流放。 有人说,一部电影总能看出导演的影子和思维状态,在《非诚勿扰》中,也有着强烈的冯氏风格:虽说海归口无遮拦,但从不释放越过道德底线的冲动;虽然总是故作轻松地调侃,却掩饰不住骨子里的似水柔情;即便是所谓伊人以身相许,也须是灵魂上先接受洗礼获得重生。冯小刚的贺岁喜剧一旦合乎生活中的思维逻辑,就不可避免地演绎成邬桑独自驾车归去的那首抒情曲调。 |
| ||||
《叶问》海报 ■河南省禹州市教育局 许朝军 2008年的最后30天,寒冬里的中国影院人气十足,各大影片你方唱罢我登场,《叶问》的档期可谓见缝插针。不过,数据显示,《叶问》首周票房突破3000万元,成为当周票房冠军。 一部典型的中国功夫影片,又见缝插针于年末贺岁档期,可谓前有强敌,后有追兵,要想博取观众的认可非常困难。更不妙的是,目前国内观众正处于对功夫武打片的观赏疲劳期。一切看似都对《叶问》不利,可为什么最终《叶问》会脱颖而出、大获全胜呢? 《叶问》之所以获得观众的认可,主要原因无非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真实。综观整个影片,几乎不见那些一般功夫武打片常用的特技镜头,也没有以前一些功夫大片中那种强调艺术效果、追求行云流水境界的打法。整个影片中的几次打斗戏,都建立在真实而自然的拳击和功夫之上,就连最精彩的教训日本挑衅者的武打戏,也建立在出拳快和准的基础上。而且在整个影片中,不管是主角、拳法,还是事情发生的时代,都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处处给人真实自然的感觉。与那些屡屡杜撰历史和动辄就是神话般的特级武术功夫、远离现实基础的电影表现形式相比,这部电影更能给人以亲切感、真实感。 其次是具备社会认可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目前国内功夫电影中,大部分是以古装为主,以历史事件为主。这些影片阐释的大部分是江湖义气、英雄情长、社会伦理以及恩仇更迭、善恶有报等主题,这些影片的内涵其实并不是社会所追求的,而且这些内涵因为体现在事件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时期,比如封建社会等,与人们现在的社会情感和道德认知相去甚远。而在《叶问》中,更多地体现出了对人生、对家庭、对国家、对生活的态度的感悟,充满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色彩,这就更容易获取观众的共鸣和理解。特别是其中的一些具有幽默和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更能获得观众的认可。 再其次是《叶问》体现出了功夫片的另外一种美学特征,那就是对武术内涵的精准理解和把握。在《叶问》影片中,叶问只是一个打手的形象,但这个形象的背后,恰恰是对武术这个中国文化精粹的独特理解,比如出拳时的精确到位,比如打斗时的责任意识,比如对武术只是一种体育运动形式的表现,比如学习武术时的喜怒哀乐,比如习武人的豪气与魅力,比如对武学大师风度的把握等。与以往那种大师来无踪去无影、出手快如闪电、行走如同神仙的功夫片相比,与那些动辄就是一根手指平天下、轻微一抹夺人命的功夫片相比,更真实也更容易被人认同、接受。 《叶问》虽然只是一部普通的功夫影片,但影片红火的背后确如一些人所言,他们是在探寻一条国产功夫片的新路。国产功夫片要想走出目前日渐衰微的尴尬,就必须从《叶问》红火的背后因素中吸取有益的成分。那就是应该学好“三绝招”,一是走出以离奇的特技效果为目标的虚假功夫,追求真实,贴近观众;二是兼顾观众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欣赏需求,挖掘功夫背后的传统文化内涵;其三是关注功夫背后的独特审美特征,把审美的目标和塑美的目的建立在观众喜欢不喜欢、符合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上。 |
| |||
《赤壁》(下)海报 ■中国科技大学 蒋家平 观众翘首以盼的《赤壁》(下)终于登场亮相。在1月4日举行的首映式上,人们发现,类似《赤壁》(上)中那些搞笑的台词虽然少了,可故事情节的颠覆性改动却大出人们意料:周瑜不打黄盖了,而要小乔夜闯曹营色诱曹操;孙尚香不嫁刘备了,却与傻乎乎的曹营千夫长谈恋爱;曹操没中苦肉计,而是喝了小乔沏的茶后犯了头疼病耽误了发兵…… 对经典的继承可以造就经典,对经典的背叛也可以造就经典。《三国演义》中的“赤壁大战”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了,吴宇森的电影《赤壁》则是对这一经典的现代版演绎,他所选择的正是一条通过背叛经典来打造经典的路子。 在《赤壁》(上)中,吴宇森已经在这方面小试牛刀,创造出“冷静扇”、“萌萌”、“天下兴亡,匹女有责”一类滑稽可乐的小噱头,不过严格来讲,这些还都称不上“背叛经典”,至多算是“调戏经典”而已。观众对这样幼稚甚至有些弱智的情节,虽然感到莫名其妙,却也觉得无伤大雅,甚至还有些搞笑的效果。直到《赤壁》(下),吴宇森的颠覆本领才得以集中爆发。于是,一部“小乔色诱曹操”、“周瑜不打黄盖”的荒诞剧呈现在观众面前。 严格来讲,颠覆是一种智慧的爆发,是一种价值的重构。大哲学家尼采当年大论“偶像的黄昏”,就是一种颠覆,其目的在于通过叩问的方式审视和批判那些长期被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并将其视为不可侵犯的基本准则,从而构建一个以人的个体生命和幸福为核心的价值体系。这样的颠覆无疑是认真的、负责任的、有价值的。而无目的的为颠覆而颠覆,则是毫无意义的瞎胡闹,不仅不能起到开启民智、引领潮流的积极意义,反而是有负面影响的。 回过头来再看《赤壁》(下),吴宇森的颠覆理由是什么呢?因为黄盖被打了那么多板子还能去打仗是不现实的;小乔给曹操敬茶是“想以中国最优美的文化征服敌人”;孙尚香乔装卧底是要表达“女性也有自己的方式去共同对抗看起来不可战胜的敌人”;把曹操拖进“三角恋”是因为曹操很有文学才华应该注意他“感性的一面”…… 显然,吴宇森的颠覆是十分浅薄的,不仅给人一种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的感觉,而且根本没有一种重构价值的内涵和底气。如果硬是要为他的颠覆附着一层意义的话,那也只能是通过这种胡编滥造试图给观众带来某种娱乐性刺激而已。 不错,观众在电影院里可能被胳肢得笑声四起,可曲终人散之后,人们会发现,这些浅薄的颠覆注定没有咀嚼回味的价值。因为,颠覆的终极意义是创造,是重构,抱着吸引观众眼球的目的、采用戏弄经典的方式去任意解构经典作品,终究是一场无厘头的闹剧。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