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伪教研’为何漫天飞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3 11: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安徽省舒城师范学校 钟能文  发布时间:2005-12-20





“伪教研”何以能够漫天飞舞?




  不只一次在有关媒体上看到关于“伪教研”方面的文章。我知道这一个“伪”字背后隐藏着当下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一种被异化的真相。尽管这里面也有些许的无奈和不得已,但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既然是“伪”,即便是带有一定的形式主义或走过场的色彩,那也有打击与根除的必要。但是为什么“伪”并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假”、“劣”教研却照样生生不息呢?面对如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虚假教研形式,众人为什么都采取集体“缄默”的方式处置呢?难道在课程改革这样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面对这些假冒伪劣的教研垃圾,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毫无疑问,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任其发展蔓延下去,不要说新课程的改革推进,就是基础教育本身的基本“维持”,也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阻击和遏制。
  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诱引教师急功近利
  【镜头一】
  某县教育局为了检测当年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情况,便下发了一个文件,对各小学采取抽查形式,选择某一个年级进行统考,并把统考成绩作为考核各校教学研究水平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文件一下,各校立即紧张起来。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立即对参加统考的班级进行强化训练;有的为了提高统考成绩,剔除了那些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不让其参加考试;而有些手眼通天的教师和校长们,挖空心思通过各种关系事先对试题“早知道”。最后统考成绩一公布,往往是那些辛辛苦苦、真抓实干的学校成绩反不如那些投机取巧的学校好。
  【解析】
  且不说这种单一的把统考成绩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研水平高低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单就这种统考形式实施过程来看,就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有违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其次是为了提高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参加考试,这种歧视差生的做法也有悖教育公正原则,对学生的自尊乃至人格所产生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再次,统考试题运作过程的不规范,也使统考本身的信度大打折扣。正如有些教师所说的,“统考纯粹成了一种形式,根本不能反映真实的教学水平,反而人为地制造了一些虚假的成绩泡沫”。
  【探路】
  作为教育管理部门,要切实落实新课程全面考察学生素质状况的一些基本要求,摒弃仅凭一张试卷来考核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简单做法,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全方位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比如读书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对话、座谈、朗读等多种形式来考核一所学校的教学方法是先进还是落后。即便是采用试卷考核形式,也不应当一味地采取平面的以背诵、记忆等为特征的“做题”方式,还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恰当的方式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远比单一的只以试卷形式来检测结果的做法要科学得多。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必须把握好新课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的要义,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检查验收,层层造假劳民伤财
  【镜头二】
  某地区教育局要对所辖各县的中小学进行校本培训检查、验收。文件下发后,各县立即行动起来,照例文件层层下发,直到各所学校。时间紧、任务重,于是各校雷厉风行,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在一周之内对校本培训相关的各项资料准备完善。于是教师对着文件规定的各项内容逐项落实,备课笔记页数不够的,赶紧抄写;没有课后反思的,立即“克隆”下去;没上公开课的,立即找来空白表格,虚构一番;没有阅读教育名著的,赶紧打开电脑,下载、复制一堆。彼时学校所有课都成了自习课,教师们抄得双手发颤、两眼发直。还好终于把一大堆要做的清单完成了。然后统一集中到教育局,局里委托教师培训学校负责检查、验收。于是培训学校人手不够,紧急招来一大批学生,前来翻检,签署意见,然后盖章。一番流水作业,很快就大功告成了。下一步,就等着地区派人前来翻检,签署意见,然后盖章了。
  【解析】
  校本培训,应该说是缓解教师培训诸多矛盾纠结、发挥教师自主进修的一条好途径,但是一到现实情境中,就完全变了味,成了单纯的应付检查、验收流水线上的一个空洞名号了。这种做法的结果与校本培训的初始意图大相径庭了,不仅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果,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只是简单地把校本培训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只抓结果检查验收,而忽略了作为校本培训最重要的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督促环节,无形之中导致了校本“突击完成”的形成,使校本培训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过场、做样子工程。
  【探路】
  校本,校本,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目的是通过培训“权力”下放,让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加强对教师进修学习的管理力度。落实到教师身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自我学习的内驱力,让自主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但是这种局面的达成不能一味地依靠教师的自我意识的促成,还必须依靠学校管理者的良性推助。教师个人、学校和管理部门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培训朝着“善”的方向发展。作为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更要把校本培训的立足点放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指导、督促与考察上,不能成为盖章的“机器”。学校更要把校本培训纳入学校教学研究的常规过程中去,不能只是任务完成的“传声筒”。只有这样,教师、学校和管理部门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立体互动的培训体系。
  与职称挂钩,论文评比猫腻深
  【镜头三】
  一年一度的省、地、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又拉开了帷幕。省里文件层层下发后,学校先是组织教师宣传、学习,然后教师就各自张罗开了。向来教学压力就很大的教师,平时少有主动撰写论文的,现在也积极筹划开来。因为要评职称,因为要年度考核,因为要教研成果奖励,所以不得不去张罗。许多市县教育管理部门就明确规定,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者,必须要有市级论文一等奖,才能合乎兑现晋升一级工资的要求。而考察一下教师论文的“制造”过程,我们会看到,所谓论文不外乎是东抄西摘,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只不过将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罢了。先是交到县教研室,进行初评,然后再上报到市里,最后才上报到省里。当然每一篇论文都是少不了要交几十元钱的,而且每提升一级,交的钱相应就要增加。这样,一篇论文送达省里,至少要交几百元。由于教研管理部门垄断了这个庞大的市场,使得暗箱操作黑幕重重,抄自同一篇文章的两篇论文可能一个是一等奖,一个是三等奖甚至不得奖。更有甚者,有些县市为了永久垄断这个蕴藏着巨大利益的市场,居然对教师在有关教育教学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予承认。这在一些县市制定的校本培训学时与成绩认定项目中,赫然只有县、市、省教研机构评选的论文才有效,而报刊发表的论文则避而不谈。
  【解析】
  姑且不论教研管理机构组织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的意义指向,单就论文评选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就令人匪夷所思。首先是论文的真伪问题,不问出处,不问有无实际价值,只要字数够了,就是论文,就予以评比,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教研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教研管理机构对教研本质的异化问题。作为教研管理部门,理应把发展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为自己的职责,但却把它演化为权钱交易的工具,实在是有悖教研“纲常伦理”。再次,这种抄袭、剽窃他人知识与劳动成果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和惩处,相反还被公开接纳并予以评比,这样的事,公然地发生在校园,盛行在教研管理机构,这实在是大量“伪教研”现象产生的罪魁祸首。
  【探路】
  首先,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切实面对这个问题,不能任由这种公然的学术弄虚作假的现象存在。只有教育主管部门严肃督察教研机构的不规范行为,才能有效地遏止伪教研生存的土壤。其次,教研机构本身也要洁身自好,讲究自律与操守,不能为了一点利益,而败坏了教研的纯洁与健康。再次,学校也要把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要坚决摒弃不良的虚假教研行为。最后作为教师自身,也要讲求“研”德,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私利与个人目的,就不顾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操守,不劳而获,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做,既不能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水平,相反只会使自己沉沦于社会公德的底线之下。只有这样,才能还教研的本真面目,使教研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20日第7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4:3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升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性
《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3日 华东师大教育系教授 郑金洲
郑老师
  我们是一个在教育科研方面刚刚起步的私立初中。我们从反思教学入手,从问题中提炼研究课题。现在,我们教育科研的选题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就是抓过程。我们希望教师通过参与教育科研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学到一些教育理论和方法,着眼于应用,将教育科研落到实处。而我们的困惑是,如何才能管理好这个过程,使之不走过场,通过研究使教师的素质真正得到提高?请您指教。
                               河北省唐山市金桥中学 何老师
  目前,一些学校确实以“校兴科研”促成了“科研兴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个别学校,教育科研流于形式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正在降低,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价值受到质疑。那么,如何使教育科研不走过场,不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塑料花?
  提升教育科研的实效性,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要满足这一诉求,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树立“大科研”观念。中小学教育科研不能没有课题,但也不能“唯课题”。课题立项的研究仅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研究可以集中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解决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疑难问题、关键问题。但假如仅仅关注课题研究,忽略了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常态研究,就有可能导致课题申报的急功近利,有意无意中压制了教师日常教育科研的热情,也有可能导致少数教师研究少数问题的现象出现。
  教育科研至少包括三类研究:课题研究,常态研究,学校发展研究。它既有课题立项带动,又有常态研究支撑,同时,把如何办学校、学校如何改革与发展也作为研究对象。这样的研究惠及面宽,参与性强,适用范围广。
  要正确定位中小学教育科研,以推进实践、解决问题、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主旨,以教师在学校现实场景中从事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为特征,以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实践为目的,这样才能收到效果。
  强烈的校本问题意识。只有问对问题,才能找到有用的答案,学校教育科研也是如此。找准问题,是学校教育科研真正发挥实际作用的第一步。针对性是实效性的前提,没有针对性,就谈不上实效性。
  学校教育科研的问题不能来自于书本知识的简单推理,不能来自于他人经验的简单移植,不能来自于以往做法的简单深化,不能来自于其他学校的“模式”推广,而应根植于学校自身实际,切实梳理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将这些问题加以转化形成研究对象。在这其中,校本的意识要强,师本的意识也需具备。
  研究与实践并驾齐驱。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离开实践从事纯粹的研究,而是与教育教学实践自始至终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须臾不离。在研究中,研究者要将反思调整贯穿始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后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落实检验方案,再在新的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通过新的研究加以解决。整个研究过程就是教学不断改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反思渗透其间,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离开教育教学实践搞所谓的学校教育科研,一方面难以收到成效,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也容易使教师产生对教育科研的排斥感。
  健全研究制度保障。制度是规范、引导、促进教师行为改变的利器,是教育科研取得成效的保障。学校教育科研制度的立足点应逐渐偏向于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内在动力的激发和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要注意通过制度完善体制机制,通过制度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教育科研的着眼点集中到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上来。
  在制度建立健全的同时,还要考虑制度的贯彻和落实。没有得到贯彻落实的制度有时比没有制度还糟糕,因为它可能带来教师对制度的藐视、蔑视和不尊重,其结果是教师放弃在学校教育科研上的努力。
  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中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为研究而研究的,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改进学校现有实践状态。因而,一旦形成相关的研究成果后,要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加以运用,在学校管理中加以运用,通过运用展示研究的成果,彰显研究的魅力,激发教职工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动力与愿望。
  对学校教育科研成果的评定,不应以发表文章、出版著作为唯一衡量标准,而应把是否适于应用、是否解决了先前存在的问题等作为重要指标,要关注研究成果如何结合新的实际加以活化,如何根据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加以深化,如何在后续问题的解决中加以强化。
  解决学校教科研的走过场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科研自身来说,它包含对科研的基本认识、科研的实际推进成果,以及检验科研成效的标准等;从科研涉及到的部门和人员来说,它包含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也包含学校管理工作者,以及教职员工和学生等。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各方共同合作,齐心协力。
3#
 楼主| 发表于 2013-2-15 14: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怎样使理论与实践不再是“两张皮”
    教师在当前教育改革中经常面临一种困境,即如何对待和处理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这需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实现思想理论水平提升的“三步曲”。
    善于储备,学会积累
    一个教师想要成为真正的师者,不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教学的思想或理论,这是充实和丰富自己教学智慧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数年前,我在山东一所中学路过一个年级组的办公室,无意中发现了一张很特殊的办公桌,桌上和周边的墙上整整齐齐地贴了很多小纸条。细问之下才知道,桌子的主人是学校的一名骨干教师,他的一个习惯就是将平时看到听到的有关教育教学的思想、理论、观点、语句或感觉较为经典的资料,做成小纸条分类贴在显眼的地方,以便随时查阅。
    这位“纸条”教师启示我们:要养成积累的习惯,把自己打造成思想的“容器”。
    互动思考,不断融合
    然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教育思想或理论的积累而没有与实践“无缝对接”,那么,教师所获得的仍然只是孤立而静态的思想,很难真正在教学工作中起到效用。
    有一位特级教师将其成功的“秘诀”归结为两点:第一,坚持写教学反思笔记;第二,教学反思笔记不仅涉及自己的教学工作,还把自己所接触到的教育思想或所学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琢磨,不断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就这样,让思想和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形成对流,互相推动,将自己的静态储备变成川流不息的思想“河流”。
    把握源头,自主创造
    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和积累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践消化、融合教育思想和理论,只是将思想激活,一旦外界的信息通道不畅,或是教师没有及时积累和学习,那么这条思想“河流”很有可能发生流量减小的危险,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陷于被动状态。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这就需要一个从接受、消化别人的思想,到创造出自己教育思想的艰苦蜕变的过程。
    完成这一蜕变,第一需要激情。一个对自己的事业缺乏热爱,没有激情的教师很难创造出自己的思想,因为激情是点燃思想的火花。第二需要宽广的知识。知识是人类思想的基础,有了它,教师才能触类旁通,感悟出自己的教育思想。第三需要思考的勇气。不要总觉得专家、学者提出的教育思想是权威、是圣典,无可争议,也不要总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老师,思想的事情跟自己不沾边。其实,只要有勇气去思考,去质疑,思想的火光就会在眼前闪现。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2:23 , Processed in 0.2033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